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视频:怎么鉴定明代瓷器

精明的店员
精明的饼干
2023-03-24 06:31:34

视频:怎么鉴定明代瓷器

最佳答案
可爱的小海豚
稳重的朋友
2025-10-02 04:24:29

洪武瓷器

1.元明两代瓷器的砂底,露胎处均可见星点装或大片火石红斑。这种火石红自元代开始出现,经明代,延续到清代乾隆以后才完全消失。

2.釉面多为青白色,色泽清雅。柔和悦目。

3.所绘龙纹,不如元代凶猛,多为五爪龙。元代所绘的折枝或缠枝莲叶纹的叶形较大,为大花、大叶,到洪武时则明显缩小

4.瓷器底足中心乳丁状突起。是元代器足遗传

5.明代早期纹饰,大多简练娴熟,豪放生动。官窑器的纹饰精细秀丽,或多或少流露出元代的风格。

永乐时期瓷器的鉴定

1.在我国的陶瓷工艺史上,此时的鲜红釉,甜白釉和青花瓷器独树一帜,占有特殊地位,成为明清两代的典型

2.永乐瓷器的造型清芳、圆润、灵巧

3.永乐时胎土淘炼精细,胎体轻重适度,尤其以白砂底之细腻而著称

4.釉面肥厚,莹润平净,无橘皮纹。釉器的口、底、边角与釉薄处多归白色或黄色,聚釉处闪浅淡色和虾青色

5.青花器造型工整精致,色调凝重古雅,绚丽鲜艳,体态优美俊秀,用进口“苏泥勃青料”。烧造时有自然的晕散,形成浓重凝聚的结晶点,呈凸凹不平状。

6.圆器中的口沿,以手试之有锋利感。而后仿的口沿多圆润,不见棱角。这种器口特点,是我们断定年代初区分真伪的主要依据之一

7.琢器胎体接痕微露。不及元代与明初时期明显

8.常见器足有:里直外收式圈足、齐平式圈足,呈踏底状

9.永乐时,开始书写帝制年号款,均为四字篆书

宣德时期瓷器鉴定

1.永乐为明代瓷器的开创和发展时期,而宣德则为鼎盛时期,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说法。宣德青花以其胎土精细,釉汁均净,造型工整,凝重浑厚,胎质细腻,多细砂底,器型多样,青花浓艳,纹样优美而久负盛名。琢器接口少见,胎体比永乐时厚重、坚致

2.釉面特点为橘皮纹,青花器釉面,呈亮青,前期与后期釉面稍白,中期为青白色。釉面均很细润

3.青花有三种色料:进口苏泥勃青料、国产料、进口和国产混合料。青花自然晕散,形成浓重的凝聚结晶斑,深入胎骨。宣德青花可谓青花之冠。

4.矶红彩始于宣德,瓷釉为宣德创新品种之一,仿哥窑也是从宣德时开始的,黄釉是宣德时烧制成功的,青金兰釉又称“雪花兰”或“洒兰”,为宣德时景德镇能工巧匠又一杰作

5.纹饰一改永乐时的纤细风格,显得粗重豪放,笔法苍劲。尤以龙纹狰狞凶猛之状,可畏明清两代之最

6.宣德瓷器署有年款。教永乐时显著增多。一般为六字楷书款亦有四字的,书写部位不定,全身均可书写,亦采用篆书,曾有宣德款识“满器身”的说法

7.彩瓷楷书写“德”字无“心”上一横,篆书写“德”字,“心”上有一横

8.器足,琢器多细砂底,无釉无旋痕,泛有火石红斑。盘心微有下凹。雍正仿斜坡盘底,于足脊处滚圆如“泥鳅背”状

成化时期瓷器的鉴定

1.成化时期瓷器造型庄重圆润,玲珑俊秀,小件居多,俗称“成化不搭起”,但也不是绝对的

2.胎质纯洁细润,胎体轻薄,迎光透视呈牙白色或肉红色,如脂若乳,莹润光洁。釉质肥厚,光洁晶亮,胎精釉亦精,高穆深雅,同臻其妙

3.成化青花瓷器,以淡雅、沉静的色调行于天下。但往往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调,表现的最为突出。青花色调浓重者,相近于宣德晚期,并和多数浅淡色调,同时并存。

4.斗彩为成化创新品种,

5.纹饰线条纤细,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只用平淡,只分浓淡而不分阴阳,无渲染烘托。绘人物衣着,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做衬托,故有成窑“一件衣”的说法,成化青花以淡雅著称,用“平等青料”取代“苏泥勃青料”,呈色稳定,发色兰中闪灰青,成化青花与弘治青花相类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说法

6.成化瓷器釉面,以细润见著,俗称“明看成化,清看雍正”

7.成化器足,凡饰有青花双边线很规矩,紧靠圈足底部,而靠近足跟无釉处,那条圈线,颜色较深重,上面一条则显清淡,可用这一点来做鉴定参考依据

8.款识字体,挺拔有力,如同出自一人之手,一般为“大明成化年制”,“大”字尖圆头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制字上大下小

最新回答
温婉的荔枝
感性的棒棒糖
2025-10-02 04:24:29

官窑是中国古时五大瓷窑(柴、 汝 、官、 哥 、 定 )之一。 后宋代的五大名瓷之一,在除去柴窑而加入钧窑,诸如: 官窑出战戟、这种瓷器和汝瓷、哥瓷、宋钧瓷、定瓷合称中国五大名瓷。

