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明代金砖有那些特征吗?
金砖是一种两尺见方的大砖。从故宫初建时起,这种由特殊工艺制成的金砖一直都是紫禁城的专用品。在故宫的重要宫殿中都铺设有这样的砖。现在我们看到的太和殿金砖是清康熙年间铺设的。至今,它们依然光亮如新。故宫太和殿内共铺设金砖4718块。
产地
这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金砖出产在苏州郊外。因为苏州土质细腻含胶状体丰富、可塑性强,制成的金砖坚硬密实。而且苏州靠近大运河,运输方便,可以从水路直达北京通州。几百年来,它的工艺代代相传,延续至今。有资料记载,在光绪三十四年,江苏苏州的御窑村还有御灶二十四座,“金砖”就是在这一年停做的。现在御窑村的村民姚兴民家中藏着多块“金砖”,其中两块是明代正德元年五月出窑的,应该算是现存最古老的“金砖”了。
特点
所谓“金砖”,实际上是规格为二尺二、二尺、一尺七、一尺四见方的大方砖,有五六种规格。这里说到的尺是古代单位里的尺,相当于现代的32厘米。现在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十三陵之一的定陵内铺墁的都是此砖,在砖的侧面,有明永乐、正德、清乾隆等年号和“苏州府督造”等印章字样。 故宫铺设金砖的面积也很有限,集中在东、中、西三条路线上。在故宫的核心建筑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所在的中路上,用的金砖是最大的二尺。中路外侧的金砖稍小,有一尺七的,也有一尺四的
制作方法
当年古代工匠制作金砖时,先要选土,所用的土质须黏而不散,粉而不沙。选好的泥土要露天放置整整一年,去其“土性”。然后浸水将粘土泡开,让数只牛反复踩踏练泥,以去除泥团中的气泡,最终炼成稠密的泥团。再经过反复摔打后,将泥团装入模具,平板盖面,两人在板上踩,直到踩实为止。然后阴干砖坯,要阴干7个月以上,才能入窑烧制。烧制时,先用糠草熏一个月,去其潮气,接着劈柴烧一个月,再用整柴烧一个月,最后用松枝烧40天,才能出窑。出窑后还要经过严格检查,如果一批金砖中,有6块打不到"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程度,这一批金砖都算废品,要重新烧制。就这样,从泥土到金砖,要长达两年的时间。
传统工艺
“金砖”的制作需要经过取土、制坯、烧制、出窑、打磨和浸泡等几道工序。几道工序,听上去似乎也并不特别复杂,但其实每一道大的工序下面,还包含了好多道小工序,这些大大小小的工序加在一起,使得“金砖”的制作变成一件奢侈的事情。 第一步是取土。取土之前先要选土,那些有经验的师傅才能看出哪里的土不仅具有黏性,而且土中含铝量较高,可以磨成粉末。选好土之后,还要经过掘、运、晒、椎、浆、磨、筛等七道工序才算完成,耗时将长达8个月之久。 第二步是制坯。把备好的泥土,用半手工半机械的方式制成砖坯。普通的京砖,只要按照需要的尺寸和厚度把泥土制成坯块即可。比较复杂的是那些有特殊工艺要求的花砖,比如有的砖上需要绘制图案,为了让烧制出来的图案生动逼真,就要求在制坯时对图案的刻画把握得恰到好处。 第三步是烧制。坯入窑后,点燃窑火的过程复杂之极:以糠草熏一个月,片柴烧一个月,棵柴烧一个月,松枝柴烧40天,经过这四种不同燃料的燃烧,在耗时130天之后,方可窨水出窑。所谓窨水,指的是一窑砖烧好后,必须往窑里浇水降温。这些浇向窑里的水,得由窑工们沿着窑墩外那条又陡又高的砖梯挑到窑顶,再从窑顶浇入窑中。 制作
第四步是出窑。出窑的日子,小小的窑腹里灰尘弥漫,异常呛人。在出窑之前,虽然已往窑中浇水降温了四五天,但窑中温度仍然很高,长时间烧制过的“金砖”更是炙热难当。一块块又烫又重的“金砖”,在工人们手里飞快地传递着。为了督促同伴加快速度,同时,也是为了给自己鼓劲,工人们在搬卸“金砖”时,嘴里会发出一种奇怪的咝咝声。“货船泊岸夕阳斜,女伴搬砖笑语哗。一脸窑煤粘汗黑,阿侬貌本艳于花。”这首《竹枝词》,描述的就是出窑时的场景——在炎热的窑中劳作,女窑工很快就满脸汗水,飞扬的尘土扑到脸上,原本“艳于花”的女子,刹那间也乌黑如煤灰。 第五步是打磨。刚从窑里搬出来的“金砖”还只能算是璞一样的半成品,要让它成为光彩照人的玉,还得花一番心血进行细致地打磨。“金砖”的打磨是运用极其简单的工具,在一个圆形的水槽里进行,一边磨,一边冲水,不仅要让京砖表面变得平滑,还要让它使用时间愈长,反而愈加光亮,甚至可以当镜子用——不过,遗憾的是,让“金砖”变得像镜面一样的打磨技术,如今已失传。 最后一步是泡油。打磨之后的“金砖”,要一块块地浸泡在桐油里。桐油不仅能使“金砖”光泽鲜亮,还能够延长它的使用寿命。至此,从泥土到京砖的全部工序才算大功告成。以上几个工序耗费的时间加在一起,已经是一年多,而每座窑一次能够生产的京砖,至多不超过7000块——其中还得有一定比例的次品和废品。
