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陶瓷砖 > 正文

陶瓷风惊怎么辨别

平淡的早晨
飘逸的大碗
2023-03-23 15:22:25

陶瓷、卫浴中的惊风是什么?

最佳答案
强健的小蝴蝶
简单的小伙
2025-10-04 20:41:31

中国这些年座便的发展就跟楼房一样,日新月异,外型越来越靓,功能越来越多,冲洗效果越来越好。好几年以前的座便都是以红色、青色、骨色为主,现在的座便基本上是白色一统天下。座便烧窑最高温度是1280℃,以前很多都是900多度所以很容易出现龟裂、惊风。1280℃烧出来的瓷器,如果是正品的话,用一百年也不会出现问题。如果是次品的话过个半年左右,就会出现釉面发黄发黑,掉落、龟裂。现在座便烧制的窑,基本上都是梭式窑和推板窑,这两种结构的窑都比较成熟,烧出来的座便合格品比较高。这两种窑都能烧到1280℃,这个温度是最合适的温度,如果温度再高的话瓷泥会重新发生物理和化学反应,烧出来的座便反而不如1280℃的。这跟我们家里烧饭做菜一样,火候合适了,烧出来的菜和饭松软可口,色香俱全,而温度太高了,饭菜就会烧焦的!座便也是一样,温度烧得太高也会烧成灰的,呵呵。只要瓷土烧熟了,使内外瓷土的化学性质,物理特性一致就行,就能防止座便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惊风,龟裂。好座便的釉面发亮,很滑,用手摸一摸就能感觉出来,好座便比较重,瓷密度比教高,吸水率低,用手指敲一下,“当,当”直响!

最新回答
花痴的小蚂蚁
笑点低的自行车
2025-10-04 20:41:31

1、

在陶瓷生产中指的是出窑即见裂。通常表现为:断口横贯砖坯;坯粘垫板,破碎度高;四角被粘,断口光滑。一般由于急冷太快,温度降低厉害,以致砖坯在石英晶型转变阶段(573℃)降温太快导致裂纹的产生现象叫风惊。

2、

风惊为古病名。因体虚风袭所见惊悸不安之证。《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风惊者,由体虚心气不足,为风邪所乘也。心藏神,而主血脉。心气不足则虚,虚则血乱,血乱则气并于血,气血相并,又被风邪所乘,故惊不安定,名为风惊。”症见精神恍惚,惊悸不安,健忘,多梦魇等。治宜养心安神,祛风定惊,方用小定心汤、大定心汤等

心灵美的外套
不安的花生
2025-10-04 20:41:31
古瓷器鉴定

传统经验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古瓷器的“五大特征”(即造型、胎釉、纹饰、工艺、款识)或者“七大特征”(即造型、胎质、釉质、彩料、纹饰、工艺、款识)的比较辨识来对古瓷器的窑口、生产时代、官民窑区别以及真伪状况进行定性分析和判断。

古瓷器鉴定步骤

(1)鉴真伪,即识真与辨伪。这是鉴定工作的第一步。识真是指研究、分析、比较、确定古瓷的主要特点和时代风格。辨伪是指了解瓷器作伪的各种手法,与真品的区别,以此来辨别赝品。仿古作伪瓷一般有以下几个特征:胎体过重或过轻;胎釉质过细,轮廓线条生硬;色彩太鲜;纹饰描绘不自然;笔力拘谨,线条不流畅,线条粗细不匀等。

作伪方法通常有:

①去光,即用高锰酸钾、硝酸和松香水混合,刷于瓷器表面去浮光,再用砂轮、砂纸打磨出粗细痕迹;或用茶水加少量食碱久煮;或用烟气久熏、入土久埋等。

②手工做胎。陶泥用脚踩,不用机器加工,瓷土会留有气泡和细小颗粒,成瓷更似古瓷。

③后加彩,即在古代素白瓷或青花瓷后补挂各种彩色;或将旧瓷用酸浸泡后重新画彩。

④移花接木。将两件破损的旧瓷器合二为一;或将一新一旧瓷器做成一件完整的瓷器。

⑤加款。把没有款的旧瓷器重新加款,特别是把民窑精品加款后变成官窑器;或是把原民窑款磨掉,加上所需款式,等等。

(2)鉴时代,即确定古瓷的烧制年代。宋代以前的年代主要依据墓葬,通过对带纪年墓穴出土瓷器的科学排比,找出各时代在造型、质地、釉色、纹饰等方面的不同特征,作为鉴定的科学依据。

