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探访京西古村落-爨底下村

细腻的汉堡
糊涂的野狼
2023-03-23 17:34:30

探访京西古村落-爨底下村

最佳答案
调皮的乐曲
单身的冥王星
2025-10-04 11:27:51

在所有的京西古村落中,最为著名的非爨底下莫属了。川底下古村落是一处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古建筑群。爨底下村,把传统庭院与崎岖的山脉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其独特的 历史 和文化价值。虽然经历了数百年沧桑巨变,爨川底下村依旧保持着民居原始的风貌。爨底下古村落的山地四合院、 历史 遗存、乡土文化、自然和人文景观,堪称我国明清山村建筑史和乡村 社会 文化的典范。

京西明清古村落爨底下村距北京市区以西90公里,是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的一个行政村,属于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爨底下古村落于1984年被发掘,2001年4月被定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9月被列为北京第二批 历史 文化保护区;2003年12月,经建设部批准公布列为“中国第一批 历史 文化名村”之一。

爨底下村为我国北方地区保存最完整、具有独特价值的山地四合院建筑群而著称。爨底下村坐落于京西古驿道上,始建于明代。村落整体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村落整体布局呈“元宝”状,取“金银”聚财之意。目前,爨底下村保存完整的四合院有70余套,住房有500余间,建筑多为砖瓦结构,建筑结构严谨、错落有致、整体精良、布局合理、装饰华美。

关于爨底下村的名字由来还有不少传说。据爨底下村因位于明代军事隘口“爨里安口”险隘峡谷下方而得名“爨底下村”。还有的说法是,此村的居民全部是明初山西“韩”姓移民的后代,因韩与寒同音。寒者,乃贫穷之态。

韩姓祖先为使本族能发迹、能富足,看村后的大崖头似一大灶,便给这个村子起名叫“爨底下”。为使这个难写难认的“爨”字让别人认识和理解,村民们还编了一个顺口溜:“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架火烧”。取其“大火烧二木,韩(寒)姓也兴旺之意”。也有人认为取名的含意是“爨”当“灶”,烧火做饭,古村取“爨”,象征家族团结,还有取“灶”象征“暖”,与“韩”姓之“寒”音相对应,象征村落避寒保“暖”等多种说法,体现了村民的文化品位与追求。到1958年简化地名用字时,人们将“爨”改为“川”,便有了“川底下村”,并沿用至今。近些年,为了振兴乡村 旅游 ,“爨”又开始“火”了起来。

从北京沿109国道开车向西,90多公里,便到达了北京明清古村落爨底下村。二月的北京,刚刚下过一场大雪,京西的山谷、溪流、树林、原野和村落覆盖着皑皑白雪。雪后的爨底下村在群山环绕的怀抱中呈现一派深邃而明净、古朴而祥和的景致,洋溢着特有的魅力和情调。

在皇城边的幽谷中,这座闻名遐迩的明清古村落。依山而建的古民居,古韵依存。屋顶原本是青灰色的,与背后的青松连绵成片,瑞雪降下,家家屋顶青灰的瓦檐间缀满了晶莹的白雪。一簇簇青边白地的色块组成了整个村庄。

爨底下村座落在京西峡谷北侧缓坡上,依山而建,是我国保留较完整的山村古建筑群之一。古民居整体坐北朝南,为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爨底下村合院式民居的整体布局形式是因地制宜,依山而建,形成了以四合院为主,三合院为辅的建筑群格局。。一条蜿蜒的街道,把村落分成上下两部分。

村落民居沿山势高低分台而筑,层层叠叠,栉比鳞次。村落分上下两层,看似古堡又似山城,高低错落,布局合理、巧用空间、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建筑艺术。造型别具一格的民居灰瓦飞檐、院墙高筑、门楼等级严格、门墩雕刻精美、砖雕影壁独具匠心、壁画楹联随处可见。爨底下村整体建筑和谐而典雅,砖雕、石雕、木雕蕴含着古老的民族文化。村落中石板铺成的小巷,幽雅恬静。村里还有关帝庙(又称大庙)、娘娘庙和五道庙。爨底下村的建筑古朴典雅,意趣横生,体现了明清民居传统建筑风格的极致。

