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有个瓷器杯,白色。用手电照,里面清晰看到内府二字和一条青龙。请问是什么年代胡瓷器,有收藏价值吗
“明永乐内府官字款暗青花甜白釉龙纹杯”
中国古代所谓的白釉,并非现代陶瓷工艺学所谓的白釉。现代陶瓷工艺学所说的白釉是指乳白色的乳浊釉,而古代所谓的白釉实际上都是透明釉,其白色效果是靠白瓷胎映衬的,也习称为白釉。中国白瓷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北朝,隋唐宋元时白釉瓷器一直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主要产品。元以后景德镇和德化窑分别创烧了一些白釉品种,著名的有元代枢府釉,明代甜白釉和明清的德化窑白釉等,其精美之作多为宫中收藏。此件即为明代永乐时期官窑白釉瓷器的经典之作。造型优美,撇口,线条流畅,口边锋利。浅弧腹,圈足,底心略凸,呈塌底状,修胎工整。比例协调,胎体轻薄,釉质洁白,温润似玉,肥厚如脂。此种品类的白釉器,为永乐甜白瓷器的典型特征。盘内底暗刻如意云三朵,壁饰二龙,游弋于如意云朵之间,若隐若现,即为工细,须仔细审视或借光线透视方可看出,正为永乐真品的独到之处。 明代永乐时,景德镇窑采用当地产的优质原料制作瓷器,在白瓷的制作上取得重大突破。景德镇窑工在瓷胎中用较多的高岭土,使三氧化二铝的含量增加,瓷胎机械强度因而提高,胎质变得洁白致密;又在瓷釉中减少了传统助溶剂石灰石的量,改用钾长石作主要或全部的助溶剂,从而避免了瓷釉白中泛青的情况,使产品洁白纯净,与白砂糖的颜色非常相似,故所造白釉又有“甜白”的美名。 此件胎体轻重适度,造型秀美优雅,清秀、圆润、灵巧。釉面肥厚、莹润、平净,无桔皮纹。永乐时期注意淘炼瓷土,此器胎质细腻润滑,胎色洁白,采脱胎技法制作,脱胎轻巧,器型规整,较之后来的宣德瓷器更为胎薄体轻。永乐脱胎器名传于世,胎体薄如蛋壳,极为轻盈,俗称“卵幕”,清人诗中甚至形容它“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消”,可见其精巧。胎体虽薄,器型却规整,还能在器上印、刻花纹和款识,技艺可谓精湛绝伦。脱胎器的制法为:胎体成型后施釉,待器内挂釉干涸,即刮除未卦釉的那面胎体,刮得几乎只剩一层釉,再在刮削面上施以釉汁。烧成后,似抽去胎骨,薄如两层烧结一体的釉面,莹澈透亮,故曰“脱胎”。此种制法始于永乐时期,以后成化及清代康熙、雍正乃至民国时期都有制作,但都不及永乐器圆润精细。 此件白釉盘处处体现了永乐脱胎甜白瓷器的独特特点,薄釉施于脱胎圆器上,釉面平整晶莹,器口边沿微显胎骨,以手拭之有锋利感,这种器口特点为永乐器所独有,而后仿制器口多圆润,不见棱角。足边沿的釉面截削整齐,施釉不淌。线条流畅的暗刻花纹,须仔细审视或借光线透视,方可看出纹饰来。迎光透视,胎釉呈现肉红或粉红色,这是永乐白釉器的显着特征。器物足边和折角积釉处,闪烁灰青的光泽,釉面偶然显现如同青、灰、白三色交织在一起的极淡的虾青色,甚为奇特。永乐甜白釉瓷以其出色的胎釉质地、独到的造型设计、难以复制的釉色品质而享誉古今,永乐之后各朝各代均有仿制,但无论所仿永乐白釉厚胎、薄胎或脱胎器,迎光透视胎体,均不具有永乐真品的那种红润光泽,并且仿品的透影性较真品更高。因此,这种永乐甜白瓷器极为名贵。本件作品在各个方面均完美展示了这种永乐甜白的独特魅力,美轮美奂,为难得一见的珍贵名品。
薄胎瓷亦称“脱胎瓷”、“蛋壳瓷”。是景德镇著名传统瓷器品种中久负盛名的特种工艺产品之一。那么,关于薄胎瓷的知识,你了解多少呢?以下是有我为大家整理的薄胎瓷的知识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薄胎瓷的艺术特点
