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三绝是哪三绝
中国瓷器三绝是:福州脱胎漆器、江西景德镇瓷器、北京景泰蓝瓷器。其中脱胎漆器,是福州三宝之一,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其质地坚固轻巧,造型典雅别致,色泽瑰丽鲜艳,装饰精细,结实耐用,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具有碰不坏,摔不破,不掉漆,不褪色等优点。
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烧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是中华文明展示的瑰宝。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项伟大贡献。“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这也充分说明了精美绝伦的中国瓷器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名词。而说到中国瓷器,不得不提的当数青花瓷。青花是中国彩瓷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流传之广、评价之高、影响之大,恐怕是任何一种瓷器都难以相比的。它不仅在中国享有盛誉,在国外更是声名显赫。
青花陶瓷生产于唐代,兴盛于元代,而在元代的青花陶瓷一同改掉了陶瓷原有的味道!以含蓄内敛丰富的视觉效果,给人一种简明的快感,大气时尚的艺术气息,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到了顶峰,确定了后世青花陶瓷的繁荣于不衰。
在元代当时北方的蒙古人非常喜欢南方汉人的历史故事,戏剧中的故事情节跌沿起伏,深受蒙古人的爱戴!再将故事凝固到瓷罐上,再把食物放到里面!同时呢,还可以欣赏陶瓷罐上的戏剧故事,就算不小心踢到了也没有关系他不会轻易的破碎,那些厚重而扁的元青花罐,成为了蒙古皇室贵族的生活器品,而在瓷胎上的绘画则是用剪纸或是模版刻印出来,但它的缺点是做工有些粗糙,精彩程度不是很好,以及它的造型多种多样。
元代是南北文化大融合的激烈的时代!那时的陶瓷也受到了历史影响,不管是在制作上还是绘画方面都是别出一致的,二院带的陶瓷和宋代陶瓷虽然他们的风格相同但是他们的意义却不一样是续五代柴窑之后的中国陶瓷史最高峰,元代之后中国艺术品就停止了原创,而是像一些小巧优趣发展,大多数都是相同的,创新的作品则是更少了!元代陶瓷瓶,罐之类器型,采用分段制胎,然后再用胎泥料粘合而成,这也就是个缺点,粘接触往往突起,使人感觉非常的不平整,虽说外壁经过打磨,但还是能看到清晰可见,内壁均不修削,所以在器里的底,腹,口等处胎体接痕明显可见。一般的器物足边不规整,有弯曲现象,说明元代制胎时不讲究修胚,所以显得成型工艺较为粗糙。
虽说元代陶瓷有许许多多的缺点,但他对于后代的发展有着非同一般的想象,元代青花陶瓷小巧玲珑,古朴优美,古色古香!
2005年7月12日,在英国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精美绝伦的中国瓷器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最终,它以2.3亿人民币的天价拍出,创下了当时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它,就是这件“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
这件大罐通高27.5厘米,不仅造型端庄丰满,更为吸引人的是它的纹饰。您看,青花纹饰从上而下分为四层:颈部饰水波纹,肩部饰缠枝牡丹,腹部为“鬼谷子下山”图,下部则是变形莲瓣纹。四层图案环环相扣,使得整个画面布局紧密,主次分明,繁而不乱。腹部图案描绘了战国时期,齐、燕交战中,孙膑被燕国囚禁,他的老师鬼谷子闻讯后下山营救徒弟的故事。图中,鬼谷子端坐在一虎一豹拉的车中,身体微微前倾,气定神闲,超凡如仙,表现出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神态。车前两个步卒手持长矛开道,一位青年将军英姿勃发,纵马而行,手持战旗,上面写有“鬼谷”二字,齐国使节苏代骑马殿后。一行人与山水树石构成了一幅壮观而又优美的山水人物画卷。整件器物色泽浓艳,画面饱满,疏密有致,浑然一体,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元代瓷器珍品。
元青花无疑是盛开在中华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一朵绚烂之花,它带着那青翠欲滴的色彩,粗犷豪放的线条和繁密复杂的构图,通过对传统题材的充分演绎,穿过千年的历史积淀,逐步转化为中国文化的独特符号,赋予了中华文明不朽的光辉!
