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早期制作的陶器有哪些特点呢?
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制作多利用伸手可及的泥土为原料,手工捏制,烧成温度较低,器表凹凸不平,器壁厚薄不匀,胎质松软,器形不规整。仰韶文化的大部分陶器依然是手工捏制,但制陶原料已经过淘洗处理,去除了混杂在泥土里的砂粒和杂草,使得器表光滑;同时,采用手制轮修的方式,生产出诸如葫芦瓶、尖底瓶这样有特殊意义的器物。
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就发明了陶器。最早发现的是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从陶质区分,有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和彩陶;从工艺上区分,有手制、模制、慢轮、快轮;从纹饰上区分,有压印、拍印、刻划、彩绘、附加堆纹、镂孔;从陶窑结构区分,有横穴窑与竖穴窑。正是这些风格迥异,不同的类别,创造了新石器时代绚丽多姿的陶器文化。
新石器时代中期 (距今9000-7000年) 陶器工艺有很大改进,普遍采用泥片贴塑法、捏塑法和泥条盘筑法,以红色、褐色陶为主,烧成温度较高,但器表存在色泽不一的现象,装饰普遍比较简单,在黄河流域彩陶开始萌芽。
新石器时代晚期前段 (距今7000-4500年) 制陶技术快速发展,流行泥条盘筑法,满轮修整技术普及,部分地区开始出现轮制技术,陶器颜色仍以红色为主,但色泽纯正,随着时间的推移,黑灰陶比例逐渐增多,装饰手法多样,黄河流域彩陶流行。
新石器时代晚期后段(距今4500-4000年) 制陶技术突飞猛进,快轮制陶技术迅速普及,产量增加,黑色、黑灰色磨光陶流行,风格素雅凝重,在黄河流域随着袋足炊器的普遍出现,范模制陶工艺发展很快。
来历: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人们早在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
远在九千多年前,中国先民在从事渔猎、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不但开始可最原始的建筑活动,并且随着火的发明和使用,在改造大自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伴随着无数次时间与成功的体验,开始制造和使用成为中国古文化之一的艺术创造物陶器,并揭开了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彩陶发源地在黄河流域,尤其以陕西的泾河、渭河以及甘肃东部比较集中。甘肃东部大地湾一期文化,不仅在器形上比较规整,而且绘有简单的纹饰,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之一。这一时期已出现陶轮技术,制陶术已成为一种专门技术。
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使用于食器、装饰上外,陶瓷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着重要角色。
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资源黏土经过淬取而成。而粘土的性质具韧性,常温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干可磨;烧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装水;烧至1230度则瓷化,可几乎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其用法之弹性,在今日文化科技中有各种创意的应用。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
扩展资料
陶瓷三个最佳代表:
1.康熙五彩:发明了釉上蓝彩和黑彩,以釉上蓝彩取而代之明代的釉下青花,加之黑彩作装饰,因此比明代的彩色更丰富,而且由于烧成温度较高,比明代更透彻明亮,江湖上尽是关于它的野闻传说。
2.粉彩:雍正时期的粉彩最有成就,用色调柔和淡雅,比例精细工整,所以也称为软彩;采用白粉扑底成立体状再加色彩,并染成浓淡明暗层次,清新透彻,温润平实,深具工笔花鸟之意味及浓厚的装饰性。
3.珐琅彩:乾隆盛世的代表作,有不少秀丽精巧作品。后来更是极工尽料,不惜成本,追求创意,综合各种工艺技法,运用在陶瓷之上,仿其他各种素材的产品也很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瓷史
由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各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不同地区生产陶器的历史进度以及器形、质地及烧制方法等诸方面都会有差异,从而各具特色。但是随着原始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到“三皇五帝”,直到夏商,各地区的制陶业都在发展,技术也在进步。就以黄河流域为例,裴李岗、磁山等前仰韶文化最初生产的主要是细泥红陶、夹砂红陶,到了仰韶文化又增添了灰陶、彩陶,发展到龙山文化时期,黑陶、白陶又成为别具特色的新品种。品种的增加、器形的变化、工艺的提高,在不同地区,其发展的模式也不尽相同。尽管存在差异,但还是可以从中概括出一个大致的面貌。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大地上常见的陶器是红陶、灰陶及黑陶,它们又分别包括泥制和夹砂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