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瓷片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碎瓷片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碎瓷片读后感1在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叫《碎瓷片》。这本书讲了一个故事:树耳是个孤儿,从小就和跛脚的鹤人一起住在桥下,过着相依为命的日子。生活虽然很艰苦,但是他们却一直很乐观。树耳是个有追求的男孩子,在艰苦谋生的同时,他一有空暇就到当地陶匠明师傅家中偷偷学艺……明师傅终于打破父职子承的陶艺界惯例,收他为徒。在为师傅执行一件特殊任务的过程中,他遇到劫匪,险些丧命,但仍然靠着毅力和智慧,替师傅争取到一次终生的委任荣耀……
在这个故事中,我最喜欢的人物不是主人公树耳,而是收养了树耳的鹤人。鹤人的腿有残疾,但他会告诉树耳很多道理,会指点和启发他,会鼓励和赞美他。在树耳去帮明师傅送花瓶的时候,鹤人被一个推着超载推车的农夫撞倒了,然后掉到了冰冷的河里……当人们将他从河里捞起来的时候,他还紧紧的握住树耳送给他的陶制的小猴子。我觉得鹤人是很爱树耳的,是真心把他当做最珍贵的朋友的,所以我很喜欢他。
我很喜欢这本书,希望大家都赶快来看看吧。
碎瓷片读后感2在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叫《碎瓷片》。这本书讲了一个故事:树耳是个孤儿,从小就和跛脚的鹤人一起住在桥下,过着相依为命的日子。生活虽然很艰苦,但是他们却一直很乐观。树耳是个有追求的男孩子,在艰苦谋生的.同时,他一有空暇就到当地陶匠明师傅家中偷偷学艺……
明师傅终于打破父职子承的陶艺界惯例,收他为徒。在为师傅执行一件特殊任务的过程中,他遇到劫匪,险些丧命,但仍然靠着毅力和智慧,替师傅争取到一次终生的委任荣耀……
在这个故事中,我最喜欢的人物不是主人公树耳,而是收养了树耳的鹤人。鹤人的腿有残疾,但他会告诉树耳很多道理,会指点和启发他,会鼓励和赞美他。在树耳去帮明师傅送花瓶的时候,鹤人被一个推着超载推车的农夫撞倒了,然后掉到了冰冷的河里……
当人们将他从河里捞起来的时候,他还紧紧的握住树耳送给他的陶制的小猴子。我觉得鹤人是很爱树耳的,是真心把他当做最珍贵的朋友的,所以我很喜欢他。
我很喜欢这本书,希望大家都赶快来看看吧。
《碎瓷片》,是一本成长系列的书,适合每个成长中的孩子和大人看一看。
碎瓷片,讲的是韩国一个孤儿树耳,想要学陶器,最终拜了当时最好的陶匠大师—明师傅为师的故事。
树耳是一个孤儿,小时候父母因感染热病相继离世,后被家父的一位僧侣朋友带至海边小村寻亲,但是没有想到叔叔已经搬走了,当时的热病已经蔓延到了寺庙,僧侣朋友只好把2岁的他交给我当时的一个流浪乞丐—鹤人。鹤人把他带大。俩人以捡拾垃圾、挖野菜、采野果为生。鹤人是一个小儿麻痹症患者,天生一条腿瘦小,只能拄着一条棍子走路,但是他豁达、善良,富有人生智慧,成为了树耳的抚养人也是人生的导师,在树耳迷茫困顿的时候,他总能用自己的方法和语言让树耳走出迷茫。也因此,尽管俩人生活困苦,相依为命,但是并没有因此而偷盗、自甘堕落,而是乐观、勇敢的面对着生活,从不怨天尤人。
