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最有名的瓷器有几种?
【景德镇四大名瓷】
1、《青花瓷》 2、《玲珑瓷》 3、《粉彩瓷》 4、《颜色釉瓷》
一、青花瓷
●青花瓷是应用 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花面呈蓝色花纹,幽倩美观,明净素雅,呈色稳定,不易磨损,而且没有铅溶出等弊病。清代龚在他的《陶歌》中这样称赞青花瓷:“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
●青花瓷是元代时期景德镇瓷工的创造发明,当时烧制就已经十分成熟,至明代,景德镇青花瓷就更以胎釉精细、青花浓艳、造型多样而负盛名。清代唐、雍、、乾年间的青花瓷烧造成就更加显著。新中国成立后,青花器皿由过去的单件为主,发展成以配套为主,画面更加精美。
二、玲珑瓷
●玲珑瓷是在瓷器坯体上通过镂雕工艺,雕镂出许多有规则的“玲珑眼”,然后 以釉烧成后这些洞眼成半透明的亮孔,十分美观,被喻为“卡玻璃的瓷器”。因为“玲珑”的本义就是灵巧,明彻、剔透,所以以玲珑称这种瓷器是非常确切的。玲珑瓷也有很悠久的历史,所以也是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之一。玲珑瓷往往配以青花图案,叫青花玲珑瓷。这种瓷器既有镂雕艺术,又有青花特色,既呈古朴、又显清新。解放后的玲珑瓷得到迅速发展,产品除中西餐具、茶具、具、咖啡具、文具等日用瓷外,又精制成各种花瓶、各式灯具等陈设瓷。近几年来,更发展为彩色玲珑、薄胎玲珑皮灯等非常精美的工艺美术瓷。
三、粉彩瓷
●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
●粉彩瓷在工艺上是在陶瓷颜料中调入“玻璃白”因此使画面具有粉质感,立体感也很强,所绘图象表现力强,融汇中国工笔重彩的构图与技法,画面浓淡相间,阴阳衬托,形象生动,线条工细流畅,色彩清丽粉润,而且色彩柔和,细腻,雅致,不论山水景物,人物故事,花卉鸟兽、草木虫鱼以及静物图案均可入画,极富诗情画意。早在清朝康熙后期,景德镇的粉彩瓷就已问世,雍正时相当精致,乾隆年间达到很商的艺术水平。
四、颜色釉瓷
●如果用“万紫千红”来形容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的颜色釉,那是非常恰当的。不仅红紫,不论什颜色都可烧制,红为火焰,绿为春水,蓝似青天,黑为墨炭,是瓷器中最富神秘色彩的艺术品。
●颜色釉瓷突起色釉瓷。有许多种类别:通体一色者称单色釉,多色相间者称花釉,烧成温度在1200度以上的叫高温颜色釉,1000度以下的叫低温颜色釉。釉料中含粘土、石英和助熔剂。着色剂主要有含铜、铁、钴、锰等化合物。低温颜色釉大多以自然界中的景物、动植物命名,为象牙窑红等。明、清两代的颜色釉瓷色彩就十分丰富,再经新中国成立后50余年的发展,更是无色不备,除恢复传统色釉56种外,又创新各种色釉60多种。为凤凰衣釉、彩虹釉等等。色彩非常丰富,产品畅销全世界。
