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让瓷器“起死回生”的锔瓷究竟是怎么样的一门手艺?
能够让瓷器“起死回生”的锔瓷简单点来说是一种瓷器修复的技术,运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将破碎的瓷器进行修复。这是一种艺术修复的过程,一件件破碎的瓷器在匠人们的手中通过这种技术起死回生,从而创造比原来瓷器更加精美的艺术作品。
刚开始这一行当只是人们用来谋生而产生的一门手艺,渐渐的发展到无法替代。至于锔瓷从什么时候开始兴起的,已经无法考证了,但是我们知道的是,这门手艺从宋朝开始就已经存在了。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这门手艺已经发扬光大了。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匠人们在经经过艰难的摸索过程中,整理了一整套合理的锔瓷技艺。其中最令我们深知的是发明了独一无二的“金刚钻”和“锔钉”,而民间广为流传的这句谚语“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就是出自这个行当的。
在中国古代瓷器也是相当发达的,当时中国的陶瓷品牌就是世界认知中国的一张名片。中国作为陶瓷的故乡,随着瓷器业的发展,但是陶瓷器不易保存,很容易摔碎,所以锔瓷技术应用而生。它通过对破碎的瓷器进行修复,来达到艺术的再生。而且这个行当刚刚出现,就被老百姓迅速的接纳,因为相对于购买新的瓷器的费用,修补破损的瓷器的费用明显要少得多。这样瓷器的拥有者,不仅可以减少购买新瓷器的费用,同时也可以让修补瓷器的匠人获得应有的报酬,可以说是互惠互利。
直到近代以来,中国各地战乱不断,锔瓷这门手艺也开始走下坡路了,人们都在考虑自己的生存问题,对于锔瓷关注的并不多,导致从事这个行当的人越来越少。
近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网友“爱画画的小付”在布满灰尘的车尾挡风玻璃上作画的举动走红网络。
街头,布满灰尘的车尾挡风玻璃被画上“懒羊羊”的卡通形象后,顿时变得可爱起来。那么,你还见过哪些民间高手?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往下看吧!
01 海底捞的拉面技师大家应该都去过海底捞,去海底捞必点它们家的拉面!拉面小哥的动作可谓是绝活儿,拉面样式之多,令人眼花缭乱!
很久以前,海底捞官方公众号就发文介绍过拉面,用文字、动图加视频全方位介绍了捞面的不同拉法。拉面小哥的拉面样式包括但不限于“无敌风火轮”、“大鹏展翅”、“倩女勾魂”等等,小哥们略带骚气的动作让食客在享用美食的过程中休息了眼睛。
02 指尖上的面塑技艺下一位也与“吃”有关,但并不是用来吃的,那就是洛阳宋展克的“面塑”技艺。他能够将老百姓餐桌上随处可见的面粉,雕刻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品。
簪花抱琴的亭亭侍女、金刚怒目的四大天王、头戴金冠脚踩云履的孙悟空……每一个面团,经过宋展克这一双巧手,仿佛都有了灵魂。一颦一笑、一怒一嗔,栩栩如生。
03 “复活”破碎的瓷器——锔瓷技艺下一位要说的这位更是“奇”,洛阳的张璞——花钉锔瓷技艺区级非遗传承人。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什么是“锔瓷”,简单来说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再修复起来的技术。
张璞是一位默默传承着“锔瓷”这门古老手艺的能工巧匠,他让破碎的瓷器重新焕发生机,成为一件兼顾实用性与艺术性的作品。他埋头于自己的一方天地,眼见的是破碎,成就的却是圆满。
可以找锢炉匠对陶瓷杯裂缝进行锔补修复。
锔补修复工艺流程:
1、找碴,对缝,对破损的瓷器恢复原状,准备修补。
2、定位点记,根据瓷器的纹饰结构以及样式张合位置和位点,以及锔钉数量和位置。
3、打孔,用金刚钻打孔。用金刚钻钻孔,打孔也是对锔瓷人的一大考验,一是手要拿得稳,对的准,最好不能打穿,有时不小心打穿了,还得多加几道工序把孔填补起来;其二是孔要对称,不能有一点偏差。