树耳因为偷看明师傅制作陶器,而萌生了想要学陶器的想法,他因为一次偷看明师傅制作的陶器,不小心打碎了一间,被罚做工九天当做还债。树耳不但没有沮丧,反而很开心的答应了,因为这事让他能够靠近明师傅。做的工,第一件事是砍柴,用于烧窑使用。事情没有想象的容易,第一天他弄伤了手掌,从早到晚一整天才砍了一车柴,一整天没有吃饭,当他筋疲力尽把柴放在明师傅家门口的时候,明师傅已经睡了。树耳回到居住的桥下,鹤人在等着他,给他处理伤口,并给他留了饭。但是第二天他对树耳破旧大骂,因为他回来的太晚,而且没有把柴送到窑厂去。树耳委屈万分,但他承下了这些谩骂责备,依然认真的去砍柴。做着做着就熟练了,因为他用心,还找到了窍门,越来越轻松。等到第十天,他忐忑的又来到了明师傅家,想要能够留下给明师傅工作,明师傅依然对他没有好态度,冷嘲热讽,但是,最终留下来他,没有工资。树耳依然趴在地上,心存感激。正式工作的第一件事情,是挖黏土。看着别人挖的很轻松容易,他把自己弄成了泥人,并且筋疲力尽。明师傅对她依然冷嘲热讽的说话,但是明师傅的太太为他准备了午餐,并对他说:好好吃,好好干。他无比地感激。但是等到晚上他回到桥下面对鹤人时,他又无比地惭愧,因为鹤人为没能找到一条鱼给他们当晚餐而自责万分,但是他自己吃了美美的一顿午餐把朋友忘得一干二净。于是第二天,他把午餐留下一半给鹤人,但是又遇波折,他把剩下的午餐藏的不严实,被野兽给吃完了。他非常的懊恼,扔了碗,碰巧了明师母也在。以后他吃半碗饭留半碗饭藏起来给鹤人吃,但是却神奇的发现那半碗饭变成了满满的一碗,足够他和鹤人两个人吃了。他曾想过,既然饭能填满,那中午不如就吃完?反正明伯母会给他填满。但是随即他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很危险,有些贪得无厌,自己摒弃了这种想法,转而帮明太太多做一些活。明伯母给予了他很多温暖。生活这样一天天下去,树耳又学习了一项新的技能,淘洗黏土。明师傅只告诉方法怎么做,但是他从不多说什么,对树耳的工作从没表示过满意。树耳是个勤劳而用心的人,他用心的观察,用心的琢磨,终于淘洗出了合格的黏土。明师傅是个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的人,属于慢工出细活的匠人,所做陶器必是精品,不是精品的都被他自己毁掉了。所以当皇家特使认可了明师傅的手艺想要看更多的产品时,明师傅没有如期展示自己的满意作品-镶嵌陶器。接受皇家委任是所有陶匠的梦想,树耳不想明师傅有遗憾,于是他自告奋勇把明师傅认可的作品带到送到松岛去交给宫廷。一路走去,风餐露宿,这些树耳都可以从容应对,但是在途中,他遭遇了强盗,险些丧命,护送的两件陶瓶也被摔落山崖。树耳下山费心寻找,却只找到一片最大有巴掌大的碎瓷片,他痛苦万分,有执行任务失败的绝望,也有没有完成嘱托的惭愧,但最后他决定带着这一块碎瓷片继续前行,不退缩,不放弃,最后他凭借自己的智慧终于减到了皇家特使,并给明师傅带回来了终身皇家委任的荣耀。但是等他高兴的回来,却是面对鹤人意外落水身亡的消息。
树耳一直想要当一名真正的陶匠大师,但是他孤儿的身份在当时是被认为卑贱和不详的,当时的陶器制作,也是父传子的家庭传承,传统很难被打破,树耳面对着很难克服的困难。但是他的执着、认真打动了明师傅,最终收他为徒。
本书用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一件普通的事情,但是文笔细腻,人物性格刻画鲜明,心理活动描写丰富,在慢慢读来之间,会从心里升起一种敬佩之情。读完之后,会让你在想要抱怨自己生活的时候,想到树耳;在做事情做个半截想要放弃的时候,想到树耳;在做一件事情想要偷工减料,投机取巧的时候,想到树耳。不可多得的一部关于成长的书。
曾经,我以为成长是乏味又漫长的,读了《碎瓷片》后,我才明白,成长路上充满惊喜、荆棘、迷茫,每一次蜕变就是成长的意义。
成长之路是充满惊喜的。
