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的制作过程?
概念:陶瓷是以粘土为主原料以及各种天然矿物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制得的材料以及各种制品。陶器和瓷器的总称。陶瓷的传统概念是指所有以粘土等无机非金属矿物为原料的人工工业产品。由最粗糙的土器到最精细的精陶和瓷器都属于它的范围。它的主要原料是硅酸盐矿物(如粘土、石英等),因此属于“硅酸盐工业”的范畴。\x0d\x0a\x0d\x0a主要成分: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钾、氧化钠、氧化钙、 氧化镁、氧化铁、氧化钛等。\x0d\x0a\x0d\x0a常见的陶瓷原料有粘土、石英、钾钠长石等。\x0d\x0a\x0d\x0a工艺流程:\x0d\x0a一、淘泥 把瓷土淘成可用的瓷泥。\x0d\x0a二、摞泥 将淘好的瓷泥分割开 ,摞成柱状,便于储存 和拉坯用。\x0d\x0a三、拉坯 将摞好的瓷泥放入大转盘内,通过旋转转盘,用手和拉坯工具,将瓷泥拉成瓷坯。 \x0d\x0a四、印坯 根据要做的形状选取不同的印模将瓷坯印成各种不同的形状。\x0d\x0a五、修坯 通过修坯这一工序将印好的坯修刮整齐和匀称,修坯又分为湿修和干修。\x0d\x0a\x0d\x0a六、捺水 用清水洗去坯上的尘土,为接下来的画坯、上釉等工序做好准备工作。\x0d\x0a七、画坯 画坯有好多种,有写意的、有贴好画纸勾画的,无论怎样画坯都是陶瓷工序的点睛之笔。\x0d\x0a八、上釉 画好的瓷坯粗糙,上好釉后则光滑又明亮。常用的上釉方法有浸釉、淋釉、荡釉、喷釉、刷釉等。\x0d\x0a\x0d\x0a九、烧窑 经过数十道工具精雕细琢的瓷坯,在窑内经受千度高温的烧炼。 现在的窑有气窑、电窑等。\x0d\x0a十、成瓷 经过几天的烧炼,窑内的瓷坯已变成了件件精美的瓷器。\x0d\x0a十一、成瓷缺陷的修补 有时瓷器烧出来会有一点瑕疵,用JS916-2(劲素成)修补,可以让成瓷更完美。\x0d\x0a\x0d\x0a现在比较流行的是微波干燥技术。\x0d\x0a 微波干燥技术的原理微波是频率在300兆赫的电磁波,被加热介质物料中的水分子是极性分子。它在快速变化的高频电磁场作用下,其极性取向将随着外电场的变化而变化,造成分子的运动和相互摩擦效应。此时微波场的场能转化为介质内的热能,使物料温度升高,产生热化和膨化等一系列物化过程而达到微波加热干燥的目的。
陶瓷有着厚重的历史 文化 ,那么陶瓷是怎么制作的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陶瓷制作的 方法 ,一起来看看。
陶瓷制作的方法
淘泥
高岭土是烧制瓷器的最佳原料,千百年来,多少精品陶瓷都是从这些不起眼的瓷土演变而来,制瓷的第一道工序:淘泥,就是把瓷土淘成可用的瓷泥。
摞泥
淘好的瓷泥并不能立即使用,要将其分割开来,摞成柱状,以便于储存和拉坯用。
拉坯
将摞好的瓷泥放入大转盘内,通过旋转转盘,用手和拉坯工具,将瓷泥拉成瓷坯。
印模
印坯拉好的瓷坯只是一个雏形,还需要根据要做的形状选取不同的印模将瓷坯印成各种不同的形状。
修坯
刚印好的毛坯厚薄不均,需要通过修坯这一工序将印好的坯修刮整齐和匀称,修坯又分为湿修和干修。
捺水
捺水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即用清水洗去坯上的尘土,为接下来的画坯、上釉等工序做好准备工作。
画坯
在坯上作画是陶瓷艺术的一大特色,画坯有好多种,有写意的、有贴好画纸勾画的,无论怎样画坯都是陶瓷工序的点睛之笔。
上釉
画好的瓷坯,粗糙而又呆涩,上好釉后则全然不同,光滑而又明亮:不同的上釉手法,又有全然不同的效果,常用的上釉方法有浸釉、淋釉、荡釉、喷釉、刷釉等。
烧窑
千年窑火,延绵不息,经过数十道工序精雕细琢的瓷坯,在窑内经受千度高温的烧炼,就像一只丑小鸭行将达化一只美天鹅。有气窑、电窑(加热方法)等。
成瓷
经过几天的烧炼,窑内的瓷坯已变成了件件精美的瓷器,从打开的窑门中迫不及待地脱颖而出。
修补
成瓷缺陷的修补,一件完美的瓷器有时烧出来会有一点瑕疵,用JS916-2(劲素成)进行修补,可以让成瓷更完美。
陶瓷制作的特点
1.陶瓷生产过程是一种流程式的生产过程,连续性较低。陶瓷原料由工厂的一端投入生产,顺序经过连续加工,最后成为成品,整个工艺过程较复杂,工序之间连续化程度较低。
2.陶瓷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低。
3.陶瓷生产周期较长。陶瓷产品的生产周期,是指从原材料投入生产开始,经过各道工序加工直到成品出产为止,所经过的全部日历时间。
4.陶瓷生产过程中辅助材料如石膏模型、匣钵等消耗量大。
5.陶瓷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
6.运输是陶瓷企业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陶瓷生产过程使用的原料品种繁多,生产出的半成品、成品及产生的余料、废料等,具有数量多运输量大的特点。
