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陶瓷砖 > 正文

唐山梦牌瓷业有限公司怎么样

重要的蜜粉
烂漫的心锁
2023-03-23 16:14:49

「老斋说收藏」——古玩入门陶瓷篇十五(元明清·青花瓷)

最佳答案
美丽的银耳汤
酷酷的鸵鸟
2025-10-04 18:28:41

元明清三代是中国瓷器继宋代以后的又一个发展高峰,青花、釉里红,还有各色的彩瓷等,都是先前所没有的名贵品种,代表了元明清三代瓷器的高度工艺水平。

“青花”是指用钻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青花瓷特点是素雅、蓝白相间。与此前的各种瓷器相比较,青花瓷器的优点十分明显:

(1)青花的着色力强,发色浓,成色稳定,窑内气氛对它影响小,烧成范围较宽;

(2)青花为釉下彩,纹饰永不褪色;

(3)青花原料是含钻的天然矿物,我国云南、浙江、江西等地都出产,也可进口,也可用国产料;

(4)青花白地蓝花,明净素雅,具有类似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效果;

(5)青花具有实用美观的特点,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

正是因为青花瓷具有上述这些优点,它一出现便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发展起来,其他一些传统的装饰手法,如刻花、划花、印花之类的技法, 相继退居次要地位,而让位于青花。

元青花三顾茅庐罐

裴格瑟斯基金会藏

此罐将三国中三顾茅庐中的主人公,诸葛亮的高逸潇洒,刘备的求贤若渴,以及关、张二人的焦急烦躁都刻画得神乎其神。

如上图,罐腹的一侧,诸葛孔明头包软巾,身穿长袍,坐在苍松下的山石之上。头梳双髻的童子手捧书匧侍立一旁,左前方一双髻童子正倾身禀告。画面的另一侧,只见枝繁叶茂的垂柳,树下刘玄德头戴官帽,着长袍,躬身拜谒。而一旁的关羽和张飞,用窃窃私语状表现出他们内心的愤愤之情。

目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有同此题材的青花带盖梅瓶,但画面上有所变化。除此外,至今尚未发现第二件元青花三顾茅庐图大罐,其青花色泽能像此罐,既有青翠艳丽的色泽,又在绘画功力上能够表现的如此精美绝伦。

青花瓷最早出现于何时一直是一个争论的问题。现在学界较多倾向于青花瓷出现于唐代的说法。虽唐三彩中的蓝彩是用钻呈色的,但唐三彩属陶器,还不能看作青花瓷。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扬州收集到一些唐代青花瓷枕碎片,证实唐代已有青花瓷器制作,但不知道在何处烧造。2006年3月,有媒体报道说,考古人员在“巩义市黄冶村大片耕地和民宅下发现唐代青花瓷片和接近于青花的蓝彩白瓷”,认为该处极可能是唐代青花瓷的发源地。(见“唐青花瓷发 源地在河南巩义”,载《新民晚报》2006年3月14日)

与元青花相比,唐代青花还只是处于原始的阶段。“元青花”虽说已经成熟, 但尚未达到精湛地步,所用钻料主要是从波斯进口的“苏渤泥青”,又称“苏麻离青”(音译关系),色泽浓艳,釉面有黑色斑点称“铁锈斑”。国产的青花料含镒高, 含铁低,色调不如进口料浓艳,也没有黑色锈斑。元青花的釉不十分透明,釉色略偏蓝,故影响到青花光彩,青花色带灰暗调(因火候掌握未能恰到好处),不甚鲜艳,纹饰简单草率。

明宣德青花云龙纹大罐,“宣德年制” 四字楷书横款,高48.5厘米,估价6000万至8000万港元,成交价1.4亿港元。

2016年5月30日,在香港佳士得春拍“三十周年志庆拍卖:世纪珍藏”中,一件明宣德青花五爪云龙纹大罐以2200万港元起拍,1.4亿港元落槌。

此罐源自一个法国私人家族。该家族的一位成员于20世纪初在中国买下此罐,此后就在其家族中代代流传至今。现任藏家是一位瑞士籍女士,大罐曾是其外祖母M.Legrand女士(1883-1978)的藏品。M.Legrand女士来自巴黎北部,在巴黎度过了大半生,1926年时继承了此罐,后传于其子(现任藏家的舅父),而这件大罐曾被纪录于一张1981年的清单之中。1997年现任藏家的舅父过世后,由她继承了此罐,并将其置于宅邸穿堂作摆放杖之用,因而曾配有一层金属内里作保护。

