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贺兰旅游景点介绍
宁夏贺兰旅游景点介绍
贺兰县地处素有“塞上江南”美誉的银川平原腹地,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的辖区县。东临滔滔黄河水与陶乐县相望,西依巍巍贺兰山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接壤,南以银川郊区为邻,北接平罗县。以下是宁夏贺兰旅游景点介绍,欢迎阅读。
华夏西部影视城
镇北堡西部影视城在中国众多的影视城中以古朴、原始、粗犷、荒凉、民间化为特色,是中国三大影视城之一,也是中国西部唯一著名影视城。在此摄制影片之多,升起明星之多,获得国际,国内影视大奖之多,皆为中国各地影视城之冠,故被誉为“中国一绝”。华夏西部影视城已逐步将单纯参观型的旅游点发展成既有观光价值,又有为游客制作影视片及餐饮、购物、陶艺、骑射等多样化服务的娱乐型旅游区。它最突出的服务是让游客充当明星自由表演,录制成碟,在个人的家庭影院中欣赏。这在世界各地影视城中也是独一无二的。
谁会想到一座被遗弃于西部荒漠的明代古堡,虽没有秦都唐宫,那样气派壮观的废墟遗址,却会在数百年后的今天闪烁出那么耀眼的火花。
在这里,朱时茂和丛珊脱颖而出,姜文穿着大裆裤伸手摘走“百花奖”的桂冠,巩俐坐着“我奶奶”的轿子颠进了世界的行列,喜剧明星葛优也首先从这里亮相,陈道明、周里京、谢添、刘晓庆、斯琴高娃、林青霞、王馥荔、周星驰、张世、王玉梅、赵雅芝等影视明星都在此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和足迹。在被誉为“东方好莱坞”的华夏西部影视城,现已拍摄了包括《红高梁》、《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等 50多部影视剧,而且至今片约不断,如果你有幸赶上拍片,你就有机会潇洒做一次群众演员 中国影视外景地可谓数不胜数,但像镇北堡这样一个弹丸之地一时间能够诞生这么多的影视片和影视明星,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华夏西部影视城公司所属镇北堡西部影城,自1993年成立以来,已接待国内外摄制组近五十家,主要影片有《牧马人》《红高粱》黄河谣》《虎兄豹弟》《老人与狗》《五魁》《贺兰雪》《大话西游》《双旗镇刀客》《红河谷》《新龙门客栈》《黄河绝恋》《绝地苍狼》《大漠豪情》。现在,镇北堡已成为中 国西部题材和古代题材的电影电视最佳外景拍摄基地。今天,闻名遐迩的张艺谋,姜文、巩俐、葛优等人就是从这里升为国际明星的而更多影视界的巨擘,如谢晋、陈凯歌、腾文骥、冯小宁、陈家林、刘镇伟、谢添、斯琴高娃、陈红、朱时茂、刘晓庆、马景涛、周里京、王馥荔、王玉梅、宁静、周星驰、兰洁英、朱茵、莫文蔚、吴孟达、张世、赵雅芝、任达华、成奎安、何家劲等也曾在这两座废墟中书写过梦想。
镇北堡西部影城在中国众多的影视城中以古朴、原始、粗犷、荒凉、民间化为特色。在此摄制影片之多、升起明星 之多、获得国际、国内影视大奖之多,皆为中国各地影视城之冠,故被誉为“中国一绝”。
苏峪口
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宁夏首府银川市西北50千米的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占地面积9300公顷,植被覆盖率达70%,拥有各种野生动植物资源八百余种,是宁夏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
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山体巍峨,森林茂密,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独特。近万公顷的范围内,油松、杜松、云杉等天然林木一望无际樱桃、丁香、蒙古扁桃等珍稀灌木遍布山谷沟壑。尤其是当您踏入国家森林公园的深处,登上青松岭的峰顶,人处在苍茫林海之中,低头看百丈悬崖,放眼望郁郁葱葱。古松立于峭壁之间,残雪留存高山之上,松涛阵阵,云雾蒙蒙,宏伟险峻的景观给您一种回归大自然、陶醉大自然的美好心境。
樱桃谷景区全长2千米,因其遍布了樱桃等名贵野生植物而得名。初春时分,桃花盛开,姹紫嫣红盛夏季节,硕果累累,芳香迷人。樱桃谷是由造山运动产生,谷地景色与山脊风光迥然不同,尤其是“一线天”、“双狮峰”、“飞来石”等景点,充分体现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无穷魅力。从这儿拾级而上,那色彩斑斓的奇花异草、甘甜爽口的樱桃山杏、曲径通幽的林间小道,都会使你感受到大自然与人类是那么的亲近、和谐。
贺兰山阳光索道,是建设在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内的宁夏第一条高山旅游观光索道。它全长1200米,高差近百米,往返运行约20分钟。乘坐索道,从山脚直达风景秀丽的“青松岭”,轻松悠闲的观山岳、听松涛、看飞瀑,尽情领略贺兰山的自然风光。
宋代抗金名将岳飞的“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的著名词句,使贺兰山的名字广为天下人所知。登上青松岭放眼望去,林木葱茏、云腾雾漫、气象万千。在苍茫林海之中,还能看到奔跑的马鹿、跳跃的岩羊、嬉戏的蓝马鸡。
滚钟口
俗称小口子,位于银川市西北方向35公里的贺兰山东麓,历史上曾是李元昊的行宫和民国期间宁夏军阀马鸿逵的避暑山庄,现为贺兰山著名的风景游览区。 滚钟口风景秀丽,林木葱笼,共有70多种常绿树和落叶林,尤以初春时节景色最美,山花争艳,泉水淙淙,山腰绿荫葱葱,山巅白雪皑皑,这就是名闻遐迩的“贺兰晴雪”。景区内古禹王台、兴隆寺、晚翠阁等清代所建的寺庙,布局巧妙,错落有致。贺兰山前有笔架峰,峰上有望海亭,站在亭中远眺,银川市的平原景色一览无余。
滚钟口山峦起伏,岩石峻峭,林木葱茏,巍峨秀丽。在西夏时,就是“西夏古名胜地”。当时,李元昊曾于山沟北部建造了一处规模宏大的避暑宫苑。现在在这片参差错落的20多处建筑遗址上,散落的砖、瓦、器物残片遗物,还俯拾即是。
明清时,这里也大兴土木,建造庙宇、楼阁,修建了贺兰庙、老君堂、大悲阁、斗母宫、小洞天、关帝庙、兴隆寺、晚翠阁、观音庙等14处庙庵台阁,这些建筑依山临险,随势自然,错落有致。山内的三座山峰之上,还建有三座造型优美、小巧别致的白色-式塔。
滚钟口经过历代修茸建设,已成为一处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春夏之际,景区内满谷高杉,一片葱绿。沟间坡地的山果树上挂满了晶莹欲滴的红山果和红酸枣。山涧里一缕清泉涓涓流淌。“笔架山”、“望海亭”、“狮吼”、“卧虎”、“仙人指路”等奇石神态各异,令人叹为观止。山中绿树、红花争相辉映,绿草如茵,绚丽多彩,是最舒坦幽静的休息之地。
西夏王陵
西夏是我国十一世纪初以党项羌族为主体建立的封建王朝。自1038年元昊在兴庆府(银川市)称帝建国,于1227年被蒙古所灭,在历史上存在了190年,经历10代皇帝。其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最鼎盛 时期面积约83万平方公里,包括今宁夏、甘肃大部,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新疆东部及蒙古共和国南部的广大地区。前期与北宋、辽平分秋色,中后期与南宋、金鼎足而立,被人形容是“三分天下居其一,雄据西北两百年”。西夏国的建立对中世纪我国西北地区的局部统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及多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做出了积极贡献。
西夏陵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园,位于宁夏银川市西郊约35公里的贺兰山东麓中段。在方圆53平方公里的陵区内,九座帝陵布列有序, 253 座陪葬墓星罗棋布,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 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被世人誉为“神秘的奇迹”、“东方金字塔”。为了让海内外人士了解西夏历史,探究西夏文化的奥秘,在不断加强陵区文物保护工作的同时,着力开发了以三号陵为中心的游览区,相继建设了西夏博物馆、西夏史话艺术馆,西夏碑林等能够展现西夏深厚历史文化的景点 神秘的西夏陵是银川西部贺兰山下的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它是人们领略西夏文化、寻古探幽的旅游胜地,它以诱人的魅力和与中原地区迥然不同的西夏文物古迹而具有无限的吸引力。
裕陵 <1号陵>考古调查称1号陵。位于西夏陵区最南端,俗称“双陵”之东侧。陵主李继迁,庙号太祖,墓号裕陵,系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祖父。生于宋乾德元年(963年),卒于宋景德元年(1004年)。党项族平夏部落首领,西夏王朝奠基者。自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起,抗宋自立,逐渐强大。宋雍熙二年(985年),诱杀宋将曹光实,袭据银州(今陕西榆林南),自称定难军留后。宋至道二年(996年),邀击宋军于浦洛河,进围灵州(今宁夏灵武市西南)。宋师以五路出击,无功而返。次年,遣使求和,授定难军节度夏州、银州、绥州、宥州、静州等州观察处置押蕃落使。宋咸平五年(1002年),攻陷灵州,改称西平府,定为都。次年,攻西凉府(今甘肃武威),早吐蕃大首领潘罗支袭击,中流矢,次年死。子德明继位,尊为光孝皇帝。孙元昊建国后追谥神威,庙号太祖,墓号裕陵。
嘉陵 <2号陵>考古调查称2号陵。位于裕陵之西北部约30米处。陵主李德明,李继迁之长子,系西夏皇帝李元昊之父。宋景德元年(1004年)嗣位。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辽封为夏国王,遂建宫阙于鏊子山(今陕西省延川县西)。宋天禧四年(1020年),迁都怀远镇(今宁夏银川),改称兴州。次年,辽封为大夏国王。宋明道元年(1032年)宋封为夏王,同年卒。李德明与宋、辽和好,集中力量开拓河西,战胜回鹘,取得甘州、瓜州、凉州,奠定了西夏版图。子元昊追谥光圣皇帝,庙号太宗,墓号嘉陵。
泰陵<3号陵>考古调查称3号陵。位于西夏博物馆西南,俗称“昊王坟”,是旅游者经常参观的一座王陵。茔域面积约15万平方米,虽遭破坏,但仍是整个陵区中规模最大的西夏帝王陵墓。陵主李元昊,小字嵬理,后改姓嵬名氏,更名曩霄,自称“兀卒”(意天子)。性雄毅,多大略,晓“浮图佛学,通蕃汉文”。宋天圣六年(1028年),率兵袭破回鹘夜洛隔可汗,夺取甘州(今甘肃张掖 ——)。24岁被立为太子。宋明道元年(1032年),父死袭位,去唐、宋朝廷所赐“李”、“赵”姓,号“嵬名氏”。称帝,立年号,更衣冠,立官制,制礼仪,建蕃学,置十二监军司,又命大臣野利任荣创制文字(西夏文)。宋宝元元年(1038年),筑坛受册,即皇帝位,国号大夏,都兴庆府(今银川市),年号天授礼法延祚。宋康定元年(1040年)、宋庆利元年(1041年)及二年,大举攻宋,与宋军分别战于三川口(今陕西延安西)、好水川(今宁夏隆德县西)和定川寨(今宁夏固原中和乡),皆获胜。夏天授礼法延祚七年(1044年),与宋议和,并称臣于宋。宋册封其为夏国王。夏天授礼法延祚十一年(1048 年),因夺子宁令哥妻,在没藏讹庞唆使下,被宁令哥刺死。在位17年。谥武烈皇帝,庙号景宗,墓号泰陵。
