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上的文字,为什么会出现梵文
中国瓷器上具有伊斯兰文化风格的纹饰最早出现在唐代,当时河南巩县窑三彩陶器、陕西铜川黄堡窑青瓷,以及湖南长沙窑青瓷釉下彩,从造型到纹饰都曾受到这种影响。宋代南北方各地窑场生产的青瓷和白瓷也表现出这种特征,但此类瓷器产量很少,堪称凤毛麟角。元代,伊斯兰文化明显反映在青花瓷的制作中,对中国陶瓷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关于伊斯兰文化对中国陶瓷发展的影响,笔者认为大致可以分成这样几个阶段:唐宋时期,少数瓷器上出现的伊斯兰纹饰,是中国文化对伊斯兰文化的一种接受;元代大量出现具有伊斯兰纹饰风格的青花瓷器,是元朝 *** 对伊斯兰地区贸易用瓷的需要;明初永乐、宣德时期,一些具有伊斯兰纹饰的青花瓷器,一方面是政治交往用瓷,为了外交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正德皇帝对伊斯兰文化的喜好。
对于历史上各时期瓷器所具有的伊斯兰文化因素的讨论,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曾有所论述:例如,早在20世纪40年代,英国学者格雷(Gray,B)就曾撰文论述过近东金属器对明代瓷器造型产生的影响;
70年代,英国学者梅德利(Medley,M)也讨论过伊斯兰金属器,对中国唐到元代瓷器所产生的某些影响?1?;80年代,冯先铭先生谈到,在明代乐、宣德瓷器中,有大约九种青花瓷器在器形上直接受到西亚地区的某些影响?2?;90年代,马文宽先生更加指出,明代瓷器(主要是青花瓷器)仿伊斯兰金属器、陶器、玻璃器造型至少有十九种,而明代瓷器上所见具有伊斯兰文化风格的纹饰也有十二种之多?3?。从以上这些学者的研究看,目前学术界对瓷器上伊斯兰文化因素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对元代或明初瓷器的研究上,特别是对于元代具有伊斯兰纹饰风格青花瓷器的大量生产,已经形成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是元朝 *** 对伊斯兰地区贸易用瓷的需要。虽然文献上记载元青花输出海外的情况并不十分详细,但考古资料表明,在埃及的福斯塔特遗址、伊朗的尼沙普尔遗址、印度托古拉古宫殿遗址、叙利亚的哈马、波斯湾的巴林岛等地,都曾出土大量带有浓郁伊斯兰风格的元青花瓷器,而这些地区正是伊斯兰文化兴盛的区域。至于明初永乐,宣德时期青花瓷器上具有伊斯兰纹饰风格的器物,学者们一方面虽然也认为有可能是明朝 *** 对伊斯兰地区贸易用瓷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认为,更主要的还是帝王的政治交往需要。
正德时期在中国陶瓷史上是一段非常特殊的时期,在瓷器装饰上虽然常常出现用阿拉伯文、波斯文书写的文字,但这些瓷器在造型上却是典型官窑器物,几乎所有器物上也都书“大明正德年制”官窑年款。那么,这些具有强烈异域色彩的器物,究竟是正德时期对伊斯兰地区的贸易用瓷,还是正德皇帝用于赏赐阿拉伯国家使臣的器物,或者是正德皇帝的御用瓷器,本文将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论述。
一 目前存世带阿拉伯文字的正德瓷器
在传世品中目前所见带阿拉伯文字的正德瓷器,主要以碗、盘、罐为主,另有香炉、插屏、灯座、香筒、烛台、圆盆、笔山、帽筒等日常生活所需之物,本文以下将分别予以介绍。
〔图一〕 正德青花折枝花纹阿拉伯文字碗 故宫博物院
(1)青花碗(故宫博物院藏),撇口,深弧壁,底心微塌,圈足内书“大明正德年制”青花楷款〔图一〕。碗外壁通体青花纹饰,折枝花纹间隔六个圆形开光,其中分别以阿拉伯文书写“政权”、“君王”、“永恒”、“每日”、“增加”、“兴盛”之语,按顺序译为“政权君王永恒,兴盛与日俱增”。碗心阿拉伯文书写“感谢他(真主)的恩惠”。故宫还收藏有另一件与此相同纹饰碗,只是器上文字不同,其外壁汉译为“阿里说,我们饮了一口大地上的水”,碗心汉译为“吉庆”。
