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的故事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这句歌词被广为人知,但“青花瓷”的故事也许很多人还不知道,那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将土加水、巧手塑形、以木生火、高温玻化……瓷器,曾是中国人独有的创造,地球上最普遍存在的物质,被塑造成人世间美丽实用的器物,吸引着世界的目光。16至18世纪,共有三亿多件瓷器在欧洲登陆,它的销售遍及地球三分之二的大陆,无止境的需求催生了全球贸易。
1603年2月,葡萄牙商船圣卡塔林那号,载满了从中国进口的货物,行驶在马六甲海峡。几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快速帆船突然将它包围,发动攻击并迅速俘获。凯旋的荷兰人,将船上数十万件中国景德镇瓷器运回阿姆斯特丹进行拍卖。这次拍卖,商人获纯利五百万盾。荷兰人的这一传奇经历震动了欧洲,一时间,全欧洲最有实力的君主、贵族、商人们纷纷把发财的目光投向了远东,投向了中国,投向了这些瓷器的制造地景德镇。
青花,很多人都认为它是典型的中国式样,却不知道它其实是各种外来元素杂糅催生的。公元13世纪,蒙古铁骑踏遍了欧亚大陆。1221年,蒙古军攻占中亚城市你沙布尔,杀光全城,只留下400个有专长的工匠。波斯工匠当时烧制的陶器虽然简陋粗糙,却呈现出一种宝石蓝一样的鲜艳色泽。带来这种效果的是一种颜料,钴蓝。当时只有波斯工匠掌握它的工艺。当13世纪蒙古人打通了中西的通道,波斯的钴蓝工艺就有了大量进入中国的可能。元政府在帝国庞大的疆域里大力推行商业贸易,在景德镇成立了元代全国唯一的瓷业管理机构,浮梁瓷局。一些精明的商人在西亚和中东考察中,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商机。他们观察到:在信奉伊斯兰教的西亚和中东,古兰经禁止人们使用金银的餐具,而富人却希望用同样精美昂贵但可被古兰经许可的器皿。胎质地坚韧、可以烧造西亚人惯用的大盘大碗又容易迎合他们审美喜好的景德镇瓷器恰好符合这些要求。元代最后几十年间,在巨额利润的刺激下,西亚商人和景德镇窑主共同展开了一项贸易史上空前的商业行动:钴蓝料从八千公里外的波斯向东运往中国,为伊斯兰顾客专门制作的大宗青花瓷则向西销往中东市场。
万里之外,此时的欧洲人正在尝试着一次次探险,希望能够亲自到达传说中富有的东方。最早,欧洲人得到中国的瓷器是通过中东商人们的陆路贸易。到达欧洲的瓷器,让看到它的人惊叹不已。他们相信阿拉伯人的说法:它可以清除所盛食物或饮料的毒素,瓷杯中一旦投入毒药便会开裂碎掉。于是,青花瓷在欧洲被人们看作神祗和圣器,接受众人膜拜的目光。乔凡尼·贝尼尼创作于1509年的油画《群神宴》,青花瓷和诸神待在一起,这是一种只有神才能使用的器物。普鲁士国王弗里德利希三世的王宫夏洛特堡宫里有一间瓷屋,青花瓷装饰着每一个角落。住在青花瓷里,国王们体验着幻想中中国式的精致和优雅,这种上行下效的时尚鼓励了巨大的冒险热情,激励着欧洲人坚韧的壮志,扬帆启航。
您好,北宋时期是我国瓷器艺术发展的繁荣时期,明清时期是我国瓷器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繁荣不等于鼎盛。
明朝时期,我国瓷器畅销世界各国,出口量是北宋时期的十倍之多,受外贸经济影响,对瓷器的造型,表现技法等方面的要求达到了顶峰,同时也兼容并蓄了许多外国的风格和材质,如珐琅,从东南亚进口彩釉等,技艺自然而然的达到了精益求精无与伦比的境界。
如果说明朝时期,瓷器发展是受外贸经济的影响,那么清朝时期的发展则是受到了皇权专制的影响,这时候瓷器的烧制大多是满足宫廷皇家的需求,有了明朝时期的基础,这个时候瓷器艺术也是在保守中缓慢发展。
因此,我认为是明朝永乐到天启时期是我国古代瓷器艺术的顶峰时期。同时,明朝也是我国瓷器开始大规模行销世界的。
公交线路:279路,全程约4.0公里
1、从长春中东大市场步行约230米,到达中东市场站
2、乘坐279路,经过12站, 到达化工库站
3、步行约40米,到达新天地陶瓷家居广场
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关系具有战略合作的性质,经贸合作更是成为双方关系的突出内容,双方在能源安全上相互依赖,在许多重大全球性问题上都具有共识。中国与中东双方在能源安全上相互依赖,经济关系互补性的日益提升,在许多重大全球性问题上都具有共识。
中阿合作论坛等一批对话平台的建立,提供了双方集体协调与合作的新机制。中国对中东石油进口需求的增长、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以及中东国家的人口增长和经济改革,将推动双方经贸关系的发展。
扩展资料
强区域合作,对于中国与中东国家间贸易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沙特、埃及和伊朗都是亚投行的意向创始成员国,沙特和埃及还是“一带一路”建设合作重点国家。如今,亚投行已经开业,“一带一路”建设开局良好,这使得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外贸合作有了更好机遇。
正如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在采访中表达的:“一带一路”、亚投行都是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这盘棋上的重要棋子。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经贸合作成中国与中东关系主旋律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我与中东三国经贸合作前景可期
下面是陶瓷的历史发展与传播,仅供参考!