泰陵布局
泰陵是整个陵区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历经千年,地面建筑虽遭严重破坏,但陵园的阙台、陵台基本完好,陵城神墙、门阙、角台大部尚好,布局清晰可辨。整座陵园从南到北的遗存有:
阙台
阙台:位于陵园南端,于中轴线两侧对称排列,东西相距离20米,由黄土筑成。阙台正方形,边长8米,高7米,上部内收,顶部有一小台基,其上散有残砖瓦,推测为原有建筑。阙台是低龄区别于陪葬墓的特征之一。
碑亭
碑亭:位于中轴线两侧,东西对称,阙台北34米,东西两碑亭相距80米。1987年考古工作者正是发掘东碑亭,台基呈圆角方形,四壁呈三级台阶式。台基地边长21.5米,顶边长15.5米,高2.35米。四壁台阶以绳纹砖包砌,石灰勾缝,局部砖尚存。有三个人像碑座出土(应为四座,存三毁一)还出土有西夏文残碑360块,残片文字最多的仅5字还有瓷、铜、铁碎片及泥塑残块等。
月城
月城:位于碑亭北,呈东西长方形,东西距120米,南北距52米,墙基宽约2米,高0.7米,占地约10亩,北与陵城南墙相贴。城如月牙露出,故名月城。月城南墙正中有门,石道两侧有石像生基址。
陵城:四面城墙(俗称神墙)环绕,呈南北长方形,南北向距180米,东西相距160米。城墙墙基宽3米,用黄土分段夯筑,各段基如须弥座状,故又称须弥座式神墙。陵城四周城墙正中辟门为门阙,门址宽约12米,每个门阙由三个圆锥形夯土基座组成,从地面散布的瓦片、脊饰残件推测,曾建有门楼。城墙四角各有角台,角台有砖瓦残存。在南神门内约25米偏西处,有一用黄土垫实的台基,直径20米,高0.7米,其上建筑无存,周围地面残存大量青砖灰瓦及琉璃构件,此为献殿。
陵台
陵台:陵园北高矗立约20米的一个塔状凌锥形夯土台,用黄土密实夯筑而成,八面七级,夯土台有椽洞。陵台周围地面散有大量瓦片、瓦当、滴水等建筑物残块。献殿与陵台之间有一条南北走向形似鱼脊的用砂石填成的墓道封土。墓道长50米,北端为一盗坑,直径20米,深约5米。
安陵
安陵 <4号陵>考古调查称4号陵。位于泰陵西约2公里的贺兰山山脚下,陵园东、西、北三面环山,面积约10万平方米,坐北朝南。陵台八面五级,高15米。陵园布局与泰陵相同,由阙台、碑亭、月城、献殿、陵台、墓道等部分组成。嫌遗存碑亭一座。安陵墓主凉祚(1047年 ~1068年),元昊妃没藏氏之子。1048年国相没藏式兄没藏讹庞唆使元昊长子、皇太子宁令哥杀死其父,复诛宁令哥,立凉祚为帝。周岁即帝位,改元延嗣宁国。没藏氏立为太后,因帝年幼,母与舅没藏讹庞执政6年。其间与北宋、契丹时战时和。性好佛,西夏天佑垂圣元年(1050年)役使兵民数万建承天寺。实行亲宋政策,仿宋朝官制,增设职官,起用汉人,调整州军,与宋互市。1068年12月病卒,在位20年。谥昭英皇帝,庙号毅宗,墓号安陵。
献陵
献陵 <5号陵>考古调查称5号陵。位于泰陵(3号陵)北2.3公里,面积10万平方米,破坏严重。陵城方形,边长183 米,陵台夯土已被后人取做他用。该陵有碑亭3座,西边一座,东边南北两座,南小北大。西碑亭出土西夏文残碑63块,东碑亭出土汉文残碑26块。陵园主李秉常(1061年~1086年),为毅宗凉祚之长子。1068年宋册封为夏国主。
西夏大安二年(1075年)15岁时,始亲国政,实行联辽政策。西夏天安礼定元年(1086年)七月,李秉常忧愤而卒,年26岁,在位20年。谥康靖皇帝,庙号墓宗,墓号献陵。
显陵
显陵 <6号陵>考古调查称6号陵。位于献陵西650米处,陵园紧依荷兰山脚,西北两面环山。独特之处有马蹄形外城,南面开口,东西墙前端至月城终止,陵园的阙台、碑亭、月城、献殿、陵台、墓道等布局与其他黄帝陵园相同。陵园主李乾顺(1083年-1139年)为惠宗李秉常之长子。西夏天安礼定元年(1086年)即位,年仅3岁。国政由其母梁太后和其舅梁乙浦操纵。1087年被宋朝册封为夏国主,1088年被辽册封为夏国王。西夏永安二年(1099年)亲理国政,实行结辽抗宋抗金。后来金以土地相诱又背辽附金。推行“尚文重法”的治国方针,贞观年间刻印的《贞观玉镜桶》是一部依法治军的军事法典。加强了军事力量,扩展了领土。西夏大德五年(1139年)卒,年57岁。在位54年。谥圣文皇帝,庙号崇宗,墓号显陵。
1972年~1975年,宁夏文物工作者正式发掘显陵,墓室为多室土洞式,由墓道、甬道、中室、东侧室、西侧室组成。墓道全长49米,墓道甬道两壁有武士像壁画。墓室内出土有甲片、铜泡饰、铜铃、瓷片、铁钉、珍珠。发掘前此墓多次被盗,出土遗物不多。
寿陵
寿陵 <7号陵>考古调查称7号陵。位于献陵北3公里。陵园面积8万平方米。陵园已被现代建筑破坏,仅剩阙台、碑亭、月城、陵城部分神墙、陵台。寿陵墓主李仁孝(1124年~1193年),为崇宗乾顺长子,16岁即帝位,改元大庆。李仁孝统治时期,放粮赈饥,减免阻水,同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西夏人庆元年(1144年),令州县各立学校,并立大汉太学,亲释典。人庆三年(1146年)尊孔子为文宣帝,令州郡悉立庙祀。发展科举制度,购买儒家典籍,组织人力翻译出版西夏文儒家经典著作,于翰林学士院内设有翰林学士、翰林待制和翰林直学士。封西夏文字创制者野利任荣为广惠王。天盛年间,修成法律《天盛改旧新定律令》,这是我国第一部以少数民族文字制定、颁布的法律。大兴文治,整伤吏治,进一步完善了中央和地方的统治机构,加强了封建统治,使夏国“典章文物,灿然成一代宏规”。西夏乾祐十四年(1193年)仁孝卒,年70岁。谥圣祖皇帝,庙号任宗,墓号寿陵。
庄陵
庄陵 <8号陵>考古调查称8号陵。位于7号陵西北,相距500米,紧靠山脚。庄陵墓主李纯祐(1177年~1206年)为任宗仁孝张子。西夏乾祐二十四年(1193年)即位,时年17岁。西夏天庆元年(1194年)初金册封为夏国王。李纯祐是西夏历史上“能循旧章”的“善守”之君,竭力奉行对内安国养民,对外附金和宋的方针。但此时蒙古突起于漠北,严重威胁西夏国的安全。西夏国内上层同志矛盾重重,1206年,其侄李安全在纯祐母罗太后的支持下,自立为帝,纯祐“死于废所”,年30岁,在位14年。谥昭简皇帝,庙号桓宗,墓号庄陵。
康陵
康陵 <9号陵>考古调查称9号陵。位于7号陵东北。地上建筑除陵台外其余建筑无存,陵台已坍塌过半。康陵墓主李安全,为仁宗仁孝弟越王仁友之子,崇宗乾顺之孙。西夏桓宗天庆十二年(1205年),与桓宗母罗氏合谋废桓宗自立,改元应天。六月,罗氏为子请封册于金,金册封为夏国王。蒙古多次用兵西夏,并破克夷门,进围中兴府。李安全亲自登城激励将士守御。蒙古兵引黄河水灌城,城中居民淹死极多。李安全遣使乞援于金,金拒绝出兵。李安全只得向蒙古纳女请和,夏金关系趋于破裂。西夏光定元年(1211年)夏齐王遵环废安全自立。同年8月安全死,年42岁,谥静穆皇帝,庙号襄宗,墓号康陵。
贺兰山岩画
分布于贺兰山东麓山前、沟内岩壁上的凿刻图画。贺兰山岩画自1965年以来就陆续有人发现。1983年文物部门正式组织调查,此后经近十年的工作,在贺兰山东麓至卫宁北山一线共发现岩画地点20多处,岩画近万幅,收集记录岩画资料3000余幅。依据岩画分布状况,贺兰山岩画可分为三种类型:①、山前草原岩画,主要分布于贺兰山北段的石嘴山区、惠农县境内②、山地岩画,主要分布贺兰山中北段,多凿刻于深山腹地的崖壁上③、沙漠丘陵岩画,主要分布于贺兰山南段卫宁北山。贺兰山岩画的内容,主要有:动物岩画,种类有羊、马、牛、鹿、狗以及少数禽类和爬行动物。这类岩画占了贺兰山岩画的绝大部分人物岩画,有全身像、人面像以及肢体、器官等图像天体岩画,有太阳、星辰、云朵等工具武器岩画,有弓箭、盾牌、车辆等。除此而外还有一些为数不多的建筑、植物、符号岩画以及时代较晚的文字题刻等。贺兰山岩画的题材,以狩猎、畜牧为主要内容,另外舞蹈、交媾、争战、械斗等也是岩画中常见的题材。贺兰山岩画的凿刻方法主要为敲凿法、磨刻法和划刻法。在贺兰山腹地,平罗县白芨沟上田村一处岩洞中,还发现了用赭石颜料绘制的岩画,约31组。关于贺兰山岩画的年代问题,一种意见认为可分三期,第一期,春秋战国前第二期,秦汉至南北朝第三期,隋唐至西夏、元。也有人认为,岩画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在许多重要问题上,如岩画的时代、岩画内容的理解等,仍处在探讨阶段,尚难定论。
拜寺口双塔
位于贺兰县金山乡贺兰山拜寺口北坡台地上一处西夏寺院遗址内,东南距银川市约50余公里。两塔东西对峙,相距80米左右,均为八角形密檐式砖塔,由塔身、塔刹两部分组成,塔身表面均装饰影塑彩绘。
东塔通高39米,由十三层塔身和塔刹组成,除第一层较高外,以上各层之间距离逐渐收缩,塔身之上为塔刹,由刹座、相轮和刹顶组成。塔身一层壁面平素无饰,二层至十三层及转角处皆有影塑彩绘装饰。
西塔通高40米,由十三层塔身和塔刹组成,除第一层较高外,往上各层之间距离逐渐收缩,一层塔身面南辟一券门,从券门可进入塔心室,塔心室平面呈圆形二至十三层塔身每层八面各开一长方形佛龛,龛内各塑一尊彩绘造像,或坐或立,千姿百态。塔身之上为塔刹,由刹座、相轮和刹顶组成。刹座为八角形须弥座。
拜寺口双塔经考证,始建于西夏,1988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2年6月,兰州军区某部正在宁夏贺兰山下修筑一个小型军用飞机场。十几天之后,几个战士在挖掘工程地基的时候,意外的挖出了十几件古老的陶制品。它们当中有几个破碎的陶罐,还有一些形状较为规则的方砖。部队首长看过后,命令战士们立即停止工程挖掘,将这一情况迅速报告给宁夏博物馆。宁夏博物馆的考古人员来到距离银川市40公里的工程现场,对现场的保护做了必要的安排,同时开始进行抢救性挖掘。墓室中发现了一些武士像等巧夺天工的工笔壁画,同时还出土了一些古代精巧的工艺品及方砖等陶制品,方砖之上布满了一个个方块文字及花纹,经过考古人员仔细的研究和测定,认为这是一个古代西夏时期的陵墓。考古人员在这里时共发现有高大墓冢的陵墓15座,并按调查顺序进行了首次编号,终于认定这些雄伟的建筑正是西夏皇家陵墓。
考古人员对西夏王陵进行了科学的考察和研究,共清理了一座帝王陵、四座陪葬墓、四个碑亭及一个献殿遗址。考古工作者对陵区进行了多次全面系统的调查与测绘调查,不断发现新的大小不等的陵墓。发现的陵墓由15座增加到70多座,后又增加到近百座、二百余座,截至1999年共发现帝陵9座、陪葬墓253座,其规模与河南巩县宋陵、北京明十三陵相当。专家证实,还有一些尚未发现的和由于贺兰山山洪等自然因素而消失的并不在少数,因此其真实数量应当更多。东西5公里,南北10多公里,总面积50多平方公里,如此之大的皇家陵园在中国实属罕见。在精确的坐标图上,人们还惊奇地发现,九座帝王陵组成一个北斗星图案,陪葬墓也都是按星象布局排列。考古工作者从中发现了一些很珍贵的西夏文物。这些文物中有西夏文字,有反映西夏人游牧生活和市井生活的绘画,有各式各样的雕塑作品,有“开元通宝”、“淳化通宝”、“至道通宝”、“天禧通宝”、“大观通宝”等各个时期的流通钱币,有各类铜器、陶棋子等文物。这当中出土了大量造型独特的石雕和泥塑。这些文物的发现为研究西夏文明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实物。2000年4月 结束的“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评选活动,西夏王陵的调查与发掘以其具有的重大的科学价值和意义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榜上有名。 在三号陵的外围发掘中,除筒瓦、石像生残块等建筑构件外,还有铜铎、铜带扣、铜兽面饰和铜节约各1件。
