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为什么陶瓷电容价格上涨了?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陶瓷电容的价格也随着用料人工进行了上调
也有很多顾客不理解陶瓷电容价格为什么会增加,随着时代的进步作为陶瓷电容厂家的我们也不能落后,也要保证品质
市面上的陶瓷电容产品逐渐缩小至小尺寸,从另外的角度出发,大尺寸的陶瓷电容一直处于紧缺的状况
从电容来讲,在电容容量上,曾经厂家贸易上使用的是教大的规格,按照惯例,也是最容易为了做大市场份额而去做低价格,那么这部分陶瓷电容也是紧缺的,价格也被打低了
以前由于大容量陶瓷电容没有多大利润,厂家都不愿意研发生产,争先恐后开发小容量他陶瓷电容,导致现在大容量的陶瓷电容特别缺,电脑电视等家用电器都是要用大批的陶瓷电容,用量很大,但是利润比较低,所以非常缺
其实现在陶瓷电容已经由大尺寸缺货延伸到了小尺寸了,可以说整个陶瓷电容器范围内普遍缺货,2018年小尺寸陶瓷电容成了缺货新主力军,因为小尺寸陶瓷电容主要运用在手机移动端,这个市场也越做越大,适用人群更普及
最近一段时间 全球商品好像都在上升 。不管是平时的日用品还是其他商品都有着小幅度上涨。
在建材方面 国内建材价格也在上涨 ,我们熟悉的钢筋达到了6000元每吨 ,相比之前每吨上涨了100元左右 ,还有水泥的价格也来到了1000元每吨。
像农村地区, 以前三四十万就能 建起 两三层的小洋楼 ,现在随着建材材料的上涨 价格已经达到了五六十万。要想建起1栋两三层的小洋楼现在已经有点困难了 。那么导致建材价格上涨的原因是什么呢 ?
第一个原因:我觉得应该是受疫情的影响 ,由于疫情的影响 国外许多企业生产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大部分的工厂都处于停工 减产阶段 ,需求不增反减,就出现了供小于求的现象 ,而且有部分的关于建材商品,也是我国向国外预售的订单 ,大量订单的增加 ,工厂原材料得不到充分的需求 ,因此国内也会受到这方面的影响 而导致一些工厂没有原材料无法开工 减产。
第二个原因:企业对于原材料需求不断的增加, 原材料供应导致不足 。原材料的价格也在上涨会导致建材商品价格的全面上涨就会导致一些成本的增加,因此工厂在考虑成本方面 就会涨价。
第三个原因:近期实施的限产限电导致陶瓷、缸瓦、涂料 等产业都有不同程度上的减产,随着建材价格的上涨 在建筑业的施工成本以及材料成本也在随着上涨 。
建材价格上涨 ,我们应该要保持镇定 做到不慌不忙 在价格方面一样 保持合理的价格 不随意 恶意抬高价格 再对外对内 你要实施一定的限制 保持国内稳定的建材材料生产规模保持 市场处于平稳的价格 严重的严格强大 干预市场 。
建材行业全线再次涨价,造成此次涨价的原因是由于限电的影响,工厂无法保足生产,订单越积累越多,甚至是出现了有价无市的情况。国内疫情得到了控制,加上秋冬季节来临,工地的建筑行业也繁忙起来,市面上的建材消耗量也有了相应的提升,以致于建材商品价格陡然提升。全国各地实行的“能耗双减”,市面上的建材商品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钢铁原材料价格每吨上涨100元左右,塑料橡胶制品更是出现了有价无市的现象。商家催促着工厂生产,工厂也在履行限电措施,运输价格也在不断提升,不知道这种恶性循环何时才会停止。
一、此次建材商品提价,主要还与国家的限电令有关
由于国家出台的限电令的影响,建材工厂无法正常开工,工人上三天休四天已经成为了常态。工厂的订单越积累越多,已经开启了拒绝接订单的节奏。 各大建筑商担心耽误生产,就是花高价钱也要买到建筑材料,从而催生了大批的囤积货物现象。有商家直接表示,就是有钱也买不到陶瓷类的产品。
二、“金九银十”的季节到来,建筑行业也干的热火朝天,建材商品供不应求
天气炎热的季节,都是建筑行业的淡季。天气逐渐凉爽起来,建筑行业的工人也忙碌了起来。楼市也到了“金九银十”的季节,客户更希望在这个季节成交房子。楼房也一直在催促着建筑公司赶快交工,建筑公司无论如何也不能耽误成交订单。市场上的需求量大了,而工厂的生产量正在缩小,建材商品的价格自然就会上升很多。
那么,问题来了,你知道建材商品在何时会下降吗?