爨底下村四面群山环抱,海拔650米,属太行山脉,清水河流域。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自然植被良好,苍松翠柏,绿树成荫,有“世外桃源”之感。爨底下村周边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一线天、卧虎岭、笔架山、金蟾望月、蝙蝠献福、神驹蹄窝、九百九石阵、京西古道遗址等,美不胜收。

始建于明代的爨底下村,在清朝渐渐兴旺起来,过往商旅在这个必经的古道的小村庄落脚,熙熙攘攘的过往商人让这里成为了货物集散地。到了康熙、乾隆时期,爨底下村兴起了多家商铺,如:瑞福堂、瑞庆堂、三义堂、保全兴等。

村中石板铺成的小巷,青、紫色的石板随着岁月的打磨而晶莹光洁,色彩斑斓。小街蜿蜒起伏,幽雅恬静,青、紫两色石,取的正是“平步青云”、“紫气东来”之意。民居的门楼一般均为如意门,硬山顶,清水脊,门设在外檐柱间,门框两侧采用磨砖对缝砌砖墙,门外上部顶棚绘有图案,门楣上装饰有门簪,门外与墙体内侧之间有精致的水磨砖墙花纹。另外,许多宅院下有地窖,上有花墙。院落建筑集砖雕、石雕、木雕于一体,形态各异,风格突出,如:阖家欢乐、喜鹊登枝、望子成龙、吉祥如意等。墙腿石、门墩石,雕刻精美,图案多样,多以象征吉祥的花卉、鸟兽为主,如喜鹊、蝙蝠、牡丹、荷花、莲蓬等。

造型别具一格的民居灰瓦飞檐、院墙高筑、门楼等级严格、门墩雕刻精美、砖雕影壁独具匠心、壁画楹联随处可见。整个村落巷道纵横、屋宇叠错、高下有致,常常是我们走过了一个巷口又别有一番洞天,穿梭其中好似置身迷宫。一条蜿蜒的街道,把村落分成上下两部分。堪称爨底下村典型古民居的院落为广亮院、双店院和石甬居。1998年,门头沟区政府将广亮院、双店院和石甬居公布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爨底下村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化,村民的文化 娱乐 活动丰富多彩,世代相传的民俗文化延续至今,如农历正月十五转灯游庙、耍中幡、荡秋千、唱蹦蹦戏、民间说唱等。丰富多彩的民俗、地方戏曲和正月十五的转灯会也是村中人们最为喜庆的时刻,在这样的日子里,倘若你不小心走进这个村庄,浓郁的乡土文化和人文景观就一会一下子将你吸引住。

这里美丽的自然环境、独特的风貌、别致的民居建筑群绝对不是孤独的,它早就成了拍摄电视剧和电影的天然基地,《侠女十三妹》《关东大侠》《慈禧西行》《太极宗师》《无言的爱》《手机》等几十部影视剧都曾选择这里作为拍摄的外景地。如今的爨底下村游人如织,画家、摄影家、作家、诗人等纷沓而至,成了人们寻幽访古的好去处。

漫步巷间,村落中的老宅、石碾、古槐仿佛都在向人们诉说其久远的 历史 。这里数代村民同居、同耕、同乐,过着田园般的生活。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就这样在其中静静地释放着。

无论是斑驳老宅和屋檐斗梁,还是古民居精美的砖雕、石雕、木雕,即使残破缺损,但却依旧固守着昔日的精致与风采。村落的古民居建造精良,古朴典雅,山地四合院幽邃气质浑然其中,美之极致。

孙克勤撰文和摄影

参考文献

孙克勤,孙博,2005,京西古村落的一千零一个表情。北京规划建设,(6):128—151。

孙克勤,孙博,2006,北京斋堂镇古村落。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孙克勤,宋官雅,孙博,2006,探访京西古村落。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

孙克勤,2007,解读京西古村落的文化遗产。北京规划建设,(1):166—169。

孙克勤,2008,京西古村落地域文化考察。中国地方志,(7):54—58。

孙克勤,2008,明清山村建筑的典范——川底下村。中华民居,(2):24—27。

孙克勤,2009,北京门头沟区古村落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地域研究与开发,28(4):72—76。

