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文化·巧夺天工,人间瑰宝—景德镇瓷器文化·清代丰富多彩的釉上彩
江西文化·巧夺天工,人间瑰宝—景德镇瓷器文化·清代丰富多彩的釉上彩
清代陶瓷器的产地是比较广泛的,但是,景德镇仍然以其瓷都的地位代表了整个时代的发达程度。
清初,景德镇的制瓷业一度处于停滞状态,不仅民窑,甚至官窑也不例外。顺治朝,宫廷曾几次指派景德镇烧造龙缸、栏板等,但都没有完成。直到康熙十九年左右,景德镇的制瓷业才在明代的基础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当时的景德镇又成为一个繁荣的城市。清初人沈怀清说:“昌南镇陶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事陶之人动以数万计”(朱琰《陶说》卷一)。乾隆初,唐英在《陶冶图说》中记载当时的实况说:“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
清代景德镇瓷器的烧制,总的看,青花和釉里红瓷器的烧造技术,在前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最能代表和反映清代陶瓷特色的,应是其丰富多彩的釉上彩。
釉上彩创制于宋代,到了明代,釉上单彩和多种彩的制作,已经很发达。但是,明代釉上彩往往因嫌色彩单调而和釉下青花相结合,称为青花五彩。到了清代,釉上彩颇多创新,极为丰富。约略可分为民间五彩、珐琅彩、粉彩、斗彩、素三彩等品种。
清代的硬彩、青花均以康熙为极轨。康熙五彩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发明了釉上蓝彩和黑彩。蓝彩烧成的色调,其浓艳程度能超过青花,而康熙时的黑彩的光泽,衬托在五彩的画面中,更加强了绘画的效果。因此康熙釉上五彩就显得比明代的单纯釉上五彩更娇艳动人。它基本上改变了明代釉下、釉上彩相结合的青花五彩占主导地位的局面。而且康熙五彩所有的色彩比明代大大增多,这样,在五光十色的画面中往往起着增加富丽娇艳的效果。
常见的康熙民窑五彩有杯、碗、盒、罐及凤尾尊、棒槌瓶与大盘之类的器皿,其图案由于不像官窑那样受到束缚,题材分外丰富多彩,除了花卉、梅鹊、古装仕女以外,还大量采用以戏曲、小说题材的人物故事画为主题,其中以描绘武士的所谓“刀马人”最为名贵。这些人物的画风深受明末著名画家陈洪绶(老莲)的影响,线条简练有力,以蓝、红或黑色勾勒人物面部和衣褶轮廓,然后用平涂的方法敷以各种鲜艳的彩色,给人以一种明朗感。后人把它和雍正盛行的有柔软感的粉彩相比,就称它为“硬彩”,又称“古彩”。它鲜明透彻,线条有力,能耐火,不褪色,不剥落,恒久如新。
康熙五彩除了白地彩绘外,还有各种色地彩绘,如黄、绿、黑地及米色地等。官窑器中特别珍贵的有“康熙御制”款的珊瑚红地五彩器。五彩常用的彩料有红、黄、绿、蓝、紫、黑、金等若干种。利用这几种主要颜色可以调配出各种不同浓淡和不同色调的彩色来,能够大体上满足彩绘各种人物、花卉、鸟兽和自然风景的需要。
珐琅彩瓷器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极为名贵的宫廷御器,过去俗称“古月轩”瓷器,但是在清宫中并无“古月轩”之名,很可能是讹传。
珐琅彩瓷器创始于康熙年间,大多是盘、壶、碗、瓶、盒、杯等小件器,专作宫廷皇帝、妃嫔玩赏和宗教、祭祀的供器之用。康熙时,由于所用彩料较厚,有堆料凸起之感,同时又有较强的色彩立体感。雍正以后,珐琅彩瓷器的制作更趋精进,已经改变了康熙时期只绘花枝、有花无鸟的单调图案,而在洁白如雪的瓷器上用珐琅彩料描绘花鸟、竹石、山水等各种不同的画面,并配以书法极精的相应题诗,成为制瓷工艺和书、诗、画相结合的艺术珍品。
粉彩瓷器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受了珐琅彩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制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它开始于康熙时期。初创时的粉彩器比较粗,仅在红花的花朵中运用珐琅彩中所见到的胭脂红,其他色彩大多仍沿用五彩的做法。到雍正时,无论在造型、胎釉和彩绘方面,都有了空前的发展。雍正粉彩的特点是由于在彩绘画面的某些部分采用了以玻璃白粉打底,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没骨画法渲染,突出了阴阳、浓淡的立体感,同时由于粉彩的烧成火度较低,所用彩色比五彩更多,因而比五彩更为娇艳,以淡雅柔丽名重一时。
