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我国陶瓷业的发展历史
1.【新石器时代】陶器工艺
2.【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4.【隋唐】陶瓷工艺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
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日常用品至迟从唐代
起大量出口,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3.【南北朝】烧出白瓷
5.【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
6.【元代】开始彩瓷生产时期(青花,
釉里红)
7.【明代】斗彩和五彩瓷
8.【清代】粉彩和珐琅彩.
陶瓷的产生和发展,实际上是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紧密相连的。大约在70万年以前的原始时代,人们就发现,将泥巴晾干后加火一烧就变得坚硬起来,而且可以做成各种形状用来盛水,放食物等等,这便是陶器产生的初始。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作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1、夏、商、周时期的陶瓷文化
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再局限于盛物器皿,应用范围变广,大致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对于制陶工作也格外重视。
2、秦汉时期陶瓷文化
秦汉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3、隋唐时期的陶瓷文化
西元589年,杨坚篡北周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为隋,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有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
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有各种类型和特殊工艺。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的1000多年前,中国就已经能够生产相当精美的瓷器。从中国陶瓷的发展历史来看,一般分为陶器和瓷器。没有经过密实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统称为陶器。陶器和瓷器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器物。
陶器的发明,是在陶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我完善,从原料选择、洗脱提炼、泥料加工、胚胎成型、粗加工和窑炉焙烧等过程都基本相同,二者之间看似关系密切,但从形成条件和内部成分构成上又有所不同,区别在于。陶器和瓷器最明显的区别是,陶器是无釉的,而瓷器是有釉的。商代已有上釉的硬陶,而真正意义上的瓷器要到东汉中晚期的青瓷。
三国两晋时期,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江南地区的陶瓷业迅速发展。但是,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方地区,由于战争对环境的破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以其生产瓷器的时间相对较晚,制瓷业的出现被推迟到北朝。但这一时期的陶瓷却非常独特,那就是白瓷。它的出现对后世有着深远的意义。当然,在这一时期,青瓷的生产也有了新的改进:绿白相间的颜色(green and white color)。当时,青瓷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南方,与北方的白瓷相匹配,为唐代奠定了基础。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瓷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之一。从制作的工艺原理上来说,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但和陶器又有本质的区别。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已利用瓷土做原料,经高温烧制精美的硬陶,这为后来瓷器的发展创造了一个重要的条件。到了商代,人们又发明了玻璃质釉。这一切都为中国瓷器开始了新纪元。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瓷器生产飞跃发展,制瓷区也从南方逐渐扩大到了北方。烧制瓷器的技术慢慢成熟,瓷器的质量也提高了,数量剧增,种类很多,图案装饰丰富多彩。汉时,中国人已成功的烧炼出了白瓷,这是制瓷技术上的一个重大突破,而且还发明出了在釉下挂彩的技艺。
隋、唐时代是中国瓷器生产的繁荣时期。隋朝时的制瓷厂分布很广,有的厂规模还很大。瓷器的品种不断增加,器形多样,有的瓷器还代替了金、银、铜、陶等生活用具。隋朝瓷器的硬度和釉色的洁净,都超过了前代。烧制的白瓷,色调比较稳定,白度较高。而且那时的瓷器的釉色和花纹装饰都比以前复杂,并出现了彩色的瓷器。考古学家从张盛墓中出土的两件白瓷文官俑,其帽子、头发、眉毛、胡须、眼睛、鼻子、耳朵、嘴巴、剑鞘、衣服等,都用黑色的墨点画,形态生动、逼真。
唐朝时期的瓷器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当时社会上独立的部门。烧瓷的地区越来越多,技术有了显著提高,器形和装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而且那时的瓷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和装饰用品。当时的青瓷,以越窑(今浙江省余姚市)的名声最大,产品质量很高,瓷细壁薄,釉色晶莹,制作精美,是当时中国青瓷器中的优秀代表,当时就畅销国内外。此外,唐朝时的白瓷也很著名,色彩类雪似银,其中最有名气的是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宋朝时期的瓷业在中国发展很快,制瓷的技术有了许多新的创造和进步。各地出现了不同风格的瓷器。许多名瓷厂制造的瓷器,在胎质、釉色、花纹、式样等方面,更加精美,各有特色。元朝时瓷器行业突出的成就就是烧成青花和釉里红瓷器。青花这种瓷器开始于宋代,成熟于元代,极盛于明代。直到今天,青花这种瓷器仍在大批烧制,深受国内外人们的喜爱。