在六号陵的中室,发现遗物有钢针、带环铁钉、钢泡饰、铜甲片和瓷片等;配室中发现零散的铜甲片、铜泡饰、铜铃、瓷片、竹雕、盔形铁揣和绕金银饰等。由于六号陵早年经过大规模盗掘,后期也遭到了盗扰,出土遗物不多,位置紊乱,但这些遗物都是首次出土。
在第177号陪葬墓的墓室中,出土有鎏金铜牛、 铁狗等金属制品,还有石马等石雕。在第78号陪葬墓中,出土有石狗等石雕。在第182号陪葬墓中,发现开元通宝、样符通宝、天圣元宝、皇宋通宝、熙宁通宝等钱币。墓室内还发现绿釉罐和白瓷碗残片,残碎铜片、铜块,残断银丝、银帽铁钉等。 在陵邑遗址第二部分中,共出土建筑构件、瓷器、陶器、泥塑、石刻及铜、铁器等编号文物近300件。,其中出土白瓷瓶1件(经过复原),白瓷钵1件(经过复原),白瓷高足碗多件(经过复原,已残),白瓷平底碗多件(经过复原,已残),白瓷小碗数件,白瓷盆1件,青釉牡丹纹碗多片残片,青釉葵纹碗1件(经过复原),灰釉碗残片数件,酱釉小盘1件,泥塑碎块若干,石碑残块若干。
(图册文物资源来源: ) 1972年起,宁夏考古研究机构对西夏王陵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其中包括七号陵及六号陵地宫。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六号陵地宫被回填。由于回填土未夯实,使回填土因雨水浸泡下陷形成了一个大的积水坑,雨水连年浸泡使墓室和墓道均出现了坍塌。
1988年1月13日,西夏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8月1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在没有确切证据支持除七号陵之外其他帝陵的归属问题的情况下,西夏王陵景区根据部分考古学家的推测,直接以昭穆次序依次将一号陵至九号陵分别定为裕陵、嘉陵、泰陵、安陵、献陵、显陵、寿陵、庄陵、康陵,并围绕三号陵“泰陵”建立了景区的主要设施。
1998年9月23日,西夏博物馆在西夏陵区内东侧建成,以展示西夏陵区出土文物及介绍西夏历史概况为主要内容,自2011年来全年开馆。
1999年10月下旬,朱镕基总理视察西夏陵,对开放的三号陵园文物保护和旅游设施建设表示了特别关注,经国家计委拨出10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三号陵园的抢救保护和环境整治。为贯彻朱镕基总理指示精神,落实国家文物局批准的《西夏陵文物保护总体规划》。
2000年,中国拨专款1000万元对三号陵进行清理发掘和保护。2000年7月,应自治区领导邀请,在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文保司司长杨志军率领下,宿白、谢辰生、徐苹芳、黄景略、张忠培、蒋忠义、吴家安、付清远10人组成的专家组,来银川审议西夏《3号陵园建筑遗存加固维修设计方案》和《3号陵园建筑遗存清理发掘计划》,国家文物局委托敦煌研究院负责实施加固维修工程,宁夏考古所负责发掘清理工作,并组成加固维修队伍和考古队伍,签订工作协议,由自治区与银川市文物管理部门主持进行施工,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委派蒋忠义到现场指导清理考古发掘工作、付清远指导加固维修工程。
2000年8月,两项工程同时开工,之后完成清理考古发掘报告和加固维修工程报告,并以此作为示范,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再计划安排其它陵墓的抢救考古清理和加固维修等保护工作,落实《西夏陵保护规划》中确定抢救保护任务,达到规划中的理想目标。此本考古发掘报告,就是规划中的一项工作成果。
三号陵园是用探方法进行考古发掘,月城和陵城采取统一布方,第一个探方坐标点设定在月城的东南角,探方号采用四位数,其前两位为探方的纵坐标(从南向北),后两位数为探方的横坐标(从东向西),如T0101即设定东南角的第一个探方,从东向西的第16探方,编为T0116。每个探方面积为10x10 米,方向为150度,与陵园方向一致,探方边与陵城墙走向基本一致,这样发掘的范围和遗迹都很方整一致。另外对分散的单体建筑,如四个角台、两个阙台、两个碑亭,由于离月城和陵城的探方网较远,只好按遗址单独布方编号,其中东西碑亭是以前发掘的,探方号仍沿用以前的编号,即T1~T10。
2003年5月19日,位于保护区范围内的84号陪葬墓被宁夏平吉堡农场的职工用推土机推平,遭受严重破坏,已经无法恢复原貌。当地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当即对施工负责人和司机共3人进行刑事拘留。
2006年,西夏王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列入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同年,由于长时间风化,西夏陵出现大面积坍塌危险, 中国加大了对西夏王陵的保护力度。
200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通过了敦煌研究院设计的《西夏陵六号陵抢救性保护工程施工方案》,并着手对六号陵施以保护措施。一号、二号、四号陵开通马车旅游线路。2012年,西夏王陵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4年,西夏王陵景区将位于陵区最南端的一号、二号陵遗址完全对外开放。
在商周时代,又能普遍地制造一种青釉器物。这种青釉器,胎色灰白,结构坚密,火候高,硬度大,叩起来能发出铿锵的金属声;特别是器表施有一层青色或黄绿色的玻璃质高温釉,看起来它与一般陶器很不相同,而与瓷器颇多一致处。经化学分析,其胎质、釉料、烧成温度、吸水性能及物理性能等各项数据都说明它已具备瓷器的标准条件,是瓷而不是陶。因此,这种青釉器就是我国最早的青瓷。但是由于当时的工艺技术水平较低,原料的处理和坯泥的练制比较粗糙,没有经过精细的过滤、淘洗、捏练、陈腐等工艺过程;而且胎料的可塑性较小,造型比较单调;同时胞料中的杂质尚多,胎体颇多裂纹,釉色也不稳定等等,与后期成熟的瓷器比较,便带有明显的原始性,所以称之为原始青瓷。
从战国到西汉,是从原始青瓷到成熟青瓷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青瓷,在烧结性能和器表施釉等各个方面,都比原始青瓷有了较大的进展,但与成熟的青瓷相比,仍有一定的差别。
经过原始青瓷和早期青瓷的漫长道路,到一千八百年前的东汉时期出现了青瓷器。在浙江上虞、宁波、慈溪。永嘉等地先后发现了汉代瓷窑遗址;在河南洛阳的中州路、烧沟、河北安平逯家庄、安徽亳县、湖南益阳、湖北当阳刘家家子等东汉晚期墓葬和江苏高邮邵家沟汉代遗址中,都曾发现过瓷制品,而尤以江西、浙江发现的更多。其中有东汉延熹七年(164年)纪年墓中所出土的麻布纹四系青瓷罐,熹平四年(175年)墓内出土的青瓷耳杯、五联罐、水井、熏炉和鬼灶,熹平五年(176年)墓中发现的青瓷罐,还有与朱书“初平元年”(190年)陶罐同墓出土的麻布纹四系青瓷罐。这些有确凿年代可考的青瓷器的发现,使我们确信,我国瓷器的发明不会迟于汉末,把它定为东汉晚期,不仅有大量的考古资料作为依据,也是比较确切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江南瓷业迅速发展壮大的时期。东起东南沿海的江、浙、闽、赣,西达长江中上游的两湖、四川都相继设立瓷窑,分别烧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瓷器。其中以越窑发展最快,窑场分布最广,瓷器质量最高。
从西晋八王之乱到十六国混战的一百多年间,北方一带兵连祸结,经济凋敝,手工业极端衰落。因此,这一段时间,制瓷工艺一直独让南方专美。 439年北魏太武帝统一了中国北部, 450~451年侵宋失败,从此确立了南北分立的局面。458年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扶助依附农民立户分田,限制普通地主使用奴隶,使得农业得以恢复发展,从而也使手工业的复兴有了可能。
从河北、河南出土的青瓷来看,河北、河南一带,很有可能成为北朝青瓷的中心产区。白瓷最早出现于北朝的北齐。早期的白瓷,胎料细白,显然经过淘练,但未上护胎釉;釉色乳白,釉层薄而滋润;釉厚处呈青色,而且器表普遍泛青。白瓷的出现,为制瓷业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有了白瓷,才有影青、青花、釉里红,才有斗彩、五彩、粉彩……等等琳琅满目、色彩缤纷的彩瓷。所以白瓷的发明,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黑瓷的产地源于南方,东晋之后,北方开始了黑瓷的烧造。河北平山县北齐崔昂墓出土的一件黑釉四系缸,标志着北齐时期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黑瓷。 1975年在河北赞皇县东魏李希宗墓里,曾发现了一块黑釉瓷片,器型虽无法了解,但釉色漆黑光亮,瓷胎也坚硬细薄,制作也规整。这块黑瓷片,比崔昂墓出土的黑瓷缸要早十二年,可以推知东魏时期北朝已有黑瓷了。
青瓷、白瓷、黑瓷的出现,标志着北方制瓷手工业的迅速发展,从而为唐宋北方名窑的普遍出现,奠定了基础。
隋以北朝为基础统一全国,隋初的文化面貌也带有较浓重的北朝色彩。随着南北的政治统一,也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合流和交融,开始了一个新的时期。
唐代烧造的白瓷,胎釉白净,如银似雪,标志着白瓷的真正成熟。目前已发现的有河北临城邢窑、曲阳窑,河南巩县窑、鹤壁窑、登封窑、郏县窑、荥阳窑、安阳窑,山西浑源窑、平定窑,陕西耀州窑,安徽萧窑等都烧白瓷。其中邢窑白瓷成为风靡一时、“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名瓷。因此,人们通常用“南青北白”来概括唐代瓷业的特点。邢窑白瓷与越窑青瓷分别代表了北方瓷业与南方瓷业的最高成就虽是事实。但实际上,北方诸窑也兼烧青瓷、黄瓷、黑瓷、花瓷,也有专烧黑瓷与花瓷的瓷窑。北方诸窑中,很多瓷窑烧瓷的历史较短,没有陈规可以墨守,因而敢于作各种尝试和探索。釉色不厌弃青、白、黄、黑、绿、花,制胎可以两色重叠拉坯,形成纹理,不薄雅素,更喜富丽。这代表了一种新的自信和进取的时代风格。在南方的唐墓也发现了相当数量的白瓷,只是没有发现白瓷窑址,但这是一个白瓷向倾向于保守的青瓷进行冲击的迹象。
五代时期,白瓷的生产仍以北方地区为主。唐代的窑址,大多仍在继续烧造,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曲阳窑、鹤壁窑、耀州窑系的黄堡镇窑和玉华宫窑等。曲阳涧磁村窑址出土的五代白瓷器皿就有碗、盘、灯、碟、盒、罐、瓶、枕各种用具。每一器类的式样繁多,如碗的式样竟达八种,可见当时生产的发达。但也正因为在全国分裂、割据的形势下,各地瓷窑之间借鉴、仿制以至市场竞争不太可能,这种进步与发展又是有限度的,瓷业的新发展与繁荣还有待于北宋统一全国。