孙克勤,孙博,2013,探访中国最美古村落。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最新回答
外向的吐司
火星上的香菇
2025-10-04 11:27:51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国民经济发展也呈现出好的态势。居民的吃穿物质方面得到满足,同样精神层面也需要充盈。对于精神方面的供给,旅游就是个不错的选择。中国作为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广阔的国土面积,有着多样的旅游资源。我们通过旅游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体验大自然的独特魅力。

对于喜欢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建筑的人来说,地处于北京西郊门头沟区斋堂镇的爨底下村,便是个值得游玩的好去处。相信对于爨底下村,有80%的人第一反应是读不出来的,能正确读出来的肯定都是语文大神。这第一个字“爨”看上去是不是很复杂,很生僻呢?其实它读:cuàn,一共30笔,生僻字不认识也很正常嘛。爨字笔画偏多,字体结构上也很复杂,这就能看出古人在造字的时候花费了很大精力,同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古人智慧的象征。

爨底下村面积只有5.33平方公里,并不是很大。村落坐落在群山之中,房屋依山而建,从全村整体来看,有着别样的古村落韵味。村落的选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宝地,这里的采光条件和通风都很好,这样的建筑房屋风格能够更好的节约土地,有更多的土地可以进行种植农作物,也能够防洪排水等。

2020年中国传统村落博物馆关于古村落人口调查,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爨底下村的村民以汉族为主,常住人口98人,户籍人口为102人。爨底下村的村民大多都为韩姓,相传爨底下村的祖先在明朝的时候,从山西移居到这里,建立了这座韩氏的聚居村落。随着时间的发展,朝代的更迭,韩氏在这里安居乐业。但其中也经历了不和谐的战争,在刚搬到这里的时候,韩氏先人为了保卫家园抵御北方少数民族,曾经在这里守关保卫家园。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爨底下村。以龙头山为中心,村庄的房屋呈现出扇形的形状延伸。房屋和房屋之间的巷路以及山道都很方便,想去哪里都很便捷。因为地处山区,这里的采光问题结合自家的地理位置,朝向也并不相同。站在高处俯瞰村庄的时候,会发现有趣的现象。村庄的整体布局形状像葫芦。但再一仔细观察又觉得像是元宝,原来这是在最早修建的特殊含义,意味着“福禄”、“金银”,是对村庄发展的美好愿望,可以说是很细节的表现了。

也正是因为爨底下村的古朴建筑风格,这里有着“中国古典建筑瑰宝的明珠”的美誉。爨底下村的发展距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发展历史了,房屋的建设有着浓厚的古文化气息。无论是从布局、房屋的雕刻,门楼等方面都很有特色。这样的建筑风格放在现在的生活中,对于都市生活中的人来说,这里有很好的游览价值。这里保留着清代的民居74套,共689间。

这里大部分房屋是在清朝后期修建的,但也有少量的民国时期修建的四合院等,可以说这里房屋修建的风格也很别致。在2003年的时候,这里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九年之后爨底下村又被赋予“中国传统村落”的称号。这里古建筑的完整保留,把一幅古韵味十足的“清代民居图”完整的展现给了世人。在现如今都市气息浓郁的时代下,游客来到这样一座古村落,体验别样的悠闲时光。群山与房屋的完美结合,是先人们智慧的象征。游客来到这里游玩,可以感受到纯朴古建筑的历史文化魅力。

结实的魔镜
专注的水壶
2025-10-04 11:27:51

现在旅游业发展的越来越好,也让很多人都爱上了外出旅游的感觉,特别是当你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时,那种新鲜又刺激的感觉,绝对会让你终身难忘。相信很多小伙伴都有过外出旅游的经历,不知道大家在外出旅游的时候,一般都会选择去到什么样的景点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推荐一个北京“最美”的村庄吧!

