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落款
根据你的信息明代是不可能的,民国还有点可能,更多的应该为建国初或者80年代的仿制品。你可参考清代瓷器款识:
一.顺治时期款识特征
顺治官窑器传世品很少,所见青花、黄釉、茄皮紫釉、茄皮蓝釉器,均为青花款识器。署“大清顺治年制”的,六字两行加双圈,圈栏较大;署“顺治年制”四字的,无圈栏。青花色泽深沉,字体书法有明代的遗风,似弘治款那样柔中有刚,字体工整。
常见的民窑供器类,多数署下支纪年款;个别书写顺治年号的,其“顺治”二字与官窑款体式一样。干支纪年款字的青花色调,除青花深沉的一类外,也有呈迷混朦胧状的。顺治十五年“玉堂佳器”的隶书款,后来康熙初期官窑款识的字体与之颇为近似。
“玉堂佳器”款,早在明代嘉靖、万历时就己出现,如“万历年制玉堂佳器”;传至清代顺治时期,此款尤为多见,有楷、隶、篆等体式。
二.康熙时期款识特征
康熙朝历时久长,早、中、晚三个时期瓷器的风貌,不尽相同;这三个时期瓷器上的款识,也各有其不同的特点。
早期:
据文献记载,康熙十九年九月,才正式于景德镇御窑厂烧制御用器,所以早期限器物多是民窑所烧,俗称“客货”,但可能有一些是官窑器,这时的瓷器,少署皇帝年号款,而多署干支纪年款、堂名斋轩记款和花押等标志,青花色浓重,字体较大;用重笔写的一类,字体特大。个别署官窑款的,字体淳朴,挺拔有力,竖写和横写的均有。
最为常见有款识,有“康熙辛亥中和堂制”、“康熙壬子中和堂制”与“康熙癸丑中和堂制”等,分别为康熙十年、十一年、十二年时的器物。这些器物具有早期的风格;器型笨拙,青花色调浓重,字形较大但有些精细的小件杯、碟,也署“中和堂制”款。据查,北京圆明园中的“中和堂”曾是康熙皇帝居位之所。因此,这些署“中和堂”款的器物,有可能是康熙初期官窑烧制的御用器,这同后来的“慎德堂”款器物是道光官窑所烧制的情况一样。另外,一些无款的、常用符号作标记的器物,制作也很精细,究竟是官窑器还是民窑器,仍在探讨中;它们之所以无款,与康熙早期禁写年号的告谕有关。《浮梁县志》记载:“康熙十六年,县令张斋仲,阳城人,禁止瓷器书年号及圣贤字迹,以免破残.”这一类无款器是否为官窑器,尚末得到证实。
中期:
款式楷、草兼有,体式很多,有六字三行式、六字双行式、四字双行式;暗刻式、凸雕式、砂底不挂釉凹刻式,青花书款不罩白釉而现黑色款式;还有大量的物形、花形、秋叶和团龙、团鹤等图记款,以及“熙朝博古”、“文章山斗”等闲章款。这些款识或加饰单圈、双圈、或饰单方框、双长方框等;也有的双圈无字,或为釉里红楷书款。
总之,中期款识以楷书、六字双行竖写的为主,字体渐趋秀逸,笔道有力。青花色泽纯净。鲜艳而深沉。
晚期:
康熙晚期,己开始专人负责写款的分工,出现了一行、或二行竖写、或三行横写的篆书六字款,及三行横写的楷书六字款(于天蓝釉与豇豆红釉器中最为多见)。这两种款式,开创了雍正横写款及以后各朝同体的篆书六字三行款式的先例。雍正时款识中流行的宋椠体式,在康熙晚期已经出现。
