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古瓷器鉴定最简单方法

优美的黄豆
儒雅的橘子
2023-03-24 09:56:05

古瓷器鉴定最简单方法

最佳答案
大胆的眼神
温暖的裙子
2025-10-01 15:50:49

如何鉴别瓷器的真伪?

一、从釉面老化程度来辨别真伪

1.先看釉面光泽:光芒内敛,有如薄雾覆盖其上,这是非常老化的釉面才具有的“如雾状膜皮”,若是一般状态的老化釉面,只是光芒柔和、不刺眼。

2.釉面老化形成塑膜状局部斑块和结晶:首先要绝对确认这种斑块和结晶是天然的、是人力不可制造的,那么,才能肯定它绝对是真古瓷。因此,凡是生长有类似的“天然如雾如膜状”的瓷器,绝对是真古瓷。

3. 塑膜状结晶斑、雪花状结晶斑和釉层内外层次分明的结晶斑点共生,完全是天然状态。这种多形态、多样化的老化特征同时出现在一件瓷器上,更是现代科技无能为力的。

二、从釉层内部结晶来辨别真伪

釉层内部老化产生出很有规律的结晶,形成花朵状,而且在釉层的上中下层次非常清楚。这是显微拍摄的效果,肉眼裸视根本看不到。这是人力无法仿制的。

釉泡破孔周围形成老化“晕圈”,有逐步过渡的层次,破孔口周围的钙化状较严重,而晕圈的最边缘却与正常釉层融为一体无明显的界限分别,这就是自然老化的破损釉泡状态——这种老化的破损釉泡对鉴定所有的古瓷器都是通用的。

注意观察釉泡破孔的“晕圈”发色和形态。凡是具有这种釉泡破孔带自然“晕圈”的瓷器,无疑都是真品。此特征可以通用于一切具有破损釉泡的瓷器。因此可以说,凡是用40倍以上的放大镜或显微镜才能看到的、而且是多种样式的有序结晶体,都是人力做不出来的。

三、从青瓷方罍足胫部水土浸蚀的状态来辨别真伪:这种老化状态是不是现代人工可以做出来的。

四、从胎土表面“附生物”的坚固程度和古旧程度鉴定真伪

附生物必须“古旧”,必须坚固。比如:土碱,水锈,其它非自身的“外来杂物”。“古旧”和“坚固”必须同时存在。

五、从钙化现象来辨别真伪

若有缺损可见胎骨的,看断口的胎骨有没有钙化现象。钙化程度有轻重不同,老化程度也不完全相同。断口口面有干涩感;或有一层很薄的胶膜感觉,缺乏光泽,但无论如何也洗不掉;有的断口口面生长有干涩、灰白的钙化物,但极薄、刷洗不掉。凡是露胎处或是缺口面的胎骨上“生长有薄雾状钙化物,或相当古旧而又洗不掉的土碱”、或者生长有“圆点状”的古旧钙化物,都是不需要请专家鉴定的真古瓷。

六、若是釉面产生出“银星”、“汗星”斑点,或者是“银色”釉膜,那是极老的古瓷。这件瓷器的“银膜”形成了“块斑”。注意,银膜、银星、汗星是长在釉面上的,是洗不掉的。

最新回答
沉默的世界
害怕的酸奶
2025-10-01 15:50:49

(一)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

仿制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隽秀,未必能学其古拙。因为一件器物的创作,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说陶瓷器在纹饰、胎釉等方面均能体现各时代的特色,但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所以若能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掌握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陶瓷器的形状,大体是古时简朴,随同时代的演进而渐趋繁复。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显得突出。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常见有相当大的器形。例如传世的元青花与釉里红大碗有口径达42厘米,青花和釉里红大盘的口径也在45~58厘米左右。由于胎体厚重,烧制不易,难免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变形的缺陷,因而过去文献多有元瓷粗率之论,其实这是不够全面的。元瓷纹饰之丰富多采,固不侍言,即以大盘造型而言,十二瓣板沿花口的多是花口花底(口、底均为十二瓣花形),足见当时制作认真,虽底足之微也不轻易放过。此种作法到明代永、宣以后便不复见(永、宣只见有花口花足的把碗和中型碗、洗,而无花足盘)。