这个村庄就是位于北京西郊门头沟的爨底下村,为了让外来游客更好辨认,这个村庄也叫川底下村。作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这个村庄也是吸引了很多游客,除了景色优美之外,这个村庄的历史十分悠久。这个村庄的房子都是明清时期的四合院,很多游客来到这里之后,对这个村庄的评价都非常高。

爨底下的四合院比起京城四合院,还是有点相同之处的,例如正房、厢房的大小,还有一些门楼的地理位置,以及建筑上的一些思想基本都是一样的,还有工艺上的精益求精。当然也有不同之处,就是东西厢房的布局,还有大门的方向,以及房顶,总之各有各的美,学会欣赏他们各自的长处就好。

除了四合院还有一线天和财主院也是该村庄著名的景点,因为在爨头下方有一处天然关隘,是典型的断层景观,非常奇特,所以称为一线天。财主院一听这名字是不是就想着这里面住的财主,该院最大的特点就是敞亮,有两个大门一个前门一个后门,还有45间房,也是一个大四合院。

这里的景点美,村子更美,所以被评为北京“最美”的乡村,可以看出大家对这个村庄是十分认可的。据说这个村庄的祖先是在明朝从其他地方移民过来的,后来因为山洪爆发,只留下了一对青年男女,所以这个村子全都是一个姓,那就是姓韩。

不知道小伙伴们在第一眼看到这个村庄名字的时候,是不是也没能念对呢?现在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喜欢来这个村庄旅游的人也是变得越来越多了,大家来到这个村庄之后,可以感受到当地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对此各位小伙伴都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细心的雪糕
积极的大侠
2025-10-04 11:27:51

“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架火烧”,你能猜到这是什么字吗?对了,这就是“爨”,怎么读呢?看我口型,“cuan”。“爨底下”是一个座落在北京门头沟的小村落,可不要小瞧它哦,它可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呢!

爨底下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让我们到一起去逛一逛吧。

爨底下村大部分为清后期所建的四合院。依山而建,依势而就,高低错落,以村后龙头为圆心,南北为轴线,呈扇面形展于两侧。村上、村下被一条弧形大墙分开,村前又被一条长170米弓形墙围绕,使全村形不散而神更聚。像爨底下村保留这样比较完整的古代建筑群,在我国实属罕见。

在沿着村落行走或进入农家院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路面所铺的材料大都为紫色、绿色或灰色岩石石板,这在当地有个说法,紫色有“紫气东来”之说。这些岩石都采自当地石山,村民就地取材,因陋而简,构成山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爨底下的屋子盖得极为精致,下有门墩,上有门簪,旁边有供门神的神龛,墙上是“福寿禄”的壁画。走进门楼,必是雕砖镶嵌的影壁。墙壁上有很多花样,阖家欢乐、喜鹊登枝等象征吉祥富贵的壁画 。

到爨底下村游览,不仅可以欣赏到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风韵,还可以从地理的视角探究地貌对聚落的影响。我们通过观察“爨底下村卫星图”可以发现,村落大部分建在沟谷地带,就其所在地貌位置而言,建在了河流的凸岸上。

爨底下村位于河流凸岸阶地上,群山环抱。本区地势大体为西高东低,河流自西向东顺势而下,在村落前形成曲流。河水流经弯曲的河道时,凹岸容易受到水流侵蚀,凸岸则不容易遭到侵蚀。通过观察,爨底下村落刚好建在弯流的凸岸一侧,因而不容易受到河水的威胁,这也是爨底下在此建村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为什么河流的凹岸容易受到水流侵蚀,凸岸则不容易遭到侵蚀呢?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不管河流曲直,由于地转偏向力作用,北半球河流总是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则相反。

在直行河道中,主要受地球自转产生的偏向力影响较大,北半球河流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相反。在河流弯道处,水流做曲线运动,主要受离心力作用,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致使河流的弯道越来越弯曲。如下图所示:

河流“凹岸侵蚀 凸岸堆积”示意图

爨底下村完美的体现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自然环境为人类活动提供了自然基础,与人类活动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自然环境及其变化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作者: 张娇 [责任编辑: 宋金玉]

精明的彩虹
饱满的海燕
2025-10-04 11:27:51
爨底下村位于京西山区深山峡谷中,已有400多年 历史 。整个村庄保留着比较完整的清代古建筑群,高低错落的村庄似古城堡,被称为北京地区的小“布达拉宫”。它既有北京城内四合院的风韵,又有山村小岗的风光,紫石青石铺就的小径曲折蜿蜒,颇具江南风格又有世外桃源之感。

爨底下村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金蟾望月、威虎镇山、神龟啸天、蝙蝠献福、一线天、花仙池、老龙窝、牛头山、九柏九十阵、京西古道遗址等。

