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与光绪青花瓷器的分辨,你都知道哪些?
康熙瓷器被公认为清代瓷器之首,康熙一朝历经61年,是清代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空前发展,就瓷器而言,无论胎质、制作工艺、画工等诸多方面都十分讲究。所以康熙瓷器历来被收藏者视为珍品。光绪在晚清时代,相对比较强盛,有"光绪中兴"之说,出于多种原因,光绪仿制康熙瓷器的现象多有出现,好者几可乱真。所以准确的区分康熙和光绪瓷器,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从制作工艺上看,有粗、细之分。这主要是指旋胎及底足的处理。康熙瓷器旋胎比较规整,器壁外处理的平整,器物的内部少有精细的处理,常见手拉胎的痕迹。器物的底足大多很规矩,底足处理圆润、光滑。而光绪的瓷器在旋胎上胎体较康瓷轻薄一些,特别是器物底足的处理,棱角不很清晰,有拖泥带水的感觉。
其次,在胎质方面。康熙瓷器的胎质可以用细密、洁白、坚实来形容。光绪瓷器的胎质比较粗松,呈灰黄色。
再有画工方面,康熙瓷器线条流畅,特别注意起笔落笔的顿挫,线条犹如钢条,直线和弯曲都刚劲有韧性。绘画造型准确,诗书画印,完美的结合。赤壁赋、圣主得贤臣颂等诗文常整文搬上画面。书法多楷书,字体秀美、工整。绘画的内容有人物、山水、花卉、龙凤等题材。以人物、山水为佳。光绪瓷器的线条柔软、较细,力度不强,虽也有起落笔的提顿,但较之康熙就显无力了。在绘画的内容上也少有创新。
另外釉质也有一定的不同。康熙瓷器多表面平整光滑,釉质较厚,半透明、呈淡青色。也有一种表面有小点,釉质较薄、呈浑浊的白色,常有爆釉现象,与光绪瓷器极为接近。光绪釉质较薄,表面不平整,常有瑕疵。
陶瓷的鉴定不可以偏代全,仅就两件瓷器加以分析,验证以上的观点。
第一组图片:康熙的人物脸型比较丰满,造型准确,衣纹线条流畅。光绪人物的脸部线条纤软。
第二组图片:注意楼阁和树石的线条,康熙瓷刚劲有力,青花浓淡变化明显。光绪瓷线条软弱,青花层次不清晰。
第三组图片:胎质的不同,更要注意康熙瓷器器足处理规矩,清楚。光绪瓷器器足棱角不分明。
一线国企拍卖公司北京翰海秋拍征集已经开始了,大型拍卖公司每一次大拍藏品征集都要提前两三个月去完成。本次征集限量,免鉴定、托管、流拍、拍卖服务费,那么你了解过北京翰海吗?
