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赏析《千年衡州窑》
陶瓷散文篇一:散文《千年衡州窑》
去年的秋天,我看了一系列的衡阳文化丛书,我开始问我自己,假如,我生活在古代的衡阳,我会过一种怎么样的文化生活,想必我是有茶喝的,喝茶在唐代就是风靡一时的日常饮料,彼时衡阳境内的的茶叶已负盛名,我在想我该拿怎么样的器具来盛岳山茶,塔山茶,雨雾茶。除此之外,我还在想“葡萄美酒夜光杯”,我又该拿什么来盛衡阳的名酒——醽醁酒。若拿不出像样的酒具,我怕是对不起唐太宗对醽醁酒的这一句赞颂:“醽醁胜玉兰,翠涛过玉瓒千日醉不醒,十年不败味。”这些问题盘旋在脑海中。
直到前些日子,在江东桥头的步步高前面,有许多瓷器在展卖。流光溢彩的衡州瓷器在鲜红的绒布上,静静地伫立着,每一件瓷器,每一个碟碗都仿佛在诉说他们的千年的悲欢离合,放佛在讲述许多的故事。我内心深处满是惊喜和讶异,心里的疑问开始被眼前的“胜景”慢慢解开。
我满眼都是鲜艳的色彩和精美绝伦的图案,阳光下,它们是如此的灿烂,行走在一间间展览区域里面,仿佛是进了万紫千红的花丛中,那飞花柳叶,那流动的虫蝶,那可爱的飞禽走兽,那一朵朵素色的莲花,那蓝天般的绿,那晚霞般的红,那烟雨般的青,那银碗里盛雪的白,流光溢彩地充满了人的视眼,胎釉洁润,仿佛吹弹可破。手指轻叩,清脆的声音在秋季的阳光下洒了出来。大大小小的瓷器,古典的,
现代的,碗,碟,杯,缸,瓶,盒,坛等都是日常生活所用的瓷器,瓷器是灵动的,只需懂得的人,若不是有幸看到一篇关于衡州窑的简历,我的视线是总是在眺望远处江西的景德镇,我在想着充斥商场价格昂贵的日本碗,茶具和酒具。
衡阳的陶瓷最著名的是衡州窑和衡山窑,衡州窑寂静地坐在衡阳市郊蒋家祠一带和湘江西岸的新安乡,大大小小的窑址数百个,衡山窑位于贺家乡湘江村湘江北岸的渡口边,最能代表衡阳的陶瓷水平。
唐代瓷器“南青北白”的风格影响了衡阳陶瓷的颜色风格,衡阳的瓷器以青色为主打,青绿,青黄,青灰为主调,釉质光洁。南宋以后,衡山窑则改变了单一的青色向彩色方向转变,这也是衡山窑最出彩的地方,釉上彩,釉下彩,衡山的窑匠们还独创了在衣上画纹饰而又不施釉的工艺,经过1220摄氏度至1270摄氏度的高温,一群绚丽多彩的瓷器就诞生了。
衡阳的瓷器喜欢绘画花印,画花以刻画莲花为主,就像日本的瓷器中,樱花花纹是必不可少的元素。莲花是佛门圣花,我在看安妮宝贝的一本叫《莲花》的书时,就想到了这个可能跟佛有关,果然书中那个墨脱就“隐藏着的像莲花那样的圣地”的意思,如果你看到那些多以莲花,并蒂莲,游鱼,鸳鸯等为主的瓷器,你一定要想到这个衡阳陶瓷的标志性纹样,这是衡阳佛教文化浸染的结果,衡阳的陶瓷含着禅意。虽然说“日本人吃饭吃的是眼睛,中国吃饭吃的是味道”,日本人讲究器具,场合的审美,中国重视是实质的味道,如果拿着一
只画着莲花的衡州碗,盛一碗清淡的素食,心里隐藏的圣地一定是秀美的南岳。
衡阳的陶瓷不走阳春白雪的高调,只想飞入寻常百姓家,花瓶只是被珍藏,被摆设,却不能像衡阳的陶瓷一样,盛一盏清茶,斟一壶醽醁酒,在自然朴质的之下,却能“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日常生活中栖居出生活的诗意,有人曾经给衡阳画过脸谱,说衡阳最具书生意气,我想衡阳满腹的才气,莫不是贴近生活的物质给熏陶出来的?
如果没有衡阳本土的这些瓷器,那诗意的茶酒也泼洒不出盛世的才气,我心里的疑惑一一开解。只为衡阳的陶瓷是如此低调,不张扬,深深地把千年来的辉煌淡淡地印入生活。日本的饮食,一定要家乡的瓷器来盛就显得更加有韵味,我想只因为这太日常化了,我们才不去想如果没有衡阳的陶瓷又会怎么样。假如哪一天,它们真的彻底消失远去了,我们会突然想起家乡的味道吗?
陶瓷散文篇二:精美散文人生如茶
现在的茶具可算得上是五花八门,陶瓷的、瓷质的、不锈钢的什么都有,但我还是喜欢用玻璃的。
一只玻璃杯,晶莹剔透,一把茶叶,清香盈鼻。开水冲下,顿时上下翻腾,浮起的一片片沉下,沉下的又努力地浮起。茶叶,有的急急地展示,匆匆的沉寂;有的则渐渐舒展,慢慢升腾。清澈的水因茶而绿;碧绿的茶,因水而明。
小小的茶杯,就像一个大千世界,而每片茶叶则是滚滚红尘中的芸芸众生。品茶时,我俯视着各样的人生。人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本无区别,只是融进诸如家庭的、历史的、社会的等因素,界定了贫富贵贱。有的为名孜孜以求,不惜“为伊消得人憔悴”;有的为利益奔波劳碌,不惜反目成仇。有的成功者,得意洋洋;有的失败者,垂头丧气。人常在利害得失之中,为利所困,为名所累。
其实,人的生存极其有限,只不过“一箪食,一瓢饮”而已,何必吃着碗里还望着锅里?芸芸众生,生老病死谁都不能躲掉。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万贯家财亦或赫赫声名,一样都不能带走。记得一位领导退休之际说过这么一段话:“金钱是子女,位子是暂时的,身体是自己的,友谊是长存的。”此话出自肺腑,发人深省。还有一老人,死时慨然叹道:“人到临死的时候,手里捏着的除了自己的指甲外,什么也没有。”古人说得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当然,讲这些,也不是把生活归于虚无,让人消极遁世。人没有追求就没有生活的动力,人生离不开奋斗,奋斗自有奋斗的乐趣。我只是说在追求的过程中不要过于偏执,来到手中的欣然接受,要从手中溜走的,怡然放手。快乐未曾忘记,苦恼尽力摆脱,这样才能多一份坦然少一分落寞。
我品茶也品人生,人生如茶。
陶瓷散文篇三:瓷器之美
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而景德镇又是瓷器之国的代表。外国人以瓷器称中国,英文单词“CHINA”既是中国之名,又是瓷器之称。据有关史料记载,汉代以后的景德镇地区,已开始生产各种各样的瓷器
中国瓷器是很幽雅、很难以描绘的,也许正因为这样,它更显得高贵。英国散文家兰姆(C·Lamb,1775-1834)写过一篇谈中国瓷器的散文,文中说道:“我对中国古瓷器几乎有一种执着的妇女之爱,每当我去探访名门巨宅,我首先要问的是收藏的中国瓷器,其次才轮到其他工艺美术和图画。”兰姆对中国瓷器的深深眷恋真如静潭春水般幽深。
