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一老人用45天在瓷片上刻出万里长城,这位老人是怎么做到的?
序言:山东的一个老人在45天的时间里边在瓷片上刻出了万里长城的画卷,这个老人之所以能够做出如此精湛的画卷。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老人声称自己的家里祖祖辈辈的都是做陶瓷行业的,所以都受到家庭的影响,导致这个老人在小的时候也会想在瓷片上雕刻出不一样的图案。而这个老人就直接在瓷片上能够雕刻出万里长城的模样,同时仅仅只用了45天的时间。再看到这个老人手拿上锥子和锤子慢慢的进行敲打,能够把一块块瓷片敲打出不一样的图案。
老人用45天在磁片上刻出万里长城这一个老人由于在小的时候受到了祖祖辈辈的影响,导致这个老人也都比较喜欢瓷片设计。而这个老人在雕刻瓷片的图案时,一般都是根据自己想象的进行雕刻,在突然一次的想象过程中,这个老人直接用45天的时间里面掉出了万里长城的图案。雕刻出来的图案也是非常的精美,引发了很多网友的赞叹,感觉这个老人的手法真的是非常的精湛。
老人精湛的技艺可想而知这个老人在雕刻万里长城的时候,虽然说仅仅只用了短短的45天,但是这和老人长时间的练习是离不开关系的。可想而知,她在生活中没事的时候,也总是会喜欢雕刻出不一样的图案设计。不光可以在盘子上进行雕刻,也可以在花瓶上进行雕刻,慢慢的经过锤打,都是需要一定时间练习的。
雕刻出来的图案很精美这个老人雕刻出来的图案都栩栩如生,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同时老人的收入也是非常的高。因为老人这样的一份手艺也是需要传承下去的,也引来了很多年轻人的向往,想要纷纷学习这一个手艺。而这一门手艺看似很简单,但真正实际操作的时候才能够意识到里边的复杂性。
引言:如果想当一个优秀的瓷刻大家,平时一定要注意多多的练习,让自己可以有基础的知识,让自己可以变得更优秀一些。老人用四十五天在瓷片上刻出万里长城,这是很多人都羡慕的。
一、如何才可以变得更优秀?
很多人在生活当中总是想变得很优秀,这个时候一定要看一看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要及时的去进行调整,有些人在生活当中总是会遇到很多问题,那么在这个时候一定要及时的去把自己的状态给调整好,不要让自己的状态出现问题,如果想当一个优秀的瓷刻大家平时一定要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让自己的知识可以得到一定的巩固,在学习的时候要及时的去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让自己可以得到一个好的提升,平时一定要补充自己的一些专业知识,在学习的时候要及时的去提高。
二、要多练习
如果想当一个优秀的瓷刻大家平时一定要多多的练习,在练习当中就能知道自己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平时一定要积极的去做一些事情,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考虑一下自己是否可以这样做,根据自己的实力然后再进行慢慢的做下去,有很多的人在做事情的时候总是十分犹豫,这个时候一定要考虑一下自身的身体状况,看一看自己是不是可以做。
三、总结
想要当一个优秀的瓷刻大家平时就要注重掌握一些方法,可以适当的看一些有趣的视频,来帮助自己更好的去进行掌握,有些人在掌握的时候总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改变。有些人在做事情的时候总是会有很多的问题,这个时候一定要及时的去进行解决。如果平时在瓷刻上面出现了问题,要及时的去请教会的人,让会的人能帮助自己,做一个很好的参考。
从绿色的瓷砖中,无数的花藤争先恐后的冒出头来,越长越高,越长越多,渐渐的,
彼此交织了在一起,成为了一张绿色的大网,这是花藤之网吗?不!这是大自然所编织而成的生命之网。启程 5款混搭风格瓷砖拼贴 让墙面充满艺术
金黄色的沃土上,一簇簇的鲜花迎风而立,但它们中的一小部分并不满足这样长此不变的状态,
却向往著蒲公英的自由和随意。终于有一天,大地母亲听到了他们的心声,几朵小花缓缓的、缓缓的离开了地面......是的,他们启程了,向着自由,向着未知的生活和环境。放飞梦想 5款混搭风格瓷砖拼贴 让墙面充满艺术
古老的城堡中,一群热气球腾空而起。
原来,在那遥远的时代,即使没有飞机的发明,没有现代的能源驱动,人们依然有着对天空的渴望,他们放飞的仅仅是热气球吗?其实,还有一代又一代人的执著梦想。
深沉下的创意
蓝色犹如一道墙,让原本过于明亮的空间变得深沉,犹如那两把极其独特的椅子,没有思想的深度,便没有创意的诞生。
周而复始
