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陶瓷砖 > 正文

能强瓷砖怎么样

寒冷的心锁
热心的花卷
2023-03-24 07:07:32

能强瓷砖怎么样?

最佳答案
缥缈的眼神
潇洒的棒棒糖
2025-10-02 02:22:03

能强陶瓷是一个以诚信立足的瓷砖品牌,以务实的态度对待每一件产品和每一位顾客,能强公司拥有大型的生产基地和独立的产品研发能力,为了使产品的质量更稳定,能强陶瓷还建立了大型的室内原料仓库,储存了可供一年生产之用的原料。能强陶瓷对质量的要求非常严格,从原料到成品,都经过严格的筛选和检测,最后通过检测的能强陶瓷产品质量好、花色品种丰富、配套齐全。能强陶瓷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活力,富有创新精神的陶瓷企业,除了旗下的研发团队以来,能强陶瓷与国内外著名研究所的技术交流合作与不断推出创新市场的产品,荣获专利30多项,多项产品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

最新回答
现实的大白
美丽的电灯胆
2025-10-02 02:22:03

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中商业市场的繁荣,是促进瓷业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之一。北宋的东京和南宋的临安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商业中心。人口都有百万之众。东京有160多种商行,行户有6400多户,每一行又有专门的领导者,称为“行头”。有了这种专门汇兑机构——“便钱务”,大批的商店、酒楼、茶坊等都是陶瓷的销售和使用场所。宋代著名的商业城市还有成都、太原、广州、泉州、福州等。有的瓷窑集中地也是商业城镇和瓷器集散中心,如河南宋代窑址的碑记云:“尝就里人偶拾遗物,质诸《文献通考》而知,当有宋时窑场环设,商贾云集,号邑巨镇。”除城镇外,由于广大农村对陶瓷制品有广泛的需求,因此精制的陶瓷器具便成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必需品。同时,对高级陈设瓷器的需求,促进了瓷业生产技术的精益求精。对陈设高级瓷器提出需求的皇帝、贵族、高官、巨贾,或掌握着发展生产大权的人不惜重金加以购买,是瓷业生产与技术高度发展的动力之一,现传世的为鉴赏家和收藏家盛赞的宋代名瓷,如钧窑、汝窑、民窑的产品,主要都是供陈设的观赏瓷器。

陶瓷的大量外销也是生产的动力之一。唐代瓷器外销量小,而宋代瓷器大量外销。外国考古发掘所见的宋代瓷器也远远超过唐代。如广州西村宋窑发现的遗物,多见于东南亚各国,国内出土反而很少,可见宋瓷外销之多。考古发掘也证明了宋代瓷业生产的兴旺发达。

陶瓷专家根据宋代名窑产品的工艺、造型、釉、色、饰纹等,将宋代瓷窑分为六大体系:北方的定窑系、耀州窑系、磁州窑系、钧窑系、南方的龙泉青瓷系、景德镇青白瓷系。同时,各窑之间的竞争也是宋窑发展的动力。竞争促进宋窑的工艺有许多革新与创造,这对提高产量和降低成本都有较大的作用。例如,宋代瓷窑多数采用“火照”检查烧制过程中炉内温度和气氛,以提高成品率。北宋中期由定窑创始的覆烧工艺,是一种垫圈组合匣钵,可以一次装烧多件碗类瓷器,能够充分利用炉内空间,扩大批量生产,降低威本。这一先进技术,后被其他瓷窑广泛采用。竞争促进了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名瓷、名窑的诞生,同时优胜劣汰的规律,也使一代名窑——邢窑与越窑销声匿迹了。

元代陶瓷的发展

元代产量最大、名瓷最多的产品是南方的青白瓷。青白瓷的名窑有江西省的景德镇、乐平,福建省的政和、闵清,广东省的惠阳、中山等等。元代青白瓷的瓷胎采用瓷石加高岭“二元配方法”,胎中氧化铝含量增加,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变形减少。元代青白瓷较宋代青色加深,不如宋代清澈透明。体胎增厚变大,由宋代的轻巧挺拔变为元代的厚重饱满。但是元代青白瓷没有宋代精美,但器形增加了新品种,如扁形执壶、笔山等。除一般的装饰方法外,元代景德镇青白瓷增加了串珠纹,如1963年北京崇文区龙潭河元墓出土的青白釉玉春瓶,就是串珠纹装饰的典型。元代的名瓷有大都出土的青白釉笔山,山西省大同市博物馆收藏的“广寒宫”瓷枕,北京市昌平县出土的青白釉等等。

