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都有哪些优点?
五彩一般是在高温烧成的素白瓷上进行彩绘,然后在彩炉中经低温烧烤而成。假若炉温过高,将出现颜色流动而破坏画面;假若温度过低,则釉彩就光泽不足,附着力差。所以明代的五彩时有光泽晦暗的现象,而康熙五彩大多已是彩色鲜艳,光泽清澈明亮。
釉下五彩特点
第一,无铅毒,耐酸碱、耐磨损,永不褪色。釉下五彩的基础颜料是用金属氧化物或它们的盐类为着色剂,与一定量的硅酸盐原料配制而成。醴陵釉下五彩颜料本身不含铅毒,这种颜料不需要釉上颜料那样采用含铅很高的熔剂辅助发色和降低焙烧温度,而是在1350—1400℃高温烧炼中,彩料中的熔融物与熔融状态的坯釉互相粘合着。有些人错误地认为醴陵釉下彩瓷无铅毒,是由于颜料表面有层高温釉覆盖着,封闭了有毒物质的排出,这是因为他们不熟悉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工艺和技术。同时,覆盖的釉层能抵抗自然酸碱的侵蚀,耐磨损、永保花色清晰、鲜艳、明亮。所以,醴陵釉下五彩瓷是一种理想的“绿色”陶瓷。 第二、色彩缤纷、浓而不俗、淡而有神。这是釉下五彩瓷独特的色彩效果。醴陵釉下五彩是对传统釉下彩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其色泽极为丰富,几乎涵盖所有色系,而且每种颜色还因为制作工艺和原料的不同具有差异,经窑变后产生的色泽变化更为丰富。因此,这种釉下彩装饰构图设色不拘一格,装饰手法多样,装饰效果多姿多彩,既可表现各种单色效果,也可绘制色彩斑孄的纹样,或瑰丽,或淡雅,正所谓“淡妆浓抹总相宜”。 第三,画面光亮平滑,清雅明快,晶莹润泽,具有饱满的水份感。由于醴陵釉下五彩采用了一些特殊的装饰技巧,如双勾分水法,使色彩平坦无痕,色彩浓淡过渡自然,再加上高温烧结后的釉层,使画面平坦光滑,有如玉一般的润泽和光彩。给人静中有动的感觉,看得见、摸不着,美中藏秀,光影闪动,令世人惊赞。 第四、装饰纹样造型简练,结构严谨。醴陵釉下五彩瓷从历史到现代,其装饰构图的显著特点之一是纹样造型简练、结构朴实严谨。这一特点的形成与它特有的那种双勾分水彩饰技法有着密切的联系。醴陵釉下五彩彩绘中最常用的一种技法,像工笔国画,先用线条勾勒图形轮廓,再以分水法(又叫灌水法)填以色彩,并且分水不仅要求色彩平坦,而且要重选出多种层次,运用罩色与接色等多种技法,使图案呈现出丰富的色调,这就要求操作者具备相当的线条功力和高超的填色技巧,而构图的简练,结构的严谨是实现这一理想装饰效果的基本条件。
釉下五彩烧制工艺
传统的醴陵釉下五彩瓷采用“三烧制”制作工艺,其生产工艺过程是:首先将已成型而未经施釉的坯胎经过低温素烧,然后彩饰,再把已经彩饰的素烧坯进行第二次低温素烧,最后施盖石灰釉入高温窑在先氧化后还原的气氛中烧成。“三烧制”的工艺最明显的优点,就是由于石灰釉的流动性能好,透明度高,釉面光润莹彻,表面清亮、平坦、色彩沉着典雅。五十年代末开始,醴陵釉下彩除特殊产品仍采用“三烧制”外,大部分改用两次烧成,其生产工艺过程是:首先将已施有长石釉的坯胎,经低温素烧,然后进行彩饰,再在其表面喷一层薄釉,即可入高温窑烧成。因为长石釉的始熔温度较高,表面张力较大,这就使颜料发色相对稳定,也不会像石灰釉那样容易产生烟熏缺陷。长石釉比传统石灰釉白度高,釉下色料的艳度也明显提高,装饰效果更加清新、明快。 醴陵釉下五彩装饰不拘一格,花鸟、翎毛、山水、草虫、人物走兽、图案、书法无所不包,装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但在众多的装饰手法中,最为广泛的也是醴陵釉下彩中最为突出的手法是“双勾分水”法。