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1月,是经国家文物管理部门批准,由国内文物经营系统组建成立,从事综合文物艺术品拍卖的专业公司。为国有企业,注册资本人民币1000万元。公司拥有众多善于此业经营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常设有国家级鉴定专家组成的拍卖品审鉴机构。
十年间,翰海公司先后举办过16场大规模、高档次、按国际标准操作的艺术品拍卖会及26场中小型大众收藏拍卖会。艺术拍品涉及门类广泛,品种众多。曾成功举办《中国近现代书画》、《中国古代书画》、《中国古董珍玩》、《玉器专场》、《中国成扇》等拍卖专场,拍品总计超过6万件,总成交率超过70%,总交易额达35亿元。短短10年来,翰海已成为国内艺术品拍卖企业中信誉度强、操作规范,最具竞争实力的龙头企业之一,并受到海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
藏品甄选范围如下:
一、甄选对象中国境内的艺术品客户。
二、甄选标准
(一)甄选类别瓷器、玉器、金银铜器、木器、中国字画、油画、珠宝、竹木牙角雕、金石篆刻、雕塑、纺织(十字绣除外)、工艺品、文献、邮品、票证、徽章、奇石标本、珠宝首饰、杂项等。
(二)体积重量每件物品的体积不得超过40×50×60厘米,重量不得超过5公斤。如体积重量超限,需额外加收费用。
温馨提示:《藏品甄选参考标准》
1、品相卖相
2、文化、历史意义
3、物品是否到代
4、稀有度
5、市场热度
6、材质价值
7、非法律明令禁止文物、奇珍等
清人陈浏誉为:“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
清康熙御制胭脂红地珐琅彩莲花图碗
清代康熙时期,我国经济呈现暂时繁荣景象,陶瓷制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我国古代的瓷器制作,宋代是“重器不重质”,也就是说宋人重视整个器物的美观,而对于器物的实体则是不大注意的。
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
明代开始改变这一风尚,对于瓷质予以高度重视。清初的制瓷手工业,是继承明代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别是官窑器物,对于原料的选择极为严格,成份配比也有一定的要求。
所以,康熙时期瓷器由于原料经过精细淘洗的缘故,瓷胎和明代相比,显得更加细腻、滋润,很少含有杂质,瓷胎的组织相当致密而均匀,这一物理上的特徵,使胎子的比重大为增加,这也就是人们所通常称赞的康熙瓷器“胎薄、份量重”。
五彩描金花蝶纹攒盘(瓷器)
英国人定制的康熙五彩描金徽章双鸟纹盘
而且,经测定,康熙中胎五彩盘的瓷胎白度达到百分之七十三点五;康熙中胎斗彩盘的瓷胎白度达到百分之七十二点一。这两个数据,表明康熙瓷胎的白度,已基本上达到现代瓷器的技术指标。
青花十二月杯
“青花十二月杯”之类的薄胎器物,更是精巧到纯乎见釉,几乎不见胎骨,其胎薄得能映见指纹。就是这种半脱胎的小件器皿,它的造型也相当严格,口底交待得清楚利落。
明代龙泉窑瓷器
明代的制品一般多留有削足的痕迹,到康熙时期,工艺处理上精细到在切削过的足端用濡笔或布加以揩拭,因而足底面书有一种柔软、滑润之感。
青花蝠果纹葫芦瓶
康熙时期的瓷器不少器物往往由于考究的细部,体现出完整的造型设计意图。琢器类的瓶、罐、壶、尊,在明代即使是极小的制品,也是由两、三截接合而成。到康熙时期就是相当大的器物,由于用辘轳一气拉成,因此明代遗留下来影响器物美观的接口痕迹,到这时基本上已看不到了。
青花缠枝花卉纹花觚
康熙时期瓷器的造型,在样式上较前代也有显著的增加,达到了所谓“制作日巧、无物不备”的境地。
矾红彩龙凤纹盖碗
青花粉彩荷塘清趣图盖碗
康熙时期“盖碗”的出现,就是适应当时人们生活方式和风俗习尚的改变,在茶盏的基础上创造的新样式。饮茶由盏进而用壶是一种进步。壶的使用,可以弥补用盏时茶水易冷和落尘的缺点。但一人用一把茶壶对着嘴自斟自饮,毕竟不卫生而且看起来也有点不“雅”,因此使用下承有托子、上置漫凸形盖的“盖碗”,既具有保温、保洁功能,且香味不致散逸,带盖喝茶,也可阻挡茶叶随水入口。不难想像,用此招待客人,较之茶壶则“雅气”多了。
青花人物故事瓶
除“盖碗”以外,康熙时期的新创还有:“棒棰瓶“,以形似棒棰而得名,线条处理得有楞有角,比较硬挺,极似洗涤衣服用的木头棒棰,此器有方、园二种样式,青花、五彩和三彩器物都有这种造型;
康熙豇豆红柳叶瓶
“柳叶瓶”,又称“美人肩”,此瓶形体为长颈、瘦肩、丰胸、敛腹,宛如婷婷玉立的古代美人,五彩、豇豆红有此造型;
明永乐青花龙纹鹤颈瓶
“油锤瓶”,与“天球瓶”近似,阔腹、小口、细长颈、肩部斜垂,弧度较小,腹下有足圈,极似过去榨油作坊的油锤,青花、五彩、釉里红能见到此种器物;
为什么一只康熙残瓷能卖36.8万人民币呢?