清朝前期国家政权非常稳定,政府投入大量精力于烧制瓷器,此时中国的瓷器在这个时候进入一个高峰期,乾隆后期逐渐衰退。生产经过康熙乾隆盛世,到了嘉道时期瓷器胎骨与乾隆相比略粗松一点,白度无大异,而新仿之胎骨不是过白过细,就是过于粗糙,有时还可见颗粒状物。从釉面看,嘉道瓷器釉面普遍有“细桔皮釉”及轻微的“波浪釉”现象,从侧面视之尤为明显。
从欣赏价值来看,清代民窑器型多样、画风活泼、题材广泛、笔法传神,比官窑更有欣赏趣味。而且由于存世量相对较大,标准器物也较多,入门学习较快。目前的价格相当低廉,未来的增值空间就更大了,有望成为大众收藏的最佳投资对象。
决定民窑瓷器价格的因素:
一是内在因素,它由四个方面构成:
质量因素:分为三个档次,即精品、上品和普品。民窑精品的价格永远比低级大路货高出几十倍。
器形因素:也分为三个档次,第一即陈设器和文房用品;第二,佛像雕塑,茶壶,鼻烟壶等立件;第三,碗、罐、盘等日用器物。
纹饰因素:分为四个档次,即人物画第一,山水画第二,鸟兽花卉画第三,图案画第四。
品相因素:表现为器物的新旧程度、完美程度和工艺水平等。
文化效应:分为三个档次,第一为文化名人用过的器物,第二为陶瓷名家制作的器物,第三为有画有字的器物(一般瓷器上的字比画更值得投资,人物画比山水画更好)。
二是外在因素,例如存世量的多少,因文化特点而产生的爱好者差别等,都是影响瓷器价格的原因。民窑瓷器的价格,就是有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所决定的。
影响当前清代民窑瓷器价格升值的因素:近十年来,随着收藏热的持续升温,收藏队伍逐年增加。但由于多种原因,清代民窑瓷的价格相对很低,存在着很大的升值空间。
第一个原因是清代民窑瓷器比官窑器存世量多,价格低,易购买。未来的稀缺性尚未被多数人认识,古瓷不能再生,收藏一件,流通就少一件;损坏一只,存世就少一只。从目前市场观察,这两年从农村乡镇收集起来进入城市古玩市场的明清民窑瓷器,在数量上已大大减少。想必过不多久,明清民窑瓷中的上品,将成为城市古玩店中待价而沽的热门商品。
第二个原因是民间收藏队伍中相当多的初学者的鉴定和欣赏水平较低,致使相当多的收藏投资资金被购买仿品赝品所占用。不少人不辩真伪又贪图便宜,眼力不足又爱自作主张,大把大把地向贩假售伪者扔钱。一旦这一大批古瓷爱好者知识和眼力得到提高,清代民窑的收藏必然成为投资热点。
第三个原因是对外交流限制的放宽,留存国外的精品民窑瓷器的价格飞涨,会引发国外投资者的觉醒,与国内收藏者竞争、促使清代民窑瓷器大幅度价位提升。
清代民窑瓷器:
一、从道光至光绪瓷器造型的线条和曲线渐变生硬,且常见棱角,无圆润秀美之感,胎体渐厚显笨拙。
二、青花呈色虽有多种表现,但主流还是以稳定的纯正蓝色居多,色调沉着不飘浮,纹饰清晰,到后期青花呈色有青蓝、淡蓝、灰蓝等各色。
三、清中期施釉较厚为多,薄釉较少。
四、嘉庆青花色调较稳定,但由于政府的不关注瓷器烧制出现势衰现象,器物上的青花暗淡漂浮的现象,而且青花品种减少,质量降低,尤其是青花釉里红产品,普遍施釉稀薄,釉色灰暗,青花也有晕散现象。
五、道光青花瓷呈色与嘉庆基本相同,蓝色不甚鲜亮,无凝聚斑点和晕散现象,有飘浮感。
六、嘉、道两朝在装饰绘画上类似,出现画面层次少,画意呆板,尤其人物只是有形却无神。
七、雍正、乾隆时期青花瓷上画的最多的一个图案是“缠莲枝”,有“清廉”和“青出于蓝”的代表意义,嘉、道以后,偷工减料,缠莲枝画的非常简单,原本枝条蔓蔓的缠莲枝化成如同勾子一样的花,简称“勾子莲”。
鉴赏一件瓷器的收藏价值,就要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以及瓷器的技术水平。首先要看瓷器的整体造型是不是大气端庄,然后是底足的工艺水平,还有瓷器的花纹的绘制,它的绘制手法是不是纯熟和老练,最后要看一些细节,能把细节做好的瓷器的工艺水平也不会差。