4、锔钉,锔钉制作体现手艺人的水平,锔钉的韧性和制作锔钉的水平,也决定着锔补器皿的使用寿命。
锔钉分为金钉、铜钉、花钉,锔钉的大小,得根据器物的大小以及破损程度来计算。这样,器物修复后不仅盛水不易漏,而且还给器物本身增添了几分韵味。当然,这些步骤和细节都与锔瓷艺人长期积累的经验息息相关。
5、用鸡蛋清和瓷粉调和补漏,防止瓷器漏水,这样完整的锔瓷就完成了。
扩展资料
锔瓷工艺起源
锔瓷技艺起于何时已无法考证,早在宋代张择瑞《清明上河图》中,就有锔匠做活的场景。锔瓷作为一种民间绝活,经宋、元、明、清、民国,至今也已跨越了一千多年的历程,影响了数代中国人的生活。
锔瓷工艺采用手工制作,工艺复杂。要将一件破碎的瓷器锔好,需经过找碴对缝、定位点记、打孔、锔钉、打磨、填粉等多道工序流程。
首先是要将破损的瓷器碎片拼接好,然后用弓和金刚钻沿着裂缝两边钻出小孔,再将锔钉横跨裂缝钉进去,让几毫米厚的瓷器碎片不被钉透还要互相牢牢地咬住,这样就可以使瓷器恢复原样,而且还给器物本身增添了几分韵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锔瓷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锔瓷”——将世间残缺温柔以待
中国的锔瓷,日本的金缮,还有一种是“金全银”。
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生。何况那些根深蒂固的习惯,不是说改就能改。用筷子用了一辈子,突然叫你必须用刀叉吃饭,内心应该在咆哮。
对于器物的使用我们是忠诚的,用了几年或者几十年的器物,这已然是一种习惯,一种本能。新的东西在面前有的是新鲜感,旧的东西有的是感情、是怀念、是牵挂,东西本身也有了自己的故事。更不用说喝茶人对器物的钟爱,日日与茶为伍,与器为伴,手里的那几件东西只会越用越顺手,越用越舍不下。
有一天,那件有了感情的东西破了,用是用不了,丢掉却也不舍得。不说恢复如初,只望还能陪着,这种情感的强烈要求下,修补成了唯一的办法。瓷器,各时代的宠儿,是易碎的。可是将破碎的瓷器修补好又谈何容易,在经过无数匠人的艰苦摸索,现在已经成就了一种别样的风味。
一、中国的锔瓷
想必都听过这句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里说的就是中国的锔瓷技术。早在宋代张择瑞《清明上河图》中,就有街边“锔瓷”的场景描绘。
用一句话来介绍“锔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用外力将瓷器再修复起来的技术。当锔子在器物上成为装饰,与器物融为一体的时候,别有一番韵味。
天下第一锔——山东锔瓷巧工王神手王振海,别号王老邪,大半辈子都和锔瓷在一起。他收集了五个朝代的六片碎瓷,锔成一个茶盏,严丝密合,世间仅此一件,名唤“七合盏”。这是锔瓷手艺的代表,这些经历过人间沧桑的瓷片经过锔瓷这门手艺,有了新的生命,这份化腐朽为神奇的技艺值得被尊敬。
锔瓷不漏水是最基础的要求,而好的锔补作品更耐人寻味,别有另外一种珠联璧合的美,按王老邪的讲法,就是“缝补生命,修复艺术”。破损瓷器经过艺术性的锔补而得以锦上添花,焕发出因“破碎与归原”而携带的独特禅思与艺术魅力。
二、日本的金缮
金缮,意为“髹金缮物”,也叫漆缮。源于中国,在日本得到了发展和流传,是日本独有的一门技艺和词汇,本质上属于漆艺范畴。
金缮是用大漆、色漆、金粉和瓦灰等纯天然材质修补残缺器物的传统手工艺,适用的范围广泛:瓷器、紫砂壶、竹器、象牙、玉器等。精湛的技艺以及优雅的设计,更增加了一种难以言说的“ 残缺美”。
金缮是黏结的技术,黏结的介质也是传统的大漆,以大漆粘合器物碎片或填充缺口,由于天然大漆的颜色较黑,就用黄金涂洒在破碎的伤痕上,瞬间伤口上就像融了金子,缺陷突出但却不突兀,甚至比原物更加的具有艺术美感。
用最贵重的物质来面对缺陷,这就是金缮的态度——以金修缮。
修复器物其实是修复人与物之间的感情,补回人对物的那份“惜物之心”,精心修缮,面对残缺不去试图掩饰,反而把它看作是一种在缺陷中寻找美的艺术。
好茶,岂止于茶
茶好器不对,是暴殄天物
茶遇好器,妙不可言
实拍手艺人的修复艺术: 一盏茶壶锔200多道钉。