铺设方法
在铺设金砖时,先须按尺寸切磨加工,以使墁好的地面严丝合缝。然后经过抄平、铺泥、弹线、试铺等几道工序把砖铺好刮平。最后在墁好的金砖上浸以生桐油才完工。每个瓦工和两个壮工每天只能墁五块
名字由来
金砖名字的由来有三种说法,一种是金砖是由苏州所造,送往京城的,所以是“京砖”,后来演变成了金砖。另一种说法是金砖烧成后,质地极为坚硬,敲击时会发出金属的声音。还有一种说法是在明朝的时候,一块金砖价值一两黄金,所以叫做金砖。
金砖并不是指用黄金制作的砖,简单的说它是皇家使用的一种高质量的地板砖。特别是皇家园林、宫殿这样的砖在当时用量可不小。金砖从选土制作到完成、铺设,耗资巨大,价格就像黄金一样昂贵,所以称为金砖。因为制作工艺复杂,在古代只有皇家才能用得起这样的砖。
首先从选择这样的金砖的土壤上就比较有讲究,明清时期选择的土壤主要是苏州城外的一种比较细腻的土壤,这种土壤粘糯柔润。在明清年代符合这样的土壤可不多,看得出就算你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得到。
明朝时期,明成祖朱棣更是调集了全国各地有名的工匠大兴土木,建造各种皇家园林。所以需要大量的金砖,当时全国只有苏州陆墓镇的金砖做工考究,因此成为皇家的御用金砖,为了保证质量皇帝更是派出专门的人员进行监督制砖。
金砖的制作需要严格的烧制技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掌控技巧的。在当时掌握这样技术的人员本来就不多,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技术也渐渐地失传了,直到后来北京故宫维修时,这种技术才慢慢的浮出水面。
它的制作工艺比起传统的制砖水平不一样,细腻的制作方法普通人确实难以掌握。加上当时对于这样的砖的要求特别严格,看来出一般人是很难制作出这样的金砖的。简单的说它就像一个传统文化,如果掌握不了其中的细节,制作出来的砖是很难达到要求的。
这种砖什么时候成为皇宫专用已经无法考证。
至于为什么叫金砖,一种说这种砖敲起来有金石之声,就被称为“金砖”,还有一个说法相传来自一个工匠之口,他做了一个粗略的考证,这个砖从取土、烧制、运输、加工乃至铺墁,下来的成本约折合一两黄金,故称“金砖”。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犹有树长生。——李约
故宫,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也是最有名气的建筑群,因为它是历朝历代帝王的所在之地,因此,其中的每个建筑都非常的雄伟壮丽,当年八国联军侵华,损毁了很多的建筑,但好在没有破坏掉故宫,因此故宫能完好无损地保留到现在,现如今故宫也是中国一个重要的文化遗产了,因此我国十分注重保护,几乎每年都会进行一些修复,毕竟在经历了上百年的时间后,就算整体保存完好,但因为一些自然灾害的影响,故宫还是多少有一些损坏的。
地震导致故宫地砖破裂
比如在1976年,中国发生了一次让人铭记的大地震,那就是唐山大地震,这场地震高达7.8级,地震发生后对我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尤其是震中心的唐山,更是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其实除了唐山之外,距离唐山仅仅只有数百里的北京城也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感,因此故宫自然也受到了地震的波及。
大家也都知道,故宫的主体构架其实是木质结构,因此没有受到地震的太大损伤,但太和殿广场之外的地砖却受到了很严重的损害,不仅仅是出现了裂痕,甚至有的地方还出现了断裂的现象,因此,地震发生后,故宫的修复工作就迫在眉睫,很快国家就组织了一批专家和工匠负责故宫地砖的修复工作。
工匠修复过程中,发现地砖秘密