进而如果没有是珍稀的话可能它的价值比较高因为这些奇妙的话可能他能够展现出一个时代的特点特别是他的一个时代的整体的价值是什么。
所所以如果放在这个角度来分析的话,可能要是真想发现一个瓷器碎片的话,现在有它的固定的价值,因为发现这个以后有可能就会使得啊填补某个时代的一个空缺,这样的话它的价值就能够体现出来了。
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如果要是真的出现了这样一个瓷片的话,可能这个瓷片它的一个整体的效果是非常不错的,而且它的艺术价值非常高的,如果要是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的话,可能通过这个瓷片就能够洞察出一个时代,它是有什么样的风气,有什么样的习惯,而且他们的艺术绘画特点是什么样的,所以说放到这个角度去分析的话,它的价值是比较大的,所以如果要是通过金钱来衡量的话,可能只是一个衡量的标准,但具体的价值是多少,我们估计没有人能搞得清楚。
所以我感觉对于刺激这个东西,其实嗯如果要是真的想要收集或者是想要把玩的话,可能需要一个漫长的学习的过程,因为这个东西毕竟是一个长期的学习的过程,特别是现在市场上充斥着很多假的东西,如何才能排斥出那些假的去保留,真的才是一个重要的一方面,而且这个市场上真假难辨,所以只能通过自己的眼力来把握。
但是具体来说如何去把握这个东西可能还是需要靠自己的缘分了特别是有的人遇到了一些假的东西是真的这样的话就会使得自己很难获得一个他的真实的空间和价值,所以这也就使得有些人很难发现他们的真正的价值在哪里,而且如果要是盲目的去分析的话呢,可能造成的影响和效果也十分有限。
最终所以综合分析综合研究才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之下,可能有一个东西会给我们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但是有的东西呢可能会带来一些其他的影响,所以对于瓷器这个东西,我感觉还是应该嗯通过一些固定的情况来分析比对,这样的话才能得出一个合理的数据,脱离了这一点的话其他方面就会遇到比较大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有可能还会产生一定的限制作用,限制住某些具体的分析结果,所以我觉得认真分析才是最重要的。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喜欢的朋友可以在相关平台去点赞关注,我将会和大家积极互动,积极讨论。
1、早期康熙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与器底釉色不一致,个别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火石红,露胎处能看到一圈细密的旋环痕迹。
2、康熙民窑器中常见缩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釉薄泛白,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有的足墙同面斜削呈尖状,圈足直径大,许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其折角处极为挺直,俗称“二层台”或“台阶底”。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龙折沿洗、印盒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露胎无无釉,圈足宽厚。