官窑是北宋大观、政和年间, 官府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开设的瓷窑场,后世广意上官窑意指由 中国历代政府营建,为其烧造瓷器的窑场,所生产的陶瓷供宫廷所用。

“官瓷”是一个特定的特谓, 专指宋大观及政和年间于汴梁所设的官窑所造瓷器, 青瓷釉色晶莹惕透,有开裂或呈冰片状, 粉青紫口铁足是其特色。

南宋渡江后,江北名窑均毁于战火,景德年前,赐江西昌南镇名“景德镇”, 元代忽必烈又在此设浮梁瓷局,除皇家专造外,还将战争中俘获的所有陶瓷业工匠均发配到昌南居。

后经过近千年的发展,这个拥有得天独厚的高岭土资源的昌南古镇, 正式成为中国官窑的集中地,千年窑火一直延续至今天,营造出一脉独具特色的昌南盛世。

因此除了有名的宋代官窑之外,亦有辽代官窑、明代官窑等。 官窑产品必须符合皇家的审美观,客观上就限制了陶瓷工匠的艺术发展,清乾隆之后,官窑产品也就逐渐没落了。

官窑起自唐,一是指贡器,一是指官厂。 官窑多有贡器,少有官厂,采取的形式是“官监民烧”,烧出的瓷器, “千中选十,百中选一” ,进贡给统治阶级,这种瓷器就叫做贡瓷和官窑。

唐代在产瓷区设有司务,如唐景隆初,派殿前承旨赵仁济监理越州窑务。 到了元代则设局,以提领监陶,后改为本设总管。他们烧出的 “景德年制”,“枢府’ 等款式的瓷器,分别称为 “景德窑’,“枢府窑” 等。

广义

官窑之谓,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内涵。 就广义而言,是有别民窑而专为官办的瓷窑,其产品为宫廷所垄断。

在宋代瓷器中,官窑即是一种专称,指北宋和南宋时在京城汴京 (汴梁,今开封)和临安(今杭州)由宫廷设窑烧造的青瓷,故又有“旧官”和“新官”之分, 前者为北宋官窑,后者为南宋官窑。

宋官窑也称汴京官窑。相传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附近设立窑场,专烧宫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窑, 因宋代汴京遗址已沉入地底,尚未发掘出北宋官窑遗址,对于北宋官窑遗址缺乏考古发掘地资料和充足的文献资料的支撑。

时至今日,关于北宋官窑遗址在何处,仍有不同说法,一般有三种说法: 一说北宋官窑即为汝窑;二说否认北宋官窑的存在;三说为北宋官窑即为汴京官窑 ,它与南宋时的修内司官窑先后存在。

从元世祖忽必烈设置“浮梁磁局”,到清朝覆亡, 景德镇是元、明、清三代皇家瓷厂所在地, 官窑制度在这里延续了632年, 江西景德镇也由此拥有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精湛的官办瓷厂。

景德镇地下也因此存有大量因禁绝流入民间而被就地掩埋的古碎瓷, 成为中国目前品类最完整、年代最可靠、信息最丰富的官窑遗址和“地下瓷都”。

北宋官窑传世品很少,形质与工艺与汝窑有共同处。 器多仿古,主要有碗、瓶、洗等。 胎体显厚,胎骨深灰、紫色或黑色,釉色有淡青、粉青、月白等,釉质莹润温雅, 尤以釉面开大裂纹片著称,不同于南宋官窑和汝窑及龙泉窑瓷器。底有文钉烧痕,有“紫口铁足”的特征。

南宋时先后设立了“修内司窑”和“郊坛下窑”。 南宋官窑器,胎为黑、深灰、浅灰、米黄色等,有厚薄之分,胎质细腻。 釉面乳浊,多开片,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黄等。 因器口中施釉稀薄,微露紫色;而采用刮釉垫烧时,足上露胎而呈偏赤铁色,故有“ 紫口铁足 ”之称。

明代采取“官办民烧”的形式 ,开始有官厂,专烧进贡的瓷器,也称景德镇御窑厂,特派厂官,经费出自地方,编役人夫,设窑达五十几座,专门烧造御器即贡器。

瓷器烧制经过两宋时期的发展 ,不论在烧制工艺,还是器具种类方面都达到了高峰,各时期都有不同的代表品种,如 永乐甜白、永宣青花、成化斗彩、嘉万五彩 等瓷中翘楚。

.

