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陶瓷砖 > 正文

陶与瓷的区别

坚强的悟空
贤惠的小蝴蝶
2023-03-24 00:59:38

陶与瓷的区别

最佳答案
单薄的黑米
热情的灯泡
2025-10-03 04:13:16

陶与瓷的区别:瓷器有光泽/陶器没有光泽,瓷器几乎不吸水/陶器吸水,瓷器声音清脆/陶器声音沉闷,瓷器是透明的/陶器不透光。陶器烧制温度低/瓷器烧制温度就高。陶器烧制用的是黏土/瓷器烧制用的是瓷土。那么下面我就从这6个方面来具体的分析一下吧!

一、外表的釉面:瓷器烧制过程一般都是经过高温的,釉面是高钙石灰釉,釉面明亮有光泽,烧制陶器的则是低温釉,还要加入铅作为溶剂低温烧制的,和瓷器相比较,陶就较为粗糙了,陶的表层铅,对我们的身体有害,陶器就多做为陪葬品了。

二、吸水:瓷器几乎不吸水,吸水率一般会小于0.2%,陶器一般的都会有的吸水性,吸水率一般的都会大于10%。

三、声音:我们敲击瓷器,一般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很悦耳。但敲击陶器时会发出沉闷的声音,有一种迟钝的感觉。

四、颜色:瓷器是半透明的,灰、黑白等各种颜色,它的断口处和玻璃差不多;而陶器是不透光的,有红、灰、白等各种颜色,断口处显得粗糙。

五、温度:陶器烧制的温度一般为700至800度之间,而瓷器的烧制温度一般为1200度,现代瓷器烧制1100以上温度即可。

六、原料:烧制陶器取得是普通的黏土,而瓷器用的是瓷土,一般的就是用高岭土为主要材料,高岭土有着很好可塑性以及耐火性,为松软的土质,现在烧制陶器也开始用高岭土。

事实上,现在我们家里吃饭的碗,它都属于瓷器。我家吃饭的碗,也不例外,也是瓷的,釉面光滑,很好看,还有花纹,以前家里有十个瓷器的碗,现在只剩下八个了,其中一个,因为一次儿子吃饭时不小心掉地上摔坏了,心疼了我好久,另一个,被邻居借去了没还,我也不好意思去要,家里除了吃饭的这种瓷器碗,还有陶碗,是用来蒸东西的,比如做蒸肉,就要用陶碗,陶碗又称土料碗,优点是耐高温,另外比如家里做腌菜的,坛子也是陶制品。

小伙伴们,你们明白了陶与瓷的区别了吗?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下方评论区写上你的问题,我一定会回复你的呦!期待你的参与。

最新回答
温婉的铅笔
拉长的咖啡豆
2025-10-03 04:13:16

不一样的,是两种东西,但是类似,同属

陶器是用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干燥后,放在窑内烧制而成的物品。而瓷器则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等组成,经混炼,成形,煅烧而成的外表施釉或彩绘的物品。

一、烧成温度不同,陶与瓷的区别主要在于原料土的不同和温度的不同。陶器的烧制温度在800-1000度,瓷器则是用高岭土在1300-1400度的温度下烧制而成。在制陶的温度基础上再添火加温,陶就变成了瓷,瓷是陶的升级版,陶也是瓷的亲兄弟。在此特地说明:现今流行的所谓陶制品,多数都是高温烧制,严格来说都是瓷制品。

二、坚硬程度不同。陶器烧成温度低,胚体并未完全烧结,胎质粗疏,敲击时声音发嗡,断面吸水率高,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胎质坚固致密,断面基本不吸水,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二者坚硬度不同,瓷的硬度高于陶。

三、原料不同。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土制坯。黏土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即1300-1400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制温度达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陶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上,瓷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下。

四、透明度不同。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釉料不同,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以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五、施釉的不同。釉就是罩在瓷器表面的那一层光亮外衣。它主要是以粘土、石英和长石为原料。经研磨、调制后上于胚胎表面,在高温焙烧后熔融,冷却后即形成玻璃质晶体。它可增加胎体强度,并有效地隔绝气体、液体。陶器通常不施釉或只施低温釉;瓷器表面施有一层高温釉,胎釉结合牢固,厚薄均匀,从而达到美化、光洁瓷器的目的。

沉静的蜻蜓
花痴的河马
2025-10-03 04:13:16
陶瓷制品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的历史发展与陶瓷的发展相融合,汇集了浓厚的陶瓷文化底蕴。相信大家经常把陶和瓷连在一起说,人们往往认为陶瓷是一种东西,没有意识到陶和瓷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陶和瓷的区别六点是什么。