此罐唇口、直颈、鼓腹、浅圈足,器内外施釉,圈足及底无釉,通体绘青花纹饰,口沿外侧绘云朵纹,肩部绘四兽面纹,中间书“宣德年制”楷书横款,腹部画一条五爪回龙游戏于云朵间,龙作回首状,睁眉瞠目,炬眼炯炯,张牙舞爪,刚劲有力,胫部绘一圈莲瓣纹,青花发色浓艳青翠,浓处有铁锈斑痕。

明清两代,青花瓷发展成为主流。明初永乐和宣德时期的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 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久负盛名,被称为我国青花瓷黄金时代。这一时期,青花瓷主要用郑和下西洋时从伊斯兰地区带回的“苏麻离青”,这种青花料含镒量 低,含铁量较高,烧成后,色彩像宝石蓝一样浓 艳,但含铁量高,青花部分出现黑疵斑点,此黑斑 无法模仿,属自然形成,与浓艳青蓝色相映成趣。 这黑疵斑点也成为这一时期用进口钻料烧造青花瓷的重要特征。

明代成化、弘治、正德时期,青花料进口和国产的杂用。青花瓷风格以胎薄 釉白而青色淡雅为特征,所用国产青料叫做“平等青”,含铁量少。正德时期还用 国产青料“石子青”,呈色浓中带灰,不如“平等青”那样淡雅,故正德青花有部分 是浓中带灰的色泽,与成化、弘治时期的有别。

明嘉靖以后,开始部分使用云南产的国产青料“珠明料”。嘉靖、隆庆和万历时期,将从西域进口的“回青料”和国产的“石子青”按一定比例配合使用,青花色 泽一反成化时期的浅淡和正德时期浓而带灰的色调,呈现一种蓝中微泛红紫的 浓重、鲜艳的色调(回青料中铁与钻比值低),既无黑铁斑,也无灰色调,又比“平 等青”显色浓艳,故嘉靖青花是明清青花中较佳者。

明世宗嘉靖帝在位时期青花瓷器是当时的最主要产品。嘉靖官窑瓷器烧造的数量十分巨大,据文献记载,朝廷征瓷量庞大,在四十五年的时间里景德镇烧造了近百万件瓷器,青花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当时瓷器工艺的主流。

嘉靖窑是明代官窑中造型品种最为丰富的,几乎无物不有,风格趋于多样化。继承与创新兼而有之,形体设计实用与审美相结合。从宫中传世品看,大件器皿明显增多,胎体接痕明显,如:大龙缸、大盖罐、绣墩、大盘等,形体古朴厚重,气韵粗犷。

另外还有各类盘、碗、碟等生活用具,以及瓶、壶等陈设瓷,瓶的耳部多加上圆环能转动。也有精巧的文房用具如笔架、笔山、笔洗、印合、水丞、砚台等。仿青铜器式样有出戟尊、爵杯、鱼耳炉等。还有一些特殊器形,如方斗杯、方形多角盖罐、壁瓶等。最突出的是葫芦瓶的盛行,有四方、六方、八方、上圆下方(天圆地方)、瓜棱形等多种式样。

嘉靖青花纹饰题材十分广阔,装饰技巧高超,总体风格繁缛富丽,构图多层次,生活气息浓厚,形象严谨生动,特征鲜明。采用双勾勒平涂画法,笔划圆润,流利有神韵。常见有植物纹(四季花卉)、花鸟纹(喜雀、孔雀)、动物纹(龙、凤、羊、马、狮子)、人物纹(历史人物、风俗人物)。比较流行的是婴戏图和鱼藻图。