树耳虽然失去了父母,却遇见了鹤人和明师傅,让成长充满未知和趣味。鹤人带给他的是道理和做人的根本,明师傅带给他的.是知识,让树耳成长的道路充满期待。树耳的成长不仅仅在于知识,而是鹤人同时给他的关怀。树耳不仅学会了知足常乐,还懂得了关心他人。
成长之路也是布满荆棘的。
正如在前往松岛的路上,树耳不仅遇到了狐狸,还遇到了强盗,最终他还是战胜了敌人。在布满荆棘的路上,树耳一次次化险为夷,也历练了自己。有的成长,有着明朗绚丽的色调,可有的却只是深沉的乐章,可无论怎样的成长,注定是一件艰难的事,只有勇敢战胜困难,才能穿过荆棘。
成长路上是永不停歇的。
树耳曾经有跳崖的想法,但他还是克服困难,终于到达了金特使的殿堂。成长之路上,我们偶尔会迷茫、会怯懦,此时,我们需要永不停歇地,坚定不移地向前走去,才能获得快乐,见到生活中的光明。
合上书本,我想到了自己的成长之路。与树耳比,我的成长环境与他有天壤之别:我不想吃石榴,妈妈会剥好石榴籽放碗里用勺子兜兜;懒得剥虾,爸爸会将虾肉包进馄饨;半夜想吃烧烤,父母会起来骑车冒雨去买……但是这么幸福的日子,为什么我不觉得快乐呢?难道树耳的成长道路有意义,是来自他的磨难吗?
成长之路顺境自然是好的,但也不可自傲,不要意志衰退。但是,人生也没有永远的顺境,前方的路还有很长,等待我们的仍然会有坎坷。不管顺境还是逆境,我们都要抱着宠辱不惊的处事态度,保持拼搏奋斗,积蓄取胜的实力,这便是成长的意义。
四年级的第一本共读书《碎瓷片》是从暑期读书作业开始的,在开学一周半的时间里做整本书的共读研讨。这也是我第一次尝试不在班里一页页地朗读,而是让孩子们自己通读全书,课上只挑一些片段来读,更多的时候是做分享和讨论。
经过暑期里的篇章朗读,我们已经了解了整本书的故事梗概,先欣赏封面和目录,我把全书13章分成五个部分,打算做五次讨论:人物身世--第一份工作--创新失败—完成任务—回家,对书中重要的几个人物也分几次来做剖析:树耳与鹤人;明师傅与明师母;树耳与明师傅/康师傅;鹤人之死。人物的性格与命运,是在关系和对比中凸显出来的,所以我让孩子们写人物介绍的作业,一般会给两个选择,孩子们也喜欢能够有一些“自由度“。
课堂讨论和阅读单相结合,也是第一次尝试,因为有的孩子在课上讨论时很活跃,有的孩子则不太习惯在群体里表达。有时候我希望先听听孩子们自己的想法(先发阅读单),有时候我也会在讨论完了之后,再迅速把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记录下来,听听孩子们讨论出来的想法。
在设计阅读单的时候,我努力去寻找可能引发认知冲突与思考升华的点。引入困境与冲突,共读的乐趣在于把孩子带入到具体情境中,提出好问题(而非说道理)。
比如说,当我们读到树耳无意中发现——康师傅发明了新的镶嵌工艺时,我问孩子们:
问:树耳该不该把康师傅的创意告诉明师傅?
如果是你,会怎么做?
这个问题不是简单的道德选择,孩子们的回答也各有千秋。
道德感强的孩子可能会简单而斩钉截铁地回答:
一些孩子在选择的同时,还会分析一下事理:
有的孩子道理上明白“不该“,却仍然会感受到情感上的挣扎,比如这个孩子体会到保守秘密很辛苦:
也有超过1/4 的孩子选择告诉,这些孩子通常年龄更小,没有“道德负担“,或者是更”渴望成功“,成长的愿望冲破一切阻碍——
情商高的孩子会委婉地提醒——
还有的孩子会做动态变化的情感选择,看你对我好不好再说——
值得玩味的,有四五个孩子选择了“不该说,但我还是会说“,在“法”与“情“的冲突中,还是情感和成功的欲望占了上风,很明显,孩子们的思考已经有多个角度,不再是”非黑即白“的了。
多么恼人的选择啊!这个孩子干脆把笔一搁——
读书其实是在和自己的内心对话,从这些五彩缤纷的回答上,我能感受到每个孩子的性情,通过读书和讨论,他们的眼界和胸怀也在不断拓宽。
问:明师傅为什么不肯教树耳制陶?