7.陶瓷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粉尘、固体废料和工业废水污染环境较严重。目前我国陶瓷工业所使用的窑炉多以煤和重油作为能源,会排出不少的烟气,企业对此要严格控制烟尘浓度和二氧化硫浓度,使之符合国家允许的排放标准。力争采用煤气烧窑,减少对大气的污染。
8.陶瓷生产过程的专业化和协作水平较低。长期以来,陶瓷工业企业问的相互协作配合水平不高,大而全、小而全的“全能”工厂比重大,辅助性服务方面的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低。
陶瓷的历史
夏朝以前
从 传说 中的黄帝尧舜及至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是以彩陶来标志其发展的。其中有较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肃发现的稍晚的马家窑与齐家文化等等,解放后在西安半坡史前遗址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彩陶器,令人叹为观止。相传尧传天下于舜,舜传天下于夏禹,禹则传给其子,开始了所谓的 “家天下”。夏传至桀,暴虐无道,商汤将之放遂,自立为帝,所以以征讨得天下者,自汤开始。商得天下后统治达六百余年(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前后),一直到纣王。后被武王征伐,纣王自杀,于是天下归于周。周朝的统治时期大致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事实上的有效统治在公元前771 年就已结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称为战国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朝崛起,大一统之中国开始,但秦王朝只持续到公前206年,就被汉朝所取代。在这千数百年间,除日用餐饮器皿之外,祭祀礼仪所用之物也大为发展。
汉朝
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间的汉朝,艺术家和工匠们的创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属为主,陶器受到了更为确切的重视。在这一时期,烧造技艺有所发展,较为坚致的釉陶普遍出现,汉字中开始出现“瓷”字。同时,通过新疆、波斯至叙利亚的通商路线,中国与罗马帝国开始交往,促使东西方文化往来交流,从此一时期的陶瓷器物中也可以看出外来影响的端倪。佛教也至此时传入我国。
六朝时期
六朝时期(公元220年——581年),迅速兴起的佛教艺术对陶瓷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在此季作品造型上留有明显痕迹。公元581年隋朝夺取了权力,结束了长期的南北分裂局面,但它只统治到公元618年就被唐所取代。
唐朝
唐代(公元618年至公元970年)被分认为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时期。陶瓷的工艺技术改进巨大,许多精细瓷器品种大量出现,即使用当今的技术鉴测标准来衡量,它们也算得上是真正的优质瓷器。唐末大乱,英雄竟起,接踵而来的是一个朝代争夺局面,即五代,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公元960年。连年战乱中却出现了一个陶瓷新品种——柴窑瓷(萧窑),质地之优被广为传颂,但传世者极为罕见。
宋朝
陶瓷业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开始对欧洲及南洋诸国大量输出。以钧、汝、官、哥、定为代表的众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窑在全国各地兴起,产品在色品种日趋丰富。由于东北的(辽)契丹族和(金)女真族的入侵,宋的统治者被迫南迁,再后则被蒙古族所灭。公元1280年,元朝建立,枢府窑出现,景德镇开始成为中国陶瓷产业中心,其名声远扬世界各地。景德镇集贤沐古窑生产的白瓷与釉下蓝色纹饰形成鲜明对比,青花瓷自此起兴文化在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也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明朝
明朝统治从1368年开始,直到1644年。这一时期,景德镇的陶瓷制造业在世界上是绝对最好的,在工艺技术和艺术水平上独占突出地位,尤其是青花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此外,福建的德化窑、浙江的龙泉窑、河北的磁州窑也都以各自风格迥异的优质陶瓷蜚声于世。随着明朝最后一个皇帝的自杀身亡,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从吴三桂召满清大军入关到1911年清室覆灭,满清统治垂二百余年。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被认为是整个清朝统治下陶瓷业最为辉煌的时期,工艺技术较为复杂的产品多有出现,各种颜色釉及釉上彩异常丰富。到清代晚期,政府腐败,国运衰落,人民贫困,中国的陶瓷制造业日趋退化。