2017年10月22日,郑州,“锔瓷”是中国一门古老的手工技艺,世人所知的“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这句歇后语就是从锔瓷这一行当里来的。简单的说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铜、铁、锡等金属钉钉起来使瓷器得以修复再次使用。
现代因社会的发展,一般瓷器坏了就坏了随手就扔掉了,慢慢的这个行业也就没落了,锔瓷工艺渐渐失传。然而还有少数人还在坚持。今年32岁的新乡人陈颖,自幼喜欢中国传统手工艺,四年前因在北京看到锔瓷手艺而被深深吸引,继而在工作之余投入到了研究锔瓷手艺中,经过了艰苦的摸索和实践,陈颖迅速成长为圈内小有名气的锔瓷艺人,很多人慕名找他锔瓷。
10月22日,在郑州一间狭小的工作室内见到陈颖时,他正在小心的锔着朋友送过来委托他修复一个不小心打碎的壶盖。陈颖先在打碎的壶盖两侧用笔画上需要打孔的位置,然后小心翼翼的用手钻钻出两个小孔,在用细小的铜条镶嵌在两个小孔内用小锤轻轻敲平,最后填粉打磨。
这件曾经摔烂了的茶壶,陈颖一共锔了两百多道钉才修复完整。
陈颖说,一件打碎的瓷器,要经过找碴对缝、打孔、做钉、装钉、打磨、填粉等工序,少则需要四五个小时,复杂的要两三天时间。现在有人前来锔瓷不在器物的价值高低,而在予对器物的感情,所以在修复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细致不能有丝毫的差错。陈颖开玩笑的说,我们这一行可以说是在“修复情感”。
每当看到顾客前来取货时那一脸的欣喜,我就很满足。我希望能把这门正面临逐步衰退、消亡的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手工技艺传承和发扬下去。
本意是指如果你没有足够地耐心和趁手地工具,就别做那些专业性很强的事情。我理解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没有匹配的能力,就别轻易揽下一些你认为没有把握的事情。老话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术业有专攻”、“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说的都是每个专业领域都有一些行业的尖子,千万别鲁班门前耍大刀,挑战你不熟悉的领域。
古代有一种“锔瓷”工艺,就是把破碎的瓷器,用“金刚钻”这个专门的工具通过像订书针一样的“锔子”把瓷器粘合到一起的工艺。而在古时候,还没有很强的工艺水平,所以制作“金刚钻”都是需要匠人门用绳子手动地一点一点地磨成现在这个样子,而制作“金刚钻”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却能用一辈子。所以古代“锔瓷”匠人几乎每人都有一个这样的工具。
通过以上这个过程,就能体会到工匠精神真的是很了不起的品质,不但需要娴熟的技艺还需要超乎常人的毅力。而且在自己喜欢,并潜心研究的领域花时间是很正确的,就像“金刚钻”,虽然形成不易,但是一旦拥有,你将“无往不利”。所以为什么有“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句话呢,就是要告诉人们,想做成功一件事,必须肯下功夫。
一方面,我们在自己的行业领域想要获得成功,一定要具备一定的“工匠”精神,就是细致、耐得住寂寞。之前看纪录片,很多非遗,像刺绣、雕塑、蜡染技艺,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去学,就是因为耐不住寂寞,觉得这个东西太老了,没有前途,导致很多技艺都失传了。而现在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会继承某些技艺,就是想弘扬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努力深耕匹配上某个专业足够的技能。
锔瓷是我国一项传统手艺,所谓锔瓷就是,就是把已经碎的瓷器,修复完整。佛山锔瓷匠人马武奇说过:“过去,锔瓷是一种生活需要;今天它更像是一种生活态度。”而通过马武奇身上,我们也看到了锔瓷匠人的工匠精神,那么大家还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手艺吗?
