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安徽陶瓷发展的论文啊!
我对安徽省陶瓷发展的认识 陶瓷的产生和发展,实际上是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紧密相连的。 大约在70万年以前的原始时代,人们就发现,将泥巴晾干后加火一烧就变得坚硬起来,而且可以做成各种形状用来盛水,放食物等等,这便是陶器产生的初始。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目前,在安徽省的六安,霍山,巢湖,淮北,宿松,宣城等地分布着13家建筑卫生陶瓷生产企业,共有18条生产线在投产,产品涵盖地砖,内墙砖,仿古砖,西瓦,卫生洁具等种类,年产各类瓷砖4000万平方米左右,西瓦达到1亿片,总值达到7亿元。 安徽的建筑陶瓷企业主要集中在淮北烈山陶瓷公园,在该工业园内分布着美康,粤州,新生活,嘉美,中博,惠尔普和伯爵等7家陶瓷企业,这些企业主要以生产内墙砖和地砖为主,产品销往省内和周边地区。近年来,由于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以及国家对城镇市场建设力度的加大,导致农村市场对瓷砖的需求量持续增长,而淮北这些企业由于生产的产品档次不高,主要定位在广大的城镇市场和一些城乡结合部的市场,所以目前陶瓷企业的产品销售形势比较好。在淮北市,目前产量最大的企业是惠尔普陶瓷,该企业2条现代化的大型陶瓷生产线,以生产墙地砖为主,日产量达到24000平米。 自2004年开始,淮北烈山区一直在致力于建筑陶瓷产业。据了解,淮北及周边地区蕴藏着丰富的陶瓷原料,适合大规模发展中低档陶瓷产品,吸引了一批陶瓷企业的入驻。陶瓷产业的形成需要大量的陶瓷企业及配套厂家的介入,随着入驻企业的增多,该区在积极引导当地协作资本投入陶瓷服务业的同时,加快引导异地协作力量,并使其本土化。先后与温州金泰尔公司等企业签订了高岭土开发项目,与佛山华信窑炉,中冠色釉料公司等公司建立了配套服务关系,在烈山陶瓷基地内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企业链条,为进一步提高产品档次夯实了基础。目前,广东,福建,浙江,山东,台湾等地的多家陶瓷企业也明确了来淮投资的意向,具体事宜正在进一步的洽谈当中。 在发展的过程中,淮北烈山陶瓷工业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有:1 煤电价格偏高,没有彰显淮北优势。陶瓷产业系高耗能产业,虽然淮北是能源基地,但电价比山东高,山东淄博的陶瓷产品电力成本约1.2元/平方米,西安的电力成本约1.1元/平方米,淮北市约1.6元/平方米。煤价比山西高,山西块煤加上320元/吨的运费拉到本地价格为720-730元/吨;关键是本地煤热值和产气量低于山西块煤,7家企业反映本地煤不能使用,目前7家企业的煤气发生炉全部使用山西煤,没有彰显淮北优势。2 物流业发展相对滞后,交通运输成本偏高,陶瓷生产成本加大。陶瓷产业是一个大进大出的产业,目前烈山陶瓷基地每天需购进陶瓷原料1500吨,同样需输出陶瓷产品1500吨,这样大进大出的产业需要发达的物流业协作。3 陶瓷原料开发有待进一步加快。目前烈山陶瓷生产需用的原料来自山东(透灰石,来阳土),凤阳(石英砂),永城,萧县,符离集,夹沟(瓷石,白土),徐州,枣庄(粘土)和淮北(黑土,风化瓷石,瓷粉,高岭土),外调陶瓷原料不利运输成本的降低。陶瓷原料矿产开发滞后,本地陶瓷原料资源情况不清,不能与陶瓷工业发展相配套。4陶瓷产业规模弱小,相关产业不匹配。陶瓷产品档次偏低,产品知识和城乡结合部及边远农村消费;规模偏小经济实力差,相关产业不匹配,没有形成规模生产;设备陈旧,工艺落后 ,耗煤,耗电量大,生产效率低,品牌影响力弱,产品知名度不高,品牌名气小,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很难与国外陶瓷名牌抗衡,不利于市场拓展和竞争。 据烈山陶瓷工业园负责人介绍,为了为了更好地打造淮北烈山陶瓷基地,基地的建设将遵循“集中,统一,共享,提高”的指导思想,加大本地陶瓷原料矿产资源勘查及开发力度,整合现有企业,构筑平台,招商引资,扩大规模,以佛山陶瓷为主,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陶瓷企业落户,体现“产品项目,基础设施,商贸物流,环境保护,管理服务”五位一体,建成新型,生态,集群式,可持续发展的陶瓷产业基地。到2010年,形成陶瓷产业链雏形重点扶持20个规模以上的陶瓷生产企业,建成安徽省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 此外,在六安地区分布着御石陶瓷,大华陶瓷,新腾飞陶瓷等3家企业,6条生产线在产,主要生产仿古砖和西瓦。其中,安徽御石陶瓷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各类高档仿古砖的企业,公司位于霍山经济开发区,目前拥有4条现代化的陶瓷生产线,该产品的80%都是出口到国外的市场。公司2006年6月份运营以来,产品销售形势比较乐观,尽管曾经经济危机对中国陶瓷出口影响较大,但丝毫没有影响到御石产品强劲的出口步伐,产品畅销到欧洲,美洲,中东等地区。另外安庆宿松县,巢湖和宣城也有3家陶瓷企业,主要以生产西瓦和卫生洁具为主。