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瓷系与窑系的形成,是我国古代各地制瓷工匠互相学习,不断创新的结果;也是制瓷工艺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受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生活习俗的影响而产生的。瓷器在东汉早期浙江出现后,很快地在长江下游一带传播开来,井逐渐波及长江中游、上游地区,以及福建、广东一带。约在6世纪初叶的北朝时期,中原地区也出现了自己的烧造瓷器。从此我国的制瓷业便形成了南北两大瓷系。
南方瓷系产品的特点是:
一、造型比较秀气,胎色瓦灰,胎质颗粒较细,有的略呈红色或黄色;气孔细,孔隙度小,胎中黑点少。
二、瓷器胎料的化学组成是:三氧化二铁的含量一般在2%左右,高于北方。二氧化钛和三氧化二铝的含量都较低;而二氧化硅的含量则较北方为高。
三、釉层青绿发翠,有的略带暗黄色,有羊木光。
四、瓷器烧成的温度较低,一般为1200℃左右,甚而还达不到这个温度就出现过烧现象。
北方瓷系产品的特点是:
一、器物造型新颖,粗犷雄伟;胎体比较厚重,胎色浅灰,颗粒结构粗糙,胎内有黑点和气孔,孔隙度大。
二、胎料的化学组成接近于质量差的粘土原料,三氧化二铝含量较高,一般都在26%以上,最高的达32%;二氧化钛含量超过1%,二氧化硅的含量普遍都低于南方,所以胎的呈色较南方偏深一些。
三、釉层较薄,玻璃质感强,颜色灰中泛黄。
四、瓷器烧成温度较高。如河北省景县封氏墓出土的青瓷,在1200℃的烧造温度下还是生烧。
景德镇青白瓷窑系属南方瓷系。青白瓷又称影青,是宋代以景德镇窑为代表烧制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其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有白,白中显青,因此称青白瓷。青白瓷釉色的硬度、薄度、透明度以及瓷里莫来石结晶的发达,都达到了现代硬瓷的标准,代表了宋代瓷器的烧造水平。特别是采用覆烧方法之后,产量倍增,对东南沿海地区的影响极大。自宋迄元,青白瓷盛行不衰,形成了一个著名的青白瓷窑系。
景德镇烧青白瓷的窑址已发现有湖田、湘湖、胜梅亭、南市街、黄泥头、柳家湾等;江西南丰白舍窑、安徽繁昌柯家冲窑、福建闽清窑及湖北武昌金口窑等都烧造青白瓷。属于这个窑系的还有江西吉安吉州窑、广东湖安窑、福建德化窑、泉州碗窑乡窑、同安窑、南安窑等。
以上的瓷窑系之所以能形成,固然是唐代“南青北白”的瓷业布局与发展趋势的合乎逻辑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是宋代历史条件下瓷业市场竞争的结果。它们在历史渊源上和某些工艺特征上都可溯源于唐代,但它们又大大不同于唐瓷。它们的进步与发展不仅使唐瓷膛乎其后,而且还使得一代名窑如邢窑与越窑从此都渐渐湮没无闻,成为历史的陈迹。
宋代制瓷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的最大贡献是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钧瓷的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变化如行云流水的窑变色釉;汝窑汁水莹润如堆脂的质感;景德镇青白瓷的色质如玉;龙泉青瓷翠绿晶润的梅子青更是青瓷釉色之美的极致。还有哥窑满布断纹,那有意制作的缺陷美、瑕疵美;黑瓷似乎除黑而外无可为力,但宋人烧出了油滴、兔毫、鹧鸠斑、玳瑁那样的结晶釉和乳浊釉。磁州窑的白釉釉下黑花器则又是另一种境界,釉下黑花器继承了唐代长沙窑青釉釉下彩的传统,直接为元代白瓷釉下青花器的出现提供了榜样。定瓷图案工整严谨的印花,耀瓷犀利潇洒的刻花都是只知有邢窑白瓷与越窑千绿翠色、秘色、如冰似玉的唐和五代人所不及见、不及知和不可想像的新的仪态和风范。
辽朝是10世纪初我国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地方政权。契丹族是古代北方民族鲜卑族的后裔,晋末始称契丹。南北朝以来,契丹在今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流域一带游牧,与中原的关系逐渐密切。唐朝以其地置松漠都督府,并任契丹首领为都督。唐朝后期,契丹已成为我国北方民族中最强大的一支。唐末,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及邻近各部,于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建立了辽朝,遂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随着契丹人由畜牧、渔猎生产为主转向以农业、畜牧业生产为主,由游牧生活转向定居生活,手工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在手工业中,制瓷业则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辽代的瓷窑,已知者共七处,其分布情况是:上京地区有林东辽上京窑,林东南山窑,林东白音戈勒窑;中京地区有赤峰缸瓦窑;东京地区有辽阳冮(gang刚)官屯窑;南京地区有北京龙泉务窑;西京地区大同市西郊青瓷窑村也发现了窑址,所烧器物为黑釉鸡腿坛等。由此看来,契丹人在其未立国以前,主要是以游牧、渔猪为业,瓷业是没有根基的。辽的瓷业成就主要是华北地区汉族烧瓷工人的贡献。辽瓷以富有游牧民族特色的皮囊壶(因形如鸡冠,又称鸡冠壶)、鸡腿瓶的造型而闻名于世,并且受到收藏者的珍爱。辽瓷除了某些器物造型特异,烧瓷品系与工艺也大体与华北白瓷系统诸民窑相同。
金朝是我国女真族于12世纪初,在东北、华北地区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金代陶瓷器在我国陶瓷史上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历史文献有关金代陶瓷的记载很少,实物资料又所见不多,所以对金代的陶瓷,过去没有人作过系统的研究。50年代以前出版的一些陶瓷史著作,也没有金瓷之说。人们即使见到了金代的陶瓷,也往往把它视为宋元之物。
从1127年的“靖康之变”到1153年的金海陵王迁都,在这近三十年间,金兵每次南犯,都把掠夺人口、财富、土地作为主要目标。今河北、河南省境是北宋瓷器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有高度发展的陶瓷手工业,但长期的战争,使它受到空前的破坏。后二十多年间,金代中原地区的陶瓷生产,可能由于战争的破坏和窑工的南逃,基本上处于荒废的状态,到金世宗完颜雍“即位五载而南北修好”。在他在位的近三十年间,据《金史·世宗纪》载:“群臣守职,上下相安,家给人足,仓廪有余……号称‘小尧舜。’”金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必须会刺激陶瓷业生产。目前发现的带有纪年的金代瓷器和墓葬出士瓷器,有大定二年(1162年)磁州窑系白釉黑花乌纹虎形枕、佛光普渡大安二年(1210年)白釉黑字罐、大安二年(1210年)耀州窑青瓷片标本、金明昌三年(1192年)白釉砂圈瓷碗、大定十七年(1177年)和廿四年(1184年)金墓出土的许多定窑瓷器。但很少发现金大定以前的产品。显然它是中原地区的陶瓷业在大定年间得以恢复和发展的反映。
但是在南方则相反,南宋立国水乡、海隅,交通发达。南宋朝廷为了充实财力又以发展海外贸易为国策,瓷业得到发展。
陶瓷为我国独有的商品,海外有广大市场。我国瓷器的外销,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通过对外国使者、元首的赏赐和馈赠输出的,二是通过贸易形式由陆路、海路运出的;三是由外商来我国收购、订购、订造等直接经营方式而销往国外的。
隋唐开始,我国的瓷器就已输出国外。当时越州窑的青瓷,邢窑和定窑的白瓷,以及长沙窑的瓷器,便已随着交通和贸易的发展,运往亚洲、非洲各个区域。东达朝鲜、日本,南到东南亚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南亚的印度、巴基斯但、斯里兰卡,西至西亚、西北亚的伊朗、伊拉克,远抵非洲的苏丹和埃及,在这个广大的地区里,都有隋唐瓷器的足迹。
唐代瓷器的输出路线,除了由新疆到波斯,由波斯抵叙利亚,以达地中海各国(如腓尼基、巴勒斯但等)商埠的这条“丝绸之路”外,还通过交州、广州、泉州、扬州四大港口由海路运往国外。只是隋唐瓷器的输出,主要是作为礼品赏赐来使和馈赠外国王室的。通过贸易渠道而出口,大概始自晚唐,特别是五代时期。
宋代出口的瓷器,主要是江西景德镇窑、吉州窑和浙江龙泉窑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德化、同安诸窑的产品;也有广东湖安、广西西村、陕西耀州、河南临汝等地烧造的瓷器。由于景德镇的青白瓷与龙泉窑等地的青瓷大量输出国外,再加上窑工的南迁又带来了北方形成的新工艺,于是南方的青瓷白瓷的工艺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前进和发展,而形成了后来元朝瓷业中心南移的新局面。
元代在我国历史上只存在了九十多年。由于当时蒙古族落后的生产方式,给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一度带来了逆转。但元初就提倡农业,诏修《农桑辑要》,主张推广种棉。育蚕缫丝也相当发达。农业原料的大量生产,必然会产生一批独立于原料生产的加工者。元政(蟹)府对于具有一定技能的工匠是比较重视的,官匠兔除其他一切差科,其地位可以世袭,这在客观上对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元帝国的建立,结束了宋、金、西夏三分对峙的分裂局面,国内市场的统一,有利于商品经济的繁荣,这就刺激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元政(蟹)府特别重视对外贸易,元在未建国前,早就与西域、阿拉伯国家有贸易往来。统一全国后,即设立泉州等处市舶司。至元廿一年(1284年)以后,政府欲将海外贸易变为官办。由政(府备船只,出资金,招人经营,所得官取十分之七,经营者得十分之三。禁民间私自贸易,但根本无法禁绝。因此终元一代,官营和民营的海外贸易都十分发达。外贸商品需要量的增加,必然会促使各类手工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说“元朝瓷器运销到全世界”,可见其外销之广。据元代汪大渊所著《岛夷志略》一书中记载,我国瓷器外销地,包括印度支那、印尼诸岛、马来亚半岛、巴基斯但、菲律宾群岛和阿拉伯半岛的麦加、波斯沿岸的甘埋里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元代的瓷器生产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明朝建立以后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对工商业采取了降低商业税率等政策。改变了元代对手工业工人采取的工奴制度。明洪武时规定“凡工匠二等:曰‘轮班’,三岁一役,役不过三月,皆复其家;曰‘住坐’,月役一旬”(王鸿绪《明史稿》第五十四卷)。“住坐之匠月上工十日,不赴班者输罚班银月六钱,故谓之输班”(《明史》第七十八卷)。这种“轮班”和“住坐”的封建性超经济的剥削制度,对于明朝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起了很大的阻碍作用。但和元代的工奴制相比,则轮班匠三四年中除了为官工业服役三个月外,可自由经营手工业,而住坐匠户若能每月交纳六钱罚班银后,也能从事自己的业务,这对于当时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无疑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明朝初年,社会相对安定,洪武、永乐年间,除了原有的城市继续有所发展外,南北各地又出现了一批新的商业中心。明成祖朱棣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以后,疏浚会通河,修整自济宁至临清的一段运河,畅通潜运,使运河沿线的一些城市也繁荣起来。城市的繁荣,增加了对手工业产品的需求。