粉彩的颜色由于掺入粉质,有柔和的感觉,又因为粉彩比五彩的烧成温度低,瓷器烧成后其色彩在感觉上要比五彩柔软,所以有“软彩”之称。粉彩所用的颜色种类远较五彩为多,而彩色的多样化必须要有洁白的胎地作衬托,才能显出它的艳丽。雍正的瓷的胎土洁薄,釉汁纯净,出窑后的加工处理也十分讲究,底足极其光滑细腻,很多雍正粉彩瓷器瓷胎之白且薄正是达到了“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的地步。雍正粉彩瓷器的图案画面主要是花卉画,也有人物故事和山水画。在白胜霜雪的瓷面上,数朵绮丽彩花,婀娜多姿,其中尤以胭脂红色的秋海棠为绝艳。
乾隆时期的粉彩瓷器,总的来说,尽管秀丽淡雅已不如雍正,但仍有大量精致的工艺品。在彩绘工艺上,凡胭脂红花朵大多勾茎,不像以前那样只是简单地渲染。锦地、蓝地、黄地开光粉彩的制作逐渐增多,至于像胭脂红地粉彩,金地粉彩,黑漆嵌金银丝开光粉彩等都是比较珍贵的品种,在这一时期又出现了兼用粉彩和珐琅彩装饰工艺的瓷器。从图案花纹看,乾隆时期的粉彩器有渐趋繁缛的倾向。
“素三彩”是指以黄、绿、紫等色为主要色调,只不用红色。这种素三彩的制作在明代已经开始,至正德时已极为精致。清代康熙素三彩瓷器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它的彩色除了黄、绿、紫外,增加了当时特有的蓝彩。传世的康熙素三彩中有一些以黑、黄、绿或紫各种地色的三彩大瓶,往往四面开光,彩绘花鸟,过去评价极高,其中赝品居多。
第一类:青花瓷
青花又称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钴钴矿为原料,在瓷器胎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第二类:粉彩瓷
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是景德镇窑四大传统名瓷之一。粉彩是一种釉上(在瓷胎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粉彩也叫“软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摄氏600度至900度温度烘烤而成。
第三类:斗彩瓷第四类:颜色釉瓷
在釉中加上某种氧化金属,焙烧后,就会显现某种固有色泽,故称“颜色釉”。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在一定温度与气氛中烧成,会呈现不同色泽的釉,成为颜色釉。它有三种划分方法:一是按烧成温度分类,分高温颜色釉(1300度左右)、中温颜色釉(1200度左右) 和低温颜色釉(1000度左右)。二是按烧成后外观特征分类,可分为单色釉、复色釉(花釉)、裂纹釉、无光釉、结晶釉等。传统颜色釉有:以铁为着色剂的青釉;以铜为着色剂的红釉;以钴为着色剂的蓝釉。
第五类:珐琅彩瓷
珐琅彩瓷的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是国外传入的一种装饰技法,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部分产品也用于犒赏功臣。
第六类:变色釉瓷
亦称“异光变彩釉”。釉色随光源不同而变化。以高级细瓷的白釉釉料作基釉,以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及铈、镨、镱等混合稀土氧化物为着色元素,经一定工艺处理,制成釉浆,施于坯体表面,在适当的烧成温度下,产生物理与化学变化,生成一种新的固溶体。
第七类:古彩瓷
古彩:又名硬彩,为别于清代粉彩,一般称明代五彩和清代康熙五彩为古彩。五彩,是以红、黄、绿、蓝、紫等各种带玻璃质的彩料,按图案纹饰需要施于釉上,在瓷胎上用生料、钒红勾线,用单线平涂的方法,再在“彩炉”(在800-900 度之间烧成)二次焙烧而成的一种古彩。
第八类:新彩瓷
瓷器釉上彩的一种。旧称洋彩,出现于清末,是从国外引入的一种陶瓷装饰方法。因当时采用进口彩料,画面具西洋风格,故又名“洋彩”。先用五彩颜料在白瓷表层绘以各式画面或图案,再入彩炉烘烤,这种瓷器,称新彩瓷。
第九类:雕塑瓷
雕塑瓷顾名思义就是通过雕塑而烧制成立体陶瓷的艺术品,简称瓷雕。它的制作需经模印、锒嵌和镂、堆、塑、雕刻等多道手工工艺操作自经高温烧炼才能完成。