此时有些款识,色泽碧绿,清新明快,字体工整秀丽,如康熙五十四年干支年款青花山水人物凤尾樽等;其后雍正时的款识与之十分接近,因此,这些造型与色调相类的无款器,常被当作雍正朝制品,是不足为奇。这正说明各朝瓷器款识之间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根据笔者长期观察,康熙官窑款中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楷书;为数很少的篆书款,通常出现在金釉地蓝料彩“寿”字器上,笔道直挺,字体方正,均仅康熙晚期的款识。此时,除大量青花楷书外,珐琅彩的瓶、碗、杯中,还有用紫、黑、粉、黄、蓝等料彩署“康熙御制”楷书款的,字体运劲,围圈方框,外边线较宽。一般蓝料款,因釉料厚,色调比雍正时的深重,呈蓝黑色。宜兴紫砂胎珐琅彩器,除蓝料彩外,还有黄料彩款识。釉里红器有的署釉里红款。黄绿紫三彩器上,多见紫褐色款,偶见金彩或红彩款识。粉彩钟馗塑像及珐琅彩瓶上,有署篆刻款与楷刻款的。
另外,有的胭脂水釉瓶、杯、盘类,署“又辛丑年制”干支款。凡署这种款识的器物,制作均很细致,胎体薄如蛋壳,类似外销瓷的风格,若仅观器型很像雍正时的器物,但若将“又辛丑”干支款推断,则应为康熙六十年之器(康熙建元年前为辛丑)。这一类款较为特殊,它证明康熙时己烧制胭脂水釉;但因其少有,在鉴别中往往被误认为是新仿的器物,此点应引起注意。另外,所见到的楷书“大清康熙年制”款,有的在周围加“御赐纯一堂珍藏”。“纯一堂”究竟属康熙时期哪一王府,尚待考评。
“大清年制”款中,较为草率的一类,为康熙早期的款识;工整的宋体,如官窑款一样的,为康熙末、雍正初之器。
康熙时期瓷器上常写仿古款,除“宣和”(北宋年号)、“枢府”(元代官窑)外,多以明代为主,自洪武始至万历提款均有;其中,以仿成化、嘉靖、万历的款识为最佳,几可乱真。良康熙以后各朝瓷器上仿写的古款,其笔划都不及康熙时的仿款运劲有力。
鉴别瓷器,主要是观察器物在胎釉、造型、纹饰及工艺处理上的区别,在酌以款识。由于清代官窑、民窑款识繁多,情况复杂,认真有辨别和掌握各朝早、中、晚期不同的款识特征就十分重要。但要注意,款识仅是瓷器的一个方面,不是绝对可靠的。各朝本款均各具特征。赝品的款识与真品比较,有的差之千里,有的则十分近似,极为混淆。因而,鉴别瓷器不能仅看款识定论。
康熙为明、清两代中历时最久的一朝,官窑款体式多有变化,有多种书法。孙瀛洲先生对之曾作系统的总结:前朝字体宽大,笔画粗重而挺拔,顿捺明显;后期字体渐趋清秀。
三.雍正时期款识特征
雍正时期,款识己定为专人书写,故各类瓷器上的字体基本一致,楷款与篆款同时并用。楷书六字三行横排双圆圈体式,仅早期流行的款识,款的书法一般写得柔弱略草,也有少数款写得工整有力。六字两行围有双圈或方框竖写的,时间略晚,字体工整秀丽。青花色调大都纯正,少数也有深浅不一的。大碗及骰盔子碗横写于器口边际,高足碗的款识多横写于器足里边沿,壶类则多于足里边环行横写。珐琅彩器上的“雍正年制”与“雍正御制”四字,一般为两行竖列围有方框的楷书款,以青花和蓝料彩书写,蓝料彩色泽较康熙时的浅淡,字体也小。
此时的篆书款的四字两行、六字两行或三行的体式,多数无边圈,个别的围有双环。款分青花兴镌刻,镌刻款又分覆釉与不覆釉两种形式;仿钧釉器的器底多覆酱色釉,釉色深浅不一;青花蓝釉器,器底覆釉与不覆釉的并存。青花款落款位置及书写体式也有几种:天蓝釉与青花釉里红茶托,多将六字篆书款写于器足里圈;红釉、蓝釉、天蓝釉及仿汝釉的小花盆,底部的篆款或为四字两行竖式,或为十字形,如同古钱上字体排列的形式;青花、天蓝釉四连筒瓶,篆书款四字则分别写于同一足底。雍正官窑款篆书的书法也不完全是同一书体,极方正规矩的、草率不规的与笔路圆润的同时并存。如雍正官窑的粉青釉花觚及各种小件瓶、罐类,釉面均很肥润,款识字体却刚柔参差,不尽相同。