民国时期
瓷砖的生产工艺
1、瓷质砖系列(包括抛光砖、耐磨砖等):
2、工艺流程:选料→配料→球磨制浆→喷雾造粉→压制成型→干燥→印花(渗花)→化工料→配料→球磨→烧成→抛光、磨边→分级→打蜡→包装→入库
第一环节——选料
原材料进仓要经过检验,主要包括取样、打饼试烧、物理性能检测、化学分析等步骤。原料验收员首先对新进仓的原材料取样,并检测样品水分;然后检测员将样品按程序进行制粉、打饼、试烧,并对试烧后样饼的白度、强度、吸水率等物理性能进行检测,同时,化验员从制粉环节中抽取部分粉料进行化学分析,检测原料中各种化学成分含量是否符合工厂的工艺技术要求,原料的检查是非常严格的,俗话说:‘生在原料’嘛。
第二环节——粉料制备粉料制备包括配料——球磨——过筛除铁——泥浆均化——喷雾干燥制粉——料仓陈腐等过程。
首先是根据工艺配方单(包括加水量)对相应的原料进行称重配料(是按一定的比例);
然后将配好的原料加入球磨机进行研磨成浆,球磨机内按照工艺要求配好研磨介质——球石,目的是使各种块状、粗细不等的原料经研磨破碎后充分均匀混合,一方面能促进坯料在烧成过程中的物化反应,降低烧成温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原料中杂质的分离;
球磨后的泥浆经检测符合工艺质量要求放入浆池中,途中要进行过筛除铁。过筛是为了除去球磨时没有磨细的粗颗粒和一些杂质;除铁是因为铁影响瓷砖的白度,而且会在瓷砖表面形成黑点、熔洞、杂质等缺陷,所以必须经过多道严格除铁;
泥浆经过过筛除铁后,要不断的搅拌均化,是使泥浆组成更均匀,改善泥浆流动性能,增加后期制成的泥料的可塑性,提高坯体强度,减少成型、烧成时的开裂等。
均化后的泥浆经检测符合质量要求后,经高压雾化输送到喷雾塔,通过热风炉提供的热风干燥制成粉料颗粒。在喷雾造粒过程中,对粉料含水率的控制非常重要,粉料含水率的高低以及水分在粉料中分布的均匀程度,都将对压制成型操作和砖坯质量产生直接影响。
从喷雾塔出来的粉料,由于颗粒内外水分的差异,以及各部分粉料水分不均匀,还需输送到料仓进行陈腐,以促使粉料的水分更加均匀。粉料在料仓陈腐24小时,可以说就完成了瓷砖生产的坯料制备环节,制备好的粉料将通过输送皮带送往下一环节工序。
第三环节——压制成型
制备好的粉料将送入压机工序,通过模具布料后,再对其粉料施加一定压力,这样粉料就被压制成砖坯。需要注意的是,压制成砖坯过程中,一定要保证粉料质量要求及压机的正确操作过程,否则会直接影响砖坯的质量。
第四环节——干燥和印花(印花是对渗花抛光砖有的过程)压制成型后,砖坯的强度很差,由于砖坯的水分含量很多,要经过干燥是把砖坯中的自由水蒸发掉,一方面可以提高坯体强度,减少坯体损坏,可避免废品进入印花和烧成工序,造成不必要损失;另一方面还可以避免含水率较高的砖坯入窑烧成时,由于水分剧烈蒸发导致坯体开裂。
第五环节——烧成砖坯干燥后入窑炉烧成。砖坯在进入窑炉前要先上底浆,主要是为了防止砖坯在窑炉煅烧的高温段处于软化状态时与辊棒的粘粘。进入窑炉高温煅烧,,一般最高烧成温度不超过1250度。目前,集团拥有同行业内最长的300余米窑炉生产线,能使瓷砖的烧成时间更加充分,烧成后的产品吸水率更低、砖面更光亮平整、细腻无针孔,而且坯体白度大大提升,即使经磨边后,坯层侧边也不会产生黑边现象,产品质量得到充分保证。
第六环节——磨边、抛光烧成后的瓷砖半成品要经过磨边——刮平——抛光——后磨边——风干等步骤,才能成为我们在展厅看到的一块块光亮平整的精美瓷砖。
在磨边工序中,严格规定瓷砖的尺码和对角线必须符合公司的内控标准,要求精度非常高,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也很高。
进入抛光工序。抛光又分为粗抛、中抛、精抛三个步骤,也就是将用于抛光的磨块由粗到细排列,将经过铣平的瓷砖表面逐步研磨成具有光泽度并呈现出砖坯原有的纹理。
第七环节——分级、打蜡
分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他是控制产品质量的关键部分,我公司对产品质量的把关非常严格,而且在每个分厂都设有品质监理组,控制出厂前的产品质量。
最后对瓷砖表面和砖底的水分进行风干,以便于成品上蜡和成品分级检选、包装入库。
练泥:从矿区采取瓷石,先以人工用铁锤敲碎至鸡蛋大小的块状,再利用水碓舂打成粉状,淘洗,除去杂质,沉淀后制成砖状的泥块。然后再用水调和泥块,去掉渣质,用双手搓揉,或用脚踩踏,把泥团中的空气挤压出来,并使泥中的水分均匀。
拉坯:将泥团摔掷在辘轳车的转盘中心,随手法的屈伸收放拉制出坯体的大致模样。拉坯是成型的第一道工序。拉坯成型首先要熟悉泥料的收缩率。景德镇瓷土总收缩率大致为 18—20%,根据大小品种和不同器型及泥料的软硬程度予以放尺。由于景德镇瓷泥的柔软性,拉制的坯体均比之其他黏土成型的要厚。拉坯不仅要注意到收缩率,而且还要注意到造型。如遇较大尺寸的制品,则要分段拉制,从各个分段部位,可看出拉坯师傅的技艺好坏和水平高低。