江西景德镇所产的瓷器。大量系生活用瓷和陈设用瓷,以自瓷为著,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之称,品种齐全,曾达三干多种品名。瓷质优良,造型轻巧,装饰多样。在装饰方面有青花、釉里红、古彩、粉彩、斗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珑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产品为大宗,颜色釉为名产。釉色品种很多,有青、蓝、红、黄、黑等类。仅红釉系统,即有钧红、郎窑红、霁红和玫瑰紫等,均用"还原焰"烧成。产品驰名世界。
景德镇烧制陶瓷的历史,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有史料证明,大约在南宋,景德镇就有了专门烧制陶瓷的手工作坊。到明代中期,景德镇已成为中国手工业制瓷的中心。
目前,全世界各大博物馆馆藏的明代成化官窑完整器,只有一百多件。景德镇成化官窑遗址中,有许多破碎的瓷片。当时,它们仅仅因为有一点点瑕疵,就被筛选下来,又因为怕民间仿制,被打成了碎片。据说,用景德镇成化官窑遗址出土的大量瓷片,能复原出两千多件有绝对纪年落款的稀世珍品。
千年百年来,景德镇做瓷器的人,和用景德镇瓷器的人,一起被卷进了一个巨大的旋涡。
景德镇的窑火从没有熄灭过,但直到18世纪,对于把中国瓷器作为时尚的欧洲人来说,景德镇瓷器的烧制工序,还是一个严守的秘密。明代有一种叫祭红的名贵瓷器,传说因为火烧不上去,多次失败,最后,是一位窑工的女儿跳入火中,才烧制成功。而资料证明,祭红最早出现在景德镇官窑的时间,是明朝宣德年间,即1426到1435年的十年里。
祭红的釉色,仿佛雨后初霁,带着宝光。
至今,景德镇还有一些仿古的手工作坊。不论哪个年代,仿古的人竭尽全力希望达到的,就是复原古人的境界。
在古代,一件瓷器的烧制完成,要过手七十二道,才能成器。土,要用高岭土;釉,来自景德镇附近山里的天然石英石;而烧窑,一定要用松木。样式相同的两件瓷器,陶土成泥的时间不同,就会有胎质的软硬之分。入窑后,不同的火候和烧制时间,又会影响釉色的差异。在瓷器的整个制作过程中,处处充满不定因素的变化。
14世纪以后,景德镇成为明、清两代皇家御用瓷器的定点产地。
明代永乐年间,最出名的,是甜白瓷,瓷色白而甜净。
明代最精致的瓷器出在宣德年间,传说青花瓷的颜料,还是宫中太监郑和下西洋,从伊斯兰地区带回来的.斗彩在明代成化年间烧制成功,瓷器除青花外,又添了许多色彩。
从被打碎、现在又修复了的瓷器的底部,能看到明清各朝的款识。皇帝死了,他用的那套瓷器就得锁起来,再按照新皇帝的爱好重新烧制,器物上,还要打上他的年号。但皇后和妃子们就不能喜欢什么用什么了,比如,按规矩,清朝贵妃就只配用那种黄底绿龙的瓷器。 江西景德镇所产的瓷器。大量系生活用瓷和陈设用瓷,以自瓷为著,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之称,品种齐全,曾达三干多种品名。瓷质优良,造型轻巧,装饰多样。在装饰方面有青花、釉里红、古彩、粉彩、斗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珑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产品为大宗,颜色釉为名产。釉色品种很多,有青、蓝、红、黄、黑等类。仅红釉系统,即有钧红、郎窑红、霁红和玫瑰紫等,均用"还原焰"烧成。产品驰名世界。
景德镇烧制陶瓷的历史,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有史料证明,大约在南宋,景德镇就有了专门烧制陶瓷的手工作坊。到明代中期,景德镇已成为中国手工业制瓷的中心。