5款混搭风格瓷砖拼贴 让墙面充满艺术每天早晨,我们擦擦朦胧的双眼,来到洗漱台前。每天傍晚,我们仍然回到洗漱台前,洗去一天的忙碌。像图片中动作各异的人物一样,不管在这一天中,我们在哪里,做了什么,生活依然和图片分布的形式一样,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土石建筑工程,万里长城当之无愧。万里长城是我国五千年历史上最伟大的奇迹,是一代代中国人智慧与劳动的结晶。下面是我收集的相关资料,带大家领略长城的文化魅力。
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土石建筑工程
历史沿革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0000多千米。
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计有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从修筑长城的统治民族看,除汉族之外,许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也修长城,而且比汉族统治的朝代为多。清康熙时期,虽然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方修筑了长城,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修筑。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有10万里以上,其中秦、汉、明3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
中国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区都有古长城、烽火台的遗迹。
先秦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击,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为了争霸,互相防守,根据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边境上修筑起长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纪的“楚方城”,其后齐、韩、魏、赵、燕、秦、中山等大小诸侯国家都相继修筑了“诸侯互防长城”,用以自卫。其中,秦、赵、燕三国和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毗邻,在修筑诸侯互防长城同时,又在北部修筑了“拒胡长城”,以后历代君主几乎都加固增修。这时长城的特点是东、南、西、北方向各不相同,长度较短、从几百千米到1000—2000千米不等。为了与后来秦始皇所修万里长城区别,史家称之为“先秦长城”。
先秦长城根据防御对象,大致可分为北长城和南长城。
北长城
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诸夏文化与秦、楚、吴、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统一的趋向日益强烈。当时进行封建改革的魏、赵、韩、楚、齐、秦、燕七国强盛之后,进行兼并战争,谋求以武力统一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彼此攻伐不断。
同时,北方的少数民族尤其是匈奴也强大起来,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边境。由于他们善于骑射,长于野战,采取突然袭击,显示出很强的战斗力,而秦、赵、燕在战国中期以前的作战部队主要是步兵和战车,行动迟缓,很难抵御袭击和掳掠。这不仅使三国北部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而且大大影响了三国的统一事业。针对这种被动局面,三国便先后进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筑长城。
1.秦惠文王六年(前332年)和十年(前328年),秦国大败魏国,夺取魏西河郡(今陕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陕西东北部)地。秦惠文王十三年(前325年),惠文王令张仪筑上郡塞,以防北方的林胡、楼烦南侵。接着,又大举进攻义渠,使之臣服。至秦昭王,灭义渠,置北地郡,秦国北部边境与匈奴相接。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于陇西、北地、上郡北部边境修筑长城,并派军驻守。
