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有裂痕的原因是什么
造成瓷器开片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人为的开片,一种是自然的开片。人为的开片,多属浆胎瓷器。所谓“浆胎”,是在制胚时,撷取浸泡过的精细瓷粉,澄清后融成泥浆,制成胚胎。人为的开片,在这些浆胎制作过程中,就配好了药料。人窑烧时,必使之开片,开大片或者开小片,都可以按照用不同的配料来实现。这样烧制出窑的瓷器,开片形似龟裂,开坼都在胚胎里面。
自然的开片,则是瓷器历年既久,表面釉层渐渐内裂,或呈鱼子纹,或成牛毛纹。无论何种纹形,开坼都与胚胎无关,开片纹痕绝不会深入,而仅仅开在釉面上。所以凡是瓷器因年久自然开片者,其釉总似坼而未坼,在若隐若现之间。若为人工开片者,则在 瓷胎上豁然显露。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 人为开片始于宋代哥窑,此后有仿制。哥窑是宋代处州(今浙江丽水)龙泉县人章氏兄弟中哥哥章生一开设的窑厂。哥窑瓷胎质细,性坚,体重,多断纹隐裂如鱼子,亦有大小碎块纹。 古瓷器上牛毛纹微带黄色鱼子纹的开片,既属自然的开片。自然开片的瓷器,据传见于北周柴世宗所创柴窑瓷器中,有一种豆绿色,釉中有细纹开片。北宋定窑瓷器乃古瓷中精丽之品,其中开片者,都是柳纹。南宋景德镇粉定,则有的开片,有的不开片。宋代平阳窑又称土定,其瓷多有蛇纹开片。宋代西安耀窑有一种细胎细釉带暗花者,釉极细而带有开片。不识者往往误认为定窑。这种耀窑瓷暗花开片与定窑瓷微有不同,非鉴定行家是辨识不出来的。宋代福建窑瓷有一种白色颇似定窑,但无开片,是二者区别之处。清代郎窑产瓷有先后之分。凡瓷器里外都有开片,底足有灯草旋纹,其色深红如凝牛血者,是先制之品。另一种绿郎窑瓷器,色深绿可爱,满身细碎纹片。其实这是一种明代仿弟窑之品。至于郎窑这个瓷器,既受近世人重视,但却又被人误解。
刚开始的时候陶瓷都是小而开大片的,或者是瓷器大而开小片的,在整个瓷器市场上价值都是相当的昂贵的。而近世以来,鉴赏界则不看重哥窑的人工开片,而以郎窑的开片为贵重。但是概而言之,瓷器开片以手扪之感觉不到痕迹者更为可贵。
1.是陶瓷在烧造的,过程中由于釉面和胎体的膨胀系数不同而形成的
2.也是因为膨胀系数不同,但是烧制完成以后,经过长时间在空气中热胀冷缩之后形成的。这个过程比较长,这也是有些老瓷器开片龟裂的原因(其实烧纸的时候已经有龟裂了不过是用显微镜才能看得到(这个在7501瓦瓷,就是毛瓷烧造的过程中有体现。当时刚烧造好的时候,水点桃花纹饰在显微镜下看到了细小开裂,只因为颜料的膨胀系数和胎体相差了0.002,后来经过精密的调配才解决了)
一、釉料配方调整。
1、降低釉的热膨胀系数,釉的热膨胀系数随釉组成中氧化物的含量有变化。要降低釉料的热膨胀系数,可以增加釉中的SiO2和Al2O3含量,降低碱金属氧化物的含量(氧化锂例外,它的膨胀系数很小)所以应减少长常石用量,以硼酸以硼酸代替部分硼砂,并适当提高Al2O3、SiO2和MgO的含量,已达到减小釉的热膨胀系数的目的。
2、促进坯釉中间层的形成,提高釉的弹性,产品在进行釉烧时,熔融的釉层与坯体表面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介于坯釉间的中间层,它对缓和釉层中的应力,改善坯釉间的结合性起到重要作用。在釉的配方中,增加石灰石的含量,可促进坯体表面的石英在釉中的溶解作用,促进中间层的形成。釉中添加硼酸时,会使中间层发育特点良好,因为硼酸侵蚀坯体表面的能力特强,可以增加中间层的生成量。
瓷器裂缝修补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首先,需要准备好友裂缝的瓷器(以下用有裂缝的瓷砖代替)、牙膏,如图所示。
2、然后百将牙膏涂抹在裂缝处,如图所示。
3、然后用手将牙膏涂抹在裂缝处,如图所示。
4、涂抹完成后,如果瓷砖表面还有轻微的裂纹,可以使用以上方法继度续涂抹牙膏,直至不在有裂缝即可,如图所示。
扩展资料:
材料:补缝胶、砂纸、彩笔、软布
陶瓷杯有了裂缝修复,具体步骤如下:
1、将陶瓷杯放在机器上固定好。
2、用干净的布擦去表面的灰尘。
3、在杯子的裂缝处均匀的涂抹上补缝胶,等待它干透。
4、用砂纸将凸出的胶回块打磨平整。
5、用彩笔按照杯子原来的样子补上颜色,喷好亮漆。
6、陶瓷杯子的裂缝就答被修复好了。
陶瓷碎了用什么胶水粘呢?在生活中经常会不小心摔碎陶瓷;在这种情况,一直都比较推崇AB胶水,主要是因为AB胶水的粘接快干的效果很好,运用领域十分广泛,它不经可以粘接,修复,灌封,还可以浇注等等。那么如果真的陶瓷碎了我们用什么办法来拯救呢?