印坯:印模的外形是按坯体内形弧线旋削而成的,将晾至半干的坯覆在模种上,均匀按拍坯体外壁,然后脱模。
利坯:将坯覆放于辘轳车的利桶上,转动车盘,用刀旋削,使坯体厚度适当,表里光洁,这是一道技术要求很高的工序。 利坯,也称“修坯”或“旋坯”,是最后确定器物形状的关键环节,并使器物表面光洁、形体连贯、规整一致。
晒坯:将加工成型后的坯摆放在木架上晾晒。
刻花:用竹、骨或铁制的刀具在已干的坯体上刻画出花纹。
施釉:普通圆器采用醮釉或荡釉。琢器或大型圆器用吹釉。大部分陶瓷制品均需经施釉后才能进窑烧造。施釉工艺看似简单,却是极为重要和较难掌握的一道工序。要做到坯体各部分的釉层均匀一致,厚薄适当,还要关注到各种釉的不同流动性,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景德镇陶瓷装饰大致可分为釉下装饰和釉上装饰两种基本类型。釉下装饰是指直接在泥坯上进行艺术装饰加工,并上釉烧成的瓷器,因其装饰图案位于瓷器釉层之下而得名,主要包括青花、釉里红和釉下五彩等。在已经烧成的瓷器釉面上进行装饰加工的工艺,则称为釉上彩,包括古彩、粉彩、墨彩、新彩等。还有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相结合的“斗彩”装饰。实际上自元代以后,中国瓷器彩绘装饰的历史,基本上是以景德镇瓷器发展史为主要脉络的。釉里发出红色是景德镇具较高声誉和影响的名贵品种。
烧窑:首先把陶瓷制品装入匣钵,匣是陶瓷制品焙烧的容器,以耐火材料制成,作用是防止瓷坯与窑火直接接触,避免污染,尤其对白瓷烧造最为有利。烧窑时间过程约一昼夜,温度在1300度左右。先砌窑门,点火烧窑,燃料是松柴,把椿工技术指导,测看火候,掌握窑温变化,决定停火时间。
彩绘:釉上彩如五彩、粉彩等,是在已烧成瓷的釉面上描绘纹样、填彩,再入红炉以低温烧烘,温度约700—800度。
烧窑前即在坯体素胎上绘画,如青花、釉里红等,则称为釉下彩,其特点是彩在高温釉下,永不退色。
瓷器的彩绘与一般绘画不同。因为画工在坯体素胎上施釉和作画时所见的颜料色,在经过高温烧制和烘烤后会发生很大变化。看到一件件颜色暗淡、貌不惊人的半成品,经过炉火的烧炼竟会呈现出如此绚丽夺目的色彩,这本身是奇妙的;而与此同时也便可以得知,为瓷器作画是需要怎样的特殊经验和想象力了。
为什么今天要介绍好瓷砖是怎样炼成的?瓷砖的生产工艺?这方面的知识,就是要告诉您:瓷砖的质量是靠好的生产工艺来完成的。
有人按氧化钙含量的高低又细分成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主要以石灰作二氧化硅的助熔剂。
无灰不成釉,元人蒋祈在其《陶记》中记载“制之之法则石垩炼成杂以搓叶木柿火而毁之”; 清人朱琰在《陶说》中记载,“釉无灰不成。灰出乐平县,在景德镇东南70公里,以青白石与凤尾草制炼,用水淘细而成”。上面两处提到的石垩和青白石就是石灰石,古代景德镇制瓷工匠就是通过煅烧石灰石、消解、煨烧、淘洗这么一个过程,将钙的氧化物引入到瓷釉当中,主要是以碳酸钙和少量磷酸钙形式存在作为二氧化硅助熔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称传统釉料为石灰釉的原因。
考察一件瓷器是否值得投资收藏时,先看其观赏性,是由整体到局部来看,全面分析一件瓷器,必须要了解其产生的历史,当时的生产工艺如何,然后据此逐步分析。看瓷器的整体形象是否完整,再看其底足工艺,瓷器上花纹的写意手法(可称其绘画手法),还有就是仔细观察它的纹理细节,有些瓷器是具有特殊技法的,如山水画技法。
钟天阳
在制表的 历史 上,曾经有过一场持续近百年的超薄竞赛,制表工匠们持续不断地给机芯和腕表做减法,工艺和巧思是核心竞争力;时代更迭,另一场关于超轻的竞赛又在2010年以后悄然打响,将一枚腕表减轻重量到100g以下甚至50g以下,极速飞驰的 科技 是让这种“魔法”发生的关键。
当时计无限向着轻若无物的概念靠近,时计与时间的概念,似乎也逐渐模糊了界限。
100g:最轻的潜水表
沛纳海 庐米诺系列 直接金属镭射烧结钛金属腕表
腕表+表带:100g
核心材质:钛金属
上市时间:2020年
钛合金的密度极低,仅为钢的60%左右,但强度却远超钢材质,这让钛合金成为打造轻质腕表的热门之选。而沛纳海则更进一步,通过3D打印技术,直接铸造出空心的表壳,让这枚44mm大尺寸的钛金属腕表的重量直接降到了100g以下,加上表带才恰好100g。
沛纳海 庐米诺系列 直接金属镭射烧结钛金属腕表
这种技术称为直接金属镭射烧结(DMLS)技术,利用大功率光纤镭射把钛金属粉末烧结成厚度仅为30微米(0.03毫米)的薄层,然后逐层堆积,最终制作成型。当然,为了追求极致,表带的材质也精挑细选,采用了沛纳海Sportech™材质表带,表面呈现编织纹理,具有橡胶质感,具备防水性能,蓝色表带配衬夜光缝线,采用尼龙粘扣。
沛纳海 庐米诺系列 直接金属镭射烧结钛金属腕表