瓷器上釉的种类很多,薄胎瓷就是其中之一。薄胎瓷又称脱胎瓷,用来形容它薄到几乎没有抬的程度。薄胎瓷的制作要求极高,其中修坯最艰难也最紧要。胎体成型后,待器内挂釉干涸,即刮除未挂釉那面的胎体,刮得几乎只剩一层釉,再在此刮削面上施以釉汁。坯体在利篓上取下装上,反复百次之多,才能将两三毫米厚的粗坯修到蛋壳那面薄。烧好后,细看瓷器好像被抽去了胎骨,故名“脱胎”。永乐时期景德镇窑开始制作薄胎瓷,成化时期便有了很高的成就到了隆庆、万历年间,连一些高级民窑也能烧造出很高的薄胎瓷,并有了薄胎瓷、流霞盏、皮蛋盅等专用名称。
制作从配料、拉坯、利坯(修坯)、上釉到绘画、烧制,须经四十多道工序,全部采用手工,分三次烧成。尤以利坯和艺术加工最为精细。利坯要经过粗修、细修、精修等反复百次的修琢,才能将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至0.5毫米左右。胎体厚度大多在1毫米以内,人称之为:薄似蝉翼,亮如玻璃,轻若浮云。它轻巧、秀丽,做工精致,透光性好,是中国景德镇传统艺术名瓷之一。在薄胎上描绘有青花纹样(见青花瓷),称青花薄胎瓷描绘有粉彩纹样(见粉彩瓷),称粉彩薄胎瓷。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 景德镇制出薄胎瓷,成化年间已有较高成就,万历年间(1573——1620年)生产的“卵幕杯”(薄如蛋壳的杯子)、流霞盏等精制品,清代正式生产。除景德镇外,湖南醴陵、广东枫溪、河北唐山、江苏江阴等地现在也能生产薄胎瓷。建国以后,薄胎瓷工艺得到继承与发展,许多产品的薄度、透光度、白度都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除景德镇外,湖南醴陵、广东枫溪、河北唐山、江苏江阴等地现在也能生产薄胎瓷。
传统薄胎瓷工艺的创新与运用
1.传统薄胎瓷工艺制作与现代工艺制作相对比
传统的薄胎瓷手工制作需要很强的技术含量,从料的选择、拉坯、修坯、绘画、上釉等一系列过程,每一个环节都不容疏忽,稍有不甚就前功尽弃。特别是修坯环节在能工巧匠的手下将厚度为10余毫米的粗坯,精心修薄成大约0.8毫米的厚度。这样精细的活,环环都要求精益求精。可以说这些手工技艺的表现是一种刻骨铭心、呕心沥血的文化积累。随着陶瓷生产加工不断创新,工艺技术与科学技术的结合。现代的薄胎瓷制作过程不再是纯手工操作,从陶瓷原料配方的改进,再到成型工艺,烧成技术,装饰手法等一系列生产流程都有着极为严谨的生产流水线,手工制作的实用品被大机器批量生产所取代。
2.薄胎瓷制作工艺的创新
创新是为了善于吸收和运用当代最新科技成果,在漫长的陶艺发展过程中,陶艺家们经过反复的实验摸索,已研制出许多新的技术,这也使得我们有更多的借鉴与发挥。把现代陶艺的成型工艺运用到薄胎瓷的制作中,新的技术的结合让陶瓷艺术更加丰富多彩。传统的薄胎瓷制作一般是拉坯成型然后再进行修坯。结合现代陶艺制作的泥板成型和注浆成型,巧妙的运用不但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形状复杂的,薄的,异型的,都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创新制作过程:①膜具的制作:用平板围成一个四方体,填好缝隙,倒入石膏浆,高度一般不小于5厘米,长宽根据器物大小而定。拆掉模板后修理模型,用锯条或小刀修平表。在一个面,再修出一个凹面,厚度越薄越好,这个面必须平滑均匀可用砂纸打薄,这一步很关键,以免造成胎不薄的后果。②注浆法成型:把泥浆注入模具的凹面之中,待泥浆均匀吸附在模具壁上,可利辅助工具,刮去多余泥浆,当泥浆中的水分渐渐被模具吸收而形成坯泥,根据自己的构思裁剪泥板,围合成型。
2、盘、碗之类撇口器的口沿极薄,手抚之较尖而无圆浑感。不见棱角。这种器口特点,是我们断定年代初区分真伪的主要依据之一。琢器胎体接痕微露,不及元代与明初时期明显.
