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豫的招牌
2025-10-01 13:39:59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秦二世在登基后,一共也就干了这几件事:
第一件,屠杀扶苏外剩余的所有兄弟姐妹,一共杀了22个兄弟和十个公主。杀兄弟,是怕抢夺帝位,威胁到他的统治,姐妹们无论如何也威胁不到二世啊,也遭此无妄之灾,我想不通,朋友们,你们有谁知道原因吗?知道的请举下手,告我一声。
第二件,赵高屠杀异己,蒙恬是在二世即位前杀的,之后杀的也数不胜数,例如蒙恬兄弟蒙毅、丞相李斯(之前还是同党)、右丞相冯去疾和将军冯劫等。
在子婴即位秦王后,已经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了,原因如下。
首先,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一百多年的积累,始皇才能在短短十年灭掉六国,统一天下,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连续灭掉六国,短短十几年根本无法消化掉,地域观念还没消除,只要有人登高一呼,六国故地纷纷揭竿而起,最终灭亡大秦帝国。
其次,秦末时期,土地兼并严重,当时正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期,经济崩溃,爆发大量农民起义,而不是六国贵族单纯的复辟推翻的秦国。
但是,秦亡的90%责任在糊涂的胡亥身上,他在位三年利国利民的好事没干过,在赵高的挑唆下,残害手足、屠杀忠臣、实行暴政,大秦历代君主400年筚路蓝缕开创的基业被他葬送。有人说秦朝是亡于秦王子婴,是他把大秦献给先入关的刘邦的。
这不能够怪子婴,只能怪秦二世胡亥太败家了,把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大好基业都葬送了,自己也被赵高所害。
饱满的发夹
2025-10-01 13:39:59
秦时明月赵高被杀是第55集。
分集剧情:
第55集
见无论怎么解释子婴都是一副疯疯癫癫的样子,天明心中生疑,不知他究竟是装傻还是真的傻了。两人正在拉扯间,子婴偷偷在天明耳边说,不能走,扶苏的仇马上就可以报了。赵高派车马将子婴接到咸阳宫,又遣手下将献出新王求和的密信送给刘邦。
得知赵高想要求和,盖聂说赵高毫无信用可言,若自己进了咸阳城,必将杀之以告故人亡魂。刘邦的想法与盖聂不谋而合,下令给将士多添战饭,明日一早出兵叩关。
新王登基当天,子婴迟迟没有到达祭典会场,众大臣议论纷纷。大殿之上,子婴抱着娃娃,说是自己的儿子,装疯卖傻的称宫人要谋害自己和儿子,拒绝沐浴更衣,并用头撞击青铜雕像,以死相逼。赵高得知没人劝得动子婴,只得亲自来到大殿。
赵高进入殿中,察觉气氛有些异常。子婴将鞋子置于帘子之下,吸引赵高的注意力,又趁其不备之时,从背后将其刺杀而死。大仇得报,子婴恢复到往昔清醒的状态,坐在了王座之上。
公元前二零七年,子婴杀赵高即位为秦王,刘邦率义军破武关,兵临霸上,剑指咸阳城,天明、高月也与盖聂和端木蓉在城外汇合。做了四十六天秦王的子婴,为了咸阳不受战火屠戮,奉天子玺符,亲领百官出城向刘邦请降。刘邦接过玺符,带兵入城。盖聂与子房分析怀王以关中为筹码,就是想让几路强兵厮杀,自己坐收渔翁之利。刘邦采纳建议,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为保咸阳平静,甚至主动撤军到霸上,不拿百姓一分一毫,其做法尽得民心。
少羽带着几十万大军疲惫而缓慢的赶往咸阳,归降的秦军因为吃不饱穿不暖,几次与少羽的部队发生冲突,章邯指责少羽空有强兵,却少仁德,少羽盛怒之下将其斩杀,并下令对闹事的秦军大肆屠杀。卫庄劝少羽宽待秦军,稳定军心,防止引发兵乱。少羽不听劝阻,让虞美人将其送走。出了营帐,虞美人说少羽复仇针对的是敌人、仇家,而卫庄复仇伤害的都是至亲之人,所以没有资格指责少羽。
探子报告刘邦已经入了咸阳,少羽下令连夜赶往关中。秦兵又闹事,不肯拔营前行,为了轻车从简,尽快到达咸阳,少羽假意送粮安抚秦兵,实则安排手下用火将其全部烧死。卫庄说少羽后无追兵,前无强敌,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少羽说要以最快的速度到达咸阳,将咸阳掌握在自己手上。