二看釉色。康熙器和雍、乾器的色地器,通常以红、蓝、绿等色彩作器表釉面装饰,这种色地器器表低温,色釉的施绘通常十分均匀,一气呵成。后仿的色地器常色调浓淡不一,有的涂抹痕明显,有的色泽晦暗;真品白地器和色地器未施低温釉的部会,均为细润洁白的白釉,釉色十分滋润,光泽平和,不刺眼。仿品多釉层稀薄,色虽白但显得苍白的,光泽多有刺目感。但应警惕那些色釉或白釉色泽晦暗或旧气十足的作品。一般说,作伪者不会对这种名品进行成色上的仿旧,因为珐琅彩瓷均保持着一定的鲜艳色泽,除非是在旧瓷上加绘珐琅彩(台湾“故宫博物院”藏有以明瓷画彩器)。
三看造型。按目前所见,清三代珐琅彩多为盘、碗、_、碟和瓶类造型,几无其它形制。这些造型作品均已见于各种图录,可按图索骥。如发现造型不符者应引起注意,但造型相同者未必就是真品,清瓷的造型变化往往十分细微,有时无法从图录中判明,如上海博物馆所藏乾隆珐琅彩鹌鹑图瓶早已被大量复制过。造型虽相同,但所绘者是粉彩,不谙鉴赏者往往以此为真品,理由是造型相同。因而我们不能把造型作为主要依据。当然,不少晚清、民国伪作不按照原作予以仿制,仅在款识上反映出来,其造型同真品大相径庭,一见便知是清末民初的仿品。
四看彩绘。康雍乾珐琅彩料通常经皇家严格把关,康熙器全用进口彩料,加入所谓“多尔门油”作绘画润滑剂,雍正时,国产珐琅彩料试制成功,不少用国产料绘制的作品质量也很高。从传世康雍乾珐琅彩作品看,彩绘工细,色泽艳丽,光亮透明,晶莹润泽,有一种玻璃质感,富有层次。后仿者着彩通常稍晦暗,色彩层次感差,光泽度、透明度均不及真品,有的彩绘过于浅淡,有的过分浓厚,手摸有过分的凸起感。有的则厚薄不均。而且,光绪、民国所仿作品,用彩多有不同,除少数接近清三代真品珐琅彩外,许多仿品用粉彩料,大致有三种:1、类似康、雍、乾粉彩的彩料。2、清末民初的“重工粉彩”,彩料浓厚如堆脂。3、浅绛粉彩(近代兴起的粉彩)。这三种粉彩效果不同,均不属典型的仿珐琅彩,但常被人当做珐琅彩,遇到这样的作品,应与清末民初粉彩多对照。
五看画风。康熙珐琅彩多图案化,以花卉为主。雍正时开始走向绘画化,山水、人物、花鸟均有。同时,皇家延聘宫廷如意馆画师创作画稿,指定画珐琅高手绘彩。许多雍、乾彩器诗书画三绝并存,艺术格调极高,因而从画风上可见其精神,后仿者往往不能得其神髓,笔调生硬,线条松散,纹样呆板,毫无生气。
六看款识。康、雍、乾彩瓷的落款,对人们判断是否珐琅彩具有重要作用。有时一件器物虽分究竟是为粉彩还是珐琅彩,但如果底有料款,就基本清楚了。同样,要判断一件作品真假,落款也显得举足轻重。康熙器底部,基本上都是红或蓝两种外粗内细双方栏四字宋体款“康熙御制”(紫砂器多黄彩款),后仿款字体竭力摹仿真品,但真品字体略扁,结构工整,点划顿撇捺笔路分明,仿款字体略瘦,撇捺做作,欠功力。雍正器款比前复杂,绝大多数为双方栏蓝料内粗外细四字宋体款“雍正年制”,也有双方栏(粗细相等)款。另有一种无方栏四字款,均为蓝料款,还有一种青花双圈六字款(这类款器更要注意后加彩)。后仿者有相同格式款识作品,有的书红款,也有书“雍正御制”者。以第一种蓝料款为最多,有的外方栏线浓淡不均,“雍正年制”四字大小不一,看似工整,但软弱无力,按原款照描的痕迹明显。乾隆款依然以蓝彩双方栏外粗内细四字宋体款为主。但除了与上述几种雍正款相似者外,还有篆款,偶亦见黄款。有些仿款基本能达到真切效果,但有的则违反常规。值得警惕的是,凡是书雍正、乾隆款的红款器多为仿品。蓝彩四字款的仿制特征与雍正款相似,有的更差,上述两种雍乾蓝料字体,与民国仿“洪宪年制”四字款相比有相似之处,有时可以此参考。还应注意的是,凡落“古月轩”款的制品均为清末民初赝品。凡器身题写“郎世宁制”款识底书雍正乾隆官款者,也均应为民国仿制。因为至今未见一件书“古月轩”或“郎世宁制”的瓷器作品为真品。
“古彩”即釉上五彩,承明代传统而得名,“康熙以古彩见长”。吸取绘画技艺,“铁线”勾描笔力刚劲,平涂色彩略分深浅,格调明朗又称“硬彩”。成为主流。典型有康熙“古彩举鼎大盘”,清秀透彻技艺出新。五彩瓷盆,图案吸取了花鸟画的特点,用较为厚重的色料,绘制了一个百鸟争妍的画面,折沿下有“大清康熙年制”款。“素三彩”,有康熙“素三彩八骏大盘”,苍劲古朴可观。
“粉彩”是创新品种。始于康熙年间,“雍正以粉彩著称”。是以“玻璃白”涂底,乳浊作用产生不透明效果。运用渲染法,颜色由深到浅分浓淡明暗。油料调色火度较低,色彩柔和匀净,又称“软彩”。典型有“雍正粉彩团花蝴蝶纹碗”,外壁彩绘圆形单元纹样,“喜相逢”构成。色彩淡雅立体,格调温润清新。乾隆“粉彩描金瓷尊”,原存圆明园海晏堂,通体霁青釉,口沿、颈及肩腹部有金彩叶纹和缠枝莲纹,近底处饰粉彩凸雕莲瓣和联珠纹。整器造型端庄,极为精致。
“豆彩”“豆青地加彩瓷器,创始于康熙,盛于雍正”,是豆青地与开光、粉彩结合。
