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出土的元青花瓷器实物有哪些

专一的蓝天
彩色的钻石
2023-03-24 01:11:59

出土的元青花瓷器实物有哪些?

最佳答案
矮小的泥猴桃
单身的月光
2025-10-03 04:14:19

元青花瓷器实物有近年出土的带有年号的“至正十一年”的青花大瓶,故宫博物院有一青花罐,是延徴元年(1314)的作品,釉色青翠,画法娴熟。南京博物馆收藏一件元代青花梅瓶,造型及纹饰都非常漂亮。元大都遗址出土的“元青花凤首扁壶”,整个壶体为扁形,壶嘴是凤头;凤的双翅分别在壶身两侧,凤尾巧妙的形成壶柄,造型优美,纹饰绘制的非常精巧。“青花八棱罐”通体青花彩绘,釉色鲜润淡雅,腹部八面菱形开光内绘有松、竹、梅、鸳鸯等;肩、颈部饰折枝花卉,口边绘菱形柿蒂纹,底足饰变形荷花瓣纹带,是元代青花中极罕见的珍品。

最新回答
高大的心锁
苗条的金鱼
2025-10-03 04:14:19

      中国瓷器发展千年,名窑精品无数,技艺精湛者为世人所称赞。从古至今,精品瓷器一经出现便受到了上至皇家宫廷下达平民百姓的喜爱与珍藏,一直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和送礼结交友好之礼发展至今,地位珍重。乃至十八世纪传入欧洲,打开了东方与西方的贸易发展之路,受到了西方人民的喜爱。从而导致瓷器制作规模不断扩大,制瓷工艺也不断进步。乃至宋代形成了至今为人所称赞的汝窑、官窑、钧窑、定窑、哥窑五大名窑。瓷器发展至今,其中不少窑口在后期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关闭,但其精湛的制瓷工艺却通过后世发掘展现在人们面前,给我们展示了古代人民的劳动成果及那个时代的审美情趣。这些精美的瓷器成为当下我国乃至世界艺术品交易市场上的热门藏品,历久不衰,市值不断升高!

       今天天元文化要给大家着重介绍的,便是元代的哥窑瓷器。在之前元代瓷器一直是被人们所忽视的一代,掩盖在唐宋瓷器繁荣之下。但其实元代瓷器当为中国陶瓷史的重要转折点。景德镇崛起,青花、釉下红等瓷器发展壮大,大型器物增多,烧造技术更加成熟。元代设立行政机构管理瓷业,实行技艺“世袭制”,使得宋代遗留的名窑也得到了更加重视的发展。哥窑便是典型的例子,当下传世哥窑瓷器多以元、明、清仿古青铜器造型的器物为主,如胆式瓶、弦纹瓶、盘、碗等。釉色有灰青、月白、深灰等。但由于龙泉哥窑产地至今尚未发现,所以哥窑瓷器在当下除去历史研究价值与瓷器工艺美学价值之外,其神秘性和珍稀性也是市值不断增高的原因。据近些年的相关数据表明,元哥窑瓷器拍卖价格大多在百万至千万之间,更甚者还有亿元天价瓷器存在。比如2005年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中,创下中国艺术品世界最高拍卖纪录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成交价为2.3亿元;2011年北京瀚海春拍中,一件哥窑胆瓶也拍到了8,050,000元人民币高价,足以证明哥窑瓷器的极高价值!

     如上图所示,此次天元文化给大家展示的这一款哥窑褐彩福字纹盘瓷器,隶属元代,高4cm,口径为11.5cm,底径为9.5cm,胎骨较厚,质地细腻,色泽偏土黄色,里外披釉,均匀光洁。

     而这件藏品因年代久远,釉彩有些许脱落,但盘身并没有多少缺损。依然可清晰看到盘身中用褐彩勾勒的“福”字花纹,以及盘身整体开有不规则的黑、黄二色细纹片,也就是哥窑瓷器较为著名的纹路“金丝铁线”。

      将盘身倒扣,我们可以看到其盘身造型简朴大方,轮廓亦柔和流畅。底部胎釉如水面莹润,在光线下灼灼生辉,釉色有些许晕染,是云代制瓷风格。整体来看这件瓷器不管从色泽还是质地品相都较为完美,足以见当时制瓷工艺之精湛成熟。且轻扣瓷盘,音色清亮、质地坚硬,较为难得!