卫庄找到虞美人,让她劝少羽收敛一下暴戾之气。虞美人说理解少羽心中的痛苦,所以不会劝他,而且不管他今后是王还是寇,自己都跟定他了。虞美人离开后,将坐在轮椅上的卫庄留在了帐中。
冷酷的月饼
2025-10-01 13:39:59
文·段宏刚 我国历史上有两个朝代很有话题性,一个是秦朝,另一个是隋朝,它们大起大落,虽然在很短时间内就消失在历史长河里,但存在感都很强,对历史做出的贡献,让后人受益匪浅。 秦朝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建立,到公元前207年被刘邦攻破都城咸阳,俘虏了秦王子婴为止,前后只延续了14年。 但这14年里,秦朝对历史的贡献颇多,最大的贡献莫过于第一次在华夏大地上建成了统一王朝,并统一了度量衡,大大减少了资源浪费,方便了各地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同时,秦朝还通过大兴土木,给后人留下了举世闻名的兵马俑和秦始皇陵,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领域的瑰宝,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文明财富。 因此,历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都会不惜用溢美之词来歌颂秦始皇的丰功伟绩。 隋朝从隋文帝杨坚于581年修改国号为「 ”隋”,并定都大兴城(今西安)开始,到619年被军阀王世充废掉末代皇帝、隋炀帝杨广的孙子杨侗结束,前后总共存活38年。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 隋朝历史虽然不长,但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和贡献都可圈可点,有些贡献甚至是举世无双的,为后边朝代的腾飞打下了坚实基础。 隋文帝杨坚(541年——604年)建立隋朝后,以史为鉴,深信”自古帝王未有好奢侈而能久长者”的道理,立志要把隋朝建设成一个国强民富的统一王朝,因此,他从政治、文化、教育、军事、民生等方面,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都取得了可喜成绩,给隋朝逐步走向繁荣富强开了一个好头。 著名的 「 ”三省六部制”,就是在杨坚手里创立的,从他创立后,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历朝历代都以「 ”三省六部制”为核心,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和调整,对巩固中央集权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省是指对全国所有官僚机构的划分,分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中书省是全国的执政中枢部门和封建社会最高的 *** 机关,首席长官是宰相,主要职责是决策国家大事,制定和修订国家的法令,发布皇帝的诏书。 隋朝疆域 尚书省是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发展而来,由「 ”六尚”,即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尚书六个负责皇帝的饮食起居的机构形成,但由于这些机构近水楼台先得月,经常有机会传达皇帝的命令,在后来地位不断提高,成为有实权的执政机关。 门下省最初是皇帝的侍从机构,随着后期权力不断扩大,成为跟中书省并驾齐驱的机构,两者共同商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还有监督皇帝的诏书是否具有合理性的权力。 六部是尚书省下属的六个部门,分别是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工部、刑部,最高长官称作吏部尚书,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官阶位居一品到三品之间,掌管着全国各行各业的运行,相当于现代国家每个部门的部长。