竹编
现在我们除了偶尔可以在网上刷到竹编匠人的视频之外,好像在日常里面,我们并没有亲眼看到这种人,是的,现在已经甚少有人在从事这项技艺了。竹编其实可以替代现代的许多材料,真正的主编艺术,不仅仅有审美价值还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在古代,竹子一种非常易得的材料,所以那个时候很多贫穷的人,都会选择用竹子来编制一些家庭用具,渐渐的竹编这项技艺就一代代传承下来,在传承的这个过程,也变得越来越精致。
剪纸
在我的印象里面,我母亲就是那种剪纸非常厉害的人,一张纸一把剪刀,在她的手里面就会变成任何你想象不到的样子,而且更为神奇的就是她不用在纸上画上线条,就只是把纸折好,然后直接就用剪子剪,只不过我母亲只有在过春节的时候才会剪纸。后来我才知道,剪纸也是我国的一项传统手艺,也是因为我母亲的远古,我才知道,原来剪纸也是有非常多的技巧和用途的。只不过对我这种人手笨的人来说可能就不是那么友好了。
刺绣
提到刺绣,我们最常听到的就是苏绣,在2012年,苏州发绣技艺申报苏州市“非遗”成功 ,所以这也成为了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不论是苏绣还是其他的绣品,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绣出来的花纹图案就像是活的一样,非常生动。而刺绣作为古时候女子必备的一项技能,现在也只是一小部分人才会,也希望他们可以把这项技术传承下去。
中国从古至今已经传承千年,在这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人靠着自己的勤劳的双手给我们带来现在这么多传统的手艺,也希望不论是哪种传统手艺都可以得到传承。
意思是说做事前先掂量掂量自己,如果能力有限的话就别去做那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其实这句中国老话说的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手艺——“锔瓷”。这门手艺用像钉书钉一样的铜锔钉,把破碎的瓷器一片片“锔”起来,将破瓷器修复得滴水不漏,可以重新使用。
在“锔瓷”这门这门手艺里面,真有一个”金刚钻”才能称得上是能手,在那时候工艺技术还不是很发达,打磨金刚钻头只能靠绳子(类似于水滴石穿的原理),要一点一点的用心磨,非常耗费功夫。制作金刚钻的过程也是很艰难的,一般情况下,需要一至两年,但却可以用它做一辈子的“瓷器活”。
扩展资料:
要解释这句话就的了解所谓瓷器活就是“锔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再修复起来的技术,在宋朝名画《清明上河图》里,就可以看到街边“锔瓷”的场景。
而修复瓷器就需要用到一众特殊的棍型工具,其顶端上有一颗硬度非常大的金刚石所以称之为金刚钻。这就是为什么说“没有金刚钻,就被揽瓷器活”了。
?还记得小时候,当年那些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吆喝着“锔盆,锔碗,锔大缸”的锔瓷匠人吗?
这一行当,在民间是“街挑子”之中的一员,跟“鸡毛换糖”、“磨剪刀”等一样,是被人看不起下九流的行当。
▲锔瓷作品
随着社会进步,时过境迁,如今他们的身影已经难以寻觅,伴随着岁月流逝,仿佛成为了时光和记忆里永恒的标本。
街头手艺中有一门叫“锔瓷”的手艺,消失的还要早一些。可以说,它的兴衰跟瓷器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
▲锔瓷作品
大家应该知道瓷器坚硬耐磨,但弱点是易碎。以前物资匮乏,一件瓷器破碎后,留着无用,弃之可惜,重新买一个又要花不少钱。
于是锔瓷匠人们便应运而生,继而便产生了锔补修复瓷器这一行当。而这一行当的出现,也很快就被老百姓接纳,破碎的瓷器得到了再生。
▲《清明上河图》中锔瓷匠人