目前,全世界各大博物馆馆藏的明代成化官窑完整器,只有一百多件。景德镇成化官窑遗址中,有许多破碎的瓷片。当时,它们仅仅因为有一点点瑕疵,就被筛选下来,又因为怕民间仿制,被打成了碎片。据说,用景德镇成化官窑遗址出土的大量瓷片,能复原出两千多件有绝对纪年落款的稀世珍品。
千年百年来,景德镇做瓷器的人,和用景德镇瓷器的人,一起被卷进了一个巨大的旋涡。
景德镇的窑火从没有熄灭过,但直到18世纪,对于把中国瓷器作为时尚的欧洲人来说,景德镇瓷器的烧制工序,还是一个严守的秘密。明代有一种叫祭红的名贵瓷器,传说因为火烧不上去,多次失败,最后,是一位窑工的女儿跳入火中,才烧制成功。而资料证明,祭红最早出现在景德镇官窑的时间,是明朝宣德年间,即1426到1435年的十年里。
祭红的釉色,仿佛雨后初霁,带着宝光。
至今,景德镇还有一些仿古的手工作坊。不论哪个年代,仿古的人竭尽全力希望达到的,就是复原古人的境界。
在古代,一件瓷器的烧制完成,要过手七十二道,才能成器。土,要用高岭土;釉,来自景德镇附近山里的天然石英石;而烧窑,一定要用松木。样式相同的两件瓷器,陶土成泥的时间不同,就会有胎质的软硬之分。入窑后,不同的火候和烧制时间,又会影响釉色的差异。在瓷器的整个制作过程中,处处充满不定因素的变化。
14世纪以后,景德镇成为明、清两代皇家御用瓷器的定点产地。
明代永乐年间,最出名的,是甜白瓷,瓷色白而甜净。
明代最精致的瓷器出在宣德年间,传说青花瓷的颜料,还是宫中太监郑和下西洋,从伊斯兰地区带回来的。斗彩在明代成化年间烧制成功,瓷器除青花外,又添了许多色彩。
从被打碎、现在又修复了的瓷器的底部,能看到明清各朝的款识。皇帝死了,他用的那套瓷器就得锁起来,再按照新皇帝的爱好重新烧制,器物上,还要打上他的年号。但皇后和妃子们就不能喜欢什么用什么了,比如,按规矩,清朝贵妃就只配用那种黄底绿龙的瓷器。民间把专门为皇家烧御用瓷器的地方叫“官窑”。官窑瓷器的样式,严禁民间仿制。但有时,官窑也会把一些瓷器交给民窑烧制。从14到19世纪,天下至精至美的瓷器,无不出于景德镇。好瓷都销往外地,景德镇人自己倒习惯用粗瓷。过去,景德镇还有个行当,叫“估堆儿”,就是把零散破损的瓷器堆成一堆儿,估摸个价儿,卖出去,赚头也不小。
和中国别的城市不同,景德镇从来没有围起过城墙,但进景德镇做买卖,还得先摸清门路。采办瓷器,必须通过瓷行,瓷行替你选完货,再由茭草行负责打包,油灰行负责搬运。货出景德镇,走昌河,也必须经过穿船行,各有各的行规,各走各的路。
在景德镇,有很多的改变已经发生了。过去,用人工淘土成泥,现在用机械的力量;过去,由釉工凭经验掌握釉的厚薄,现在上釉已经自动化,所有瓷器的釉面一样均匀;过去,看窑火的人叫火头,火候到不到,全凭火头的一双眼睛,现在,不用人眼用电脑;甚至彩绘也是流水作业。其实,工业化生产和手工业生产之间,差的,就是一个“手”字。
官窑是北宋大观、政和年间, 官府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开设的瓷窑场,后世广意上官窑意指由 中国历代政府营建,为其烧造瓷器的窑场,所生产的陶瓷供宫廷所用。
“官瓷”是一个特定的特谓, 专指宋大观及政和年间于汴梁所设的官窑所造瓷器, 青瓷釉色晶莹惕透,有开裂或呈冰片状, 粉青紫口铁足是其特色。