元代钧窑在宋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仍生产传统的天蓝釉,月自釉和蓝釉红斑器。钧窑的窑址进一步扩展,河南省扩展为安阳、浚县、内乡等11个县,河北省有磁县,山西省扩展为浑源、介体等县。元代与宋代钧窑产品比较,元瓷胎质粗松、釉面多棕眼,光泽性差,釉色为天蓝,月白交融,以月白为主。钧窑元瓷没有宋瓷的奁、洗、尊等陈设品,也不见玫瑰紫和海棠红的釉色。在装饰手法上,宋元之间没有大的差异,元代创造的堆贴花纹为宋代所没有,内蒙古出土的堆花三足炉是较典型的作品。

元代龙泉窑在宋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兴盛。龙泉窑从耀州窑印菊花碗大窑、溪口向瓯江、松溪两岸扩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元代龙泉窑体系。元代龙泉窑瓷器的特点是器型高大,胎体重厚。大窑、竹口等遗址皆有大型瓷器出土,有高达1米的花瓶,口径60厘米的瓷盘,安仁口岭脚窑出土的口径42厘米的大碗。大器件的烧成是元代制瓷出土的新成就,元代新创的器型有高足杯,菱口盘、束颈碗等。釉色装饰出现了褐色点彩,纹饰采用画、刻、印、贴、镂、堆等多种方法,阴文印花是元代龙泉窑的主要装饰方法。龙泉窑的生产规模、烧窑技术的改进、瓷器品种的丰富等方面都有新的贡献。元代的重要瓷窑还有河北省磁州窑、河南省的郑县窑、山东省的霍县窑等等。

元代瓷器的显著特征是形大、胎厚、体重。造型多数为壶、罐、高足杯、瓶、盘等。以四系小口扁壶最具时代特征。不仅以前各代未见,而且以后各代也未见烧制,这种扁壶以景德镇烧制的青花瓷现釉里红瓷为多。僧帽壶和多棱壶是元代创新的壶式,具有强烈的少数民族风格,为藏、蒙等少数民族贮放奶液之盛器。

元代青花瓷的装饰特点是层次多,画面满,由于处理得当,仍主次分明,浑然一体。元瓷的装饰方法有刻、画、印、贴、堆、镂、绘等各种。元代青白瓷大型器具盛行印花装饰,红釉和蓝釉瓷上也有印花装饰,由于红、蓝釉厚薄不同的呈色效应,比白釉印花更富立体感。雕花即镂花,是一种新技法,具有浮雕的装饰效果。绘花是利用含钴、铜物质为着色剂,在胎上绘画饰纹,然后上釉烧成的釉下彩绘装饰。元青花瓷的花纹。分为主纹和辅纹,瓶、罐、壶的腹部为主纹,其他为辅纹,常见主纹饰植物有松、竹、梅、牡丹、莲、菊等,动物有龙、凤、鹤、鸳鸯、鹭鸶、麒麟等,辅纹有卷草、锦地、钱纹等。

爱笑的可乐
和谐的夏天
2025-10-02 02:22:03
你可以到我的博客名称为"越窑秘色瓷"我有一篇文章<各种瓷器的鉴别>在文章中,我详细讲述了中国瓷器的种类、产地、特点等。你所关心的瓷器种类迎刃而解。

各种瓷器的鉴别要点

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柴窑、磁州窑、耀州窑、越窑、龙泉窑、青瓷、吉州窑、建窑、青花瓷。

一、汝窑

时间:始于唐,兴于北宋

地点:汝窑在河南省汝州市,解放后曾名临汝县,古称汝州,因名。是北方第一个著名的青瓷窑,北宋时创设,烧制御用宫中之器,时间很短,数量也少。

特点:器型简单,香灰色胎,但釉色温润柔和,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典型特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美妙,温润古朴。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称。汝瓷还生产有天目瓷、白瓷、花瓷及茶色釉瓷等。在烧成工艺上,采用满釉支烧的方法烧成的支钉痕,其细小而规整的程度绝无仅有,汝窑主要依靠釉中所含少量铁份,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纯正的天青色,使汝窑釉面开裂纹片成为一种装饰,使在烧成过程中无意识的缺陷(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而产生的缺陷)变成了有意识的装饰。

存世时间:官汝窑大约共烧造了20年左右,传世品极少,所以物以稀为贵。根据目前的统计,汝窑器传世大约分布于以下几个地方:北京故宫博物院20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1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大维得基金会7件、天津博物馆1件、广东省博物馆半件、中国香港收藏家罗桂祥1件、日本现存4件、美国现存5件、英国私人收藏1件,共计67件半。

二、官窑

注:图为官窑贯耳瓶(宋)

时间:官窑起自唐,兴于宋代

地点:官窑即是一种专称,指北宋和南宋时在京城汴京(汴梁,今开封)和临安(今杭州)由宫廷设窑烧造的青瓷,故又有“旧官”和“新官”之分,前者为北宋官窑,后者为南宋官窑。