到16世纪,明代的社会经济中资本主义因素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的重要手工业,如纺织、冶铁、采煤、印刷和瓷器制造业,都有一部分进入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时期。明代的瓷器生产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明代的日用瓷器,除了宋元时期的大窑场如磁州、龙泉等地仍有烧造外,不同程度的粗、细陶瓷器生产遍及山西、河南、甘肃、江西、浙江、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其中,山西的法华器、德化的白瓷和江苏宜兴的紫砂器更是这一时期的特殊成就。
法华又称珐华,是明代中期以后在晋南一带盛行的具有特殊装饰效果与独特民族风格的日用器皿。法华器的胎与琉璃器完全一样,釉的配方也和琉璃器大体相同,只是助熔剂有差异:硫璃以铅作助熔剂,而法华所用的助熔剂是牙硝。《南窑笔记》说:“法蓝、法翠……本朝有陶司马驻昌南,传此二色,云出自山东琉璃窑也。其制用涩胎上色,复入窑烧成者。用石末、铜花、牙硝为法翠,加入青料为法蓝。”这里的法蓝、法翠很可能就是指法华的蓝色和孔雀绿色。在古代华和花是一个字。为什么在色彩上要加一个法字,它的最早记载见于何时,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法华的装饰方法,是“采用彩绘中的立粉技术,在陶胎表面上用特别带管的泥浆袋,勾勒成凸线的纹饰轮廓,然后分别以黄、绿、紫釉料,填出底子和花纹色彩,入窑烧成”(高寿田:《山西琉璃》,《文物》1962年4、5期)。山西所制的法华器,一般都是小件的花瓶、香炉、动物之类。景德镇在嘉靖前后也仿制法华器,但它和山西法华不同。首先是景德镇用瓷胎而山西法华用陶胎,因而烧成的温度就不一样。景德镇的器物有饰以花鸟、人物的瓶、罐、钵等。在器物的底色上,琉璃一般是黄、绿二色,但法华则以紫或孔雀绿为主,缀以黄、白、孔雀蓝的花纹,就更能突出艺术效果。
清代前期和中期,从整个社会来说,是处于封建制度没落和资本主义因素发展时期,清初,由于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冲击,土地实行了再分配。清政(蟹)府为了有利于它的长期统治,采取了一些措施,诸如兴修水利、临时性地蠲免一些赋税和对于部分手工业工人废除“匠籍”的束缚等等。在广大农民和手工业工人的艰辛劳动下,清代前期的瓷业生产在明代的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皇帝。他从小就努力学习汉文化,而且对西洋的科学、技术、医学和艺术都有爱好。当时用西洋进口的珐琅彩料绘制的瓷胎画珐琅器,对粉彩瓷器的创造有直接影响。雍正在位十三年,他也十分爱好瓷器,而且直接干预瓷器的生产,决定瓷器的造型和装饰。乾隆对各类艺术的爱好,达到了狂热的程度。他的君主地位,使他能独占全国最佳的能工巧匠,以及他们所制造的艺术珍品。这些因素对于瓷器生产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清代前期,我国瓷器的外销,主要是通过正常的民间贸易来进行。清代前期,我国瓷器的外销,主要是通过正常的民间贸易来进行。清朝历代帝王虽然还对各国入觐的使节馈赠瓷器,但数量很少。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海禁开放之后,便允许江南、浙江、福建、广东一带沿海地区,用五百石以上船只出洋贸易;随之而来的,便是瓷器的大规模外销。当时美洲、非洲和澳州各国都通过各种渠道购买中国瓷器;而东南亚、婆罗洲、爪哇、苏门答腊以及马来亚等地,更是中国瓷器的外销重要市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瓷器在欧洲市场的畅销。
由于欧洲对中国瓷器的需求日益增长,经过清廷的允许,18世纪初叶,英国、法国、荷兰、丹麦和瑞典都先后于广州设立了贸易机构。有些国家的船舶获得了直接到广州的通航许可,将中国瓷器直接运输到欧洲。有的还与清廷官商签订瓷器贸易协定。所有这些,都大大促进了中国瓷器的外销。与此同时,在欧洲一些城市出现了经销中国瓷器的专门商号,仅在伦敦就有五十二家之多。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社会经济的一个繁荣时期。中国瓷器的生产,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高峰,进入了制瓷业的黄金时代。凡是明代的已有的工艺和品种,这时大多有所提高或创新。例如康熙青花的色彩鲜艳纯净,别具风格;康熙五彩因发明釉上蓝彩和黑彩,比明代的彩色更丰富,而且由于烧成温度较高,比明代更透彻明亮;斗彩的品种增多;单色釉中雍正青釉的烧制达到了历史上最成熟阶段;黄、蓝、绿、矾红等色釉也有很大的提高;明代中期一度衰落的铜红釉和釉里红,在康熙和雍正时期都已恢复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同时还创制了许多新的彩釉和品种,例如粉彩、珐琅彩、釉下三彩、墨彩、乌金釉、天蓝釉、珊瑚红、松绿釉以及采用黄金为着色剂的胭脂红等。乾隆时期发展了很多特种制瓷工艺,当时仿古、仿其它工艺和仿外国瓷的制品都极为精致。康熙五彩、雍正粉彩和珐琅彩的突出成就,是和当时白瓷胎、釉的高度精细分不开的。当时白瓷胎中的高岭土的用量比明代更高,而釉中的CaO的含量则进一步降低,原料的选择和加工比以前更加讲究,烧成温度已达到现代硬质瓷的要求。此外在窑具和窑炉的改革、烧成和气氛的控制技术等方面也在明代的基础上益加精进。从技术角度看来,我国传统的制瓷工艺在清代达到了它的成熟期。清代高级白瓷的质量,无论在外观上或是在物理——机械性能方面都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随着欧洲瓷器的发展和日本瓷器的竞争,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我国国内制瓷业渐趋衰落。20世纪上半叶,制瓷业更加衰败。进入5O年代以后,瓷都景德镇才开始苏醒,一些名窑中断了一段时期后,也获得了新生。中国的瓷业又开始再度出现了百花争艳的局面。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将超越康、雍、乾的黄金时代,而焕发古老瓷国的青春。
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
冯先铭《中国陶瓷史》
汪庆正《青花釉里红》
孙灜洲《陶瓷的世界》等
在西吉县兴隆镇、单家集、陈田玉一带,农家打庄整地、挖渠开沟常会翻出成堆的白骨,这是谁的遗骨?为什么会暴尸荒野?很少有人能够说清楚。据单家集的群众反映,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生产队组织社员开挖水渠时,就发现了大量的人骨和马骨,一坑一坑地埋着,最厚叠压骨层达2米左右。
1984年文物普查时,普查队的同志从白骨中还发现了成捆的铁箭头和铁质兵器.1988年,西吉文物部门在距兴隆镇18公里的硝河乡(德胜寨),还征集到一顶西夏时期士兵使用的铜头盔,该头盔是我区馆藏文物中的一件孤品,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在电视剧《贺兰雪》拍摄中,它作为少有的几件实物资料,为服装道具制作提供了样板。1998年,西吉县文物管理所在红岗遗址发现一坑道中埋有人、马头骨几百个,有的人头骨、马头骨上还插着铁箭头。1999年兴隆镇维修粮库围墙时,挖出一个长度100多米、厚度1米的尸骨层,人骨、马骨相互叠加,其状惨不忍睹。2009年西吉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陈田玉村北红岗遗址沿山崖边,到处是层层的白骨,有距崖顶几米的,也有距崖顶十几米的,并且在农民取土时,还挖出豆绿瓷盏、铜(铁)箭头、四系灰陶背壶、马刺、瓷蒺藜、将军罐、陶灯、铁琉球、瓷片、铁甲和一把铁刀,铁器出土后基本腐烂。插在人马头颅的铁箭长约6公分左右,三角菱形,证明西夏当时使用武器主要是铁器,这与史料记载吻合。
好水川古战场的具体位置
在宁夏的考古队努力下,相关一系列文物的出土进一步有力证明好水川之战古战场,在宁夏西吉县兴隆镇王沟、陈田玉、姚杜村一带。
二、关于陶瓷的资料推荐有:《瓷器知识大全》《瓷器新手入门》,《中国古陶瓷鉴赏入门十大要诀》(珍藏版),《陶瓷基础知识》。
各种各样的书有很多,专业的,科普的,有真知灼见的,胡说八道的,有很多。但是对于新手来说,这不重要。因为书籍是给进阶的人看的。如果对瓷器缺乏直观的认知。书也看不懂啊。因此,应该是多去当地的市场跑跑,跟所有的瓷器混个脸熟,对瓷器的基本状况有一个概念,再考虑阅读书籍。
1953年2月,沃森、克里克通过维尔金斯看到了富兰克琳在1951年11月拍摄的一张十分漂亮的DNA晶体X射线衍射照片,这一下激发了他们的灵感。他们不仅确认了DNA一定是螺旋结构,而且分析得出了螺旋参数。他们采用了富兰克琳和威尔金斯的判断,并加以补充:磷酸根在螺旋的外侧构成两条多核苷酸链的骨架,方向相反;碱基在螺旋内侧,两两对应。
一连几天,沃森、克里克在他们的办公室里兴高采烈地用铁皮和铁丝搭建着模型。1953年2月28日,第一个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终于诞生了。
双螺旋模型的意义,不仅意味着探明了DNA分子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它还提示了DNA的复制机制:由于腺膘呤总是与胸腺嘧啶配对、鸟膘呤总是与胞嘧啶配对,这说明两条链的碱基顺序是彼此互补的,只要确定了其中一条链的碱基顺序,另一条链的碱基顺序也就确定了。因此,只需以其中的一条链为模版,即可合成复制出另一条链。 它的成功测定,开创了现代生物学的新时代.