南宋渡江后,江北名窑均毁于战火,景德年前,赐江西昌南镇名“景德镇”, 元代忽必烈又在此设浮梁瓷局,除皇家专造外,还将战争中俘获的所有陶瓷业工匠均发配到昌南居。
后经过近千年的发展,这个拥有得天独厚的高岭土资源的昌南古镇, 正式成为中国官窑的集中地,千年窑火一直延续至今天,营造出一脉独具特色的昌南盛世。
因此除了有名的宋代官窑之外,亦有辽代官窑、明代官窑等。 官窑产品必须符合皇家的审美观,客观上就限制了陶瓷工匠的艺术发展,清乾隆之后,官窑产品也就逐渐没落了。
官窑起自唐,一是指贡器,一是指官厂。 官窑多有贡器,少有官厂,采取的形式是“官监民烧”,烧出的瓷器, “千中选十,百中选一” ,进贡给统治阶级,这种瓷器就叫做贡瓷和官窑。
唐代在产瓷区设有司务,如唐景隆初,派殿前承旨赵仁济监理越州窑务。 到了元代则设局,以提领监陶,后改为本设总管。他们烧出的 “景德年制”,“枢府’ 等款式的瓷器,分别称为 “景德窑’,“枢府窑” 等。
广义
官窑之谓,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内涵。 就广义而言,是有别民窑而专为官办的瓷窑,其产品为宫廷所垄断。
在宋代瓷器中,官窑即是一种专称,指北宋和南宋时在京城汴京 (汴梁,今开封)和临安(今杭州)由宫廷设窑烧造的青瓷,故又有“旧官”和“新官”之分, 前者为北宋官窑,后者为南宋官窑。
宋官窑也称汴京官窑。相传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附近设立窑场,专烧宫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窑, 因宋代汴京遗址已沉入地底,尚未发掘出北宋官窑遗址,对于北宋官窑遗址缺乏考古发掘地资料和充足的文献资料的支撑。
时至今日,关于北宋官窑遗址在何处,仍有不同说法,一般有三种说法: 一说北宋官窑即为汝窑;二说否认北宋官窑的存在;三说为北宋官窑即为汴京官窑 ,它与南宋时的修内司官窑先后存在。
从元世祖忽必烈设置“浮梁磁局”,到清朝覆亡, 景德镇是元、明、清三代皇家瓷厂所在地, 官窑制度在这里延续了632年, 江西景德镇也由此拥有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精湛的官办瓷厂。
景德镇地下也因此存有大量因禁绝流入民间而被就地掩埋的古碎瓷, 成为中国目前品类最完整、年代最可靠、信息最丰富的官窑遗址和“地下瓷都”。
北宋官窑传世品很少,形质与工艺与汝窑有共同处。 器多仿古,主要有碗、瓶、洗等。 胎体显厚,胎骨深灰、紫色或黑色,釉色有淡青、粉青、月白等,釉质莹润温雅, 尤以釉面开大裂纹片著称,不同于南宋官窑和汝窑及龙泉窑瓷器。底有文钉烧痕,有“紫口铁足”的特征。
南宋时先后设立了“修内司窑”和“郊坛下窑”。 南宋官窑器,胎为黑、深灰、浅灰、米黄色等,有厚薄之分,胎质细腻。 釉面乳浊,多开片,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黄等。 因器口中施釉稀薄,微露紫色;而采用刮釉垫烧时,足上露胎而呈偏赤铁色,故有“ 紫口铁足 ”之称。
明代采取“官办民烧”的形式 ,开始有官厂,专烧进贡的瓷器,也称景德镇御窑厂,特派厂官,经费出自地方,编役人夫,设窑达五十几座,专门烧造御器即贡器。
瓷器烧制经过两宋时期的发展 ,不论在烧制工艺,还是器具种类方面都达到了高峰,各时期都有不同的代表品种,如 永乐甜白、永宣青花、成化斗彩、嘉万五彩 等瓷中翘楚。
.