很多具体情况不清楚,只能说下一般的情形。欢迎各位达人批评指正
抛光砖是不是被淘汰了
抛光砖是不是被淘汰了,有关地砖的选择人们总是觉得非常的困惑,因为种类比较多,不同的种类发挥的特点不一样,适合的领域不一样,下面看看抛光砖是不是被淘汰了。
抛光砖是不是被淘汰了1现在市场上的铺抛光砖已经很少了,关键是它花色少,看上去不上档次,很多都是工装在用,家装基本已经淘汰,所以建议朋友们就别选抛光砖了。而且抛光砖还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产品:同质化严重。行业缺少大类的创新,有的只是花色等小创新,没有根本性的变革出现。一个产品的推出,短时间内市场就已经到处都是,这也是消费者改选仿古砖的一个重要原因。
2、价格:竞争惨烈。由于缺乏核心的竞争,品牌与品牌间只能进行价格肉搏战,导致利润空间渐微,而且还一直在不断的下滑。
虽然说抛光砖现在确实不是主流,毕竟纹理单一光泽差。不过大多数瓷砖店都还是会有备货的,价格便宜,工装和要求不高的家装用的还是挺多的。
抛光砖如何选购
1、看拼合是否整齐
将10块以上的抛光砖抛光砖拼合在一起,检查抛光砖抛光砖的对角能不能对齐,质量不好的抛光砖抛光砖对角是不齐整的。看看抛光砖抛光砖的表面是否有凹凸气孔,有的抛光砖抛光砖企业为了节约成本,故没有加膜,这种抛光砖抛光砖容易藏污纳垢,也不易于清洗。
2、用刀子刮是否有划痕
大家在选购抛光砖抛光砖时可以和商家说明一下,如果用刀子类似的锐器刮一下抛光砖抛光砖表面,看会不会留下划痕,如果有划痕,就说明抛光砖抛光砖的耐磨度不高。这个是因为地板会经过人们的踩踏,如果耐磨度不高,过几天家里的地板就变成大花脸了。
3、用自来水测试防滑性能
大家在选购抛光砖抛光砖的时候,可以跟商家要来一些水,检查抛光砖抛光砖的防滑度,一般情况下,洒完水后用手摸抛光砖抛光砖表面,发现太光滑了抛光砖抛光砖,质量肯定不怎么好,大家试想如果在家里拖完地,抛光砖抛光砖的防滑度不好,肯定一走就会摔跤。
通过以上所为您介绍的抛光砖是不是被淘汰了,以及抛光砖如何选购,看过介绍之后人们都是应该已经知道了吧,抛光砖其实并没有办法说是被淘汰,只不过是存在着一些弊端,但是只要能够了解弊端并且做出预防措施就可以了,在选购的时候也应该要选择一个好的牌子。
抛光砖是不是被淘汰了2在对瓷砖市场2018年全面梳理时,“涨价”、“降价”无疑成为最受关注、最牵动人心的两组词汇。
由于全国产区大面积“煤改气”、“环保压力、采矿权限制”等政策性作用开始显现,陶瓷工业所需燃料、原材料、运输成本等价格呈现全面上涨态势。
产品方面,产品缺乏核心创新,面临巨大库存总量、银行到期贷款以及春节前结清农民工工资的需要,像抛光砖这种产品售价呈现小幅下挫形势。
2018年的瓷砖行业不仅承受着来自“市场低迷、环保从严、产能过剩”方面的巨大压力,持续上涨的生产及综合运营成本、踟蹰不前的售价更成为产区内各陶瓷生产企业难以承受之重。
政策影响大,成本压力重
对于工业而言,每一份原材料的价格都是决定着成本的,对于瓷砖业来说更是如此。通过市场数据来看,国内瓷砖工业在2018年的表现并不优秀,甚至非常地低迷,归根究柢还是国内相关政策,间接让瓷砖的成本变得高昂,但年终时又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下调售价。
而陶瓷的成本上涨,也是因为国内相继出台的几项“煤改气”、“采矿权限制”以及“921高速限载”等政策,让陶瓷制造时所需要的一些原材料、染料、运输成本都上涨了不少。
成本上升,出厂价不升反降
按理说较高的成本应该会让商品的出厂单价进一步上涨,但事实并非如此,业内人士认为,目前陶瓷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本质不一样,国内的大部分陶瓷产业同质化都比较严重,处于一个产能绝对过剩的局面,对于大部分产业而言,涨价都是不能够轻易决定的事情。若是制造陶瓷的这些成本上来了,只能够让企业的利润变少一些,并不代表一定要给成品涨价。