克里克从一开始就坚持要求在4月25日发表的论文中加上“DNA的特定配对原则,立即使人联想到遗传物质可能有的复制机制”这句话。他认为,如果没有这句话,将意味着他与沃森“缺乏洞察力,以致不能看出这一点来”。
在发表DNA双螺旋结构论文后不久,《自然》杂志随后不久又发表了克里克的另一篇论文,阐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机制。
1、湖北郧县人头骨化石
时代:旧石器时代
发掘地点:湖北省十堰市郧县曲远河口学堂梁子
发掘单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郧阳地区(今十堰市)博物馆、郧县博物馆
简介:
早在1975年,就在湖北郧县发现古人类牙齿化石。1989年又发现一具人类头骨化石。1990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考古发掘,又发现一具头骨化石。两具头骨化石都保存了完整的脑颅和基本完整的面颅,第二具更为完整,根据头骨特征,属于直立人类型,定名为“郧县直立人”,简称郧县人。根据古地磁法测定,化石大致距今80万年至90万年。
1990年以来的多次发掘,在其文化层共出土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石锤等石器241件,以及大量打击碎片和带有打击痕的砾石,并出土似手斧的两面器。与人类化石伴生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而且头骨、下颌骨完整者数量之大是其他遗址不多见的。
郧县人化石及其文化的发现,对人类进化研究具有重要科学价值。郧县人的年代非常古老,甚至与蓝田人的年代相当,但郧县人化石体质上却显示出许多早期智人的特征,从而对直立人与早期智人的发展关系以及南北文化关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
2、山东城子崖龙山与岳石文化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城址)、夏代(岳石文化城址)
发掘地点: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城子崖
发掘单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简介:
城子崖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遗存,总面积为22万平方米,是中国第一个由中国考古学家发现、发掘和出版考古报告的古城址。城子崖遗址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堆积层分为三层,上层为周代文化层,中层为岳石文化层,下层为龙山文化层,出土了大批各时代的文化遗物。下层的龙山城址南北最长处530米左右,东西宽约430米左右,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城址内文化层堆积丰富,有房基、水井、窑穴等遗址。陶器以黑陶、灰黑陶为主。石器多为磨制。还有骨器。1928年和1930年曾进行过两次发掘,首次揭示出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龙山文化(最初称之为"黑陶文化",后以遗址命名为"龙山文化",现在专称为"山东龙山文化")。此外,在遗址的周围还发现一处平面为长方形的板筑夯土围墙遗迹,可能是当时的城墙基址。岳石文化的城址直接叠压在龙山文化城址之上,面积为17万平方米。城垣夯层规整,夯土坚实。
1990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城子崖遗址进行了勘探和发掘,发现城子崖遗址是由龙山文化城址、岳石文化城址和周代城址重叠而成,澄清了60年来有关城子崖遗址时代的争论。其中龙山文化城址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为这一时期古城址之最;岳石文化城址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座夏代城址。这一发现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和中国文明起源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由此揭示出来的龙山文化,对于认识和研究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城子崖遗址的发掘,为中国史前城址和文明起源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城子崖及其周围的古代遗址,形成了一个从新石器时代到两汉的基本完整的古代文化区。城子崖龙山文化城址具有早期城市的雏形,说明当时它已经成为一个权力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城子崖岳石文化城址的发现,填补了我国城市考古的空白。在此之前,在龙山文化城址和商代文化城址之间尚未发现夏代文化城址。城子崖岳石文化城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中国城市发展史及夷夏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
--------------------------------------------------------------------------------
3、河南殷墟郭家庄160号墓
时代:商代晚期
发掘地点:河南省安阳市郭家庄
发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考古队
发掘领队:杨锡璋
简介:
1990年10月14-23日,安阳队对郭家庄墓地北部的160号墓进行发掘,发现该墓未经盗掘。出土铜、陶、玉、石、骨、牙、竹、漆等各种器物共353件。其中,青铜器291件,38件铸有铭文。青铜器有礼器、乐器、工具、工具、兵器、杂器等,种类齐全,以兵器为主,有钺、刀、戈、矛等,计200多件,镞900多枚,礼器41件,有鼎、甗、簋、尊、罍、卣、盉、斝、觯、觚、角、盘、斗、方卢形器等。出土玉器33件,并出土一竹篓。学术界认为,该墓属殷墟文化第三期,墓主人应为一地位显赫的武将。
殷墟160号墓的发现,填补了殷墟研究中缺乏第三期较大铜器资料的空白,160号墓青铜礼器中有,方形器较多,方形器和盖提梁四足鼎都是罕见器形,大多数铜器上的纹饰繁缛华丽,制作非常精致。铜器组合、相配别具特色,对了解商代贵族生活与葬俗,提供了很好视角。其铜器成份的分析,对研究铜器铸造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
4、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周代虢季墓
时代 :西周晚期
发掘地点:河南省三门峡市区上村岭
发掘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考古队黄河水利考古队
简介:
虢季墓,即2001号墓,为长方形竖穴墓,葬具为重椁单棺,随葬器物丰富,种类繁多,放置有序,为7鼎6簋规格。随葬品还有大量的青铜礼乐器和玉器。青铜礼乐器有鬲、方壶、豆、盘、方甗、尊、爵、觯、方彝等和编钟、编磬等,还有兵器和车马器等。玉器主要有玉覆面和玉组佩,死者腰身部位还发现一组珍贵的腰带饰。出土的玉柄铜芯铁剑,集铁、铜、玉三种材质为一体,制作精美,是中国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时代最早的一件人工冶铁制品,将中国人工冶铁的年代提前了近两个世纪,被誉为“中华第一剑”;缀玉面罩,由14件象征面部特征的玉片连缀在丝帛上制作而成,形象逼真,做工考究,是中国首次发现的“瞑目”造型,也是汉代金缕玉衣的雏形;一套8件有铭文的铜甬钟,是迄今西周晚期墓葬考古发掘出土的惟一一套最为完整的甬钟;由十二种金器组成的黄金腰带饰,是中国最早的黄金饰品;整件毛织衣物,是国内同期墓葬发掘中仅见的;皮马甲及盾牌也是国内首次发现;用墨在10余片圭形片上书写而成的遣册是国内发现的时代较早的书法珍品;300多件仿生动物玉雕,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几乎囊括了当时中国北温带地区生物品种。
据器物铭文考知,墓主人为虢季,为西周晚期某一代虢国国君。除出土文物外,按一定行列摆放的为虢季、虢季夫人梁姬及太子陪葬的三座车马坑,紧密地连在一起,是中国发掘的规模最大的车马坑群。
虢国墓地发掘所得的大量实物资料,尤其是青铜礼器和组合玉佩饰的出土,对认识西周末期与春秋早期虢国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资料,青铜器上的长篇铭文也为研究方国历史提供了第一手的文献资料。增进了对诸侯国贵族埋葬制度及丧葬礼俗的认识,为进一步研究古代礼乐制度提供了依据。
--------------------------------------------------------------------------------
5、山东后李春秋车马坑和淄河店2号战国大墓
时代:春秋、战国
发掘地点: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镇后李村
发掘单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简介:
后李春秋车马坑位于淄博市临淄区后李村。其中,1号车马坑南北长31米,东西宽3.6-4米,深1.2-1.7米。坑内出土10辆车,32匹马。车马配套,摆放整齐,马在车前,马首向西。车辆木头已朽,但痕迹清晰,马骨架保存完好。其中6辆车前每车4匹马,另4辆车前每车2匹马。车分战车、辎重车两类,战车车舆、车轮较小,4号战车前有铜戈、矛出土。车辆有铜构件,马身、马头有铜、角、骨、贝质饰件,马饰精美,各具特色。2号车马坑南北长7.6米,东西宽3米,深2.1米。殉马6匹,葬式与1号坑不同,车、马上下分葬,马上、车下。根据出土器物及地层推断,当为春秋中期或略早,国王或贵族之殉葬坑。
淄河店2号战国大墓位于淄博市临淄区齐陵镇齐王陵附近,发现于齐国王陵区,拥有封土堆的“甲”字形大墓。虽多次被盗,仍出土相当数量的仿铜陶礼器和铜、石乐器。出土铜器、陶器百余件。陶礼器组合完好,七鼎六簋配置。铜、石乐器成编相配,铜编钟58件,有钟、甬钟、钮钟三类五种组合,石编磬每8件一组,共三组,24件。兵器有戈、矛、剑、戟、镞等,并有一件有铭铜戈。墓室内发现20余辆独辕马车,更是发掘的重大收获,根据车舆结构与用途,大致分为三类:兵车(轻车)、安车、役车(栈车)。特别是在挖掘时用石膏灌注出的许多原型标本,为研究古代独辕车的构造和战国车制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墓室北侧并发现一座大型殉马坑,殉马数量多达69匹,是已发掘的齐国大墓中保存随葬品最多的墓葬之一。