3、康熙中期青花由于烧成温度进一步提高,胎体洁白坚硬,断面有如“糯米糕”。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显疏松,偶有开片,还有一种亮青釉。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没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经过打磨,光滑呈泥鳅背状,但没有后期雍正青花的滚圆,少见火石红,胎釉结合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产品有水盂、印泥盒等,胎体偏轻。
4、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也有粉白釉,釉面光泽深沉含蓄,胎体比中期要重,硬度高,底足较深普遍采用平切,切削整齐。
5、早期青花瓷器使用浙料或江西、广东青料描画,呈色灰蓝,个别发色欠佳,浓重灰暗及蓝黑,与顺治青花特点很相似。
青花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装饰,也是我国陶瓷装饰中较早发明的方法之一。其特点一是着色力强,发色鲜艳,呈色稳定;二是纹饰永不退色;三是丰富多彩,明净素雅,有中国水墨画的艺术魅力;四是不含铅、砷等有毒元素,对人体无毒副作用;五是不但适合装饰餐、茶具等日用瓷,而且也适合装饰花瓶、大缸等陈设瓷;六是其制作原料含钴天然矿物蕴藏丰富。
与茶杯相结合,可谓是中国的古典艺术文化与茶文化相结合, 更显韵道典雅,让你在品茶的时候,感受青花瓷的古风典雅,回味无穷。
青花瓷茶具,其实是指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瓷胎上直接描绘图案纹饰,再涂上一层透明釉,而后在窑内经1300℃左右高温还原烧制而成的器具。陶瓷茶具在茶具中占有很大比重,因价格适中而更多地流行于寻常百姓家。具体可分为青瓷茶具、精陶茶具、彩陶茶具等等。 青瓷质地细润,釉色晶莹,青中泛蓝,如冰似玉,有的宛若碧峰翠色,有的犹如一湖春水,再加上茶具独特的造型,给人以极美的视觉感受。
藏品简介:口径7.4cm,底径1cm,高6cm.浅圈足,器通体施白釉,以青花装饰,口沿、近足处绘青花双圈,壁绘青花双团凤、祥云纹主题纹饰,凤身绘画精细,双翅展开,足底青花双圈。康熙时期风格,瓷质细腻通透、造型美观、新颖别致、雍容富贵、做工精细,图案古朴典雅,极具观赏性及收藏价值。
整体来说,衡量一件青花瓷价值的凹凸可从这几方面来看:一从器型看。厅堂的摆设用具最贵,文房器次之,生活用品再次,器型奇特稀少者也易拍出高价;二从制造技艺看。制造难度高、成功率低的青花瓷如葫芦瓶、四方瓶、六方瓶等保藏价值要高很多;三从色种看。青花斗彩最贵,青花粉彩次之,彩底青花更次之;四从纹饰看。人物画尤以侍女画最贵,动物次之,花鸟再次。当然,青花名家制造以及官窑瓷的市场价很高。此外,在清康熙年间,一些民窑青花瓷精品在制造工艺和艺术水平上,现已和官窑瓷距离不大,因而民窑青花瓷精品也相同具有较大的升值空间。
这一时期成就最大,造型千变万化,工艺细致精巧,色调青翠。《陶雅》上说:“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康雍青花,能分多层,少则五色,多则九色。