在一切都极其喧哗、极其刻意展露的当代生活中,中国瓷器在“收藏”、“鉴赏”之名的掌控下成为市场的`贵宠,拍卖行与豪华会所取代了文人寒士的风雨茅庐;环顾现实,中国瓷器已经失去她的家园。“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濆。”(徐夤《贡余秘色茶盏诗》)染上春水的明月,以薄冰盛上绿云,那种澄明、润泽真是何等的娇艳、何等的含蓄;又联想起沾有青苔的古镜和含露欲滴的新荷,又是何等的清雅和脱俗——环顾现实,当下这个市侩、暴戾的社会其实根本不配谈中国瓷器。中国陶瓷历史已有一万年。祖先发明陶器有非常明确的目的,它是古人类由漂泊不定的生活向定居生活转变过程中所掌握的技术。随着制作水平的提高,人们有意识地开始美化陶器,古陶器上的花纹、雕刻等把人类对美的追求都表现了出来。全世界陶器的出现差不多都是一万年左右,有普遍性,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而瓷器却是中国的发明,早在商朝瓷器就被造了出来,欧洲到16世纪才掌握制瓷技术,比我们晚得多。同时中国的瓷器通过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流传全世界,最远到达东非、欧洲的意大利罗马。今年印尼爪哇岛附近发现一艘唐代沉船,经打捞发现船上有6万件瓷器。瓷都“景德镇”名称的由来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景德镇有近两千年的制瓷历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景德镇瓷器开始有了自已独特的风格: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在宋代之前,景德镇有好几个名字,如新平镇、昌南镇等。宋真宗景德年间(公元1004——公元1007),皇帝赵恒派人到景德镇,要这里为皇家制造御用瓷器,底书“景德年制”四个字,由于“其器光致貌美??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从此以后这里就叫景德镇,名称延用至今,到现在已有一千年的历史。景德镇在唐、宋、元、明、清期间已成为历代皇宫用瓷的生产基地。
中国陶瓷珍品之唐三彩唐三彩是唐代的一种精美陶器。盛唐时期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使当时的制陶业十分繁荣,唐三彩陶器是这种制陶工艺繁荣的重要标志。在全世界的许多博物馆及私人藏家手中,保存着许多造型优美、釉色斑斓的唐三彩作品,有立体陶塑,有各种形制的器具。当我们看到那些奔腾的骏马、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看到那些形态各异的文侍俑、武士俑、仕女俑以及形态各异的动物、禽鸟等唐三彩精品时,会从心底里发出对唐代发达制陶工艺的赞叹。这些栩栩如生的艺术品虽然只是用普通的黏土制成,但艺术家们运用火的艺术使之成为不朽的艺术品,这是唐代无数不知名的陶艺家艺术和智慧的结晶。唐三彩的制作,使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它的制作是人类制陶史上的一个闪光点。中国陶瓷珍品之明青花
明代的景德镇青花瓷器是中国古代青花瓷器中最具代表性、也最受世人喜爱的作品之
一。明朝立国之初,即在已有良好烧造基础的景德镇建立了官窑,专门烧造供皇家欣赏、使用的瓷器。青花瓷器便是其中一个品种。明初洪武的青花瓷,造型粗重厚实,制作尚未脱尽
元青花的粗犷风格,所见的大都是蓝中见黑的色泽。多为碗类,但传世较少。传世品中,有一种梅瓶,外绘云龙纹,肩部有“春寿”两字,这种梅瓶,传世仅见三件,一件藏于上海博物馆,一件藏于私人手中,另一件藏于日本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
这三件作品制作十分精美,是洪武青花中的上品。
明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官窑青花瓷器的烧造,进入了一个全盛时代,这一时代被誉为中国青花瓷器制作的“黄金时代”。在今天的古陶瓷研究、尤其是鉴赏领域,人们最重视、最受欢迎的作品就是明早期永乐、宣德的景德镇官窑作品,有人甚至把永乐、宣德的青花名品同西方一些杰出的古典美术作品相提并论。永乐、宣德时期官窑青花瓷器的卓著名声,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以其胎质、釉层的精细肥厚、青花色泽的浓艳、纹饰多样、线条优美和造型丰富等多方面特征构成的。
中国陶瓷珍品之清青花
经历了元明数百年烧造历史后,青花瓷的烧造在清代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如果说明代青花瓷在当时已成为中国陶瓷生产的主流的话,那么,到了清代,青花瓷的生产达到了飞跃的程度。清代青花瓷器是一个总体的概念,各地烧造产品质量较次。惟有景德镇青花瓷,时代特征、精粗文野较明显,因而,它是清一代青花瓷的代表。
康熙时期是青花瓷器的大发展时期,六十一年间生产了无数不同类型的作品,现今传世的也颇多。根据现有资料,可对康熙青花进行分期,基本是二十年一期,第一期为康熙元年至御器厂大规模开烧的康熙十九年。产品所用青料与清顺治时期所用的相同,至少有四种色调,釉色多白中微闪青或青白色。造型有笔筒、小碗、大盘等。康熙中期是青花瓷烧造最成熟阶段,以十九年为起点,至康熙四十年以前,这时期青花烧造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效。而乾隆时期是中国瓷器集大成的时期,各类仿古瓷、创新产品皆见烧造,青花瓷亦然。从青料看,乾隆时期青花色调明快纯正,用料重着蓝色,黑疵较多,造型上,作品强调形体比例,追求新颖奇巧。嘉庆时期的青花瓷器,一部分依然保持着乾隆时期风格,乾隆时期青花烦琐而满密的风格在这时依然如旧,大部分瓷器烧造质量不如乾隆时期,有许多甚至不如后起的道光时期。
中国陶瓷珍品之清彩瓷
中国彩瓷的生产发展到了清代,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制作水平更是突飞猛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除了继承传统和釉上五彩、青花五彩、素三彩、斗彩品种外,还发明了釉上蓝彩代替了釉下青花五彩,创烧了在青花轮廓线内填绘彩料的斗彩和淡雅柔和、绘画精美的五彩,以及婀娜多姿、美轮美奂的珐琅彩等等。此外,种类繁多的杂彩在清代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明代的釉上五彩瓷器虽然从嘉靖、万历时期的生产高峰走向衰弱,但一直未停止过生产,清顺治的釉上五彩即是在此基础上继续烧造的,且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色彩虽然以黄、绿、红三色为多见,釉面光亮匀净但成色较淡,部分器物的彩色容易脱落。上海博物馆馆藏的顺治五彩鱼藻盘,底部有“大清顺治年制”双圈楷书款,盘内所绘四尾鱼虽是瓷器的传统,但所表现的莲池鱼塘则由水藻及浮萍代替,制作虽不精美,但这类带款的顺治釉上五彩制品是少见的传世珍稀制品。
