怎样修补陶瓷?
修补瓷器方法,主要步骤
1、先将所有的碎片与器物的关系用纸头描好,再剪下拼接成图,看各碎片之间的关系做好记号。
2、再找出碎片接口哪有斜面,必须属于先粘接的第一块。
3、有些部位异物沉积而产生黑斑线,需特别清洗。可用双氧水或者“84消毒液”先将主器物上的裂纹缺口清净。尽可能地将缝里的色差减弱,这样粘接后的吻合面就没有痕迹。
4、再对碎片处用棉花条吸双氧水或者“84消毒液”敷在黑斑线上,将黑色物质“钓”出来,一般半小时即可。如遇黑色深沉,多换上几次棉花条,反复进行清洗,直至黑色彻底洗尽为止。注意每块残片及残片的几个接合面,都要用双氧水清洗擦净。
5、粘接前,要等待残片的几个接合面都干燥了,再用适合于陶瓷器的环氧树脂或者502胶粘接。瓷片间的结合处尽量少涂胶,以防空隙过大,合拢时走形错位。
6、如果遇上有缺口需补缺的。可用瓷粉、石膏粉或者家用祛污粉等矿物长石材料研磨出的石粉,加白色环氧树脂拌合成软泥片。再按缺口的图形压制缺片供补缺用。或者用牛角刮刀随型补缺。固化后的多余坚硬部分,用软轴雕刻机轻松自如地就能将其修补平整。
7、补缺后用木砂纸打磨平整,缝隙处用瓷器腻子填平,最后用细质水磨砂纸磨平作色。过去使用的粘接剂多为天然植物胶,修复后的瓷器接缝有易变色缺憾,一眼就能辨出做过“手脚”。现在粘接时,多使用无色透明的环氧树脂和高分子合成材料,不容易变色,手感,观感均跟原来的器物没什么两样。而且后补的材料敲击时,也有瓷化很好的金属声。
8、对修补过的地方上釉,是件不容易的事情。首先得配制好瓷釉,一般是将硝基漆与三倍乙酸乙酯调匀,如果原物件釉子泛青或者泛土黄,就需要加点丙烯漆颜料,在小玻璃杯中调匀。
9、色要准,上釉动作要干净。一般用精制不掉毛的毛笔剪掉笔尖,舔成平锋。运笔要快要匀称,一笔到位,尽可能不重笔。要补青花的,先上一层薄釉,在釉上画青花。接着再上—遍釉子。上釉需根据原瓷釉面的厚薄,反复进行,直到与原器一样。
10,对瓷化程度高、收藏价值好的青花白釉瓷,最好用补牙的光敏固化复合树脂和牙粉,其色泽稳定,粘结性强、瓷化效果好。用这种树脂材料,不能采用马弗炉加温复烧固化,因为胎和釉容易受热炸裂。所以只能采取牙医用局部冷光固化的方法。
陶瓷胶有好多种类繁多,粘贴陶瓷片一般用AB胶。
粘贴陶瓷片有机胶
耐磨管道陶瓷片耐温胶
陶瓷AB胶
陶瓷片高温胶使用方法:
1.表面处理:打磨或啧砂清除被粘物表面的灰尘,油污及绣迹,最后用清洗剂清洗干净。
2、配胶:A 组分为为白色膏状体 B 组分为黑色膏状体,(由于产品对固化剂要求配比比较高所以请严格按照要求配胶)配胶比例为:A10-13 比 B 1A 组分 2.5kg 倒入一支 B 组分固化剂 因施工环境复杂,请提前做好测试,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施胶:将调好的粘合剂均匀涂抹被粘物表面,胶层厚度最好控制在 0.06mm~0.15mm 之间。
4、固化:常温 2-6 小时固化。如加热到 60℃,保温 2 小时固化后可得到更高的综合性能(综合性能提高 30%)。
一、如何更换燃气灶的节能炉头
如何更换燃气灶节能炉头:
炉头折叠。钢化玻璃面板通常固定在燃烧器周围。先拆下锅架和装饰圈,再依次打开燃烧器周围的固定螺丝,面板就可以拆下来了。燃烧器的拆装更简单,只要依次打开固定螺丝即可。重新组装时,应以相反的顺序重新组装燃烧器。