2.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前300年),赵国破中山,国境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云中、九原(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至乌加河地区)。下令筑长城,自阴山(今内蒙古大青山、乌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内蒙古乌加河),置代郡、雁门郡、云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掳掠。
3.燕国北邻为东胡,经常南掠燕国北部地区。燕昭王即位后发愤图强,命大将秦开率大军袭击东胡,大破之,东胡却地千余里。又“度辽东而攻朝鲜”,拓地至浿水(今朝鲜清川江)。后方稳定后,燕国也开始修筑长城,自造阳(今河北康保县与内蒙古太仆寺旗)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抵御东胡。
南长城
南长城主要以楚、齐、魏、韩、中山国等为代表,主要目的是为了抵御其他诸侯国的进攻。
1.楚国长城:楚长城筑于楚怀王三十年之前,当时称作“方城”。其位置从今河南泌阳北到叶县,经内乡东北而达湖北竹山县境内,用于防御邻国的进攻。
2.齐国长城:齐长城是利用堤防连接山脉陆续扩建而成的,在齐国南部,西起今山东平阴县东北,至胶州市南的大朱山东入海,结构主要有土筑和石砌两种,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而又保存段落或遗迹较多的古长城,原长度1000多千米[16] 。《史记·楚世家·正义》引《齐记》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齐长城西起济南长清区,东至青岛市黄岛经济开发区,横穿山东半岛。
3.中山国长城:中山长城是为了防御西南赵、晋的侵扰修筑的。筑于赵成侯六年(前369年)。其位置在今河北、山西交界的地区。
4.魏国长城:魏长城有两道:一是西北的防秦和防戎长城(河西长城),二是南长城(河南长城)。河西长城是魏惠王在位时,利用西部边境上洛水的堤防扩大而修筑的,南起今陕西华县华山北麓的相元洞,达内蒙古的固阳。魏惠王晚年,修筑了保护国都大梁的南长城,经今河南原阳县境转向东南,向西直达新密市。
5.韩国长城:长城先为郑国所筑,后韩灭郑,继续修筑使用。
秦代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为了巩固帝国的安全,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始皇帝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取河南地,其后筑起了“西起临洮(今甘肃山尼县),东止辽东(今辽宁省),蜿蜒一万余里”的长城。自秦始皇筑长城之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秦始皇长城大致为:西起于甘肃省岷县,循洮河向北至临洮县,由临洮县经定西县南境向东北至宁夏固原县。由固原向东北方向经甘肃省环县,陕西省靖边、横山、榆林、神木,然后折向北至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托克托南,抵黄河南岸。黄河以北的长城则由阴山山脉西段的狼山,向东直插大青山北麓,继续向东经内蒙集宁、兴和至河北尚义县境。由尚义向东北经河北省张北、围场诸县,再向东经抚顺、本溪向东南,终止于朝鲜平壤西北部清川江入海处。
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秦长城不仅在构筑方法上有自己的风格,而且在防御设施的建置也有一定的特色,以石筑见称。
秦长城第一阶段的重点是维修、连接秦赵燕等战国长城,新筑的部分不多,工程量不大,还没有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由蒙恬率部和沿线军民共同完成,后期则大力修建长城。在修筑北方长城的同时,原诸侯国间用以“互防”的长城被拆毁:“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史记·秦始皇本纪》)
根据当时的历史环境,长城确保了边防的巩固和国家的安全,给这一中原农业的生产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环境,就如《过秦论》中所说:“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汉代
汉初,匈奴乘华夏战乱,越过秦大将蒙恬所筑长城,和汉帝国以战国秦、赵、燕长城为界对峙。由于长城年久失修,北方守军稀少,因此,强大的匈奴不断进入长城以内掳掠。