汝窑天青釉弦纹樽

元代瓷器带年款者亦少,依据是参考宋、明做法。

明、清时代墓葬少,带纪年的更少,鉴定依据通常是看官窑瓷器的年款。

对瓷器年代断定,学术界的惯例是:最好是通过器物本身铭文等确定准确年代,此可作为标准器;明代以前的器物,能定出朝代即可;而历时较长的唐宋等,则以分出早、中、晚期为好。

(3)鉴窑口,即确定烧造地点、技术和工艺水平等。方法通常是根据窑口标本的气泡特征来辨别。如:

商周及秦汉原始瓷的釉层较薄,釉中基本上无气泡;

唐五代时期的定窑白瓷一般只在底足和口沿等局部釉厚处才有细密均匀的小气泡;

宋代陶瓷中汝窑瓷器的釉层较厚,釉中有少量较大的气泡。

甜甜的灯泡
闪闪的抽屉
2025-10-04 20:41:31
古陶瓷鉴定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不仅需要各方面文化素养和知识积淀,更重要的是要用目测,靠手摸,凭的还是经验。医生诊病离不了“望、闻、问、切”。古陶瓷鉴定除了运用“望”和“问”,还应用“闻”这种手段。这里所说的“闻”,有别于医生诊病之“闻”,而是用鼻子直接在陶瓷上闻,闻它有无气味,如果能闻到某种气味,那就要特别注意了。在本报举办的藏品鉴宝会上,就“闻”这个话题,文物专家贾麦明提出了很多高见。 贾麦明说,有的气味可以判断鉴定对象的真假。比如有土腥味的陶瓷一般都真,像唐三彩之类;相反没有土腥味,只有土香味的陶器一般都假,像仿唐三彩之类。又比如有硫酸、高锰酸钾等酸味或胶水、烟熏、化学药水等气味的陶瓷一般都假。他见过不少用高锰酸钾染红的假钧窑器,只要拿在手上,闻一闻,便知真假。发出古香味的陶瓷一般都是真品,但真能闻出这种古香味的却不是一般人,更不是一日之功可以闻出来的。“闻”这种方法,看似神秘,实则客观存在,不可忽视。必须区分的是,这种古香不是人造的土香,而是悠悠岁月散发出来的自然香。 当然,鉴定陶瓷时“闻”只是手段之一,对那些基本无气味的陶瓷,则另当别论。 “闻”在古陶瓷鉴定中还包括另一层意思,那就是听觉,用手或用物体敲击陶瓷,听它发出的声音,就可以根据声音来辨别真伪。古陶大多声音沙哑,仿品则清脆响亮。有些古瓷因瓷化程度高,胎骨坚硬密实,叩之会发出金属声,例如古吉州窑产品。赝品则相反,其声音发“冷”,清脆不带沙哑。总之,古陶瓷鉴定中的“闻”是大有学问的。 根据款识来确定瓷器的新旧和真伪,是鉴别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今日的传世品和仿品以明,清两代瓷器居多,而明、清官窑绝大部分都有年款和特征。如明代款识就有所谓“永乐款少、宜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一类的说法。因此,我们在识别真伪古瓷时,首先应注意款识,注意款识的笔法,如横,竖,撇,捺、勾、挑、点等的特征。由于每个人的书法不同,写官窑款的字体又必须经过选择,具有一定的水平,因而仿制者势必谨慎地摹仿,惟恐有不似的地方。而过于谨慎,就难免失于局促,笔法不容易生动自然。这种破绽,为鉴定瓷器提供了线索。 但仅注意这一点是远不够的,元代以前的古瓷并无正式官窑年款。虽然根据文献记载,北宋曾有带“景德年款”四字的瓷器,但未见实物。明清两代虽有款识,但晚清所仿字体非常逼真,很难识别,必须详细比较其字体和位置,才不致于发生错误。如永乐年款以现有实物来说,只有四字篆款写、刻或印在园器里部的中心。而仿品却有四字或六字楷、篆书款写在器里或底足、口边的。宣德年间的款有所谓“宣德年款遍器身”的说法,普遍多在底足中心或园器里心和口边,或琢器的口、肩、腰、足一带。诸如此类,还是有一定规律的。大致说来,有如下几点: 明代字体多用楷书款,但永乐、宣德、弘治年间有少数例外,清代顺治,康熙二朝亦为楷书盛行期,雍正则楷书款多于篆书款,乾隆时期篆书款渐多于楷书款,嘉庆以后篆书款遂成为主流,直到清末才又恢复以楷书款为主的趋势。 其次是款色有别。 明、清瓷器款识多以青花为主。明代款的青花颜色若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其颜色多是深厚下沉。而道光以后的仿品有色多是散涣、浅浅上浮。宣德款式色样往往在同一器物上呈现黑、蓝、灰等多种颜色,这一点虽不美观,却是后世很难仿制的特征。自明代正德至清代末期的款色增加很多,有红、绿、黑、蓝、紫、金等色,并且也使用了刻、雕、印、堆等方法、然而仿制品在款色和刻、雕、印方法上也随之有很多增加,只有认真加以区别,并结合用料和技术的不同,才可能大体判断其时代真伪和瓷质优劣。例如康熙青花款的“康”字多用半水(水)或楷水(水),很少写成泰水(水)。 