永乐时一般盘、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内凹,圈足较元代放大,显得格外平稳。特别是胎土陶炼精细,造型轻重适宜。永乐时期另有一种纯白脱胎带暗花的器皿,胎体非常轻薄,清代人形容它曾有所谓“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的诗句。这种“薄如卵幕”的瓷器,造型精美,都是盘、碗之类,后世虽有仿作,但在暗花纹饰的技巧上仍有所不及。宣德瓷器的造型种类更加繁多,无论盘、碗、杯、壶、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独出心裁,锐意创新,如“无挡尊”可称是空前之作,除乾隆时曾经仿制外,后世很少有此种仿品。目前传世品中常见的永、宣时期造型有:鸡心碗、花浇、僧帽壶、长圆腹执壶(流口为葫芦形)、天球瓶、扁腹绶带葫芦瓶、四季委角兽耳瓶和菱花式洗、菱花式把碗等。

至成化时期在瓷质方面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纤巧,而且也无大器。弘治传世瓷器虽不多,但以黄釉双耳罐、碗著称于世。正德时期最突出的造型有笔架、插屏、墩式碗、磨盘式香盒、七孔出戟圆腹高足瓶等。嘉、万以后造型渐趋复杂,在器形上有很多创新之作,文献上有所谓“制作益考,无物不有”的记载。只以文具一项来说,就有笔架、笔盒、笔洗、水丞、砚台、颜色碟、颜色仓(俗称温盂)、印盒等多种多样。更有大鱼缸、大罐、大瓶、大盘(嘉靖黄地青花大盘口径有达80厘米的)等,器形之巨尤胜过元代;其他如镂空瓶、壁瓶、捧盒、方斗杯、灯台、绣墩等不胜枚举。可以说在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成时期的作品来未免粗制滥造。

清代无论在器形或种类方面均显著增多,并且制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时期创新之作独树一帜。琢器中如琵琶尊、马蹄尊、象腿尊、凤尾尊、观音尊、太白尊、苹果尊、杏叶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载、柳叶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雍正时期在器形的创作方面也是丰富多彩的,如双陆尊、三羊尊、虬耳尊、鹿头尊、络子尊、牛头尊、蒜口绶带如意尊、撇口橄榄瓶、太白坛、菊瓣盘等。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窑及永、成瓷器不仅胎釉、纹饰维妙维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乱真。

乾隆时期比较突出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转带瓶、花篮、扇子及书式印盒、书式金钟罩等。这一时期无论创新、仿古都达到了高潮,所仿铜、石、漆、玉、竹、木器以及象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则大多因袭旧制,很少见有创新之作。造型从精美蜕变为粗笨,已逐渐失去前期的优秀传统。例如玉壶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区别并不显著,以后渐渐变得笨拙,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竟变成短颈丰腹的矮粗形式,造型远不及以前那样精美秀丽了。

知道了元、明、清瓷造型的基本特点之后,进而还需掌握观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很多同类的器皿乍看外表极为相似,仔细观察这三个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明代中期瓶、壶、罐一类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显的接痕,而清代以后制品由于旋削细致,此种接痕多不明显。如此所谓一线之差,往往在断代辨伪的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而浅,明代永、宣大盘盘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特别是永乐造型,无论大小盘、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墙向外稍撇,较外墙约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其他如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盘、碗底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即所谓“跳刀”),而在官窑瓷器中则极为少见。至于康熙大盘有些是双圈底,民窑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纹”,也是当时造型上比较常见的特征。文物工作者在鉴别新旧真伪时每以这些作为一部分依据。

有些时代接近或后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于纹饰画法和胎釉原料前后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区分。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绘三层纹饰,碗外绘四层纹饰,而且乍看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然而如仔细加以对比,便会发现他们之间的重要区别在于碗腹下部收敛程度有所不同,即永乐碗腹较丰满,宣德碗腹微削。雍正时期所仿的成化青花撇口碗,也是在造型上存在着碗腹微削的缺点。这些细微的差别,是根据实物仿制时,因成型、烧窑等技术条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绽(仿品的器形往往与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区别,因仿制时虽按真品原器制造,在未烧前与真器原形尽同,但经过高温烧成后,其形与真器原形在某些地方就有差别。这可能是由于原料的配制和提炼的精粗不一致,而经高温后纵横收缩膨胀的结果,为鉴别器形的关键)。至于有些仅凭传闻或只靠臆测而制成的仿品,如后世所仿的各式各样的所谓“永乐压手杯”之类,在造型上更是愈变愈奇(自嘉、万间开始越仿越大,甚至后来的已不成杯而变为大碗),只要见过真的实物,自然就不致妄断臆测。