但是,就是这样一条破烂不堪的长城,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军事防御作用。程不识是驻守长城的名将,治军严厉,只要他戍边匈奴就不敢来犯。其后卫青、霍去病、公孙贺、公孙敖等出击匈奴,均以秦、赵长城为进攻退守的主要据点。
汉武帝登基后,连续发动多次对匈奴的战争,将其驱逐至漠北,修复了蒙恬所筑秦长城,又修建了外长城,筑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鸭绿江北岸、全长近一万千米的长城。此时战国时期的秦、赵、燕长城才被放弃,其军事防御作用也随之终结。
汉武帝修筑长城驱逐匈奴,对维护西汉帝国的安全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维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有着非凡的历史意义。
隋代
为了对付来自漠北突厥的南下袭扰和掠夺,隋文帝杨坚自建国伊始,就把修筑长城、巩固边防,视为重要国防政策。隋炀帝杨广即位以后,除了继续防御北方突厥的袭扰之外,还要着力对付来自西北方面吐谷浑的侵袭,为此曾先后两次修筑长城,动用劳力之多隋代前所未有。自开皇元年至大业四年的28年中,隋朝两代统治者先后7次调发近200万劳力,于北部和西北部边境修筑长城、增建城垒,在前代北魏和周、齐修筑长城的基础上,使东迄紫河,中经朔方、灵武之境,西至榆谷以东的长城、筑垒,基本连成一线。
2007年,在山西省岢岚县发现了一方隋朝筑长城的刻石,这方长城施工碑记是现今出土的最早的有纪年的施工碑记,也是隋代长城遗址出土的唯一一方施工碑记。2009年勘测,隋长城遗迹位于山顶,为石筑,已塌为石滩状,高约50一80厘米。山腰部为土筑长城,地表残高约1.5米,夯土层13厘米。
2010年,长城资源调查队对陕西省延安、榆林、渭南三市16个区县的早期长城资源进行了野外调查。共调查战国、秦、汉、隋等时代长城近1700千米。新发现战国秦昭襄王长城200余千米,在榆林市榆阳区、神木县、横山县、靖边县、定边县5区县新发现隋长城约500千米。隋长城大部分段落沿用了秦昭襄王时期长城,而隋长城又被明长城沿用。
2010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博物馆长城调查小组在鄂前旗文物管理所的协助下,通过察看航空影像、地形,定位GPS,查阅文史资料,分析卫星照片以及专家论证后,确认鄂前旗上海庙境内发现一处隋长城遗址。隋长城位于鄂前旗上海庙镇特布德嘎查境内,共有3段,墙体为堆筑土墙,不坚固,泛白色,呈鱼脊状凸起,宽约3到6米,残高约0.5到1米,均在明长城以北约90到200米处,约6.8千米。更多的遗址位于明长城大边和二边以北,距离明长城50到300米,墙体笔直,与明长城走向一致。
唐代
长久以来,“唐代无长城”在学术界已成定论,但唐代确实修过长城,位于山西省榆社县,但与传统意义上的“拒胡长城”不同,建筑这条长城是为了统一战争。
《新唐书·地理志》载:山西太谷县“东南八十里马岭有长城,自平城至于鲁口三百里,贞观之年废。”现唐长城遗址从马陵关沿马岭向关上(即今社城镇关上村西),由关上至榆社县石源村,再至黄花沟(自然村),再至石会(村)、琵琶窑(村)、焦红寺(村)一带,最后至仪城(辖于和顺县)。
唐朝建立的最初几年,同时并存的还有14个割据政权,其中有一支劲旅就是依附突厥,并自封为皇帝的刘武周。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刘武周攻占李渊发祥之地晋阳(今太原),攻陷河东大部分地方,威逼关中。唐王朝迅速采取强硬手段,一方面派秦王李世民抵御刘武周,另一方面迅即构筑防御设施,从平城至鲁口的长城由此出笼。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境内有三段古老的古代边墙,始建于唐代渤海国时期,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此段古边墙未见于任何历史文献记载,根据考古调查,断定边墙是古代的一条军事防线,与长城的性质一样,属长城型山城。这道边墙与当地渤海国早期山城和金代沿用并修筑的山城相似,据此认为,边墙是渤海国为防止黑水棘鞴而建。
两宋
山西省宋长城西起岢岚县青城山,东至荷叶坪山。岢岚境内现存的38千米宋长城墙体全部由片石砌成,保存完好处高约4.2米,顶宽约1.6米,有些段落保留着30厘米左右的女墙,有的地段还有炮台遗迹。附近散落有大量宋朝瓷片,有的地段发现有炮台遗迹。
中国长城专家成大林在岢岚考察长城后认定:岢岚境内的长城为北齐、隋、宋三个王朝修筑。这是中国首次发现宋代长城,这一发现填补了中国长城史研究的空白。