这里简直是一座天然的大氧吧!夏日避暑纳凉的不二之选,当你踏入村庄的那一刻起,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仿佛都被重新激活唤醒,深深地吸一口气,让这毫无参杂的略带水汽的空气弥漫你整个身体。那一刻你是自在的,你是自由的,你是飞在空中的。

从高处往下看景色绝美,只见村庄坐落在北侧缓坡之上,依山而建,高低错落,线条清晰,一层一层规则整齐,还真与那布达拉宫有几分相似,被称为小“布达拉宫”一点都不为过。

2020年8月,爨底下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 旅游 重点村名单。

2019年12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爨底下村榜上有名。

2015年9月,中国生态文化协会授予爨底下村2015年度“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

2012年12月,爨底下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03年10月,爨底下村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一批中国 历史 文化名村。

热情的机器猫
无情的台灯
2025-10-04 11:27:51

爨底下村,一个本该毫不起眼的小村落,却因为名字中的一个字火遍中国,变成了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

爨底下村位于门头沟斋堂镇,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村落。在没有出名之前,爨底下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落,默默无名,村里的村民每天过着早出晚归的日常生活,靠着养羊,养蜂养家糊口。唯一不同的是,爨底下村因为历史原因,比其他村落看上去气派的多。爨底下村历史上也曾辉煌过一段时日,清末有名的京西大财主和赫赫有名的八大家都出自于爨底下村,所以村子里的房屋看上去都很气派,家家户户都是青砖灰瓦的四合院,给人一种村子里村民都是不愁温饱的富人的感觉。

爨底下村中的爨字有灶的意思,爨底下的意思是避免寒冷,也可引申为避开尘世纷扰,兵荒马乱,成为自己的世外桃源的意义。因为这个名字,爨底下村,这一个默默无闻的古老村落,身价飞涨,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游客抱着对这个古老村落奇怪名字的好奇心前来游玩,一跃成为了国家3A级景区。爨底下村里的村民因为爨底下村的赫赫有名,水涨船高,做起来旅游方面的生意,日子越过越红火,越过越富足。

当然,只凭一个生僻的名字,爨底下村是做不到如此成功的。爨底下村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旅游景观。关公庙、娘娘庙、观音庙,还有富有农家气息的农家乐游玩项目,才能促使爨底下村的成功。

现实的中心
内向的豆芽
2025-10-04 11:27:51
爨底下村,是北京门头沟区斋堂镇的下辖村,距今已有500多年的 历史 ,相传该村祖先于明朝永乐年间随山西向北京移民之举由山西迁移至此,建立了这座韩氏家族聚居之地。这里至今居住的依旧是清一色的韩氏家族。

村子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属于山地四合院,现保存有70余套明清时代的院落,现居35户,93人,是保留比较完整的山村古建筑群。在明、清时代,该村所在地为是京城连接边关的军事通道,也是通往河北、内蒙一带的交通要道。村后不远处,有古道“一线天”。在抗日战争时期,该村曾遭日军进村烧杀。

村子四面环山,青石铺就的小径曲折回绕。村内有山泉,有良好的自然植被和适合耕作的土壤。整个村落古朴幽静,充满自然气韵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又颇具江南风格,漫步其中有世外桃源之感。不愧为北京的“小布达拉宫”。

尊敬的帽子
粗暴的啤酒
2025-10-04 11:27:51
北京的远郊,有个古村落,叫:爨底下村。这个“爨”cuan字,是个冷字,很少有人认识;也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古村落。我居住在北京的堂兄,竟然也不知。第二天我们哥俩开车去了。很远在北京西部山区。约有200多里路,路还很好走。

到了一看真的吃一惊,怎么也不会想到,就在北京近在咫尺的天子脚下,竟然还存在着这样的一个古村落。坐落在山坡上,村子很大,多数民居都是明朝或清朝建筑的。非常古朴,错落有致。

刚进村口,就有一块大石上写:“爨”字,标志着古村到了。村里还有少数人居住。我们去的那天,应该在2010年的11月份了,天空飘着小雪花,很冷的一天。街面上几乎看不到人,我们走访了几家也没有看到人。

走出村子,后山有公路穿过山洞出去,是个国道,记不得名字了。好像附近还有一些什么古迹,时间久远,记忆模糊了。也是值得看看的。那就发几张照片吧!能够唤醒记忆深处的情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