清代康熙时期,对青花瓷用的青料进行加工,并且在烧温技术上已有发展和提高,故青花呈宝石蓝色泽,极为鲜艳,蓝色透底,莹澈明亮,色泽比明代后期的美丽。

康熙青花层次分明,有“青花五彩”之誉,说明当时的工匠能成功地运用多种浓淡不同的青料,有意识地造成多种 不同深浅层次的色调,这在表现一些较为复杂的图案和人 物故事装饰时尤为重要,故康熙青花装饰有反映文人士大夫风尚的《竹林七贤》、《水浒》、《三国演义》等人物画的题材内容,青花色彩的浓淡变化表现出中国水墨画的“墨分五色”效果。

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青花璎珞纹贲巴壶

1644年,清王朝定都北京。随着清初顺治时期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初步稳定,至康熙时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恢复和发展。而康熙皇帝本人作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在潜心于汉文化的同时学习和引进了大量西方先进技术,各方面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在瓷器的生产烧制方面,清政府首先于顺治二年宣布:“除辖直省匠籍,免征京班匠价。”废除了明代以来的匠籍制度。而后又于康熙二年实行“班匠价银,改入条鞭内征收。”这一系列制度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和工匠在封建人身依附关系上的束缚,促进了陶瓷业的长足发展。但由于瓷器的主要产地江西,一直处在南明抗清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再加之康熙十三年(1674年)平三藩战争的影响,陶瓷生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直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景德镇首先恢复了御器厂,陶瓷生产也逐渐走向正轨,而后又实行了将一定量宫廷官窑瓷放置于民窑里最好的位置中烧制,即所谓“官搭民烧”。这种烧制方式的实行,使得民窑烧造技艺有所发展。另一方面,民窑瓷器也同样的发挥着重要作用。康熙民窑瓷器以青花瓷为主,与官窑瓷器相比,虽然总体质量逊于官窑,但在艺术表现上,它不受形式上的约束,且勇于探索,大胆创造将实用与观赏融为一体,绽放着旺盛的生命力。官窑瓷器的烧造,虽有种种限制,但由于宫廷的财力和威信,优秀的工匠常被聚集起来,在文人士大夫的参与指导下,表现出他们对美的理想,创造出美的作品。正如《清史稿》卷五O五中记录的那样:“参股今之式,运从新意,备诸巧妙,于彩绘人物、山水、花鸟各极其胜,及成,其精美过于明代诸窑。”

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青花稚鸡牡丹纹凤尾尊

康熙年间烧造的瓷器,品类之盛,数量之多,流传之广,蜚声海内外,可谓空前。

例如十七世纪末的德国国王奥古斯特·斯,特别喜爱中国瓷器,他曾买过约两万余件中国瓷器,并且亲自为这批瓷器编号入库。这还不够,他立志要效仿中国烧制瓷器,因为烧制瓷器需要特殊的土,当时德国还没有这种土,他便下令四处寻找,并参与设计瓷器样本。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烧制成功了。现在非常有名的德国麦森瓷器就是这位喜爱中国瓷器的德国国土领导研制的。这位外国国王尤其偏好康熙青花瓷,他曾经用他军队中的一个兵团向奥地利国土交换了一组清代康熙青花瓷器。这组瓷器,至今仍保留在德国它们包括两个大罐,两个瓶和一个尊。这里借用瓷器鉴赏家耿宝昌的话来形容它们“我曾见过这些文物,它们确实非常精美。”

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纹盖罐

这时瓷器的生产,正如前文所述,仍以青花瓷为主,艺术成就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此点亦可从古代文献中找出依据。例如:“硬彩、清花均以康熙为极轨”,(节录自《饮流斋说瓷》中的“说彩色第四”一节)。清代人陈浏在其著作《陶雅》一书中称:“雍(正)、乾(隆)两朝之青花,盖远不逮康(熙)窑。然则,青花一类,康(熙)青虽不及明(代)青浓美者,亦可独步本朝矣。”对于这段话,我们可以按照《中国陶瓷史》中的观点理解,那就是:从浓美角度讲,康熙青花是否一定不如所有的明代各朝青花,还可以再研究,但康熙青花却可以“独步本朝”。因此,康熙时期的青花瓷器,在我国的陶瓷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它以胎釉精纯,发色青翠,造型多样,纹饰优美而久负盛名,这是清代历朝青花瓷器都无法与之相比的。正是如此,自清朝末年便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崇尚康熙青花瓷的浪潮。