第一步:清洗
清洗是为了洗去陶瓷片上的附着物,便于拼对。一般情况下用水洗即可,但对于水洗不掉的结晶盐,可用相应的化学试剂和药品清洗。
第二步:晾干
保持被粘接的物品干净,检查要对接的碎口。
第三步:加固和拼对
清洗晾干后要将粘接物适当加固,再进行拼对和形状还原。一定要将整个碎片拼对完成后再用胶水粘接,这样才能保证碎片之间的粘接更紧密。
第四步:粘接
粘接的目的是使陶器能够恢复原状,瞬间胶水的选择尤为重要,需要考虑其强度、粘度和耐候性,建议选择JL-605 5分钟快干透明AB胶、JL-610耐120度高温快干AB胶、JL-610AB10分钟快干透明AB胶、JL-510耐高温200℃环氧树脂AB胶、JL-100丙烯酸青红AB胶等。依据不同的性能来选择比较好。
以上四步完成后只要等AB胶水完全固化就可以了,AB胶水粘连效果极佳,只需要注意AB胶的使用方法,那么在进行简单的粘连之后,就会让接触面变得更牢固,在进行物品粘连之后,会让接触面保持稳固状态,因此它的保型性非常好,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不会出现拉丝或者不吻合等现象,保持完美外形,看起来更具实用性。
陶瓷的釉面龟裂,是材料收缩率引起的现象,
基本原理是,陶瓷的坯体的膨胀系数(冷热收缩率),与其表面釉药的膨胀系数,不同。
一旦坯釉膨胀系数差值超过一定限度,(一般来讲釉面比坯体要脆弱)
就会引起釉面龟裂。
简单地理解就是,在烧成冷却过程中,由于收缩率不同,坯体冷却收缩结束后釉面仍然在收缩,这时釉面会紧绷,超过一定限度,就开裂。
这种现象在早期的原始陶器中比较普遍,进入瓷器时代,由于对于材料的配合的技术的进步,膨胀系数的调和就变成人工可控的技术。
但是,陶瓷的魅力就是巧妙利用材料特征来表现不同风格的作品,
最最典型的就是利用这种膨胀系数差别发明的“纹片釉”或者“开片釉”
后来又从一般的开片发展到釉面很厚的“立体开片”
最为神奇的问题是,由于釉面的弹性是很微妙的,
纹片釉的陶瓷,有一些是会不停地增加裂纹的,
或者早期不裂后来裂(由于外力或者振动,会增加开裂的机会)
我曾亲耳听见一些仓库里尘封20年左右的纹片釉作品,在我打开柜门的时候,
发出清脆的开裂声!!!