永乐帝在位时, 景德镇瓷器生产蓬勃发展,这一时期是我国瓷器烧制承上启下,内外交流的重要阶段,上承宋元,下启康乾,能工巧匠们除了继承前辈的精巧工艺 ,仿制元代的典型器物外,还大胆进行创新改良。

烧制成永乐甜白,青花,釉里红等极具时代特色的新瓷器,尤其是多色低温釉上彩瓷器, 打破了以往瓷器多为单调色彩的传统,使之更赏心悦目,为后来的成化斗彩,嘉万五彩乃至康雍乾粉彩瓷器烧制奠定了基础。

清代是中国制瓷史上的集大成时期,其制瓷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受等级封建统治制度和制瓷历史传统影响, 清代的官窑瓷器和民窑瓷器 的款识在题写上也有一定的惯例,同时又 新开创了金彩、墨彩、珐琅彩等题写工艺,而且各种堂名款、花押款、吉语款也更为多样。

狭义

严格地来讲 狭义的“官窑瓷” 又分为两种, 御窑瓷和官窑瓷 。两种瓷器均由“官家”督造和采办,所以对民间而言,统称为官窑瓷。但就管理而言,则有非常大的区别。

御窑瓷 , 是指专供皇家使用的瓷器,在器型、纹饰上均有严格的礼仪规定 ,等级森严,均与《车服制》严格对应,错用或擅用均为重罪。

1、 皇家瓷:比如清雍正的“正黄瓷”,就是皇家专用色彩,仅皇帝和太子可以使用。 纹样方面,皇帝所用为五爪金龙,亲王则只能用四爪行龙,且称为蟒(清代仅有“一诏二封”的恭亲王奕?一人享受过赐用正黄和五爪金龙的待遇),凡此种种,得以成系统流传至今的,首推“同治皇帝大婚瓷”;

2、 王府瓷:型制设彩依例专烧,供包括亲王在内的其他皇室成员使用。 文物中著名的“乐道堂瓷”即是王府瓷中的典范之作。

3、 一品宫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多作帝王赏赐之用。早期的宫瓷题材多取自官服上的补服元素,比如武一品的麒麟,文一品的仙鹤等。

民窑瓷用龙多将爪藏于云水之中而不现,可以说是一种皇家礼制与民俗的相互妥协。

官窑瓷,主要是庞大的官僚君体使用,型制要求相对较低,多限于花鸟虫鱼神话等“礼制”之外的题材, 有时皇家会作为“趣味”把玩器采购,但多为官员、富商使用。这一类瓷器,一般由内务府采办,在景德镇设有专门的督陶官,长年烧造。

鉴别

产品有薄胎薄釉和薄胎厚釉青瓷两种,胎质较松,呈紫灰色。 薄胎薄釉青瓷采用支钉支烧,通体满釉,外底留有 3至4个或更多支钉痕。

薄胎薄釉青瓷采用垫饼垫烧,釉多开片不透明,釉色以粉青为主,也有淡黄和青灰色,纹饰少见,有紫口铁足现象。 器形有碗、盘、洗和各式瓶、炉等,仿古铜、玉器造型较多见。

现指官窑

官窑,毛公洞第一(今江苏扬州一带)。 南宋官窑瓷器沿袭北宋风格, 规整对称,宫廷气势,高雅大气,一丝不苟。 因为胎土含铁量极高,手感沉重,胎土呈深黑褐色,后称”紫口铁足“。 釉面沉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温润如玉。

釉面多层反复细刮,釉光下沉而不刺眼,纹理布局规则有致,造型庄重大方。 另外”肉腐留骨“(露胎处象死人骨头,俗称”骨董“)也是那时所造。 我们今天所称官窑泛指历朝官府烧造瓷器,其实,历史上仅指南宋时期烧造的瓷器,后世再无此称呼。

拍卖鉴赏

宋 北宋官窑深腹碗.

RMB 166,842,000

北宋官窑传世极少,十分珍稀名贵。 现除上海博物馆有四片瓷片, 台湾鸿禧美术馆有一片瓷片, 中国文物考古部门在北宋官窑的窑址曾发掘出土几件残器和瓷片外, 全世界迄今没有一件完整器,本次参拍的官窑深腹碗,椭圆洗是海外私人收藏的传世精品。 由于北宋官窑是从汝官窑进化而来,故更显珍贵,文物价值、历史价值、收藏价值等远远超过汝窑,可以肯定该官窑深腹碗和椭圆洗(前一件)的市场价值无法估量。

南宋 官窑青釉八方弦纹盘口瓶

RMB 91,901,160

官窑其色,青润明亮,匀净素雅,方存之间,映出一片雨过晴天,釉见开片,如一缕金线,曼舞游丝,织出那不世之经典。 时有龙泉其窑,已着力学之,后世仿烧之风,更是延续至今。至明一朝,时人多作文章,对其大加赞赏。宣德、成化两朝,景德镇御窑多有仿造,唯形制略小。 入清以后,雍正曾取宫中珍藏,送至景德镇,命御窑匠师按此烧造,如本品形制者,或亦见于其中。

乾隆帝,尤好古珍,下投其所好,进大批宋官入朝,上见而以为真,择其精者,御题诗文。此类之品,久惑世人,直至近年,方得分辨。 1989年,台北故宫作展,录官窑一百四十三件,其中瓶尊等三十件,然或仅四件实为南宋官窑真品。

南宋 修内司官窑海棠瓶

RMB 80,408,000

修内司官窑,也称南宋官窑,烧造时间非常短,在已发掘的杭州乌龟山郊坛官窑窑址中发现很多瓷片与窑具 , 胎质呈黑灰或灰褐色,胎质轻薄、釉层较厚、釉色有粉青、蜜腊黄等色,器型常有盘、碗、碟等 ,还有仿古器皿是受北宋徽宗提倡仿古复古的影响,作为宫廷陈设用品;郊坛官窑遗址出土遗物较为丰富,其特征与历代文献记述相符合。

南宋官窑瓷的釉色,主要是粉青色、依色谱的颜色分,是极浅的蓝绿色,但也有以灰色绿色、黄绿色色调为主的。 具有良好的乳浊性和釉层丰厚的多次釉,在质感上追求璞玉的效果。而修内司官窑的存世量更是凤毛麟角。 此件海棠瓶器身分量极轻,符合官窑薄胎厚釉典型特征,而釉色开片亦达到官窑器的极致,紫口铁足的工艺更是南宋官窑典型特征。虽然经过岁月的磨砺,但其釉面依然保持强烈的玉质感,如玉如翠!