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元年青花双龙戏珠纹三足香炉

雍正、乾隆时期的青花则不如康熙时期的那样艳丽,雍正青花多为仿明代和嘉靖时期的作品,雍正青花器中以青花黄彩和青花金银彩为名贵。

最新回答
包容的大叔
落寞的超短裙
2025-10-04 18:28:41

今年3月15日至16日,水韵沙澧读书会举办了2019年的第一次外出采风游学活动“水韵沙澧读书会走近大美钧瓷”,实地感受土与火、陶与瓷的神韵。当在禹州市土魂钧瓷有限公司看到“次品不出门,残品不送人”的销售宗旨时,公司艺术总监王志勇先生说,禹州市的知名窑口为维护品牌形象,都建立了自己的残次品销毁机制,为的就是防止小厂粗制滥造、低价倾销的现象,维护钧瓷声誉。由此,我突然间想到了工匠精神,我甚至看到了匠人们投掷残次品的情景,听到了残次品碎裂的那一声脆响!

那一声脆响,让我想到了若干年前,自己要采写卢家钧瓷的一篇稿件,听到他们提到“殇韵处、回归处、钧魂池”这样的字眼时,我不明白。他们告诉我,那是砸碎次品钧瓷的地方。钧瓷“窑变”很神奇,成不成器全在火的艺术。“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是人们时常用来形容钧瓷独特的釉色变化,也正是这种“靠天吃饭”的钧瓷烧制,一窑开出的百件钧瓷里,九成要砸掉,一成中一个也许就价值几十万。一窑中,最好的被称为“窑魁”,稍有瑕疵的钧瓷就要被砸掉,被丢进“钧魂池”内,以确保精品传世。

那一声脆响,也让我想到了广大文艺创作者们所写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篇文、每一部作品。如果,每一个创作者都能拥有或做到这样的工匠精神,次品不出门,残品不拿出,是不是就会涌现出更多的文艺精品?

那一声脆响,让我们知道了,陶瓷不仅是我们文明的符号,还是文明的载体和化身。一代又一代制陶人,怀着无上的敬畏,去采撷自然或生活赋予的灵感,让陶瓷帮他们展现。事实上,不是人类创作了陶瓷,而是陶瓷承载了人类的思想,传播了人类的文化,凝聚了人类的信念。

为让更多人了解钧瓷、了解这种匠心精神,也为了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2019年4月13日上午,由漯河市社科联和漯河日报社联合主办、水韵沙澧读书会承办的中原大讲堂•沙澧讲堂,在精心策划后,特别邀请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禹州市土魂钧瓷有限公司艺术总监王志勇先生莅漯,以《掀起你的盖头来——大美钧瓷解析》为题,作精彩报告。

王志勇少年入科班,操刀十几载,酷夏汗水穿刀背,严冬坯泥裹冰霜,练就了扎实的功底。后师从韩美林多年,得其真传,使得自己对钧瓷创作的悟性和技巧进一步提高,进而创作出一大批形神兼备、寓意深厚的钧瓷文化作品,丰富了业内的产品范围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并为钧瓷界赢得了关注和荣誉。他从中国陶瓷的八大窑系,宋代五大名窑,钧瓷的简约发展史,什么是钧瓷,陶与瓷的区别,钧瓷烧成的基本条件,钧瓷的成型方式、施釉方式、拣选方式,钧瓷的标准及钧瓷的收藏价值等方面进行了生动讲解。

中国陶瓷的八大窑系是指定窑系、磁州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龙泉窑系、景德镇窑系、建窑系和越窑系。之所以能够称之为系,是说明这个瓷种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在社会上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并且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