古人也是在包装上想办法来避免瓷器之间碰撞损害,他们主要采用的是用草包装和用纸包裹这两种办法,更高档的就要用棉花了,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把瓷器与瓷器之间隔开,防止震荡产生撞击,这与我们现在运输易碎物品的办法大同小异,基本原理也是一样。只不过古代不像现代有廉价泡沫制品和纸箱那么好的防震材料罢了。
所为草包装,就是将瓷器放入运输用的容器中,再用大量的干草将瓷器之间的缝隙填满,这样就初步解决了因为路途颠簸而产生的碰撞问题。但是这种方法也有明显的缺点,那就是用草这种到处可见的材料包装虽然便宜,但是上不了台面。要知道陶瓷在古代可堪比今天的奢侈品,所以草包装只适用于廉价的,低档次的陶瓷制品。
纸包装与草包装没有太大差别,包括后来的棉包装,都只是换了一下包装材料罢了。一般高档的用于出口或者上供的瓷器就用棉花,因为棉花的防震性能好,而且一看就很上档次。纸包装介于草和棉花中间,草居最后。包装好之后,下一步就是将这些瓷器放入更大的容器中再进行长途运输。
古书记载,古人常用桶将瓷器进行收纳运输,桶就是木桶,与我们现在常见的木桶没有什么区别。为了防止颠簸,在桶中还会放入草隔震。而且如果是进行海运的话,还需要将桶十分紧密的排列在一起。一是为了节约空间,古时候的海运成本还是很高的;二是为了减少缝隙,缝隙小了碰撞就不容易发生。
中国制造在很长时间之内都是劣质、仿造的代名词,虽然这种观念已经在慢慢的消失,并且中国创造已经逐渐的成了世界的主流。但是当中国某种商品试图打开世界市场之时,仍旧有某些国家和公司会联合起来阻止中国产品的进入,这不是质量不行,而纯粹是贸易保护。
“瓷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通常指的是日用陶瓷和工艺陶瓷。而广义上的陶瓷,则包含建筑陶瓷、卫生陶瓷和工业陶瓷等“舶来品”。现如今,无论哪种品类的陶瓷,中国都已经是世界上产销量和出口量最大的国家之一。
虽然出口占大头,但是却一直在低价区徘徊,所占有的都是低端市场,至于高端市场则无缘进入。而且,中国对于一些高端陶瓷还要大量进口,其价格更是出口价格的6倍有余。
中国瓷器在世界市场上畅销的同时,不断遭到外部贸易壁垒和文化壁垒。一年一度在意大利举办的博洛尼亚陶瓷卫浴展主要展出建筑、卫生陶瓷。而在2012年之前,只有一家与意大利厂商有合作的中国企业得允参展。
直到2013年,中国民族品牌东鹏才得以首次进入展会。由此可见外部环境对中国陶瓷的打压和防范,连产品都进不去,自然就无法打开销路,而想要突破这个壁垒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低端的陶瓷注重实用价值,而高端的可能更注重观赏性。中国陶瓷想要进入世界高端市场,必定要塑造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品牌文化。不但要注重陶瓷的质量,还要在样式、花纹图案等方面下功夫。不能一味的讲究中国特色,要与国外的文化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获得外国消费者的认可。
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有各种类型和特殊工艺。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的1000多年前,中国就已经能够生产相当精美的瓷器。从中国陶瓷的发展历史来看,一般分为陶器和瓷器。没有经过密实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统称为陶器。陶器和瓷器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器物。
陶器的发明,是在陶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我完善,从原料选择、洗脱提炼、泥料加工、胚胎成型、粗加工和窑炉焙烧等过程都基本相同,二者之间看似关系密切,但从形成条件和内部成分构成上又有所不同,区别在于。陶器和瓷器最明显的区别是,陶器是无釉的,而瓷器是有釉的。商代已有上釉的硬陶,而真正意义上的瓷器要到东汉中晚期的青瓷。
三国两晋时期,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江南地区的陶瓷业迅速发展。但是,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方地区,由于战争对环境的破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以其生产瓷器的时间相对较晚,制瓷业的出现被推迟到北朝。但这一时期的陶瓷却非常独特,那就是白瓷。它的出现对后世有着深远的意义。当然,在这一时期,青瓷的生产也有了新的改进:绿白相间的颜色(green and white color)。当时,青瓷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南方,与北方的白瓷相匹配,为唐代奠定了基础。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说到我国古代陶瓷,首先肯定会想到江西省的景德镇,因为他有世界瓷都之称,是我们国家四大名镇之一。我们国家现在很多瓷器都是从景德镇那边卖出的,可以说景德镇汇集了我国很多名瓷好瓷,还有许多的大师级别的制瓷师傅。我国古代陶瓷对于当时的世界经济以及文化都有着深刻的形象。我们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世界各地售卖瓷器,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一、代表着各国文化的交融我们海上丝绸之路最先向外出售的是丝绸,而后才是瓷器,我们中国的瓷器对世界的影响,我觉得首当其冲应该是土耳其,看看现在土耳其的彩瓷就知道了,它现在在土耳其艺术品行列中可是个中翘楚啊。我们中国的瓷器传到土耳其,然后土耳其人们再经过数百年的传承与创新,渐渐的自成一派,我有幸得见土耳其的一件彩瓷,外表绚丽色彩丰富,一起美观,可以说土耳其的彩瓷带着他们的民族文化,还融入了他们特有的风土人情,可以说是一件特别好的收藏品,拿去送人也很有面子。
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各国,可以说是引起了一番热潮,在外国商人眼里,中国瓷器是一件特别好销售的商品。所以说,为什么中国瓷器在当时中国瓷商哪怕拼着瓷器易破碎的风险,也要对外销售我国瓷器。中国瓷器向各国销售,其实侧面也反映着当时世界交通的发达。我国瓷器对外销售,自然西方商品也会向我国传播,有来有往,促进了当时经济的发展。
三、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瓷器在我们中国有很多年的历史了,在我国最鼎盛的朝代,唐朝有“南青北白”这样的说法,意思是南方的青瓷和北方的白瓷。这两种其实是竞争关系,但也是母亲与孩子的关系,因为青瓷是所有瓷器的鼻祖,所以产生青瓷的越窑也被称为母亲窑,而现在我们国家最出名的其实是青花瓷。青花瓷的传播跟一位著名歌手有关,那就是周杰伦先生,他的一首青花瓷把青花瓷的韵味还有我们江南的风土人情融入其中,向我国各地传播着青花瓷的文化。
1、夏、商、周时期的陶瓷文化
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再局限于盛物器皿,应用范围变广,大致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对于制陶工作也格外重视。
2、秦汉时期陶瓷文化
秦汉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3、隋唐时期的陶瓷文化
西元589年,杨坚篡北周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为隋,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有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