特点:青瓷釉色晶莹惕透,有开裂或呈冰片状,粉青紫口铁定是其特色。北宋官窑胎体显厚,胎骨深灰、紫色或黑色,釉色有淡青、粉青、月白等,釉质莹润温雅,尤以釉面开大裂纹片著称。南宋官窑瓷器胎为黑、深灰、浅灰、米黄色等,有厚薄之分,胎质细腻。釉面乳浊,多开片,称为“蟹爪纹”,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黄等。因器口中施釉稀薄,微露紫色,足上却偏赤铁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

三、哥窑

时间:宋代名窑

地点:但哥窑窑址仍未确认

特点:一、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二、“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叠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俗成百圾碎”或“龟子纹”),以“金丝铁线”为典型,即较粗琉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三、“聚沫攒珠”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四、“紫口铁足”的风致,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由此,可以 概括出故有“紫口铁足”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统方法之一。

一般来说,大器小开片者和小器大开片者颇为珍贵。

四、定窑

时间: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

地点: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定窑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

特点:定窑产品以白瓷为主,也烧制酱、红、黑等其他名贵品种。

器形多为碗、盘、瓶、碟、盒和枕,亦产净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但数量极少,主要是作为贡品进入宫廷。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定州白瓷孩儿枕”,是定窑瓷器的代表作之一。定窑的胎质薄而轻,胎色白色微黄,较坚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极薄,可以见胎。釉色洁白晶莹,很多积釉形状好似泪痕,被称为“蜡泪痕”,隐现着黄绿颜色。在器物外壁薄釉的地方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称“竹丝刷纹”。北宋早期定窑产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器物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芒口处常常镶金、银、铜质边圈以掩饰芒口缺陷,此为定窑一大特色。宋代瓷窑发明了覆烧法和“火照术”技术。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纹样秀丽典雅。划花是宋代定窑瓷器的主要装饰方法之一。通常以篦状工具划出简单花纹,线条刚劲流畅、富于动感。莲瓣纹是定窑器上最常见的划花纹饰。刻花是在划花装饰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时与划花工艺一起运用。印花定窑纹饰中最富表现力的是印花纹饰。这一工艺始于北宋中期,成熟于北宋晚期,定窑印花大多印在碗盘的内部,里外都有纹饰的器物极为少见。题材以花卉纹最为常见,其次,定窑还有大量的动物纹饰。

定窑瓷器最精美的纹饰大都集中在盘、碟上,纹饰多者可达四层。每层纹饰富于变化,外圈纹饰多为几何纹或变形莲瓣纹,中心为动物、花卉结合纹饰,充满浮雕感,艺术气息浓郁。而宋代定窑孩儿枕更是该窑名品,其造型神态及纹饰的装饰工艺等皆为上乘之作。

五、钧窑

时间:创始于唐,兴盛于北宋。

地点:钧窑在河南省禹县,古代称为钧台,明代称钧州,所以命名为钧窑,传世不多,评价慎高。钧窑在河南省禹县,为宋五大名窑之一,亦称“均窑”、“钧州窑”。以钧瓷着称于世,属北方青瓷系统。

特点: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种类之多不胜枚举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红,还有窑变。器型以碗盘为多,但以花盆最为出色。窑变是钧瓷的一大特色,窑变大体上分蓝、红雨类、具体的可呈现月白、天青、天蓝、葱翠青、玫瑰紫、海棠红、胭脂红、茄色紫、丁香紫、火焰红等。“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蚯蚓走泥纹,是钧窑的另一大特点。蚯蚓走泥纹(即在釉中呈现一条条逶迤延伸、长短不一、自上而下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土中游走),也是钧釉的一个重要特征。产生的原因是由于钧窑瓷胎在上釉前先经素烧,上釉又特别厚,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的釉流入空隙所造成。

六、柴窑

时间: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初年(954年)

地点:窑址迄今未发现。基本有两种见解,一为周世宗姓柴,当时所烧之器都叫"柴窑";一为吴越秘色青瓷即"柴窑"。

特点:张应文则谓"柴窑不可得矣,闻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清末民国初有以"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证诸柴窑,仅有景德镇宋影青瓷相符;或谓可能张应文误以宋影青为柴窑而概括之。周世宗帝柴荣曾御定御窑瓷:“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以象征未来国运如雨过天青。明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写道:“柴窑最贵,世不一见……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未涂釉的底部呈现瓷胚本来的粗黄色。古人所言的"青如天",当指柴瓷的天青颜色。与汝窑所突出的天青相比稍有偏灰偏绿感,但比之唐、五代几个窑的青釉仍是柴器接近天青颜色。"明如镜"当指青釉透度和玻璃质感,与唐、五代窑青瓷比透明得多,明如镜即此。"薄如纸",当是形容器物目测手拿时感到极轻薄。"声如磬",指类似古代玉石制的击打乐器"磬"的音响,但从另面反衬出柴瓷胎质与烧结温控极好。