永乐帝在位时, 景德镇瓷器生产蓬勃发展,这一时期是我国瓷器烧制承上启下,内外交流的重要阶段,上承宋元,下启康乾,能工巧匠们除了继承前辈的精巧工艺 ,仿制元代的典型器物外,还大胆进行创新改良。
烧制成永乐甜白,青花,釉里红等极具时代特色的新瓷器,尤其是多色低温釉上彩瓷器, 打破了以往瓷器多为单调色彩的传统,使之更赏心悦目,为后来的成化斗彩,嘉万五彩乃至康雍乾粉彩瓷器烧制奠定了基础。
清代是中国制瓷史上的集大成时期,其制瓷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受等级封建统治制度和制瓷历史传统影响, 清代的官窑瓷器和民窑瓷器 的款识在题写上也有一定的惯例,同时又 新开创了金彩、墨彩、珐琅彩等题写工艺,而且各种堂名款、花押款、吉语款也更为多样。
狭义
严格地来讲 狭义的“官窑瓷” 又分为两种, 御窑瓷和官窑瓷 。两种瓷器均由“官家”督造和采办,所以对民间而言,统称为官窑瓷。但就管理而言,则有非常大的区别。
御窑瓷 , 是指专供皇家使用的瓷器,在器型、纹饰上均有严格的礼仪规定 ,等级森严,均与《车服制》严格对应,错用或擅用均为重罪。
1、 皇家瓷:比如清雍正的“正黄瓷”,就是皇家专用色彩,仅皇帝和太子可以使用。 纹样方面,皇帝所用为五爪金龙,亲王则只能用四爪行龙,且称为蟒(清代仅有“一诏二封”的恭亲王奕?一人享受过赐用正黄和五爪金龙的待遇),凡此种种,得以成系统流传至今的,首推“同治皇帝大婚瓷”;
2、 王府瓷:型制设彩依例专烧,供包括亲王在内的其他皇室成员使用。 文物中著名的“乐道堂瓷”即是王府瓷中的典范之作。
3、 一品宫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多作帝王赏赐之用。早期的宫瓷题材多取自官服上的补服元素,比如武一品的麒麟,文一品的仙鹤等。
民窑瓷用龙多将爪藏于云水之中而不现,可以说是一种皇家礼制与民俗的相互妥协。
官窑瓷,主要是庞大的官僚君体使用,型制要求相对较低,多限于花鸟虫鱼神话等“礼制”之外的题材, 有时皇家会作为“趣味”把玩器采购,但多为官员、富商使用。这一类瓷器,一般由内务府采办,在景德镇设有专门的督陶官,长年烧造。
鉴别
产品有薄胎薄釉和薄胎厚釉青瓷两种,胎质较松,呈紫灰色。 薄胎薄釉青瓷采用支钉支烧,通体满釉,外底留有 3至4个或更多支钉痕。
薄胎薄釉青瓷采用垫饼垫烧,釉多开片不透明,釉色以粉青为主,也有淡黄和青灰色,纹饰少见,有紫口铁足现象。 器形有碗、盘、洗和各式瓶、炉等,仿古铜、玉器造型较多见。
现指官窑
官窑,毛公洞第一(今江苏扬州一带)。 南宋官窑瓷器沿袭北宋风格, 规整对称,宫廷气势,高雅大气,一丝不苟。 因为胎土含铁量极高,手感沉重,胎土呈深黑褐色,后称”紫口铁足“。 釉面沉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温润如玉。
釉面多层反复细刮,釉光下沉而不刺眼,纹理布局规则有致,造型庄重大方。 另外”肉腐留骨“(露胎处象死人骨头,俗称”骨董“)也是那时所造。 我们今天所称官窑泛指历朝官府烧造瓷器,其实,历史上仅指南宋时期烧造的瓷器,后世再无此称呼。
拍卖鉴赏
宋 北宋官窑深腹碗.