雍正时期的篆、楷款,道光、咸丰与民国时仿制得最多,但字体较大,笔划细弱无力,青花色泽过于浅淡或浓艳。
雍正时期如同康熙一样,也有仿明代永乐、宣德、成化、弘治、正德、嘉靖、万历各朝款识的器物。仿款字体纤细挺拔,颇具骨气。同时,器底除年款外,也有如同明代器物那样,用龙、凤、鹤、鹭鸶及人物作标志,或用鼎、爵及灵芝等花押作图记款的。
乾隆一朝,仿古器曾盛行一时,从传世品中的青花篆书或金彩楷书的“乾隆仿古”与“大清乾隆仿古”等款上,也可见其仿古盛况一般。其中仿写的明代款识,以宣德、成化年号为主,多是楷书四字可六字。还有仿署元代“蒋祈”、宋代“宣和窑”、“政和窑”、“吴十九制”的款识。
五.嘉庆时期款识特征
嘉庆官窑款识为篆书为主,少有楷书。大体与乾隆时期类同,字体工整,结构严谨。青花、红彩、金彩篆书款体式,多为六字三行,无框栏;一行横排的,落款位置的器口外沿或中腰。楷书款为六字三行,环以双圈。白釉盘类多是楷书刻款,六字三行横列,围有双圈栏。故宫博物院收藏有顶部红彩描金、底部青花“大清嘉庆年制”款的盒类,品种以斗彩和青花为主,所署描金的篆书款相当艳丽。故宫博物院还收藏有“嘉荫堂制”款的青花缠枝莲高足盘与撇口碗、盘。嘉荫堂始建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是清帝“东巡”时宴饮观戏的场所。
嘉庆民窑的款识,楷、篆并有,六字或四字,大都草率不规,有的带有方框。与乾隆民窑一样,有的篆款中也夹有难以辨别的半边字体。
民国时仿写的嘉庆篆书款,笔划纤细,多有间断;红彩款的彩色,明亮如漆。
六.道光时期款识特征
道光官窑款识与嘉庆时体式基本相同,多用篆书,少有楷书。篆款书体为铁线篆,行笔圆润流畅;楷书款,圆润工整,篆书款,六字三行横排的,无圈栏;六字一行横排的,多数落于器外口沿下或中腰。楷书款,多六字三行横式排列,围以双圈环,有青花、金彩、红彩款及刻款。白釉器青花款与刻款兼有,刻款为六字楷书两行竖式。窑变釉、茶叶末釉及炉钧釉器是的刻款,为篆书六字三行横式。
道光御用器中的“慎德堂制”楷书款识,以侧锋书写,字体秀丽。以后的咸丰官窑,也继承了这种工艺的侧锋书体。凡署“慎德堂堂制”款的器物,均制作精湛,堪称为当时高水准的艺术品。
“退思堂制”款,书法与“慎德堂制”款一样,同属官窑器,有的还于四字款前,冠以“睿府”或“睿邸”二字,证明退思堂是睿亲王端恩、仁寿的府邸堂号。
“定府行有恒堂珍宝”款,是定王府定亲王奕绍、载铨订烧的器物,款字也有侧锋书写;有的不加“定府”二字,仅署“行有恒堂”,但器物制作同样精细。署“嘉庆癸酉行有恒堂制”与“咸丰元年行有恒堂制”款的,均为皇室贵族的专用器物。
后世仿道光器物,除粉彩、斗彩、青花官窑器外,署“慎德堂制”款的也属有所见。光绪时仿品,款识字体用笔无力,红彩款色调红中泛黑,民国时的,反而有些相近。民国仿道光官窑款识,笔划柔腻纤细;青花漂浮晕散,笔路断断续续,并多向两边分离,形成中空的现象。
七.咸丰时期款识特征
咸丰时期,再次兴起以楷书署款的风气。官窑多署楷书款,侧锋运笔,字体工整清秀;排列形式,或为六字两行竖式,或为六字三行横式,均无圈栏。除青花款外,还有红彩款与刻款。红彩款识色淡鲜亮,笔划清秀;后仿的咸丰红彩款,色调则是红中泛黑,字形粗拙。刻款楷、篆皆有,以楷书为主,多刻于本朝窑变釉、白釉器与仿宣德白釉暗刻束莲纹器的砂底上。
民窑器中图章式的篆书款,嘉庆、道光时始用,咸丰时十分盛行并影响到后世。这类篆款,除少数略工细者外,大多草率不规;极为潦草的一类,笔划部书写不全,同时采用盖印技法。