七、磁州窑

宋磁州窑白釉黑花荷莲纹瓷枕

时间: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

地点: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的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磁县宋代属磁州,故名。

特征:磁州窑瓷器的胎质有两种,一是胎质坚细,呈灰白色。另一种是胎质粗松,呈红褐色。白釉最为常见,多是白中泛黄的奶白色,具有象牙白的质感,釉层也不是很厚,没有肥润感及垂釉现象,不太透明匀净,釉面光泽感不是很强,常见有细碎开片。烧制方法,多采用匣钵装烧,烧成温度在1250℃左右。这时期还烧造黑釉、绿釉、黄釉、酱釉及孔雀蓝釉、红釉、三彩。造型丰富,常见的器型有:各式的盘、碗、碟、盏、盏托、渣斗、瓶(玉壶春瓶、梅瓶、花口瓶、卷口瓶、瓜棱瓶、多管瓶)、壶、罐、钵、洗、盆、缸、水盂、笔洗、砚滴、镇纸、炉、香薰、唾盂、灯、盖盒,仿古铜器式样的樽、奁等,尤以多种多样的瓷枕最具代表性。磁州窑的装饰手法主要是釉下彩绘,即用毛笔醮釉料在胎体上绘制花纹。磁州窑瓷器题写年款的不多,目前仅见到两件,一件是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白地黑花长方虎纹枕,枕面一侧题“明道元年(1023年)巧月造,青山道人醉笔于沙阳”。另一件在英国,枕面刻“家国永安”四字,左书“熙宁四年”(1071年)。

八、耀州窑

时间:在唐代就是中国陶瓷烧制的著名产地,宋代更进一步达到鼎盛,耀州窑宋代名窑之一,成为我国“六大窑系”中最大的一个窑系,其产品则成为北方青瓷的代表。

地点:其窑址位于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旧称同官,宋代时属耀州,故名“耀州窑”,包括陈炉镇、立地镇、上店镇及玉华宫等窑在内。是宋代北方民间青瓷的主要产区之一。

特点:耀州窑宋代晚期以青瓷为主,胎薄质坚,釉面光洁匀静,色泽青幽,呈半透明状,十分淡雅。装饰有刻花、印花,结构严谨丰满,线条自由流畅。纹饰多满布器内外,种类繁多,有牡丹、菊花、莲花、鱼、鸭、龙凤等,风格粗放健美,生动自然。器形有碗、盘、瓶、罐、壶、香炉、香熏、盏托、注子温碗、钵等。

九、龙泉窑

时间: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

地点: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因其主要产区在龙泉市而得名。

特点:龙泉窑釉色苍翠,北宋时多粉青色,南宋时呈葱青色,没有开片在器皿转折处,往往露胎呈现胎色,瓷釉厚润,装饰上很少刻花、划花,而流行用贴花、浮雕,例如在盘中常堆贴出双鱼图案,在瓶身上贴出缠枝牡丹图案。

一、第一辉煌期——五代到北宋早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器物就是淡青釉瓷器。这种淡青釉瓷器,器形规整,釉面均匀光洁,透着淡淡的青色,有些还经过刻划修饰,与粗糙的早期龙泉青瓷相比似乎缺少过渡,与后来著名的梅子青、粉青相比似乎也不存在承启关系,这在整个龙泉青瓷发展史上未免显得有些突兀,因而也成了一个“迷惑”。

二、第二辉煌期——北宋后期到南宋

胎釉配方、造型设计、上釉方法、装饰艺术及装窑烧成等有了重大的改变和提高,器形种类更是大大丰富。由于熟练掌握了胎釉配方、多次上釉技术以及烧成气氛的控制,釉色纯正,釉层加厚,在南宋晚期烧制成功粉青釉和梅子青釉,达到青瓷釉色之美的顶峰,在我国瓷器史上谱写下光辉的篇章。从13世纪开始,龙泉窑出现了两大系列的精美产品:黑胎厚釉青瓷和白胎厚釉青瓷。黑胎青瓷的特点是薄胎厚釉,釉层开片,紫口铁足,有些器物还采用支钉垫烧。白胎厚釉青瓷的制作工艺也是承接南宋官窑的,但有创新,在胎釉配方上有些差异。与黑胎青瓷相比,白胎青瓷的釉层光滑细腻不开片,胎色洁白,釉色青翠有如碧玉,胜似翡翠。