超轻之外,这枚腕表还保留了沛纳海潜水表的专业性能,300米防水一丝不苟。为了确保精准走时和优异的机械表现,全新腕表搭载了P.9010机芯,完全由沛纳海纳沙泰尔制表厂自主研发。这款自动上链机械机芯厚度仅6毫米,配备小时快调装置,可同步调整日期;两个发条盒提供三日动力储存。这枚腕表提供70年质保服务。
56g:心无一物,既轻且净
雷达HyperChrome Ultra Light皓星系列超轻腕表
腕表+表带:56g
核心材质:氮化硅陶瓷、钛合金
上市时间:2016年
仅重56克的雷达全新HyperChrome Ultra Light皓星系列超轻腕表
2016年,雷达表选择品牌的标杆Hyperchrome系列创造了品牌 历史 上最轻的手表——包含表带仅重56克的雷达全新HyperChrome Ultra Light皓星系列超轻腕表。
HyperChrome Ultra Light皓星系列超轻腕表的超轻重量仅得益于其氮化硅陶瓷嵌入5级钛合金制成的表壳。氮化硅陶瓷是通过在氮气气氛中加热硅,创建出即硬又轻的陶瓷。其比重是钢的一半的,但硬度高了许多,因此绝对耐刮擦。氮化硅陶瓷颜色较深,用于表壳表圈中壳(两者是一体烧结而成)钛合金为浅灰色调,镶嵌在外壳的两侧,表冠也是钛。
仅重56克的雷达全新HyperChrome Ultra Light皓星系列超轻腕表
直径43毫米表壳内,搭载细密的灰色表盘,其设计就好像是一个禅意花园,表盘风格简约,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也很简单;表盘6点钟方向的垂直线切割了表盘上的旋转纹理,其简洁的几何形状就像禅意浪花一般,AUTOMATIC字样竖直分布,极其少见的设计。更耐人寻味的是铝制机芯,它的所有夹板均采用黑色阳极氧化铝。铝显然比传统夹板材料铜轻得多。
仅重56克的雷达全新HyperChrome Ultra Light皓星系列超轻腕表
40g:轻过十分之一秒
真力时 El Primero 十分之一跳秒计时腕表超轻量腕表
腕表(不含表带):40g
机芯重量:15.45g
核心材质:碳纤维、硅材质及钛金属
上市时间:2013年
作为一枚计时表,它仅重40g。腕表由内至外都以超轻量的物料制作如碳纤维、硅材质及钛金属。真力时的专家先从机芯着手,选定钛金属为打造机芯主要组件,即主板和五个夹板,大大减轻了腕表的整体重量。此外,真力时制表厂也以硅质制作计时腕表双齿轮,并为其添加硅质擒纵叉和擒纵齿轮。硅质为重量轻盈且不具磁性的高 科技 材质,不但比精钢更为坚硬,还可保障机芯的卓越功率。这个杰出设计带来令人惊讶的结果:一般机芯的重量为21.10 克,而这枚机芯只有15.45克,减少了近1/4的重量。
El Primero Striking 10th十分之一跳秒计时腕表超轻量腕表
这款作品搭载每秒钟跳动10次的中央秒针,表盘划分为100个刻度,使计时指针能以10秒钟绕表盘旋转一次。这款计时秒表不仅具有计时功能,还可显示1/10秒(读秒至小数点后一位),提供极度精准清晰的读时功能。由于此机制需要大量动能,为了提供机械装置的功率,真力时制表厂采用轻巧的硅质计时双齿轮,此种材质的重量是一般合金的1/3.5。
El Primero Striking 10th十分之一跳秒计时腕表超轻量腕表
在腕表外形方面,设计师重新设计十分之一跳秒计时腕表的42毫米表壳,巧妙地把表壳增大至45毫米,但亦同时使表壳在手腕上展现无与伦比的轻盈度。 真力时选择以碳纤维包覆瓷化铝作为表壳材质。瓷化铝这个尖端 科技 材质不仅重量轻盈,还具有极高的强度和硬度——瓷化铝的维氏硬度值为1800,而大部分手表的不锈钢材质316L的维氏硬度值为160-200。腕表的两个计时按钮和表冠则以钛金属为材质。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表带采用Nomex®材质,并内嵌天然橡胶保护层,搭配三折迭式表扣,加强配戴的舒适度和安全性。Nomex®是一种由杜邦公司开发的人造纤维,由于其燃点极低而成为制作F1™赛车手比赛服的专用材料,能防火和抗温。现在,Nomex®人造纤维为消防员、赛车手和武装警察等使用。
<40g:追逐F1的极速轻盈
里查德米尔 RM 50-03超轻双秒追针陀飞轮计时码表
腕表+表带:<40g
核心材质:石墨烯(GRAPH TPT™®)
上市时间:2017年
2017年里查德米尔携手McLaren - Honda,打造出McLAREN F1超轻双秒追针陀飞轮计时码表,以不到40克的重量创造了计时码表的纪录。这款腕表将钛合金与碳纤维相结合,还将另一种全新材料石墨烯(GRAPH TPT™®)引入表壳创造之中,令表壳能够极致轻盈。此外,这款腕表不仅保留了人体工程学以及独特惊艳的外观,还附加了超高的抗震及超轻的特性。
里查德米尔McLAREN F1超轻双秒追针陀飞轮计时码表
新款腕表的表壳以其表面美丽的起伏条纹著称的TPT™®碳纤维(由多达600层平行微丝)复合而成,但最大厚度仅有30微米。将它们注入含有石墨烯的机械增压树脂,然后使用数控机床对其纤维层进行45°编制。随后,在120°C、6 bar压力下,加热凝固这种复合材料。石墨烯作为一种新型纳米材料,它的重量比钢轻6倍,但强度却是钢的200倍,大大增强了碳纤维的物理特性,令这表壳在保障超轻的前提下,大大提高腕表的坚韧度以及抗磨性。
里查德米尔McLAREN F1超轻双秒追针陀飞轮计时码表