1.造型:前期比较敦厚,器型变化不多。后期厚薄皆有,以薄为主。器型前所未有,变化多端。常见以盘碗盖罐及日用器皿为多。后期则观赏,陈设器物增多。大到屏风、龙缸,小到鸟食罐等。碗变化较多,有洗式、墩式、四方菱角式、斗笠式、二折腰、三折腰等。特别是斗笠式碗最典型,特征是胎体薄。还有凤尾尊、花觚、笔筒、象腿瓶、筒式瓶等。
2.工艺:碗,深腹高圈足,盘碗底足深,圈子大,足直、足根圆,俗名灯草根。露底部分能见一道道很细的旋坯痕。部分是璧形足和隔漏底足。笔筒底中有脐形,瓶罐接口不明显。盘碗底部都有极细缩釉点,似针鼻眼。
3.胎釉:前期疏松,瓷质灰白;后期坚致,瓷质细白,如糯米粉。前期釉色白中闪青,含铁,后期出现浆白釉,光亮。釉面能见桔皮纹,白度增强。明代青花有影青味,清带青花则雪白。
4.青花:前期以石子青为主,色灰暗。后期有石子青、回青,但以回青为主,呈色鲜丽明快、洁亮。青花原料好、底釉白,画风讲究,具有清初大画家“四王”的笔法,出现层次。好的青花有玉质感。青花种类有白地青花、外酱色内青花、青花釉里红、豆青青花、青花加紫等。祭蓝釉中有洒蓝、雪花蓝,还有花觚与笔筒,主要是青花,口沿及圈足处用暗花卷草纹装饰之。
5.纹饰:前期粗犷,有明末遗风,技法采用单线平涂,填蓝处往往扩散外溢不工整。后期技法流畅、工细,点蓝用山水画的披麻皴。题材,前期有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等。后期,题材广阔、包罗万象。如二十四孝中“孟中哭竹”等。康熙时创新长篇铭文,有:“前后出师表”、“前后赤壁赋”、“兰亭序”、“腾王阁序”、“圣主得贤臣诗赋”等。诗文后往往用釉里红图章。文字有“熙朝传古”、“熙朝博古”、“文章山斗”、“文房山斗”、“博古雅玩”等。瓶罐画有战斗故事的,如“三国志”、“水浒转”等;(俗称“刀马人”)戏曲故事有“西厢记”、“竹林七贤”、“曲水流觞”等。清代好几朝,青花图案喜留白边,但以康熙朝留白边最宽。康熙时画菊,留白边,且层次多。康熙时始绘勾莲、西番莲、洋莲等。
6.款识:前期楷书,后期用篆书。“大清康熙年制”,丁末是康熙六年。还有永乐宣德、嘉靖的伪托款。明代书法刚劲有力,清代仿制的采用馆阁体,较为软弱。篆书是细硬的铁线篆。楷书年号写得较扁,底下一划较长。私家款有:玉石宝珍、杏林春宴、若深珍藏、北庆堂制、益友堂制、奇石宝鼎之珍等。干支年号款,有丁末、葵丑、戊申等。一般康熙二十年之前,青花发灰。芝麻酱口、康熙都有。康熙时有不少伪托款,而且较好。总的特点是用笔无力、工整,是馆阁体。图记款有杂宝、爵、螺、角、秋叶、方胜、团鹤、团凤等,还有画笔、银锭、如意的,含意为“必定如意”。图记款,明代有,但较少。康熙还有仿成化天字罐,写天字款的。有一种底心仅有双圈的。康熙早期本款极少。
——原作者:JACKSUN_123
郎窑红,是中国名贵铜红釉中色彩最鲜艳的一种,它的特点是:色彩绚丽,红艳鲜明,且具有一种强烈的玻璃光泽。由于釉汁厚,在高温下产生流淌,所以成品的郎红往往于口沿露出白胎,呈现出旋状白线,俗称“灯草边”。
郎窑红底部边缘釉汁流垂凝聚,近于黑红色。为了流釉不过底足,工匠用刮刀在圈足外侧刮出一个二层台,阻挡流釉淌下来,这是郎窑红瓷器制作过程中一个独特的技法,世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称。
真正的郎红,就是康熙本朝所烧制的官窑或官民窑。康熙后的,都为仿郎窑。仿烧康熙郎红,主要在清中晚期(嘉道、光绪)和民国初期。康熙郎窑红瓷器如何鉴别真伪?
凡具有浓重红色(越往底部颜色越深)、玻璃质感强、有中至大开片、器型口因釉的脱流而露出胎骨的单色红釉,均可归为郎红类。真正的郎红,就是康熙本朝所烧制的官窑或官民窑。康熙后的,都为仿郎窑。仿烧康熙郎红,主要在清中晚期(嘉道、光绪)和民国初期。康熙郎窑红瓷器如何鉴别真伪?