此时仿“成化年制”与“雍正年制”的款识较多,亦有仿“天启年制”、“大明天启年制”等的;刻、写兼有,而最多用的是铁釉地的黑色刻款。
八.同治时期款识特征
同治时期以楷书款为主,呈六字两行或四字两行竖式排列,字体工整,布局严谨,以青花或红彩书写,青花色调浓艳。
无边圈的篆书款或楷书款,用金彩书写.无边框的楷书刻款,多见于窑变釉器、白釉器等。
署“燕喜同和”楷书款的器物,是同治皇帝行大婚礼时烧制的。红彩款多书于白釉器底,金彩款则书于粉彩珊瑚红釉器上。
署“体和殿制”款的,是慈禧太后的专用瓷。款识以青花、墨彩、赭红彩书写,也有刻款。所写篆书,字体文正,结构严谨。后仿的这类款识,书体均欠工整。
民窑器多用红彩印章式篆书款,款识均草率而欠工细。
九.光绪时期款识特征
光绪官窑的款识,楷、篆并用,但以楷书为多;其楷书,字体修长,工整清秀,青花色泽或深或浅。金彩、红彩及刻款的体式,大体同于前朝。楷书款中,四字两行六字两行竖式,六字三行的为横式,多数不饰圈栏,
署“大雅斋”款是慈禧太后专用器,三字红彩款,一行横列,字体工整。“天地一家春”红彩篆书椭圆形图章款,与“大雅斋”款相配,落款于同一器物的同一画面上(天地一家春“是圆明园中著名的一组建筑群。
“永庆长春”与“长春同庆”红彩楷书款器,与“大雅斋”款器物一样,同属官窑。
此时大量的民窑霁蓝釉方瓶、赏瓶等,制作粗糙,所署青花、金彩(洋彩)、干支纪年与龙纹图纪款也比较草率。仿前朝各款均欠规范。
民国时期的仿光绪器物,款识字体柔弱,不够规整。
十.宣统时期款识特征
宣统时期官窑款识,有青花、红彩、赭彩与墨彩款。青花款均为楷书,字体工整清秀,色泽明快,为六字两行竖写式,无圈栏;红彩、赭彩与墨彩款则兼用篆书体式。此时官窑器稀少,但很精致。
十一、民国时期款识特征
洪宪瓷人都署“居仁堂制”。以青花或红彩书写,书法楷、篆兼有。落“洪宪年制”或“洪宪御制”楷书款的,都是一九一六年至一九四零年间的赝品。但署“居仁堂制”款的,也有一定数量的仿制品;其中,红彩款的色泽或光亮如漆,或过于浅淡。
“静速堂制”篆书四字款器,是徐世昌命烧的自用器,青花款识字体工整。
“延庆楼制”篆书款器,是曹锟所定烧的器物;款识以青花或红彩书写,笔划圆润有力,同于“体和殿”的书体。
署“郭世五”、“解斋”、“陶务监督郭葆昌制”款的器物,是袁世凯任命的陶务监督郭葆昌定烧制的款识,其篆书或楷书款识均为红彩,施彩凝厚,色泽红艳。
民国时期署“静达堂制”款的器物,也有大量的仿品。因属同时代仿,真品与赝品制作工艺。原料类同,所以给鉴定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对这类器物的鉴定,要细致地观察、比较其胎釉、纹饰、色彩、器足及款识之间的细微差异。其赝品较之真品,胎釉更为轻、薄,纹饰略草率,色彩也愈加浅淡。
款识,在鉴定瓷器制作年代方面为重要的一环,不可忽视。认真辨别各代款识的书写格式。字形、笔划、色泽深浅,也有助于提高鉴定能力。了解仿造仿款的特点,也可为辨认款识添佐证;多将真伪作比较,断代方面不致有误。
大元国国至正八年款资瓷器有的的写在器身有的写在底足其实元瓷还是比较好辩识的他最特有的的特征:一麻仓土是最显署的特征无论制假大师黄云鹏,赵峰或佳洋公司如如何想仿的真但事实是麻仓土已断绝无奈只有用其他土质加混合型土来配制所烧器物一眼能识二假冒进口口苏床麻泥青料这种化工青花料俏具识别之士也一眼能识他不具有宋元明清七种青花蓝料成份的集合体!