三、第三辉煌期——元到明早期

这些大器胎质较厚,器形粗犷,釉色更加成熟凝重。元代龙泉窑的窑形仍沿用长条形斜坡式龙窑,但在长度上略有短缩,这一改变有利于提高窑内温度,并使热量分布更均匀、合理,对烧制大型器物很有利。明龙泉官窑青瓷在烧造工艺上达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巅峰,无疑代表着龙泉窑瓷器烧造史上的最高水准。以刻花为例,明龙泉官窑青瓷主要以刻花为饰,精美绝伦,花纹与青如翡翠的釉色融为—体的刻花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高度。刻花是龙泉窑青瓷的传统装饰工艺之一。

十、青瓷

我国著名传统瓷器的一种。在坯体上施以青釉(以铁为着色剂的青绿色釉),在还原焰中烧制而成。我国历代所称的缥瓷、千峰翠色、艾色、翠青、粉青等瓷,都是指这种瓷器。唐代越窑、宋代龙泉窑、官窑、汝窑、耀州窑等,都属于青瓷系统。

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之花”不愧为瓷中之宝,珍奇名贵。

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所致。但有些青瓷因含铁不纯,还原气氛不充足,色调便呈现黄色或黄褐色。我国历代被称为缥瓷、千峰翠色、艾青、翠青、粉青等都是指青瓷而言。唐代的越窑、宋代的龙泉窑、官窑、汝窑、耀州窑都属青瓷窑系。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原始青瓷。目前在河南郑州、安阳、洛阳、巩县、偃师,河北藁城、北京,陕西西安,山东益都,安徽屯溪,江苏南京、丹徒等地商周遗址和墓葬中,先后出土了许多原始青瓷及残片,主要器形有尊、碗、盘、瓶、瓮、罐、豆等。经科学测定,它们已基本上具备了瓷器的特征,但与后来成熟阶段的青瓷比较,还带有原始性,如气孔较大,胎料中杂质较多,釉色还不够稳定,故称为原始青瓷。青瓷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东汉有了重大突破。在浙江、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河南、甘肃等地东汉墓葬和遗址中,都出土了东汉的青瓷器。仅在浙江上虞县就发现了四处东汉瓷窑窑址,对其中小仙坛窑址做了发掘,并对其典型瓷片做了科学测定,结果表明,含铁量比原始青瓷少,胎体呈灰白色,胎质烧结,吸水最低的一片仅有 0.16%,烧成温度为 1310℃,采用龙窑焙烧,显微镜结构与近代瓷器基本相同,透明度也达到较高水平。说明东汉时期青瓷烧造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因浙江上虞县一带曾是古越人的故乡,战国时属越国管辖,唐朝时称越州,所以这一带的瓷窑统称越窑。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各地烧制青瓷更为普遍,瓷窑增加,种类繁多,质量进一步提高,南方和北方所烧青瓷各具特色。南方青瓷,一般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色,釉色晶莹纯净,常用类冰似玉来形容。北方青瓷胎体厚重,玻璃质感强,流动性大,釉面有细密的开片,釉色青中泛黄。河北景县北齐封氏墓出土的青瓷莲花尊,造型非常漂亮,堪称北方青瓷的代表作。

十一、建窑

时间:宋代名窑。唐代始创烧,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为极盛时期,至清代而终。亦称“建安窑”、“乌泥窑”。

地点:窑址在福建建阳县水吉镇。

特点:以烧黑釉瓷闻名于世。小碗最多,胎骨乌泥色,釉面多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称“兔毫盏”。也有烧成“鹧鸪斑”和“银星斑”的,别致美观。釉下毫纹,是利用酸性釉料所后成的酸化痕迹作装饰,因建窑瓷皆仰烧,釉水下垂,成品口缘釉色浅。由于器壁斜度不同,流速快,成纤细毫纹,流速稍慢则粗,就成兔毫之状。有的器底,刻有“供御”和“进”琖等字样,为贡瓷。胎体厚重坚致,胎色紫黑。釉色黑而润泽,器内外施釉,底部露胎,釉汁垂流厚挂,有的凝聚成滴珠状。釉面呈现褐黄色,银灰色和褐蓝色。因釉色细而下垂,酷似兔毫,故称"兔毫盏",按其釉色又叫"金盏"、"银盏"和"蓝盏"。"蓝盏"更为可贵。在高倍放大镜下,可见其釉面开细小蝉羽纹,点缀着雪花片的金星、银星和红星。其流淌下垂的兔毫纹,呈现着浓淡深浅、曲曲弯弯不规则的宛如西北黄土高原的丘壑,呈色上浓下淡,以至消失,给人一种自然的美感。在太阳光下,其黑色釉面闪烁着金红色的光点,盛满水其金红色光点在水中跳跃,其妙无穷。建窑器物以碗盏为多。其造型口大足小,形如漏斗,有敞口和合口两种,以敞口为多。底为浅玉环圈足,有旋坯纹。有的器物底足刻有"进王戋 "、"供御"铭文,为朝廷贡品。