被拒绝后,树耳为什么还要帮明师傅送作品去松岛?
这第一问,大部分孩子都能从文本中找到答案:“因为陶匠是父传子、子传孙。陶匠的行业是世袭的,父传子、子传孙。“
第二问,最多的回答是这样的:
这些回答让我看到了孩子们内心的善良,对世界美好的信任,这样无条件的信任常常让身为老师都感到汗颜——
沙子晶的回答做了一个非常有力也很有价值的补充:
孩子们立马反应到,中国人是非常重承诺、守信用的,君子言而有信嘛!
有孩子说:“可这本书是韩国人写的。“
“韩国在历史上也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啊!“ 说出来满满的文化自豪感。
鹤人:“有两样东西是令人百看不厌的,熊熊的火焰和倾盆而下的大雨。”你同意鹤人的说法吗?你认为有什么东西是百看不厌的?
有什么东西是让我百看不厌的呢?
不用说也能想到——成长中的孩子啊!
【附录】我每节课上手写的阅读单,反映了一部分课堂讨论的话题和思考框架。
《碎瓷片》阅读单①
快速阅读第二一四章(P14-40),回答问题。
树耳得到了有生以来第一份真正的工作。
1.他之前每天的工作是什么?请描述一下。
2.他的理想是什么?
3.砍柴有什么用?他遇到困难了吗?是如何解决的?
《碎瓷片》阅读单②
快速阅读第五~七章(P51~94),回答问题,
1.你认为康师傅和明师傅,谁是更好的陶匠?
他们的作品有何不同?
2.树耳该不该把康师傅的创意告诉明师傅?
如果是你,会怎么做?
3.创新失败时,明师傅,明太太,树耳都做了什么?
人们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你同意吗?
《碎瓷片》阅读单③
快速阅读第八章~第十二章(P95~152),回答问题:
1.明师傅为什么不肯教树耳制陶?
被拒绝后,树耳为什么还要帮明师傅送作品去松岛?
2.鹤人:“有两样东西是令人百看不厌的,熊熊的火焰和倾盆而下的大雨。”你同意鹤人的说法吗?你认为有什么东西是百看不厌的?
3. 鱼骨图(树耳过五关,难度排序)
《碎瓷片》阅读单 ④
1.树耳终于成功回家了!鹤人却死了。你认为
这个结尾合理吗?鹤人为什么要死?
2、树耳是个孤儿。
鹤人就像树耳的___________;
明师傅像树耳的___________;
明太太像树耳的___________。
(填入:父亲、母亲、家人、朋友、老师。。。。。。)
3.为什么这个故事要叫《碎瓷片》?
你能想到一个更合适的标题吗?
11月16日,获悉王名育正在对鸿山镇东浦二村的一幢番仔楼进行修复,我们一起去看一看他一天的工作。
这幢1959年建成的番仔楼,历经数十年风雨,尽管主体依然稳固,不过楼顶的瓦面、顶层的木梁以及二楼木质地板都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破损。红砖和条石构筑的楼体,也布满了一层灰白色的尘灰,透露着沧桑感,原本突出楼体的多组滴水兽,也已经残缺不全。“房子的主人现在菲律宾,去年托人找到我,希望把这幢老房子修缮好。”王名育说,经过前期修复,楼顶瓦筒和顶层木梁都已做了更换,今天的工作主要是堆剪滴水兽。
早上8时,吃完早餐,王名育来到这幢番仔楼二楼的房间,这里也是他工作的地方。由于房子比较老旧,内部比较昏暗,因此即使是白天,也要经常开灯工作。房间里摆放了十多个已经制作好的滴水兽,有狮子、豹子、老虎、锦鲤、向日葵等多种造型。一张木桌就是他制作滴水兽的平台。“这幢房子总共需要26个滴水兽,已经完成21个。”王名育将一个瓦筒摆在桌面上,然后用不锈钢筋拧成动物的大致骨架缠绕在瓦筒上,根据造型走势,用泥灰进行堆塑。不一会儿,一个猛虎造型便呼之欲出。