“款儿”是“款识”的简称,为了说起来方便,听起来亲切,俩字就被简化成了一个字,还加了个儿化音。无论收藏软片的书法、绘画,还是硬片的青铜、陶瓷等艺术品,都以有款识者为贵。款识越是具体,越是珍贵难得。
款识的内容往往是记录工匠的姓名、制作的年代、生产的地址、因何而作以及某种符号等信息。少者一两个字,多者百余字。字数越多,记录的内容越是详尽,收藏文化价值也越高。比如大英博物馆那件举世闻名的“家国永安枕”。这件枕头是迄今发现,带有准确纪年里时间最早的一件珍珠地刻划花瓷器。枕面除了用阴线双勾出“家国永安”四个极具时代的四个字,还在左右竖向各刻划了两行款识。
磁州窑家国永安瓷枕 宋代 大英博物馆藏 枕面右侧刻:“元本冶底赵家枕永记”,左侧刻:“熙宁四年三月十九日画”。简单的两句话就交代出这件瓷枕的制作的地点、商号以及精确的时间。有了这些具体的信息,这件枕就变得与众不同,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商业状况、手工业能力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内蒙古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钧窑炉,上边的款识也非常有意思。
1970年底,内蒙古大学历史系的学生们,组织到呼和浩特白塔东南不远的农田,与当地农民一起劳作。劳作期间有人无意中在土里发现了两个黑釉大瓮。打开一看,里面有不少瓷器,期中就包含这件与众不同的钧窑炉。炉的颈部贴塑有两条龙,两龙对向守护一方匾,匾上刻“己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款识。经过推断,这个“己酉年”应为元武宗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距今709年。此炉的款识和“家国永安枕”的款识相比,内容大致相同,但显得更加随意。尤其“小宋自造”四个字,让我们知道了当年制作这件炉子的工匠也让尘封的历史更加清晰了一点。
钧窑小宋自造款香炉 元代 内蒙古博物院藏 时间再久远点的商周时期,瓷器、书画这些收藏门类还没出现的时候,落款的往往都是在一些重要的青铜器。青铜器上的款识专业称之为“铭文”。我们熟知的毛公鼎、兮甲盘、虢季子白盘等,上边的铭文款识洋洋洒洒一大篇,多达百余字。《史记·孝武本纪》中说:“鼎大异於众鼎,文镂毋款识。”
所以“款识”最早就是指在钟鼎彝器上铸刻的文字。除此之外,《通雅》里对款识还有两种更详细的解释。一种解释说“款,阴字凹入者。识,阳字突起者”另一只解释为“款在外,识在内”。以上各种解释今天都已经不再讲究,无论是在器内还是在器外,无论是突出还是下凹,通通被简称为了“款儿”。
定窑白釉钵 (阴文款落于器外)北宋 观复博物馆藏
甜白釉暗花缠枝莲托八吉祥纹碗(阳文款落于器内)明宣德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在陶瓷上落款识,大致可以分为刻划款、书写款和印制款这三大类。这三大类方法之中,还可以细分出很多形式。虽千变万化,但不离其宗。
定窑白釉“官”字款碗(刻划款)五代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日日见喜纹碗 (书写款) 清康熙 观复博物馆藏
景德镇窑卵白釉印花“太禧”铭云龙纹盘 (印制款) 元代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三类落款识方法里,“刻划款”出现的年代最早。陶器上用硬物刻划出痕迹,技术要求相对很低。在烧制之前在湿软的陶胎上,用树枝草棍随便一划就可以完成。就算是在烧制完成的硬胎上,刻划也不算什么太难的事。完成的只是物理形态的变化而已。
但是想要在陶器上书写款识,那难度相对就要大一些了。起码要找到有适合的颜料和类似毛笔一样的工具出现之后才能实现。经过考古发掘的研究,人类早期烧造和使用的陶器都是单色的红陶、灰陶等。复色的彩绘陶和彩陶直到新时期时代晚期才逐步出现。所以用另外一种颜料在陶器上用书写的方式落款较之刻划款的出现一定更晚。
磁山文化红陶罐 新石器时代中期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马家窑彩陶钵 新石器时代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虽然人类在陶器制作当中很早就使用了印制的方法,比如印制一些简单的绳纹或者麻布纹作为装饰。但利用印制的方法落款,起码要等到人类有意识、有要求的大批量生产同一类陶器的时候才会出现。否则为几件陶器专门制作一个落款的印章,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是根本不可能的。印制的目的就是利用工具复制,提高效率,保证一致性的同时节省人力。