锔瓷这一行当起初于何时已无法考证,据说在《清明上河图》上就有一处锔匠做活的记录,那么由此可以证明,至少在宋以前,锔瓷匠人就已经存在了。
然而,工业化的进程突然结束了这一切。。。
▲锔瓷的工具简单,但却有复杂的工序
当瓷器的生产从纯手工转向流水线的那一刻起,当锔瓷的工钱大于新买一个瓷器的价格的时候,锔瓷匠人们哪里还会有生存的空间?锔瓷这一行当也就注定萧条下来了。
所以,如今在民间即便现在有 “金刚钻”也再无人揽“瓷器活”了。庆幸的是这门技艺还是有传承的,目前在一些古董瓷器的修复上还在使用。
可以说国人将“锔瓷”由“下里巴人”变成了“阳春白雪”并束之高阁。
▲这就是给瓷器打眼的金刚钻中的弓子钻
锔瓷成了我们的记忆而类似的日本金缮却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锔瓷一样,这种技艺更多的是指一种对待残缺的尊重。
但工艺却大有不同,常言道“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说的就是锔瓷,中国要用金刚钻钻孔,用锔钉抓牢修补;
▲锔钉
而金缮从字面上解释就是“以金修缮”,听起来像是金工艺,其实是中国的漆艺与日本的侘寂美学碰撞融合的修复艺术,属于漆艺的一种,在日语中叫做Kintsukuroi。
金缮是用天然的大漆黏合瓷器的碎片或补充缺口,再将漆的表面敷以金粉或者贴上金箔。
▲金缮作品
器物的伤口上像是融了些许的金子,有缺陷的部分被突出,但并不突兀,甚至还会为原先的器物增色不少。
那一条条纤细的金色线条顺着冲线(瓷器受到冲击形成的裂纹)流淌,在深色碗盏的映衬下分外抢眼,仿佛一道道划破黑夜的闪电。
▲金缮作品
而浅色杯碟上的金线,看上去则像沐浴着金色阳光的汩汩细流,温婉轻柔。器物原本的伤口,因为金的加入,变得醒目却不突兀,还有了别样的残缺美。
“喝茶人几乎都喜欢这样的美,在日本称作侘寂。”
▲金缮茶碗
侘寂是日本美学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指残缺之美,不完善的、不圆满的、不恒久的,也有朴素、谦逊、自然的意思。
在老刘看来金缮的回暖归于茶文化的普及。茶人惜物,因为只有珍贵的东西,才需要修补。
▲金缮作品
不得不说“日本人,会在手艺的精致上下极大功夫,而中国则是,文化观念很精致,做的时候很松弛。”
或许这就是我们当今,传统式微的原因,大张旗鼓喊行动,冷冷清清做保护。有7000年历史的漆艺文化,就这样被我们丢在一旁,成了他国荣耀!
▲将碎瓷片、碎玻璃蜕变成惊艳的筷托
时代发展,技术发展,但还有很多东西,是再高的科技也无法取代的,总需要有些人,守护这些活化石。
其实金缮修复的美学,就给我们了一种很好的启示:用最好的形式弥补过去,坦然接受不完美,方能成就未来的完美。
刘哥胡(壶)论
无论是锔瓷还是金缮,这类手艺的出现是基于对残缺的崇拜,意在表达一种面对不完美时的姿态,坦然接受,精心修缮,而并非试图掩盖。
如俗话中讲的“补碗补盘补人心”,其实修补得是人的“惜物之心”。而正因为修补者的用心,才让破损之物瞬间焕发新的生命,得以诉说新的故事。
?END?
本期关键词:锔瓷、金缮
陶瓷烧制的八个过程是:
1、练泥:采取瓷石,用铁锤敲碎到鸡蛋大小的块状,再用水碓舂打成粉状,经过淘洗,去除杂质,沉淀后制成砖状的泥块。
2、拉坯:把泥团摔在辘轳车的转盘中心,顺着手法的屈伸收放,拉制出坯体的基本模样。
3、印坯:印模外形是按坯体内形弧线旋削而成,把晾到半干的坯,覆盖在模种上,均匀按拍坯体外壁,再脱模即可。
4、利坯:把坯覆放在辘轳车的利桶上,边转动车盘,边用刀旋削,当坯体的厚度适当即可。
5、晒坯:把加工成型的坯,摆放在木架上进行晾晒。
6、刻花:使用竹子、骨或铁制的刀具,在干坯体上刻画花纹。
7、施釉:普通圆器一般采用醮釉或荡釉,琢器或大型圆器是用吹釉。
8、烧窑:先把陶瓷制品装进匣钵里,烧窑时间约一昼夜,温度在1300度左右,还要测看火候,由此决定停火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