10时,王名育已经堆塑出5个滴水兽雏形。“泥塑要经过一段时间晾干,还要再局部修饰,就可以进行贴瓷片。”在房间的一块区域,摆放了多个瓷碗。碗里盛放了多种色彩的碎瓷片。王名育选定了几种瓷片,便开始用钳子十分熟练地剪裁。随着“咔咔咔”的一阵瓷片碎裂的声音,原本不规整的碎瓷片,很快变成了或圆或方或尖的形状。“剪每块瓷片时,都要想到用在滴水兽的哪个部位,力求少浪费甚至不浪费。”临近中午时,500多个鳞片状瓷片已经剪好。
15时,王名育要给已经贴好瓷片的滴水兽涂彩。在二楼阳台区域,他一手端着调制好的油墨,一手捏着细毛笔,给豹子点染斑点,给老虎描画虎须,给狮子修饰利爪……其间,王名育还要不断调整身体姿态,时而仰望,时而远观,每一笔画的点染都力求呈现出动物最传神的形貌。
17时,一天的工作临近尾声,王名育将放置在阳台晾干的滴水兽搬回到房间里。这些制作好的滴水兽,每个重量近40斤。根据工作计划,第二天还要对番仔楼顶端墙体外侧的堆塑进行修复,王名育要爬到三层楼高的工作平台上,用手机拍下已经残缺的堆塑样貌,晚上进行构思补全。(王国良 郭雅霞)
经过四年精心打磨,如今房子的外观贴瓷装饰工作已经竣工,名声日隆,关注群也早已不仅是附近居民,很多到天津旅游的人也会来这里一睹奇观。近日,英国BBC、法国路透社等国外媒体的记者们也纷纷来这里一探究竟。这座房子的主人,也因这一举世无双的创举而备受瞩目。
缘起母亲嫁妆的收藏生涯
瓷房子的主人名叫张连志,于1957年4月4日出生于旧时天津意大利租借地的一个儒商世家。由于祖上就是文化世家,张连志的父母都有收藏文物的爱好。母亲出嫁时,陪嫁便是一幅清朝名画,这幅珍贵的名画张连志迄今保护得完好无损。
可以说,他最早的藏品就是母亲的嫁妆——一对镜子、清代八音盒和清代汉白玉山石盆。从刚刚接触藏品起,张连志便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兴奋和激动,这种感觉仿佛已在体内等待千年,一旦点燃,便一发不可收拾。此后,母亲留下的几个明清时期打着锔子的盘与罐、孩提时代玩过的小铜锅炉、老电话等都被他一一珍藏起来。
张连志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暗室里卷胶卷。“我每做一件事,都要做到极致,做到最好。”在漆黑一片的暗室里,用不着光和眼睛,他用手,凭感觉的指引去触摸、对接,一人供十人打扣。正是凭着做事就要做到极致的这股执著劲儿,后来张连志将他所钟爱的收藏爱好越玩越专业。
80年代初,张连志开始下海经商,1992年创办了粤唯鲜酒楼,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粤唯鲜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如今,他作为一位收藏家的名声早已压过了他成功企业家的身份。事实上,在有了可观的财富后,张连志的确是满世界地搜寻古董,把心思更多地用于收藏了。他对文物收藏的痴狂,已如同“毒瘾”深植体内,势必与他纠缠一生。时至今日,他的藏品包罗万象,从夏商一直到明清各个朝代的瓷器、石雕、门楼、家具等一应俱全,20多年的累积之下,古董堆满了4个大仓库。
和古董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张连志坦言,尽管他的收藏广泛,藏品成千上万,但最让他痴迷的还是瓷器。他说他永远记得小时候打碎一个碗后,总会拿着破碎的瓷片去找工匠修补,看老师傅熟练地打锔子,锔完一抹白灰,滴水不漏,当时觉得真是神奇,于是后来自己也学着这样做。