目前我们能够看到的印章实物,最早大概就是商代,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但是这两枚印章由于缺乏出土资料的证明,年代尚有很大的争议。普遍认为印章的使用流行年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距离我们今天已经很近了。
螭虺[huī]纹玉印 战国 观复博物馆藏 中国的瓷器是在陶器的基础之上一步步发展起来的,直至东汉、三国时期才逐渐成熟。早期的瓷器也像陶器一开始那样,都是单色的。要使用其它颜色的彩料在瓷器烧制之前落款,当时还是达到不了的。即使是用书写的方式落款,也只能是等瓷器烧好后用墨汁拿笔去写。不过利用这种方式书写的款识,很难长久的保存下来。
“赤乌十四年款”虎子 三国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目前我国考古发现,带有准确纪年款识最早的一件瓷器,是一件越窑青釉虎子。1955年出土于江苏省南京市赵氏岗一座东吴时期的墓葬。如今被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被列为第三批禁止出国展览的珍贵国宝之一。珍贵之处就在于,工匠制作时在它的腹部,用利器刻有“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的十三字铭文。“赤乌”是三国时期东吴大帝孙权的第四个年号,“赤乌十四年”准确的记录这件虎子制作于公元251年,距今已有1767年。
有了这件虎子的存在,就可以证明,瓷器与陶器一样,都是先出现刻划款,在此之后才相继又出现了书写款和模印款。
您好
应该是余元昌造
余元昌,生卒年不详,主要活跃于光绪到民国前期
瓷器一般指的是清末民国
实例对比如下
希望回答可以帮助您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明代瓷器的制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其中洪武,永乐和宣德为最高峰。
中期: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其中成化最著名。
晚期: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其中嘉靖,万历量最大。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在明代之前的景德镇瓷器基本上是没有款识的,到了明朝永乐之后,官窑瓷器上面就开始写上本朝的年号款,干支款以及图记款等等。最多的是用青花书写,有暗刻、凸印。下面就来和大家说说永乐、宣德、成化等不同时期的明代瓷器款识特征。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明永乐以前
明永乐之前,瓷器上也有落款的情况,但不多见,不成体系。此前瓷器上见有款识的,举例如下:
宋代建窑
部分器物足底见有“进琖”、“供御”刻款,作为贡品的铭文。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宋代汝窑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数件器底刻“奉华”、“蔡”等字样的汝窑器。其中“奉华”是宫殿名,是宋高宗赵构的宠妃刘贵妃的寝宫。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五代至宋早期定窑
有部分带“官”、“新官”刻款的器物,被认为是进奉宫廷的专用瓷。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元代青花
元代瓷器除白釉瓷有模印“枢府”二字(称枢府白瓷)外,极少见其它落款,但“元青花云龙纹'至正十一年’铭双耳瓶”由于其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诸位不可不知。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明永乐以后
瓷器器物上书写帝王年号款识的做法, 始于明代永乐,后成定制。其中既有官窑器,也有民窑器。
永乐
永乐朝署款的现象并不普遍。目前所见实物,无论印款、刻款还是青花书写款,基本都是“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单色釉瓷器用印款和刻款,青花器中,仅压手杯署款。
