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陶瓷砖 > 正文

陶瓷龙纹的各朝代演变

高兴的御姐
动人的招牌
2023-03-24 07:03:13

陶瓷龙纹的各朝代演变

最佳答案
冷酷的鲜花
笨笨的香烟
2025-10-02 02:28:55

龙纹是陶瓷器装饰的传统纹样之一,最早出现在中原地区龙山文化陶寺类型器物上,彩绘蟠龙纹陶盆是最富有特征的器物。此时龙纹可能是氏族、部落的标志,与氏族图腾崇拜有关。

在二里头文化早期(夏文化)陶器上,有浅刻的龙纹。

商代前期与中期灰陶器及白陶器上,流行夔纹。夔为一脚的龙,习称夔龙纹。

西周印纹硬陶上,尚有夔龙纹。战国及汉代彩绘陶上出现龙凤纹和蟠虺亦是龙的一种。

南朝晚期至唐代,龙多作堆贴、捏塑在器物上。而作为一种纹饰或图案在瓷器上出现大抵是在五代时期。

唐宋以来,龙纹在瓷器上朝艺术化方向发展。

到了元代,龙纹的艺术水平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至明清,龙纹在瓷器上达到了全盛期。

可以看出,龙纹有一个从简朴到繁丽,从宗教化向艺术化,从随意性向规范化发展并蔚为多元的发展过程。

具体来讲,宋代以前陶瓷上的龙纹尚无规范,多作兽状,躯体粗壮、兽形腿、三趾鹰爪,龙首有角无须。宋代龙纹形体已有定式,直至元、明、清代,均身作蛇形,身至尾渐细,四肢有羽毛,趾有三、四、五不等,龙首有角、发、须。

宋元以前以三、四趾龙纹居多,明清时期官窑瓷器上所绘皆五趾龙纹。

龙纹的体态,宋、元、明、清也有不同的文化:宋代龙纹头小脚大身躯壮,发后冲,有须,三趾,有威武感;元代龙纹头小,颈细,肢瘦而有力,龙首无发或疏发,须发前后冲,舌长,身绘鱼鳞片或斜格纹;

明代永乐以后,龙体变粗,张嘴伸舌,上颚高突,五趾为鹰爪,俗称风车爪;成化至正德时期,龙纹多闭嘴,方首,毛发上竖,龙睛圆睁平视;嘉靖至万历时期,龙身又趋细长,毛发增多,龙首上颚伸出,面端鼻尖绘成如意状,似猪嘴,俗称猪嘴龙;崇祯时期始见正面龙,俗称老头龙。

清初龙纹尚存明代遗风。至康熙时期,龙嘴变短,眼睛变小,身躯变肥,头发像狮子,龙须细长而卷曲,神态凶猛。雍正时期仿明代龙纹,但头部特征同清代;乾隆时期龙身粗,毛发多,嘴部特征仿明代,整体有苍老感;嘉庆、道光以后,龙的身躯更为臃肿,龙纹的绘制呆滞,线条简化,龙的下噪声低垂,毫无威严之感。

龙纹形态也富于变化:元代始有翼龙,明清时期还流行蟠龙、行龙、立龙、侧面龙、正面龙、披发龙、海水龙、戏珠龙、云龙等形神各异的龙纹,陶瓷饰品将龙纹发挥到了极至。

最新回答
自觉的书包
玩命的诺言
2025-10-02 02:28:55

陶器的装饰纹样的发展也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期,主要是以线刻装饰的陶器为主;纹样有螺旋纹、十字纹等等;第二期,主要以彩绘为主开始是用红黄白颜料在烧好的陶器上描绘螺旋纹,蛇形纹以及编制纹等,后来,主要是在经过磨制的陶器上描绘红色纹样。

彩陶艺术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绘画艺术,它和旧石器时代的艺术相比,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它显示了早期人类对生活美的追求。