罐体的清洗。需要更换瓷砖的罐体比较脏,不仅会影响燃烧质量,还会影响粘接牢固度,一定要彻底清洗干净。先用锤子把旧陶片敲碎,然后清洗充分浸泡过的缸(建议时间24小时)。可以使用钢珠、螺丝刀、牙刷、管刷等工具进行清洁。小心不要刮伤或撬开珐琅。
清洗后的罐体必须干燥后才能粘合。如果时间短,可以放在灶头上,微火烘干。
使用生产厂家的专用粘贴膏(由硅酸钠和滑石粉配制而成)进行粘接。涂粘贴胶的顺序是先罐体,后陶瓷片,尽量擦成自然斜面;对涂抹的胶黏剂应采取适当的保湿措施,整个涂抹时间应控制在10分钟左右。有些品牌建议用户用牙膏贴,但做法导致耐燃性不足。
涂覆后,缓慢均匀地将陶瓷片放入槽中。在按压过程中,应避免点压和双边按压。建议大面积推掌,同侧按压。陶瓷片与罐体上平面压紧后,定位工作就完成了。
边缘密封。用指尖打胶,沿着陶瓷片与罐体的结合面快速填胶找平。
自然干燥,建议时间12 ~ 24小时。目视检查。如有缝隙,应重新加胶。
烧结。罐体安装到位后,即可点火烧结。第一次建议烧5 ~ 10秒,关火半分钟;秒燃30秒,熄火半分钟;第三次烧5 ~ 10分钟。
二、樱花燃气灶燃烧器怎么拆?
燃气设备维护和操作不当造成的事故后果是很可怕的。不建议个人维修或拆卸。这笔钱不能存。发给你一段《城镇燃气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
第三十二条
燃气燃烧器具的生产单位和销售单位应当设立或者委托设立售后服务站,配备合格的燃气燃烧器具安装维修人员,负责售后安装维修服务。
燃气燃烧器具的安装和维护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樱花燃气灶(SCG6781S)的灶头和灶台之间没有螺丝连接。锅盖和锅盘上套有两个管状圆筒,可以直接向上取出锅盖。如果用的时间比较长,就要稍微敲打一下旧灶头使其松动,然后再取出。
关于燃气灶节能炉头的具体维护和拆卸方法,需要参考相关规定的介绍。除此之外,还要结合实际操作过程中几个板块的信息,比如燃气灶节能炉头的品牌型号差异、使用环境等,来确定合适的步骤。必要时也可以求助相关专业人士,合理操作,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2、5~6分钟后,喷上卸甲水,然后用手轻轻的将小广告的大块的胶除去。(这个步骤的优点是操作简单,但只针对门上小面积的小广告胶。)
3、剩下的小块的胶用食用油,抹在贴有广告的门上,涂抹后静置10分钟左右(食用油作用后残胶会失去黏粘性)然后再用陶瓷片将残留在墙上的小广告胶轻松除去。
应用范围:
★本产品广泛用于耐磨陶瓷片的粘贴,特别是火电、钢铁、冶炼、机械、煤炭、矿山等行业遭受强烈粉料冲刷或浆料冲蚀磨损严重的设备粘贴耐磨陶瓷片。特别适用于高温工况耐磨陶瓷片的粘贴。★ 磨煤机出口管道、排粉机内壳、钢铁厂除尘系统、风管弯头等处耐磨陶瓷片的粘贴。★ 球磨机出口斜管部位及引风机风壳粘贴陶瓷耐磨内衬,也可用于钢铁厂、冶炼厂料斗、料仓、矿车内粘贴耐磨陶瓷片。★ 输煤、排灰系统及冶金钢铁业的输料、配料系统中的料仓、料斗等设备上耐磨陶瓷片的粘粘。也适用于高温工况机械零件的粘接与修补。
使用方法★ 表面处理:打磨或喷砂清除被粘物表面的灰尘、油污及锈迹,***后用清洗剂清洗。 ★ 配胶:按A:B(质量比)=1:1将两种组分混合均匀。 ★ 施胶:将调好的胶均匀涂敷于待粘物表面。 ★ 固化:常温24h完全固化或常温2h后加热至80℃保温4h完全固化。
陶瓷用什么胶水能粘住?