线条的出色运用是醴陵釉五下彩纹饰美的重要原因。画工的勾线表现出很高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并富有浓厚的装饰特征。其纹饰线条有勾线和印线两种,象高档陈设瓷的一些边脚图案往往用印线,主题花鸟纹饰则用手工勾线。线条又分墨线和色线两种,色线根据预设的颜色烧成后呈现鲜艳的色调,墨线则在一定温度下消失,呈现空白线条,这是醴陵釉下五彩瓷独有的一种艺术效果。 独具魅力的醴陵釉下五彩瓷,曾经有过灿烂辉煌的历史,现在仍魅力不减,倍受人们关注、赞美、喜爱和收藏。陶瓷是瓷城醴陵的支柱产业,然而,在醴陵从事釉下五彩瓷研究和生产的人不多,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手工艺术已是我们这一代热爱和从事釉下彩瓷人的光荣使命,我们有责任将醴陵釉下五彩瓷这一民族传统工艺发扬光大,让醴陵釉下五彩瓷这朵陶瓷艺苑中的奇葩更加绚丽多彩,永不凋谢。
醴陵釉下五彩瓷工艺流程图解
醴陵釉下五彩瓷制作工艺流程图解
1-拉坯 2-修坯 3-素烧 4-勾线 5-彩绘 6-盖釉 7-彩烧 8-成瓷
编辑本段釉下五彩-相关条目
醴陵民间艺术
编辑本段釉下五彩-参考资料
釉下五彩醴陵瓷的前世今生
“古彩”即釉上五彩,承明代传统而得名,“康熙以古彩见长”。吸取绘画技艺,“铁线”勾描笔力刚劲,平涂色彩略分深浅,格调明朗又称“硬彩”。成为主流。典型有康熙“古彩举鼎大盘”,清秀透彻技艺出新。五彩瓷盆,图案吸取了花鸟画的特点,用较为厚重的色料,绘制了一个百鸟争妍的画面,折沿下有“大清康熙年制”款。“素三彩”,有康熙“素三彩八骏大盘”,苍劲古朴可观。
“粉彩”是创新品种。始于康熙年间,“雍正以粉彩著称”。是以“玻璃白”涂底,乳浊作用产生不透明效果。运用渲染法,颜色由深到浅分浓淡明暗。油料调色火度较低,色彩柔和匀净,又称“软彩”。典型有“雍正粉彩团花蝴蝶纹碗”,外壁彩绘圆形单元纹样,“喜相逢”构成。色彩淡雅立体,格调温润清新。乾隆“粉彩描金瓷尊”,原存圆明园海晏堂,通体霁青釉,口沿、颈及肩腹部有金彩叶纹和缠枝莲纹,近底处饰粉彩凸雕莲瓣和联珠纹。整器造型端庄,极为精致。
“豆彩”“豆青地加彩瓷器,创始于康熙,盛于雍正”,是豆青地与开光、粉彩结合。
“珐琅彩”吸取珐琅釉色绘瓷。“康熙时烧制成功”。初用外来色料,能表现复杂题材。黄蓝紫等色作地,双勾仿掐丝纹式,为铜胎珐琅格调。雍正时自制料,突破程式结合五彩技法。如雍正“珐琅彩三友花瓶”,手法如画、清秀雅致。在脱胎瓷上描绘花鸟、走兽、山水、人物等,“乾隆时为极盛”。脱胎白瓷运进京城施绘烧制,多为“宫廷秘玩。”特点是轻、薄、坚、细,纹饰微凸,质地凝练色泽晶莹,宫苑胡姓艺人制品,俗称“古月轩”。
“金银彩”色釉描金、抹银外,五彩加金银更为流行,有戗金、炙金、描金、泥金、抹金等多种,如乾隆“粉彩镂空转心壶”,开光镂空花如圆窗窥视、粉彩花纹凸于紫红、正黄地色上。镶金口、涂金耳、勾金边,富丽堂皇。乾隆“仿古铜牺耳尊”,茶褐色底,勾墨线、填红、绿彩、镶金色。富金属光泽,极为逼真。
“素胎彩”不上面釉,用颜料作地色而绘纹,又有单色涂饰,仿竹木效果。装饰手法极尽所能,但仿铜、石、竹、木等,失去瓷的本色。
明代以后,中国的陶瓷生产悄悄地发生了一个转变,由生产素瓷为主转入以生产彩瓷为主。