而自从2018年以来,国内很多陶瓷产业的业绩的表现都不是很好,有部分企业目前已经是一个停产的状态,也有不少企业认为是时候提升价格了。但是按照如今的陶瓷市场状况来看,
利润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还不及现金流,企业最纠结的还是回笼资金以偿还银行贷款和结算工人工资。目前在山东的陶瓷市场上,一般的0.8m*0.8m规格的抛光砖价格在11~12元左右不等,而同质化较高的同规格金刚石产品价格要在15~19元左右。
2018国内陶瓷行业营收下滑
也许是家具市场审美的转变,也或许是政策的指标,相对于2017年而言,2018的国内陶瓷市场因为价格居高不下的生产运营成本、无法提高的售价等种种压力,销售额的表现不算优秀,加上临近过年,包括员工的变动也较大,这些陶瓷企业可谓是“愁云惨淡”。
不仅仅是在2018,有关业内人士认为,在2019年的国内陶瓷市场会更加低迷,不局限于如今的状况,以往畅销的抛光砖类产品不再受到人们的欢迎,也不再拥有“地砖之王”这样的称号。就从2018年开年以来,国内某一知名陶瓷生产园区内的抛光砖生产线仅仅保留了7条,其中有5家是生产800×800mm规格普拉提抛光砖,2条线是生产主要满足出口市场需求的600×600mm抛光砖,这7条抛光砖的日产量未达10万平方米。
基础产品——抛光砖前景堪忧
利润方面,在成本增加的基础下,按照普通的出厂价格,规模较大企业一块陶瓷抛光砖的利润仅仅在4毛钱左右,产量更小的抛光砖企业几乎就是在赔钱。加上整个国内市场对于抛光砖的需求越来越少,预计在2019年再无人气的话多家企业都会选择关闭生产线。
根据以上的信息我们不难看出,2018年国内的陶瓷产业大多数都很“难熬”,尤其以抛光砖生产线为例。虽然说能源成本不是让产业门支出最大的,但也是各项环节中不可缺少的支出。就比如法库陶瓷区最近的“煤改气”工程,在其园区内的40多家产业、200多家小配套产业,都在生产环节上形成了“煤改气”,煤炭价格较低,但天然气的价格却拥有九个月中40%左右的涨幅,虽然2.8元/立方米的价格并非“天价”,但也足以让不少企业的压力变大。
原材料成本上涨
国内的相关杂志针对这一方面也进行了统计,在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2018年的陶瓷行业普遍是在全系统、全链条式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就拿其包装用的纸箱价格来说,2017年的成本价是2.5元,如今是3.7元,而必须的一些化学品,比如硅酸锆等,从2017年底每吨12800元的含税价格涨到如今的每吨14800元了。
在瓷砖行业2018年综合表现时,很多企业负责人不约而同用了“史上最差”一词,而其中,有着“地砖之王”之称的抛光砖类产品综合表现更是糟糕至极。
以山东为例,今春产区开复工以来,法库产区抛光砖生产线只剩余7条,其中5家企业的5条线生产800×800mm规格普拉提抛光砖,1家企业的2条线生产主要满足出口市场需求的600×600mm抛光砖。经统计,7条抛光砖生产线日产量不足10万平方米。
售价方面,园区某企业在对抛光砖目前利润情况测算数据表明,按照目前11.5元/块的出厂价格,再考虑生产成本、财务成本、时间成本等综合因素,企业的实际利润已经不足4毛钱,而产量更小的抛光砖企业,按照这个价格销售已经赔钱。
“抛光砖对不少来说,如鸡肋般存在,食之无味、去之可惜。整个东北市场民用尤其是农村抛光砖市场份额正在迅速萎缩,如果明年工程用抛光砖市场没有明显起色的话,那么企业自然不会再轻易开线,抛光砖或将进一步萎缩乃至彻底消亡。”园区某企业负责人对明年抛光砖市场给出了基本判断。