RMB 166,842,000
北宋官窑传世极少,十分珍稀名贵。 现除上海博物馆有四片瓷片, 台湾鸿禧美术馆有一片瓷片, 中国文物考古部门在北宋官窑的窑址曾发掘出土几件残器和瓷片外, 全世界迄今没有一件完整器,本次参拍的官窑深腹碗,椭圆洗是海外私人收藏的传世精品。 由于北宋官窑是从汝官窑进化而来,故更显珍贵,文物价值、历史价值、收藏价值等远远超过汝窑,可以肯定该官窑深腹碗和椭圆洗(前一件)的市场价值无法估量。
南宋 官窑青釉八方弦纹盘口瓶
RMB 91,901,160
官窑其色,青润明亮,匀净素雅,方存之间,映出一片雨过晴天,釉见开片,如一缕金线,曼舞游丝,织出那不世之经典。 时有龙泉其窑,已着力学之,后世仿烧之风,更是延续至今。至明一朝,时人多作文章,对其大加赞赏。宣德、成化两朝,景德镇御窑多有仿造,唯形制略小。 入清以后,雍正曾取宫中珍藏,送至景德镇,命御窑匠师按此烧造,如本品形制者,或亦见于其中。
乾隆帝,尤好古珍,下投其所好,进大批宋官入朝,上见而以为真,择其精者,御题诗文。此类之品,久惑世人,直至近年,方得分辨。 1989年,台北故宫作展,录官窑一百四十三件,其中瓶尊等三十件,然或仅四件实为南宋官窑真品。
南宋 修内司官窑海棠瓶
RMB 80,408,000
修内司官窑,也称南宋官窑,烧造时间非常短,在已发掘的杭州乌龟山郊坛官窑窑址中发现很多瓷片与窑具 , 胎质呈黑灰或灰褐色,胎质轻薄、釉层较厚、釉色有粉青、蜜腊黄等色,器型常有盘、碗、碟等 ,还有仿古器皿是受北宋徽宗提倡仿古复古的影响,作为宫廷陈设用品;郊坛官窑遗址出土遗物较为丰富,其特征与历代文献记述相符合。
南宋官窑瓷的釉色,主要是粉青色、依色谱的颜色分,是极浅的蓝绿色,但也有以灰色绿色、黄绿色色调为主的。 具有良好的乳浊性和釉层丰厚的多次釉,在质感上追求璞玉的效果。而修内司官窑的存世量更是凤毛麟角。 此件海棠瓶器身分量极轻,符合官窑薄胎厚釉典型特征,而釉色开片亦达到官窑器的极致,紫口铁足的工艺更是南宋官窑典型特征。虽然经过岁月的磨砺,但其釉面依然保持强烈的玉质感,如玉如翠!
宋 北宋官窑椭圆洗
RMB 74,152,000
北宋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下旨在汝州张公巷建造的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窑胎体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北宋官窑的典型特点。
至正型青花瓷器 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年)景德镇窑生产的青花瓷器。这个时期的青花瓷器代表元代青花的最高水平。长期以来陶瓷研究者对元代瓷器,尤其是景德镇青花瓷器认识不清,主要原因是考古学上没有找到鉴定元青花的标准器, 无从对其进行对比综合研究。英国大英博物馆达维德基金会收藏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器身上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铭。此瓶造型很有气魄,青花构图丰满,口沿满绘缠枝菊花,瓶颈上部绘并列蕉叶,下部绘流云飞凤,肩部绘缠枝莲花,腹部最圆鼓出会海水云龙,下部绘波涛纹,足部绘缠枝牡丹纹,底边绘一周变形莲花瓣,每个莲花瓣里有朵云和杂宝。这件作品揭开了元青花的真面目,成为断代研究的标准器。结合伊朗阿底别尔寺庙、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博物馆、印度、埃及、菲律宾藏品,中国北京元大都后英房遗址、旧鼓楼大街窑藏、河北保定窑藏、江苏金坛窑藏、江西高安窑藏、湖南常德元墓以及东北地区出土的元青花瓷排比研究,证明14世纪中叶以后景德镇青花工艺已经成熟,形成完美的时代风格。