在用字和字体结构方面也有一定规律可循。 例如明代官窑有的题某某年制,有的题某某年造,而清代官窑却一概都用“制”,还未发现有用“造”字的。其他如宣德的“德”字心上不写一横而成“德”字,后世仿世品往往忽视这一点。成化官窑款的“成”字最后一点,有的点在横线右上方,有的点与横线相平等,有的点在横线右下方,故有所谓“成字一点头肩腰”的说法。万历的“萬”字也有羊字头与艸字头的不同。 总之,观察款识既要注意其笔法、字体,结构和款色等各方面,还应当知道同一时期的款识笔法早,中、晚期仍有不一致的地方。只是在风格及色调上不失其时代特征。因此,还必须结合共它方法来辨别真伪。 根据造型来鉴定瓷器,也是鉴定工作中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陶瓷器的形状,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有密切关系,能较好地体现各时代的特色,随同时代的演近而渐趋繁复,而古代的形状是比过简朴的。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宋、明瓷器显得突出。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器形相当大。例如传世的元青花与釉里红大碗有的口径达42cm,青花和釉里红的口径也在45~58 cm左右。由于胎体厚,烧制不易,难免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缺陷,因而很多文献都有元瓷粗率之说。 根据胎釉鉴别 从胎釉方面看,由于时代和地区的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烧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故在鉴别瓷器时应对此细致的观察。观察古瓷,要注意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以及气泡的大小、疏密等几方面的特征。如旧瓷多有所谓“莹光”或“酥光”的说法。这两种与一般新瓷釉上出现的所谓“浮光”相反,而蕴含着一种如玉如脂的光泽,前者的光由内发,后者光由外铄。这种深厚温润的釉光是由于年深日久而自然形成的。新瓷则多具有炯炯刺目的“火光”,也就是所谓的浮光。但有些仿品经过茶煮、浆沱、药浸、土埋处理后,也可以消除此种“火光”。相反,一向被妥善保藏的旧瓷,也会不失其崭新的釉光。如某些从未启封而保存至今的康、雍、乾三朝瓷器,一旦开箱其光泽依然烂灿如新。所以只凭“失亮”一点就作为历史年久的证据是不可靠的。在观察釉质时对于釉层的厚薄程度及缩釉、淌流状态也需要加以注意。如宋均窑瓷釉多有堆脂,定窑瓷釉多有泪痕,明、清脱胎瓷釉竟薄如卵幕或莹似玉石,这些固然都是可贵的特征。不过,后世仿品也能大体近似。所以我们还必须参照其它方面的特色,并注意器里和口边、底足等处。如康熙郎窑红釉有所谓“脱口垂足郎不流”的说法。这种瓷釉以深红宝石釉为主,器物口边的釉色较浅谈,故称为“脱口”,器底釉色浓艳,釉多厚聚,称为“垂足”,釉虽垂流而不漫底,称为“郎不流”。这种技术特征正是郎窑红最不易仿效之处。 鉴别胎质主要是观察底足。 一般来说,元代瓷器底足多露胎而且胎质粗糙;明、清瓷器有款者底多挂釉,清朝中叶以后则露胎者渐少。但无论任何时代器皿,在圈足的边缘或口边露胎之处,大都可以看出火化的特征。如元代瓷胎多粗涩而泛火石红色,明、清瓷器则比较洁白细腻,很少含有杂质,看不见火石红色。这主要是原料本身质量改变的结果,以及制作方法和火候的不同所造成。从而也自然形成了早晚,真伪之间的一条分水岭。 总之,辨别胎釉既要用眼来辨其色泽、厚薄、片纹、气泡,也要用手摩以别粗细,用指扣敲以察音响。必须耳、目,手三者并用。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 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这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 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 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 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点,是我们鉴别古陶瓷的年代和窑口的可靠的依据。