宋 北宋官窑椭圆洗

RMB 74,152,000

北宋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下旨在汝州张公巷建造的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窑胎体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北宋官窑的典型特点。

友好的墨镜
柔弱的野狼
2025-10-02 04:24:29

  官窑,提起这个词汇,大家的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那美丽的瓷器,因为瓷器的烧制是由官监民烧而来进贡统治者的,所以在挑选瓷器方面特别重视,因此官窑就是这么由来的,每一个官窑都是极其美观,那么不知道大家了不了解官窑的特点呢,今天小兔就在网上搜索了一些关于官窑特点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官窑起自唐,有两种涵义,一是指贡器,一是指官厂。自唐代至元代,官窑多有贡器,少有官厂。采取的形式是"官监民烧",烧出的瓷器,"千中选十、百中选一",进贡给统治阶级。这种瓷器就叫做贡瓷和官窑。那时,唐代在产瓷区设有司务,如唐景隆初(公元707--709年),褚绥为新平(景德镇)司务,奉诏监烧献陵祭器。宋代设监,如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983年),泒殿前承旨赵仁济监理赿州窑务。到了元代则设局,以提领监陶,后改为本设总管。他们烧出的"景德年制","枢府"等款式的瓷器,分别称为"景德窑","枢府窑"等。

明代采取“官办民窑”的形式,开始有官厂,专烧进贡的瓷器。 如在景德镇设御器厂,特派厂官,经费出自地方,编役人夫,设窑达五十几座,专门烧造御器即贡器。清代与明代不同,采取的是“官搭民烧”的折中形式。其产品分“钦限”和“部限”两类,前者是专给皇帝用的,后者是给朝廷和外交礼宾用的。

官窑之谓,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内涵。就广义而言,是有别民窑而专为官办的瓷窑,其产品为宫廷所垄断。在宋代瓷器中,官窑即是一种专称,指北宋和南宋时在京城汴京(汴梁,今开封)和临安(今杭州)由宫廷设窑烧造的青瓷,故又有“旧官”和“新官”之分,前者为北宋官窑,后者为南宋官窑。

官窑是在宋大观及政和年间於汴凉所造,青瓷釉色晶莹惕透,有开裂或呈冰片状,粉青紫口铁定是其特色。

那么官窑瓷器的特点是什么呢?

官窑和汝窑一样,以釉色为美,没有纹饰,瓷器只有凹下或凸起的弦纹或边楞。器型种类较少,除了盘、葵口洗以外,多仿古青铜器的造型,如长颈瓶、贯耳瓶、贯耳尊、兽耳炉等。宋室南迁后,在临安(今杭州)建都。从己出土的大量瓷片看,南宋官窑瓷器的胎子呈探灰、灰褐、灰黄等色。胎有薄厚两种,即胎厚釉薄的和胎薄釉厚的。釉厚的瓷片从断面可看出施釉痕迹,一层一层很清晰。釉子温润似玉,也有比较光亮的。釉色有粉青、天青、灰青等,开比较细碎的纹片。南宋官窑既有裹足支烧的,也有垫烧的,器底大而薄的往往采用支烧与垫烧共用的方法来保证质量。

那么说道官窑,大家都会知道宋代的五大名窑,它们各个都是极其美观而且具备很高的收藏价值,但是瓷器虽然珍贵,小兔还是要建议大家,有些收藏者不懂得对于瓷器的保养,但是只要方法适合,就会保养得当,尽享收藏所带来的乐趣。希望这篇官窑瓷器的特点的相关文章,能给予大家在官窑方面一定的参考价值,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舒心的大树
务实的天空
2025-10-02 04:24:29
 传世品中有一部分明代洪武时期烧造的官窑瓷器,这部分器物,过去一直鲜为人知,直至上世纪中即1964年南京明故宫玉带河遗址出土的许多明代瓷器标本中有一部分被确定是明初洪武时期烧造的官瓷,这一真相才为世人了解。实际上,传世品中有一大批景德镇瓷器是洪武瓷器。这些瓷器分藏于国内外一些大博物馆和相关机构内,也有部分在私人藏家手中。这里拟对这部分瓷器作一统计和简述。当下藏品出手及藏品送拍甄选,壹伍贰,伍陆,贰捌,陆玖零肆。伍女士  致力民间藏品出手渠道建设。

一、上海博物馆藏洪武官窑瓷器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洪武官窑瓷器不算太多,但品种较丰富,这使得我馆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陶瓷陈列”就已使明清景德镇瓷器部分有一个良好的展示开局,尽管最初有一些器物被定为元代,后来,新的时代概念出现,洪武瓷器成为展厅中十分引人注目的部分。