明朝时期的制瓷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仅单色釉的瓷器方面,就可以烧成鲜红、宝石红、翠青、娇黄、孔雀蓝等;彩瓷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青花也远远超过元代的水平。稍后创制的“斗彩瓷”,为后来绚丽多彩的多彩瓷器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到了明朝晚期,人们又发明出了“五彩瓷”,技术更加先进。
清朝时期的瓷器生产,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这时的工匠们已能够准确配料,恰如其分地掌握火候。彩瓷的立体感更强。
中国在世界上向有“瓷器之国”的美誉。英文中,“中国”与“瓷器”同一词。中国的瓷器不仅是很好的生活用品,而且也是珍贵的艺术品,深受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在西方国家的家庭中,人们都为能有一件中国瓷器而感到骄傲。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中国的陶瓷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原始瓷从商代出现后,经过西周、春秋战国到东汉,历经了1600-1700年间的变化发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东汉以来至魏晋时制作的瓷器,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多为青瓷;我国白釉瓷器萌发于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至唐代更有新的发展。
中国的陶瓷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在考古中发现的陶瓷片以及陶罐就发掘出很多种样式,还有一些带釉面的原始陶器,这些陶瓷上的装饰文字以及符号与出土的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铜器就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中国古代的陶瓷风格种类有很多,唐代瓷器制作已经逐渐脱离原始陶器的制作样式,逐渐走向成熟。
真正跨入到瓷器时代的标志性产物就是唐代最著名的唐三彩。作为普遍用来陪葬的器物,唐三彩颜色朴素,一般有黄,绿,青三种颜色的釉面。并不是所有出土的唐三彩都有这三种颜色,更多时候是采用三种颜色交叉混合的上釉技术。
中国陶瓷历史简单介绍内容是:
中国陶瓷发展的历史是漫长的。从新石器时代早期烧造最原始的陶器开始,到发明瓷器并普遍应用,技术和艺术都在不断进步。在适应人们生存和生活的需要过程中,所烧制的陶瓷器物的种类在增加,样式在变化,内在质量在不断提高。
陶瓷器物的手工艺制造技术,蕴藏着丰富的科学和艺术内涵, 其表现形式主要是通过造型和装饰、质地和色泽展示的。陶瓷生产从原材料到成品器物的转化过程,必须运用相应的工艺技术来完成,这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也是创造性地开发和逐步形成传统工艺的过程。
陶瓷的制作原料:
陶瓷及其他硅酸盐制品所用原料大部分是天然的矿物或岩石,其中多为硅酸盐矿物。这些原料种类繁多,资源蕴藏丰富,在地壳中分布广泛,这为陶瓷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早期的陶瓷制品,均是用单一的黏土矿物原料制作的。
后来,随着陶瓷工艺技术的发展及对制品性能要求的提高,人们逐渐地在坯料中加入了其他矿物原料,即除用黏土作为可塑性原料以外,还适当添入石英作为瘠性原料,添入长石以及其他含碱金属及碱土金属的矿物作为熔剂原料。
中国陶瓷发展史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中国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瓷器源于陶器,而精于陶,远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先民就已制造和使用陶器了,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实现了从陶器到瓷器的进化。但是,关于瓷器的发明年代及发源地,一直是中外陶瓷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就瓷器起源地区而言,有人认为源于北方,依据是郑州商代遗址出土过一件带釉的灰白色尊;一种意见认为源于南方,依据是南方出土的几何印纹硬陶,认为这种硬陶是瓷器的祖先。
“瓷器”的发明始于汉代,至唐、五代时渐趋成熟;至宋代为瓷业蓬勃发展时期,定、汝、官、哥、均等窑。名重千古;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等新品迭出;明代继承并发展了宋瓷传统,宣德。成化窑制品,尤为突出;清代风格古雅浑朴,比前时稍逊,却胜在精巧华丽、美妙绝伦,康熙、雍正、乾隆时所制器物,更是出类拔萃,令人叫绝。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瓷器是中国人发明的,这是举世都公认的。瓷器的发明是在陶器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岭土)作原料,烧成温度达1000°C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基础。
在殷商时代出现的“早期青瓷器”,最早属于郑州二里岗时期,标志着中国瓷器的起源.在郑州商代中期居住遗址和墓葬中,在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中期墓葬中也都出土一批“早期青瓷器”.商代晚期的早期青瓷在河南安阳殷墟,辉县琉璃阁,河北藁成山东济南大辛庄,山东益都,江西清江吴城等地都有所发现.早期青瓷器选料尚不够精,工艺较简陋,器型品类较少,釉层厚薄不匀,而且容易剥落,与成熟的瓷器尚有一定距离.