宁夏发现的宋代长城遗迹,位于固原市原州区战国秦长城南北两侧。虽然保存状况较差,但考古人员根据其构筑特点和现场遗物,认定为宋代修筑。而时间跨越千年以上的战国长城与宋代长城在同一地区并存,则充分说明这一地区战略地位的重要,具有延续的文明历史。
金长城开始修筑于明昌五年(1194年),因旱灾及张万公等大臣反对而停建。承安元年(1196年),在完颜襄、宗浩的力主下全线开筑,于承安三年(1198年)筑成。金长城(明昌界)北起内蒙古莫旗七家子村东南1千米处嫩江岸边,经扎赉特旗额尔吐村北,至吉日根,再经阿勒坦浩特嘎查,至林西凌家营子,折向西行,经达里诺尔北岸至商都县上二股地,再至四子王旗白音希勒,终止于武川县上庙沟。金长城全长约1650千米,设有副壕马面、烽燧,边堡和屯兵城。
明代
明长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亦称边墙,区别于由秦始皇所修的万里长城。
明朝在“外边”长城之外,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内边”长城以北齐所筑为基础,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偏关以西,东行经雁门关、平型诸关入河北,然后向东北,经来源、房山、昌平诸县,直达居庸关,然后又由北向东,至怀柔的四海关、与“外边”长城相接,以紫荆关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内三关”长城在很多地方和“内边”长城并行,有些地方两城相隔仅数十里。除此以外,还修筑了大量的“重城”,雁门关一带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明朝建立以后,退回到漠北草原的蒙古鞑靼、瓦剌诸部仍然不断南下骚扰抢掠明中叶以后,女真族又兴起于东北地区,也不断威胁边境的安全。为了巩固北方的边防,在明朝的200多年统治中几乎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工程。明代长城的修建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明前期(1368年—1447年)对长城的修缮。明朝开国之初,国势强盛,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出兵15万分二路进击漠北,西路打通了河西走廊,设置甘州、庄浪诸卫。洪武二十年(1387年),大将军冯胜、蓝玉经略东北,将边界推进到大兴安岭以西。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在永乐八至二十二年(1410年—1424年)的15年间,先后5次发兵,深入漠北,迫使瓦剌和鞑靼分别接受了明王朝的册封。明王朝的北部边防线推进到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以西以北一带。明前期的长城工程主要是在北魏、北齐、隋长城的基础上,“峻垣深壕,烽堠相接。”“各处烟墩务增筑高厚,上贮五月粮及柴薪药弩,墩旁开井……”,“自长安岭(今宣化境内)迤西,至洗马林(今山西天镇),皆筑石垣,深壕堑”(《明会要》卷六三),即增建烟墩、烽堠、戍堡、壕堑,局部地段将土垣改成石墙。修缮重点是北京西北至山西大同的外边长城和山海关至居庸关的沿边关隘。
明中叶(1448年—1566年)长期的大规模兴筑。“土木之变”以后,瓦剌、鞑靼不断兴兵犯边掳掠,迫使明王朝把修筑北方长城,增建墩堡做为当务之急,百余年间建成众多长城重镇。[27]
明后期(1567年—1620年)隆庆、万历之际,蒙古俺答部与明王朝议和互市,北方边境稍安,边患主要来自东北的女真族。万历初年,辽东镇总兵李成梁拓边建宽奠、孤山六堡,继而重修辽东边墙,“自绵州迤东抵三岔河,又自三岔直抵旧辽阳。”(《明神宗实录》)三岔河指辽宁海城市西北60里,当时的辽河、浑河合流于此,辽河套长城南端。工程主要是建空心墙台,用砖石为墙。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熊廷弼再次主持了修缮建堡的工役。山海关至嘉峪关之间的边墙重建工程主要是在长城上骑墙建大量的空心敌楼,易以砖石,加强防御工程,局部地段改线重建。
清代
清长城名称甚多,但清人王安定在其所著《湘军记》卷十六《平捻军篇》中明确称之为长城:“清长城之筑,盖三晋、燕、齐以至秦筑长城限胡骑之御敌方略之延用。”
虽然清代有过康熙的“不修边墙”令,但只是形式大于意义,实际上清代长城的规模相当大,且地域跨度之大空前,其修筑范围基本包括了淮河以北所有省份,黄河以北尤为密集。