难能可贵的是,在40g以下的重量限制下,这枚腕表还搭载了多种复杂功能,其中将陀飞轮擒纵结构与双秒追针装置完美结合,展现出精湛制表技艺。腕表搭配一条橙色松紧带,能够很好地适应佩戴者的手腕,令腕表紧贴腕部,符合人体工学设计,而且松紧带柔韧性良好,质感优越的它便利了对腕表的穿戴,省去了系表扣的时间。
里查德米尔McLAREN F1超轻双秒追针陀飞轮计时码表
14.88g:倏忽闪现的时光行者
万宝龙时光行者系列Pythagore超轻概念腕表
腕表(不含表带):14.88g
腕表+表带:4枚羽毛球
机芯重量:4.73g
核心材质:ITR2®Kevlar®/碳材质
上市时间:2016年
万宝龙推出全新时光行者系列Pythagore超轻概念腕表,将全新材质和创新机械构造与传承百余年的精湛制表工艺完美融合,从表壳到机芯,均采用一系列性能卓越的超轻高 科技 材料制成,令整块时光行者系列Pythagore超轻概念腕表成为全球最轻薄的机械时计之一。作为当今世界上最轻的腕表,其重量仅为14.88克(不含表带)。
万宝龙时光行者系列Pythagore超轻概念腕表
万宝龙时光行者系列Pythagore超轻概念腕表,直径40毫米的表壳中间件、表背、表圈和表冠全部采用独特的ITR2®Kevlar®/碳材质制成,这种材料极难驾驭,由比钛轻盈四倍的颠覆性复合材料ITR2®与极其坚固的合成纤维Kevlar®/碳融合而成,仅有少数技艺精深的专家可将其用于打造精巧的表壳,同时也令整块时光行者系列Pythagore超轻概念腕表成为全球最轻的机械时计之一。
镂空表耳则采用钛金属制成,经缎面处理,外覆黑色DLC涂层,可有效防止刮擦。万宝龙制表大师为表壳精心搭配以ITR2®Kevlar®/碳材质打造的表冠,并饰有经典万宝龙六角白星标志。炭灰色子表盘采用超轻阳极氧化铝,在钛金属主表盘上直接刻制而成。表盘和表背上的矿物玻璃确保时计极致轻盈。腕表内部搭载的是手动上链MB M62.48机芯。机芯主板及5个板桥均采用钛金属制成,重量仅为4.73克,振动频率为2.5Hz,可提供50小时动力储备。
万宝龙的超轻腕表 重量相当于4个羽毛球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新闻报料:4009-20-4009
特殊玻璃是在玻璃溶液中加入其他的化学物质形成的
玻璃的成分
(1)普通玻璃(Na2SiO3、CaSiO3、SiO2或Na2O·CaO·6SiO2)
(2)石英玻璃(以纯净的石英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玻璃,成分仅为SiO2)
(3)钢化玻璃(与普通玻璃成分相同)
(4)钾玻璃(K2O、CaO、SiO2)
(5)硼酸盐玻璃(SiO2、B2O3)
(6)有色玻璃在(普通玻璃制造过程中加入一些金属氧化物。Cu2O——红色;CuO——蓝绿色;CdO——浅黄色;CO2O3——蓝色;Ni2O3——墨绿色;MnO2——紫色;胶体Au——红色;胶体Ag——黄色)
(7)变色玻璃(用稀土元素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的高级有色玻璃)
(8)光学玻璃(在普通的硼硅酸盐玻璃原料中加入少量对光敏感的物质,如AgCl、AgBr等,再加入极少量的敏化剂,如CuO等,使玻璃对光线变得更加敏感)
(9)彩虹玻璃(在普通玻璃原料中加入大量氟化物、少量的敏化剂和溴化物制成)
(10)防护玻璃(在普通玻璃制造过程加入适当辅助料,使其具有防止强光、强热或辐射线透过而保护人身安全的功能。如灰色——重铬酸盐,氧化铁吸收紫外线和部分可见光;蓝绿色——氧化镍、氧化亚铁吸收红外线和部分可见光;铅玻璃——氧化铅吸收X射线和r射线;暗蓝色——重铬酸盐、氧化亚铁、氧化铁吸收紫外线、红外线和大部分可见光;加入氧化镉和氧化硼吸收中子流。
(11)微晶玻璃(又叫结晶玻璃或玻璃陶瓷,是在普通玻璃中加入金、银、铜等晶核制成,代替不锈钢和宝石,作雷达罩和导弹头等)。
(12)玻璃纤维(由熔融玻璃拉成或吹成的直径为几微米至几千微米的纤维,成分与玻璃相同)
(13)玻璃丝(即长玻璃纤维)
(14)玻璃钢(由环氧树脂与玻璃纤维复合而得到的强度类似钢材的增强塑料。)
(15)玻璃纸(用粘胶溶液制成的透明的纤维素薄膜)
(16)水玻璃(Na2SiO3)的水溶液,因与普通玻璃中部分成分相同而得名)
(17)金属玻璃(玻璃态金属,一般由熔融的金属迅速冷却而制得)
(18)萤石(氟石)(无色透明的CaF2,用作光学仪器中的棱镜和透光镜)
(19)有机玻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为古代人们发展社会经济、改善生活起到了促进作用。但由于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手工业始终为农业的发展服务而处于从属地位。虽然在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
芽产生并有了缓慢发展,但又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始终没有进入手工工场时代。
1、矿冶业发展概况