明洪武釉里红花卉纹大罐 上海博物馆收藏

展品中的主体是釉里红瓷器,有大罐、大碗、大盘、梅瓶、双环耳瓶、碗和盏托等。其中大罐的引人注目是毫无疑问的,这件高48.8厘米的大件作品,是馆藏洪武瓷器中最大的作品,这种器物在传世和出土洪武瓷器中也应是体量最大的。同类型作品国内外有多件, 1994年景德镇珠山东门头明代御器厂旧址出土了与此器造型纹饰相同的青花带荷叶形盖的大罐,经修复后基本完整复原。但同类型釉里红器未见发现。

明洪武釉里红花卉纹大碗 上海博物馆收藏

还有釉里红缠枝花卉纹大碗,口径40.4厘米,可说是古代瓷器碗类中的超大型作品了。内外都绘釉里红纹饰,呈色较好,外壁的缠枝扁菊纹为洪武瓷器的最常见装饰纹样。在传世品中,相同风格或相似尺寸的釉里红大碗有多件。  

釉里红缠枝花卉纹菱口大盘,口径45.5厘米,是洪武釉里红瓷中的大口径瓷盘。在元代景德镇瓷器中,有一大批青花大盘,其中也有菱口盘,所以,洪武时期出现这种大盘显然毫不奇怪,它们是元代瓷盘制作的延续和发展。当然,在整体风格上已与元代作品存在明显区别了。洪武菱口大盘有青花和釉里红两种。由于配方和烧造及造型、纹饰等具有差异性,因此,洪武菱口大盘有着明显的独特风格。这种大盘在国内外保存有一定数量。各地收藏的相同造型作品,纹饰大同小异,烧造质量也有差别,发色好的作品与发色差的作品相差很大。

当然,上博洪武藏品中最有特色的应是釉里红云龙瓶,此瓶高45.5厘米。瓶的样式可在元明铜器上见到。传世品仅见两件,除此件外,另一件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两件作品造型、纹饰完全一样,但有趣的是旧金山那一件器身所绘龙纹与上海博物馆这一件完全相反,前者龙头向右,后者则向左。过去曾认为这两件器物应该是成对作品,造型、纹饰和釉里红色泽均基本相同,龙头的向左和向右说明它们是配套制作,笔者也同意这样的说法。但现在看来,这样的认识可能不一定完全。

对这类作品,有的专家认为可能是永乐时期的产品,因为景德镇御器厂旧址曾出土过署有永乐元年和永乐四年年款同类风格洗口器的口沿残片。但从那两块碎片的风格看与这种作品还有区别,碎片的洗口较高,款识就写在口外缘,颈部莲瓣纹也较宽大。传世完整器洗口较高,一周绘花纹,颈部莲瓣纹较细长。当然,也可以认为,这样的作品可能在洪武末至永乐初年均有烧造。

青花春寿瓶上海博物馆藏

上海博物馆还藏有青花云龙纹“春寿”瓶一件,高37厘米。这种瓶通常认为传世共有4件,目前大家较熟悉的有上博藏品和日本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及英国格拉斯哥博物馆藏品。这些作品的造型、纹饰基本相似,均为同时期制作。此类瓷器有两个特殊的方面,一是器身有青花“春寿”二字,这在景德镇瓷器上是独特的。

“春寿”瓶的造型与常见的明初或元代梅瓶不十分相同,似乎没有可比性,束腰身的风格几乎难以找到相同者,而底部内凹的则更是少见。从青花画面和烧造风格看,似更同元代景德镇瓷器接近,尤其是云纹的画法,与一些元青花的绘画风格是一致的,可以说此类瓶的烧造年代,应该说具备的是元末明初特征。

二、国内外收藏的洪武官窑瓷器

传世共有多少洪武官窑瓷器?过去没有一个明确的统计数字,大家只是认为数量不多而已。经过此次在南京艺术学院举行的明代洪武瓷器学术研讨会后,我们对国内外大约收藏了多少件洪武官窑瓷器已有一个较清晰的概念。据国内外已发表和相关研究机构已公布的洪武官窑瓷器数量统计,可能超过230件,分藏于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和私人藏家手中。其中北京和台北两家故宫博物院的收藏最为丰富,根据蔡义和黄卫文先生的报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洪武官窑瓷器75件,而据廖宝秀女士介绍,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40件。两院合并总计有115件左右,约占全部传世品总数的50%。当然,目前的数字肯定是不完全的,国内外还有一些收藏未进入我们的统计视野,也有的可能还未被确定为洪武官窑瓷器。

明洪武釉里红花卉纹盘 南京博物院藏

综合国内的其它收藏情况,除了上海博物馆外,南京博物院也有部分收藏,釉里红大盘就藏有5件。另外,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市博物馆、扬州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景德镇陶瓷馆等都有传世品收藏,另外,地处祖国边陲的西藏博物馆也有收藏,显然是当年中央政府的赏赐之物。在港台地区,香港艺术馆、天民楼等也有洪武瓷器收藏,台湾的鸿禧美术馆等也有收藏。