6、陕西汉景帝阳陵从葬坑及其彩绘陶俑
时代:西汉
发掘地点: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后沟村北的咸阳原
发掘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汉陵考古队
简介:
阳陵为西汉景帝及王皇后的同茔异穴合葬陵园。阳陵从葬坑分为南、北两区,南区位于帝陵东南,北区位于帝陵西北,各有24个从葬坑。
阳陵从葬坑出土文物有铜、铁、金、玉、石、陶、漆、木、骨、蚌、丝、麻等各种器物,以及麦、粟、菽、黍等各种粮食标本。其中数量最大、最具特色的是各种陶塑制品,包括各类陶俑及陶塑动物。
阳陵陶俑,多为裸体俑。这种裸体俑又称着衣式陶俑,以别于塑衣式陶俑。其特点是陶躯木臂,赋彩著衣。从葬陶俑品种丰富,门类齐全,数量极多。以各种武士俑为最,全面展现了汉代的军旅场景。
阳陵陶俑不仅是西汉军事制度的直接反映,也是西汉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信息的载体,对研究汉代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陶俑本身,造型生动、刻划逼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标志着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
7、陕西汉长安城陶俑官窑窑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城址)、夏代(岳石文化城址)
发掘地点: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城子崖
发掘单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简介:
城子崖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遗存,总面积为22万平方米,是中国第一个由中国考古学家发现、发掘和出版考古报告的古城址。城子崖遗址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堆积层分为三层,上层为周代文化层,中层为岳石文化层,下层为龙山文化层,出土了大批各时代的文化遗物。下层的龙山城址南北最长处530米左右,东西宽约430米左右,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城址内文化层堆积丰富,有房基、水井、窑穴等遗址。陶器以黑陶、灰黑陶为主。石器多为磨制。还有骨器。1928年和1930年曾进行过两次发掘,首次揭示出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龙山文化(最初称之为"黑陶文化",后以遗址命名为"龙山文化",现在专称为"山东龙山文化")。此外,在遗址的周围还发现一处平面为长方形的板筑夯土围墙遗迹,可能是当时的城墙基址。岳石文化的城址直接叠压在龙山文化城址之上,面积为17万平方米。城垣夯层规整,夯土坚实。
1990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城子崖遗址进行了勘探和发掘,发现城子崖遗址是由龙山文化城址、岳石文化城址和周代城址重叠而成,澄清了60年来有关城子崖遗址时代的争论。其中龙山文化城址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为这一时期古城址之最;岳石文化城址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座夏代城址。这一发现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和中国文明起源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由此揭示出来的龙山文化,对于认识和研究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城子崖遗址的发掘,为中国史前城址和文明起源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城子崖及其周围的古代遗址,形成了一个从新石器时代到两汉的基本完整的古代文化区。城子崖龙山文化城址具有早期城市的雏形,说明当时它已经成为一个权力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城子崖岳石文化城址的发现,填补了我国城市考古的空白。在此之前,在龙山文化城址和商代文化城址之间尚未发现夏代文化城址。城子崖岳石文化城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中国城市发展史及夷夏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
--------------------------------------------------------------------------------
8、河南隋唐洛阳城应天门东阙遗址
时代:隋唐
发掘地点:河南省洛阳市周公庙与洛阳日报社之间
发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
简介:
隋唐洛阳城是隋唐两代东都城,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东都城由郭城、皇城、宫城等组成。宫城和皇城建于地势较高的郭城西北隅。应天门为宫城的正南门。
史载应天门重建于唐高宗显庆元年,现仍可区分隋唐两个时期不同的建造工程。出土文物中则既有隋代的,又有唐代的,还有不少是宋代的。经过数月精心清理,东阙遗址显露出昔日宏伟风貌。这是一座由门楼、朵楼、阙楼及其相互之间的廊庑连为一体的“门”字形巨大建筑群,规模恢弘,气势壮观,为当时发现的隋唐洛阳城中保存最好的一处遗址。也是隋唐两京考古发掘出的第一座宫阙遗址。
应天门遗址的发现,对研究隋唐东都城门建制特点提供了珍贵资料。从建筑史的角度看,它对后代都城建设也有深远影响,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
9、宁夏宏佛塔天宫西夏文物
时代:西夏
发掘地点: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潘昶乡王澄村
发掘单位:宁夏文物管理委员会
简介:
宏佛塔,俗称“王澄塔”,坐落在宁夏贺兰县潘昶乡一废寺中,残高28.34米。因年久失修,残损严重。1990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按拆卸重建方案,进行修缮。
宏佛塔最上层为天宫,在逐层落架拆除时,发现内藏大批西夏文物。计有彩绘绢质画14幅;彩绘泥塑佛教造像数十尊及大量残块、碎块;彩绘木雕菩萨像及女伎像;西夏文木雕版2000余块。另有小木塔、木简、西夏文残绢、瓷钵、瓷珠、建筑构建等物。
宏佛塔天宫内珍藏的彩绘绢质佛画线条流畅、笔法娴熟,具有藏传佛教绘画特点。宏佛塔天宫出土的彩绘泥塑像,均丰满健壮,塑造得极为传神,达到了很高得艺术境界。宏佛塔出土文物对于西夏学、佛教艺术和中国古代印刷术的研究有重要价值。
--------------------------------------------------------------------------------
10、北京金中都水关遗址
时代:金
发掘地点: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外玉林小区北京市
发掘单位: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简介:
水关遗址地层堆积共6层。第3层又分A、B两层,A层出土有清代青花瓷片,B层为明、清时代地层。第4层堆积年代为元代晚期;第5层为金代晚期,出土有金代陶瓷遗物;第6层出土有金代铜镜及少量瓷片,为金代河流冲积沙石层。水关出土有铜、陶、瓷、石等器物,但完整者极少。
水关遗址现存为水关建筑基础底部。水关残留部分由过水涵洞底部、涵洞两厢石壁、进出水口摆手及水关之上夯土城墙四部分组成,全长47.4米。两厢石壁间距7.7米,残高最高处1米。水关建筑年代当在金中都修建之时(即金天德三年至贞元元年,公元1151-1153年),据出土遗物推断,应毁于元代中、晚期。
金中都水关的发现可以基本复原历史上金中都城内一条重要水系的发源、流经方向和位置。证实了金中都的修建,基本上是仿照宋汴京的官式作法。水关遗址是古代都城给排水系统的重要遗存,对于北京历史地理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统称,同时也是我国的一种工艺美术品,远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已有风格粗犷、朴实的彩陶和黑陶。陶与瓷的质地不同,性质各异。陶,是以粘性较高、可塑性较强的粘土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不透明、有细微气孔和微弱的吸水性,击之声浊。瓷是以粘土、长石和石英制成,半透明,不吸水、抗腐蚀,胎质坚硬紧密,叩之声脆。我国传统的陶瓷工艺美术品,质高形美,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闻名于世界。
从新石器时代早期烧造最原始的陶器开始,到发明瓷器并普遍应用,技术和艺术都在不断进步;在适应人们生存和生活的需要过程中,陶瓷器物的手工艺制造技术,蕴藏着丰富的科学和艺术内涵, 其表现形式主要是通过造型和装饰、质地和色泽展示的。
这些年我有点爱上了陶瓷方面的知识,也收藏了不少陶瓷
其中也收集很多关于陶瓷的电子书籍,让我对陶瓷的认知提高了一大截,我看过的这些陶瓷书籍应该说没有比这更全面的了,不服来辨
出自 古籍阁 非常少见的陶瓷书籍全集目录:
《中国出土瓷器全集1-北京卷》
《中国出土瓷器全集10 广东广西海南四川重庆香港澳门台湾卷(1)》
《中国出土瓷器全集11-福建卷》
《中国出土瓷器全集12-河南卷》
《中国出土瓷器全集13湖南湖北》
《中国出土瓷器全集14-江西卷》
《中国出土瓷器全集2-天津及东北三省地区》
《中国出土瓷器全集3-河北卷》
《中国出土瓷器全集4-内蒙古卷》
《中国出土瓷器全集5-山西卷》
《中国出土瓷器全集6-山东卷》
《中国出土瓷器全集7-江苏、上海卷》
《中国出土瓷器全集8- 安徽卷》
《中国出土瓷器全集9-浙江卷》
├─中国瓷器
《中国陶瓷1.史前.商.周陶器》
《中国陶瓷2.汉.唐陶瓷》
《中国陶瓷3.宋.元瓷器》
《中国陶瓷4.明代瓷器》
《中国陶瓷5.清代瓷器》
《
├─收藏瓷器
《中国古代瓷器鉴赏辞典》余继明》
《中国清代青花瓷器图鉴》》
《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 瓷器篇 01》
《中国历代景德镇瓷器 五代宋元卷(一)》
《中国历代景德镇瓷器 五代宋元卷(二)》