至正型青花瓷器的特点是胎体厚重拙实 ,胎料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铝含量较高,达到20.24%;釉层凝厚光润,釉料中氧化钙含量较低,为8.79%,钾、钠含量增加到5.82%。青花原料比较复杂,有国产钴料和波斯钴料,优质青花瓷器用波斯钴料,此种颜料蓝色浓艳幽靓,有深色结晶斑块,结晶出釉面略微下凹,显出金属浮光。经测试,这种波斯钴料含锰量低,含铁量高,还含有砷元素。至正型青花瓷器器物种类很多,有碗、盘、杯、盏托、高阻杯、罐、长颈瓶、梅瓶、扁壶、匜、三足炉、斛型瓶等。造型特点是器物规格较大,气魄雄伟,胎体厚实,胎料不够细腻,在放大镜下常能见到泥料中有芝麻花似得小黑块。烧成后露胎部分常出现火石红一样的黄衣子。青花花纹内容很多,有莲花、番莲、团菊、牡丹、松竹梅、牵牛花、栀子花、芭蕉、瓜果、海棠、灵芝、山茶花、葡萄、枇杷、龙、凤、仙鹤、鸳鸯、奔鹿、麒麟、狮子、海马、游鱼、昆虫、以及太湖石、柳林、建筑、栏杆等。人物形象广泛出现,有蒙田将军、萧何月下追韩信、周亚夫细柳营驻军、三顾茅庐等历史故事。这些故事画面与元代流行的戏曲、板画、小说内容一致,在各种纹饰中处于突出地位。图案纹饰有卷枝蔓草、缠枝花卉、蕉叶、锦纹、海涛、细浪、莲瓣、如意头、回纹、杂宝等内容,对主题花纹起到良好的烘托作用。至正型青花瓷器还有一些突出特点,如器物胚件修饰不够精细,烧成后常有夹扁、翘棱、剥蚀等现象。画面满,落笔重,层次比较繁密,花大叶小,枝蔓如藤,叶如葫芦形。至正型青花风格一直延续到明初,到明洪武晚期至永乐年间,新风格才逐渐形成。
元代枢府瓷器 元代(1271~1368年)景德镇生产的一种卵白釉瓷器。它是在宋代青白釉瓷器成就的基础上烧成的。这种瓷器为白胎,部分制品胎体较薄,大多数厚薄适中,比宋青白釉加厚,像鹅蛋青一样,湿透光润,人称卵白釉。由于在印花纹饰中多出现“枢府”字样,人称“枢府瓷器”或“枢府瓷”,烧制这类瓷器的瓷窑称为“枢府窑”。元政府设枢密院,主张军事机密、边防及宫廷禁卫等事物;战争时设行枢密院,掌一方军政。有“枢府”字样的青白瓷应为元朝官府如枢密院订烧的瓷器。现已判明,景德镇湖田窑区是烧造枢府瓷器的窑场。枢府类型的青白瓷器质量高低不等,纹饰也是有的复杂严谨,有的简单,有的甚至没有花纹。枢府类型的瓷器在元代宫廷各类用瓷中占第一位,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枢府釉瓷器数量很大,全国各地元代墓葬、窑藏、海外各国,包括韩国新安海底沉船中都大量存在,可见这类瓷器不只限于元中央官府一级使用,在民间使用也很广泛。枢府釉瓷器以碗、盘、高足碗、杯、长颈瓶等器物为多,如侈口、折腰、小圈足碗很为人们称道。装饰花纹以精美的印花缠枝花卉为主,还有刻花、划花、尖瘦莲瓣、水波纹、水波游鱼等纹饰,堆贴梅花、联珠纹,画金彩、红绿彩(即元五彩)等装饰比较稀少。枢府瓷器到明初还在生产,南京地区一些明初墓中有发现,大约在明中期停止生产。元枢府瓷器的烧制是元瓷工艺提高的表现,为明初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参见“枢府窑”、“卵白釉”、“元代卵白釉瓷器款”。
元龙泉 元代(1271~1368年)浙江龙泉窑烧造的青瓷制品的简称。元代龙泉窑基本继承宋代龙泉窑的艺术风格,产品有两类,一类为传统的龙泉青瓷,另一类为紫口铁足的仿官窑产品。传统龙泉青瓷胎呈白色或浅灰色,其显微结构为长石—石英—长石系白瓷。胎质细密,可塑性强。釉色以青黄色为主,也有少量青绿色。釉质为粘度强温度高的乳状石灰碱釉,经1200℃烧造后,釉色乳浊青绿,色调柔和。龙泉青瓷全部为轮制,工艺过程为选料和泥,拉胚成型,精修胚胎,然后装饰、罩釉,阴干后入窑高温烧成。元龙泉的产品主要以生活日用器为主,有各式碗、盘、杯、罐、瓶、执壶等,元代中期以后也生产大瓶、炉、瓷塑、佛像等陈设品。