十二、吉州窑

宋吉州窑绿釉划花瓷枕

时间:吉州窑创烧于唐代晚期,经五代、北宋,鼎盛于南宋,至元末终烧,有1200多年的烧造历史。

地点:吉州窑位于江西吉安县永和镇境内,北距吉安市约8公里。隋至宋,吉安称吉州,故名。东昌地属吉州管辖,故名为“吉州窑”,又称为“永和窑”。

特点:晚唐时期以烧造酱褐、乳白釉瓷器为主。从北宋开始,酱褐釉瓷停烧,乳白釉瓷继续烧造,增加了新的黑釉瓷品种。从南宋开始,吉州窑出现了一种新的彩绘瓷,至元代彩绘瓷生产盛极一时。在北宋末期至南宋初期,出现了一种新的绿釉瓷其中以枕为多。

按胎釉可分为青釉、黑釉、乳白釉、白釉彩绘和绿釉等类。在装饰技法上采用洒釉、剪纸、贴花、剔花、印花、彩绘、划花和堆塑等,变幻无穷,在瓷器的实用性与艺术性上得到统一。

十三、越窑越窑

时间: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居全国之冠。唐、五代时最著名的青瓷窑场和青瓷系统。也称“秘色窑”。

地点:在越州境内(今浙江余姚上林湖滨湖地区),故名。所烧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因这一带古属越州,故名。

特点: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青瓷窑。产品都做得很规整,一丝不苟。常将口沿做成花口、荷叶口、葵口,底部加宽,作成玉璧形、玉环形或多曲结构,十分美观。胎体为灰胎,细腻坚致;釉为青釉,晶莹滋润,如玉似冰。

十四、青花瓷

元青花 鬼谷子下山图罐

时间: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殇期。

地点: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

特点: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

明初(洪武朝1368--1402)永乐、宣德(1403—1435)正统、景泰、天顺(1436—1464)三朝,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嘉靖(1522—1566)、隆庆(1567—1572)、万历(1573—1620),明末天启(1620—1672)、崇祯(1628—1644)

清初顺治(1644—1661)康熙(1662—1722)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嘉庆(1796—1820)道光(1821—1850)、咸丰(1851—1861)、同治(1862—1874)光绪(1875—1908)宣统(1909—1911)

十四、秘色瓷

古代名窑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瓷器精品。简称“秘瓷”。所谓"秘色",据宋人解释是:吴越国钱氏割据政权控制了越窑场,命令这些瓷窑专烧供奉用的瓷器,秘不示人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故名。如赵麟在《候鲭录》中说:"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立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谓之秘色"。关于秘色瓷的质地和色泽,清人说是"其色似越器,而清亮过之"。从出土的典型的秘色瓷看,其质地细腻原料的处理精细,多呈灰或浅灰色。

秘色瓷简介

胎壁较薄,表面光滑,器型规整,施釉均匀。从釉色来说,五代早期仍以黄为主,滋润光泽,呈半透明状;但青绿的比重较晚唐有所增加。其后便以青绿为主,黄色则不多见。

关于秘色瓷的质地和色泽,清人说是"其色似越器,而清亮过之"。从出土的典型的秘色瓷看,其质地细腻原料的处理精细,多呈灰或浅灰色。胎壁较薄,表面光滑,器型规整,施釉均匀。从釉色来说,五代早期仍以黄为主,滋润光泽,呈半透明状;但青绿的比重较晚唐有所增加。其后便以青绿为主,黄色则不多见。

迷人的哈密瓜,数据线
积极的鸡翅
2025-10-02 02:22:03
高中历史教材必修Ⅱ知识线索及要点汇编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精耕细作)

(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火耕)

(2)石器时代:石器锄耕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4)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土地所有制的变革: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制

(2)奴隶社会: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3)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① 春秋时期:出现“私田”,承认土地私有;(如鲁国的“初税亩”——按亩收税)

② 战国时期: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

③ 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3、生产工具的进步:

(1)铁器: 西周——铁器;

春秋——铁农具;

战国——铁农具推广

(2)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汉代普及(西汉:二牛抬杠;东汉:一牛挽犁。)

意义: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

(3)犁耕:唐代曲辕犁——犁耕技术成熟的标志。(唐代筒车——灌溉工具)

4、小农经济:(农业的经营形态)