1)、冶铁业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冶铁的国家之一,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①商周:青铜铸造业兴盛,西周时青铜器产品趋向生活化。
②春秋战国:铸铁柔化技术是世界冶铁史上的一大成就;
③魏晋南北朝:百炼钢技术已相当成熟,还发明了把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的灌钢法。
④隋唐:冶铸业已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
⑤明朝:广东佛山冶铁业,一天产铁量达到六七千斤;云南采矿业也很有名。
⑥清朝:广东冶铁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青铜铸造业的发展
①夏商周三代被称为青铜时代。
②夏朝青铜器目前尚未发现,商周是青铜时代的繁盛 时期。
③商朝青铜器由官府垄断,生产规模大,作坊集中在王都,产品供国王和贵族使用。
④西周青铜器产品趋向生活化,日用器具数量大.有些动物形状的器皿栩栩如生。
⑤春秋战国时期的莲鹤方壶是春秋中期的珍贵名器;战国青铜器出现金银错新技术;青铜雕塑艺术也有创新,器物上已有建筑雕塑图案。
2、纺织业发展的概况
①商周:已出现斜纹提花织物和刺绣。
②春秋战国:的纺织品纤维相当细密。
③魏晋:曹魏在纺织中心襄邑、洛阳设有专门的织造机构;吴国缫丝质量高,蜀锦、邺锦、回纹锦著名。
④隋唐:丝麻织品遍布全国各地。北方以来州、毫州最著名,南方以吴越、宣州出名;另外丝织品种类增多。
⑤明清:棉纺织业成为农民的主要副业,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明代浙江嘉兴使用新式“纱绸机”;双色套印技术得以广泛传播,出现许多颜色的秋色印刷品;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兴起,苏州等地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陶瓷业概况
①商和西周遗址里出现了原始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次飞跃。
②秦:多集中于凤翔,凤翔的画砖最为出色。兵马俑是制陶与雕塑结合的艺术化。
③三国两晋南北朝:当时南方盛产青瓷,后来制作技术传到北方。北方创制出白瓷,也有黑瓷。
④隋唐:唐三彩为彩瓷的产生开辟了道路;越州的青瓷、邢州的白瓷、巩县的唐三彩最为有名;还出现了秘色瓷。
⑤明清: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分工很细,有春土、澄泥、造坯、字画等十几道工序。
4、造船业发展
①两汉:水军拥有用途不同、类型多样的舰船;发明了橹、舵、布帆和使用锚。
②三国:吴国造船技术很高,卫温曾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③隋唐:能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而且最早出现了机械动力的轮船雏形。洪州是著名的造船中心。
④宋元:北宋江南和东南沿海是造船业最发达的地区。南宋造船业中心有明州、泉州、广州,海船载运量大。
⑤明朝:造船水平的高超可以从郑和率船队先后七次远洋航行成功上得出。
5、煮盐业、酿酒业的发展
①甲骨文中有关于商周时期酿酒技术的记载。
②春秋战国:煮盐业有山西的池盐、山东的海盐和四川的井盐都已开发;人们已能用曲造酒,是古代酿造技术的重要发明。
③两汉:汉武帝时实行盐铁专卖,反映了盐在当时国家经济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汉代开发的盐,分为池盐、海盐、井盐等,那时,山东食海盐,山西食盐卤,四川吃井盐。
6、造纸业的发展
①西汉:前期已有了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②魏晋南北朝:纸张质量提高,逐渐取代简族,成为最主要的书写工具。造纸中心:洛阳、长安、建业、扬州。
7、代制漆业的发展
1)、原始社会:我国是世界上用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河姆渡遗址曾出土过红漆碗。
2)、商朝:漆器出现了浮雕式花纹,并镶有绿松石和钻花金箔。
3)、周朝:漆髹工艺大量用于车的制造。种植漆林,已被征收税赋。
4).战国漆工艺有新成就,已出现采用夹纻技术的漆器
5)、秦朝:专设官吏管理漆园的种植和漆器的制作生产。
6)、两汉: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都是汉代漆器当中的精品。
8、玉器雕刻业
商周玉器加工有了很大发展,商代玉器雕刻精美、数量多,仅安阳妇好墓就出土玉器七百多件。
9、手工工艺专著: 战国:《考工记》 明清:《天工开物》