抛光砖是不是被淘汰了3在产品周期越来越短的今天,抛光砖是所有的陶瓷产品品类中,寿命最长的一款,从1988年佛陶集团引进意大利生产线,开始生产国内的第一块抛光砖起,距今已近三十年。也是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产品。不过,随着陶瓷喷墨印刷技术的兴起,抛光砖市场份额逐渐被釉面砖蚕食,“地砖之王”的地位岌岌可危。
据2014全国陶瓷砖产能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抛光砖生产线共837条,按每年生产330天计算,年产量约41亿平方米,2014年全国瓷砖的产能为102.3亿平方米,抛光砖的产能占到了40%左右。不过,这一产能在后续的几年内迅速下滑。
据了解,山东淄博抛光砖生产线由高峰期的136条,减至约15条,广东产区经过2015年的危机后,不少抛光砖企业倒闭,恩平、肇庆等产区也有不少抛光砖企业改线生产釉面砖,据业内人士估计,广东有100多条生产线由抛光砖改成全抛釉。
其他产区的抛光砖生产形势也不容乐观,抛光砖产能下滑的势头仍在持续。据陶瓷信息报2017年第四次陶业长征调查不完全统计,相比2014年,2017年抛光砖生产线减少了59条,这还不包含江西、广东、山东等抛光砖主要产区。
2013年,喷墨技术在抛光砖上开始应用,淄博产区法尼那陶瓷首先推出“天山玉石”系列喷墨抛光砖(又称渗花抛光砖)。2014年,东鹏、诺贝尔亦相继推出了喷墨抛光砖产品。随后2016年,蒙娜丽莎、新明珠、天弼、嘉俊、宏宇、阳光等广东产区的企业,也纷纷宣布推出喷墨抛光砖,到2017年,喷墨抛光砖已经扩散到了江西、湖北等产区。
作为抛光砖的升级版,喷墨抛光砖的出现,引发了抛光砖的又一次革命。
喷墨抛光砖最大的意义在于取代石材
2017年10月12日,杭州G20峰会馆,诺贝尔大板瓷抛砖发布,被行业人士称为中国陶瓷走向高端制造的一个标志。
诺贝尔推出的瓷抛砖,行业俗称为喷墨抛光砖。自喷墨抛光砖问世以来,各大品牌为突出自己的新产品,方便推广,并没有采用行业约定俗成的喷墨抛光砖这一笼统的称呼,如新明珠命名为天然石,东鹏称之为原石,蒙娜丽莎则叫罗马宝石,嘉俊推出的则是瓷抛石。取名不同,但生产工艺却大同小异。
喷墨抛光砖的生产工艺主要在微粉层上下功夫,用喷墨技术喷印具有渗透功能的墨水,墨水渗透入微粉层在微粉层形成所需纹理图案,烧成后再进行表面的抛光处理。尽管通过渗透的方式来完成纹理的工艺,早在很久之前业内也曾出现过,
那时候生产的产品叫渗花砖。但喷墨渗花工艺与早期的渗花砖生产工艺相比,显然更具优势。喷墨抛光砖不仅实现了数字化的喷墨打印,令图案纹理更精准且随心所欲,亦实现了渗透墨水的渗透深度进一步提升的特点。据悉,目前业内的渗透墨水渗透深度可从0.6-1mm不等。
据了解,目前业内生产喷墨抛光砖的工艺,在微粉层的布料方面主要分为干法和湿法两种布粉工艺。干法的工艺技术主要是,微粉层采用干粉粉料的方式进行布料完成;湿法工艺则是微粉层采用淋浆料的工艺完成。后续再在微粉层上进行喷墨打印渗透墨水,工艺基本相同。
“相比干法而言,湿法工艺生产的喷墨抛光砖成本相对要低一些。”深圳市润天智数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陶机事业部总经理钟声宏表示,湿法的好处主要是在成本上,因为表面淋一层浆的量很少,发色剂填在浆里,需要的量也很少。而干法需要将发色剂制成粉,为了保证发色需要填入几毫米厚,成本相对比较高。
“由于使用喷墨渗花技术生产的玻化砖产品具备性能与花色双重优势,既承袭了抛光砖高耐磨度、高硬度和防污耐腐蚀的优秀性能,又具备全抛釉的丰富花色纹理,故此被行业广泛关注。”
景德镇大学教授张柏清表示,相比抛光砖来说,喷墨抛光砖具备更逼真、更丰富的图案;相比抛釉砖来说,喷墨抛光砖的耐磨性能更好。据了解,在瓷砖表面硬度方面,喷墨抛光砖与抛光砖一致,相较抛釉砖更高。