“珐琅彩”吸取珐琅釉色绘瓷。“康熙时烧制成功”。初用外来色料,能表现复杂题材。黄蓝紫等色作地,双勾仿掐丝纹式,为铜胎珐琅格调。雍正时自制料,突破程式结合五彩技法。如雍正“珐琅彩三友花瓶”,手法如画、清秀雅致。在脱胎瓷上描绘花鸟、走兽、山水、人物等,“乾隆时为极盛”。脱胎白瓷运进京城施绘烧制,多为“宫廷秘玩。”特点是轻、薄、坚、细,纹饰微凸,质地凝练色泽晶莹,宫苑胡姓艺人制品,俗称“古月轩”。
“金银彩”色釉描金、抹银外,五彩加金银更为流行,有戗金、炙金、描金、泥金、抹金等多种,如乾隆“粉彩镂空转心壶”,开光镂空花如圆窗窥视、粉彩花纹凸于紫红、正黄地色上。镶金口、涂金耳、勾金边,富丽堂皇。乾隆“仿古铜牺耳尊”,茶褐色底,勾墨线、填红、绿彩、镶金色。富金属光泽,极为逼真。
“素胎彩”不上面釉,用颜料作地色而绘纹,又有单色涂饰,仿竹木效果。装饰手法极尽所能,但仿铜、石、竹、木等,失去瓷的本色。
自乾隆以来,珐琅彩瓷器又有了一个“古月轩”的名字,尤其是民间,一直认为珐琅彩的别号就是“古月轩”,也有人认为“古月轩”是珐琅彩中的极品。
关于“古月轩”的由来,也有多种猜测。后世许之衡著《饮流斋说瓷》一书载有古月轩三说:一谓古月轩属于乾隆之轩名;一谓古月轩系胡姓人,精画料器,而乾隆御制瓷器仿之也;一谓古月轩为清帝轩名,历代精制之品均藏于该轩内。
关于“古月轩”为胡姓之说,民间一直有一个传说:
相传在我国江西瓷都景德镇附近,曾有一户胡姓人家,世代烧瓷为生。他家的瓷制品因为精美得到了百姓的欢迎,也就惊动了官府。乾隆南巡时,他的臣子将胡姓制瓷献给皇上,得到皇上大大赞美。
于是,大臣们想让胡姓人进宫专为皇上和皇宫制瓷。但因为种种原因,姓胡的不愿意进宫,于是大臣们在宫里特设一个窑,按照胡姓人的烧制方法烧制出了精美的珐琅彩瓷器。
为了表宫里与民间的不同,也为了显示这种瓷器的出处,有人就将“胡”字拆开,将专为宫中烧的这种珐琅彩瓷器叫做“古月轩”。
传说很有味道,但无论如何,“古月轩”已经成为了珐琅精品的代名词。
如乾隆御制“古月轩”彩杏林春燕图碗,珐琅彩绘杏林春燕图,弱柳扶风,杏花盛开,双燕飞翔其间,一侧行楷御题诗:“玉剪穿花过,霓裳带月归”。造型秀美,白釉温润,底为双方框“乾隆年制”蓝料款。工艺精湛,为乾隆珐琅彩杰作。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中重要的成型工序在宋代已初步建立。瓷业内部分工日益细化,普遍采用拉坯、印坯、利坯、修足、蘸釉、荡釉等技艺制作瓷坯,再采用匣钵仰烧、垫钵覆烧、支圈覆烧等技法进行装烧。到元代,又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及青花釉下彩绘技术。明、清两代,景德镇制瓷业进一步发展,"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制瓷手工技艺体系基本完善,采矿、每道工序都简化到不能再简化的程度。炼泥的只管炼泥,拉坯的只管拉坯,彩绘者也是画者画而不染,染者染而不画,如此明细分工提高了制瓷效率,各方面都有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景德镇手工制瓷业至此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
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专业化程度强,行业分工极其细致,最核心的包括拉坯、利坯、画坯、施釉和烧窑等五项工序。
1、拉坯:也叫"做坯",是成型的最初阶段,也是器物的雏形制作。它是将制备好的泥料放在坯车上,用轮制成型方法制成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坯件。
2、利坯:即"修坯"。它是将经过印坯工艺后的粗厚不平、规格不齐的粗坯经过两次旋削,使之厚度适当、表里一致。
3、施釉:俗称"刹合坯"。它是在器坯内外上一层玻璃质釉、使之光润。其方法有蘸、浇、吹、荡、涂等。
4、画青花:俗称"画坯"。它是用青花料在坯胎上绘画,打青花箍或写青花字,最后上釉烧成。
5、烧窑:是成瓷的最后一道关键工序。它是将装有成坯的匣钵按窑位置放在窑床上,用松柴或槎柴烧至1270--1300度,采取先氧化焰,后还原焰的方法,分溜火、紧火、净火三个阶段,用一天一夜(24小时)的时间,把匣钵内的坯胎烧成瓷胎。
经过千余年的发展,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在汇集全国各地名窑技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并自成体系。其行业分工之细,专业化强度之高是其他手工行业所无法比拟的。