陶瓷片ab胶粘贴陶瓷牢固不脱落,性能优越,施工方便。一般陶瓷都是平面粘贴。首先把ab胶调匀,混合一分钟。在钢板上涂上ab胶,把陶瓷片粘贴上去。这样粘贴的陶瓷片牢固,又用的胶比较少,大大降低了成本。
陶瓷片AB胶电厂风管、磨煤机、粉管、粘贴耐磨陶瓷片经常用,粘贴牢固,施工方便,钢厂除尘管道系统、除尘器粘贴梯形陶瓷片用量大,还有化工厂、洗煤厂、旋流器粘贴陶瓷片都是理想的粘接剂。
红外线陶片的粘合,通常有清洗、晾干、粘合、干燥、烧结等步骤。
罐体的清洗。需要更换陶片的罐体较脏,这既会影响燃烧品质,也会影响粘接的牢固性,必须经过充分的浸泡(推荐时间是24小时)后进行清洗。可用钢丝球、螺丝刀、牙刷、试管刷等工具配合清洗,注意不能划伤或撬落搪瓷。
清洗后的罐体必须晾干后才能粘接,如时间紧迫的话,可放到炉头上用微火烘干。
用厂家专用的粘合泥(水玻璃+滑石粉调制)粘接,涂敷粘合泥的顺序是先罐体、后陶片,尽量抹成自然斜面;对抹好的粘合剂要采取适合的保湿措施,整个涂敷时间应控制在10分钟左右。有些品牌推荐用户用牙膏粘,实践结果是耐烧性不够。
涂敷完成后,将陶片缓慢、平衡地送入罐体。压合过程要避免点式加压、双侧加压,推荐手掌大面积推压、同侧加压。等陶片与罐体上平面压齐后,定位工作即告结束。
封边。用指尖粘胶,沿陶片与罐体的接合面快速补胶找平。
自然干燥,推荐时间为12~24小时。目视检查,如有缝隙,需再次补胶。
烧结。罐体安装到位后,即可点火烧结。推荐第一次燃烧5~10秒,熄火半分钟;第二次燃烧30秒,熄火半分钟;第三次燃烧5~10分钟。
款识鉴别
根据款识来确定瓷器的新旧和真伪,是鉴别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今日的传世品和仿品以明,清两代瓷器居多,
款识
而明、清官窑绝大部分都有年款和特征。如明代款识就有所谓“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一类的说法。因此,我们在识别真伪古瓷时,首先应注意款识,注意款识的笔法,如横,竖,撇,捺、勾、挑、点等的特征。由于每个人的书法不同,写官窑款的字体又必须经过选择,具有一定的水平,因而仿制者势必谨慎地摹仿,惟恐有不似的地方。而过于谨慎,就难免失于局促,笔法不容易生动自然。这种破绽,为鉴定瓷器提供了线索。
但仅注意这一点是远不够的,元代以前的古瓷并无正式官窑年款。虽然根据文献记载,北宋曾有带“景德年款”四字的瓷器,但未见实物。明清两代虽有款识,但晚清所仿字体非常逼真,很难识别,必须详细比较其字体和位置,才不致于发生错误。如永乐年款以现有实物来说,只有四字篆款写、刻或印在园器里部的中心。而仿品却有四字或六字楷、篆书款写在器里或底足、口边的。宣德年间的款有所谓“宣德年款遍器身”的说法,普遍多在底足中心或园器里心和口边,或琢器的口、肩、腰、足一带。诸如此类,还是有一定规律的。大致说来,有如下几点:
明代字体多用楷书款,但永乐、宣德、弘治年间有少数例外,清代顺治,康熙二朝亦为楷书盛行期,雍正则楷书款多于篆书款,乾隆时期篆书款渐多于楷书款,嘉庆以后篆书款遂成为主流,直到清末才又恢复以楷书款为主的趋势。
宣德款
其次是款色有别。明、清瓷器款识多以青花为主。明代款的青花颜色若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其颜色多是深厚下沉。而道光以后的仿品有色多是散涣、浅浅上浮。宣德款式色样往往在同一器物上呈现黑、蓝、灰等多种颜色,这一点虽不美观,却是后世很难仿制的特征。自明代正德至清代末期的款色增加很多,有红、绿、黑、蓝、紫、金等色,并且也使用了刻、雕、印、堆等方法、然而仿制品在款色和刻、雕、印方法上也随之有很多增加,只有认真加以区别,并结合用料和技术的不同,才可能大体判断其时代真伪和瓷质优劣。例如康熙青花款的“康”字多用半水(水)或楷水(水),很少写成泰水(水)。
在用字和字体结构方面也有一定规律可循。例如明代官窑有的题某某年制,有的题某某年造,而清代官窑却一概都用“制”,还未发现有用“造”字的。其他如宣德的“德”字心上不写一横而成“德”字,后世仿世品往往忽视这一点。成化官窑款的“成”字最后一点,有的点在横线右上方,有的点与横线相平等,有的点在横线右下方,故有所谓“成字一点头肩腰”的说法。万历的“万”字也有羊字头与艸字头的不同。
总之,观察款识既要注意其笔法、字体,结构和款色等各方面,还应当知道同一时期的款识笔法早,中、晚期仍有不一致的地方。只是在风格及色调上不失其时代特征。因此,还必须结合共它方法来辨别真伪。
器型鉴别
根据造型来鉴定瓷器,也是鉴定工作中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梅瓶
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陶瓷器的形状,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有密切关系,能较好地体现各时代的特色,随同时代的演近而渐趋繁复,而古代的形状是比过简朴的。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宋、明瓷器显得突出。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器形相当大。例如传世的元青花与釉里红大碗有的口径达42cm,青花和釉里红的口径也在45~58 cm左右。由于胎体厚,烧制不易,难免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缺陷,因而很多文献都有元瓷粗率之说。
明清瓷器