(二)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纹饰与色彩

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由于绘瓷原料与技术的不断丰富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时期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成为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大体说来,瓷器纹饰的发展过程不外是由简到繁,由划印贴刻到雕剔描绘,由单纯一色到绚丽多彩。例如元瓷上惯用的变形荷花瓣(俗称“八大码”)图案,就是在晋瓷纹饰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尤其元代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出现,开辟了瓷器装饰的新纪元,打破了过去一色釉的单调局面。明、清以后各种色彩的发明更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而每一种装饰方法的出现都有其产生、成长、发展过程,因此也可据以推断器物年代的远近。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红因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在元代制品中颜色美丽的较少,而且釉里红中常有色调灰暗或变为绛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点。

但大部分成熟的元代青花、釉里红纹饰布局都非常美观,图案不仅重视主次协调,而且惯用多层连续的花边纹饰,无论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边线不填满色,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至明代中期以后此种画法渐绝,虽间或采用,但为数不多。此外由于原料成分的限制,在画法上也各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如元末明初有些使进口青料的瓷器,虽以颜色浓艳渲赫一时,但色调极不稳定,很不适于画人物,因而在元代纹饰中画人物的较少,也有所谓“元代人少,永乐无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说法。至于成化斗彩,虽然色泽鲜明,晶莹可爱,却也受原料和技术的限制而有所谓“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的缺点,而且画人物不论男女老少,四季均着一单衣,并无渲染的衣纹与异色的表里之分。类似这些就表现为纹饰上的时代特征,往往为后世仿品所忽略,倘能加以注意,自然对于鉴别真伪会有一定的帮助。

另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时代上的区别,如根据现在掌握的实物资料看,成化彩绘中没有黑彩,当时除用釉下钴画蓝线外,还用红、赭色描绘轮廓线。假如我们遇到一件釉上黑轮廓的成化彩瓷器,就应该怀疑它是不是真实可靠,因为黑轮廓线的应用最早不超过正德初期。其他如粉彩的出现,现知不会早于康熙晚期,当然也很难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赝品了。

至于乾隆时期由于大量使用洋彩,并且吸取了西方纹饰图案的装饰方法,有些作品但求笔法线条精细与纹饰奇异,从而有部分花样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风格。这种瓷以乾隆中期以后的制品较多。其他如明代正德时期的官窑瓷器中多有用阿拉伯文字作装饰的。清代外销瓷器中也有画着西洋纹饰图案的,都是比较别致的一种装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用文字作为瓷器装饰的特点上,明、清两代制品仍有所不同。如明代瓷器有写梵文、经语、百福、百寿字的,而用大篇诗、词、歌、赋以及表、颂等作装饰文字的则是康熙时期的创作。例如“赤壁赋”、“腾王阁叙”、“前后出师表”、“圣主得贤臣颂”等,此种只有文字而无图画的器皿历朝很少仿制。明确这一点,对判断时代和辨别真伪的具体工作,也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根据纹饰的笔法同样也可看出时代特征。例如康熙瓷器由于当时对绘瓷方法十分重视,因而官、民窑瓷器在这方面的成就都非常可观,而且瓷器上的图案纹饰多是模仿名画家的笔法。只以画树方法而论,康熙枝干喜用披麻皴,显得老笔粉披、奔放有力,而雍正彩所绘枝干只是描绘皴点,工力虽细,但笔力纤弱,索然乏味。若能仔细从它的起落转折等处看清笔法,自然会有助于我们的鉴定工作。至于明、清官窑纹饰多较为工整而板滞无力,民窑纹饰则气韵生动而粗放不羁,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特点。不过,在官窑中又有所谓“钦限、部限”之分,民窑瓷器中往往也有近似官窑的作品,这种以清代带私家堂款者居多。

提到官、民窑瓷器,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所谓“官窑龙五爪,民窑龙三爪或四爪”的问题。这种封建社会的典型纹饰,一般说来固然也提供给我们一条判断真伪和区分窑口的线索,然而并非是绝对的。相反,在民窑瓷器中既有五爪龙的纹饰,而官窑瓷器画三爪、四爪龙的作品也不是没有的。例如“宣德官窑青花海水龙纹天球瓶”及大量的“康熙官窑青花鱼龙变化折沿洗”等均画三爪龙,“康熙官窑绿地素三彩云龙纹文具盒”画四爪龙。而元代民窑青花纹器皿则三爪、四爪、五爪者均有,并且明、清民窑瓷器中也不乏此种例证。