苗条的向日葵
爱笑的含羞草
2025-10-02 02:28:55
釉上彩:其品种有斗彩、五彩、粉彩、素云彩、珐琅彩等。

釉下彩:其品种有青釉褐绿彩、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釉下五彩等。

青釉:主要品种有粉青、梅子青等。

白釉:主要品种有卵白釉、甜白釉、象牙白釉等。

黑釉:主要品种有兔毫釉、油滴等。

红釉:又分铜红釉和铁红釉两类。铜红釉的主要品种有鲜红、朗窑红、宝石红、釉里红等铁红釉的主要品种有矾红、珊瑚红等。

黄釉:主要品种有娇黄、姜黄、蜜蜡黄、蛋黄等。

低温釉:主要品种有胭脂红、孔雀绿等。

结晶釉:主要品种有鳝鱼黄、茶叶末等。

釉上彩

在已烧好的瓷器上进行彩绘,再在锦窑中烘烤而成。由于烤烧温度不高,经受得起这种温度的色料很多,因而色彩最为丰富。但由于画面在釉上,经使用摩擦和同酸碱接触之后,便易于褪损变色。

釉上彩首创于宋磁州窑,是在低温色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始称“宋红绿彩”。到了明代,釉上单种彩和多种彩的制作,已经很发达。清以后,釉上彩更多创新,有五彩、珐琅彩、粉彩等。

五彩

釉上彩的一种品种。亦称“硬彩”。

在烧好的白瓷上用红、黄、绿、蓝、紫五种基本彩料绘画,再经低温烘烤而成,故名。

明清两代景德镇窑均有烧制,约在明宣德年间出现,嘉靖、万历时普遍应用,

至清代康熙时最负盛名,以民窑多见。

纹饰画笔生动,色彩缤纷。

明嘉靖鱼藻纹盖罐

清雍正五彩侍女罐

明嘉靖五彩天马纹盖罐

粉彩

釉上彩的一种品种。

亦称“软彩”。

在烧好的白瓷上用“玻璃白”打底,粉料晕染作画,

再经低温烘烤而成,色调淡雅柔和,有粉匀之感,故名。

清康熙晚期景德镇窑创烧,雍正时盛行,产品精致。

清乾隆30年(1730) 粉彩镂空开光鱼戏水纹瓶

清乾隆 粉红地「锦上添花」粉彩通景「山水庭廓」图双耳撇口瓶

清乾隆 御制洋彩江山万代如意耳琵琶尊

珐琅彩

釉上彩的一种品种。系仿铜胎珐琅效果。

珐琅彩料主要成份是以铅、硼、硅系统的组成为基料,

加入适量的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绘画在烧好的白瓷上,经低温烘烤而成。

清康熙景德镇窑创烧,雍正、乾隆时期愈加精巧。

珐琅彩瓷是宫廷垄断的高级艺术品,画面立体感强,色彩瑰丽,精美异常。

清康熙 粉红地珐琅彩开光花卉盌

清乾隆 御制珐琅彩虞美人题诗盌

清乾隆 御制珐琅彩「祥云瑞蝠」开光式「四季花卉」图纸搥瓶

釉下彩

所谓“釉下彩”,是指在釉下进行彩绘,亦即在胎体上彩绘之后再罩上一层无色透明的釉,以13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与瓷器一次烧成。其特点是色彩光润柔和,清淡雅致,同时,于彩在釉下,不易磨损,不易变色。但由于釉下彩的色料要经高温烧成,而能经受高温的色调并不多,所以它的品种远不及釉上彩那么丰富。

釉下彩为唐代长沙窑所首创。它开始是釉下褐彩,纹饰也 比较简单然后发展为褐、绿两彩。宋元以后,便出现了包括青花、釉里红、釉下五彩等在内的许多新品种。釉下彩最早见于唐代长沙窑青釉褐绿色彩绘瓷器,元代景德镇窑的青花、釉里红瓷,使釉下彩工艺更臻完美。