壮观的日记本
成就的乌龟
2025-10-04 20:41:31
陶瓷面盆有一种叫惊风的说法:是指陶瓷盆在一年内出现若隐若现像头发丝一样的裂纹,裂纹一般很小,用肉眼可见,但是裂口用手摸过去感觉不出来有裂痕就叫惊风!要判断陶瓷盆开裂现象是否人为损坏,首先要先看是不是属于惊风,若是惊风则为质量问题。

糟糕的小松鼠
任性的薯片
2025-10-04 20:41:31
如何分辨古陶瓷品的真伪,首先应从胎釉入手:真品的釉较厚,分布不匀,有包浆状,釉面呈脂光。胎坯都是手拉坯制作,胎土中有含砂粒的"硬"感觉赝品釉薄光滑,呈贼光,无包浆感,呈不自然状。胎体无含砂粒的感觉,呈"软、湿"的状况。

另外真品无釉露胎的地方呈干燥状胎釉一体的感觉,而赝品无釉露胎的地方呈"湿"状,无法呈现胎釉一体的视觉。

其次是从纹饰上:真品的纹饰看上去有沉在釉下面的感觉,绘画手法随意自然,有动感,在纹饰的笔画中能看到有深有浅的颜色。赝品的纹饰看上去都浮在釉面上,绘画手法呆板,不自然,无动感,笔画平流死水,颜色无深浅之分。

三看釉面:真品釉面会出现厚薄凹凸不平的地方,气泡少,分布不匀。赝品釉薄,分布极匀,气泡比较密集。

四是看胎脚:真品的胎脚因年代的风化会形成高地不平的凹凸小坑,整体色泽自然、干燥、统一。而垫烧的器物,胎脚处或多或少沾有窑砂。赝品的胎脚会显得太黑、太旧,整体无法统一,呈现胎釉分开的"湿"感觉。胎脚无窑砂。

五是看是否具备"出土器"或"出水器"的特征。这需要配合放大镜,以区别真品和赝品。

六是真品釉聚处有明显凹凸感,并有一种继续开片纹的状况,形成釉层由里往外开的"冰片纹"。赝品经过化学处理,用鼻嗅其内部,有异味刺鼻的感觉。此外还可通过化学方法加以辨别。

七是必须多方面综合、调查、研究方能确定器物的真假,不能只凭几个特征就武断地下结论。

寒冷的美女
忧伤的星月
2025-10-04 20:41:31

1,外观造型必需新颖、别具一格,颜色雅致、釉面细腻、手感光滑的器具,在注重艺术性和装饰性的基础上,也可注重实用性。

2,以上看下、从里到外、看有无变形、扭曲,有无缺釉、粘釉、磕碰掉瓷及疤痕现象。把陶瓷品放在柜台上,看是否平稳,有无翘曲现象;有口有盖的物品,一定试一下口与盖是否合适。同一规格、型号产品应大小、厚薄一致。