清朝统治者禁止汉人进入内蒙古和东北,实行种族隔绝,在辽宁和内蒙古修建壕沟,沿壕植柳,称柳条边。柳条边是民族融合的倒退,是极其反动的措施,在一个国家内,汉人居然不能自由出入。尤其辽东自战国时代的燕国起就纳入中华版图,明末的时候,辽东地区仍然生活着数百万汉人,然而后来辽东汉人或被后金军队屠杀,或被强行迁出关外,禁止汉人进出东北。这一野蛮政策使得东北人口锐减,导致沙俄轻而易举殖民东北北部,割走了中国14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直到民国时期,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用火车将大量人口运输进东北,才避免了东北再次遭帝国主义国家瓜分的厄运。
清长城与明长城及历代长城不同,是用于对内血腥镇压农民起义和民族起义的工具,对内而不对外。清长城是满清政府的权益之计,相对粗糙且保存不多,作用单一,故而很少提及,更无法同明长城比肩。
我国的专业考古人员每一年都会进行专业的考古研究,他们会到达古遗址或者古代坟墓所在的位置,从而顺利完成挖掘和考古工作。陕西沙漠下发现了罕见的明代长城,这一发现立刻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因为明长城所呈现出来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非常深远。
该城堡的典型特点就是城防措施和中心楼以及院落应有尽有。与其说这是明代长城的典型代表之作,我们倒不如将其认为是明代长城的罕见瑰宝。无论是哪一个朝代的长城,长城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外敌入侵以及防卫作用,陕西沙漠下的明代长城非常少见。
古代建筑遗址也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绝大部分人认为只有皇宫里保存的各种各样的瓷器和桌椅才是我国历史文化组成部分之一,事实并非如此,我国拥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这就导致我国每一个朝代中的建筑风格与服饰风格截然不同,每一个朝代遗留下来的古代建筑遗址也会让我们了解到当时居民的生活环境以及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变化。陕西沙漠之下的明长城,非常罕见,考古人员通过研究该遗址,相关人员可以更好地还原古代长城的作用以及使用方法。
明长城的典型特点就是和小型城池差不多大部分人只认为长城只能具备防卫作用,人们无法长时间生活在长城里。事实并非如此,我国考古人员在陕西沙漠中发现的明长城,这座长城包含着院落和中心楼,士兵不仅可以通过长城完成保家卫国的使命,士兵也可以在抵御外敌侵略的时候,完成疗伤和休息。陕西沙漠下的明长城具有很非常深刻的研究价值,而且这些独一无二的建筑都成为我国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总的来说,陕西沙漠下的明长城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完全不输小型城池。不仅分为中心楼,而且周围的院落空间很大。各个朝代都有不同的发展轨迹和影响力,每一个朝代会根据各个朝代不同的习俗和居民的生活方式,建造只属于本朝代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共同组成了我国悠久的建筑历史。古代的大部分建筑都使用的是木质材料,而明长城使用的建筑材料并非木质材料,这也增加了考古人员研究明长城的兴趣和好奇之心呀。
巴特罗之家(Casa Batlló,1904—1906)由西班牙建筑师高迪设计,以造型怪异而闻名于世,是建筑设计历史上经典之一,也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加泰罗尼亚现代主义风格的代表建筑。 是高迪完成度最高的现代主义风格建筑。这座公寓位于西班牙巴塞隆纳市,共有6层。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单位。
基本介绍中文名 :巴特罗之家 外文名 :Casa Batlló 时间 :1904—1906 特点 :以造型怪异而闻名于世 所属国家 :西班牙 历史价值 :高迪建筑成熟期完成度最高的现代主义风格建筑 建筑简介,建筑特色,巴特罗之家街道外观,巴特罗之家的多彩外墙,外墙骨架,外墙的呵欠阳台,公主阳台,圣剑十字架,龙脊屋顶,主人专用的门廊,龙脊造型扶梯,蘑菇壁炉,会客厅的前厅,主会客厅,餐厅,阁楼, *** 院的瓷砖,河流天窗,平台栅栏,现代主义展厅,深海天井,水纹玻璃,烟囱,龙脊,立体十字架,文化背景,建筑结构,设计者, 建筑简介 房子内部的设计秉承高迪一贯的风格,没有棱角,全是柔和的波浪形状。高迪曾说:“艺术必须出自于大自然,因为大自然已为人们创造出最独特美丽的造型。”他认为大自然界是没有直线存在的,直线属于人类,而曲线才属于上帝。 一楼主厅(Piano Nobile)是整栋房子最精华的部分,也是巴特罗全家住的地方,拥有单独的入口和楼梯——这是典型的高迪风格,大厅内部随处可见的是充满现代风味的工艺品。