青花

釉下彩的一种品种。

以氧化钴为着色元素,在瓷胎上绘画,再罩以透明釉,经高温烧成白地蓝花,故名。

唐代河南巩县窑已有烧制,元代景德镇窑臻于成熟,明清两代成为瓷器生产的主流。

元代 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

明成化 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盌

明宣德 青花五爪云龙纹大罐

釉里红

釉下彩品种之一。以氧化铜为着色元素,在瓷胎上彩绘,施釉后经高温焙烧而成,

白地红彩,红彩在釉下,故名,始于元代景德镇窑,明清时产品更为绚丽。

元 釉里红云龙纹大口梅瓶

明洪武 釉里红云龙纹双龙耳瓶

清乾隆 釉里红“穿枝螭龙”图葫芦瓶

青花釉里红

在一件瓷器上同时用青花和釉里红两种色彩装饰,故名。

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由于烧成难度大,一直被视为我国古瓷的名贵品种。

明清时色彩更加绚美,所绘龙、凤、缠枝花卉等,十分绮丽。

清乾隆青花釉里红梅瓶

青花釉里红缠枝莲绶带耳如意尊

釉下彩加釉上彩

斗彩

在瓷胎上以青花钩绘花纹轮廓线,施釉,

经高温烧成后于轮廓线内填以红、黄、绿、蓝、紫等多种色彩,

再经低温烘烤而成,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斗媲美,故名。

画彩技法不仅有填彩,还有染彩、点彩、加彩等多种。

明代成化景德镇窑创烧,成化时斗彩鸡缸杯最为著名,胎薄体轻,色彩艳丽,为绝代精品。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明成化 斗彩花蝶纹杯

清乾隆 斗彩加粉彩暗八仙缠枝莲纹天球瓶

颜色釉

在釉中加上某种氧化金属焙烧后,就会显现某种固有色泽,故称"颜色釉"。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在一定温度与气温中烧成,会呈现不同色泽的釉,成为颜色釉。

青釉

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釉中含有<1%~2.5%范围的铁量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焙烧,便呈现青色,故名。商周原始青瓷是青釉的始创期,汉代趋于成熟,宋代达于高峰,出现了粉青、梅子青等名贵品种。

粉青

青釉的品种之一。

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施釉较厚,入窑后经高温还原焰烧成,

釉色青绿之中显粉白,有如青玉,故名。

粉青釉为南宋龙泉窑制,清代雍正景德镇窑的粉青釉产品十分成功。

清乾隆粉青釉浮雕「苍龙教子」图罐

梅子青

青釉的品种之一。

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采用多次施釉法,釉层比粉青更厚,

入窑后经高温强还原焰烧成,釉色莹润青翠,犹如青梅,故名。

梅子青是南宋龙泉窑创制的杰出青釉品种。

宋 龙泉窑盘口瓶

白釉

釉料中的含铁量降低到0.75%以下,施于洁白的瓷胎上,入窑经高温烧制,就会产生白釉。

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白釉,是东汉墓葬出土的白瓷。

唐代邢窑白瓷、宋代定窑白瓷、元代景德镇窑卵白釉、明代永乐甜白釉、明清德化窑象牙白釉等都是有名的白釉品种。

邢窑白瓷

邢窑白釉玉璧形底碗

唐,高4.7cm,口径15.6cm,足径6.7cm。

碗唇口,腹壁斜出与水平面呈45°角,玉璧形底。釉色洁白,不用化妆土,施釉到足墙,光素无纹饰。釉质莹润。

邢窑白瓷胎骨坚实、致密、厚重,胎土白而细洁,瓷化程度较高,扣之作金石声。玉璧形底更为唐代邢窑白釉碗的典型特征。

定窑白瓷

定窑白釉刻“易定”铭碗,

碗敞口,尖唇,腹斜收,圈足。胎体较薄,胎质细白,内外施白釉,釉面莹润。外底刻“易定”二字。

传世定窑瓷碗刻“易定”二字的有两件,碗形状相同,大小相若,胎体厚薄也基本一致,早年出于同一墓中。铭文似出自一人之手,字体瘦劲,笔画有力,时代属于五代后期。

景德镇窑卵白釉

卵白釉印花“太禧”铭云龙纹盘

高2.3cm,口径17.8cm,足径11.4cm。

卵白釉瓷是元代景德镇窑在生产青白釉瓷基础上新创烧的一种高温釉,经科学测试,卵白釉中氧化钙的含量较青白釉低,约为5%,而氧化钾、氧化钠含量增多,致使釉的高温粘度增大,烧成温度范围变宽。釉中所含微量的氧化铁是导致釉色白中闪青颇似鹅蛋色泽的主要原因。

景德镇窑甜白釉

甜白釉划花缠枝莲纹梅瓶

高24.8cm,口径4.5cm。

瓶小口,肩下渐敛,足胫处略外撇,圈足,砂底无釉。通体施甜白釉,釉面暗划3组纹饰,依次为卷草纹、缠枝莲花纹、折枝花卉纹,以弦纹间隔。

此梅瓶保持了宋代梅瓶器身修长挺拔的特点,适当压缩了瓶身的高度,放宽了肩部和足部,使各部位比例更趋谐调。瓶体所施甜白釉纯正洁净,色泽柔润,纹饰刻划细腻,是永乐时期甜白釉瓷器中不可多得的珍品。永乐时期甜白釉器物是宫中主要用瓷,据1989年景德镇明代御窑厂遗址发掘报告显示,在永乐前期地层中98%以上的出土物为甜白釉瓷器。