3、胎土淘炼精细,胎体轻重适度,尤其以白砂底之细腻而著称,抚摸有极细腻如糯米粉的感觉。
4、永乐器的釉面肥厚、莹润、平净,无桔皮纹。白釉器的口边与底角釉薄处多闪白色或黄色,釉汁厚聚处闪浅淡的霞?青色,琢器表、里的釉面,多均匀一致。器底的白釉,一般匀净,少有厚薄不均现象。薄处泛黄,厚处呈浆白色,或稍闪青色。有些器底白釉开有细片纹。白瓷器底部聚釉处,呈水绿色特别明显。细瓷底足平削,底釉有的呈波浪纹。
5、常见器足有以下几种:高深外撇式圈足、内墙外撇式圈足、里直外收式圈足、齐平式圈足、外底边角微有突出的齐平式圈足。圈足露胎处多泛火石红斑。盘、碗类的内壁与底面先解除印弦纹一周;器心多微下凹,器底外凸,呈塌底状。梅瓶多平底,微有修胎痕,呈直角式小斜坡状甜白器盘、碗的底部胎体稍厚,并不完全透亮,凡器底部全透者,非永乐甜白半脱胎器,应属后仿品。
6、青花器釉面肥厚,莹润平净,无桔皮纹.釉色多数发青,用进口“苏泥勃青料”,烧造时有自然的晕散现象,形成浓重凝聚的结晶斑点,呈凸凹不平状,有不同深浅的笔触感。
7、此时官窑与民窑常用的装饰,有海水、卷草、缠枝莲、竹石芭蕉、折枝枇杷、莲瓣、洋莲、暗龙等。青花纹饰线条纤细、清晰;所用金彩成色足赤,红彩色鲜。多见缠枝四季花和折枝瓜果为主的装饰纹饰图案。
8、玉壶春瓶唇口内外沿,往往有稍厚的釉层,而呈淡青色的流淌斑块。
9、永乐款式只有“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字体自然,凡特别规矩而呆板者要注意其时代。
10、永乐瓷的气泡一般均有大小不同,以30倍显微镜观察,凡气泡一律大小者,要特别注意其时代。
白瓷脱胎、从配方、拉坯、旋坯、修坯、施釉到装窑烧成,工艺要求极严。旋坯最为艰难、紧要、关键时刻,少一刀则嫌过厚,多一刀则坯破器废。
明代永乐时期景德镇窑烧制的白瓷中出现了半脱胎状,成化时期有了新的发展,达到了脱胎的效果。除景德镇以外,湖南醴陵、广东枫溪、河北唐山、江苏江阴等地现在也能生产薄胎瓷。
本人收藏了一只《永乐年制》的洒金粉瓷胎掐金丝珐琅彩牵牛花纹斗笠碗,采用黄金材料掐丝,并在瓷胎釉里洒金粉,卓显皇家气派,实为希罕难得,珍贵无比。
碗口径:136mm,高度:40mm,底足径:40mm。碗敞口,浅弧腹,圆圈足。在洒金粉瓷胎的基础上用黄金掐丝珐琅工艺装饰出三组牵牛花,每组两朵成花一朵花蕾;瓷胎的厚度2.6毫米左右,属于薄胎瓷的范畴。瓷胎掐丝珐琅彩工艺水平在瓷器中为最高级别,掐丝细匀,掐丝与釉面齐平;碗内甜白釉面洁白细腻光泽如玉,碗外用纯黄釉作底色使掐丝珐琅彩牵牛花更加鲜艳光彩夺目,倍显皇家风范。底足圆圈内隐形暗刻篆书“永乐年制”四字双行款。永乐官窑精细的薄胎瓷器与掐丝珐琅工艺结合在一起,用黄金拉丝掐勒出大花大叶的精美图案粘附在洁白莹润的胎面上,再填以鲜艳透明的珐琅彩料,富丽堂皇,精美绝伦。这类瓷器是在景德镇烧好瓷胎后送进皇宫,在宫内御用大师监作掐丝上珐琅数次回窑烧制,由于工艺太复杂,要解决掐丝图案在瓷胎上的固定问题,金属、珐琅料与瓷胎的膨胀系数不一样造成的附着难问题以及瓷胎易碎打磨难等,导致生产成品合格率极低(成品合格率10%)。