官窑瓷器上的纹饰往往还与当时最高统治者的爱好和意愿分不开。如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于是多喜用八卦、仙、云鹤一类的图案作装饰。清道光皇帝嗜爱鸟、犬、草虫,因而这一类的画面也出现得较多。又如清代有赏赐瓷器之风,举凡雍、乾、嘉、道、咸五朝皇帝所赐群臣的瓷器,照例是以白地青花莲为主要纹饰,并以海水纹饰绘瓶口者为多(此种赏瓶通身共有九层花纹)。使用这种纹饰的含义,据说是表示为官以清(青、清同音)白为重,莲是廉(莲、廉同音)洁,海水是象征四海升平之意。其他如一桶(统)万年(万年青)、二蟹(甲)传芦(胪)、三羊(阳)开泰、四十六子、五伦图、六国封相、七珍、八宝、九莲登、百福、百寿、红蝠(洪福)齐天等,类似这些充满封建迷信色彩的纹饰,在明、清瓷器上出现的很多,如能进一步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于我们掌握其发展规律大有裨益。

能干的蜡烛
结实的板凳
2025-10-01 15:50:49
1、鉴定古瓷器可以看釉面老化程度,古瓷器存在的时间长,釉面老化程度比较严重,光芒比较内敛。

2、可以看釉层内部结晶,古瓷器釉层内部老化会产生很有规律的结晶,这些结晶会形成花朵状,在显微镜下,釉层的上中下层次非常清楚。

3、古瓷器如果有缺损,可以通过看钙化现象来辨别,古瓷器的断口部位一般会出现钙化现象,钙化程度有轻重不同,老化程度也不一样。

4、可以通过看足胫部水土浸蚀的状态来辨别真伪,真古瓷器会存在水土浸蚀的痕迹,而老化状态是现代人工不能做出来的。

5、从古瓷器胎土表面附生物的坚固程度和古旧程度来看,古瓷器的附生物古旧,并且坚固,这两个特点必须同时存在,而常见的附生物在土碱、水锈。

6、若是古瓷器釉面出现“银星”、“汗星”等斑点或“银色”釉膜,则说明是很古老的古瓷器,这种古瓷器上面的银膜、银星、汗星在釉面上洗不掉。

7、从古瓷器的材料颜色来看,古瓷器从视觉上给人的感觉是柔和的,施彩较厚,颜色较为纯正,新瓷器的施彩生硬,彩釉结合不紧,有粗松的感觉。

8、从古瓷器的纹饰画工来看,古瓷器的纹饰大多有寓意,线条给人自然流畅的感觉,新瓷器的纹饰线条比较呆滞、僵硬。

9、从古瓷器的声音来看,古瓷器年代久远,胎质经过多年风化,轻轻敲击会发出略显沉闷的声音,新瓷器经过敲击发出的声音会比较清脆。

10、从古瓷器的款式来看,古瓷器大多都有款式,并且书写工整严谨,底款的字会和瓷器的主题图案相对应,而新瓷器的落款相对随意。

11、从古瓷器的式样上看,真的古瓷器式样传统,具有所属时期的时代特点,反映了人们当时的审美标准,假的古瓷器式样奇特,显得不伦不类。

12、从古瓷器的边口颜色上看,因为制作工艺的原因,真的古瓷器边口内外颜色一致,假的内外颜色不同。

13、从古瓷器底部的接口上看,瓷器的制作工艺不同,真的古瓷器接口处釉色相同,假的古瓷器接口釉色有些差异。

14、从古瓷器的花纹上看,真的瓷器花纹不易脱落,颜色一致,假的瓷器花纹部分易落。

15、从古瓷器表面的包浆上看,真的古瓷器表面的包浆均匀透亮,假的古瓷器表面的包浆一擦就掉。

16、从古瓷器表面的斑点上看,真的古瓷器表面有银膜斑点,假的古瓷器表面没有任何斑点。

17、从古瓷器釉层的厚度上看,真的古瓷器釉层厚度较厚,假的古瓷器釉层厚度较薄。

18、从古瓷器的胎质上看,真的古瓷器质地细密坚韧,假的古瓷器胎质比例不均匀。

19、从古瓷器底部的粘沙现象上看,真的古瓷器底部有粘沙现象,假的古瓷器底部没有粘沙现象。

20、从古瓷器底部的火石红上看,真的古瓷器底部的火石红较为浓艳,假的古瓷器底部的火石红轻浮不定。

21、从古瓷器花纹的线条上看,真的古瓷器上的花纹是手绘的,线条自然流畅,假的古瓷器上的花纹线条是机器绘制的,比较僵硬。

22、从古瓷器的底足上看,真的古瓷器的底足自然整齐,因为是手工捏造的原因摸起来有些凹凸不平,假的古瓷器底足较为随意,造型较为单一。

23、从古瓷器的工艺上看,每个年代都有不同的工艺水准,这需要进行专业检测,假的古瓷器的工艺基本是采用机械和化学材料制作的。

24、从古瓷器的年代来看,将古瓷器拿到专业的鉴定机构进行专业鉴定,得知古瓷器是哪个年代制造的。

25、从古瓷器的痕迹上看,真的古瓷器经历了岁月的侵蚀,表面会有腐蚀老化的痕迹。假的古瓷器表面容易做旧,表面的痕迹比较新。