明清德化窑象牙白釉

德化窑白釉暗花胆式瓶

清,高33.7cm,口径6cm,足径9cm。

瓶呈悬胆式。小口,细长颈,鼓腹,圈足。圈足内无釉。无款识。通体施白釉,釉面莹亮。腹部暗刻花纹,刀法自然流畅。

清代德化窑白瓷与明代相比有一个显著的差别,就是它的白釉不像明代那样在釉中微微闪红而呈“猪油白”色,清代德化白瓷色泽是釉层微微闪青,因此与明代相比,缺少了温润的感觉,这是胎、釉中含氧化铁增加的结果。

黑釉

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釉中含有5%以上的铁量在高温中焙烧,便呈现黑色,故名。东汉时早期越窑已烧制出黑釉,但黑釉不纯。东晋到南朝初的浙江德清窑,烧制的黑釉瓷釉面光泽,色黑如漆。唐宋时期由于饮茶的盛行,黑釉茶盏风靡一时,把黑釉瓷的制作推向新水平。

兔毫釉

黑瓷的名贵品种之一。在黑釉器上透出黄棕色或铁锈色条纹,状如毫,故名。

其成因是由于高温下釉料中金属的饱和溶液在缓冷过程中析出的晶体而形在宋代福建建窑烧制的毫盏最为著名。

建窑黑釉兔毫盏

油滴釉

黑瓷的名贵品种之一。

在黑釉器上布满具有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形如油滴,故名。

其成因是由于烧成时铁的氧化物富集某处,冷却时这些局部形成饱和状态,

从赤铁矿和磁铁矿中析出晶体而成。

黑釉油滴釉盘

红釉

釉料以铜为主要着色元素,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焙烧,便呈现红色,故名。宋代钧窑、元明清景德镇窑釉里红、鲜红、郎窑红、豇豆红等,都是铜红釉的名贵品种。

鲜红

铜红釉品种之一。

以氧化铜为着色元素,在高温还原气氛下焙烧而成,由于这种红具有鲜艳的红色,故名。

明代永乐景德镇窑的鲜红产品,红艳匀润,极为珍贵。

明宣德鲜红釉盘

郎窑红

铜红釉品种之一。

清康熙时督陶官郎廷极,在景德镇仿照明永乐、宣德红烧制的新品种,以其姓氏命名。

釉色红艳夺目,釉面除大片裂纹外,还有不规则的牛毛纹。

器物口部呈淡白色,器物底边由于釉汁的流垂凝聚,

但又不流至底足,故世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

郎窑红釉观音尊

豇豆红

铜红釉品种之一。

在浅红色釉中有深红色晕点和绿色苔点,釉色似红豇豆,故名。

清康熙时景德镇窑创烧,器物多是小件文房用具,如柳叶瓶、大白尊、水丞、印盒等。

豇豆红釉洗

矾红

铁红釉品种之一。

以氧化铁为着色元素,在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的低温红釉。

虽没有铜红釉艳丽,但呈色稳定,烧造工艺较简单。

同时它也作为红色彩料广泛应用,如明清景德镇窑多用矾红与多种色彩相配描绘龙凤、人物、花卉等各种纹饰,画工精细,色彩鲜艳。

清雍正矾红彩云龙纹盘

珊瑚红

铁红釉品种之一。

以氧化铁为着色元素,经低温烘烤而成,因釉公可与天然珊瑚媲美,故名。

清代景德镇窑烧制,康熙、雍正两朝,多以珊瑚红作地色,上面绘以五彩或粉彩。

乾隆时多在珊瑚红上描金,或用其来装饰器耳。

清道光珊瑚红地白梅花纹盖碗

胭脂红

低温颜色釉品种之一。

在烧成白瓷上,吹上一层以金为着色剂的釉料,再经800℃低温烘烤而成,釉汁匀净,色如胭脂,故名。始于清康熙景德镇窑,精于雍正、乾隆之间,器物造型小巧秀美,如小碗、小盘和小瓶等。