明朝从永乐以后,官作再未发现有瓷胎掐金丝珐琅器,一般采用掐丝材料为黄铜。根据文献和查阅国内外有关资料,此件明代《永乐年制》瓷胎薄胎掐金丝珐琅彩牵牛花纹斗笠碗,无论从用料和工艺及年代将彻底改变瓷胎薄胎掐丝珐琅彩瓷器传记的历史!
《重庆收藏》编辑部供稿
景德镇薄胎瓷是在北宋影青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始于明永乐时,成化时已有较高成就,万历时有卵幕杯、流霞盏等著名产品。在明代隆庆、万历年间(1567—1620年),景德镇有个自号“壶隐老人”,名叫昊十九的制瓷名家,其所制“卵幕杯”“薄如蝉翼,轻若绸纱”,一枚才四十八分之一旧市两重。
新中国建立以后,薄胎瓷工艺得到继承与发展,许多产品的薄度、透光度、白度都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除景德镇以外,湖南醴陵、广东枫溪、河北唐山、江苏江阴等地现在也能生产薄胎瓷。
中国薄胎瓷器享誉全球,特别是景德镇生产的薄胎瓷器,更是声名远扬,现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友人把制作薄胎瓷器的技艺,称之为“神技”,把薄胎瓷器誉之为“天上才有的珍品”。景德镇薄胎瓷器先后荣获国家银质奖和国际博览会金奖。
图中所示为玲珑薄胎皮灯,它轻巧、秀丽,透光性好。对着光看去,象彩云追月,若隐若现,披
光含雾;动中有静,美不胜收,令人陶醉。薄胎皮灯是一种装饰性,实用性较强的艺术品。
把灯插上电源,打开开关,瓷灯会慢慢旋转,实为家居装饰之佳品。
最大腹围:20厘米
连底坐高:42厘米
永乐窑也是景德镇的官窑,瓷器胎质细腻润滑、色洁白,以脱胎素白器名传于世。器物特点为厚薄适度,俊秀优美。著名的典型器物有压手杯、僧帽壶等。《博物要览》载,“永乐年造压手杯,中心画双狮滚球,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次。杯外青花深翠,式样精妙。”在造型上除日用器皿外,创新器形有八角烛台、卧壶、花浇、抱月瓶等。装饰手法有刻花、印花、划花、青花、青花加金彩、里印外刻及彩锥拱样等。装饰纹样有缠枝牡丹、缠枝菊花、石榴、仙桃、团龙鱼藻、琴棋书画、松竹梅、枇杷绶带鸟及人物风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