今天的月亮格外圆,秋日的风凉煞煞的吹拂着枯落的扬柳,漫天的星辰发出闪烁的光芒,我喜欢这样月圆之夜的美丽。从我母亲家里出来的时候,老人家忽然告诉我,今天有瓷器展览,我兴致悠然,就信步到了那久违的广场旁边,已经千岁的龙泉古塔依然耸立在潺潺的荆河桥畔,闪亮的街灯照着那万千姿态的瓷器,穿梭的人流让这一片天地显得格外的明亮和温磬。精明的买卖人在有策略的讨价还价,聪明的外地人在原则的紧守价格的界限,买卖声音显得是那样的平和而有节奏,瓷器的市场没有那种声音高亢的喧闹。
在一个摊位里我从众多的瓷器里面看到一个很景致的扁瓶,下面几乎成为一种方形的椭圆,一个很小很扁的瓶口成喇叭形往外翻卷着,瓶的两面刻绘了江南的的山水,显得葱郁而秀丽,瓶子给人一种艺术的美感,烧作的精致而细腻,用手抚摩有种舒适的感觉,凸凹的感觉给人一种立体的视觉感受,以前的时候我从未见过这样形状的艺术品,我第一眼就看上了它,仿佛是我从前的相识,感觉它有一种灵性存在,我爱不释手的看看有看,摸了有摸,于是萌生了想卖下它的愿望,经过和南方老板的几番讨价,最后以自己感觉很公道的价格拍板,于是我付了钱,拿起了属于我的瓷器准备去下一个摊位,我又珍爱的来回看了这个扁瓶几眼,忽然发现在比较隐蔽的地方有几点瘤子,淡淡的痕迹,不经意一般看不出来的,于是刚才的美好感觉大打折扣,好象感觉受骗的样子。其实再美丽的东西都存在着瑕疵,只是它的美丽绚烂迷惑了人的眼睛,所以最初的时刻发现的首先是美丽,当你真正拥有它的时候,才能真正的了解它、看透它,那时一切的缺点和不足才会暴露,人不也是这样的吗?人无完人,弱小的缺点其实我们应该接纳,只是有的时候如果从根本上看错的话,譬如那粗糙的瓷器当作了古物或者精品,把自己的眼睛迷糊的一塌糊涂,那时才应该真正的悔恨。于是我对于这微小弱点的瓷器有重新充满了好感,恢复了最初的美感,可是已经不是最初的那种似曾相识感觉了,因为毕竟有了污点。
在我浏览的亮夜的瓷器里面,千姿百态,各具形状,有圆圆的瓷瓶、长条状的塔瓷、大肚的瓷坛、液嘴的瓷砂壶…….形态各异,瓷的上面刻绘着这样那样的精美图画,有山水,也有是人物,山水的风光旖旎,人物的栩栩如生,我看到描绘的少女捧月图、常娥奔月图、清闲品茶图、梅花瑞雪图、香山枫叶图……千图万绣的精美作品,都在这平常的瓷器中显现出来,让这泥土的瓷器突显的品位非凡,让艺术留驻在它们的身体,我看的很陶醉,但是我知道这每一个漂亮的瓷器都隐藏着瑕疵,只是我的快速浏览无法发现的这样及时,是美丽掩盖了它们的不足。真正的精品万里不挑一,没有足够的耐心和眼力无法找寻。慧眼和耐心又在哪里呢?其实在我们的心中。因为我们永远无法穷尽精美,即使上等的精品,其实也有瑕疵,只有宽容了一切才显得那样美丽。
已拐过一扇门,沏茶的声音,在泛黄的扉页上,嘤嘤的细语。杯盖刮着浮茶,瓷质的响声在杯底,等待双唇捞起一串品茗的滋味。
那一只青花瓷的笔筒,只是插着一支玫瑰。笔已跑到情人那里去倾吐甜言蜜语。不倦地歌唱,直到喉咙已哑,只是比划着-串串哑语,他已不会偷懒躲进笔筒的心里。
只是-枝玫瑰,插在昨天,开在青花瓷的笔筒里。象一首孤芳自赏的诗意,每-片绿色的叶子,都在向花朵靠近,努力-千年一万年。那花儿也谢了,叶子还是未能靠近。
青花瓷笔筒里的笔呢?总是跑到情人的门前,叩了许久许久,那关着的门扉,没有那纤纤手指。笔倾出的那-滴一滴的墨水,孵出-窝蜜蜂,前赴后继,从门缝钻到心里。
青花瓷的笔筒里,已挤满跑累的笔,挤满一窝酣声。那一支玫瑰已在笔筒里枯萎。
千古青花瓷
1.
对青花瓷的印象,是少时父亲房中的一个青花瓷瓶。一个很少的小花瓶,小时的我,刚好两个手掌可以握紧她,从胸口到下巴般长。对于这个父亲极忠爱的瓶子,除了好奇外,只感觉手感特别好。从此,我便对这个颜色:青,有了更深的好奇与喜爱。我常可以在父亲的房中抬着脸,静静地看着它。从此,便有了沉思与冥想。想象着它从何而来又为何落入我们的家中。
重新再拿起它的时候,便是三年前。父亲突然从乡下带了这个瓶子放入我的客厅里。随着父亲的摆放,客厅便有了青的色泽,还带着一丝浓浓的沉淀之意。在灯光下,淡青色便这样如藤一样缠络着我的心绪,让我在其中,屏住呼吸,感受这绝妙的深渊。它散发着一种孤傲,静谧的气息。象极了画中的一幅画。淡蓝色的天空下,有淡淡的紫烟,而它便在这之间伫立着,那种高贵便是它的气息。在一些世俗的感知里,它是意味着优雅,这样的感觉,可以让你感知到它的极致,高高地飘在雾气中,而不能降落。看着它,便有着一种诗情与一种忧伤与怅惘。不知,当初这个瓶子的主人,在百年前,是如何地呵护它。而它的设计者,又是用怎样的心血才得以有如此之美的瓶身。
我发现,我可以如此轻意地得到她。这便是一种缘吧,或者,在冥冥中,有一种安排,让我在每个醒来的日子,可以和百年前的哪一位曾拥有者,在无声交流。从此,我便注定了被一种青气缭绕。
2.
有人说,青瓷似有佛般的意蕴,可以让人看到静远凝思,然后入神的神态。我不知,这是否来缘于它的传说,还是青瓷一词的美丽,或者,如人们常说的,它有着青莲般的清洁与高贵吧。佛,总是和莲分不开的,所以,我很愿意把青莲,青瓷还有佛放在一起。
每日醒来,或归家,都可以很安静地在它面前看许久,看着它,似对望着,仿若,它也在揣摩我的心事。从一本故事书里,知道了青瓷的另一种历史底蕴。它不在是单纯的一种摆设,一场政治阴谋和着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让青瓷有了更深的沉淀,而它的美丽不单是一种颜色,而是发生在它身上的故事让人更加喜爱。
因了瓶子,便更喜翻阅和它有关的故事。案头的那尊青花瓷,古朴典雅,如兰一样似沉思似静默,似在书写几百年的心事,然后,似又在向我展示着一种人格,让人可以如此亲近于它。国外,对于青瓷,总是要添些色彩,还有一些扑朔迷离的故事来渲染它的价值。在一本书里看到:五月里,以青花瓷瓶插牡丹,审茶道的插花中最为雍容华贵的一式。所插的牡丹仍须带露水的白花蕾,不仅花朵上宜洒几滴水珠,而且,插花用的瓷器有不少她要事先淋上水。我不用去做这些动作便可以想象到它的美丽,是不是因了这瓷还是因了牡丹,不想去追究是何原因,当是这样的描述,便可把我带着一种可以飘然的境界。有诗说,青瓷瓶插上紫薇花。这样的青纯美丽如此让人入眼,我便从阳台上摘下紫薇花,如诗中一样插入其中,洒些水,突然便有了南宋时里的一种古典,也有了那一份清婉与俏丽。
3.