3,把瓷器放在柜台上、地上或用手托起,轻弹几下,声音清脆、响亮,说明质量好、结实,如声音异常,则说明有裂纹、内伤或破损现象。如大件陶瓷品,还应在不同部位听听声音。

4,带把、嘴中浮雕类的陶瓷艺术品,如花瓶两边的"耳"等,都是二次成型,也就是说粘到主体上去的。因而应仔细观察这些部位有无间隙、缺釉现象,有无分离感,应注意平滑顺畅自然过渡,无粘接痕迹。

5,陶瓷上的图案或雕刻上的花纹应完整、统一、清晰、牢固,勾画的装饰金、银线,应粗细一致,光亮美观,如以手帕用力猛擦也擦不掉。单色产品应颜色均匀、色泽一致。

6,对于成套陶瓷器具,要看好各部分的造型、图案、颜色是否一致、协调、配套。正规产品的底部或包装箱上大都印有商标、产地或厂名。同时还要看包装是否完备、结实,以便携带、运输。 我国生产陶瓷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南北陶瓷各有特色,黑陶、紫砂陶及仿古陶瓷都颇具特色。总之,艺术性强、造型优美、线条流畅、风格别具、生产数量少的产品,通常具有较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苗条的猫咪
过时的小海豚
2025-10-04 20:41:31
拉坯和注浆: 拉坯是手工成型的,难度较大,所以价格较 高,拉坯的瓷器因为是手工每一个都有细微 大小差异,可以看的出来。拉坯成型的瓷器 内壁有一环一环的感觉,手摸和对光都可以 看出来 注浆成型是类似机械化的生产,都是一个模 子出来,大小都一样的所以很好看出来,另 外餐具,茶具,形状不复杂的都是注浆成型 的,价格低廉。 手绘和贴花:手绘和贴花的瓷器价格相差比 较大,手绘的可以贵出一倍到几十倍 釉上:最简单的方法,贴花的是仔细看有网 格的很细小,就和书本封面印刷的一样 釉中:不用看了,就是贴花的釉中彩瓷器一 办都很贵的,价格也绝对不扉 釉下:找规律,贴花的花纹都是一个样的, 手绘花纹手艺再高,画出来的每个都不一样 的 古陶瓷的鉴别,传统的方法是指通过眼, 耳、手去观察,分析,以对瓷器的烧造年 代、窑口、质量、品类年代做出准确的判 断。初涉陶瓷收藏的人,要学习和了解陶瓷 发展史的基础知识,以便对古陶瓷器进行鉴 别。我国有几千年的陶瓷制造历史,历代流 传的陶瓷文物浩 如烟海,每个时期的陶瓷 在胎土、釉色、器型、装饰、工艺、色彩等 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只要我们刻苦 学习,认真实践,对第一件陶瓷器仔细推 敲,认真辨别,就能知真假,少上当。 陶瓷是火和泥的艺术,陶瓷器的要素是胎 骨、器型、釉色、装饰、色彩、工艺等。各 种陶瓷器分别都有它的发明创烧时期,胎土、器型 的变化以及釉色、装饰、色彩、 工艺的改革创新都有它的成功期和普及期。 一件古陶瓷 这个创烧期就是它时代的上限。 器在釉色、器型 、装饰、色彩、工艺等其 中一项上限年代最晚的,就是这件陶瓷断代 的上限,这是一条不可违背的原则 。鉴定 的依据为: 1. 胎骨。随着粉碎、淘洗、烧结技术的 不断提高,胎骨的质量也不断提高。早期的 胎土没有粉碎,淘洗也不干净,烧成温度只 有800度左右,所以胎土杂质多,疏松、吸 水率高,强度差。商至东汉中期制陶业开始 第一次飞跃,原始瓷出现,烧成温度是 1000度左右,吸水率和强度介于陶器与瓷 器之间。东汉晚期至南北朝瓷器发明,烧成 温度是1200度左右。