《中国历代景德镇瓷器 明卷(一)》
《中国历代景德镇瓷器 明卷(三)》
《中国历代景德镇瓷器 明卷(二)》
《中国历代景德镇瓷器 清卷(一)》
《中国历代景德镇瓷器 清卷(三)》
《中国历代景德镇瓷器 清卷(二)》
《中国古代瓷器珍品集锦 (1)》
《中国古代瓷器珍品集锦》
《中国古代颜色釉瓷器-吕成龙》
《中国宋元瓷器图录》
《中国文物鉴赏丛书 瓷器鉴赏 傅正初》
《中国明代瓷器图录》
《中国清代官窑瓷器》
《中国清代瓷器鉴赏图录 (全》)》
《中国瓷器鉴定与欣赏 朱裕平》
《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瓷器).》
《中国青花瓷器纹饰艺术》
《元代纪年青花瓷器的研究》
《元代青花瓷器的呈色奥秘》
《元代青花瓷器相关问题的研讨:兼谈扬州出土的元代青花瓷》
《元明时期景德镇窑瓷器“云肩纹”发展研究》
《元明清瓷器纹饰_番莲花_研究》
《古玩鉴赏系列——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瓷器)》
《图解明清瓷器纹饰及工艺_明代部分)》
《学习瓷器鉴赏从瓷片开始》
《宋代官窑瓷器》
《宋代瓷器的紫口铁足和金丝铁线》
《宋辽金纪年瓷器》
《官民竞市的明万历青花瓷器》
《尘封的文明:西夏瓷器》
《岭南地区六朝墓葬出土青瓷器研究》
《德化瓷器展览》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故宫藏传世瓷器真赝对比历代古窑址标本图录》
《明、清、民国官窑、名窑瓷器款识一览表》
《明代景德镇单色釉官窑瓷器之研究》
《明代瓷器工艺》
《明代磁州窑瓷器》
《明洪武至宣德朝官窑瓷器的年款》
《明清民窑瓷器鉴定 顺治 康熙卷》
《明清民窑瓷器鉴定:乾隆卷》
《明清民窑瓷器鉴定:咸丰、同治卷》
《明清民窑瓷器鉴定:干隆卷》
《明清瓷器押印印风》
《明清瓷器真赝对比鉴定》
《明清瓷器纹饰鉴定--人物纹饰卷》
《明清瓷器纹饰鉴定--动物纹饰卷》
《明清瓷器纹饰鉴定--博古文字卷》
《明清瓷器纹饰鉴定--四季花卉卷》
《明清瓷器纹饰鉴定--图案纹饰卷》
《明清瓷器纹饰鉴定--松竹蔬果卷》
《明清瓷器纹饰鉴定--花鸟纹饰卷》
《明清瓷器纹饰鉴定--荷莲牡丹卷》
《明清瓷器纹饰鉴定--龙凤纹饰卷》
《明清瓷器鉴定 耿宝昌》
《明清瓷器鉴定三十讲 史树青》
《明清釉上彩绘瓷器》
《晋唐宋元瓷器真赝对比鉴定》
《晋唐瓷器》
《晚清官窑瓷器识真》
《景德镇出土元明官窑瓷器》
《景德镇明代御窑遗址出土瓷器分析研究 上》
《景德镇明代御窑遗址出土瓷器分析研究 下》
《景德镇珠山出土的明初与永乐官窑瓷器之研究 刘新园》
《景德镇瓷器鉴定》
《民国瓷器鉴定纹饰、款识、辨伪_部分10》
《民间清中晚期青花瓷器图鉴》
《汝窑与张公巷窑出土瓷器》
《泱泱瓷国:古代瓷器制作术》
《清代青花瓷器鉴赏 陆明华》
《瓷中极品珐琅彩瓷器_吕成龙》
《瓷器、精陶与彩陶》
《瓷器造型分类名称解释上》
《磁州窑类型几种瓷器的年代与产地 刘涛》
《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国立博物院藏 中国清代瓷器》
《谈茶叶末釉瓷器 (1)》
《谈茶叶末釉瓷器》
《釉下彩绘瓷器:特征、鉴定与辨伪》
《陈立立谈清代景德镇民窑瓷器》
《青花瓷器鉴定》
《首都博物馆瓷器篇》
《马未都著_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上)》
《马未都著_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下)》
《中华陶瓷文化系列——弘治鸡油黄瓷器鉴赏(组图)》
《明成化瓷器鉴赏》
《明永乐 宣德 成化青花瓷器鉴赏(组图)》
《瓷艺系列讲座之九——民国瓷器鉴赏常识》
《鉴赏—— 民国瓷器》
《鉴赏—— 民国粉彩瓷器》
└─瓷器
《44两宋瓷器》
《两宋瓷器++上册》
《中国清代官窑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的呈色奥秘》
《故宫藏永宣青花瓷》
《景德镇明代御窑遗址出土瓷器分析研究+下_12...》
《皇帝的瓷器++景德镇出土“明三代”官窑瓷器...(1)》
《皇帝的瓷器++景德镇出土“明三代”官窑瓷器...》
《2002古董拍卖年鉴 瓷器 全》彩版 (上、下册)》
《2003古董拍卖年鉴 瓷器 (上、下)》
《2004古董拍卖年鉴 全.彩版 瓷器》
《2005古董拍卖年鉴 全.彩版 瓷器》
《2006古董拍卖年鉴 全.彩版 瓷器》
《2009古董拍卖年鉴 全.彩版 瓷器》
《2012古董拍卖年鉴 瓷器 全.彩版》
《北京文物精粹大系·陶瓷卷 下》
《吉州窑瓷》
《孙瀛洲陶瓷研究与鉴定》
《故宫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 》
《故宫陶瓷馆》
《江西藏瓷全.集 明代》
《江西藏瓷全.集 清代 》
《海外珍藏中华瑰宝 单彩瓷 五彩瓷》
《海外珍藏中华瑰宝 成化后青花瓷》
《海外珍藏中华瑰宝 斗彩瓷·珐琅彩瓷·粉彩瓷》
《海外珍藏中华瑰宝 明天顺末前青花瓷》
《海外珍藏中华瑰宝 颜色釉瓷》
《清代御窑瓷器 》
《瓷器上的文人画 晚清民国浅绛彩瓷》
《古董拍卖集成 青花瓷》
《古董拍卖集成 彩绘瓷》
《古董拍卖集成 粉彩瓷》
《古董拍卖集成 色釉瓷》
《中国历代景德镇瓷器+·清卷》
《中国历代景德镇瓷器·明卷》
《中国历代陶瓷精品100件赏析+8》
《中国历史名窑大系:吉州永和窑》
《中国历史名窑大系:均窑》
《中国历史名窑大系:汝窑》
《中国历史名窑大系:洪州窑》
《中国历史名窑大系:玉溪窑》
《中国陶瓷名品珍赏丛书+唐三彩》
《中国陶瓷名品珍赏丛书+唐宋白瓷》
《中国陶瓷名品珍赏丛书+彩陶》
《中国陶瓷名品珍赏丛书+明彩瓷》
《中国陶瓷名品珍赏丛书+明青花(下)》
《中国陶瓷名品珍赏丛书+明颜色釉瓷》
《中国陶瓷名品珍赏丛书+汝+官+哥+钧》
《中国陶瓷名品珍赏丛书+清青花》
《中国陶瓷名品珍赏丛书+秦汉陶俑》
《中国陶瓷名品珍赏丛书+紫砂》
《你应该知道的200件古代陶瓷(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
《台湾故宫博物院专辑之三++珐琅瓷器收藏1》
《台湾故宫博物院专辑之二++瓷器类及其他收藏品》
《台湾故宫博物院专辑之四++珐琅瓷器收藏2]》
《唐三彩收藏知识三十讲》
《官窑名瓷》
《明清彩瓷知识三十讲》
《明清青花瓷器 故宫博物院藏瓷赏析》
《明清青花瓷图样》
《明清颜色釉瓷》
《景德镇出土元明官窑瓷器》
《汝窑》
《汝窑聚珍+[图集]+[中英文本]》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中国名瓷》
《鉴识彩绘瓷》
《鉴识龙泉瓷》
《钧窑瓷鉴定与鉴赏》
《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鉴赏 陶瓷器卷》
《陶瓷·元青花》
《陶瓷·清彩瓷》
《陶瓷·清颜色釉瓷》
《陶瓷·越窑青瓷》
《陶瓷·青白瓷》
《青花瓷知识三十讲》
《龙泉窑青瓷》
《中国历代景德镇瓷器·明卷》
作为一个陶瓷古董经营从业者,我的搞明清瓷器也差不多三十年了。如果你想了解或者认知瓷器的话,有以下几本书,和几个方法适合初学。书籍:《明清瓷器鉴定》《中国陶瓷史》《故宫藏品大系》其中有瓷器的相关系列,例如青花,单色釉,粉彩等。
明清瓷器鉴定趋于理论解答,中国陶瓷史趋于整个陶瓷历史的叙述和各地窑遗址的介绍,故宫藏品大系中的瓷器部分,图很多,也有些许注解,比较适合看图增加兴趣。我觉得想了解瓷器,更应走进博物馆,例如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上海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这些馆内都有常设的瓷器展厅,藏品丰富,结合书上的内容,一定会让你拥有更多的收获,激发你的兴趣和乐趣。
陶瓷的书籍一般不太常见,图中有个红色标记一般人都不知道,陶瓷类的书籍非常非常的多,包括下面目录中的陶瓷书籍
陶瓷入门书籍目录:
《古玩鉴赏系列——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瓷器)》
《图解明清瓷器纹饰及工艺_明代部分)》
《学习瓷器鉴赏从瓷片开始》
《宋代官窑瓷器》
《宋代瓷器的紫口铁足和金丝铁线》
《宋辽金纪年瓷器》
《官民竞市的明万历青花瓷器》
《尘封的文明:西夏瓷器》
《中国历代景德镇瓷器 五代宋元卷》
《中国历代景德镇瓷器 明卷》
《中国古代瓷器珍品集锦》
《中国古代颜色釉瓷器》
《中国宋元瓷器图录》
《中国文物鉴赏丛书 瓷器鉴赏 傅正初》
《中国明代瓷器图录》
《中国清代官窑瓷器》
《中国清代瓷器鉴赏图录 (全)》
《中国瓷器鉴定与欣赏》
《中国瓷器(黑白版)》
《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瓷器).》
《中国青花瓷器纹饰艺术》
《元代纪年青花瓷器的研究》
《元代青花瓷器的呈色奥秘》
《元明清瓷器纹饰_番莲花_研究》
《岭南地区六朝墓葬出土青瓷器研究》
《德化瓷器展览》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故宫藏传世瓷器真赝对比历代古窑址标本图录》
《明、清、民国官窑、名窑瓷器款识一览表》
《明代景德镇单色釉官窑瓷器之研究》
《明代瓷器工艺》
《晋唐瓷器》
《晚清官窑瓷器识真》
《景德镇出土元明官窑瓷器》
《景德镇明代御窑遗址出土瓷器分析研究 》
《瓷中极品珐琅彩瓷器》
《瓷器、精陶与彩陶》
《明代磁州窑瓷器》
《明洪武至宣德朝官窑瓷器的年款》
《明清民窑瓷器鉴定 顺治 康熙卷》
《元代青花瓷器相关问题的研讨:兼谈扬州出土的元代青花瓷》
《元明时期景德镇窑瓷器“云肩纹”发展研究》
《明清民窑瓷器鉴定:乾隆卷》
《明清民窑瓷器鉴定:咸丰、同治卷》
《明清民窑瓷器鉴定:干隆卷》
《明清瓷器押印印风》
《明清瓷器真赝对比鉴定》
《明清瓷器纹饰鉴定--松竹蔬果卷》
《明清瓷器纹饰鉴定--花鸟纹饰卷》
《明清瓷器纹饰鉴定--荷莲牡丹卷》
《明清瓷器纹饰鉴定--龙凤纹饰卷》
《明清瓷器纹饰鉴定--人物纹饰卷》
《明清瓷器纹饰鉴定--动物纹饰卷》
《明清瓷器纹饰鉴定--博古文字卷》
《明清瓷器纹饰鉴定--四季花卉卷》
《明清瓷器纹饰鉴定--图案纹饰卷》
《明清瓷器鉴定》
《明清瓷器鉴定三十讲 史树青》
《明清釉上彩绘瓷器》
《晋唐宋元瓷器真赝对比鉴定》
《瓷器造型分类名称解释上》
《磁州窑类型几种瓷器的年代与产地 刘涛》
《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国立博物院藏 中国清代瓷器》
《谈茶叶末釉瓷器》
《景德镇珠山出土的明初与永乐官窑瓷器之研究》
《景德镇瓷器鉴定》
《民国瓷器鉴定纹饰、款识、辨伪》
《民间清中晚期青花瓷器图鉴》
《汝窑与张公巷窑出土瓷器》
《泱泱瓷国:古代瓷器制作术》
《清代青花瓷器鉴赏 陆明华》
《釉下彩绘瓷器:特征、鉴定与辨伪》
《陈立立谈清代景德镇民窑瓷器》
《青花瓷器鉴定》
《青花瓷器鉴定》
《首都博物馆瓷器篇》
《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