26、从古瓷器表面的光泽上看,真的古瓷器年代较长,表面的光泽较为柔和,假的古瓷器表面十分明亮。

活泼的果汁
甜美的水杯
2025-10-01 15:50:49
鉴定古陶瓷一般有四大任务:辨真伪、断窑口、定时代、评价值。四项任务的首要是辨真伪。古陶瓷真伪的鉴定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种是传统的经验鉴定,另一种是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古陶瓷进行鉴定的科技鉴定,第三种就是物质自然老化痕迹的微观鉴定。以下就这三种鉴定方法进行简要分析:

一 传统经验鉴定的分析

所谓传统经验鉴定,是指鉴定者在长期的古玩鉴定实践中,依据个人所积累的经验,通过眼看、手摸、耳听、鼻闻等感觉器官,对器物进行鉴别的行为过程,包括“六看”即看胎、看釉、看色料、看器形、看纹饰、看款识。因此,传统经验鉴定俗称“眼学”又称“目鉴。

二、科技鉴定方法的分析

科学技术鉴定,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古陶瓷进行分析、鉴定的方法,又称“科鉴”。目前按照他们所依据的理论又可归纳为三类:第一,依据化学理论的有“元素成分分析法”;第二,依据光学理论的包括“激光拉曼光谱仪仪分析法”,“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谱仪分析法”“可移动式实体显微镜和不可移动式电子显微镜”;第三,依据物理化学理论的有:“中子活化分析”“电子探针”“原子吸收光谱仪”“热释光分析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等。

三 物质自然老化痕迹的微观鉴定

“微痕鉴定”作为一门科学,主要是通过对事件发生后的内在和外在的痕迹表现,推论出导致这些痕迹发生的原因和过程。痕迹学是对时间的反向指正,他同与时间有关的所有信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微痕鉴定是研究过程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发生信息传递、交换的规律和特点,以及研究和破译这些信息。微痕鉴定发展到今天,已经广泛应用于侦查、文物考古、古陶瓷鉴定等多个领域。

怡然的鞋垫
幸福的面包
2025-10-01 15:50:49

鉴定瓷器的真伪除了亲身实践外,还要多看有关的书籍,多去大拍卖行参观预展,多请教专家和内行。有时买到一件有争议的东西也是好事,那说明它还是有一定价值的,景德镇王掌柜简单总结了一些古瓷鉴定的主要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断代:即鉴别某件古瓷的相对烧造年代,又叫“分期断代”、”器物排队”,古瓷中,多数器物上没有落年款,有的器物上落有年款的。前者首先是解决断代问题,后者有辨别真伪的问题和伪品的仿造年代问题。对景德镇古瓷的断定,一般要求按如下时代来区分:五代,宋朝早期、中期、晚期,元朝前半期、后半期,明朝与清朝要求按照帝王年号来分期。但按照帝王年号分期是为了表述上的方便,决不意味着产品所具的特征是随着帝王的更换而变化的,而是随着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人们审美观和生活习惯的变化、陶工的一代代地更新而渐渐变化着的,是沿着继承、创新、再继承、再创新的艺术发展常规变化着的。所以我们在断代时,掌握产品演变的总趋势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在考古学上的广泛应用,近十多年来已使用了“烈释光(TL)法”测定古瓷的烧造年代,误差可达到10%以内,但这种方法往往要在器物上钻孔取出少量的标本,有损害器物。另外,对那些“后加彩”、“后烧款”,或受到过暴晒、加热等干扰的器物,是不太适用的。在目前情况下采用目测仍是十分重要的,即是用科学仪器对古瓷断代推广了,也必须和人的实际鉴定经验相结合,正如医学上先进的诊断仪器不能完全代替医生的临床诊断一样。