在国外,洪武官窑瓷器的流传也较为广泛,收藏的区域以欧美和日本为多。

在英国的大英博物馆,至少有十数件高质量的洪武官窑瓷,还有托管该院并展出的大维德基金会藏品中,也有同时期的官窑作品。另外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等也都有收藏。瑞士保尔博物馆、瑞士玫茵堂、荷兰海牙市立博物馆、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文物博物馆等。这中间,有的收藏为我们所熟悉,也有过去不十分了解的,如瑞士玫茵堂的历代陶瓷收藏十分丰富。

美国的洪武瓷器也有多家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如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布鲁克林博物馆、洛克菲勒中心、华盛顿佛利尔博物馆、波士顿博物馆、堪萨斯艺术博物馆等都有收藏。

在中东地区,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比·沙莱博物馆,以收藏众多元青花瓷出名,同时,该馆也拥有多件洪武官窑瓷器。另外,同样有着不少元青花器收藏的德黑兰伊朗国家博物馆也见有洪武青花瓷。

纵观国内外的收藏情况,各地收藏的洪武官窑瓷器,各有特点,但万变不离其宗,基本风格不变。

景德镇明代御厂遗址出土红绿彩盘残片 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综合传世及出土的洪武官窑瓷器品种,计有青花、釉里红、高温红釉、蓝釉、白釉、绿釉、酱色釉,还有外红里蓝、外酱里蓝、里黑外白、里蓝外酱的高温两色釉以及白地红彩、白地红绿彩的釉上彩等。目前,传世品中最多的是釉里红瓷,青花器较少,但在已发现的景德镇御器厂旧址出土的青花瓷器碎片较多,可能在当时有较大量的生产。过去一般都认为洪武釉里红瓷是当时烧造最多的品种。至于那些绿釉和白地红彩、白地红绿彩的器物,目前未在传世品中见到,只有出土的碎片标本。

洪武官窑瓷器在专业人士和收藏圈中被认识,也有一个较长的认识过程,专业人士对洪武官窑瓷器的深刻认识,首先主要是那些有这样收藏的博物馆和相关单位对景德镇官窑瓷器有深入研究的专业人士。很快,海外专业人士和收藏圈也开始重视洪武官窑瓷器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洪武官窑瓷器在艺术品市场上的强劲走势,曾不知不觉的达到了历史上瓷器拍卖的最高峰,它们与其它最有竞争力的明代官窑瓷器一样,成为一个新的时代珍藏品牌。目前在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收藏的这些数量不多的传世洪武官窑瓷器,是见证明清收藏历史的重要名品。

两岸故宫博物院是洪武官窑瓷器的主要收藏代表,历史上的天灾人祸没有摧毁宫廷中全部的洪武瓷收藏(当然历史上也有很多破坏,如北京四中出土的许多洪武瓷标本,可能就是当时被损毁的结果),而其它收藏机构能够收藏洪武官窑瓷器也是幸运的,尤其是在早期没有人知晓洪武官窑瓷器之前,在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偶然收入这样的作品,实在是难得的。当然,现在要收藏洪武官窑瓷器这样的作品,难度显然很大,因为传世品本来就较少,绝大多数已被收藏于国内外文物机构中,市场上出现的少量作品,早已是凤毛麟角了。

耍酷的耳机
迅速的狗
2025-10-02 04:24:29
不是的,土沁之痕是器物入土受浸所致。

土沁可分两大类:一是器表之沁,二是釉内釉下直入胎骨的沁。

土沁之痕与自然界中的多色泽酸、碱、盐等土质相关。

原则上宋以前一元配的器物较二元配的器物受沁严重。

当然也与存放环境的墓穴坍塌、完好等因素相关;

也与器物本身的多元用料、制作和所存放的地质的铁等元素含量不同有关。

而在我国特定地区的特殊树种根须沁于器表的也有。

我国幅员辽阔,土质结构多种多样,酸碱等沁以及现代工业的微沁也是存在的。

出土器会出现其特殊的变化。因受沁而气泡破裂,以及二次开片等,因受沁程度不一,也会使釉表发生另类变化。

因而,不能以某一种环境下的器物之沁作为通用标准来试行运用,而要客观公正的,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土沁】是鉴定出土物的重要指标,意义重大!以下以图文方式,供师友们共同学习提高!

下面的土沁是大开门明碗上的。

假土沁

《收藏大纵横》

其实这是低仿元青花上的土沁,微观照片就有点迷惑人,但看龙的土沁就很容易分辨了。

这件土沁应是对的,但依然有点打眼,土沁太重的本来惹人生疑,这件还是看对。

《 头等收藏 》

虽然这件东西看对,但仍不建议藏友选择这类藏品,沁成这样,已没多大价值(瓷史名品除外),记住下面的一句话:土沁多的,未必老,即使老,未必好!初学者常常陷入这个误区,迷信土沁多的“老瓷”!

这件是开门宋代官窑瓷片的土沁,大家注意体味比较。

明代民窑土沁(水坑品),这种开门水(土)沁,仿不出来。

因为是明代官窑瓷上的沁色,难度很大,但青花发色有味道,如对,应是永宣苏料。

上一明代官窑瓷片的冲线中的“土沁”,可以比较。

《藏家天下》

再上一批官窑瓷片上的土沁图。

【注意】这些土沁基本未入釉下(更别谈深入胎骨了)

个人总结,仅供参考:官窑瓷因胎釉精细,且结合紧密,土沁很难沁入釉下(宋代汝、官、钧、哥以及部分元青花除外)。也就是说,看到土沁很重(深入胎骨)的官窑瓷,要多留个心眼!