元代景德镇开始普遍 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瓷器烧 成温度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减少了瓷器在烧 制过程中变形。我们在鉴别陶瓷器时要善于 根据通顺骨的烧结度来判断年代。同时,也 要注意到各个地方就地取土为胎和偏远地区 杂窑工艺技术滞后的现象。 自从人类发明陶器至今,各类 2.器型。 器型根据各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生产的需要 和社会群体审美观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发 展。如果我们能对各个朝代的各种器型变化 都了如指掌,我们在鉴定的时候就能稳操胜 券。例如:瓶从商、周、秦汉比较单一的器 型发展到现在梅瓶、盘口瓶、冲瓶、天球 瓶、象耳瓶、玉壶春瓶、柳叶瓶、凤尾瓶、 转心瓶等。每一种瓶型都有一个首先创烧的 朝代,各个时期的瓶身、瓶嘴、肢线等都会 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是明显的,有些变化是 细微的。谙熟这些演变的规律,就能比较准 确鉴别瓶类的真伪和准确断定它的年代。 3. 釉色。自从商周的上釉原始瓷和秦汉 的单色釉发明以来,颜色釉发展到今天已经 有100多种,每种颜色釉都有它的出生日期 和年龄。我们应该熟悉每种釉色的发明产生 朝代 ,重点掌握划时代的几种釉色,如低 温铜釉绿、铜红、钴蓝、高温青釉、绿釉、 霁蓝、霁红、黄釉、黑釉、褐釉、茶叶末釉 等等,并且要熟悉各种釉的演变发展。如: 由霁蓝演化出的雪花蓝、洒蓝等,由霁红演 变来的宝石红、郎窑红、豇豆红等。各种颜 色釉都会派生新的釉色,各种色釉的叫法由 于是口耳相传,民间叫法比较混杂,我们要 多查阅资料,再根据其胎骨、器型 、工艺、光泽确定其年代。 4. 色彩。 自从原始陶器出现彩绘, 隋、唐 、五代的褐、黑、红、绿的釉下彩 绘瓷出现,宋、辽、金的釉上红绿彩绘烧 成,元代成熟的青花出现和釉里红的烧制成 斗彩,清康熙的釉上 功,明代的青花五彩、 蓝彩研制成功,陶瓷器的色彩发展到今天已 是丰富多彩。鉴别色彩要用发展的眼光,一 个色彩的出现,开始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只 有经过长时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臻于 完美。例如:元代的釉里红一出世是红紫中 闪黑,颜色并不悦目。到了明代初期釉里红 是紫红色的,直到清代釉里红才显得鲜嫩夺 目。如此,一件鲜艳夺目的釉里红瓷器,我 们就不应该判定为元代的产品。再如:一件 釉上五彩瓷的五彩中有蓝彩,我们断定年代 的上限就不能超过康熙朝,因为釉上蓝彩是 康熙朝发明的。 5. 装饰。自从陶器的出现,原始人从审 美的需要出发就开始了在陶器上进行彩绘装 饰,后来又在陶器上进行印花、刻花、画花 等装饰。装饰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 审美观念、文化艺术水平。同样每种装饰也 有它的发明期,元代以前,陶瓷器的装饰主 要是印花、画花、刻花、贴花、镂刻等。纹 饰方面主要是花卉、动物、婴戏。釉上、釉 下的彩绘只有黑、褐、红、绿等几个颜色。 元青花一出现,印花、画花、刻花、贴花、 镂刻等退居次要地位,纹饰彩绘才有了长足 发展。我们应该熟悉每一种装饰艺术的产生 年代。 6. 工艺。