明代永乐时一般盘、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内凹,圈足较元代放大,显得特别平稳。胎土陶炼精细,造型轻重适宜,如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明代宣德年间的瓷器造型更加繁多,无论盘、碗、杯、壶、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独出心裁、锐意创新,如“无挡尊”可称是空前之作。至成化时期,在瓷质方面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纤巧,而且也无大器,如最有名的五彩扁肚撇口把杯,高士杯、三秋杯等都是异常轻盈秀雅的代表作品,为仿品望尘莫及。明弘治传世作品不多,以黄釉双耳罐、碗著称于世。正德时期最突出的造型有笔架、扦屏、墩式碗等。嘉、万历之后造型渐趋复杂,在器形上有很多创新之作,正如《景德镇陶录》记载有“制作益考、无物不有”的说法。可以说在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宜、成化时期的作品来显得有些粗制滥造。
清代无论在器形或和种类方面都有显著增加,并且制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时期创新之作独树一帜。雍正时期在器形的创作方面也是丰富多彩的,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窑以及明代永、宣、成窑瓷器不仅胎釉,纹饰惟妙惟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乱真,乾隆时期比较突出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花篮、扇子及书式印盒等。这一时期无论创新仿古都达到了高潮,所仿铜、石、漆、玉、竹、木器以及相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则大多因袭旧制,很少有创新之作。造型从精美遂变为粗笨,失去了前期的优秀传统。例如玉壶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区别并不显著,以后却逐渐变得笨拙,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竟变成短颈丰腹的矮粗形式,造型远不及以前那样精美秀丽了。
执壶
除了了解元、明、清瓷器造型的基本特点之外,还须了解或掌握一些观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许多同类型的器皿粗看外表极为相似,而仔细观察这三大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明代中期瓶、壶、罐一类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显的接痕,而清代以后制品由于旋削细致,此种接痕就不明显了。如此所谓一线之差,往往在断代辨伪的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而浅,明代永、宣大盘盘身弧度较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特别是永乐造型,无论大小盘、碗、其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壁多向外稍撇。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的盘、碗底部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即所谓的“跳刀”,而在官窑中则极少见。
有些时代接近或后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于胎釉原料和纹饰书法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区分。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绘三层纹饰,碗外绘四层纹饰。粗看起来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但仔细加于观察,就能发现它们之间的重要区别:碗腹下部收敛程度有所不同,即永乐碗腹较丰满,宜德碗腹微削。这些细微的差别,是根据实物仿制时,因成型、烧窑等技术条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绽。仿品的器形与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区别。因仿制时虽按真品原器制造,在未烧之前与真器虽然相同,但经高温烧制后,其形与真器相比或多或少都有所差别。这可能是原料的来源,配制和提炼的精粗不一致所造成。
纹饰色彩
根据纹饰和色彩鉴定瓷器。
云龙纹
从纹饰和色彩方面看,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随着绘瓷原料和技术的不断丰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上都有其不同时代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就成了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瓷器纹饰的发展过程也是由简到繁,由划印贴刻到雕剔描绘,由单纯一色到绚丽多彩。