日用器中碗最多,器形与南宋差别不大,属元窑仿宋窑器。大型的罐、盖罐、盘、碗等则是元代龙泉窑典型的代表作品。这些大型器一般制作规整,挂釉仔细,制造精心,成品率较高。其中大多数作品为贡器或作为商品运往京城与国外。元龙泉窑的装饰方法繁多,主要有刻、划、印、贴花、堆塑、镂空和褐色点彩等。纹饰题材极为广泛,其中花卉最多,常见的有莲、荷、菊、葵、牡丹等。此外也有龙、凤、鱼、鸟、等动物纹及八宝、八卦和各种吉祥文字,如“福”、“禄”、“如意”、“进宝”、“天下太平”等,还有少量印有八思巴文字,亦含吉利之意。罩釉工艺不像南宋时运用多次上釉技法,最多采用两次上釉,釉层比南宋青瓷薄,也欠滋润。元代龙泉窑瓷作为商品常与丝织品、佛像等被运往国外,近年在朝鲜、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印度、埃及、索马里、土耳其、法国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先后发掘出龙泉青瓷,尤其是1976年韩国新安海底沉船中打捞出的大量中国瓷器,能断定为元代龙泉青瓷的约占青瓷总数的一半以上。其量之大,品种之多,不仅对研究元代龙泉窑的生产规模、制作工艺、装饰特征很有意义,同时也为了解元代海外贸易及贸易航线,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元代其他地方窑瓷器 元代(1271~1368年)景德镇以及龙泉以外的地方窑瓷器。比较著名的有河南钧窑、河北磁州窑及山西霍窑等。元代烧纸钧釉瓷的窑址分布很广,河南以外,河北、山西等省也有烧造,窑址数量及分布面积大大超过宋代,形成一个庞大的钧窑体系。在北京元大都遗址的发掘中,钧窑瓷片的数量在各窑口瓷器中占第二位;出土钧窑瓷器的元代墓葬及遗址遍布北方各省及自治区。元代钧窑系瓷器的造型有碗、盘、瓶、炉、罐、执壶、花盆、杯、钵、高足碗、梅瓶、枕等。釉色以天青、天蓝为主,有的饰以紫红色彩斑。元代磁州窑继续生产传统品种,烧制磁州窑风格瓷器的瓷窑遍及河北、河南、山西、山东、江西、甘肃、陕西等省。产品以白瓷及白地黑花瓷为主,其黑色花色彩偏褐,不如宋器黑亮,器型以大罐、盆、瓶类居多,各种形式的碗、盘、杯、碟、壶、枕、等也十分普遍。装饰题材有人物故事、婴戏、龙凤、飞禽、鱼藻、花卉等,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体型硕大、胎体厚重是元代磁州窑瓷器的时代风格。山西霍窑以烧制仿定窑白瓷为主,装烧方法采用支钉叠烧,盘、碗内底及底足一般留有5个小支钉痕,与定窑不同,具有明显的地方风格和时代特征。
白瓷片变黄主要是由于风化或者污物污染瓷片表面导致的,根据形成原因的不同,有不同的方法来处理
一.风化:如果是风化导致的白瓷片变黄,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一般是不需要处理的,如果非要处理可能会造成瓷片表面釉质的损伤
二.污物污染:这种情况导致的白瓷片变黄是必须要处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根据污染物的不同,表面少量涂抹不同的弱酸碱度的溶液(如果是酸性物质污染,使用弱碱性物质中和,如果是碱性物质污染,使用弱酸性物质中和)
将涂抹过溶液的瓷片使用酒精擦拭,清除一些污渍
将瓷片放入大量水中冲洗,将瓷片表面的化学物质冲洗干净
将瓷片放入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使用中性清洁剂清洗
将清洗过的瓷片继续使用大量清水冲洗,直到冲洗干净
将瓷片表面擦干,放入阴凉处阴干
把阴干的瓷片表面打蜡,因为经过污物污染的瓷片是很容易风化的,如果不打蜡会造成表面的二次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