世俗的忙碌,终会让一些影象在记忆里慢慢模糊,而当我再拾起时,发现,青瓷在生活中要越来越远。因此,再翻阅它。更多的青瓷故事与音乐在耳边响起,我便会不知觉地停下思绪,耽搁冥想着,常常会很长一断时间慢慢地消化它,然后漫延到骨子里。一直觉得青瓷这个词是安静闲雅的,一如抚摸青瓷瓶那光滑如玉般的胎骨一样,那样的舒服与惬意。给人以一种静重的虔诚。
因了此瓶,也知晓了它的制作。应是和一种钴的颜料有关的,去除它料中的杂质,便可看到悦目的蓝,进而让人更明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道理,更惊喜地知道它这幽亮雅致又繁复的制作。当初的简单到如今的华丽,一切事物回到当初它原始状态,显得如此之简单又洁净,不用暗藏心机。
青瓷的釉色,有豆青,翠青,还有灰青,梅子青和粉青。。之说。读着这些从古传至今的句子,似遇到一位少女袭一身淡青色,在雾气中的那般悠长宁静。翠青带着骄气还有一些妩媚在其中,而豆青色便显出它的忧柔典雅,灰青便是最踏实与安稳的,似可以让人依着说话而不用太多的担忧,粉青,却是有着它的一份俏丽和还有一丝妩媚,而梅子青,便是有它一份孤傲然与静默,还带着一温润轻俏,而又落落大方。如此色泽,当是粉青和梅子青为上品,南宋时,这样的釉色受国人的喜爱,因此,这样的上品当是收藏如今已是很难。
4.
静色的釉,好似可以摇动的音符,我常可以静心来倾听它们感知它们远古带来的青之翠青之柔。那一句“曲中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便足以让人生出诸多感慨来。这些幽静的青色,我们可以在宋词的平平仄仄里体会到那一份不可言说的静之美。
北极碎,看后就极是喜欢,每个字都不愿放过。我仿佛可以看到釉在字中转动,它在我眼前均匀地收缩,那一刻的温度便注定了色泽,北极碎在那一瞬间产生,而我们看到它时,亦是几百年后。我不知它的产生是怎样的戏剧化,只知它的暗蓝和大气,还透出浓重的忧郁。那样的巧合,却可以让它如此纯粹而又透着一份稚气。北极碎,一种残缺之美,应透着一份纯真之美,那些所谓的痕,似有一种天成的大气之气势的。
想象着在烧制过程中,瓷釉在火中可以舞蹈,这样的舞蹈,是在火苗里静态进行,如一美丽的少女在踏着舞步,而人们却浑然不知,这样的美得可以让人心痛起来,而在那样的碎舞中便成就了极品的碎纹,成就了绝世佳品,这样的极致是人们无法把握的,这是天意使然。
5.
晨间,阳光从窗子透进来,洒在青瓷上,好似在为它涂抹着那温润的色泽,瓶中的紫薇,安静地和墙上的仕女构成一种静谧的轴画,那般的让人不忍打搅,不忍触摸。翻阅青瓷,它从远古走来,历经唐,宋,千峰翠色,明月染春水,雨过天青,几百年几重的洗礼,几番的境界。它始终有着处盛情款神秘的身世,让人想象着它的前世今生。随着佛的因缘,青瓷总是在起起伏伏着,这般的遥远,这般的深厚,让我愈加景仰它。
在闲暇时,总喜欢有意无意地看那些摆色在店前的青瓷,不问来历,不问价钱,当一个青,便可以吸引我驻足而看着它。芳草离离的兰花,轻靠栅栏,那些手绘,平添了青瓷的魅力,印花最是清心纯净,它们在胎内斜斜地站立着,一点一点地被刻出来,蓝色的纹布便是它最为美的点缀,一些纹路,如门帘一样被徐徐打开,然后站一美女,如青莲般清纯。
我似可以看到一些妙龄女子,袭一身薄纱,回眸痴望,这种意境,适合青瓷,那样的优美安详,有着不落尘之美。
6.
家中的青瓷,不是上品,但却是雅致的。想着古人用青瓷做雅器,用它来配名茶,想来,青瓷便是一直这样被重视着的,陆羽的文中也不能忽略它。在一本书里,知了“秘色”这样的词多少会让人不安,文字中,才知,它是最为美,最为透明的一种釉色,从图中看到,便自然地喜欢上它,这样的如玉瓷色。
从电视中听说了,听瓷。也知,这是一种另外的高境界,知道有一种:“口唇不卷,底卷而浅,爱半升以下”的玉壁底碗。碗底用筷轻击便会有轻盈如乐般清脆的声音,古人便因此,有了“越器敲来曲调成”的诗句,而今读来,是那么的深奥。从介绍中知道了,听瓷有要用心听五音,轻,清,倾,亲,情。轻盈的乐声,清心的茶水,倾心的聆听,情深的醇厚。有人说,这样的声音,可以让人想到苏轼的一句名句,人间有味是清欢。如若,能静心听到青瓷中的五音,想来,那便是人间说的清欢与清心吧。
青瓷亦是一种优雅观之说,能听出五音者,其经过的不是简单的听,而是诸多的烦琐与耐心了,还要有一份悟性。不管是品,还是听,还是收藏,青花瓷给我的人与物与情与境的交相融合,如若用心,是可以到达与青花瓷般的静美境界。
原来的仿官窑杯不小心被摔坏了。
从柜子里拿出两个从老家景德镇带回来的青花盖碗茶杯。白瓷的底色,上面是山水的图案,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由浓转淡,淡雅脱俗。
看起来很不错,赏心悦目。上面的山水透着一份闲适与悠然,撮几片茶叶,冲一杯茶,有着淡淡的绿意。
淡淡茶雾中,心情莫名的就恬淡起来。悠悠地想:若在向阳的阳台置一把藤椅,有阳光斜斜照过来,再泡上一杯茶,握一卷书,清水瓷瓶里有一支荷,养几尾鱼,岁月就这样浸在淡淡的茶香中,像一本书一样慢慢地翻过了。
你可曾听说过青花瓷的故事? 从小,我就看着祖辈用灵巧的手烧制出一件件精美的青花瓷,而青花瓷中最难烧制的釉色又是天青色。传说,只有在雨过天晴时才能烧出真正的天青色的瓷器。
天青色,是无法自己出现的,它必须耐心的等待一场不知何时会降临的雨,才能够在积云散去的朗朗晴空以天青的颜色出现。 日复一日烧制着瓷器的人,要等多久才能在釉色成形的时候遇上雨过天晴呢? 而一个人又要等多久,才能在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呢。
我与你的结缘,穿越了千年的时光。 只是,只是我曾在菩萨前许下心愿:今生只为你路过人间! 只是,只为了那一句简单却执着的誓言: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一个“等”字,有多少无奈和惋叹。这一等,是无望的等,是来生的等,是明知不可等的等。
可是这句淡淡的浅吟低唱,仿佛只是每天等待日出那般简单;等待的时候,可以看书写字,可以吟诗作画,可以赏花弹琴,只是时时不曾忘记等待的人。 众生皆苦,等待也是一种美丽的心情,不如就当此生的相遇,只是为了来生的重逢埋下伏笔,这样想来,不禁释然。
就算不能再相遇,也应当感恩曾经那惊鸿一瞥的际遇。谁能凭爱意将富士山私有?青花瓷,也是一样。