1、出现的年代不同

陶器与瓷器虽然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原始的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我国在距今约一万年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在使用陶器了,而现今发现的最早的瓷器碎片则出自于商代。陶器与瓷器的烧制方法亦有相同之处,瓷器的出现要比陶器晚几千年。

2、烧制的温度不同

陶器烧制的温度也要比后来出现的瓷器低很多。陶器烧制的温度一般在800℃-1100℃之间,因为烧制陶器的黏土如果温度过高则会被熔成玻璃质,不可能称为陶器,所以烧陶器的温度一般控制在1200℃以下,当然也有800℃以下的。而烧制瓷器的最低温度一般都在1200℃以上,一般在1200-1400℃之间。

3、烧制的原料不同

陶器出现在我国原始社会时期,所以取材没有什么讲究,一般的黏土都可以作为烧制陶器的材料。黏土随处都可以取材,把黏土制成坯后烧制,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就可以烧制出陶器。瓷器一般需要高岭土,用高岭土作坯,在温度上加以控制就可以烧制出瓷器。高岭土不是随处都有的,所以瓷器取材没有陶器取材方便。

4、质地不同

陶器的做工非常简单,质地相对来说比较粗糙,而且颜色非常暗淡,还带有杂色。陶器的烧制温度较低,土质没有完全烧结,所以它的胎质比较疏松,断面有很强的吸水性,用刀很容易就可以划出划痕,敲击时声音低哑沉闷,如瓦木一般。瓷器出现的年代晚,做工也相对细腻,质地细密,手感相对细滑,颜色也相对鲜亮。瓷器的烧制温度较高,土质已经完全烧结,所以胎质坚实细密,断面基本上不吸水,用刀很难划出痕迹,敲击时声音清脆响亮,如金石一般。

5、釉料不同

烧制陶器既可以用釉,也可以不用釉。陶器的用釉不是很讲究,对釉料的要求也不是很高,釉料烧成后直接低温挂釉即可。瓷器的用釉也很简单,可以在烧制瓷器的同时在高温的情况下直接挂釉,也可以在直接低温挂釉。

6、透明度不同

陶器颜色比较暗淡,无论薄厚都是不透明的。瓷器的颜色相对比较鲜亮,质地细腻,一般都是呈半透明状态的。

总结:关于陶和瓷的区别六点是什么相关内容就介绍到这,从以上这几点可以看出这两种区别还是比较大的,所以在选择前还是要了解清楚比较好,希望以上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泼的镜子
瘦瘦的金毛
2025-10-03 04:13:16
陶和瓷区别如下:

1、陶用普通粘土,瓷是高岭土。陶与瓷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瓷只有白色,而陶除了白色之外还有红色、褐色、黑色等,但不管是瓷还是陶都可以通过添加色剂来改变颜色;2、其次是瓷器的烧成温度高,在1200℃以上,而陶只在600℃-800℃之间;

3、瓷的烧结度强,胎体坚硬致密,陶相对质地较疏松;

4、瓷敲击声清脆、洪亮。陶敲击声哑闷;

5、瓷的吸水率小,几乎不吸水,陶的吸水率高;

6、瓷具有半透明性,陶是不透明体,且陶的化学性能和机械强度不如瓷。

感性的毛豆
平常的钥匙
2025-10-03 04:13:16

陶与瓷的区别:

1、原料不同

陶器是人类早期最依赖的容器,但是陶器有个缺点一一吸水。古人发现这个缺点后,就不断摸索,逐渐发现了瓷土和釉,发明了瓷器。

瓷器选用瓷土烧制而成,主要成分是铝和硅的氧化物,一般是白色或灰白色的粉末,可塑性好、黏结力强,最好的瓷土就是景德镇高岭地区的“高岭土”。

2、烧制的温度不同

瓷器烧制的温度一般都要高于陶器的烧制温度,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

但陶器茶具烧制温度不能烧到这么高的温度,以紫砂为例,在1050℃-1200℃之间,温度过高就会出现问题,小懂曾经也写过这方面的文章,童靴们可以回顾一下。

3、坚硬度不同

由于烧制的温度不同、原料不同,导致坚硬度有所差异。

瓷器茶具的坚硬度比陶器茶具的硬度大,而且瓷器茶具的声音更加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的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4、透明度不同

瓷器茶具的坯体无论薄厚都要比陶器茶具更透明,陶器茶具即使薄也并不透明。

5、釉料不同

瓷器茶具的釉料既可以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制而成,也可以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制;陶器茶具有挂釉和不挂釉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制温度时即可熔融。

6、透气性不同

瓷土在烧制之前一定要上釉,釉是用长石、石英、滑石、高岭土等和化工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经过研磨制成的泥浆,施于瓷胎表面,烧成后呈有色或无色的一层玻璃质,使器物表面光滑、不透水。