每个部又下辖四个司,管理具体的事务,它们构成了完善而科学的国家管理机器,对中央政权的巩固,对推进社会全面、运行发展,都具有不言而喻的作用。 隋文帝登基以后看到,隋朝之前的选拔人才制度,一直实行「 ”九品中正制”,这个制度最大弊端的就是过于看重人才的家世和血统,容易养成任人唯亲的陋习,给真正有才华的寒门子弟设置了一个无形障碍。 古代科举考试现场 因此,隋文帝继位不久,就下令废除「 ”九品中正制”,推行了「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不论出身和血统,任何人都可以报名参加各个级别的科举考试,只要具备真才实学,任何人都有机会脱颖而出。 科举制度从隋文帝开皇七年(公元587年)开始,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结束,前后历经1300多年,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有力改善了之前朝代用人制度的各种弊端,彻底打破了门阀士族依靠血缘关系对人才的垄断,让许多普通读书人有机会跻身上层社会,得到施展个人才华的机会。同时,也为拥有豪情壮志的古代知识分子走向仕途,为国家鞠躬尽瘁提供了很大便利。科举制度能在隋文帝时期成功推行起来,是一个利国利民、善莫大焉的好事。 拥有雄心壮志,具备强烈开拓进取精神的隋文帝杨坚,在他执政的24年里,政绩相当显著,初步把隋朝建成了一个强大的王朝,他的所作所为无疑给他的皇子皇孙开了一个好头。 604年隋文帝去世后,他的次子,时年35岁的杨广(569年——618年)继位,史称隋炀帝,在位14年(604年——618年),总体来说,功过参半,跟秦始皇一样,在位初期,稳扎稳打,做了许多治国安民的好事,在位后期,好大喜功,干了不少祸国殃民的蠢事。 隋唐长安城遗址 杨广从少年时期,就表现出野心勃勃、唯我独尊的个性,但城府极深,对什么事都喜欢追求极致,甚至极端,却常常善于掩饰和伪装自己的动机。由于是次子,只能屈居晋王,没有资格做太子,于是,他对同父异母的哥哥杨勇一直嫉妒在心,处心积虑地抓他的把柄,并在朝中上下不断散播哥哥的谣言。 最终,在满朝文武强大的舆论压力下,隋文帝于600年下令废掉杨勇,改杨广为太子。他坐上至高无上的皇位,只是时间问题。 604年,杨广终于如愿以偿,坐上了期盼已久的龙椅,但他 *** 还没有坐热,就萌生出一个疯狂想法,那就是把都城从大兴城(长安)迁到700多里之外的洛阳。 他先在洛阳旧城东边18里的洛河沿岸,重新挑选了一块风水宝地,发动数百万工匠,经过9个月的大兴土木,终于在这里建起了一座堪比大兴城的新国都。在兴建新国都的同时,另一项伟大工程,「 ”隋朝大运河”也在轰轰烈烈的开凿。 迁都是关系到江山社稷的大事,历朝历代的皇帝,在迁都问题上都十分慎重,隋炀帝迫不及待的迁都,是进行了多方面考虑后,才做出的决定。 隋唐洛阳城模型 第一个原因,看好洛阳的地理位置比大兴城更有优势。 八百里关中平原所处的黄河流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内,一直是全国经济、文化和政治的中心,但随着魏晋南北朝这400多年间,北方地区连年争战,对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与此同时,南方地区相对太平,经济上获得了迅猛发展,到隋朝时,已经超越了北方。 另一方面,此时的关中地区经常性发生灾荒,导致粮食产量逐年锐减,所产粮食难以养活大兴城几十万居民,更不要说给驻守边疆的士兵进行补给了。 洛阳地理位置非常好,正好位于大运河的中心位置,如果贯通洛阳周边的运河,完全可以利用水路的优势,把南方的粮食运输过来,供应给北方其它地区。 隋朝运河 第二个原因,加强对南方门阀士族的管理和统治。 门阀士族是东汉时期形成的具有特殊地位的政治集团,由官僚士大夫组成,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迎来了发展的辉煌时期,他们依仗强大的实力,对朝廷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隋朝统一后,看到这一矛盾依然存在,尤其在江南地区更甚。为了有效管理和统治南方,隋炀帝决定不惜一切代价,要把运河南北贯通,方便朝廷迅速出击,能在第一时间瓦解门阀士族的威胁。 