从御窑厂来说,其生产组织分工相当完备,具备了制坯行业的各种作坊:有舂碓陶土的作坊,有制作大小圆、琢器坯胎的作坊,有制匣钵的作坊,还有各种辅助性的作坊,如泥水作、大木作,船木作,铁作等。许多局部操作大都由专业性很强的工匠担任。同时将烧、做两行集中在厂内,设御窑若干座,形成了一个门类齐全,无所不及的大型手工作坊。
从民窑来说,最晚自宋末元初起,景德镇制瓷业烧、做两行便开始分立。"陶 食工,不受艺佣,帚赁窑主,以相附合"。清代才出现兼营烧做两行的"烧囵窑户"。同时,民窑业也具有完善的生产体系。这个体系分为不同的行业,各行各业都有其行帮组织,他们既各自独立经营,又处在经常的互相联系中。由于分工不同,工匠必须各自掌握一种专门技艺,并以此为终身职业。这对工匠的工艺水平的提高和技艺的娴熟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也为新工艺的创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景德镇明清时期的制瓷工艺成就,是与景德镇瓷业生产分工细致的特点分不开的。
▲景德镇名瓷系列
【景德镇青花玲珑瓷】景德镇青花玲珑瓷是明永乐年间在镂空工艺的基础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已有500多种年间的历史。瓷工用刀片在坯胎上镂成点点米粒状,被人们称为“米通”,又叫玲珑眼,再填入玲珑釉料,并配上青花装饰,入窑烧制而成。它显得灵巧、明彻、透剔,特别高雅秀洁。
【景德镇青花瓷】景德镇青花瓷,被人们称为“人间瑰宝”。始创于元代,到明、清两代为高峰。它用氧化钴料在坯胎上描绘纹样,施釉后高温一次烧成。它蓝白相映,怡然成趣,晶莹明快,美观隽久。白釉青花一大城,花从釉里透分明,使人赏心悦目。明人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每次都带去大批青花瓷,与30多个国家进行交往。不少珍品现被收藏在英、美等国博物馆。
【粉彩瓷】粉彩亦称软彩,是瓷器的釉上装饰,白清康熙晚期开始,到雍正、乾隆年代,日臻完善。其制法是:先在白胎瓷器上勾出图案轮廓,再堆填色料,在摄氏七百多度的温度下烧煅而成,颜色柔和,画工细腻工整,既有国画风味,又有浮雕感,画面充满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有以中国历史故事和神话为主的人物、有秀丽多彩的山水、有栩栩如生鸟翎毛,有工整对称的几何图案。
【颜色釉瓷】在釉料里加上某种氧化金属,经过焙烧以后,就会显现出某种固有的色泽,这就是颜色釉,影响色釉成色的主要是起着色剂作用的金属氧化物,此外还与釉料的组成,料度大小,烧制温度以及烧制气氛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说“自然界有什么颜色,就可以烧制出什么颜色的瓷器”。您如果参观一下景德镇的颜色釉瓷,就会相信此话不假。当然,有许多颜色釉的配料和烧制是十分困难的,如“祭红釉”,就有千窑一宝之说。
【薄胎瓷】薄胎瓷,薄如蝉翼,轻如绸纱,是一种轻巧秀丽,薄如蛋壳的细白瓷。古人吟诵薄胎瓷曰:“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消”。薄胎瓷的制作要求极高,特别是修坯,最艰难也最关键,全靠工人师傅娴熟的技巧,经过百余次的反复,将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到蛋壳那么薄,在关键时刻,少一刀嫌厚,多一刀则坯破功败,稍不留神,一个喘息就会导致前功尽弃。这样的泥坯还须经受摄氏一千三百多度的高温焙烧的考验,不裂碎,不变形,其珍贵和难得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人们称薄胎瓷为神奇珍品。
【雕塑瓷】景德镇瓷雕制作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多年前,远在隋代就有“狮”、“象”大兽的制作。当代的景德镇,瓷雕工艺精湛,工艺种类齐全,有园雕、捏雕、镂雕、浮雕等;产品多样,有佛像尊神、花草鱼虫、亭台楼阁、动物玩具等;造型优美、形神兼备、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装饰丰富,有高温色釉、釉下五彩等;艺术表现力强,有的庄重浑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丽堂煌,鲜艳夺目。