工艺是随着人文科学的进步不 断发展的,每次工艺的进步和变革都得益于 科学的进步和工具的改进。而陶瓷器生产工 艺的改进和变革也有它的发明期和普及期。 由于历史上制造陶瓷的工艺技术是由落后到 先进,制假者很容易采用落后的工具和工 艺,生产出貌似古朴的仿品。我们要认真观 察,仔细推敲,寻找出仿古工艺中的蛛丝马 迹。 7. 光泽。辨别瓷器的新旧最重要的是光 泽,新瓷光泽明亮,火光耀眼。一件陶瓷器 胎、釉、装饰、色彩、器型都符合古陶瓷的 条件,但只要火光明亮,火气十足,那么一 票否决:这件陶瓷一定是新的。年代久远的 陶瓷器,形成自然的“酥光”,光泽柔和,温 润如玉。釉上彩瓷,年代久远的,有一种习 惯上叫“蛤蜊光”的彩晕。由于光泽在陶瓷鉴 别中占最重要的位置,作假者会用尽心机, 将釉面做旧,一般采用酸性溶液浸泡,用茶 水煮,用兽皮打磨,甚至埋在土里,隔一段 时间再挖出来。但是人为除去“火光”的陶瓷 器光泽是不自然的,细心观察是能识别的。 凡属陶瓷器光泽不自然的,我们都应该有防 伪之心,不可轻信。一件古陶瓷年代不同, 兆泽柔和温润的程度也不同。这个程度陶瓷 鉴赏者心中有数,每个陶瓷收藏者心中也都 有一把各不相同的尺子,其鉴别断代的准确 性取决于他本人对陶瓷理论的学习和过手过 目的陶瓷器数量。 8. 声音。我们提倡鉴别陶瓷要“眼、 手、耳”并用。用耳就是要敲陶瓷听其声。 这对检测陶瓷裂痕伤残是有效的。但听其声 而知陶瓷器新旧是比较困难的。有关听声, 古今书籍有很多记载,如“声如馨”、“声音 清越”、“声音悠扬”、“声如击木”等等。我认 为这些描述都是比较抽象和难以把握的,听 声是一种感觉。我们要养成一个习惯,对每 一件过手的陶瓷,都要用手敲击,细辨其 声,久而久之就能听出感觉来。 9. 款识。款识能帮助我们比较准确地判 断年代。我国瓷器款识最早见于南京出土的 东汉越窑青瓷虎子“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 袁谊作”,随着商业广告意识的不断增强, 后代有款识的陶瓷器越来越多,明代中后期 单从 至清代的陶瓷器的款识已经非常普及。 款识的字体判断年代,不是很科学的方法。 历代的窑场何止成千上万,每个窑场负责落 款的窑工不止1人。每个人的字体又不尽相 同。因此任何年代的落款字体都不能统一。 一件陶瓷只有首先根据胎土、釉色、器型 、纹饰 、工艺、光泽等综合判断出相近年 代。然后再根据款识缩小判断的时间跨度。 例如,一件陶瓷根据胎土、釉色、工艺、纹饰 、光泽等综合判断为明后期的产品,款 识是“大明隆庆年制”,我们就可以判断为隆 庆朝的产品。 10. 类比。类比也是一种比较可靠的方 法。具体操作是将自己的藏品按朝代和品类 分开,然后把要鉴定的器物放到同一年代的 藏品中去做比较。再根据器物的胎骨、釉色、器型 、色彩、工艺 、装饰 、光泽等产 的异同,辨别真假,断定年代。 11. 手摸 。古陶瓷存世久远,由于长时 间的空气流动摩擦,古陶瓷的手感柔润,没 有新品、赝品刺手干涩的感觉。所以我们在 鉴别古陶瓷时,要养成摸挲陶瓷器的习惯

开心的奇迹
健忘的可乐
2025-10-04 20:41:31
自然裂开一般现象多是原本有暗伤,暗伤一般是在出炉时陶瓷没有完全冷却造成裂痕,另一种是包装、运输或者是搬运是不慎碰列,由于购买时不小心买回家,再在使用时有一段时间由于经常乘冷热汤食之类加速了开裂。只要以后在购买时用毛笔 筷子 小木棍 硬币 等物轻轻敲敲就可以从声音辨别好坏,要是声音悦耳者优,声音带哑者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