由此而起,在年复一年中,一件件从远古走来、经历了风霜雪雨的破碎瓷片在他的手中被不断复原,而他也在这个过程中体味着历史的变迁,深化着对中华民族历史及文化的认识。几十年过去了,小时候打锔子的碗在不经意间成了某个过程的最好见证——有过程的才是美丽的,张连志一直醉心于这个过程。
在温哥华的一家古董店,一件古老的花觚打动了张连志,他拿起来反复把玩,爱不释手。但这只花觚的残破也确实破坏了美感,他只好迟疑着割爱放下。但奇怪的是出了古董店后那只花觚却总是不肯从他的眼前、他的心中离去。没办法,他最终又回到古董店,买下了那只花觚。在反复观看之下,他发现那破口不像来自远古,从那破口中他仿佛看到了曾经发生在这个物件上的一段故事,于是产生了复原这个故事的念头。
过了很久,当他在西雅图的一家古董店里翻拣破碎的瓷片时,总有几小块瓷片往他的眼睛里跳,直觉告诉他,某个故事可能要复原了,于是买下了这几片古瓷碎片。回到家后,他拿出这几块碎片,果然与那个在温哥华买回的残破了的花觚的破口连接得天衣无缝。但遗憾的是,只差比小手指甲还小的一小块对不上。于是他再次回到西雅图的那家古董店,在一大堆碎瓷片中反复翻找,可惜没有收获。他不死心,后来又一连去了几次,老板觉得这个人很奇怪,问他找什么,张连志把自己的心思告诉了这位古董店老板,希望对方帮忙。老板笑他太痴狂,说:“那么小的一小块瓷片,谁会留意呢!一定是找不到了。”直到现在那件花觚依然有小小的一点残破,这成了他收藏中最大的遗憾。
正是由此而起,张连志收藏的古瓷片越来越多,后来便利用这些古瓷片盖了一面古瓷墙作为蕴华博物馆的装饰,引起了当时国内外参观人士的啧啧惊叹。
2002年,张连志在地处繁华闹市区的地方买了一幢小洋楼,这个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的法式小洋楼与张学良将军的府邸曾经一箭之遥。张连志想,如果法式小洋楼的墙壁上也贴上古瓷,会形成怎样的效果呢?灵光一现的念头就这样在脑海中爆炸并定型,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一开始他只是想用瓷片装饰院墙,效果出奇的好。后来尝试将瓷片贴在房子上。来这里参观的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建议用瓷片装饰墙壁,他又将瓷片当作壁画贴在房间里。经过四年多努力,张连志将仓库中珍藏几十年的瓷器悉数拿出来,以斥资近3000万元买来的法式小洋楼为模板,完成了他以瓷片为设计符号的古典梦幻之旅。
四年时间,张连志将这座法式小楼从内到外变成了蕴涵浓郁中国文化符号的瓷房子,完成了一次异乎寻常的东西方跨界。“有人说我疯了,把这么珍贵的瓷片随意粘到墙壁上。”张连志笑着说,“可是,我觉得它很有意义,我收藏了许多东西,摆在家里自己欣赏有什么意思?我要让大家都来关注中国文化,让大家都能意识到中国瓷器的魅力。”在张连志看来,瓷房子不仅仅是随性所至的建筑,更多的是一份文化标志,“我想把瓷房子做到极致,尽力做到完美。”
大河网消息,郑州某小区,在59岁敬勤俭的家中,说起展示柜中的藏品,他一脸的宠溺。“漂亮着呢”“好看得很”是他说到这些宝贝时用得最多的话,这些都是敬勤俭在近20年里捡来的。
而这些被敬勤俭精心呵护的东西,在别人看来似乎并不是那么宝贵,因为这些藏品并不完整,大部分是碎瓷片儿。
【结缘】
出身医学世家
却对捡“垃圾”着了迷
“有些东西就没法用经济价值衡量,这些陶瓷碎片儿实际上就是历朝历代的垃圾。”对于敬勤俭来说,这一屋子的陶瓷片儿是他经营近20年的宝贝。