五彩瓷可以分为青花五彩和纯釉上五彩两种。青花五彩瓷是先在釉下用青花描画出所绘图案的蓝彩部分,罩釉烧成,再在其余部分各按所需绘彩,复入彩炉二次烧成。釉上加彩也是瓷器的主要装饰技法之一,是用各种彩料在已经烧好的瓷器釉面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二次入窑,低温固化彩料而成。釉上釉下彩通常包括彩绘瓷,彩饰瓷、青花加彩瓷、五彩瓷、粉彩瓷、色地描金瓷及珐琅彩等,在这些彩瓷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五彩瓷和粉彩瓷。
釉上彩绘瓷发端于北齐,成熟的器物始见于唐代长沙窑,宋代磁州窑又将这一工艺技术发扬光大。金元两朝磁州窑红绿彩开创了明代五彩瓷的先河。到了明中晚期,五彩瓷的制作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一直发展到其后的清代康雍乾三朝。故有大明五彩瓷、康熙五彩瓷之说。
五彩即多彩之意,非必定五色,但红、绿、黄三色必不可缺,色彩艳丽,纹饰繁复,闻名于嘉靖,登峰造极于清康熙年间,五彩瓷中的精品有“大明五彩”和“康熙五彩”两大类。
大明五彩瓷是景德镇在青花瓷(青花斗彩)的基础上分离出来的,同时还发展了斗彩瓷、素三彩、红绿彩瓷、金彩瓷等。装饰的纹样、表现的主题、绘制的手段、制作的工具和材料等都空前丰富。由于青花瓷“有美艳与素雅兼收的艺术效果和优良传统,而且一经烧成,永不褪色,精粗瓷器都能应用,因此,在明代三百年间的瓷器制作中,仍居于主流地位”,形成青花、五彩争奇斗艳。
青花五彩在明成化年间就已取得了很高的声誉。青花五彩在构图方面以图案花纹满密取胜,在用彩方面,则以红、淡绿、深绿、黄、褐、紫及釉下彩青花的蓝色为主,尤其突出红色,颜色浓艳,刻意追求华丽效果。从嘉靖年间开始流行的青花五彩工艺到万历年间发展成熟,声誉日隆。由于大量出口国外,“大明五彩”早巳为世界各国的中国瓷器迷所熟知。
大明五彩常见的器型有瓶、尊、碗、盏、盘、碟、壶、罐、缸、敦、簏盒、鼎炉等,以及各种玩物和文具。其中敦为各式坐敦,景德镇俗语又称“凉敦”,是当时讲究人家夏天坐的凳子;簏盒则是用瓷做成的各种胭脂盒、粉盒、印泥盒、颜料盒等;鼎炉,原为古代早期的炊具和盛器,后发展为礼器或陈设器,其中的香炉用于焚香;玩物和文具包括围棋、象棋、屏风、帽筒、笔架、笔筒、砚滴、砚台、笔管、笔洗等。图案纹饰以龙凤花草为主并有婴戏、八仙、百鹿等画面。从当时流行的器物中,我们可以看到,陶瓷产品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大明五彩的装饰风格除深受同时期青花瓷的影响外,还因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丝绸生产发展的高峰期,锦缎中常见的团花装饰、重叠式的锦上添花装饰、锦上开光装饰等,亦被工匠们吸收,同样形成了五彩瓷装饰的标志性特点之一。
此外,明代版画造型的严谨、排线的讲究、点和线的疏密组合、阴阳效果等手法的使用,都被运用在五彩瓷中,五彩瓷又具有了线条刚劲有力、色彩强烈明快的特点。木版年画中的小说戏曲、话本评传、史书、地方志及著名画家的画册、各种画谱等等,也成了五彩瓷的表现题材。五彩瓷在构图上出现了整幅画面,舒展而意境深远。
康熙时期,五彩较明代有了更大的发展,康熙五彩瓷的一个重大突破是表现色彩的更加丰富,釉上蓝彩代替了嘉万五彩中的青花并发明了黑彩等,不再用青花代替蓝色。五彩器由在青花器上彩绘,改为直接在白瓷釉上彩绘,其蓝彩烧成的色调,浓艳程度超过了青花。而此时的黑彩有黑漆的光泽,衬托在五彩的画面中,更加强了绘画的效果。结合这种工艺,陶工们以当时的木刻版画和年画、各种插图、绣像、画谱等为蓝本,创五彩琵琶尊作出了令人赞叹的康熙五彩瓷。