      元代瓷器时在六十年代开始逐渐为人们所重视,而哥窑瓷器因为存世量稀少,且大多被国家博物馆和资深藏家所珍藏。现在流通于世的元代哥窑瓷器可谓应了那句“物以稀为贵”,市值颇高!因为当下人们对元代瓷器了解还并不深厚,且哥窑遗址尚未找到,这件藏品可谓极具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和珍稀艺术品典藏价值。

傲娇的麦片
粗犷的心锁
2025-10-03 04:14:19

元代瓷器的特点

元代景德镇瓶、罐之类器型,采用分段制胎,然后再用胎泥粘合而成,粘接处器表往往突起,给人以不平之感,外壁接痕经打磨,但内壁接痕仍清晰可见,器物颈部内侧略加切削,内壁均不修削,所以在器里的底、腹、口等处胎体接痕表现明显。

一般器物的足边不规整,有弯曲现象,说明元代制胎时不讲究修坯,因此显得成型工艺较粗糙。但小型器物也有精致者,胎质显得洁白细腻。削足处理方法常见底足足端外墙斜削一刀,大器足底宽厚多为挖足,挖足有深有浅。器物圈足不十分整齐,呈弯曲状。

器底可见螺旋状的切削痕,大瓶、大罐的底部旋削纹较粗、较疏,盘和碗的切削痕较细、较密。底部和圈足内外粘有窑砂,有些已熔入釉中。高足杯的'高足与杯身以泥浆拼接,交接处可以看见黄色或浆色挤压泥浆,杯把足端的圈足厚薄不一。子扣套合结构的盖,采用子扣与器盖先成型后粘接工艺,盖上能清晰地看见接痕。碗的底部胎体较厚重,足内露胎,中心微微突起,俗称“脐”状,实为拉坯痕迹。

瓶、罐等大型器物底部中心处常见一内凹的圆点,在烧制大器时,为防止塌底,需在底部中心或稍偏处放一个用耐火土做成的圆饼或圆圈作支点,圆点就是由此形成的。大罐底部多为宽圈足,不规整,有的底中心有较浅的螺纹痕迹。一般大件器物胎体厚重,但重量适中,如超重或超薄都值得考虑。

关于元代瓷器

元代官窑瓷器吸引现代收藏家和“另类投资者”,可分三大品种:一为釉里红,二为青花,三为卵白釉枢府瓷,皆为景德镇所设立的“浮梁瓷局”烧造。

元代青花瓷以大型器为精,配合娴熟画法,辄予人磅礴刚健之感,甚引人入胜;但保存完整者极少,藏于中外各大博物馆的珍品不足200件;流落民间者甚稀,故身价倍增。

元代釉里红乃于中期创烧,呈色不稳定,常常发黑发灰,红色不鲜纯,且见晕散,盖釉里红属釉下彩,要用铜红作着色剂,以高温烧成,初期技术难以掌握,烧至摄氏1250度以上,铜元素易游离而散失;在还原过程中压力亦不稳定,难以变成呈鲜红的氧化亚铜,故烧成品少,釉彩纯正者更如凤毛麟角;历来拍卖多数以天价成交。

至于卵白瓷,精粗不一,压模印花制作水平参差;早期釉含铁多,白中泛青,后期釉层厚而失透,以致纹饰模糊,上品现已难觅。收藏家多偏重釉里红与青花。

元代另有烧制一种青釉器,甚受人忽视。例如附图就是元代较少有的青釉葫芦形瓷注子,高约13公分,富时代特色,乃继承宋代青瓷制作技术,但不如宋代者洁净莹润,传世完美品极少,十分难得。

瓷器的鉴别

鉴别胎质主要是观察博底足。大致说来,元代器皿底足多露胎而质粗,明、清瓷器有款者底多挂釉(但也物有极少数底款有釉而周围无釉的),清中叶以后则露胎者渐少。但无论任中何时代的器皿,在圈足的边缘或口边露胎和器身缩釉之处,大都可以看出胎质火化的特色。华物例如元瓷胎多粗涩而泛火石红色,明、清瓷胎多较洁白细腻而且很少含有中杂质,火石红色也减少甚至不见。这些一方面标志着胎土淘炼方法随着时代的推移而不断进中华步,同时也自然形成了早晚、真伪之间的一条分水岭。