敬勤俭出身医学世家,家里珍藏着祖上传下的“医林拔萃”“济世良医”等匾额。按照长辈的期许,他应该将医术传承下去,可年轻时执拗的他做过灯泡厂工人、卖过书、倒腾过二手房……唯独没和医学沾过边儿。
“40岁那年,接触到了碎瓷片儿,然后就一直到现在。”敬勤俭说。
第一次接触陶瓷片儿的经历,敬勤俭记忆犹新。“那年夏天,下大雨时,我看有人在建筑垃圾中翻找东西,一问才知道他们在捡瓷片儿,说这是古董。”敬勤俭说,于是他便加入了捡瓷片儿的行列,“砖头、瓦片儿成袋子往家里捡,捡的多,扔的也多。”
就这样边捡边学,敬勤俭接触了不少收藏圈的朋友,对于陶瓷片儿他越发痴迷。
【痴迷】
“别人都说我是疯子
可我知道自己在干啥”
捡陶瓷片儿就得跟着建筑垃圾跑,近20年来,郑州老城区哪里有拆迁,哪里就有敬勤俭的身影。“运送建筑垃圾的车一般都是晚上往郊外拉,我就跟着司机师傅去摸点儿。”敬勤俭说,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拎着袋子赶过去,一辆自行车、一把铁锹、一个袋子是他的标配。
敬勤俭告诉河南商报记者,捡陶瓷片儿连轴转的日子,他经常衣服上沾满泥巴,脸上胡子拉碴,头发留得很长,最长时长到了肩膀处。一是因为没时间打理,一是为了捡瓷片儿方便,“建筑工地不是随便能进的,长发的样子一看就是捡破烂儿的,就没人拦我。”
终日沉迷于碎瓷片儿,为了买别人手中的瓷片儿,他还一度卖了两套房子。妻子、哥哥、母亲曾一度认为他疯了,敬勤俭的大哥曾对母亲说:“小三儿(指敬勤俭)可能真疯了。”当时母亲就哭了:“那他要疯了,有啥办法啊?”
“可我知道我在干啥,说我疯了也好,因为没人去理会一个疯子,正好可以专心捡碎陶瓷片儿了。”敬勤俭说。
【欣慰】
历时一年
用碎片还原宋代绿釉荷叶枕
从一窍不通到创办“商都魂古陶瓷标本收藏馆”,敬勤俭近20年的心血没有白费。
他的藏品时间跨度很大,包括新石器时代、仰韶、龙山文化的陶器标本,商、周、春秋战国及汉代的陶瓷器物标本,唐宋以来各大名窑出产的具有代表性的陶瓷标本,以及民国时期的陶瓷工艺品等。
“这些都是在郑州发现的,每个时代瓷片儿量的多少能代表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敬勤俭说。
敬勤俭的收藏室中,还有几件完整的物件,是他用碎片儿拼起来的。其中一件宋代的绿釉荷叶枕,从最开始捡到部分残片,然后收集残片,到最后拼凑完整,他用了一年的时间。
“跟着了魔一样,找了一年,基本算拼起来了。”敬勤俭兴奋地说。
这件绿釉荷叶枕通体透亮、泛着绿光,曾有收藏家出高价购买,敬勤俭坚决不卖,“本来就可遇不可求,能拼凑完整更是缘分,怎么都不会卖的。”
【意义】
见证郑州古陶瓷的发展史
因为拆迁,敬勤俭在管城区主事胡同经营近20年的商都魂古陶瓷标本收藏馆拆迁了。去年年底,敬勤俭又为这些珍藏的宝贝重新找了家,但敬勤俭觉得,“现在的地方不如胡同,没那个氛围了。”
同样替敬勤俭惋惜的,还有河南省考古研究院原院长孙新民,“他这个商都魂古陶瓷标本收藏馆建立起来不容易,是这么多年一片片收藏的。”
孙新民告诉河南商报记者,目前搞收藏的一种是收藏成品,还有一种就是像敬勤俭一样收藏标本,“他的标本时间跨越很大,收藏量也很惊人,对研究古陶瓷在郑州的交流和发展有很大的意义。”
商都魂古陶瓷标本收藏馆没拆迁前,孙新民还曾邀请中国古陶瓷研究学会成员来参观过。
“我年纪大了,这些东西又带不走,最大的愿望就是建立一个博物馆,展示郑州古陶瓷文化。”敬勤俭说,随着陶瓷片儿数量不断增加,保存和拼合瓷片儿他越来越力不从心,“这是我养大的孩儿,可现在我快养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