我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1)工业部门不断增加。奴隶社会就有了治铜工业(即青铜工业),封建社会增加了冶铁、制糖、棉纺织业等部门。工业部门的不断增加,有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新行业,有的则是由某个行业演变分化成的新的部门。例如:在纺织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先有丝织业,后有棉纺织业;其后棉纺织业日益发展,又分为轧花、纺纱、织布、印染等部门。同样,在矿冶铸造工业方面,也日益分化成为采矿、冶炼、铸造等工业部门。另外,某个工业部门的创立或发展,往往会带动其他有关部门的创立或发展。例如:中国冶铁工业的兴起,使农具制造和兵器制造成为独立的工业部门。
(2)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劳动分工的不断发展。任何一个工业部门,不论其创立的早晚,一旦创立,它的生产技术都是在不断进步的。以冶铸技术的发展为例:商朝时有了青铜冶炼技术,春秋战国时期发明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唐朝的铸造业已普遍采用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
(3)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工场手工业的出现。从经营的方式来说,其发展的一般趋势是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手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到了封建社会,工业生产的规模有所扩大,劳动分工也渐趋细致。尤其在明代中叶以后,城市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工场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在这种手工业工场中,一般雇佣较多的工匠,在细致的劳动分工下从事生产,使产品的制造进一步的发展。如:在江南地区的矿冶工业、纺织工业、制瓷工业等部门的生产中,某些手工业工场具有比较复杂的生产设备,拥有大量的雇佣劳动者。他们生产出来的商品数量很大。
(4)、官府工业与民间工业的同时并存。中国的官府工业,历史悠久,自从奴隶制国家建立后,就有官府工业的存在。从西周到西汉,主要的工业部门,官府都设有作坊。统治者把手工业者集中到官府,以强制的手段迫使他们在官府作坊里进行制造。从春秋末期起,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提高、社会分工的扩大,不少手工业者脱离农业而独立。这时社会上除了官府工业作坊外,还出现了一批民间工业作坊。其时以冶铁业发展最快,因为它与人民生活有密切关系,其产品具有极大的市场。从东汉开始,社会分工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民间手工业者不断从农村中分化出来,向城市集中,成为独立的手工业者。这一时期,一方面是民间手工业者脱离农业而向城市集中;另一方面,官府工业在中国工业经济中仍占有主导地位,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民间手工业者的发展。到明清两代,官府工业走上衰落的道路,民间工业则不断发展。这时候官府工业与民间工业的关系,不仅表现在官府工业须有民间工业来支持,而且表现在官府工业在中国工业经济中所占的主导地位让给民间工业了。在这一时期,民间工业经营方面有一个特色,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开始产生。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破坏;二是某些手工业作坊扩大成为手工业工场,亦即工场手工业开始兴起。中国民间工业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是从明代中叶以后开始的,至清代前期有所发展。它所涉及的生产范围,以矿冶、制瓷、纺织业为主。明代中叶以后,某些工业部门的民间作坊朝着手工业工场方向扩展。
经济重心南移与工业分布的相应变化。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起初在北方,以后逐步移至南方。大约到南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完成了从北方到南方的变迁。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有不少工业生产部门、工业制品的主要产地,也从北方逐渐移到南方。这种情况,在中国古代丝织业地区分布的变化中表现得最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