清雍正胭脂红釉盘

青白釉

又称影青。以含铁量很低的氧化铁为着色元素,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白中泛青,青中有白,故名。宋代景德镇窑始烧,胎质洁白细腻,刻、印暗花。

景德镇窑青白釉双鱼碗

孔雀绿

低温颜色釉品种之一。因色如孔雀尾翎上的翠绿羽毛,故名。元代已有烧造,成化时有绿釉下画青花鱼藻纹饰,十分名贵。清代亦有烧制,器物以盘、碗、瓶等为主。

孔雀绿釉花觚

洒蓝

又称“雪花蓝”。以钴为着色剂,经高温烧成后,浅蓝色地的釉面上呈现深蓝色斑点,犹如洒下的雪花,故名。明宣德景德镇窑创烧,清康熙时最精,洒蓝描金装饰较多见。

清康熙 洒蓝釉描金山水诗文笔筒

茄皮紫

以叫珠料(含锰量较高的钴土矿)为着色元素的釉料,经低温烧成后呈现如茄皮一般的紫色,故名。清康熙景德镇窑最为流行,器物以瓶居多。

清康熙 茄皮紫釉碗

鳝鱼黄

结晶釉的一种品种。釉料中含铁、镁和硅酸,经高温氧化焰烧成时析出结晶,釉色黄润,带黑色或黄褐色斑点,犹如黄鳝皮色,故名。清雍正景德镇窑为著名。

清雍正鳝鱼黄釉钵

茶叶末

结晶釉的一种品种。釉料中含铁和锰,经高温还成焰烧成时析出结晶,釉呈失透的黄绿色,

在黄绿底色上闪出犹如茶如细末的黄褐色细点,故名。宋代耀州窑已有烧制,以清代雍正、乾隆时景德镇窑制品最多最精。

清乾隆 茶叶末釉如意耳出戟橄榄瓶

甜美的草莓
爱笑的鸵鸟
2025-10-02 02:28:55

新石器时代是陶器纹饰的改变时期,由生动形象的动物图案转化为抽象的几何纹饰。关于陶器几何印纹有多种含义。几何印纹陶的纹样体现了原始人们由实用向审美观念的转化。一开始陶器都是手工制作的经过一道道工序,这便会让陶器形成了几何印纹。陶器纹饰的发展从实质上反映了原始人的审美观念已经从实用中分离两离出来。

古代陶瓷器的纹饰,形式上可分为几何纹与绘画两大类。几何纹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图案化描绘,这种现象在现代绘画艺术里,是以极端化了的形式来表现得尤为充分、彻底。例如三角形可能表达了山,云霄纹中的圈、弧线,可能表达了良然界的云和雷,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弧线三角纹可能表达了狂风、巨浪,等等。绘画,无论写实写意的,都是人们通过自身的观察,运用人的感觉、认识、理解来反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因而最受人的意识、哲学、美学等的制约,最具社会性、时代性,因此,陶器上的几何纹具有较重要的鉴定意义。

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这些文化中都出现过陶器,可见陶器发展历史的悠久以及多样性。陶瓷器上鱼的形象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上就已作为装饰纹饰,如著名的鱼纹盆。鱼谐余,象征宝贵有余,年年有余,表达生产落后社会里人们希望生活富裕宽绰,有余有剩。

由此可见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几何纹包含有许多的含义,具体是什么还需要我们去推敲。

耍酷的黑猫
热心的冥王星
2025-10-02 02:28:55

中国传统陶瓷的装饰纹样多样主要有如下:

一、几何纹

以点、线、面组成多种有规则的几何图样,称为几何纹。如三角形、网格纹、方格纹、锯齿纹、圆圈纹、菱形纹、曲折纹、云雷纹、回纹等。

二、篦纹

陶瓷的一种装饰纹样,是用篦状工具刻、压出的篦状纹样。商用陶器上多见,瓷器上大量采用多见于宋元时东南沿海地区的瓷窑,以青瓷和白瓷器物最多。

三、联珠纹

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形为联串的双圈圆珠组成。盛行于晋代南方青瓷器物上。

四、莲瓣纹

以莲花花瓣为装饰纹样。南北朝时出现,宋代以后盛行,有浮雕、刻花、划花、印花、绘画等技法。不同时代的莲瓣纹其风格又有所变化,有的修长,有的宽硕等。

五、缠枝花纹

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枝茎缠绕,成连续的波状线,枝茎上填以花叶,构成缠枝花纹,如缠枝莲、缠枝牡丹等,为我国传统瓷器装饰纹样之一,明清时期尤为盛行。