宣德
宣德时期开始盛行署款,且落款无固定位置,有“宣德款识满器身”的说法。多为青花楷书款,又以“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为多;单色釉瓷器上和永乐一样,多用印款或刻款,也有书青花款;还有写“大德吉祥场”和“坛”字的器物,也是官款。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成化
成化朝官款基本都是青花楷书款,且以“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为主,围双方框或双圈;民窑器除了写“大明成化年制”外,还出现“大明成化年造”、“大明年造”、“成化年造”的样式;有些官窑罐,在底足写“天”字,俗称“天字罐”,是成化朝的名品。
落款部位趋于规范,大多在器底,少量书于器口边的,另有高足杯,款识写在高足的里面。成化款识,独具特色,被认为可能是同一人所书。外围圆圈或框线都紧束款字。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弘治
弘治朝的款识运用基本延续成化,唯字体更显娟秀。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正德
正德朝的款识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一是“正德年制”四字款出现频率较高。
二是红彩书款的比例增加。
三是开始出现
四横。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嘉靖
嘉靖朝款识上最大的变化体现在字体上,笔画较粗,苍劲中藏秀逸,刚柔相济,与前朝风格迥异。之后的明代瓷器款识,都深受嘉靖朝书法风格影响。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隆庆
隆庆时瓷器实物较少,所见器物,多写“大明隆庆年造”六字双行款。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中视鉴宝官方小程序点击图片马上鉴宝↓↓↓↓↓
中视鉴宝官方 , 交易担保 , 放心买 , 中视鉴宝在线鉴定评估小程序,权威鉴定,公正严谨,点击进入,马上鉴宝!! 小程序
万历
万历一朝48年,历时较长,写款样式亦较多。总的来说,多见六字双行,字体书法颇似颜体,端庄工整,敦厚刚劲,撇捺处顿挫有力。
其中“万”字有两种写法。万历早期写作
,字首倒八穿过首横;中晚期写作
字首倒八不过首横,中间一竖出头,接于首横。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万历后有泰昌、天启、崇祯三朝,国力衰微,除崇祯朝民窑青花器外,几无亮点,款识方面亦近乎空白。
顺治
顺治官窑器传世品很少,所见均书青花款,有双圈六字和无圈框四字两种。顺治民窑的发展则较为蓬勃,产品以青花和五彩(包括青花五彩)为主,多见干支纪年款和“玉堂佳器”等堂名款(“玉堂佳器”款在明嘉靖、万历时就已出现)。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康熙
康熙一朝共计61年,基本以20年为段,分作早、中、晚三个时期,各期款识各有特点。
早期
康熙十九年九月,才正式在景德镇设置御窑厂,因此早期瓷器以民窑器为主,官窑器也是委托民窑烧造。年号款的落款较少,多见干支纪年款、堂名款和花押等标志,写明代各朝年款的寄托款也很流行。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中期:与早期相比,中期款识趋于规范,以楷书六字双行为主,字体秀逸,笔道有力。
晚期:开始由专人负责写款,字体更加工整秀丽。楷款中的“清”字开始出现的写法。
珐琅彩瓷于康熙59年烧造成功,均书“康熙御制”四字楷书款。
出现了宋体字写款,并在雍正朝流行。
出现了极少量篆书款。尤其是六字三行篆书款,开创了雍正以后各朝流行的篆书六字三行款式的先例。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雍正
雍正时期,官窑款识已定为专人书写,各类瓷器上的字体基本一致,楷书款与篆书款并用。
楷书款中六字三行的,是早期流行的款式,六字双行的,时间略晚。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篆书款从雍正开始流行起来,有四字两行、六字两行、六字三行的体式,多数无边圈。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珐琅器上落“雍正年制”或“雍正御制”款,以蓝彩为主。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乾隆
