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崇祯时期青花瓷有什么特点
明朝崇祯时期青花瓷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为后来康熙时期的巅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明朝崇祯时期青花瓷青花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器型较少,主要有炉、觚、瓶、大小盘、碗、罐等。胎体总的来说较粗糙,大器如炉、大盘、觚等胎体厚重,小器如小盘、碗等胎体则较轻薄。但也有个别器物胎质细腻、致密的,可见糯米状。底釉多白中闪青,有的还略显泛灰,釉层稀薄。青花料应是浙料和石子青两种并用,致使发色有的青翠、有的青蓝。 其中炉的青花发色多显青翠,其它器物的发色多显灰蓝。纹饰多见花鸟、山水、洞石、秋草、江上小舟、怪兽、瑞兽、芭蕉、云气等。大盘喜欢在口沿处画一青花线圈,再在圈内画主体纹饰;小盘多在盘面一侧画一片梧桐叶, 另一侧书“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等相近的诗句。瓶、觚、罐等大器也喜欢用青花线作纹饰的分隔。画法以勾勒、平涂、渲染、线描相结合。绘画笔调随意,虽然比晚明时工整,但仍未见康熙时的严谨、细致的作风。画面布局较丰满,尤其是大盘、罐、瓶、觚等类器物。开始出现皴法和浓淡色阶的变化,但尚不成熟。瓶、觚等多平砂底。盘、碗、罐等底部多见缩釉点,底足粘砂较常见。碗的底部多跳刀痕。民窑器多、官窑器少,而且有年款的器物甚少。
康熙(1662—1722)朝时间跨度长,器物类型丰富,工艺水平高超。此期使用浙料和珠明料,青花发色前期较灰暗, 中期以后青幽翠蓝、明快亮丽。画法早期以单线平涂为主,气势粗犷;中期以后则勾勒、渲染、皴法等并用,绘画精细,并以青花色阶(即所谓“青花五彩”)而备受推崇。纹饰题材多样,有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诗文、博古等,其中最具时代特点的是冰梅、耕织图、刀马人、双犄牡丹等。图案留白边较其他朝明显。胎致密细白,呈糯米糕状。釉硬,与胎结合紧密,见桔皮或棕眼,早期白中闪青,中期以后亮白。器型除日用器外,观赏瓷大量增多,典型器有盖罐、凤尾尊、花觚、象腿瓶、笔筒等。器物的底足也有极强的时代特征:琢器多二层台底;笔筒多玉璧底;圈足早期的多是两边斜削的较尖的“鲫鱼背”底,中期以后基本上是圆润的“泥鳅背”底;大盘类多双圈底, 这种底从明末和顺治时出现,流行至康熙中期。款识种类多样,早期多用干支款,年款多用楷书,中期以后各种堂名款、图记款、花押款流行,并流行至雍正。仿款、伪托款也较多见,尤其以仿嘉靖款居多。
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时期青花器多仿明永乐、宣德的苏麻离青,但没有进口料,以笔端点染铁锈斑痕。 其次是仿成化的淡描青花。仿明器物除了从胎、釉、青料等方面区别外,器型也是重要的区别点:明器的胎接口是上下接,清器是前后接。青花雍正时工艺精细,修胎讲究,民窑器则粗糙、有旋胎痕。乾隆时尤其是后期工艺开始走下坡路,除了继承前朝的品种外,还有创新的品种青花玲珑瓷。纹饰内容也较雍正时多样,但总的来说以寓意吉祥的图案为主。款识除年款外, 雍正时较多见的有杂宝款、四朵花款、动物形款等,堂名款较康熙少。乾隆时堂名款又较雍正的多,年款多篆书,也有四朵花款。
青花
嘉庆(1796—1820)以后青花瓷逐渐走下坡路。嘉庆前期的器物基本与乾隆相同,但工艺粗糙,造型厚重笨拙, 釉稀薄而发灰、泛青。
道光(1821—1850)、咸丰(1851—1861)、同治(1862—1874)时期的器物大体相近:青花发色飘浮,胎质粗松,釉稀薄,胎釉结合不紧密,纹饰以吉祥图案为主。
光绪(1875—1908)时青花瓷一度中兴,仿康熙器水平较高,但胎体较轻,白釉较薄而发涩,修胎也不够精细。其他器物则无论胎釉和造型均与同治相近。青花加料彩器多见。款识除年款外,还有“长春宫制”、“坤宁宫制”、“储秀宫制”等;伪托款多见“康熙年制”、“若深珍藏”等。
崇祯青花瓷上署本朝年号款的不多,还有大量的吉语款、堂名款、斋名款,变体篆文和窗格式铭文也常见。另外偶见隶体书写题字。
吉语题铭内容有:“福”、“寿”、“善”、“贵”、“雅”、“富贵佳器”、“上品佳器”、“玉堂佳器”等。斋堂款往往写在碗心上,如“翔凤堂”、“于斯堂”、“博古斋”、“雨香斋”、“松石居”等,碗底常见“白玉”、“宜窑”、“片玉”以及银锭、方胜、兔子等图记款。
仿写款有仿永乐、宣德、成化、嘉靖、万历等朝的,款字多草率不规整。仿永乐款瓷器,见有青花楷书“永乐年制’款的《赤壁赋》诗文碗。仿宣德年款,多为“大明宣德年制”双行青花底款。围以双重圆圈,同式的“大明宣德年造”款较少见。另有“宣德年造”四字双行青花款,外围双重圆圈或双重方栏,也有无边栏的“宣德年制”双行青花款。仿成化年款,有“大明成化年制”和“大明成化年造”两种青花楷书款,前者较为多见,多作双行排列于器物外底,外围青花双重圈或单圈,以双重圈居多。仿嘉靖年款,有青花楷书“大明嘉靖年制”双行底款,款外多无边栏。仿万历年款,均以青花楷书写于器物外底,有“大明万历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重圈;也有“万历年造”四字双行款,款外无边栏。
2. 胎釉特征。从器物的露胎处看出,该时期的瓷器胎体坚致细白,胎体厚重,釉面多白中泛青,釉层较薄,釉面坚硬平整,已具备清代瓷器的某些特点
3. 纹样装饰特征。花纹内容多,有活泼跳跃的草虫图纹
天启、崇祯时期瓷器的器型大多不规整,而崇祯时的器型不规整的现象较天启时更为突出,一般的器物,胎体厚重,修胎粗糙,底足常常有旋削A痕和重刮削痕,并且多有粘砂。而且,此时釉面亮青程度明显减弱,施釉稀薄。崇祯时,器口施黄色酱釉。
青花主要有4种不同的色调,其中晕散和黑灰的与那种纤细轻淡的色调相差比较悬殊。崇祯时期,青花色调的晕散和走釉现象比天启时更甚。这样常使纹饰模糊不清,也有较鲜亮明快或类似天启时淡描色泽。
此时青花瓷纹饰中多反映出日本风格,如扇面纹、皮球花纹等。另外,这一时期盛行题诗联句的风气,尤其是豪放夸张的减笔写意画显主,并且与万历那种密麻零乱的纹饰构图,形成鲜明对比。
天启器物款识很少,一般写于器底,格式为“大明天启年制”。崇祯时,从款识上看,有书官窑款识的,也有以隶书写干支纪年款的,此外,还多见随意乱写的“宣德”、“成化”、“嘉靖”等伪托前朝的年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