房间顶部是巨大的螺旋造型,像大海的漩涡一样,漩涡中心是海葵样的顶灯。 另外,主厅还通向一个现代主义风格的庭院,为各类大型活动提供了户外空间。同时,有内部楼梯通向Jujol Rooms(巴特罗公寓的二楼)和Coach House - Coal Cellar。 Coach House - Coal Cellar内部空间宽敞,总面积达11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600人,可以从加西亚大街上通过单独的入口进入这里,因而十分适合举办大型庆典或是其他活动,比如为大型招待会或节日晚宴,下层著名的Coal Cellar更是举行派对的好地方。同时,入口正面有12米宽,让房间还可以用作商业用途,比如可举行展览、陈列或其它集会。 一层层往上走,离顶层越近,瓷砖的颜色就渐渐加深,从浅蓝到深蓝,不仔细看很难发现它的改变,楼梯一侧水纹样的玻璃映着墙壁的蓝色,使房子看起来又像是在海中一样。而且,一层层往上看,会发现建筑各层的门、窗、楼梯的造型都各有不同,甚至墙面都会配合门窗的造型进行选材和设计,运用充满了趣味性。 巴特罗公寓 位于楼顶的“龙腹”(The Dragon's Belly)是阁楼,正是龙脊内部。内部主色调是牙白,采用了精巧的悬链拱。这一点充分体现了高迪的自然主义倾向——拱形是一种仿生结构。有意思的是,这种结构模仿的恰恰是曾生活在中生代的巨大爬行动物恐龙,恐龙巨大的身躯、长颈和粗长的尾巴的重力中心是在腰部,身体的重量通过身体重心传递到粗壮的四肢上,整个身体的上部犹如一座拱桥,是一种承受巨大负荷的理想结构的造型,而且用料省,坚固耐压,外观美观大方。 建筑特色 巴特罗公寓与高迪设计的其他建筑不同,它的外墙全部是由蓝色和绿色的陶瓷装饰的,一种奇诡的颜色组合,远望去颇象印象派画家的调色盘,但色彩很和谐,萨尔瓦多·达利曾经将这面外墙比喻为“一片宁静的湖水”。 巴特罗公寓 这栋公寓现在仍然有人居住,只对外开放了一层楼以供参观。房间内的设计风格类似于米拉公寓,但米拉公寓的门和窗的线条相对较直,房间也较为中规中矩,都是小弧度的曲线。而巴特罗公寓的门、窗、屋顶、天台全是 *** 浪形的曲线,地面和天花的线条都是无比圆润,甚至房间内的灯具和一些家具也是高迪亲自设计的,以便与房间本身的风格相协调,使房间的布置更趋于高迪最初的设计。 巴特罗公寓的入口和下面二层的墙面都故意模仿溶岩和溶洞,上面几层的阳台栏杆做成的假面舞会的面具模样,屋脊如带鳞片的兽类脊背,屋顶上的尖塔及其他突出物体都各有其怪异形状,表面贴以五颜六色的碎瓷片。 巴特罗公寓(Casa Batllo) 的外墙缀满了蓝 *** 调的西班牙瓷砖。这座6层楼建筑物很怪异,它的露台设计像骷髅头,柱子像一根根骨头,屋顶则像满布鳞片的鱼背。 巴特罗之家街道外观 巴特罗之家位于格拉西亚大街43号,二十世纪初,巴塞隆纳富有的新兴资产阶级们都会选择这条大道作为炫耀他们地位和财富的理想地点,在这里兴建了许多非常吸引眼球的巴塞隆纳现代主义标志性的建筑物。 巴特罗之家的外墙非常引人注目,有些人在外墙看到了坐着马车途经此地的游行队伍所佩戴的面具,另一些人则看到了人类头盖骨上额骨的形状,还有在最高处盘踞的一条龙的龙脊。 巴特罗之家的多彩外墙 起伏有致的建筑物外墙覆盖著陶瓷的环形图案,上面饰以不同颜色及大小的玻璃碎片。 外墙骨架 整个巴特罗之家就是一个海底世界。但是,高迪在设计改建这栋建筑时,并没有绘制任何施工图。整个方案仅限于一张草图和高迪亲手制作的一件石膏模型。 巴特罗之家的外墙上有四根骨形支柱,其间装饰有植物的图案,巴特罗之家因此被戏谑为“骨头之家”。 外墙的呵欠阳台 外墙阳台的设计,仿若张开的大嘴,这座建筑也被称为“呵欠之家”。 公主阳台 在巴特罗之家的顶楼,有一个小小的花瓣阳台,这就是公主阳台。当年恶龙把公主抓到山洞,公主就是在这个阳台眺望遥远的家乡。 圣剑十字架 在巴特罗之家的最上面,有一个大蒜一般底座所支撑的十字架。这是高迪设计的立体十字架,整体造型象征著当年圣乔治屠杀恶龙时所使用的圣剑。 龙脊屋顶 巴特罗之家的屋顶就是一个龙脊造型。虽然看不见龙头和龙尾,但龙鳞龙脊和龙骨清晰可辨。如果你站到屋顶,可以看到高低用釉彩瓷砖做的龙鳞。 主人专用的门廊 进入巴特罗之家,会有两个入口。一个右边的楼梯,那是给楼上的租客和佣人使用的。左边的门厅和走廊,专供巴特罗一家使用的。 龙脊造型扶梯 蘑菇壁炉 走上扶梯,进入一个金色的房间。这个房间曾是巴特罗先生的办公室。左侧墙上凹陷去的蘑菇状小房间是一个奇特壁炉室。这个壁炉室内壁为陶瓷耐火材料,可以更好地保持热量,两端安置了一大一小两个座位。据说,这是为一对情侣和女方的陪同设计的。陪同通常是个上了年纪的 妇人,专门在小姐们上街和约会时陪着她们,这在当时是很常见的。 在壁炉的通风罩上,还能看到建造者的铭文刻章:拉蒙·热古昂,巴塞隆纳。 会客厅的前厅 利用彩色玻璃和柔化室内光线,是高迪建筑的一大特点。光线透过可开关的薄板天窗,彩绘玻璃窗或弯曲有致的大玻璃窗射入室内。对于高迪来说,光线是建筑的一部分。