往往是越高级的精品,越受人保护,经常是没有使用痕迹或很少使用痕迹的。

相反,仿古作旧的瓷器一般都做上使用痕迹,企图让人误以为是老东西。因此遇到脏乎乎碰划痕迹明显的一定要仔细看,不要认错。用有无使用痕迹来判断真假往往把真正的高级精品否定了。

《 收藏家大参考 》

收藏界历来讲究瓷器的是真、精、美、“新”,其中的“新”就是指一件真正精美的老瓷器,又新又亮,没有使用痕迹,或很少使用痕迹,才是最好的,才具有最高的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

瓷器本身如果对,有土沁和没土沁都是对的,瓷器本身不对,有土沁或没有土沁仍然都是不对的。只是说,假土沁的一定不对!真土沁的很可能对!

显微镜下的土沁

强调一点,土沁鉴定只是鉴定其中一方面!看瓷器是个综合判断过程!

土沁、海捞和使用痕迹都只是外部因素,不能决定器物的真假,要看器物本质定真假,看器物的器型、釉面、胎骨、青料、画风、工艺,其它都是表相!

魁梧的母鸡
欣慰的柚子
2025-10-02 04:24:29
官窑特点

官窑瓷器选料精细,用料考究,胎质细腻,胎色呈紫黑色,足边及口沿釉薄处呈紫褐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官窑瓷器釉厚如凝脂,釉面莹润如玉,光泽柔和。釉面有粉青、翠青、灰青、米黄等多种。釉面纹片是官窑器物的特征之一。它无精美的雕饰以哗众,也无艳彩涂绘以媚人,唯以古朴庄重的造型、莹润如玉的釉色、鳞鳞如波的纹片协同紫口铁足之美,形成了和谐优美、神完气足的艺术珍品。

宋代官窑瓷器的辨别方法

要鉴识官窑瓷,还是要从它的胎釉入手去进行辨别。北宋官窑(张公巷窑)与汝官窑的烧造差不多同出一地,在创烧时间上几乎是先后衔接的,同出于皇家的专用窑,可以看到其间的承接和发展。所以,这两个窑口的瓷器胎釉特征和工艺特点虽多有相仿之处,但还是有差别的。北宋官窑的胎骨与汝窑相似,但较汝窑器要薄些,胎质细腻坚实。胎色一般作灰白色,也有粉白、深灰的。由于北宋官窑器胎质中含铁成分比汝窑要高,因此,也有一些呈紫灰色、紫褐色胎体的器物。北宋官窑器一般都用正烧法,以平直圈足露胎者为多,也有少量是满釉裏足用支钉支烧的。其支钉与汝窑的芝麻粒状不同,呈圆形的小米粒状,支钉数量也较汝窑器多,3、4、5、6枚都有,既有单数也有双数。

北宋官窑的施釉较厚,釉质精细,釉面光润,成乳浊状,有玉质感。由于烧造温度比汝窑稍高,故釉面的玻璃质感较汝窑要稍强一些。釉色以天青色和淡雅的青绿色为上品,尚有粉青、翠青和月白等多种。釉面上都有较稀疏的开片,开片呈浅黄色,是这个窑口所独有的。为了使釉面成色更加美观,胎釉结合更加牢固,在施釉前,常在胎骨上先刷上一层深酱色的护胎釉。凡刷护胎釉的,烧成后,底足露胎处就显出酱黑色,而口沿处由于流釉缘故也呈现出浅紫色,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这一方法也一直延续到南宋官窑。

北宋官窑的装饰与汝窑相仿,大多数是素面无纹的,个别器物上有弦纹装饰。器型多数是仿古代青铜器而制作,造型比汝窑要多些。主要有盘、碗、瓶、壶、炉、尊和一些文房用具之类。这一点,与南宋官窑也差不多,但瓷品又比南宋官窑要显得古朴浑厚。汝窑和南北两宋官窑均罕见大件器物,所见的传世品一般都是小件器。

南宋官窑是在汝窑和北宋官窑的基础上,于宋王朝南迁后在官窑器的烧造上的又一发展。无论是在胎釉和工艺上,都可以看到这种承接和发展的关系。南宋官窑器的胎骨,因为加入了杭州当地所有的紫金土,胎质虽也比较细密,然较之北宋官窑要显得差些,里面杂质较多。加上这种土内含铁成分高,又有烧造温度不同等的原因,胎骨的色相也较深,胎色有紫灰、黑灰、黑褐、黑色等多种。南宋官窑多为黑胎,凡垫饼烧圈足露胎的,一般都可看到“紫口铁足”的现象。除了垫饼烧的以外,支钉烧的器物底足也可见棕褐色支烧痕。晚期用垫饼托烧的也见有一些灰白色胎的,这种胎上常刷以酱色护胎釉,因此烧成后也有“紫口铁足”的效应。早期南宋官窑与汝窑一样,采用支钉托烧,但支烧痕呈圆形,数量也比汝窑器多,大器可达到20个,而且单双数都有。晚期多采用垫饼托烧。