传承意义
景德镇在"集大成"之后,又将其精湛的制瓷工艺传播开来,促进了全国及世界各产瓷区制瓷业的蓬勃发展。因此,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及生产体系不愧为中国陶瓷业中的杰出代表,体现了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与东西方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当地政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为配合城区改造,保护一批历史文化遗迹,把散落在市区的部分古窑场、古作坊、古建筑异地集中保护,建立了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整个博览区由古窑和陶瓷历史博物馆两大景区组成,是景德镇最重要的陶瓷文化旅游区之一,也被国内外专家和陶瓷爱好者称为"活的陶瓷博物馆"。
但同时,建国以后,随着政治、经济的变革和瓷业机械化生产的不断发展,景德镇瓷业习俗开始淡化,现已濒临消亡。景德镇传统的制瓷手工艺虽然得到部分保留与发展,但其中的一大部分仍在不断地流失和消亡,亟待抢救和保护。
【附】图为清乾隆珐琅彩「古月轩」锦鸡图双耳瓶,价值1.2亿的人民币。景德镇官窑瓷器。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记得采纳啊
夏商周时期的陶瓷: 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
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
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
朝廷对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五代十国时期的陶瓷 : 这个时期较为有名的是后周世宗的柴窑,以天青色为主,世宗评为「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所以有「雨过天晴青」的美称。
陶路上记载「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可略知其制作精美。
秦汉时期的陶瓷 : 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1)瓦当: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为瓦当,瓦面上带著有花纹垂挂圆型的挡片。
瓦当的图案设计优美,字体行云流水,极富变化,有云头纹、几何形纹、饕餮纹、文字纹、动物纹等等,为精致的艺术品。
(2)汉砖:汉砖上的雕饰,包罗万象,繁复美观。
无论是彩绘或是浮雕图像都生动活泼,线条灵活其中表现的故事都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在四川省彭山发现的汉墓中,有一种圹砖是专供筑墓或建隧道使用的,在结构中似乎已经知道应用物理学上的圆柱中空的道理。
自古以来,我国社会崇尚厚葬,陶器可久藏不朽,成了最好的陪葬品,有模型房舍、乐器、鸟兽、以及人俑,秦汉时期的兵马俑最为有名,最近陆续出土狻为考古学者重视(3)兵马俑:兵马俑多用模塑结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是先烧后接,有的是先接再烧,火候均匀、色泽单纯、硬度很高。
(4)铅釉陶:铅釉陶是汉代陶艺的一种创新,有黄、褐、绿等色,绿釉较为流行,以铅为釉的基础,加上少许的氧化 就可得到青绿色,熔点低只 烧摄氏七百到八百度,,必且可以薄薄的匀挂在胎上。
在南方也盛产青釉陶,火度高,釉质较硬,也是后来发展青瓷的开端。
东汉的中后期就有了青瓷,使用「龙窑」提高窑温,也选用一般瓷器使用的高岭土。
隋朝时期的陶瓷: 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杨坚篡北周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为隋,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此时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贴花,就是一例。