不过就在工匠们进行修复的工程中,当时一个工匠将已经破损的地砖挖出时,无意间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象,一说到地砖,大家会想也就是一层而已,最多两层,毕竟在诺大的广场上,就算是只铺一层地砖,那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花费金额也是很巨大的,但工匠所发现的这个秘密,就是太和殿广场上的地砖铸造工艺很不一般,而且不仅仅是一层,也不是两层,而是足足有15层之多,这样的工程不比建起一座大殿容易啊。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都会好奇,为什么古代统治者会花费这么大的力气在一个广场上呢?这其中又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呢?接下来就一起说说吧,说起故宫的建造者,还得说到明朝的一位皇帝,他就是明成祖朱棣,朱棣是明朝建立者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当年很受朱元璋的器重,但是他当年当上皇帝的希望很渺茫。
因为在朱元璋在世时,他一直采取“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因此朱棣作为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在朱元璋在世时,他几乎不可能继承帝位,在1398年,朱元璋去世,他的皇长孙朱允炆即位,也就是历史上的建文帝,朱允炆在位期间,采取了身边大臣的建议,采取削藩政策,将朱桂等人的下狱,面对这样的政策,当时藩王之一的朱棣自然不会任人宰割。
青砖铸造严格,难怪被称为“金砖”
当时朱棣的实力在藩王中是最强的,但朱允炆显然低估了朱棣的实力和野心,最终被朱棣推翻,而朱棣也最终成为了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因为朱棣这种行为属于“篡位”,因此受到了南方人的不服,虽然朱棣曾试图通过杀人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树立自己的权威,但依然改不了南方人认为他是“篡位”的看法,之后,南方就一直暗流涌动,朱棣为了自己的统治,最终选择迁都北平。
迁都北平之后,朱棣在统治的第四年就下令开始修建故宫,在故宫的修建过程中,朱棣对于用人以及选择的材料都十分的严格,除了能让自己安心的处理国事,还要能保证自己的安全,让自己谁的安心和舒服,毕竟当时自己刚夺权没多久,威望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因此,安全自然是十分重要的,不至于出现有人刺杀自己的情况。
而在这种严格的修建过程中,故宫的15层地砖产生了,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好奇,朱棣修建这15层地砖有什么用意呢?其实这要分好几个方面来说,这些地砖,在明清时期,被称为“金砖”,并不是因为它们是用黄金打造的,而是因为它们比金砖更珍贵,因为这些砖用的不是一般的铸造工艺,这一点工人们也都发现了这个秘密,它们是用特殊方法烧制的,工艺非常复杂,而且每块都是一样大小的规格,此外每块还需要做到“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效果。
朱棣太狠心
这些青砖烧制时以及铺的时候都要求很严格,烧制程序多达20多道,真个烧制过程需要2年的时间,就算到了验收的时候,也同样十分严格,在一些砖检验合格之后,还要用桐油浸泡来增加光泽,然后再经过官府一层一层的筛选,最终在每一道检验工序都合格之后,采能铺在地上,另外在每一块砖上还刻着烧制年号以及工匠的姓名,就是为了以后如果出现问题,方便追究责任,因此这些砖非常的珍贵,民间也有了比“金砖”还值钱的说法,普通老百姓根本用不起,
一块砖都如此的昂贵,更不要说满地一共15层的砖了,更是贵得不敢想象,而朱棣之所以铺15层的砖,也是有讲究的,因为这么多层的砖不在地下,有很高的安全等级,因为有些人怀有“不臣之心”,正面刺杀不成功,就会想着挖地道通向皇帝所居住的殿中进行刺杀,如果地下都是一些软土,自然会让那些人很容易挖通地道,从而进行行刺,但如果地下全都铺成青砖的话,想要挖地道,恐怕比登天还难了吧,看来朱棣还真的狠心啊。
石城依旧空江国,故宫春色。——孙光宪
而朱棣的狠心远不止于此,历史专家们根据史料记载,在建设完成后,朱棣还将参与修建的那些工匠们全部毒哑,就是为了让他们不要说出去关于故宫的秘密,防止他们将故宫的格局泄露给那些怀有不臣之心的人,让他们轻易地潜入宫中,不得不说,朱棣真是狠心啊,的确,如果不狠心啊,想必自己也不会将明朝带到另一个高度吧,对于这件事,大家时如何看待的呢?可以在文章下方评论留言,想了解更多中外历史的奇闻趣事,记得点赞关注哦,谢谢!