第一看红
鉴定瓷器的标准依据,如包浆、胎骨、胎底,在断代郎红类红釉器,有一定作用,但并非绝对有效。本人通过文献记载、实物查看,提出鉴定郎红的真伪、断代郎红,第一要素是发色,即红釉的颜色。其次是包浆和玻璃质感、最后才是胎底胎骨。
那么康熙郎红的标准发色如何?康熙本朝所烧之郎红器,由于高温铜的比例极高(所谓不计成本),因此,烧制出的结果,就是在自然光下,器型表面的红釉发色呈深紫红色,或深玫瑰紫红色。打个比方,就好比新鲜猪肝切开后其剖面的中央部的浓紫红色(有卖菜烧菜的朋友自然能够体会)。而在强光照射下,高温铜对光中的六色(橙、黄、绿、青、蓝、紫)完全吸收,对红色基本不吸收,使人的肉眼,产生鲜红色质感。因此,康熙郎红只有在强光直射下,才会有鲜红色发色,而在自然光下,则呈深紫红色。康熙后仿制的郎红,则此特征比较淡化,往往一眼看去就呈鲜红色。
第二看玻璃质感、开片
康熙郎红因烧制不计成本,釉水肥厚,在配料时,还配以玛瑙,因此,烧出的结果是表面具有极强的玻璃质感。
高温烧制下,形成自然开片,开片不均匀,呈中至大开片。开片不明显,隐于釉层下,与高温铜结合完美。在40倍放大镜下,显示在有少量的气泡。
第三看胎底
不少人会存疑,胎骨不是非常具有实际效果么?为何首看胎底?原因是康熙后仿烧的郎红,有很多就是拿康熙的白胎去复烧的。因此,胎骨不是唯一有效特征。康熙郎红的胎底,历史记载,实物考证的有两类,一是萍果青,此为康熙晚期产品之特征,二是米汤底,此为康熙早期产物之特征。三是糖白釉,除了釉色不同,三者的开片大小亦有差异。如萍果青的胎底,开片大,不明显,而米汤底,则开片纹小,与萍果青比,开片纹显着。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在此三类胎底外,还存有一类型,为萍果青泛红釉胎底,还有少量的以红釉为主的胎底。
此外,康熙郎红还有一特征,往往被忽略,那就是康熙郎红一般以小中器型为主,大器较少。这里不能说没有,而是较少。
到了清中晚期,仿康熙郎红的器物,一般在红釉发色、玻璃质感、开片、均与康熙本朝产物有区别,在器型上,也有较大变化,如大型器出现。后仿郎红,以光绪朝的作品最好。
近来看到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新品,此类品的共性是,用化学料配出介于深紫红色与鲜红色之间的红色,我称为”妖红“。有玻璃质感,有开片。器型也变化多端,有小器,亦有大器、巨大型器,喜爱收藏朗红的藏友对此祸害品,需要小心。
怎么鉴定郎窑红瓷器?
郎窑红是清代康熙年间的江西巡抚郎廷极到景德镇作督陶官后,仿明代宣德“祭红”而创烧出来的一种名贵色釉瓷器。但在青花“大行其道”的收藏市场上,色釉“退居二线”。有行内人士表示,色釉特别是郎窑红简洁高雅,目前市场并未“大热”,价格不高,值得有闲钱、有审美能力的工薪一族关注。今天说说,怎么鉴定郎窑红瓷器?
清康熙红釉瓷特点。“郎窑红”如初凝的牛血般鲜红,色彩绚丽,红艳鲜明,有“明如镜、润如玉、赤如血”的特征,被称为瓷器中的绝品。而“豇豆红”则呈现出一种淡雅柔润的浅桃红色。在釉面上还能看到散落的深红色斑点和绿色苔点,酷似红豇豆的颜色,故称“豇豆红”。
郎窑红是铜红釉中较鲜艳的一种,其釉面光洁透亮,有玻璃质感,开纹片并有牛毛纹,釉色深浅不一。色深者红艳,有“明如镜、润如玉、赤如血”的特征,其釉色莹澈浓艳,仿佛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红,光彩夺目。色浓者泛黑,色浅者粉红,色淡者暗褐。郎窑红器里釉有米黄色、微青色、白色三种,均开有纹片。郎窑红器足底釉有米汤色,苹果青色,均显露红色的斑晕,偶然也有红釉底和白釉底。