(1)含义:是一种建立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基础上,以家庭为基本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确立。(确立土地私有制;确立重农抑商政策)

(3)形成原因(条件):① 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普及;

②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4)特点:① 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精耕细作;

②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 生产主要是满足自己生活的需求和缴纳贡赋;

④ 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5)影响:① 推动了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发展;

② 是封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③ 长期来看,造成中国社会发展缓慢,新的经济方式难以出现、发展。

5、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比较成熟的农耕和水利技术,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

(2)农业生产以个体经营为基本形式,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

(3)农民承受沉重的赋税和劳役负担;

(4)土地私有制是古代基本的土地所有制;

(5)土地高度集中,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6、古代农业的地位和发展趋势:

地位:古代经济的基础性行业。(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前提;重大文明产生的基础。)

趋势:(1)生产技术进步,精耕细作农业不断发展;

(2)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二、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

(1)含义:封建政府将有利可图的行业(如煮盐、冶铁、炼铜等,收归官办,由政府直接经营,主要生产武器和贵族消费的日用品。

(2)特点:① 产品主要满足于官家专用和皇帝使用;

② 生产技术水平高,规模大;

③ 政府征调各类匠户进行生产。

(3)工官制度:对官营手工业进行严格管理。(代表手工业的最高水平)

2、纺织业:

(1)新石器时代:丝织业萌芽——人工育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2)商周:管理纺织业的专职官员、玉蚕。

(3)汉代:丝织业水平高——马王堆汉墓——素纱弹衣;

出现“丝绸之路”,丝织品外销地中海——“丝国”

(4)唐朝:私营作坊兴起,官营于手工业规模大

(5)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地区

(6)明代: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扩大;苏州、杭州为丝织业中心;

江南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雇工——资本主义萌芽)

3、冶金业:

(1)冶铜技术:① 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小件铜器;

②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③ 春秋时期已有铜质工具;

④ 秦汉时期出现了青铜剑、青铜镞,并发明青铜防锈蚀技术。

(2)冶铁技术:① 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铁器;

② 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步推广;

③ 汉代冶铁开始用煤炭作燃料,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

(3)炼钢技术:战国时期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

4、陶瓷业:

(1)原始时代:已烧制出彩陶和黑陶等陶器;

(2)从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3)东汉:制瓷技术成熟,烧制出青瓷;

(4)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形成青瓷(南)和白瓷(北)两大制瓷体系;

并出现了唐三彩;彩绘;

(5)宋代:涌现出一批名窑(五大瓷窑: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

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

(6)元代: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能够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

(6)清代的粉彩瓷烧制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雍正时)。

(明清时期,景德镇是全国的“瓷都”,明中后期烧制出五彩瓷,清代发明珐琅彩。)

【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珐琅彩】

5、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征:

(1)历史悠久,源源流长: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2)多种经营模式并存: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长期并存;

(3)古代中国手工业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欧亚非地区,广受赞誉。

(4)家庭手工业和个体农业紧密结合,成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5)明清时期,手工业的某些行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三、古代商业的发展:

1、“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严格管理(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按时开市闭市。)

(2)六朝时代: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

(3)隋唐:

① 坊、市分开,时间限制;(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② 草市和夜市比较繁荣;

(4)宋朝: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时间:夜市、晓市、庙会

空间:街市(商业街——打破了坊市的界限);草市服务功能较完备

(5)明清:商业区比较繁荣。(如北京前门商业区)

2、主要的商业城市:

(1)西汉:长安、洛阳等;

(2)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

长江流域——扬州(雄富冠天下)、益州(扬一益二);

(3)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4)元:大都、杭州。泉州(世界第一大港)

(5)明清:商业区繁荣;出现名镇;

明中后期出现商帮——徽商、晋商。(区域性的商人团体)

3、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商业起源早,且不断发展;

(2)市场交换比中世纪的欧洲发达;

(3)古代中国发达的市场交换,没能动摇封建经济制度,没有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4)古代商业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抑和控制之下,只能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存在。

▲ 古代商业繁荣的表现:(1)市和商业都会的发展,商帮出现;

(2)海陆交通发达,贸易繁荣;(如元代泉州;唐代余大娘航船)

(3)辅助性的经营场所发达;(如客舍、邸店、车坊)

(4)出现纸币。(宋代益州出现“交子”)

四、古代主要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

(1)制定和发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历代王朝沿袭。

(2)“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3)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4)评价: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海禁”政策: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

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根本目的: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地点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五、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出现在江南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

(2)受到封建制度,特别是封建王朝“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严重阻碍;

(3)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社会经济结构变动)