参考文献
《后庭花·石城依旧空江国》《过华清宫》
1925年,随着清朝皇室被迁徙出城外,“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制订并通过了《故宫博物院临时组织大纲》,故宫博物院也正式成立,由于战乱,钱款不足等原因,之间的清皇室并未曾注意对故宫的保养和维护,以至于多处破损,而管理故宫部门聘请工匠进行修复的时候,学者看到地砖却发现了一个让人吃惊的“秘密”,不由得连连摇头:“朱棣未免心太狠了!”
原来在600年前修筑故宫的地面上,竟然全部都是由一种材料紧密的“金砖”而铺设而成,敲击便有金石之声,外表更是光滑无比。
古代民间,人们始终传闻,皇帝处理政务的金銮殿,地面都是用金砖铺设而成,无比奢侈,真实情况当然不是这样,然而工人检查这些地砖的材质却发现,奢侈程度,和铺金相比不遑多让。
根据历史学家考证表明,故宫的砖块,来自于浙江省嘉善县干窑镇,其出产的古代特形砖,被明朝皇帝朱棣确认为铺设皇宫的制定砖块,因此称之为“京砖”,由于当时砖块价值竟然高达到1两黄金,又有“金砖”之说,是极为难得文物。
京砖能够这么贵,并非没有道理,其制作方式十分的考究,首先就是材料的选土,不仅要求具有黏性,而且土中含铝量较高,可以磨成粉末。选好土之后,还要经过掘、运、晒、椎、浆、磨、筛等七道工序才算完成,耗时将长达8个月之久。
而在烧制的过程中,还要以糠草熏一个月,片柴烧一个月,棵柴烧一个月,松枝柴烧40天,经过这四种不同燃料的燃烧,耗时达到130多天,专门烧制京砖的窑,也是十分的炎热,曾经有一首《竹枝词》描述京砖出窑的艰难:“货船泊岸夕阳斜,女伴搬砖笑语哗。一脸窑煤粘汗黑,阿侬貌本艳于花。”“艳如花”的女窑工,干完一阵活也会变成大黑脸。
出窑后的京砖,还要在圆形的水草当中,慢慢打磨,让砖块变得平滑,然后浸泡在桐油里。
如此精细的工程,那么效率也就可想而知,根据统计,每一座窑一次生产的京砖不过7000块,其中还有不少次品和废品,几十个技术工人干上一年多时间,所得也才不过五六千块砖,因为稀少,也造就了它高昂的价格。
然而整个故宫,包括后来的皇家花园,所覆盖的京砖,竟然达到了将近8千万块,可以想象,朱棣动用了多少财力以及人力物力。而在20世纪80年代,故宫博物院修复三大殿内外地面,同样使用了御窑京砖18万块,虽然有着现代手段加以辅佐,但是也花费了一笔巨大费用。
此外,明朝宫廷对于做工,也是要求极高,1406年建造故宫开始,所成砖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如果一批砖中抽检时有6块达不到“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要求,这批金砖就直接告废掉。此外,明廷学习秦制,砖头上还必须“物勒工名”,记载上是何处工匠所作,由何方官员监督,以便将来出现状况的时候,方便追责。朱棣这种不计成本的做法,终建成了华丽的皇宫,也为民间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主要规格尺寸有:60×240mm、75×300mm、100×400mm、70×280mm、60×280mm、100×300mm、100×380mm 、200×400mm 其他:300mm*300mm*25mm、400mm*400mm*25mm、600mm*300mm*25mm(长*宽*厚度)
仿古青砖重量主要有:2.7kg、5.6kg、6.5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