杭州诺贝尔陶瓷有限公司研发副总裁兼总工程师余爱民认为,瓷抛砖将瓷砖表面使用的功能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更大的意义在于取代珍稀石材,通过渗透喷墨,将石质材料功能发挥到了最佳。
在装饰效果上,相比石材瓷抛砖更耐久,石材每过几个月或者半年,就必须做维护,否则就很难看。而瓷抛砖不仅具有很好的耐磨性,而且还有很好的防污性,日常的维护、卫生清理到位以后,用十几二十年,也基本上跟新的一样。
中国建筑材料研究总院总工程师同继锋也认为,随着陶瓷生产技术的发展进步,人造材料取代天然材料将成为趋势。“现在很多自然材料会随着人类大量的消耗、枯竭或者变为稀有,政府会禁止开采,瓷抛砖替代石材,肯定成为一种潮流。”
同时,喷墨抛光砖的生产过程也相对环保,据余爱民介绍,诺贝尔瓷抛砖采用微米级表面处理的技术,传统的瓷砖的磨损量会达到0.5-0.8毫米,但诺贝尔瓷抛砖的`磨损量,不会超过0.2毫米,大大减少了生产过程废弃物排放量。
可以说,喷墨抛光砖是陶瓷行业一次革命性的产品。“喷墨抛光砖的出现,会激活抛光砖市场,因为它是抛光砖技术工艺的提升,是一种新的装饰材料在市场上的出现。”广东嘉俊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王常德认为。
热而不火,主要是因为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我们一期展厅的改造,主要以瓷抛石为重心,来展出去年推出以及今年主推的瓷抛石产品。”王常德表示,嘉俊的终端专卖店也将同步进行改造,今年大概要改造四百多家专卖店,在家装和工程渠道同步对瓷抛石进行推广。
不过,王常德认为,喷墨抛光砖不会形成像大理石产品那样的热潮,主要是因为喷墨抛光砖受限于工艺技术和生产成本。国瓷康立泰副总经理张天杰也持相同的观点,他表示,喷墨抛光砖热而不火,主要原因还是喷墨抛光砖生产的材料和工艺成本偏高,
产品真正的性能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现在行业内主要是一些大品牌在做喷墨抛光砖的推广,依靠品牌导入市场,但是跟进的企业不多,对于一般的品牌而言,喷墨抛光砖无法产生足够的价值,因此对进入该市场持慎重态度。
“从去年到今年这一年来看,企业生产喷墨抛光砖的热情并不是很高。之前介入的一些大品牌企业,有的现在也没有做了。”张天杰透露,相比去年,国瓷康立泰在渗透墨水技术上取得了一些进步,主要表现在渗透深度和均匀性上,这对于喷墨抛光砖而言,可以抛得更平一点。不过,
现在行业内推广喷墨抛光砖的企业多,真正投入生产的企业并不多,已经在生产的企业,也没有形成规模,一般只有1到2条左右的生产线。就算是主推瓷抛砖的诺贝尔,目前也只有4条生产线,据余爱民介绍,诺贝尔大板瓷抛砖的日产能在8000平方米到10000平方米左右。
张天杰推测,目前行业内喷墨抛光砖生产线大概在三十条左右。而如果要在行业里形成势头,可能需要一百条左右的生产线,一年产能达到百亿,占到3%左右的市场份额。据了解,目前生产喷墨抛光砖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广东产区,江西产区和湖北产区也有少数企业在生产,还没有到达全面开花的地步。
在喷墨抛光砖市场尚未培育成熟的同时,行业内很多企业还趁机混水摸鱼,用全抛釉当喷墨抛光砖卖。“一些小品牌企业拿普通的抛釉砖、金刚釉的产品,在市场上也打出喷墨抛光砖的概念,来冲击这个市场。而消费者是看不到区别的,
这样的话就混淆了概念,消费者会认为喷墨抛光砖到处都有,价格也很便宜。”钟立宏说,这对推广喷墨抛光砖的品牌企业来说,形成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同时也阻碍了喷墨抛光砖的发展势头。