夏朝以前
从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及至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是以彩陶来标志其发展的。其中有较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肃发现的稍晚的马家窑与齐家文化等等,解放后在西安半坡史前遗址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彩陶器,令人叹为观止。相传尧传天下于舜,舜传天下于夏禹,禹则传给其子,开始了所谓的 “家天下”。夏传至桀,暴虐无道,商汤将之放遂,自立为帝,所以以征讨得天下者,自汤开始。商得天下后统治达六百余年(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前后),一直到纣王。后被武王征伐,纣王自杀,于是天下归于周。周朝的统治时期大致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事实上的有效统治在公元前771 年就已结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称为战国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朝崛起,大一统之中国开始,但秦王朝只持续到公前206年,就被汉朝所取代。在这千数百年间,除日用餐饮器皿之外,祭祀礼仪所用之物也大为发展。
汉朝
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间的汉朝,艺术家和工匠们的创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属为主,陶器受到了更为确切的重视。在这一时期,烧造技艺有所发展,较为坚致的釉陶普遍出现,汉字中开始出现“瓷”字。同时,通过新疆、波斯至叙利亚的通商路线,中国与罗马帝国开始交往,促使东西方文化往来交流,从此一时期的陶瓷器物中也可以看出外来影响的端倪。佛教也至此时传入我国。
六朝时期
六朝时期(公元220年——581年),迅速兴起的佛教艺术对陶瓷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在此季作品造型上留有明显痕迹。公元581年隋朝夺取了权力,结束了长期的南北分裂局面,但它只统治到公元618年就被唐所取代。
唐朝
唐代(公元618年至公元970年)被分认为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时期。陶瓷的工艺技术改进巨大,许多精细瓷器品种大量出现,即使用当今的技术鉴测标准来衡量,它们也算得上是真正的优质瓷器。唐末大乱,英雄竟起,接踵而来的是一个朝代争夺局面,即五代,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公元960年。连年战乱中却出现了一个陶瓷新品种——柴窑瓷(萧窑),质地之优被广为传颂,但传世者极为罕见。
宋朝
陶瓷业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开始对欧洲及南洋诸国大量输出。以钧、汝、官、哥、定为代表的众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窑在全国各地兴起,产品在色品种日趋丰富。由于东北的(辽)契丹族和(金)女真族的入侵,宋的统治者被迫南迁,再后则被蒙古族所灭。公元1280年,元朝建立,枢府窑出现,景德镇开始成为中国陶瓷产业中心,其名声远扬世界各地。景德镇生产的白瓷与釉下蓝色纹饰形成鲜明对比,青花瓷自此起兴文化在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也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明朝
明朝统治从1368年开始,直到1644年。这一时期,景德镇的陶瓷制造业在世界上是绝对最好的,在工艺技术和艺术水平上独占突出地位,尤其是青花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此外,福建的德化窑、浙江的龙泉窑、河北的磁州窑也都以各自风格迥异的优质陶瓷蜚声于世。随着明朝最后一个皇帝的自杀身亡,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从吴三桂召满清大军入关到1911年清室覆灭,满清统治垂二百余年。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被认为是整个清朝统治下陶瓷业最为辉煌的时期,工艺技术较为复杂的产品多有出现,各种颜色釉及釉上彩异常丰富。到清代晚期,政府腐败,国运衰落,人民贫困,中国的陶瓷制造业日趋退化。
民国时期
民国成立以后,各地相继成立了一些陶瓷研究机构,但产品除沿袭前代以外,就是简单照搬一些外国的设计,毫无发展可言。民国初,军阀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曾特制了一批“洪宪”年号款识的瓷器,这批瓷器在技术上不可谓不精,以粉彩为主,风格老旧。由于内战频仍,外国入侵,民不聊生,整个陶瓷工业也全面败落,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前,未出现过让世人注目的产品。
新型陶瓷则是采用人工合成的高纯度无机化合物为原料,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经成型、烧结和其他处理而制成具有微细结晶组织的无机材料。
陶瓷行业发展趋势指出,我国陶瓷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复合增长率稳定在16%左右。主营业务收入前三位地区依次是江西、广东、山东。在市场需求方面,欧洲、中东、北美和亚洲是主要的陶瓷需求区域。我国的陶瓷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韩国、欧盟等。
陶瓷的发展已成为文化艺术和时代进步的重要标志。
目前,受国家节能环保政策的影响,陶瓷行业的发展模式也正在发生转变,从过去以“量增长”为主的模式转向“调整优化存量、做优做强增量”并存。未来陶瓷产业以品牌、质量、服务、技术和设计创新为核心的内涵式、创新性发展成为主导。
伴随着互联网及大数据等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它不仅颠覆传统商业模式,还深刻改变人们的思维及生活消费习惯。在当前陶瓷市场环境下,传统实体店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当下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现传统的陶瓷店正面临着销售品类单一,无法跟上新零售的脚步,线上线下不通、缺少流量等问题。传统实体店的痛点也在不断加剧,商家无法打造品牌,进店客流低、营销宣传成本高、收入利润薄、效率低成为传统实体店需要解决的命题。
瓷品汇作为国内首个日用陶瓷连锁品牌,采用线下展示销售+线上宣传引流的新零售模式,保姆式的经营战略方针。以互联网为依托,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技术手段,瓷品汇推动新零售与新物流相互融合,实现即时消费供给本地化。
瓷品汇汇聚千款产品:餐具、茶具、花瓶、摆件一应俱全。在保证产品多样化的同时,对每一款产品进行严格甄选。
日用陶瓷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渗透到我们的一日三餐,瓷品汇除了解决传统的日用陶瓷重金属超标问题,还发展了新型的健康陶瓷,坚持走节能、降耗、减排、环保的发展道路。
在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新零售时代的到来,瓷品汇坚信,只有通过品牌形象的塑造,提高产品的统一性和稳定性,并赋予深刻的企业文化,未来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