(1)解体的时间:鸦片战争后

(2)解体的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国内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3)解体的标志: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4)解体的表现:家庭手工业破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5)解体的影响:①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 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③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二、洋务运动:(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

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2、原因: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

3、旗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4、代表人物:弈忻、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5、内容:(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2)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3)创办近代海军;(4)培养技术人才:派遣留学生、创办近代学堂

6、结果:破产(标志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7、影响:(1)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2)引进了一些西方先进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

(3)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防力量;

(4)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5)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2)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3)洋务运动的诱导作用。

2、时间:19C六七十年代; 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3、途径:① 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

② 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4、主要企业及创办者:(1)发昌机器厂——方举赞、孙英德——上海;

(2)继昌隆缫丝厂——陈启源——广东南海

(3)贻来牟机器磨坊——朱其昂——天津

5、19C70S~甲午战争前的民族企业:投资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工业的第一次高潮)

1、时间:甲午战争到一战爆发

2、原因:(1)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

(2)“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3)清政府放宽设厂的限制。(直接、主要)

(三)民国初年的兴办实业潮:(进一步发展;“短暂的春天”;第二次高潮)

1、时间:一战期间(1912——1919)

2、原因:(1)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2)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资的发展;)

(3)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要)

3、主要企业及创办者:(1)大生纱厂——南通——张謇(工商巨擘);

(2)保兴面粉厂——无锡——荣宗敬、荣德生(面粉大王);

(3)新洋灰公司——河北唐山——周学熙;

(4)保晋矿物公司——山西——刘懋赏、冯济川

4、主要行业:纺织业、面粉业——第一、第二大工业

5、为什么是“短暂”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

1、发展不平衡:(1)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内地较少;

(2)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少;(没有形成独立的工业体系)

(3)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比重小。(自然经济、外国资本、民族资本)

2、发展艰难:(1)投资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和本国封建势力依赖性强;

(2)在外国资本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艰难发展。

▲ 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的意义:(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经济上: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有利于社会进步。

2、政治上:为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质和阶级基础,推动了维新变法和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和中共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思想上:不断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但是,在半殖、半封的中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四)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抗战前夕;短暂发展)

1、原因: (1)为了巩固统治,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① 1935年,“法币政策”; ② 1936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发展(抵制洋货、提倡国货)

2、特点:曲折而又艰难(帝国主义、官僚资本的双重压制)

(五)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原因:沦陷区: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

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制,官僚资本压榨民族企业。

(六)国民党统治后期:(解放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

原因:(1)美国的侵略——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2)官僚资本的压制;

(3)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和苛捐杂税。

▲ 从民族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得到怎样的认识?

(1)民族独立、社会民主、国家统一,是民族工业健康发展的前提;

(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无法领导革命取得胜利,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3)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身受三重压迫: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 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阻碍因素:(1)先天不足:资金、人才、技术、市场缺乏;

(2)后天畸形:主要是轻工业,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3)半殖半封的社会环境:三座大山的压迫。

2、推动因素:(1)西方列强的侵略,瓦解了自然经济;(条件)

(2)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3)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使“实业救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4)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

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发展的分期:

(1)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49.10.1——1956年底):过渡时期

1949年——1952年:主要任务是巩固政权;恢复发展经济。

措施有剿匪、土地改革、没收官僚资本、合理调整工商业等。

1952年——1956年底:过渡时期总路线(1956年底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1956年——1966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探索时期)

(3)1966年——1976年:“文革”动乱的十年

(4)1976年——1978年:两年徘徊时期(“两个凡是”、“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5)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8年——1992年: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

1992年——至今:改革开放新阶段(开始的标志是“邓小平南方讲话”、中共十四大)

▲ 建国后各个时期,经济体制的特点:

(1)1949——1953:经济恢复,多种经济并存——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和政权巩固;

(2)1953——1956:三大改造;“一五”计划——单一的公有制;计划经济

——有利于集中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

(3)1956——1966: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速度、规模),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4)1966——1976:体制僵化,经济劫难;

(5)1978——至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 (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2)土地改革: 1950——1952;新解放区

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3)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2、过渡时期总路线: (1)过渡时期时间:新中国成立——三大改造完成

(2)内容:“一化三改造”;

(3)特点:建设和改造并举。

3、“一五”计划: (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2)意义: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

(3)成就:鞍钢;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沈阳飞机厂等

4、三大改造:

(1)内容: 资本主义商业:形式:由低级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国家资本主义

政策(特点):和平赎买

意义:使资本主义私有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

农业:自愿互利原则;农业合作社

手工业:手工业小组→供销合作社→生产合作社

(2)结果: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评价: (1)实质:改造生产关系,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公有制

(2)积极意义: 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消极影响:改造后期,工作过于急躁、粗糙,遗留了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