乾隆一朝历时60年,落款之字体、款式亦有诸多样式。总的来说,其款识的变化和特点有如下几点:
除早期有极少量楷书款(其中又以四字款居多)外,整个乾隆朝官窑器落款几乎被篆书款全部占据,其中又以六字三行的样式为最。
青花书款仍为主流,但红彩、金彩、刻款等样式与以往历朝相比,比例大大增加,其中尤以红彩落款最为突出,所占比例不小,这与乾隆朝粉彩器占据主流有密切关系。
款字中“乾”、“隆”及“制”字有诸多写法和变化。
嘉庆、道光
嘉道两朝用款制度沿袭前朝,基本雷同。值得注意的是道光官窑器中有“慎德堂制”、“嶰竹主人造”(两处均为道光皇帝行宫,署此款者为御用瓷)、“退思堂制”(睿亲王府邸堂号)、“恒有堂制”(定亲王订烧器物)落款的均属精品。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此四朝用款制度基本一致,主要有如下特点:
楷书款重新占据主流,极少见篆书款。
楷书字体书写多侧锋运笔,与明代及清早期圆润浑厚的中锋运笔风格迥异。其中咸丰朝字体尤其端正清秀。
青花器上多用青花款,粉彩等彩瓷上多用矾红款。且流行直接在器底白釉上书写矾红款,前朝盛行的绿地留白书矾红款的样式较为少见。
同治、光绪两朝官窑中有落款“长春同庆”、“燕喜同和”的,是为同治皇帝大婚专门烧造的。落款“体和殿制”、“储秀宫制”及“永庆长春”(器身多配合“大雅斋”、“天地一家春”款识),是慈禧太后的御用瓷,均属精品。
陶瓷器上的款识,是指在器物的底部或其它部位,刻、划、印或书写表明年代、产地、堂名 、人名、用途及吉祥语等内容的文字,也有的在器底或器身有某种图案款识。由于款识的内容、 格式、字体、书法等各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所以,它对陶瓷器的断代、断定窑口和辨别 真伪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鉴定的一个重要环节。
【款识的类别 】
陶瓷器上的款识大致可分为六大类:纪年款、堂名款、人名款、吉语款、图案款及其它特殊类 款。
纪年款:纪年款是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一种款识。纪年款可分为两类:一种用当时帝王年号 ,称年号款,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等。另一种用天干与地支组合的, 称干支纪年款,如“皇明天启年丙寅吉旦”、“乾隆丙午”等等。纪年款以官窑瓷器为多, 但部分民窑亦有书写年款的。民窑纪年款字体较草率,远不及官窑规整。瓷器上用干支纪年 款的以明清时期较多。
堂名款:指私人定烧瓷器的所刻、印、书写的自家堂号。内容包括堂名、斋名、轩名、府名 、室名、殿名、楼名、阁名等等。堂名款明嘉靖时已见有,如“滋树堂”、“东书堂”等堂号, 明代后期流行。入清以岳 各朝皆有,尤以康熙时盛行,如“中和堂”、“慎德堂”、 “拙存斋”、“复香轩”等等。
人名款:指工匠或私人定烧陶瓷上所刻、印、书写的名字或别名。如三国时越窑青瓷上的“ 师袁宜作”,唐代长沙窑“郑家小口天下第一”,宋代磁州窑“张家造”瓷枕等等。明清时 期多见,如“陈守贵造”、“天启元年米石隐造”、“春育主人珍藏”等等。
吉语款:指陶瓷器上所刻、印、书写的吉祥语,表示赞颂、祝福。晚明至清代最为流行,如 “万福修同”、“富贵佳器”、“天下太平”、“福寿康宁”等等。也有只题一个字的,如 “福”、“寿”等。
图案款:指陶瓷器上所刻、印、书画的纹祥图案记号,亦称“记号款”。图案款多数为民窑 所用。明清两代最为流行,如八卦、太极图、八宝、海、兔、双鱼、灵芝等等。
其它特殊类款:还有一些不能归入以为类别的,如“茶”、“酒”、“琅〓”等字,统称为 其它特殊类款。
问题二:瓷器落款是瑞光是什么意思 这应该是堂号款,民窑瓷器
问题三:这个瓷器上的落款是什么意思? 请你上传照片,帮你看图
问题四:这个瓷器落款是什么意思,求高人解答啊 这个是清代晚期或民国时间的民窑的瓷器,这个落款只是个闲章,没有太大的价值
问题五:这个瓷器落款叫什么 这样的陶瓷品种,底款是盘长款识,真品有收藏价值的,真品一定要好好保存。
问题六:瓷器落款是贝字什么意思 老的,清代德化窑的,民窑民间普通瓷器,底款是某个窑厂或者某个店铺的标志
问题七:瓷器落款写的是什么? 瓷器落款写的是光绪年制。清朝,有价值。
问题八:您好!请问这个瓷器的落款是什么,有什么讲究吗?谢谢! 这是一件当代仿古瓷,落款印章属于臆造。不具备收藏价值。个人意见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