那些过往和未来都不如当前,这一刻,捧着这一杯青花瓷杯里盛装的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丈夫为生意被我们景德镇浮梁茶诱了去的清茶,茶烟氤氲,有点迷离,长夜漫漫,就这样随着那袅袅茶香香进了那梦里去。 执着于自己心中的梦,一份绝美的爱。
那些美丽,那些情怀,那些缱绻,那些缠绵,那些你侬我侬的日子仿佛都已被时光磨去了光泽,直至完全消失。 所有的一切只是为了成全一份美丽,一份凄婉。
心越发的清淡了,可以平静地不露声色,不悲不喜,知道一切都会以既定的方式来到眼前,容不得躲闪或是逃避,也不再期望改变自己或是别人。 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于是方才可以这样内心安静地沉默着。
真的可以这样:沉默相爱,寂静欢喜。 以为自己是喜欢极致的女子,一切的一切都要做到极致,要全心全意的投入,就算是分别也要有一份泪水和出来的凄美。
不喜欢平平淡淡,虽然一直说着平平淡淡才是真,内心深外却那么真切的知道;不爱平淡,不能固守在一份寡淡的情感中看风轻云淡。 不喜欢那样的结局,不喜欢曾经的心动变得麻木以至于成为习惯,不喜欢带着犹豫地靠近,不喜欢若有若无的距离。
然而我自知,自己没有那一份看穿世事的聪慧,我的内涵不足以抵挡这些风月的侵蚀。 遥想经年以后,在老去的年华里,坐在那株香樟树下,午后的阳光温暖热烈,那个遥远的曾经的你,被我一次次地温柔地想起。
于是,开始微笑,这样多么美丽,有一个人,在记忆里陪你消尽流年,陪你在老去的年华里内心甜蜜。 一抹笑,轻浅,城市的天空依然不眠,闪着迷人的光彩,像是有莲花自心底次递开放。
也许这个时候我浅浅的笑也是如莲一样的清淡,不热烈不喧哗,是自心底溢出来的。 因为自己说过:要做一个内心沉静怡然的女子。
月华缱绻,余音袅袅。 我不再去想答案和结局,因为所有的结局一早就写好,所有的答案都来自心灵的方向。
我心自有明月,何不让我就这样平静地与你沉默相依相携,两两相望 ?! 原来,那些独自走过的长久岁月,只是为了能够在某一日的午后与你相遇,原来那些千回百转的过往,只是为了能够与你这样细水长流地平静相望。 也许,那些过去的时光,那些或热烈或清淡的日子,早已渗透于心。
拂去岁月表面的尘土,曾经鲜亮的情怀或者已有些褪色,可是却已那么自然地融入了时光,那些一起走过的时光,那些一路走来的风景,每一处都留下了一抹亮丽,在每过不经意的时刻,它们会被不经意地打捞,然后萦上心头,岁月已模糊,可是情怀会依旧。 所以,我才能在今夜的夜色下,轻唱那一首歌: 在瓶底书刻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
至少,我可以隔着千里山水遥遥眺望江南的袅袅炊烟,隔着茫茫人山人海默默想念回忆中那一抹淡淡的背影,正如隔着重重历史静静观赏这传世青花瓷不变的美丽。
想起一句话:芭蕉帘外雨声急,匆匆而过的是时间。 青花瓷容颜依旧,老去的只是我自己,而你,永远定格在永不褪色的青花瓷里,可以欣赏,可以玩味,也可以守望。
也允许我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或绽放或氤氲在自己的空间。 握一缕茶香,允许我在夜色里将那情怀打捞,然后在静水流香的岁月里,与你一起,相看两不厌,无语也缠绵。
2.关于“青花瓷”的古诗1、《青花瓷》 轻抬素指慢拂弦。曲飘然,夜含烟。郁金堂浅,暗影画帏帘。望断天涯无去处,风不解,雨绵绵。小楼残梦锁经年。楚河寒,冷茶轩。空了胭脂,倦怠碧罗衫。紫陌红尘谁看透,一个字,几生缘。
2、《青花瓷》珍珠白沁就烟雨,孔雀蓝映著月光。莹透的素颜 ,朦胧了琴弦上一缕檀香。
3、《青花瓷》几生缘。紫陌红尘谁看透。曲飘然。空了胭脂。 小楼残梦锁经年,雨绵绵,暗影画帏帘,倦怠碧罗衫,一个字,夜含烟。郁金堂浅。楚河寒,冷茶轩。望断天涯无去处,风不解。
4、《青花瓷》珍珠白沁就烟雨,孔雀蓝映著月光。莹透的素颜,朦胧了琴弦上一缕檀香。
5、《陶歌》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 青花浓淡出毫端, 画上磁坯面面宽; 织得卫风歌尚絅, 乃知罩泑理同看。 青料惟夸韭菜边 ,成窑描写淡弥鲜; 正嘉偏尚浓花色, 最好穿珠八宝莲。
3.推荐几首描写“青花瓷”的诗或者散文1、《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唐代:皎然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2、《八声甘州》宋代:仲并 正西山、雨过弄晴景,竹屋贯斜晖。问谁将千斛,霏瑛落屑,吹上花枝。
风外青鞋未熟, 鼻观已先知。挠损江南客,诗面难肥。
两句林边倾盖,笑化工开落,尤甚儿嬉。叹额黄人去,还是隔年期。
渺飞魂、凭谁招取, 赖故人、沈水煮花瓷。犹堪待,岭梅开后,一战雄雌。
3、《满庭芳》宋代:黄庭坚 北苑龙团,江南鹰爪,万里名动京关。碾深罗细,琼蕊暖生烟。
一种风流气味,如甘露、不染尘凡。纤纤捧,冰瓷莹玉,金缕鹧鸪斑。
相如,方病酒,银瓶蟹眼,波怒涛翻。为扶起,樽前醉玉颓山。
饮罢风生两腋,醒魂到、明月轮边。归来晚,文君未寝,相对小窗前。
4、《青花瓷》近代:佚名 相思 夜未央,帘卷西风。男子凝神细看眼前的一件青花瓷器—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眼含柔情,修长的手指轻抚冰凉的瓶身,江南女子清丽脱俗的妆容仿佛就在眼前,男子的嘴角勾起了一抹好看的弧度。檀香幽幽吐出几缕白气,哀叹着男子的相思之苦。
优雅起身,铺纸,蘸色,一位女子跃然纸上,一神一韵,已私藏于男子心中。画中,女子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她的美似乎随着墨色一缕缕飘散,去到男子去不到的地方。
伫足遥望远方。天青色等烟雨,你在等我吗?执起花瓶,男子在瓶底书刻飘逸的书。
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吧!男子眼含笑意。回忆 男子和衣躺下,浑然不知外面湖中的月色被打捞起,云开了,结局已定了。
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你脱俗的容颜如仙女下凡,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在泼墨的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男子悠悠醒来,方知是梦。