唐代的陶瓷: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
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於火烧温度。
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
唐代最著名的是唐三彩。
唐代最重要的产品是驰名中外的唐三彩,一直到文明的今天还受到广泛的喜好与收藏。
唐三彩是陪葬的陶器,色彩亮丽有黄、绿、青三色铅釉,故名唐三彩,但不一定每件唐三彩都三色俱全,但可利用三色交叉混合的上釉技术来制造出美丽的花朵,以及先在坯体上刻花成暗色图案,变化无穷,彩色斑斓。
唐三彩分布在长安和洛阳两地,在长安的称西窑,在洛阳的则称东窑。
唐代盛行厚葬,不仅是大官贵族,百姓也如此,已形成一股风气。
唐三彩种类很多人物、动物、碗盘、水器、酒器、文具、家具、房屋,甚至装骨灰的壶坛等等。
大致上较为人喜爱的是马俑,有的扬足飞奔,有的徘徊伫立,有的引颈嘶 ,均表现出栩栩如生的故种姿态。
至於人物造型有妇女、文官、武将、胡俑、天王,根据人物的社会地位和等级,刻画出不同的性格和特徵贵妇面部丰圆,梳成各式发髻,穿著色彩鲜艳的服装,文官彬彬有礼,武士刚烈勇猛,胡俑高 深目、天王怒目威武雄壮气概,足为我国古代雕塑的典范品。
宋朝时期的陶瓷 : 后周赵匡胤夺取政权,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
宋代的陶瓷氏我国的鼎盛时期,「宋瓷」也是闻名世界。
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为五大名窑,形制优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后人仿制也少能匹敌 。
元朝的陶瓷 : 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业较宋代为衰落,然而这时期也有新的发展,如青花和釉里红的兴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 泛青,带动以后明清两代的瓷器发展,得到很高的成就。
(1)枢府窑:元代在景德镇设计官窑,制作精美,装饰花纹中常有「枢府」二字,因而又称枢府窑,景德镇渐形成全国瓷器制造中心也是从元代开始。
(2)青花:青花是在白瓷上用钴料画成图案烧制而成,只用一种蓝色,但颜料的浓淡、层次,都可以呈现出极其丰富多样的艺术效果。
青花简朴而又华美,既复杂又统一,如同蓝印花布一样,具有质朴、淳厚、典雅的特色,成为瓷器中的主要品种。
(3)釉红:釉红是以氧化代替钴料,做法与青花属釉下彩绘,由於还原成雪红色,釉透红,故名釉红,元代继钧窑之后所出现的另一种红色表现方法,烧成不易,是烧制瓷器较难的一种,往往呈灰红色或暗褐色,相当不稳定,产量不多,传世更少。
明朝时期的陶瓷 :我国的陶艺发展到了明代又进入一个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而明代之后以白瓷为主特别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产品,而景德镇更成为主要的窑厂,规模最大,一直延续明清两代五、六百年而不衰,描写当时盛况为「昼间白烟掩空,夜间红焰烧天」。
永乐轩德时期为青花瓷器的早期,虽然比不上甜白、脱胎的精致,但由於苏泥渤青钴料的输入使用,使这时期的青花大放异彩画工的艺术修养很高,利用青料的散晕,作末骨花卉的笔法,产生水墨的趣味有的利用线条上不同浓淡,产生活泼的变化,显得更为生动有力。
元代以来回教的输入也给此时带来丰富的图案,加上中国绘画的运用,布局内容清晰明朗,感觉出他的雄浑古朴。
成化、正德为青花瓷的中期,此时苏泥渤青已用完,改用平等青,色淡比不上苏青的浓郁,更无散晕水墨效果,所以另外朝著加彩或细致的表现方面发展,绘画手法力求精练,细描匀染,加上白瓷薄胎,达到精致的目标。
嘉靖、万历年间为青花瓷之晚期,回青的使用,给嘉靖诸窑带来盛况,色彩浓艳而强烈。
此时产量较大,并由荷兰船运往欧洲。
万历年间有名的五彩、斗彩、成为后世彩瓷发展的基础,甚至日本伊万里古瓷也是根据 这时期的斗彩发展出来,「万历彩」也就在史上成名。
同时又有红地黄彩、蓝地黄花、红地青花、黄地青花五彩、描红等等各式彩磁及前代各窑之大成,图案是千变万化、增加许多。
明代开始,窑址都趋於集中在景德镇,无论官窑或民窑都偏向於彩绘瓷器,宋瓷前都以单釉为主,而明代后走入了彩绘世界,瓷胎也趋向薄、细、白的 求,在坯身上记住款式也从此开始,年代、堂号、人名都有,使研究考据有更确实的辨认。