瓷土很细、很紧,上了釉之后完全没有透气的空隙,而陶器有很强的透气性。这种性能是紫砂器在各种茶具中里夺尊的最大优点。

独特的康乃馨
默默的爆米花
2025-10-03 04:13:16

一、原料不同

陶:陶的原料为黏土或陶土。

瓷:瓷的原料为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

二、烧制温度不同

陶:陶的烧制温度为950-1165°C。

瓷:瓷的烧制温度为1280-1400℃。

三、透明度不同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四、釉料不同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以上几个方面中,最主要的条件是原材料和烧成温度,其他几个条件,都与这两条密切相关。因此,制陶工匠一旦掌握了烧成温度的技术,并认识到高岭土与一般黏土的区别,便具备了发明瓷器的条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瓷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器

谨慎的芝麻
文静的眼睛
2025-10-03 04:13:16
一、原料的不同

在自然界黏土的种类繁多,因其所含的物质和组成要素不同,在矿物学上的称呼也各不相同。但工匠们因其制作的产品不同,故将制作陶器的的黏土称为陶土,把制作瓷器用的黏土称为瓷土。 陶土中矿物成分复杂,主要由水云母、高岭石、蒙脱石、石英及长石所组成的粉砂一砂质粘土。化学成分与一般粘土相似。与高岭土、膨润土相比,Al2O3含量较低,SiO2、Fe2O3含量较高。常呈浅灰色、黄色、紫色。其吸水性、吸附性、加水后可塑性中等,干燥和烧结性能较好。瓷土是由云母和长石变质,其中的钠、钾、钙、铁等流失,加上水变化而成的,主要成分是SiO2 46.51%,Al2O3 39.54%,H2O 13.95%。一般瓷土多产于温泉附近或石灰层周围,可能就是这个原因。瓷土的熔点约在1780℃左右,实际上因为多少含有不纯物质,所以它的熔点略为降低。

二、概念不同

陶:用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干燥后,放在窑内烧制而成的物品。瓷: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等组成,经混炼,成形,煅烧而成的外表施有釉或彩绘的物器。

三、出现年代不同

陶器与瓷器虽然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原始的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我国在距今约一万年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在使用陶器了,而现今发现的最早的瓷器碎片则出自于商代。陶器与瓷器的烧制方法亦有相同之处,瓷器的出现要比陶器晚几千年。

四、烧成温度不同

陶:在正常情况下烧制温度约在1000至1200℃之间;瓷:约在1200至1400℃之间。但陶瓷器在窑的烧成方式除了受达至的最高温度影响外,亦受到烧制时间的长度影响。

五、气孔率不同

陶:气孔率约为12%-38%,透气性好,质地疏松。瓷:气孔率约为2%-8%,透气性差,质地致密。

六、吸水性不同

陶:吸水性强,容易吸水。瓷:吸水性弱,基本上不会吸水。

七、风格不同

陶:造型一般比较简单,看起来粗犷、古朴。瓷:造型精致,看起来细腻光洁、优雅。

八、釉料不同

陶:有施釉或不施釉,表面略粗,透气性好,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九、重量不同

瓷的密度高,陶的密度低。同样大小、厚度的陶瓷,放在手里掂量,明显感到瓷器比较重实,而陶器比较轻飘。

十、声音不同

用手指或笔轻轻敲击陶瓷,如果声音沉闷是陶器,声音清脆则是瓷器,且烧成温度越高,声音越清脆。

十一、透光性不同

陶器很难做到很薄,而我们常常用“薄如纸”来形容一些高级的瓷器。由于瓷器具有半透明的特性,用电筒照射可以透光,而陶器即使做到再薄也不透光。

俏皮的玫瑰
负责的小丸子
2025-10-03 04:13:16
1:陶和瓷的原料不同:陶:陶土,即一般的粘土。瓷:瓷土,大宋定窑的瓷土取材定窑遗址附近,并用保密配方配置。

2:陶和瓷的烧成温度不同:陶:800-900℃左右,一般不超过1100℃。瓷:1200-1300℃,大宋定窑烧制温度最高达1340℃。

3:陶和瓷的气孔率不同:陶:气孔率约为12%-38%,透气性好,质地疏松。瓷:气孔率约为2%-8%,透气性差,质地致密。

4:陶和瓷的吸水性不同:陶:吸水性强,容易吸水。瓷:吸水性弱,基本上不会吸水。

5:陶和瓷的风格不同:陶:造型一般比较简单,看起来粗犷、古朴。瓷:造型精致,看起来细腻光洁、优雅。

6:陶和瓷的用途不同:陶:有施釉或不施釉,表面略粗,透气性好。瓷:细瓷一般都施釉,表面光滑易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