2、断真伪:名窑产品影响其他窑口的生产,这是在商品生产中常见的事,如景德镇五代生产的”蟹壳”青釉瓷,在胎、釉、造型等方面都深受越窑青釉瓷的影响,但这并非仿古生产,从古瓷鉴定角度来说,是属于窑口的问题,不属断真伪的内容。断真伪是区分有意仿制前代产品的赝品。即把“仿古器”与“真器”识别出来。景德镇明朝成化御窑厂仿宋朝龙泉哥窑纹片瓷极似。清末和民国,仿古生产有不少专门的小作坊,有的达到了乱真水平,此时的对外货易也几乎成了古董贸易了。解放以后,仿古瓷生产仍然是瓷业生产中的一部分。这样一来,致使传世的”古瓷”中赝品充斥,鱼目混珠。我们在古瓷鉴定时就要认真去做“去伪存真”的工作了。

3、断优劣:即鉴别古瓷的质量和价值。质量一一是指古瓷本身是否存在烧制时所造成的或使用过程中所造成的种种毛病,如变形、裂痕、冲口、阴黄、粘釉、磨釉、缩釉、剥釉、剥彩、脱彩、漏彩、补彩等。价值--是指某件古瓷的历史、科技、艺术方面的价值。历史价值是说该产品带有绝对的烧造年代或知道了相对的烧造年代,可作为断代的依据;能证明某一品种的创烧年代或衰落年代;能证实中外技艺交流或反映某一历史事实等。科技价值是说该产品能反映古代制瓷技艺发展进程和瓷业科学技术成果的;能反映瓷业的革新、创造和高超的技艺等。艺术价值是看构成产品美的三个基本要素:瓷质、器型、装饰的艺术处理是否高,三者之间是否和谐统一,能否代表某时期的陶瓷艺术水平和艺术风格,此外,国内外稀少的产品也往往是珍贵品。

4、断窑口:即鉴别产品的产地。唐代陆羽《茶经》,在品茶时同时评论了不同产瓷地区的茶碗,说:“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次,洪州次……。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这是在古文献中较早以瓷产地来称道产品的窑口的名称也相随而生,随着瓷业的发展,窑口的命名方法也越来越多,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方法。

(1)以烧造地点来命名。如浙江龙泉窑,福建德化窑、江西吉州窑,景德镇湖田窑等,这种命名方法较为普遍。

(2)以某窑的主技者的姓氏来命名。如景德镇唐代的陶(玉)窑、霍(仲初)窑,明代的崔公窑、周(丹泉)窑,清代的郎(廷极)窑、年(希尧)窑、唐(英)窑等。

(3)按烧造年代来命名。如景德镇明代御窑通常分别叫永乐窑、宣德窑、成化窑等。

(4)按产品的攸用者的身份来命名,如官窑、民窑、枢府窑等。所谓官窑,是生产专供朝廷和皇家使用(包括皇帝用来赏赐入贡国及使臣,或赏赐群臣、亲贵)的各种瓷器的窑,也称御窑。如北宋的汴京官御、南宋的杭州官窑,景德镇元代的“御土窑”、“枢府窑”,明、清的御窑(又叫官窑、厂官窑)。所谓民窑,是为了满足国内外广大人民生活需要而生产民间用瓷的民营手工业作坊。

同时期的不同窑口产品,有差别明显的,亦有相近的,这需要我们去加以区分。产品的地方特色主要是因原料的不同而形成的,所以,断窑口主要是看产品的胎、釉特征,其次是看工艺、造型和装饰等诸因素。

古瓷鉴定的方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应用类型学的分类排比的方法是目测鉴定古资的普遍方法。一般是按器物造型与装饰分类,或把不同时代的碗进行系统的排比,或把不同时代的五彩、青花、单色釉等分别进行系统的排比。在排比中,要充分运用以上所述的古瓷鉴定的五点依据,去解决鉴定的以上四点主要内容。

对某一时代的产品尚未取得“标准器”的情况下,则采用”看两头、印证中间”的方法。如美国波普氏在鉴定洪武青花时,先看元“至正型”青花,再看明永乐,宣德有官窑年款的青花,那些似又不似元青花,而又具有某些明永乐、宣德青花瓷特征的青花瓷,便是明洪武青花瓷。因为任何时期的产品必然会带有许多“承前启后”的因素。鉴定时前看后想,左右思量是会得出正确的结论来的。

当一件需要鉴定的产品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怎样来分析它的烧造年代和窑口呢?也就是说器物本身哪些方面能够反映出它真实的烧造年代和窑口?我们把能反映器物烧造年代和窑口的因素,统称为断代因素。

古瓷和新瓷的一般区别

1、古瓷釉面无耀眼的浮光(燥光),光泽静穆如玉;新瓷则有耀眼的浮光,但仿古瓷往往作去浮光的处理,主要方法有:(1)用稀酸涂或浸,但釉面苍白,在放大镜下见伤痕。(2)用兽皮打磨,但在放大镜下见无数平行的细条状纹。(3)用茶水加少量食碱久煮或烟久薰,但釉色不正。(4)入土久埋。