我们当代的手工制作的陶艺作品,
由于使用的釉药不像工厂那样大规模配制,还由于原材料经常变换,
难免会有釉面开裂现象,(或者买回来后开裂)
关键问题是,
是否影响观瞻和使用,
如果没有影响到结构(有时候胎体很薄的作品会因为收缩率差别过大造成的釉裂过度而通体碎开成若干片,这种现象一般在开窑时就发生,一般不会拖到很久)
也有一些瓷器釉裂很隐蔽没有被发现,日后逐渐扩大,造成使用中破损。
总之,如果是手工作品,(尤其是陶的作品,比较耐收缩,不容易被纹片拉碎)
多少出现一些不影响使用的裂痕,个人认为是可以接受的。
1、瓷砖的胚釉结合力、抗折强度、抗龟裂性能不合格。
2、瓷砖施工不当导致瓷砖开裂,具体有:
1)需要泡水的瓷砖泡水不充分或者泡水的瓷砖铺贴前放置的时间过长导致胚体中水分挥发;
2)施工前没有检查基层处理状况,基层存在空鼓脱层;
3)铺贴瓷砖的水泥沙子配比不当,水泥含量过高;
4)瓷砖铺贴没有做留缝处理,热胀冷缩导致瓷砖开裂;
5)瓷砖铺贴出现空鼓脱层。
瓷砖,又称磁砖,是以耐火的金属氧化物及半金属氧化物,经由研磨、混合、压制、施釉、烧结之过程,而形成的一种耐酸碱的瓷质或石质等,建筑或装饰材料,称之为瓷砖。其原材料多由粘土、石英砂等等混合而成。
关于瓷砖的小知识
通体砖是一种耐磨砖,虽然还有渗花通体砖等品种,但相对来说,通体砖花色比不上釉面砖。由于的室内设计越来越倾向于素色设计,所以通体砖也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通体砖被广泛使用于厅堂、过道和室外走道等装修项目的地面,一般较少会使用于墙面,而多数的防滑砖都属于通体砖。
通体砖常有的规格有300x300mm、300x600mm、400x400mm、500x500mm、600x600mm、800x800mm等等。
优点:由于表面较粗糙,所耐磨性、防滑性是所有瓷砖最好的。
缺点:它独特的结构决定了通体砖的纹理、效果单一,装饰效果较差。
可能是因为墙体沉降引起的。
墙面瓷砖表面出现大面积的裂缝甚至炸裂,可能是因为墙体沉降,如果基层产生沉降,就会导致表面的砖、墙漆开裂。今朝装饰北京分公司工程部经理崔涛介绍,如果好几块砖出现规则或不规则的裂缝,业主可以将其取下来确定是否是基层问题。
如果好几块地砖断裂方向一致,而且纵贯房间,其他房间的地砖却没有变化,也有可能是房子底面基础变形,如楼板中缝开裂或者地面找平层开裂等基础结构的变形导致瓷砖开裂。
扩展资料:
瓷砖炸裂的其它可能性:
1、装修的施工队偷工减料,水泥和沙子的比例没有按标准来,同时工艺时间打折扣,沙子水泥没有混合均匀,和好后也省略了“饧”的时间,导致没有进一步密实砖与墙面的结合,从而引起瓷砖脱落甚至炸裂。
2、瓷砖本身的质量问题:
瓷砖本身质量太次也可能导致开裂或者有裂缝的情况,不过目前这种情况较为少见,但如果瓷砖的质量确实太次,抗拉性太差的有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
3、没有进行养护:
瓷砖铺贴前没有泡水养护、防水等基层处理不到位的话,都会造成砖面因水泥砂浆的拉力发生开裂。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瓷砖疑难杂症问题大起底
可以找锢炉匠对陶瓷杯裂缝进行锔补修复。
锔补修复工艺流程:
1、找碴,对缝,对破损的瓷器恢复原状,准备修补。
2、定位点记,根据瓷器的纹饰结构以及样式张合位置和位点,以及锔钉数量和位置。
3、打孔,用金刚钻打孔。用金刚钻钻孔,打孔也是对锔瓷人的一大考验,一是手要拿得稳,对的准,最好不能打穿,有时不小心打穿了,还得多加几道工序把孔填补起来;其二是孔要对称,不能有一点偏差。
4、锔钉,锔钉制作体现手艺人的水平,锔钉的韧性和制作锔钉的水平,也决定着锔补器皿的使用寿命。
锔钉分为金钉、铜钉、花钉,锔钉的大小,得根据器物的大小以及破损程度来计算。这样,器物修复后不仅盛水不易漏,而且还给器物本身增添了几分韵味。当然,这些步骤和细节都与锔瓷艺人长期积累的经验息息相关。
5、用鸡蛋清和瓷粉调和补漏,防止瓷器漏水,这样完整的锔瓷就完成了。
扩展资料
锔瓷工艺起源
锔瓷技艺起于何时已无法考证,早在宋代张择瑞《清明上河图》中,就有锔匠做活的场景。锔瓷作为一种民间绝活,经宋、元、明、清、民国,至今也已跨越了一千多年的历程,影响了数代中国人的生活。
锔瓷工艺采用手工制作,工艺复杂。要将一件破碎的瓷器锔好,需经过找碴对缝、定位点记、打孔、锔钉、打磨、填粉等多道工序流程。
首先是要将破损的瓷器碎片拼接好,然后用弓和金刚钻沿着裂缝两边钻出小孔,再将锔钉横跨裂缝钉进去,让几毫米厚的瓷器碎片不被钉透还要互相牢牢地咬住,这样就可以使瓷器恢复原样,而且还给器物本身增添了几分韵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锔瓷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锔瓷”——将世间残缺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