郎窑红釉器,在其他方面也都具有康熙朝的时代特征。一是胎骨洁白细密而坚硬,足底露胎处有火石红;二是口沿涂有粉质的粉白釉或浆白釉,且多有破泡;三是修足有平切式、平切棱角略圆式、滚圆式或为里收外斜削的二层台式;四是器身红釉与足除露胎处有一条白色线;五是器型独特如观音樽、油?瓶,笠式碗等都是康熙时极为流行的造型;六是大多数无款,偶有青花“福”、“寿”、“大清年制”款。
由于康熙郎窑红釉瓷器的珍贵,物罕而价昂,因此后世仿造者比较多,有些仿得很高超,几乎可以乱真。但仿品是无法摆脱它的时代特征的,与真品是不同的。通常“郎窑红”仿品多为民国时仿制,也有采用雍正时的仿哥釉器再加绿釉或干脆加彩来仿康熙各色郎窑器的。
从读者所提供的郎红天球瓶照片判断,经过专业人员的鉴定为新仿品,主要有六个重要的破绽:
*破绽一:釉
对比“新仿郎红天球瓶”和“光绪郎红观音瓶”的图片可发现两者的明显差别,真品的瓶口处釉色灰白,而赝品为纯白;虽然两个瓶的内壁都光滑如镜,但真品有沉淀的光彩,而赝品有光鲜的红色,非常刺眼,应该是造假者在瓶身上了玻璃釉的效果,从“康熙郎红香炉”也可看到真正的郎红色彩浓厚、沉重,毫无轻浮之感;在瓶口白釉和红釉的“接壤处”可看到,真品的红釉有垂流现象,呈自然的流动感,而赝品却明显是将红釉扫上去,甚不自然。
*破绽二:开片
对比“新仿郎红天球瓶”和“光绪郎红观音瓶”、“康熙郎红香炉”可发觉,开片截然不同。仿品的瓶口处开片很小,有玻璃出现碎纹的感觉,而瓶口内壁无开片,只有纯白釉;真品中,观音瓶瓶口内外壁都有开片,香炉的内壁完全开片,而且开片自然,呈“井”字形。
*破绽三:底部
对比“光绪郎红观音瓶”、“康熙郎红盘”、“康熙郎红香炉”、可发现郎红器的底部有几个共同点:加釉的部分呈“米汤白”,并有开片。香炉的底部最为特别,只有中间一小圈是加釉部分,其他都露胎。而“新仿郎红天球瓶”的底部全上纯白釉,无开片,明显有“贼光”。
*破绽四:圈足
“新仿郎红天球瓶”中,器物的圈足非常干净纯白,而红釉与圈足之间有明显分界,可判断是造假者对圈足进行了打磨,以制造出红釉只流到器物底部的“假象”,非常规整。
从“光绪郎红观音瓶”可看到郎红器物的重要特点——“灯草边”底——圈足不平整,红釉自然与圈足有轻微“接壤”,是因为圈足曾被工匠用刀刮过以“修足”,非常自然。
*破绽五:款识
从“新仿郎红天球瓶”可看到明显的款识“景德镇制”。但其实郎红器物一般无款,更无“景德镇制”这样的款识。文章中提到的几件真品均无款识。可从此款识推测该赝品是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仿造的。
*破绽六:重量
手拿新仿品可发现上轻下重,所有力量集中在球体部分。而实际上真品的重量上下非常均匀,重心不会下坠。
您品阅本文之后,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这是对我们创作最大的支持!学习更多收藏知识请关注:“谈艺品”每天有更多新资讯!本文出自孔老师。
东西不对,新的,看款就知道,而且康熙的年号款也没有这种书写制式,请你务必搞清楚,凡是书写楷书年号款的瓷器都是官窑作品,而大清时期皇家用瓷款识的书写方式以及形制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乱来的,像你发的这种中国历史上就没有过这么写款的器物,还能值有什么价值呢?例外,仔细看看这个款字的书写方式,完全没有手工书写的顿挫转折,清代哪有印花的青花瓷啊?
再给你补张图免得说我顺嘴胡说,这是嘉庆的年款,红圈中大字的两竖非常明显的能够看到起笔墨色偏重,中间墨色浅淡而收笔停顿处则墨色少量加深,这是明显手工书写的特征,中间部分运笔不足以堆积青花色料而产生的颜色分水,而你的东西一点同类特征都没有,这对于很多行家来说,完全就是一眼定真伪的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