追梦 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一件瓷器诞生于男子手下。临摹宋体落款时,男子心中却惦记着一个人。
炊烟袅袅升起,我俩隔江千万里。不能再等了,这份感情是时候有个结果了。
男子起身,眉宇间透露出坚定的态度。执起花瓶,男子在瓶底书刻飘逸的书。
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吧!男子眼含笑意。一个月后,江南的小镇上。
男子与女子对视一笑,一如当初。5、《青花·古风·恋》现代:佚名 这是一首当代人唱给古典美人的恋歌,也可以说是当代人追寻古典的爱情。
——题记 词中的青花瓷是一个道具,或者说是一个缘起。通过这个具有千年沧桑感的道具,引起了抒情主人公对千年前古典美人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追寻和缅怀,就这样跨越千年时空,成就了一场具有古典文化内涵的爱情戏。
故事大约发生在雨打芭蕉的江南小镇,在门环惹铜绿,重门掩黄昏的时候,冉冉檀香透过朱红色的窗,娴静的美人初妆后,等着她的心上人。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就在天青色等烟雨,炊烟袅袅升起的时候,男主人公隔江千万里,也在等这和佳人约会。然后,就是美丽的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
相思,约会,阻隔,团圆,美好的结局。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旋律时,脑海中不知不觉浮想联翩出的意象,不知不觉就为它想了一个美丽的结局。
以至于这三年一旦听到这个旋律,这个景象就自动浮现,挥之不去…… 当三年后,也就是现在。这首歌也不如三年前流行了,就在我将忘记曾有那么一首带给过我无限美好与悸动的歌时,它有一次偶然的与我在江南古镇的茶馆里邂逅了…… 虽然没有故事中的天青色等烟雨,炊烟袅袅升起的景象,但也是有着浓郁的古典气息…… 于是就在这样一个午后,小口啜饮着龙井,静静地,任灵魂出窍,畅游在那美丽的故事里,陶醉在雅致的歌声里…… 就这样,我有了另一番的感悟…… 抒情的男主人公手里拿着一个青花瓷的陶器,看着瓷瓶上精致典雅的仕女图,追寻着古典的爱情,一边徜徉在千年前的时空中,一边与身边的,当今现实中发生的爱情进行着比较,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两者交相辉映。
两种爱情,两种环境和人文情怀的对照,给当代的爱情增添了诗情画意的厚度。每一句说给古人的情话,也是说给当代红颜知己的真情表白。
书法,绘画,古典韵味的诗词,这些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元素,加入其中,古色古香,让抒情主人公陶醉其中,也给他的爱情注入了才情,浪漫和飘逸。或许不知道下一次是否还会有这样的机会让我对这首歌,这首词有别样的领悟。
也许是需要一个合适的环境,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间,合适的人,还有合适的心态吧。
4.有没有关于描写青花瓷的诗、散文 5.关于青花瓷有关的诗句有哪些1、《陶歌》
清 龚轼
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
译文:白色釉面的蓝白色花朵在火中成熟,蓝色的花朵从釉料中透出明亮的色彩。
2、《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
唐 杜甫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译文:烧制大部分瓷器的蓝白瓷器非常轻且非常坚硬。手指轻弹,金城似乎到处都是好玉的声音。
3、《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唐 皎然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译文:在青花瓷碗里,长寿琼树浆等蓝茶汤从天而降
4、《进艇》
唐 杜甫
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
译文:烹饪茶汤和压榨甘蔗浆并不比蓝白瓷器的玉缸更好。你可以把它们带上船。
5、、《秋日三首》
宋 秦观
月团新碾瀹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
译文:蓝白色的瓷器碗里装满了一个被碾磨的月亮组,孩子在喝完后朗诵了这首歌。
6.描写青花瓷的诗,词,诗歌,散文我的目光穿过云层穿过林荫穿过万千人群穿过那天涯一角
触动 在那相视一瞬
你的玲珑你的窈窕你的轻涩你的碧玉之羞你的淡淡绣萝袖
只在一刹拥有了千年的寂寞
上辈子佛前的祈祷今生菩提下的守侯来世渴望的共醉
都在那一曲天籁之音 筝筝弦弦琴瑟一叶
举起金樽邀起明月拍桌而歌随风舞一舞那如烟的愁绪
一曲江南烟雨一阙千年古音还有那一首远古的歌一起随指间的落寞低声吟唱
炙起万年不灭的炉火祭起银蟾孤独的守望滴一滴骨子里的清高
洒下那亿万年前的红泥掬一勺我们守侯了千年的灵魂之水
随那春夏秋冬生老病死万物轮回用我颤拦的纤指用我纠结的掌纹用我为你不眠的眼神还有那呼吸的灵魂
把你唤醒 那尊印着江南烟雨沾着月宫桂香藏着天下女红的
青花瓷
7.推荐几首描写“青花瓷”的诗或者散文1、《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唐代:皎然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2、《八声甘州》宋代:仲并 正西山、雨过弄晴景,竹屋贯斜晖。问谁将千斛,霏瑛落屑,吹上花枝。
风外青鞋未熟, 鼻观已先知。挠损江南客,诗面难肥。
两句林边倾盖,笑化工开落,尤甚儿嬉。叹额黄人去,还是隔年期。
渺飞魂、凭谁招取, 赖故人、沈水煮花瓷。犹堪待,岭梅开后,一战雄雌。
3、《满庭芳》宋代:黄庭坚 北苑龙团,江南鹰爪,万里名动京关。碾深罗细,琼蕊暖生烟。
一种风流气味,如甘露、不染尘凡。纤纤捧,冰瓷莹玉,金缕鹧鸪斑。
相如,方病酒,银瓶蟹眼,波怒涛翻。为扶起,樽前醉玉颓山。
饮罢风生两腋,醒魂到、明月轮边。归来晚,文君未寝,相对小窗前。