2、出土的古瓷土锈入釉,伪造者土锈附于表面,用水浸洗即去之。

3、瓷器纹饰,真者用笔(刀)流利自然,伪者则生硬、做作、呆板、缺乏活力。

4、古瓷的金色日久磨损,易变色,或只留下痕迹;新瓷金色鲜艳,光泽耀眼。

5、古瓷中的低温铅釉,釉面可见一层银色,瓜皮绿釉较明显,新瓷则无。

6、釉上彩瓷(五彩、粉彩、古彩)一般达一百年的,在光照下彩色的周围有"彩虹"般的光晕,有的仅隔60年的釉上彩瓷也会出现此现象,但年岁愈久则愈明显。

7、旧胎后挂彩自光绪以来多见,解放后很少。是否属后挂彩,着重看如下几方面:(1)釉上彩色是否有当时彩色特征;(2)纹样的布局、形象、用笔等是否有当时的风格。后加彩多画得拘谨、呆板、纤细、缺乏当时的风格。(3)纹样是否压着了釉面伤痕,有这种现象的必然是后加彩;(4)后挂彩的彩色一般光泽度强。此外,后加款、换底、换款、换口、补彩、修补器物残缺等现象也在鉴定中常遇见,都必须认真发觉。

望采纳,谢谢

甜蜜的灰狼
哭泣的小蝴蝶
2025-10-01 15:50:49

     陶瓷是土与火的完美结合,是自然与智慧的结晶。中国历史悠久,陶瓷文化更是不断发展与积淀,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给我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艺术魅力和工艺技法。从古至今,陶瓷用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既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

     它不仅能满足生活上的需要,更能满足精神上的追求。中国是举世闻名的陶瓷之国,流传至今的陶瓷数量非常之多,为古陶瓷的收藏与保护,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古陶瓷鉴定中的标准器,有传世品,也有考古发掘品。它们都是前辈精心总结遴选出来的,使我们在鉴定中有了参照物。但是,这还不够,还需要不断积累。近几十年来,由于城市建设、道路拓展,新的考古发现以其惊人的速度在增长。

      这就需要我们将考古新发现及时记录下来,纠正现有的理论。有些内容原本是错误的,有了新的证据后,需要更正。还有些内容原本不够全面,需要填补与充实。举例说明,杭州南宋官窑青瓷窑址的发现就是一个不断补充的过程。先是郊坛官窑的发现,后是老虎洞官窑的出现,对南宋官窑的认识和鉴定也就不断提高和完善。

如何判别陶瓷的真正价值,关键在于鉴定方法和自身的积累。陶瓷鉴定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也并非神秘莫测。目前主要的鉴定方法是目鉴,条件充许还可以结合科学仪器,测试其化学成分、生产年代等内容。

笔者认为古陶瓷鉴定主要应从四个方面去学习与思考:一是掌握古陶瓷的特征及种类二是古陶瓷鉴定的理论方法三是古陶瓷鉴定的实践方法四是如何识别仿品

    陶瓷是火和泥的艺术,陶瓷器的要素是胎骨、器型、釉色、装饰、色彩、工艺等。各种陶瓷器分别都有它的发明创烧时期,胎土、器型 的变化以及釉色、装饰、色彩、工艺的改革创新都有它的成功期和普及期。这个创烧期就是它时代的上限。

魔幻的便当
勤奋的便当
2025-10-01 15:50:49

鉴定瓷器真伪和断代是初学收藏爱好者的首要问题,只要掌握鉴定规律,领悟其中诀窍,疑难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你知道怎么辨别古瓷器吗?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古瓷器的辨别技巧,希望能帮到你。

鉴别古瓷器的八大妙招

在古瓷器的鉴赏上,观形看釉上手敲是几种常见的鉴赏方法。因为古瓷器有经济价值,所以历朝历代都有造假者,鉴定瓷器真伪和断代是初学收藏爱好者的首要问题,有的初学者觉得鉴定瓷器真伪知识过于深奥,往往望而生畏。其实只要掌握鉴定规律,领悟其中诀窍,疑难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根据本人与其他专家的经验,鉴定瓷器应首先按程序进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远距离摆放好,先观形,看造型尺寸比例是否协调对称,因为古瓷制作十分讲究协调对称。