在这方面,元代是个很明显的转折点。元代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出现,开创了瓷器装饰的新纪元,打破了以往一色釉的单调局面。明、清以后各种色彩的发明进一步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而每一种装饰方法的出现都有其产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据此推断器物年代。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红,由于没有很好地掌握原料的特性,故在元代制品中颜色美丽的较少,釉里红中常有色调灰暗或变为绛褐色的缺点。但在元代后期的大部分成熟的青花、釉里红纹饰却非常美观,图案不仅重视主次谐调,而且惯用多边的花边纹饰,无论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边线不填满色,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
胎釉鉴别
底足胎
从胎釉方面看,由于时代和地区的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烧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故在鉴别瓷器时应对此细致的观察。观察古瓷,要注意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以及气泡的大小、疏密等几方面的特征。如旧瓷多有所谓“莹光”或“酥光”的说法。这两种与一般新瓷釉上出现的所谓“浮光”相反,而蕴含着一种如玉如脂的光泽,前者的光由内发,后者光由外铄。这种深厚温润的釉光是由于年深日久而自然形成的。新瓷则多具有炯炯刺目的“火光”,也就是所谓的浮光。但有些仿品经过茶煮、浆沱、药浸、土埋处理后,也可以消除此种“火光”。相反,一向被妥善保藏的旧瓷,也会不失其崭新的釉光。如某些从未启封而保存至今的康、雍、乾三朝瓷器,一旦开箱其光泽依然烂灿如新。所以只凭“失亮”一点就作为历史年久的证据是不可靠的。在观察釉质时对于釉层的厚薄程度及缩釉、淌流状态也需要加以注意。如宋均窑瓷釉多有堆脂,定窑瓷釉多有泪痕,明、清脱胎瓷釉竟薄如卵幕或莹似玉石,这些固然都是可贵的特征。不过,后世仿品也能大体近似。所以我们还必须参照其它方面的特色,并注意器里和口边、底足等处。如康熙郎窑红釉有所谓“脱口垂足郎不流”的说法。这种瓷釉以深红宝石釉为主,器物口边的釉色较浅谈,故称为“脱口”,器底釉色浓艳,釉多厚聚,称为“垂足”,釉虽垂流而不漫底,称为“郎不流”。这种技术特征正是郎窑红最不易仿效之处。
鉴别仿品
一、仿制
1. 纹饰与器型
纹饰和器型的仿制相对容易。最基本的方法是以出土的破损瓷器作为蓝本,直接仿画原件上的纹饰比较到位的仿制是采用细毛笔蘸墨汁在原件上勾勒出轮廓,然后用透明白纸印出轮廓,再将该纸贴在新的瓷胎上摹。为求得更高水平的仿制效果,利用电脑三维扫描纹饰可以做到与原件几乎丝毫不差。仿制器型也是如此。
2. 胎土和釉色
对胎土和釉色的仿制较为困难,是因为两者对原料都很有讲究。胎土的仿制取决于原料的配方,最初景德镇瓷器的胎土以单一瓷石为原料,南宋之后,随着高岭土的发现,制瓷工艺迎来一大转折,“二元配方”的制胎法让景德镇瓷器自元代起扬名全国。而釉色的仿制则取决于釉料的产地和配方,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差异。
3. 出土原料与工艺结合
(1)老胎新绘:利用清中后期及民国的白胎,在上面绘上粉彩等釉上彩
(2)老釉新胎:利用近年出土的老釉水装饰新胎
(3)旧件新器:将足、流、底、口、颈等各残缺部分的出土物组装在新瓷器中
(4)复火: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指将残缺部位较少的旧器修补后放入窑中复烧第二种是指将老瓷片碾碎成粉末,加上其他矿石原料,重新做坯烧胎。
二、做旧
做旧的手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一: 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90年代中后期,以仿出土器物的特征为主。常见的手法是用砂纸打磨新的釉面,或者用氢氟酸腐蚀釉面,然后涂刷泥水,泥水渗透到被破坏的釉面内,造成出土效果。然而由于容易被识别真伪以及收藏者对仿品品相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做旧方法进入第二阶段。
阶段二: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做旧以仿传世品的特征为主。比如,高档次仿古瓷会采用中药浸泡的方式造老瓷效果,根据不同的对象,中药的配方也会略有差异,加少许酒精利于造出粉彩瓷蛤蜊光效果,而少许氢氟酸可以消除釉下彩瓷的亮光。
除了中药浸泡,其他的表面做旧方式还有很多,比如用茶水煮、用香火烟熏、涂细煤灰等等至于器物内壁出现的鸡爪纹,在上釉瓷刚出窑时用小锤敲砸即可仿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