广东佛山、潮州、河北唐山、山东淄博、河南长葛是我国的五大陶瓷产区,各个产区所产陶瓷因质量上乘而驰名海内外,然而不同产区所产陶瓷各具特色,品种更是不胜枚举。
广东佛山
佛山是千年的南国陶都,这里汇聚了近千家建筑卫生陶瓷及相关企业,建筑陶瓷年产量超过15亿平方米,卫生陶瓷年产过1300万件。佛山经过20年来的发展,不仅成为中国建筑陶瓷最大的生产制造基地和营销物流中心,也是我国最大的陶瓷机械、窑炉设备、色釉料制造中心,以及围绕陶瓷产业而形成的科研、技术、人才、融资、信息、传媒等完整的产业链,成为中国最大、世界关注的陶瓷产区。
广东潮州
大约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潮州先民就已经能够制作颇为精美的印花刻纹硬软质陶器;商周时期就已经能够制作潮州釉陶;到了唐代,已经能够生产可与越窑媲美的青瓷;到了北宋,潮州陶瓷生产已相当兴盛,规模列广东首位,潮城四郊均有烧制外销瓷的窑场,大量精美的潮州宋瓷远销到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巴基斯坦、阿曼、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埃及等国家。
6月13日讯(记者 陈玉玲 洪泓塬 实习生 吕尚真 文/图/视频)千年之前,从德化通往永春的瓷帮古道连山接海,串起沿途的窑场与港口,为陶瓷外销打开新通道。幽幽的古驿道上,陶瓷唱“主角”,作为古道一端的永春也“沉浸式”参与到这部深厚的瓷史中,与陶瓷结下不解之缘。
千年之后,永春陶瓷在传承与创新中走向未来,代代工艺美术大师守艺守心,延展传承之路。这项“活起来”的技艺被“用起来”,企业迭代升级,产业生机盎然。当前,永春正加快九牧永春5G智慧制造产业园建设步伐,建设工业4.0自动化物流平台,引进一批上下游配套产业链,推进苏坑、介福电商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深化智能制造、智慧园区、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合作,同时规划建设苦寨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推动陶瓷文创深度融合,同步发展卫生陶瓷、特种陶瓷、功能陶瓷,打造产业集群。
数据显示,2020年,永春陶瓷产业实现产值65亿元,同比增长20%。陶瓷产业,正成为这个山区县的工业新增长极。
瓷帮古道 千载悠悠
说起永春陶瓷,就不得不提到苏坑,其是瓷帮古道的重要站点。
历史上,苏坑产瓷器大多外销,经瓷帮古道肩挑背驮送抵永春许港码头,再用舟船运至刺桐港,走上海上丝绸之路。明末至康熙年间,苏坑的苏坑窑、上安(嵩安)窑、洋坪窑所出产的青花瓷在泉州窑系中皆属上乘佳品。
永春瓷
1977年,晋江地区文物考古资料记载:西沙群岛出土的佛手纹青花碟、牵牛花纹青花碗(碟)和云龙头珠纹青花碗与苏坑窑、上安(嵩安)磁窑考古发现的碗碟,造型纹饰有的完全一样,有的极其类似。由此可见,当时苏坑瓷器远销海内外盛况。
上世纪70年代,国家工艺美术大师苏清河在苏坑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陶瓷人才,技艺薪火相传。
2005年,苏坑镇创建陶瓷工业园区,实现了陶瓷产业的集聚发展。2020年,苏坑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陶瓷特色镇·苏坑”称号。
工厂里,工人在制作瓷器
大师返乡 创业传艺
浸润在深厚的陶瓷底蕴中,从苏坑走出来很多工艺美术大师。多年来,他们守艺赋新,给永春陶瓷带来了新理念。
从去年开始,福建陶瓷艺术大师王冬燕把工作中心逐步放在了苏坑。她看中了苏坑陶瓷工业园区,想开设工作站、做特色陶瓷文创园。回乡再创业再传艺,王冬燕的想法始于2019年。这年,她参与苏坑申报陶瓷特色镇的工作,实地走访考察了很多陶瓷企业。
王冬燕计划把工作重心转向苏坑