4、《青花瓷》近代:佚名 相思 夜未央,帘卷西风。 男子凝神细看眼前的一件青花瓷器—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眼含柔情,修长的手指轻抚冰凉的瓶身,江南女子清丽脱俗的妆容仿佛就在眼前,男子的嘴角勾起了一抹好看的弧度。 檀香幽幽吐出几缕白气,哀叹着男子的相思之苦。
优雅起身,铺纸,蘸色,一位女子跃然纸上,一神一韵,已私藏于男子心中。画中,女子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她的美似乎随着墨色一缕缕飘散,去到男子去不到的地方。
伫足遥望远方。 天青色等烟雨,你在等我吗? 执起花瓶,男子在瓶底书刻飘逸的书。
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吧!男子眼含笑意。 回忆 男子和衣躺下,浑然不知外面湖中的月色被打捞起,云开了,结局已定了。
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你脱俗的容颜如仙女下凡,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在泼墨的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 男子悠悠醒来,方知是梦。
追梦 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一件瓷器诞生于男子手下。 临摹宋体落款时,男子心中却惦记着一个人。
炊烟袅袅升起,我俩隔江千万里。 不能再等了,这份感情是时候有个结果了。
男子起身,眉宇间透露出坚定的态度。 执起花瓶,男子在瓶底书刻飘逸的书。
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吧!男子眼含笑意。 一个月后,江南的小镇上。
男子与女子对视一笑,一如当初。 5、《青花·古风·恋》现代:佚名 这是一首当代人唱给古典美人的恋歌,也可以说是当代人追寻古典的爱情。
——题记 词中的青花瓷是一个道具,或者说是一个缘起。通过这个具有千年沧桑感的道具,引起了抒情主人公对千年前古典美人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追寻和缅怀,就这样跨越千年时空,成就了一场具有古典文化内涵的爱情戏。
故事大约发生在雨打芭蕉的江南小镇,在门环惹铜绿,重门掩黄昏的时候,冉冉檀香透过朱红色的窗,娴静的美人初妆后,等着她的心上人。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就在天青色等烟雨,炊烟袅袅升起的时候,男主人公隔江千万里,也在等这和佳人约会。 然后,就是美丽的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
相思,约会,阻隔,团圆,美好的结局。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旋律时,脑海中不知不觉浮想联翩出的意象,不知不觉就为它想了一个美丽的结局。
以至于这三年一旦听到这个旋律,这个景象就自动浮现,挥之不去…… 当三年后,也就是现在。这首歌也不如三年前流行了,就在我将忘记曾有那么一首带给过我无限美好与悸动的歌时,它有一次偶然的与我在江南古镇的茶馆里邂逅了…… 虽然没有故事中的天青色等烟雨,炊烟袅袅升起的景象,但也是有着浓郁的古典气息…… 于是就在这样一个午后,小口啜饮着龙井,静静地,任灵魂出窍,畅游在那美丽的故事里,陶醉在雅致的歌声里…… 就这样,我有了另一番的感悟…… 抒情的男主人公手里拿着一个青花瓷的陶器,看着瓷瓶上精致典雅的仕女图,追寻着古典的爱情,一边徜徉在千年前的时空中,一边与身边的,当今现实中发生的爱情进行着比较,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两者交相辉映。
两种爱情,两种环境和人文情怀的对照,给当代的爱情增添了诗情画意的厚度。 每一句说给古人的情话,也是说给当代红颜知己的真情表白。
书法,绘画,古典韵味的诗词,这些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元素,加入其中,古色古香,让抒情主人公陶醉其中,也给他的爱情注入了才情,浪漫和飘逸。 或许不知道下一次是否还会有这样的机会让我对这首歌,这首词有别样的领悟。
也许是需要一个合适的环境,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间,合适的人,还有合适的心态吧。
8.描写青花瓷的诗,词,诗歌,散文我的目光穿过云层穿过林荫穿过万千人群穿过那天涯一角触动 在那相视一瞬你的玲珑你的窈窕你的轻涩你的碧玉之羞你的淡淡绣萝袖只在一刹拥有了千年的寂寞上辈子佛前的祈祷今生菩提下的守侯来世渴望的共醉都在那一曲天籁之音 筝筝弦弦琴瑟一叶举起金樽邀起明月拍桌而歌随风舞一舞那如烟的愁绪一曲江南烟雨一阙千年古音还有那一首远古的歌一起随指间的落寞低声吟唱炙起万年不灭的炉火祭起银蟾孤独的守望滴一滴骨子里的清高洒下那亿万年前的红泥掬一勺我们守侯了千年的灵魂之水随那春夏秋冬生老病死万物轮回用我颤拦的纤指用我纠结的掌纹用我为你不眠的眼神还有那呼吸的灵魂把你唤醒 那尊印着江南烟雨沾着月宫桂香藏着天下女红的青花瓷。
9.有关青花瓷的诗或词青花瓷
珍珠白沁就烟雨
孔雀蓝映著月光
莹透的素颜
朦胧了琴弦上一缕檀香
青 花 瓷 (散文诗)
仲伟玉
青花如艳,青花瓷如人。
历经沧桑多少年,景德镇的青花瓷经久不衰,光艳无比,美轮美奂。
青花瓷以其青花浓艳,素雅,高贵而著称。
时光如水。神情如水。记忆如水。思绪如水。亘古传来的陶声,似波涌浪卷,随思绪之帆向我们奔腾而来。
青化瓷是夜之温馨。是月之皎洁。是莲之清纯。是花之艳丽。是色之清辉。是颜之美妙。是梅之高雅。是兰之醇香。是龙之舞动。是凤之冷艳。是光之莹丽。是彩之奇丽。是流之溢彩。是巧之天工。是火之闪耀。是水之光离。是珠之璀璨。是雾之烟霭。是陶之古韵。是竹之光洁。是美之无暇。是玉之透明。是白之古香。是香之清醇。是青之蓝丽。是辉之冷月。是媚之辰光。是韵之古萧。是雅之清悠。是灿之黎明。是烂之雨露。是逸之狂龙。是飞之鹤舞。是鹤之延年。是龟之长寿。是谧之水仙。是惑之桃花。
青花瓷 ——
是古陶之清纯。
是明净之素雅。
是青蓝之美观。
是美丽之动人。
是瓷器之极致!
