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蜡烛的火焰上放一只平底碟子,碟子上出现一层黑色物质
是炭!
蜡烛主要是烃类有机物,完全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不充分的燃烧产生的是一氧化碳和水,当然也可能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的混合物。
可以来看看蜡烛燃烧的过程,首先是物理变化,故态的蜡液化成烛泪,然后汽化成蜡蒸汽,与氧气混合燃烧。
当然,这是理想情况;事实上,由于温度的关系,在蜡烛还是液体的时候,就有些蜡开始分解了,这是化学变化,是烃的热裂解,相当于无氧燃烧,这一步中就有些烃逐渐分解成碳、甲烷、乙烷等短碳链的烃类化合物或单质。然后随着多数的蜡蒸汽一起蒸发。当你用碟子遮住一部分火苗后,氧气不足,这些低级的烃类化合物,特别是碳颗粒就附着在了碟子上形成那层黑色的物质。
那是你办事粗心所致与老祖显圣没冇关系。在过年供奉时人们都会让蜡烛长明来表达虔诚之心,但要做好防范,一般会把把蜡烛放在合适的蜡台上,这样就不会有火灾隐患发生了。这次事故你要引以为戒,以后做事多加考虑孰好了,不要因此影响了节日的好心情。
应该会在瓷片上留下炭黑和水滴,可以证明蜡烛的成分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2.蜡烛在杯子里,倒纯碱,倒醋
醋和纯碱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会导致蜡烛的熄灭,可以肯定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或者醋和纯碱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碳
在白瓷板上可观察到黑色粉末状物质,说明蜡烛不完全燃烧生成了碳,属于化学变化。
蜡烛,是一种日常照明工具,主要用石蜡制成,在古代,通常由动物油脂制造。可燃烧发出光亮。此外,蜡烛的用途也十分广泛:在生日宴会、宗教节日、集体哀悼、红白喜事等活动中也有重要用途。在文学艺术作品中,蜡烛有牺牲、奉献的象征意义。
性质组成
蜡烛的主要原料是石蜡(C₂₅H₅₂),石蜡是从石油的含蜡馏分经冷榨或溶剂脱蜡而制得的,是几种高级烷烃的混合物,主要是正二十二烷(C22H46)和正二十八烷(C28H58),含碳元素约85%,含氢元素约14%。添加的辅料有白油,硬脂酸,聚乙烯,香精等,其中的硬脂酸(C17H35COOH)主要用以提高软度,具体添加要视生产什么种类的蜡烛而定。
易熔化,密度小于水难溶于水。受热熔化为液态,无色透明且轻微受热易挥发,可闻石蜡特有气味。遇冷时凝固为白色固体状,有轻微的特殊气味。
(2)点燃一根较粗的蜡烛,取一根一端为尖嘴的玻璃导管,一端伸入火焰的焰心处,然后在尖嘴一端导管口用火柴点燃,导管口处出现火焰,说明焰心位置的物质能燃烧,具有可燃性.
(3)因为石蜡受热会分解为碳原子数较少的液态碳氢化合物,如戊烷(或癸烷)因此点燃一根蜡烛,用一把带有手柄的小刀,将刀尖伸入火焰中最暗的部分,即焰心处,一段时间后取出,冷却,观察刀尖处有油状液体和固体物质.
(4)由实验操作步骤和现象可以看出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内焰中参与燃烧的物质的成分.
(5)由于白瓷片表面迅速变黑,说明蜡烛火焰内焰处的物质中含有碳,碳燃烧发出红光,因此内焰最亮.
故答案为:(1)火柴梗与外焰接触部分烧焦,与内焰接触部分烤黄,与焰心接触部分无明显变化.
(2)可燃性(其他合理答案均可得分)
(3)戊烷(或癸烷,或其他合理答案)
石蜡受热分裂(或分解)为碳原子数较少的液态碳氢化合物
(4)探究内焰中参与燃烧的物质的成分
(5)碳 在内焰燃烧的物质中,含有碳
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可以做这个实验:把一小段玻璃管放在蜡烛的火焰上方,你会看到有黑烟冒出,这时再用火柴点燃玻璃管上端,黑烟能被点燃,进一步证明是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