清朝时期的陶瓷: 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
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
清代陶瓷生产,除以景德镇的官窑为中心外,各地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并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风渐进,陶瓷外销,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受到外来影响,使陶瓷业更为丰富而多采多姿,也由於量产及仿制成风,画院追求工细纤巧,虽有惊人之作,但少创意而流於匠气。
福建省德化白瓷,莹白而带透明感,生产佛像相当有名。
清代中期,外销陶瓷发展出来的广彩,艳丽照人。
(1)粉彩:雍正时期则以粉彩最有成就,粉彩主要特徵是用色调柔和淡雅,比例精细工整,故又称「软彩」采用白粉扑底成立体状再加色彩,并染成浓淡明暗层次,清新透彻,温润平实,深具工笔花鸟之意味及浓厚的装饰性。
(2)珐琅彩:乾隆时期继承前清二朝风气,产生不少秀丽精巧作品,而后则不惜资本,追求创意,综合各种工艺技法,运用在陶瓷之上,仿其他各种素材的产品也很多。
在彩绘上最大的成就就是珐琅彩,最早采用进口的颜料烧制,所以也称「洋彩」。
珐琅彩所用的材料,色择晶莹,质地凝厚,用作装饰,花纹有微凸堆之感。
景德镇瓷胎运到宫廷,命画院化工加以彩绘,多属「内廷秘玩,所以装饰画法极为精细,追求华美艳丽,狻具宫廷气息,加上宫中的「古月轩」作款式,全属内府,成为有名的古月轩瓷。
(3)紫砂:宜兴紫砂到清代产量更大,名家辈出,除宜兴壶的制造外,日常各式用品如碗盘、花瓶、花盆等都有,保持胎本色、古意盎然、各种色陶也都具有创意。
(4)织金:「织金」就是用金线沟边再填彩,相当具有特色,采用景德白胚在广州加彩出口,也一直延传到今天。
(5)黑瓷:山东博山的黑瓷,是北方农家流行的生活用品。
(6)石湾塑:广东石湾塑造人物近年来很受重视,釉色变化万千,栩栩如生,尤其以故事人物,表情生动有力又具趣味。
中国近代的陶瓷 :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的民族工业受到了严重摧残,千载名窑也停滞而趋向衰落。
陶瓷生产水平继续下滑,生产规模也日趋萎缩,制造工艺上仍沿行旧法。
中国毕竟有悠久的制瓷传统,广大瓷工身怀绝技,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奋力发展以手工技艺为特色的仿古瓷、美术瓷生产,坚持与外国机器制造的日用瓷相抗争,保持了中国瓷器在国际上的美誉,于衰落中显示了振兴陶瓷的潜力。
青花瓷器为明、清两代瓷器生产的主流,历经四百年盛烧不衰。
不同时期使用不同的青料并由此产生不同的色调效果与风格,这已成为判断瓷器年代的重要依据。
明清两代瓷器的造型更加符合实际生活的需要。
所以,瓶、罐、壶、盘、碗等器物都有多种形式。
青花瓷器为明、清两代瓷器生产的主流,历经四百年盛烧不衰。
不同时期使用不同的青料并由此产生不同的色调效果与风格,这已成为判断瓷器年代的重要依据。
永乐、宣德青花瓷器在造型、纹饰上受到了西亚银器、铜器的影响,执壶、花浇、折沿盆、烛台、钵等都具有西亚风格。
梅瓶、扁瓶、天球瓶以及各式罐、盘、碗、瓶等是这一时期常见的器形。
纹饰中以龙凤纹占主要比重,并贯穿于整个明、清时代。
正德瓷器因明武宗的妃子信奉回教,故瓷器装饰上的显著特点是阿拉伯文较多。
嘉靖瓷器造型的特点是葫芦瓶较多,方的、圆的、上圆下方的、高的、矮的、大的、小的,应有尽有。
此外,方形器物较多。
由于世宗信奉道教,故纹饰上道教色彩浓厚,典型的纹饰有八仙人、云鹤八卦。
缨络纹也是这时期常见的纹饰。
康熙时期民窑瓷器有很大的发展,外销数量很大,欧洲收藏有大量康熙民窑的瓷器。
双耳盖瓶等具有欧洲瓷的造型特点。
人物纹、山水纹凤尾樽、棒棰瓶比较多见。
康熙青花由于使用云南珠明料,蓝色明亮,层次较多,具有水墨画的效果。
五彩瓷器始于明代宣德年间,嘉靖、万历时期得到了很大发展。
而到康熙时期,釉上蓝彩取代了釉下青花、黑彩、紫彩、金彩大量使用,另外红、绿、紫彩还可分化出深浅不同的色调。
纹饰题材几乎无所不包,人物、鸟兽、花草、虫蝶生动而艳丽,达到了历史上五彩瓷器的发展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