喷墨抛光砖的生产成本,相比抛光砖、全抛釉来说,都要高出不少。“喷墨抛光砖的生产成本,主要是助渗剂和着色剂占得成本比较高,坯体要求更白,粉料成本就相应会增加。”张天杰表示,相比其他墨水而言,渗透墨水的成本,也要高出很多。据了解,目前渗透墨水的市场,仍为意大利的美高所垄断,每吨价格在七位数左右,难以为大多数企业所接受。
另外,喷墨抛光砖在设备的投入成本也不少,作为一个系统技术,喷墨抛光砖不仅对墨水的要求高,在机器和坯料的控制方面也要复杂得多,如果采用湿法技术生产,原有的生产线需要进行釉线改造,采用干法技术,则要加布料机,喷墨机需要至少八通道以上,这些设备加起来可能要数百万,对一般的企业而言,很难做到。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行业内一些企业要用温法技术生产喷墨抛光砖,但推向市场的效果并不理想,“湿法生产的喷墨抛光砖,表面有一层釉料,跟全抛釉表面差不多,消费者根本识别不出来,但生产成本相比全抛釉却要高,
因此价格也相对要高很多。从市场接受度来看,湿法是很难得到客户认可的。”钟声宏透露,行业内某一线品牌企业也采用湿法和干法两种工艺生产喷墨抛光砖,虽然营销已经很强大,却仍然卖不动,而干法生产的却不够卖,只好再开第三条生产线。
稀土节后价格又创新高,导致涨价的主要原因有需求增加、国家管控、物价上涨等。
一、需求增加。稀土有工业“黄金”之称,由于其具有优良的光电磁等物理特性,能与其他材料组成性能各异、品种繁多的新型材料,其最显著的功能就是大幅度提高其他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近些年由于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稀土的重要性,并且把稀土广泛应用到军事、冶金工业、石油化工、玻璃陶瓷,甚至是农业方面。快速增长的需求导致了稀土供应出现缺口。
二、国家管控。根据《中国稀土现状与政策》白皮书透露,中国稀土储量曾占全世界的71.1%。但是中国的稀土产品却长期以来受国外商家控制。国外一些有实力的贸易商和企业在低价时大量购进中国稀土产品,价格上涨时则停止采购。
随着中国高科技产业的不断发展,稀土的价值越来越被我重视。目前稀土已经成为了战略储备原料,稀土的安全已经上升到了一个国家的未来问题上来了,所以国家开始管控每年的稀土开采量,使得出口限量。并且在2020年10月17日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管制法》,不少海外进口商担忧我国会进一步缩减稀土的供应,纷纷向中国卖家追加订单,一定程度上推动稀土价格上涨。
三、物价上涨。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全球经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全球经济面临通胀,物价持续上涨,不少产品和原材料价格都出现了新高,一些地区因此停工,导致了稀土产量大大减少,根据“供求价值论”,当供大于求时,商品价格就低;当求大于供时,商品价格就高。
以上就是稀土节后价格又创新高的主要原因。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留言谈论。
福建省德化县是中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现有陶瓷企业1400多家,从业人员10万余人,年产值上百亿元。作为外向型经济,受到外需不振、原材料涨价和人工成本上涨等影响,当地陶瓷产业已进入“微利时代”。
据泉州海关的数据统计,今年1-7月德化陶瓷出口1.5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5%。虽有上涨,不过在不少业者看来,陶瓷出口前景并不乐观。