二、近距离再看釉,古瓷施釉较厚,釉面闪烁柔光新瓷施釉较薄,闪火光。

三、看纹饰画工,古瓷纹饰多有寓意,线条都很自然流畅新瓷运笔呆滞,线条僵硬。

四、看彩料颜色,古瓷施彩从视觉上看,感觉柔和,但施彩较厚,颜色发色也十分准确纯正而新瓷施彩感觉生硬,但施彩却不如古彩厚。彩釉结合不紧,有粗松的感觉。

五、看底足,古瓷底足修整自然,足端刮釉留下的脚线流畅整齐。各个时期的修足都有固定的手法和尺寸。新瓷底足端脚线刮釉较浅,切足较随意,圈足一般都过于做作。

6六、看胎质,古瓷胎质细密坚致,上手感觉重量适中,因为每件瓷器根据胎壁厚度尺寸长短,都有固定数量的用料。新瓷胎质虽然也细密坚致,但因不能掌握古瓷胎壁厚薄和长短比例尺寸,所以和古瓷相比,上手的比重或重或轻。

七、看款识,古瓷官窑器大多都有款识,古瓷款识书写工整严谨,底款字都与主题图案相对应。

八、最后,还可以上手敲敲,听听声音,古瓷因为年代久远,胎质经过多年的风化,敲出的声音也显沉闷,新瓷声音则显清脆悦耳。

古瓷器的保养

对于古瓷器的收藏与保管必须遵循轻拿轻放,小心谨慎的原则,根据器物的不同造型和大小情况,灵活掌握,避免造成损失。如果千百年来保存完好的古瓷艺术品,一旦损坏在我们的手里,那真是永世的遗憾!

一、器体大的瓶、罐、尊移放时因形体大,一般都是由下而上两段拼接而成,且有一定的重量,所以不能一只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应该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以免分量过重,使原来拼接起来的两节分离。有的瓶、罐、尊装饰有双耳,我们在取放时不能仅提双耳,以免折断和损坏。 二、瓷器人物在取放时,须注意当心人物的须发和手指部分,因该部分最纤细,易损坏。同时在提放人物时,忌单手拿人物的头部,因人物的头部大多系插进身子中去的,要防止头与身分离,所以应一手拿住人物的头部,一手托住人物的身子。

三、瓷器的大盘、大碗体质较重,移动时应该双手捧,或是一手的拇指和食中二指扣住边缘,另一手的四指和手掌托底。忌用单手拿盘、碗的一边,以防断裂。

四、薄胎的器皿,胎薄、质轻、娇嫩,移动安放时更须小心,要双手捧,忌用单手,尤其是瓶件,底足小,长度高,还须防风吹倒。

五、带座、带盖的瓶器取放时应将座、盖和主体分别单拿单放,不能连盖带座一起端,防止移动时脱落打碎。

遇到多人鉴别欣赏时,要一个一个来,待一个人欣赏完毕,把瓷器放到桌上,下一个人再来欣赏,不要两人将瓷器手递手的传着,以防万一失手。

在民间流传的瓷器经千百年的流通或土蚀,往往都沾有油渍和污点,收藏时常须经过洗刷清洁,使古瓷器神采焕发。

洗刷和整理的过程中 应该注意的技巧和方法

1、一般的污渍、土锈可以用碱性的稀释后的溶液(如84消毒液,超市里都有售)浸泡,视污渍的情况确定浓度和时间。当然酸碱性质不同的污渍应取不同的液体浸泡,如碱性污渍可用白醋和草酸浸泡,中性污渍用二甲苯浸泡等。浸泡以后再用猪鬃或尼龙刷蘸肥皂,或皂粉洗刷,再以温水冲洗,直到污渍退尽为止。须注意,洗刷时瓷器表皮遇到碱性物质更加滑溜,要心平气和,慎重拿放。

2、冬季洗刷薄胎瓷时,要控制水温,以防冷冻和遇热水爆裂。

3、有的瓷器的表里,因水浸太久,水锈黏附其上,不能除去,可用上述酸性液体浸数日,刷之即去,若水锈很厚,可用竹扦剔去。

4、粉彩瓷器,有的因彩色中铅的成分多,出现泛铅现象,可用药棉蘸淡硝酸擦之自去,再用清水冲洗。

5、如瓷器有开片(哥窑)或冲口、裂纹之类,污渍嵌入很深,浸之不去,可用棉纸蘸淡硝酸,贴在裂纹处,稍时污渍即除,但有的娇嫩的釉彩上不宜用此法,以免硝酸损伤釉彩。

洗刷瓷器最好用木盆和塑料盆,不宜用瓷盆和水泥盆,以避免瓷器碰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