为了完成大贯通运河的壮举,隋炀帝前后花去6年时间,每天动用上百万劳力夜以继日地开凿河道。 公元605年3月到该年底,成功开通了洛阳到江苏清江(今淮安市)总长度约为1000公里的「 ”通济渠”,直接打通了黄河与淮河的水上交通。 608年秋季,又开通了从洛阳经山东临清,再到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全长约为1000公里的「 ”永济渠”。 610年间,又开通了总长度约为400公里的「 ”江南运河”,起点为江苏镇江,终点是浙江杭州,同时还对邗沟进行了河道拓宽。 隋唐大运河安徽泗县段 再加上之前隋文帝于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在洛阳与杭州之间形成了全长1700多公里,纵横交错的水运系统,船舶完全可以自由而快速地出入在两个城市,把两地货物进行交换,有力促进了两地的经济发展。 隋朝大运河开通后的另一个巨大贡献,就是培养了著名城市扬州。扬州地理位置优越,随着运河南北贯通,扬州逐渐成为南北交通枢纽,藉漕运之利,富甲江南,成为当时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 ”隋朝大运河”贯通后,即刻成为我国古代非常有影响力的水上交通大动脉,除过在军事和政治上展现出突出作用外,对民生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不论对国家还是百姓都是居功至伟。 洛阳城和大运河都完美地建好了,但如何解决新都城几十万人口的吃饭问题,成为另一个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某天用膳时,隋炀帝突然想到,南方温暖多雨,一年可产两季粮食,多的吃不完,何不通过大运河把南粮北调,储存在洛阳城中,既能满足洛阳城的粮食需求,又能以洛阳为集散中心,随时把粮食分配到北方各地,完全可以缓解北方粮食不够吃的压力。 隋朝粮仓分布图 说干就干,此时的隋炀帝非常清楚知行合一的道理。 据《隋书·食货志》记载,从大业元年(604年)开始,隋炀帝先后在洛阳城及其周边地区,修建了六大粮仓。 它们分别是:兴洛仓(位于河南巩义),回洛仓(位于洛阳城东北)、黎阳仓(位于河南鹤壁市浚县)、广通仓(位于陕西华阴)、河阳仓(位于焦作市孟县)、常平仓(位于古陕州,今三门峡西)。 这六大粮仓中,要数回洛仓的规模最大,与其说是粮仓,还不如说是功能完善的仓城,内部分为管理区、仓窖区、道路和漕渠,整体造型为长方形,东西长1000米左右,南北宽约355米,总面积达到了惊人的35万平方米,相当于现代50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总和。 管理区是记录粮食进出和调度分配的办公场所,主道路宽度为28米——40米,方便各种马车运输粮食,漕渠用来疏通和排放地下水。 隋朝粮仓 仓窖位居整个仓城的最里边,用来储存粮食,形状为圆筒形,具有很好的防潮防水功能。每个仓窖的深度和直径都是10米,可以储存粮食50万斤。据推算,回洛仓里的仓窖数量达到了700多个,它们一个个整齐的排列在仓城内,整个回洛仓可以储存粮食大约在3.5亿斤。 可以算一笔账。隋炀帝时期,全国总人口大约为5000万,新都城洛阳人口接近100万,如果每人每年可以消耗700斤粮食,仅仅一个回洛仓储存的粮食,完全足够洛阳城居民享用半年之久。如果再加上其它五个粮仓的存货,一两年之内,洛阳城即使发生灾情,也不担心粮食问题。 建造如此浩大的工程,在没有任何机械设备帮忙的情况下,全部依靠人力来完成,隋炀帝和隋朝百姓展现了他们无与伦比的智慧和毅力。 据史料记载,建造回洛仓时,一次性从全国各地召集了200万劳工,由大臣杨素作为工程总监,200万人夜以继日,耗费9个月,才完成了这项大工程。 通过考古挖掘,以及对建造场景的还原,能想象到粮仓的建造步骤是这样的。 回洛仓 先在地上挖出一个环形基槽,外径大约17米,内径11米左右,宽度为2——3米,深度为2米左右,然后用特制工具把基槽的表面夯实,让其达到较高的强度和韧性,自然形成一个仓窖口。之后,在仓窖口内挖出深度约为10米的水缸形仓窖,仓窖雏形就算做成。 接着一道工序是用干柴烈火来烘干仓窖,目的是为了让它变得更加牢固、结实和干燥。 下来一道工序是给仓窖表面进行特殊处理,增加防潮效果,起到保护粮食的作用,跟现代人给建筑物上抹一层涂料是一个道理。 