“我从小在苏坑长大,苏坑陶瓷的底蕴深厚,陶瓷工业园区的发展也相对成熟,我也想为提高苏坑陶瓷的知名度尽一份力。”王冬燕说,回乡创业的想法得到了苏坑镇的大力支持,给她提供了很多便利。按照初步设想,她的文创园集陶瓷展示、体验、研学、生产等为一体,计划两年内投产。
80后王志国的工作室里,各式各样的创意陶瓷作品令人眼花缭乱。从19岁接触陶瓷,这位泉州工艺美术大师与陶瓷为伴22年,先后前往各地拜师学习,他在陶瓷创新工艺和运用新材料的结合创作上有深入的理解。
王志国回到家乡开创工作室
2015年,游子归乡,决定在故土上继续追梦。王志国在苏坑开设了工作室,一边创作一边“传、帮、带”,与企业、同行分享创作的心得和经验。在苏坑待了7年时间,王志国感触很深。他说,这几年,苏坑的陶瓷产业发展很快,一些年轻的设计师、工作者回来创业,给行业注入新鲜血液。同时,这也说明苏坑的营商环境、创作环境、人才政策等越来越好,具备吸引力。
陶瓷之乡 科技赋能
位于永春西部的介福乡,地理位置相对偏远,拥有着丰富的高岭土资源。2017年,介福乡被评为“中国陶瓷之乡”,其发现的商周古窑址被评为201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与研究价值,具备开展工业旅游的良好资源。
在 永春县 委、县政府的积极对接下,九牧厨卫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全资子公司良瓷科技有限公司落户介福乡,并于去年顺利投产。龙头企业的到来,提升了永春陶瓷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工作人员在生产车间操作
走进良瓷科技5G智慧产业园,各条生产线火力全开,科技感满满。车间里,AGV小车有序穿梭于车间内,通过5G+AGV控制,AGV小车能自动识别路线、运输、搬运、充电,高效、准确、灵活地完成烧成、检包区域产品的运输、入库等程序;卸窑区,助力臂取下马桶放在木架上,随后AGV小车出动,一次性能运输6个新马桶到待检区,帮助企业省去大量的人工成本;另一个区域的车间里,机器人正在给马桶表面施釉,一台机器人每个小时能做完30台马桶,且厚度、均匀度都表现优秀……
AGV小车有序穿梭于车间内
据介绍,良瓷科技5G智慧产业园作为全球首家5G智慧陶瓷工厂,通过与世界一流企业德国西门子、华为、电信跨界合作进行生产工艺规划,实现集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于一体。
公司数字化质量中心总监王海燕说,永春县的营商环境特别好,重视人才发展,良瓷今年还将规划设计首个陶瓷产业文化博物馆,将传统的陶瓷文化与工业文明融会贯通,从工业的后勤保障要转型升级到制造服务业,打造一个体验式的消费,构建一个可观、可玩、可学、可购、可闲的工业旅游运营生态圈。
机器人在给马桶施釉
筑巢引凤 集聚发展
陶瓷特色镇企业多,苏坑工业园区就聚集了近30家企业,它们当中有经验丰富的传统企业,也有正当其时的网红公司。
苏坑工业园区
走进福建荣鑫陶瓷的生产车间,工人在半自动设备前操作着,把陶土放入磨具中,再把压好磨具取出来,有了这些设备,工作效益大大提高……该公司是一家集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大型陶瓷手工艺品企业,采用先进制瓷工艺制成各种工艺陶瓷以及日用陶瓷等,产品从永春远销全国各地。
“抓紧去拍。”“秒空了,我们继续。”每天下午2时,友名陶瓷的直播准时开始,主播手持手机沿着仓库的货架、货箱行走,给手机屏幕前的网友们介绍爆款产品。从去年2月入驻工业园区,友名陶瓷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销售来自苏坑镇等地的陶瓷产品,产品超过3000多款,短短半年累计线上直播带货1500万元。目前,公司还在扩大经营内容,将打造新模式直播带货中心。
友名陶瓷正在进行直播
“随着陶瓷企业数量的增加,我们还在持续筑巢引凤,推进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未来还将建设园区三期,为陶瓷企业集聚发展提供新平台。”苏坑镇镇长林琪宇告诉记者,三期可开发利用范围约380亩,其中工业用地约226亩,可建设建筑面积约30-37多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工业厂房。
图为林琪宇
为助力企业转型升级,苏坑镇还积极组织陶瓷产业转型升级领头雁培训会,来自37家企业的陶瓷传统产业的企业主和中层管理人员参加培训。林琪宇表示,苏坑镇将抓好营商环境的服务,做好工业区的党建加邻里中心,做好政务服务工作,做好人才工作室的建设工作,持续为企业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