光线可以塑造空间,使空间沉浸在一种魔幻的气氛之中。 在这座公寓,哪怕是最小的房间也会设定一个开放式的结构,用来采集自然光。 主会客厅 进入大厅,大厅由大片落地窗构成的大观景窗。 观景窗几乎与房间同宽,通过每扇窗户上的垂直开启系统可以完全打开。这一系统依靠隐藏在两端的重量平衡器来发挥作用。 餐厅 巴特罗之家的餐厅也充满了梦幻的弧线,在这个餐厅里,可以看到来自自然界的各种元素。 阁楼 巴特罗之家的顶层阁楼,当时顶楼被住户们用作储物间和洗衣房。佣人和住户们会上来晾洗衣物。 高迪在顶楼采用悬垂拱形结构。使用悬垂拱,可以节约成本,而且能扩张空间。 这些弧形拱顶由砖砌成,用石膏粉刷,再进行打磨抛光,这一结构支撑著整座平台。 在这个独特走廊的右边,是开放式的墙壁,状如鱼鳃。 *** 院的瓷砖 餐厅紧连着 *** 院。 高迪使用了和主立面相同的手法工艺技法,在花园和地面使用拼贴马赛克,创造出色彩缤纷的视觉效果。地面的瓷砖,都是旧有房屋内原装的瓷砖,在高迪的指导下泥瓦匠自由创作出抽象的几何图形。 巴特罗之家的庭院外墙上,有几个嵌入墙中的花坛,它们也是由陶瓷和碎瓷砖拼贴图案组成的,这也是高迪设计的作品。 河流天窗 从饭厅通过一道小桥,可以进入 *** 院。小桥两侧是波浪形线条的栅栏,充满动感。两块蓝色的玻璃,是高迪设计的池塘,池塘旁边是五颜六色的瓷砖植物花卉。池塘采用蓝色玻璃,其实是为了楼下区域的采光。 平台栅栏 现代主义展厅 巴特罗之家在2008年11月正式对外开放现代主义装饰风格的居家展厅。展厅还原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富裕的资产阶级生活的场景。 展厅内的所有家具和器皿,都是来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古董。装修风格也是尊重了当年那个年代的生活习惯。 深海天井 水纹玻璃 栏杆装饰的是高迪设计的水纹玻璃。 烟囱 巴特罗之家楼顶这个开放的空间。 龙脊 巴特罗之家正立面上的屋顶被设计成了一个由大的陶瓷鳞片组成的巨龙脊背,暗合了传说中被加泰罗尼亚的保 护神圣·乔治所战胜的巨龙。巨龙,也是加泰罗尼亚文化中的一个传统符号。 立体十字架 在龙脊附近,有一个四面伸展的十字架,十字架被安置在一个奇怪的球茎状物体上方,这反映了高迪对宗教的虔诚态度。 文化背景 巴特罗公寓本身就是一个故事。一位美丽的公主被龙困在城堡里,加泰罗尼亚的英雄圣乔治为了救出公主与龙展开了搏斗,用剑杀死了龙。龙的血变成了一朵鲜红的玫瑰花,圣乔治把它献给了公主。高迪的灵感来源于此,所以这座房子的每一个设计都有着特殊的含义。十字架形的烟囱代表着英雄,鳞片状拱起的屋顶是巨龙的脊背,房子的外立面用彩色瓷片镶贴,像是长满龙鳞的龙身,镶嵌彩饰的玻璃和构思独特的阳台则是面具……当然,也有人说那是骷髅,这样恰恰与屋内大厅人骨造型的支架相互呼应。不过,这样的设计一点也没有给人阴森的感觉,阳光照耀下色彩缤纷的拼贴玻璃叫人眼花缭乱…… 巴特罗公寓 高迪把童话搬到了熙熙攘攘的巴塞隆纳加西亚大街上。 建筑结构 首先,是一楼主厅的设计,这里是整幢房子最精华的部分。因为西班牙非常强调家庭厅:家庭厅在房屋的最好位置,采光效果也最好,是家人聚集的地方,体现了以居住者为本的功能性。其次,便是庭院的出现。巴特罗公寓主厅通向一个现代主义庭院,西班牙建筑中最突出的便是它的庭院建筑,西班牙文叫Patio(帕提欧)。“帕提欧”,是西班牙语对建筑物之内、柱廊四围的露天庭院的称呼。西班牙的这种庭院在欧洲建筑中是独树一帜的,由于西班牙独特的地理位置,日照充沛,西班牙人喜欢在午后的庭院里喝茶、聊天、休憩、沐浴阳光,因此庭院之于西班牙建筑来说其功能有如其他欧洲建筑中的living room(客厅),是西班牙民宅建筑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另一层含义来说,西班牙崇尚奔放的情怀,浪漫与自由是它的理想。昂扬的斗牛与热烈的弗拉门戈打破人与人之间的拘谨,强烈而真挚的情感发自内心。在这种文化的濡染下,西班牙没有陌生人。将这种理念导入居住,以融洽自然的邻里关系为出发点,讲究形式的美感与空间的流畅,从而绽放浓郁的“院落情怀”。 巴特罗公寓 再次,西班牙是海洋国家,所以,“水”是西班牙风格的灵魂元素之一。巴特罗公寓内部就运用了大量的蓝色瓷砖和水纹玻璃。 设计者 高迪(1852—1926),西班牙19世纪末20世纪初伟大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设计的经典建筑物有:圣家族大教堂(Temple De La Sagrada Famelia)、巴特罗之家(Casa Batlló)、米拉之家(Casa Mila)和奎尔公园(Parc Guell),均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名留世界建筑史册。 巴特罗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