通常做法是给仓窖表面涂抹一层混合涂料,以白膏泥、硅藻泥、干草末等混合而成。白膏泥由于黏性较大,质地细腻,不容易渗水,当受潮时,能有效阻止潮气进一步渗透。硅藻泥的孔隙大,有很好的吸湿作用。在潮气较重的粮仓,还会放置一些木炭,同样具有吸湿防潮的作用。 最后一道工序,是给涂抹过混合涂料的仓窖铺设一层薄木板,由于白膏泥黏性较大,完全可以把木板黏在仓窖表面,跟现代人给墙壁上贴瓷片是一个道理。木板铺设好后,再给木板上铺设一层质地细密的草席,此时,仓窖正式建造完成,可以直接用来存储粮食。 隋朝大运河终点——杭州 以现代建筑难度来看,建造一个粮仓所需的技术含量并不高,但在1000多年前科技不够发达的隋朝,建造它们所耗费的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都高得惊人,建造工序也十分复杂,没有气逾霄汉的魄力,以及坚忍不拔的毅力,根本无法实现。 建成这几个大工程,对隋炀帝来说,虚荣心得到满足并不能安抚他一辈子,让他流芳百世,他的野心并没有因为年龄的增长而消退,反而更加强烈,他看到自己拥有比肩汉武帝的所有潜质。 因此,在晚年,隋炀帝更加唯我独尊,好大喜功,对内大兴土木,对外则东征西讨,内外交困后的劳民伤财,才是加剧隋朝走向灭亡的主因。 他一手建造的大运河,粮仓等伟大工程,还没有来得及给隋朝发挥出巨大作用,他们仅仅享用了它们带来的10多年好处,就以619年5月彻底被大唐王朝取代。 幸运的是,唐朝依靠隋朝打下的基础,迅速实现了强国富民的梦想。
结实的板栗
2025-10-01 13:39:59
子婴,嬴姓赵氏,名子婴、一说名婴,秦王朝的最后一位统治者,说他是秦王朝的末代皇帝也无可厚非。但是,准确地说,子婴并不能叫做秦三世皇帝。子婴即位之时,秦末农民起义的战火已经燃遍华夏大地,彼时的赵高不知出于何种目的,只允许子婴称秦王而不是三世皇帝。因此,史籍通常称其为秦王子婴,而不是秦三世皇帝。但是,这不过就是一个名称而已,子婴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统封建王朝秦王朝的最后一任统治者,被称为秦王朝的末代皇帝实际上也不能算错。
关于子婴的身世,两千多年来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说他是扶苏之子的,也有说他是秦始皇之子或者秦始皇其他儿子所生之子的,甚至有说他是秦始皇弟弟的。个人认为,子婴很可能是秦宗室远支,大概其是秦始皇之弟、长安君成蟜或者秦庄襄王子楚某个兄弟的后代。秦二世即位之后,大肆屠戮他认为可能危及自身地位的兄弟姐妹。秦二世连公主都没有放过,又怎么可能放过自己的侄子或者叔叔?史籍记载,秦始皇所有儿子中只有公子高“自愿”为秦始皇殉葬,让秦二世非常满意,他家这一支才得以保全。如果子婴是公子高的儿子,其世系非常清楚,史籍不可能一点记载都没有。因此,子婴很可能就是秦宗室远支,因为血缘疏远或者不受秦始皇待见,官方史料关于其小家族的记载语焉不详也就不奇怪了。
或许正是因为子婴除了是嬴姓赵氏之外,缺乏深厚的背景与崇高的地位、便于操控,让他最终进入了赵高的视线。赵高本人就是嬴姓赵氏的远支,选择一个外人来当“皇帝”,恐怕赵高自己都不会愿意,子婴的身份恰到好处。只可惜,赵高还是看走了眼。在让自己女婿阎乐杀了秦二世之后,赵高选择了子婴,继续做着“君临天下”当“站皇帝”的美梦。可子婴却不是秦二世,这个人属于典型的“扮猪吃老虎”!表面上对赵高恭恭敬敬、让赵高逐渐放松了警惕,暗地里却一直在策划着如何除去赵高。不久之后,子婴装病不肯公开露面,赵高无奈只能亲自去“请”,子婴趁赵高没有防备,与身边的宦官联手诛杀了赵高,一代权宦赵高就这样稀里糊涂丢掉了性命。
虽然诛杀了赵高,但是秦王朝这艘破船已经沉没,子婴也回天乏术。不久之后,刘邦兵临咸阳城下,子婴率秦宗室出降,在位仅两个月不到。刘邦进入咸阳之后,出于政治考量,并没有处置秦宗室和子婴。这段时间里,子婴的日子应该说过得还不错。可是,好景不长,项羽来了!刘邦不得已还军灞上,为了保命还与项羽上演了一出“鸿门宴”。之后,项羽进入咸阳,焚秦宫室、杀子婴及秦宗室,秦亡。自此,子婴正式成为了史籍之中的一个符号……虽然子婴终生没有称三世皇帝,但是作为秦王朝最后一位拥有过实权(虽然时间很短)的统治者,秦王朝末代皇帝的称号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