10.描写青花瓷的诗句1、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
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清代龚轼《陶歌》。
青花是运用天然钴料在白泥上进行绘画装饰,再罩以透明釉,然后在高温 1300摄氏度上下一次烧成,使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呈现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显得幽倩静美,明净素雅。2、色流香,青胎素描慢拂弦。
慢拂弦,岁月浮华,一梦千年。可参造化天地妙,无极由来太极添。
太极添,业火凝炼,玲珑惊艳。——无名《忆秦娥·青花瓷》。
3、丹青妙笔玲珑,红莲凝炼清泓。纵红尘几度,谁解个中孤独。
倾诉!倾诉!冷看天地沉浮。——宋·无名《如梦令·青花瓷》。
4、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宋徽宗。
雨过天青云破开,鬼谷下山入梦来。远尘淡墨调烟雨,一见倾心镌画台。
——无名《七绝·青花》。一、描写青花瓷的诗句:1、《陶歌》龚 鉽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
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 青花浓淡出毫端, 画上磁坯面面宽; 织得卫风歌尚絅, 乃知罩泑理同看。
青料惟夸韭菜边 ,成窑描写淡弥鲜; 正嘉偏尚浓花色, 最好穿珠八宝莲。2、《青花瓷》几生缘。
紫陌红尘谁看透。曲飘然。
空了胭脂。 小楼残梦锁经年,雨绵绵,暗影画帏帘,倦怠碧罗衫,一个字,夜含烟。
郁金堂浅。楚河寒,冷茶轩。
望断天涯无去处,风不解。3、《青花瓷》珍珠白沁就烟雨,孔雀蓝映著月光。
莹透的素颜,朦胧了琴弦上一缕檀香。4、《青花》雨过天青云破开,鬼谷下山入梦来,远尘淡墨调烟雨。
5、龚 鉽《陶歌》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
青花浓淡出毫端, 画上磁坯面面宽; 织得卫风歌尚絅, 乃知罩泑理同看。 青料惟夸韭菜边 ,成窑描写淡弥鲜; 正嘉偏尚浓花色, 最好穿珠八宝莲。
6、忆秦娥《 青花瓷》色流香,青胎素描慢拂弦。慢拂弦,岁月浮华,一梦千年。
可参造化天地妙,无极由来太极添。太极添,业火凝炼,玲珑惊艳。
如梦令《 青花瓷》丹青妙笔玲珑,红莲凝炼清泓。纵红尘几度,谁解个中孤独。
倾诉!倾诉!冷看天地沉浮。扩展资料:1、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中华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
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2、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3、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3、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
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参考链接:青花瓷(瓷器品种)_百度百科。
在陕西关中平原北部丘陵地带,有一个古朴宁静的乡土小镇,古时这里“陶炉陈列”因而得名“陈炉”是耀州瓷的主要组成部分。这里烧造陶瓷历史始于唐兴于宋经历无数次战乱兴衰不定,但炉火至今未息,已有1400余年的烧造历史,可称东方古瓷镇“活化石”极具研究价值。这里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美誉。陈炉古镇,南、北、东三侧高西侧低平,从地形上看就像是一个横卧的古瓷炉,它燃烧着“炉山不夜”的盛况,见证着每一个时代耀州瓷的兴衰成败,还有一代一代制瓷人的苦辣酸甜。
来到古镇就感觉这里民风淳朴,农家小院整洁干净,主人热情大方,没有城市人的那种芥蒂。喜欢与人交流,对你讲关于陶瓷的故事。这里院墙大多是用废弃的烧瓷“匣钵”垒筑,当地人相传“罐罐”、“匣钵”垒墙墙不倒,因为它是窑神的化身有一身铮铮铁骨,又何惧这世外轻风细雨呢?古镇的道路都是用拼接出的各种花型构思巧妙种类繁多,铺在道路上防滑,贴在墙面上防冲刷具有实用性。很多道路都是顺着这样的瓷片路蜿蜒伸展,互相分散有融会贯通,这里的民居风格有别与其他地方,房屋顺着山势向上建筑,一层一层一排一排高低错落层叠有序。一家的院子往往是另外一家的窑背,体现了邻里和谐“邻里让田”的民风。窑背上平整光滑还有时能看到碎小的瓷片发出淡淡的光晕,烟筒也是用很厚实的陶瓷管由窑面侧引出,有的烟筒还用一个破旧带洞的缸防雨水进入烟道这些都是废物利用,这是古镇人智慧的创造,每一个环节都是独有的文化符号,以至于提到它就知道是它。
当你走进古镇瓷坊时,飞檐斗拱、古香古色的仿古门楼不由得使你惊叹。院墙上还有摆放整齐的报废瓷件作为一种文化墙,一种美,一种装饰,院内有来料加工车间、制瓷车间、烧瓷车间、产品展厅。这里从坩子土(高岭土)进院到出院的是件件精美的耀州瓷它们都是在这个不是很大的小院内完成的。
来料加工车间先将坩土碾成细碎的粉料在经淘洗沉淀后制泥胎、拉胚、雕刻挂釉入窑。全过程都是熟练的匠人手工完成,尤其是在拉胚,雕刻上尽显匠人真本事。此时他将泥料赋予了陶瓷的灵魂,在每一划刀法上都有匠人的心思与古耀州瓷传承的独特技艺,经1300℃的高温熔炼,表面已发生了化学变化。就在入窑和出窑的一个华丽转身,它已由土涩变成如冰如玉的华美瓷器。在展厅里陈列着青瓷倒装壶、凤鸣壶、公道杯、黑釉剔花瓶等瓷件。青瓷它青绿如翠羽,黑瓷黑如墨光,白瓷白如膏脂……用手轻抚着这些精美的耀州瓷,在想当年北宋官窑在此不知道烧造出了多少瓷器,也不知道有多少北宋人像我一样深情地凝视着它?不得而知。只知道这样的烧造千年未曾改变,这都是近些年在考古发掘中出土古窑炉碎瓷片考证得出的结论。堆积层中可以看到制瓷的'厚重历史,每一个碎裂的瓷片都有一段故事,蕴含打着年鉴脉络发展变化的瓷技。不言其说,我就是我,我的存在是在等待一个懂我的人来开启,将我铭记于心,那怕是最残碎的梦,都有黎明的那一抹曙光到来。
在有一个清代门楼的陶家乐品尝当地特色农家饭,有几个孩童在窑背上奔跑玩耍着,嘴里还哼唱着民谣“金棍棍、银棍棍、不如咱家的泥棍棍,金娃娃、银娃娃、不如咱家的瓷娃娃……”民谣童趣,这也是当地陶瓷文化的厚积薄发,生生不息的传承。
极目远眺,古镇的山上有“陈炉古镇”四个漆红的大字以及侧旁重新修复并扩建的古寺,朱红色的墙体朱红色的门柱像一团火在山颠燃烧,燃烧!“炉山不夜”的盛景仿佛在这个新时代再一次被点燃。
在这里生活,从生活用品,建筑用料,行走在路上,坐下来休息,眼睛看到的手抚摸到的心里感受到的都和陶瓷有关。古镇周边坩土资源丰富,对于陶瓷的发展非常有利,可促进当地经济造福于民。也得益于制瓷艺术文化传承人和众多工匠们一代一代的守望,塑造了耀州瓷文化的辉煌篇章,一页一页的翻开延续。
古镇全貌似一副素淡的水墨画线条只需要几笔即可勾勒清楚,层层的梯田在夕阳的映衬下“巧若范金,堪比琢玉”。这又是用多少岁月凝固成现实的文化氛围、战争、灾祸、不论成败都已化为历史的尘埃不必去过多的评判。瓷韵的星火相传不是由一个人或一个社会就能改变,把历史当做须臾的瞬间就能看到未来,把未来当做历史就能留下沉重的积累,现实的一切可以重写但历史不会更改。陶瓷是一首曲,需要历史来调和,曲音的高低是社会的共鸣,入流就是主弦律并不在乎有和无。把既有的做好把好的做的更好,即为传承。书写一段陶瓷文化的不息窑火,是生生不息。
1.古瓷片对中国每个朝代瓷器的历史特点研究有着史料价值;2.古瓷片是中国古代瓷器的活标本,虽然完成的器形我们见不到了,但是可以真实的见到古代经典的瓷器工艺瓷片。3.古瓷片对研究个个窑口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古瓷片能够找到真实的历史数据。4.古瓷片说明了我国瓷器烧造的历史悠久,拥有一个从陶艺到瓷器的一个完成的历史发展过程。5.古瓷片让我们知道了现在失传的瓷器烧造工艺和器形。6.古瓷片上都有颜色和画片,对研究古代绘画工艺和中国民俗时代特征也有很大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