宋代五大名窑是指官窑、哥窑、汝窑、定窑、和钧窑。官窑瓷器与汝窑瓷器很像,但是有两个特征不像,一个是釉的颜色,一个是做线的颜色。在这五种瓷器上都有开片现象。开片现象的产生是因为釉的收缩率略大于胎的收缩率。

钧瓷的得名来源于大禹的儿子启在禹州钧台宴会天下诸侯,举行开国典礼。钧瓷始于唐朝,盛于宋朝。特别是在宋朝,钧瓷被定为御用珍品,只准皇家使用,不准民间收藏。钧瓷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而著称。钧瓷的名贵在于它的烧制不易,一件钧瓷从采料、粉碎到设计、注浆、修刻、对接、定型、上釉、煅烧等,须经72道工序。烧制的难度之大,有十窑九不成之说。自唐宋以来,历代皇室都把钧瓷列为皇家贡品,并御封为“神钧宝瓷”“奇珍异宝”“精妙绝品”,直到清朝才传入民间。

什么是钧瓷?钧瓷是中国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钧窑出产的瓷器,因宋徽宗时期曾在禹州市内古钧台附近设置官窑专门烧制御用瓷而得名。钧瓷的主要贡献在于烧制成艳丽绝伦的红釉钧瓷,从而开创了铜红釉之先河,改变了以前中国高温颜色釉只有黑釉和青釉的局面,开拓了新的艺术境界。

陶与瓷的区别有哪些?一是陶和瓷的吸水率不同,国标中,陶和瓷是按它们的吸水率来区分的,吸水率小于0.5%的为瓷,大于10%的为陶,介于两者之间为半瓷。二是烧成温度不同,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1400℃左右。三是坚硬程度不同,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闷,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四是使用原料不同,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土作坯。烧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五是透明度不同,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六是釉料不同,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钧瓷的成型方式有五种,手拉坯、注浆成型、机制滚压成型、手工成型、印坯成型。电视剧里演的手拉坯场景,看上去挺浪漫的,但是这只是为了剧情需要,真正的手拉坯根本实现不了。

钧瓷的烧成方式有气烧钧瓷、煤烧钧瓷、柴烧钧瓷和炭烧钧瓷等。

钧瓷的拣选方式中,最好的一种方式是排除法。钧瓷有十三种瑕疵,分别是变形、炸裂、生烧、烧催、风惊、炸片、棕眼、釉泡、流釉、脱釉、铁质、落渣、崩渣。

在收藏钧瓷时,忌急功近利、起始高投入、太固执、只听赞扬、跟风、听故事、贪图便宜、成为任务,忌乱砍价,忌只盯着过去,忌排斥某些烧成方式,忌盲目崇拜,忌追逐图录,忌看图交易,忌望价止步,忌购买残次品,也不要认为所有的国礼都是好东西,不要以为所有的传统烧制方式都是好东西,不要以为只要是名厂名窑生产的就是好东西,不要以为手拉坯都是好东西,不要抱着捡漏的思想买东西,不要以为老东西都是好东西。有的人不懂,搞个殡葬用的随葬品放在家里作收藏,还有的人搞些古代的夜壶、痰盂什么的放在博古架上,放在家里搞收藏,虽然有些文献价值,但是很影响人的品位,同时也影响了家庭环境。

钧瓷釉与色基釉的区别。钧瓷釉全部是由矿石作为主原料,以氧化铜作为主着色剂,而色基釉全部都是用色剂调制出来的,化学原料较多,所以不建议大家使用色基釉的东西。

乾隆皇帝曾为钧瓷作诗《赏钧红》: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还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在王志勇先生的讲述中,我们听到了一个匠人对艺术追求的脚步声,听到了他的匠心。

也正如水韵沙澧读书会资深会员邢俊霞《画从瓷上来》一文中所写的那样:钧瓷以窑变为美,正是泥与火的相识,才造就了形态万千的钧瓷,而这钧瓷所蕴含的端庄、古朴淳厚、不媚不俗的情愫,在这慢慢的光阴里温润着、风雅着、飘逸着。

讲座虽然结束了,但那体现匠心精神的一声脆响,仍响在每个人的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