六、把莲纹

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将莲花、莲蓬、荷叶以带系成一把组合的画面,称把莲纹。始于北宋耀州窑,在青瓷碗内饰有三束“把莲纹”,并印有“三把莲”三字。明宣德时景德镇窑烧制的青花把莲纹瓷盘较多见。

七、卷草纹

以柔和的波曲状线组成的草叶纹样装饰带。唐代已十分流行,日本人称之为“唐草”。宋元明清许多瓷窑上广泛采用。

八、蕉叶纹

以芭蕉叶图案组成的带状纹饰。宋定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常用的纹饰题材,明清时更为盛行。青花、釉里红、彩瓷均广泛采用,一般装在器物的底部和近底部。

装饰纹样:

在现代的图形纹样设计中,用来装饰、美化生活的图案形式。如服装的面料图案、陶瓷工艺品的纹样、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墙纸及地毯纹样的设计等等,在设计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激动的八宝粥
妩媚的刺猬
2025-10-02 02:28:55

一、荷马时期:

这一时期称为“几何纹样式”陶器,是以几何形体的图案为主,以平行线、交叉线、三角形、S纹和回形纹装饰为主要装饰特色。强调左右对称,按照陶器造型,分层次进行装饰。相互呼应,统一而富有变化,形成严整的图案结构,达到一种平衡安定的效果。

二、早期城邦时期:

这一时期称为“东方样式”陶器,由于公园7世纪古希腊已和东方各国的贸易交往频繁,这些国家的文化和工艺品对希腊陶器的制作工艺和装饰风格产生了极大影响。最为明显的表现在对东方国家动植物纹样和怪物纹样的模仿。

三、古典时期:

这一时期先后出现了三种工艺风格,即“黑纹式陶器”、“红纹式陶器”、“彩绘式陶器”。

黑纹式陶器:所谓黑纹式,就是在赤或黄褐色的陶壁上,用黑色做剪影式描绘,而物体的内部结构则以刻线手法表现。是古希腊陶艺工艺进入繁盛期的一个代表类型。

扩展资料

1、红纹式陶器:

与黑绘风格相反,即陶器上所画的人物、动物和各种纹样皆用红色,而底子则用黑。故又称红彩风格。流行于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前4世纪末。

这种风格优越处在于灵活自如地运用各种线条刻划人物的动态表情,充分发挥线条的表现力希腊人不满足于黑纹式的写实能力、细部刻画能力,以及运用线的能力表现的不充分。

所以将陶器上的人物、动物等形象做成陶土色,而整个瓶身则敷以黑色的漆。使人物形体的一部分可以自由的用各种变化的黑色线条和块面加强表现效果。

2、彩绘式陶器:

由于战争使不少城邦丧失了大批劳动力,土地荒芜,工商业停滞倒闭。陶工艺也随着国力的衰落而消沉。希腊人中形成的享乐主义风气,直接反映在陶工艺上。

白地彩纹式就是在陶器陶壁上刷一层含铁成分较少的石灰水,然后上面用黑、褐、黄、红、绿、蓝等色加以绘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希腊艺术

激昂的往事
无限的朋友
2025-10-02 02:28:55

龙山文化陶器的纹饰以篮纹为主,有些陶器又在篮纹上面饰以数道甚至通身饰以若干道附加堆纹,主要原因用来加固器身。晚期龙山文化的陶器以灰陶器为主,红陶已占有一定比例,黑陶器数量有所增加。灰陶和红陶的烧成温度均达1000度。仍以手制为主,但轮制技术革新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部分陶器已采用模制成型。主要器形有杯、盘、碗、盆、罐、鼎、甑、器盖、器座及新出现的鬲等。纹饰以绳纹、篮纹为最普遍,还见少量方格纹。

细心的大雁
土豪的咖啡豆
2025-10-02 02:28:55
彩陶最早于1921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其后在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四川、湖北等地陆续发现。彩陶因时间的不同,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

〖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它位于黄河中游地区,以黄土高原为中心,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宁夏等地。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相当成熟,器物规整精美,多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灰陶与黑陶较为少见。其装饰以彩绘为主,于器物上绘精美彩色花纹,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的部分内容及艺术创作的聪明才智。另外还有磨光、拍印、等装饰手法。造型的种类有杯、钵、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器盖和器座等,最为突出的是双耳尖底瓶,线条流畅、匀称,极具艺术美感。