试以明代永、宣的砂底器皿而论华物,因为选料和淘炼技术较元代粗细,虽亦不免含有微量杂质,形成黑褐色的星华中点,但已少有凹凸不平的缺点,用手抚摸多有温润细腻之感。而明末清初中华的砂底器皿及后世仿品的胎质则比较粗糙,又如成化的瓷质一向以纯洁细润著博称于世,迎光透视多呈牙白或粉白色,并且具有一种如脂如乳的莹润光泽。而博华雍正官窑仿成化的瓷器尽管在造型、纹饰和色调方面都有相当成就,同时其釉质、胎质在表物面上看来也十分逼真,但若迎光透高则呈纯白色或微闪青色。

从容的菠萝
微笑的纸鹤
2025-10-03 04:14:19

说到元青花其实有很多的种了,但是有的人却独爱这个梅屏,那么有的人也要问了,这个梅瓶有什么好的呢?其实就是好看了,而且比较稀少了,最近有人也问了,那这个梅瓶要怎么去鉴别呢?其实也很简单的,下面给大家带来的就是元青花梅瓶的真品图片,一看就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假的了?对这个感兴趣的别错过了!

元青花瓷器“四爱图”梅瓶器物描述

元青花瓷器“四爱图”梅瓶时代:元(1271—1368年)

元青花瓷器“四爱图”梅瓶小口外侈,短颈,丰肩,平底。纹饰分为三组,肩部饰凤穿牡丹纹。腹部主题纹饰为四个菱形开光内分别绘“四爱图”,即王羲之爱兰,周茂叔爱莲,林和靖爱梅鹤,陶渊明爱菊。腹下部绘仰覆莲纹和忍冬纹一周。该器造型秀美、线条流畅、色泽浓艳,为元青花瓷中的精品。

流传经过:1987年10月31日原武汉市文物商店武胜路门市部从一对夫妻手中收购而来。

元青花瓷器“四爱图”梅瓶时代:元(1271—1368年)文物价值

青花瓷器由于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白地蓝花,有明净素雅之感,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效果,是我国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瓷器。早在唐代就已经烧制青花瓷,但是从烧造技术判断,青花瓷的成熟期属于元代。元青花以明丽雅致的纹饰、丰富多样的种类、制作精湛的工艺,成为当时出口中东、西亚等地区的重要商品。从元中晚期开始景德镇大量生产青花瓷器,其质量、制作工艺、创新发展方面均呈现出远胜于唐宋青花瓷的成熟与精美。青花瓷从此成为景德镇窑乃至整个中国瓷器生产中最为主要的产品,被人们誉之为“国瓷”。

元青花瓷器“四爱图”梅瓶尺寸:高37.6㎝,口径6.2㎝,底径13 cm

稀缺性

元青花存世量少。据统计,土耳其、伊朗、美国等国家博物馆收藏占了一半之多元青花的装饰题材大多以中国传统图案花纹为主,人物纹样极少,此件器物尤显珍贵。

工艺美术史

从实用性角度审视,元青花瓷能依据不同地域人们的不同生活习惯和需要,设计不同的器型。既有针对中东及伊斯兰国家生产的大盘、大罐、大瓶等器型硕大饱满的大件,也有满足东南亚国家需要的小罐、水滴、小瓶等,还有适应中国人生活习惯的高足杯、盏托、观音和文具等。从艺术审美角度欣赏,元青花瓷釉色莹润、青幽淡雅、意境悠长、雅俗共赏,有着适应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审美需求的共融性。其装饰纹样布局繁密,结构严谨,描绘精细,体现了制作者深厚的艺术修养和高超的绘画技艺。

历史文化名人

梅瓶腹部绘“四爱图”,以历史文化名人王羲之、周敦颐、林和靖及陶渊明为题材。东晋“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哲人周敦颐的《爱莲说》、诗人“梅妻鹤子”林和靖的咏梅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及东晋文字家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流传千古,令人景仰。

透过这些历史文化名人,可以检索更多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机智的外套
开放的小伙
2025-10-03 04:14:19