《饮流斋说瓷》认为清代的“硬彩、青花均以康熙为极轨”。康熙五彩不但官窑器工细。民窑器也不逊色。《陶雅》说:“康熙彩画手精妙,宫窑人物以耕织图为最佳,其余龙凤番莲之属,规矩准绳,必恭敬止,或反不如客货之奇诡者。盖客货所画多系怪兽老树,用笔散于恣肆。”(“客货”即出卖的民窑器)康熙五彩常用彩料有红、黄、绿、蓝、黑、紫等,各色均有时代特征。红彩,色调鲜亮红润,并闪现出五光十色的光晕,这种红彩,有别于明代的枣红色。黄彩,为深浅不一的蜜蜡黄。紫彩,多见葡萄紫,也见茄皮色者。绿彩,有墨绿、黑绿、苦绿、瓜绿、大绿、水绿等多种色调,其特点是色浓泛黑,有别明代绿中闪黄现象。黑彩,漆黑光亮,浓重沉着,多用于勾勒轮廓和点染局部,为新创色调。蓝彩,艳丽醒目,多绘山石,使陡壁生辉,代替明代的青花色调。总之,康熙五彩斗改明代以青花相配色的青花五彩风格而改由白瓷为地直接为五彩为主的五彩风格并创造了多种品种。康熙五彩见有白地五彩、青花五彩、豆青地五彩、米地五彩、红地五彩、蓝地五彩、墨地五彩、雪花蓝地五彩、哥釉五彩等。器类十分丰富。
康熙时期,民窑瓷的大件产品较多,尤其是琢器,如尊、觚、鱼缸等,尺寸之大胜于明代嘉靖、万历时期,硕大的体积唤起了一种力量上的美感。阳刚的造型与明朗艳丽的五彩装饰融为一体,恰恰反映着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享年最长的康熙王朝上升、张扬的时代精神。
清代的五彩瓷,不仅在工艺手段、成型方法、绘画手法上有所创新,同时在表现的题材上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康熙皇帝尊崇儒家,强调以德治国,以礼化民,这与中国的传统思想一脉相承。所谓“成教化,助人伦”的艺术功用在这一时期的瓷器上表现得较为明确,如表现忠君思想的《三国演义》、《水浒传》、《岳飞传》、《昭君出塞》等战争故事场面,即民间所说的“刀马人”,常以大幅图画出现在五彩瓷的装饰上,气势恢宏、动作精彩夸张,不仅在国内受到人们的喜爱,也备受当时西洋画家的青睐。另一类则是反映文人学士生活和爱好的画面,如“羲之爱鹅”、“东坡爱砚”,“渊明爱菊”、“茂叔爱莲”、“竹林七贤”、“岁寒三友”、“秋声赋图”、“米芾拜石”等。再就是象征多子多孙的“榴开百子”的石榴图案;象征多子、多福、多寿的由石榴、佛手、桃子组成的图案;还有“望子成龙”、“麒麟送子”、“子孙满堂”等祈福的吉祥图案。而官窑人物以劝勉农桑、奖励耕织的“耕织图”为最佳。
康熙三十年(1691)后,由于广开科举,弘扬汉文化,瓷器上开始大量地书写诗文词赋,一些“状元过街”、“独占鳌头”、“东坡题诗”之类的题字画面,书法工整、布局严谨。这类以文字为主题的陶瓷后来被视做清代陶瓷装饰的一个典型特点。
目前所见最早的青花五彩瓷产生于宣德时期,但很少见,西藏萨迦寺有收藏。嘉靖、万历时期五彩器物比较多见,而且出现了大的罐、瓶类,胎骨变厚。与成化彩瓷迥然不同的是,色彩除釉下蓝色外,还有釉上红、绿、黑、孔雀蓝、紫、褐、赭等色和金彩。常见图案内容有莲池鸳鸯、凤穿花、花卉奇石、婴戏、云龙、云凤、云鹤、天马、道教吉祥图案等。
嘉靖至明末清初,民窑也大量生产五彩瓷器。它们的特点是胎质较粗,釉层较厚,有时有失透现象。常见器型多为碗、盘、瓶、罐,图案内容比官窑丰富,有神兽、色藻纹、莲池水族纹、婴戏、小说故事、花木奇石、人物山水等,回风粗放,生活气息浓郁。但色彩不如官窑齐全,主要是红、绿、蓝、黄四种颜色,尤以红、绿色为多,有些器物还没有釉下青花。日本仿制了不少晚明五彩瓷器,有些在图案、画风上很相似。但日本瓷胎釉过细,与明末胎釉,特别是民窑瓷器胎釉显然有别。
五彩瓷,以其清新明快、富丽典准的特点,备受收藏界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