西周时期早期青瓷发现比较普遍;如北京琉璃河,河南洛阳,陕西西安,甘肃灵台,安徽屯溪,江苏溧水,江苏句容等地遗址与墓葬中均有发现;器类、胎釉等方面较之商代有了较大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长江下游如江、浙、赣等省及东南闵、粤、桂、湘、台等省区,中原如预、晋等省都出土了大量早期青瓷器,胎质细腻、成型端好,釉质均匀、器类增加.在浙江,发现了发现了烧造早期青瓷的龙窑窑场(一说殷周时期湘、赣一带已有发现),也有用圆窑烧造早期青瓷,用陶瓷碎片及扁圆形垫珠,未见更先进的窑具.战国晚期,早期青瓷的烧造因为楚文化的东进而出现一次中断.秦、两汉又见一些同类的产品,东汉是“早期青瓷”终结期.
东汉时期是成熟的青釉瓷器出现期.古代工匠在浙江上虞一带烧成了成熟的青瓷器,胎土细致,瓷胎已烧结,胎釉结合紧密,在还原气氛中烧成,釉色纯正,透明而有光泽.此时还出现了黑釉瓷.此时龙窑有了很大改进与提高,出现了斜底直筒状垫座、束腰喇叭形垫座、三角支钉等专门的窑具.东汉时期是中国瓷器使上的重要阶段.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制瓷业有了很大的进步,浙江越窑青化瓷器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江苏宜兴、浙江温州、浙江金华以及川、鄂、湘、赣等地的青瓷烧造,也都各有特色.两晋时金华婺州窑在粗质瓷胎上首先应用了化妆土.东晋浙江德清窑的产品中出现光亮如漆的黑釉瓷.在南方青瓷器中出现了褐色点彩乃至釉下彩绘新工艺.北朝后期,在北方出现了白釉瓷器.这一阶段除了龙窑的改进,北方出现许多馒头窑烧制瓷器,许多新型窑具出现了,例如高大粗壮的各式垫具、坯件叠烧时用的各种间隔具,还有精微的泥点托珠、盂形垫具、三角形分叉窑具,等等;南方瓷业中出现了最早的匣钵烧造.这一时期青瓷发展到极高水平,并为“南青北白”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隋唐五代时期,形成了中国瓷器史上“南青北白”的局面,既南方以生产青瓷为主,北方以生产白瓷为主.青瓷以越窑产品的质量最高,白瓷以邢窑产品质量最高.这一时期是重要的窑具“匣钵”普及发展的时期,使得瓷器制作与造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胎壁由厚重趋向轻薄,底足由平底、饼形足变为玉壁形底、圈足,釉面不受窑内烟熏污染,从而保持了色泽纯净,器物造型趋向于轻巧精美.这时还出现了绞胎瓷、花釉瓷、秘色瓷等高级品类,长沙窑普遍使用了瓷器高温釉下彩、釉上彩新技术.中国瓷器的外销出现了较大的规模.
两宋、夏、辽、金时期是中国古代瓷器的繁荣时期.瓷器的品种繁多,釉色缤纷,除了官窑之外,民营的次窑兴起.根据产品在工艺、釉色、造型、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形成了不同的窑系.比较著名的有北方地区的定窑、耀州窑、钧窑、磁州窑,南方地区的景德镇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德化窑,等等.其中自然包括享誉已久的“官、哥、汝、定、钧”等名窑.此时除了龙窑烧制外,出现了由龙窑改进的阶级窑.在青花彩瓷出现之,两宋、辽、金瓷器达到了造型、施釉、纹样装饰等工艺的最高水平.
元代是古代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起着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源自宋代的钧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德化窑等名窑继续发展.景德镇窑开始使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使得二氧化二铝的含量进一步提高,烧成温度由此也可以相应提高,烧出了颇具气势的大型器.元代还烧制成功卵白色的“枢府”釉.在景德镇等地白瓷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高温釉下彩品种——青花、釉里红瓷器普遍出现,成为中国瓷器史上又一里程碑.
明清时代的制瓷业以景德镇为中心,御窑厂(官窑)制品更是穷极精丽,可以说是千年中国古代瓷器的高度总结与代表.青花瓷器是各种产品的主流,以明代永乐至宣德年间的水平最高.彩瓷发展到空前繁盛的时期,明代初年以铜红釉水平较高,明成化年间以斗彩著称,弘治年间出现低温黄釉,正德年间出现孔雀绿釉,嘉靖时期出现五彩,清代釉色品种更为丰富,如釉上蓝彩、墨彩、釉下五彩、金彩、粉彩、珐琅彩以及各种单色釉.明清时期还出现了釉上釉下彩结合,半脱胎、脱胎瓷器等等新工艺.器物品类空前丰富,装饰手法与题材也达到空前的繁盛.
从以上大略的叙述可以知道,中国古代瓷器文化,一以贯之地体现了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就,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