对于陶瓷业来说,近年来频发的反倾销调查无疑是最严重的“外患”。今年7月,巴西公布陶瓷餐具反倾销案初裁结果。相关数据显示,此次初裁就将使案件涉及金额高达7000万美元,逾千家中国陶瓷出口企业会受到影响。
事实上,中国陶瓷出口已面临“多事之秋”。除了巴西之外,近年来,欧盟、韩国、印尼、阿根廷等地的贸易保护政策,也对我国陶瓷出口已经形成多方压制的态势。其中,欧盟、韩国对我国瓷砖曾征收最高达69.7%的反倾销税,而印尼对我国陶瓷餐具征收的反倾销税更是高达87%。
随着各国反倾销税的实施,不少业者反映,今年国外来的订单变少了,一些小厂的日子不好过了。记者从德化一些陶瓷企业了解到,目前一些企业库存预计要近半年才能消化。
以前出口到欧美,一个家庭一年会用两套餐具,现在是两年可能只用一套了。”德化龙鹏艺瓷总经理苏建堆感叹,“陶瓷业越来越不好做了,不少做了十多年陶瓷的现在转行做房地产和矿业。”
频发的反倾销调查加剧了中国陶瓷业低附加值之忧。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透露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作为日用陶瓷第一大生产国,产量约占世界产量的七成。我国虽是一个陶瓷生产大国,却不完全是一个强国。
德化县经贸局副局长苏玉卿告诉记者,目前我国的陶瓷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出口产品以中低档为主,附加值较低,在国际市场售价不高。
“我们工厂里前几年满员时有工人3000多人,现在只有1000多人。整个行业毛利润只有10%左右,不少企业甚至是在‘零利润’硬撑着。”苏建堆说。
面对内忧外患的双重夹击如何破局?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在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情况下,陶瓷出口企业一方面应积极合作,参与应诉;另一方面,也要寻求升级改变的机会。如受此次巴西对华瓷砖反倾销的影响,一些企业将减少对巴西市场的出口,将重点转为新增的重点区域如开发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
而在市场改变的同时,技术创新也是陶瓷行业改善生存环境的关键。德化春秋陶瓷有限公司郭新端副总经理说,过去陶瓷产业只讲销量不讲技术创新,附加值过低。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未来陶瓷业必须要提高技术水平,在产品和渠道两方面进行差异化竞争。
确定思路。
面对涨价,企业要拿出充分和客观的事实,说明企业的现状和涨价理由,让你的客户或者经销商或者终端商确信“涨价不可避免”。
同时,作为企业要充分利用涨价前时机促进渠道商进货,从而达到先下手为强、压制竞争对手的目的,一般企业在正式涨价之前会透露消息,给渠道商以原价多进一些货的机会,抢占渠道商的库容、资金和店面,走在对手的前头。
涨价前后企业需要进行的工作,东方盛思营销顾问认为有以下几点:
对市场进行充分了解,了解竞争对手产品的优势、缺点并选择攻击点,了解终端的反映,尤其是竞品涨价后的反映,这需要在对手进行涨价后继续跟进;做好第二手的促销政策,应对不测,主要是防止库房内的货物积压。
对自己进行了解,盘点自己手上的产品,区分哪些是有潜力可以很快进行价格跟进的产品,哪些产品的价位需要在一定的时间段内仍保持原状,不做价格调整;即便价格要进行跟进,企业也要采取搭赠促销活动来进行平衡,这样可以灵活机动的进行调整,切不可盲目的进行全面价格跟进,对不同的产品也可进行不同的跟进价格。
在如何使终端店利润最大化的情况下,确定自己的加价额度,这是印证核心观点的第二条,让终端的利润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