在施釉上,早期南宋官窑多薄胎薄釉,晚期多薄胎厚釉。厚釉器施釉多至几层甚至十几层,釉的厚度甚至超过胎骨。釉色以粉青为主,也有青灰、青黄、灰绿、黄绿和炒米黄等色。釉面有开片,以蟹爪纹为主,也有冰裂纹等,大多是较稀疏的浅黄色开片。在开片中以暗红色的所谓“鳝血纹”为上品,黑色的“梅花片”次之,墨纹再次之。

南宋官窑器均属皇家所用,器型极其严谨规范,追求精致,不可越规。一般均是仿古代青铜器形式而制作,形制尺寸都有严格规定。大件器物较少见,所见大都是小型器物,如盘、碗、瓶、炉、洗和文房用品等。

鉴于上述制瓷特点,要鉴识南宋官窑器,就必须先看胎质。市场上可见到一些黑胎的仿官窑器,但这些仿品黑胎虽相似,而胎质常显粉状而过于细腻,不像真品因含杂质较多反而显得粗糙,在酱色的露胎处,可见点点黑褐色斑状色块。所以,凡在露胎处不见点点黑褐色斑者,就要小心。真品胎色呈糯米状,仿品胎质常无法做出糯米状。因为缩釉,真品有棕眼,棕眼呈自然状态,露胎处也可见点点黑褐斑。仿品常无棕眼,有的也不自然。在釉面上,因为宋代制瓷追求玉质感,因此,首先要看器物有无玉质感。真品视之如青玉。因为要追求玉质效果,釉面玻璃质感不强,釉面润泽,呈亚光乳浊性。放大镜下可见气泡如细小的串珠紧密聚集在一起一样。因为烧造温度不高,整器击之声音较低。仿品这一点上是最难做到的。所以,凡器物无玉质感者,就须谨慎待之。出土器在开片之内可见有土沁深入肌理。仿品也可做出土沁相似的颜色,但在放大镜下常可见土沁都是浮在表面的,做得好的,也可有侵入的,但不自然,不均匀,认真细看,不难识别。真品器形规正,形美而又有沧桑之感;仿品在这一点上常无法达到,尤其是不能传递出历史的沧桑之感。

对于官窑器,明清时就有仿制。当时的仿品,一般胎色较白,即便有深色胎,也是涂色所致。施釉薄而透亮,开片过于规正。明清仿品是慕其官窑之美,因此,虽与官窑真品有别,但制作精良,也自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同样值得收藏。近代以来的作伪之品,工艺粗糙,毫无审美价值,为的是遮人耳目,在收藏时要小心剔除,勿为所骗。 汝、官、哥、定、钧”闻名于世,其中“汝、官、哥、钧”为官窑,“定”为民窑。“汝、官、哥、定、钧”瓷器存世量稀少,精美绝伦,弥足珍贵。

传世官窑有人疑伪

宋代官窑瓷器世上极其罕见,原因在于宋代官窑瓷器的私密性、非商品化生产等特点。宋代官窑瓷器不做随葬品,所以在宋代墓葬发掘中没有发现。因此对于传世的宋代官窑瓷器的真伪就引起了一些人的怀疑。有位山东学者认为传世的宋代官窑瓷器都是赝品。此说一出,引起瓷界广泛争论。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传世宋代官窑瓷器是真品,也是珍品。

宋官窑不带“官”字款

市场上有一些带“官”字款的瓷器明显是赝品。宋代官窑瓷器没有“官”字款,原因是宋代官窑瓷器都是单色釉,另外,官窑瓷器只供皇家使用,所以没有“官”款是一般规律。五大窑中定窑有“官”字款,因为它是民窑,专为皇家烧造瓷器,是应该有个标志的。钧瓷多为花盆宋徽宗喜欢养花,建了一个大花园,花盆多用钧窑。钧窑瓷器的特点是釉厚,形成了特有的纹路,叫做“蚯蚓纹”。这种纹路,后仿的瓷器很难做到。钧窑瓷器上面的编号,从1到10号,1号最大,10号最小。而后仿的“钧瓷”,其编号正与之相反。

粗犷的万宝路
阔达的刺猬
2025-10-02 04:24:29
永安门有官窑瓷片,建议去景德镇更多。

对很多人而言,老瓷片是存在的文化价值,但又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惦念。 每一块瓷片,都像是古老世界留下的时光胶囊,里面记录了许多值得追寻的线索。静静凝望,你不但可以感受到这种质朴,更可以体会到那一份厚重的中国之美。

在景德镇,老瓷片是各种“鬼市”里绝对的主角,这些瓷片有宋朝、明朝、清朝和民国的,都是老百姓在地下挖出来的,都是过去民窑烧坏而丢弃的,一层层的埋在地下了。

现如今,开采受到限制,市场中还在流通的老瓷片,成为了这座千年的古镇留给收藏爱好者最美的礼物。

美丽的纹饰,注定是无法受到忽视的,艺术家们通过一双巧手,把它们变成了一件件惊艳的艺术品。

当下珠宝首饰行业正大量被国外品牌占据,被黄金、宝石、钻石眩目双眼的时候,传统中国设计师希望用自己那无声的柔美与静逸,叩响“中国人文珠宝”的大门,雅致、内敛、含蓄、知性正是老瓷片首饰所要传递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