由于时间跨度与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必须分类加以区别,主要有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

半坡彩陶

最早发现于西安半坡,距今有七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彩陶文化历史较早、特点突出、影响较大的一个类型。半坡彩陶的遗址,在河流的岸边,因而半坡的彩陶有汲水尖底瓶、葫芦、长颈瓶,另外还有盆类、罐类,与今天的盆罐大体相似。

半坡彩陶早期纹饰,多为散点式构图。也就是说,在一件器型上,装饰往往只占据器面的一小部分,纹样一般是自然形态的再现。半坡纹饰的形象可爱,表现了人类童年的天真稚气和与自然的亲切关系。仔细体味,有人与自然溶为一体的感觉,可以说是半坡人原始生活的记录。

纹饰形象主要描绘了当时人们接触的动物,有奔跑的鹿、鱼纹、人面纹、蛙纹、鸟纹、猪纹以及由以上纹样两种或三种组合的纹样。也有一些单纯的任何纹样如折线纹、三角纹、网纹等。

庙底沟彩陶

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主要有盆、碗、罐等。早期和中期也有类似半坡的葫芦形瓶。

庙底沟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点、线、面搭配得当,空间疏朗明快。曲面之间,穿插活泼的点和线,使纹样节奏鲜明,韵律感很强。二方连续的组织结构,是节拍的具象化,更使之有较强的音乐效果。这反映了原始的恬淡、闲静的心态。

〖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还发现有窑场和陶窑、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马家窑文化的制陶工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并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表现出了娴熟的绘画技巧。彩陶的大量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制陶的社会分工早已专业化,出现了专门的制陶工匠师。彩陶的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著的特点,在我国所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内彩也特别发达,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

半山彩陶

半山类型的彩陶器,多为罐、壶。造型饱满近似球,足内收,腹近直线,由于器型的下半部内收,装饰都集中于上半部。

半山类型的彩陶,是在马家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马家窑更丰富;她的繁荣昌盛、雍荣华贵的风格是由饱满器型上的旋动结构的纹饰,黑红相间的色彩,线条的粗细变化,及锯齿纹、三角纹的配合,大图案里套小图案形成的。旋转而连续的结构,使几个大圆圈一反一正,互相背靠,互相连结,有前呼后应、鱼贯而行、连绵不断的效果,显示一种融合、缠绵的气势。与器型共同构成一种雄伟宏大的气势。半山期,是我国彩陶文化的高峰阶段,显示博大、成熟和完美的特色。

马厂类型彩陶

1924年秋发现于青海民和马厂塬,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肃等地,器形基本沿袭半山类型的造型,但较之半山彩陶显得高耸、秀美。出现了单耳筒形杯,耳、纽的造型富有变化。其年代约为公元前2350~前2050年。纹饰有同心圆纹、菱形纹、人形蛙纹、平行线纹、回纹、钩连纹等。另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齐家文化等遗址中也出土有彩陶,但在数量、规模、艺术水平上与上述文化类型的彩陶有一定差距。古代陶器中还有一种在陶器烧成后画上纹饰的彩绘陶。

当代彩陶艺术

在当代彩陶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四川彩陶,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川彩陶制陶业的兴起,以1998年吕艺彩陶的建立为标志。在短短数十年的时间里,四川的彩陶生厂厂家数量已经超过二十余家,产品远销海内外。在全国重要的工艺品市场中,消费者可以很容易地购买到集古典、现代美于一身的彩陶工艺品。作为该行业的开山鼻祖——吕艺彩陶,已经在历史的变迁中逐渐消亡,她曾经创立的辉煌自然是无可超越的。该公司作品“十大元帅瓶”为中国军事博物馆所收藏,“1999”更是作为国礼,在庆澳门回归之时赠给澳门市政府。取而代之的是,工艺进一步革新的聚艺彩陶等厂商。

当代的彩陶艺术生产流程总计五十余道工序,其中融合了流传已久的拉坯技术及陶坯雕刻技术及当代的色彩工艺。当然,当代彩陶艺术的发展时间尚短,文化积淀依然不足以和源远流长的古典彩陶相媲美。但一种陶文化的形成需要时间,需要更多地将时代的科技与中国文化想结合。一个没有文化的产业,必然是经不起时间的检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