元代铜红釉留白龙纹梅瓶是元代高温铜红釉瓷的成功烧制,在颜色釉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为明代鲜红釉瓷器的生产奠定了基础,通体一色的高温铜红釉瓷器在明永乐、宣德已基本到达顶峰,传世不少且非常精美。但是,到永乐、宣德之后,明代中、后期的红釉制作就不是很景气了。后来一直到清代康熙年间,又得到了长足发展,创烧出了为后世所称赞的郎窑红和豇豆红以及烧造出了梅红、珊瑚红、胭脂红等等品种。

直至今日,一件真正的好的元代铜红釉的藏品,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它的惊艳面世更是直接反应了元代当时瓷器烧造技术的成熟,让世人见证其不朽的艺术传奇。元代红釉瓷器是比元青花更为稀少珍贵的元瓷品种,全世界各大博物馆该品种藏品寥若晨星、屈指可数。元代铜红釉留白龙纹梅瓶”。梅瓶造型优美,折沿细颈,丰肩鼓腹,腹以下渐敛,圈足,铜红釉颜色纯正鲜明。此器以铜红釉为地,瓶身刻划出白龙纹,与四周的铜红釉形成强烈对比,铜红釉发色浓艳,光泽明亮。尤其此瓶是八角瓶,有十园顶一方只说,而且瓶盖亦保存完好,还是一对非常非常的较为难得。

红色在瓷器中,是一种极度难得的颜色。铜红釉瓷器被誉为“千窑一宝”。“真正意义的红色,只有百分之一的空间条件,稍有倦怠,形成条件转瞬即逝”。所以,历代的红釉瓷器,都是上层社会方能享用的珍品。

千窑一宝”说得一点都不为过。因为技术实在难以把控,红色瓷器出现得很晚。红色作为陶器上的点缀之物,展示了古人对于生命、对于鲜血的敬畏,这也和远古的祭祀文化有关。西汉是红色陶器落幕前的最后一个小高潮,那个时代的陶器,红得热烈奔放,多展现在陶俑的衣裳、靴子、丝带等生活细节,也看出先民早已把红色当成吉祥的国民用色。然后,随着魏晋南北朝乃至隋朝青瓷的崛起,陶器被迫退出历史舞台。这时的瓷器,以烟雨天青色为最高追求,红色随着陶器的湮灭而沉寂下来。市井有“钧窑挂红,价值连城”一说,可见红色在钧窑中的重要性。

虚心的书本
隐形的石头
2025-10-03 04:14:19

极其稀少,没有具体的数字。

据知日本东京国立美术馆所藏一只元代红绿彩狮纹玉壶春瓶,因存世稀少,品相完好,称之谓“镇馆之宝”。

红绿彩瓷多以白釉为主要底色,釉面滋润肥厚,其红彩是以铁为呈色剂的矾红彩,绿彩料为矿物料,呈色如翡翠般通透亮丽。绘画出多种题材的画面和纹饰,用笔流畅简练,使人感到十分明快鲜艳,整体画面构图和谐,视觉较使人震热。

《至正直记》卷谈到“红绿古彩古来有之,金以来时为上物,多定烧、限烧为上用,非市烩所能得也”。这样看来,红绿彩之珍贵程度在元代就可见一般了。而元代出现的这种红绿彩瓷器,属于真正成熟的釉上彩绘瓷器,开划了后代五彩瓷器的先河,在中国陶瓷艺术史上无疑具有极其崇高的地位。

相关信息

红绿彩是釉上彩瓷品种,元红绿彩瓷器的彩也属于低温彩,红为矾红,是铁的发色,绿彩为铜的发色,这种彩由于是在800度左右温度烧结在瓷器釉上的,所以容易剥落,被称为釉上彩。釉上彩瓷器都需要在白瓷上彩绘而成,是典型的二次烧制产品。

与金、元时期北方生产的釉上五彩瓷器所不同的是,彩绘中没有使用黄彩,所以红绿彩与传统的五彩略有差别,属于“五彩”的一个衍生品种。景德镇窑烧制的釉上彩瓷目前根据实物资料可追溯到元代后期,红绿彩即是当时创烧的新品种,所以,称其为“景德镇早期五彩”不足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