〔图二〕 正德矾红彩阿拉伯文字盘 上海博物馆
(2)红彩盘(上海博物馆藏),敞口,坦底,圈足,外壁、里心及器底全部用红彩书写波斯文字〔图二〕,汉译:“正如伟大的真主所说的,会赐予人们所渴望的美好生活。”?1?与此纹饰相同的盘,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有收藏,只是译文有所不同,内壁文字译为:“你不要把手完全伸开,以免你变成悔恨的责备者”,外壁一周文字译为:“清高尊大的真主说,谁做了尘埃大的好事,谁做了尘埃大的坏事,他都会看到,这就是行好的人的报答”,器底部写有一行阿拉伯文和两行波斯文,意思为“迪麦尼可汗水微曼苏来曼沙”。
〔图三〕 青花长盖盒(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馆藏)
(3)青花长盖盒(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馆藏),器为长方形,通体以青花为饰。盒底部各面以缠枝花间隔圆形开光体,盒盖同样以缠枝花间隔一个菱形和两个圆形开光体,菱形内又套一个正方形开光,器底书“大明正德年制”青花楷款。长盖盒所饰各个开光体内,均书阿拉伯文,共有两句话:“去追求优美的书法吧,因为它是人生的一把锁匙”;“一个笨蛋是永不知足的”。与此造型、纹饰基本相同的器物,在香港天民楼藏瓷中也曾见到,只是盖盒顶部为四个圆形开光,文字内容大体相同,器底部同样书正德年款〔图三〕。瑞典远东古物馆藏一件青花四方形盒,盒面菱形开光及盒外壁变形花卉间隔圆形开光内,也书阿拉伯文。由此可知正德时期书阿拉伯文的盖盒,造型十分丰富。
〔图四〕 正德青花阿拉伯文字插屏 英国大维德基金
(4)青花插屏(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器呈长方形,坐与器身连为一体〔图四〕。插屏通体以青花为饰,两面均为缠枝花承托一个大的圆形内套菱形开光,内书阿拉伯文,可译为:“真主说一切清真寺都是真主的,故你们应当祈祷真主而不要祈祷任何物。当真主的仆人起来祈祷他的时候,他们几乎群起而攻之,而你说:‘我只祈祷我的主,我不以任何物配他。’纹饰下部方线框内书“大明正德年制”楷款。
〔图五〕 正德青花阿拉伯文字山形笔架 故宫博物院藏
(6)青花笔架(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收藏),器为长方形,突起的五个部位如五个耸立的山峰,玲珑秀美。笔架通体以青花缠枝花为饰,中间一个菱形内套一个正方形开光体,内书阿拉伯文字,汉译为“笔架”。底部青花长方线框内,书“大明正德年制”楷款。与此造型、纹饰相同的笔架,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五〕、首都博物馆均有收藏。据说类似的青花笔架,在西方私人手中也有收藏。
〔图六〕正德青花阿拉伯文字六方烛台 美国费城艺术馆藏 〔图七〕正德青花阿拉伯文字圆形烛台 英国私人收藏
(7)青花烛台(美国费城艺术馆收藏),器呈六边棱形,底以六足相承〔图六〕。通体以青花为饰,器口为盘口,外口沿绘席纹,下部六个棱面绘缠枝花间隔六个菱花形开光,内书波斯文字,汉译为“当我突然发现一笔财富的时候,我正在沙漠里游荡”,器底书正德年款。与此造型、纹饰基本相同的另一件青花烛台,在英国一位私人藏家手中〔图七〕,烛台则呈圆形,底承三足,外口沿绘朵花纹、变形莲瓣纹,腹部缠枝花间隔三个圆形开光,内书波斯文字,汉译为“在危险中坚定我们的信念”。
(11)青花盘(故宫博物院藏),此盘敞口、坦底,圈足,器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正德年制”楷书款〔图十一〕。盘心缠枝花纹围成一个菱形开光,内书阿拉伯文字,外壁同样以缠枝花托阿拉伯文字为饰,译文为:“恩典详在被造物。”
〔图十二〕 正德斗彩阿拉伯文字出戟瓶残器 故宫博物院藏
(12)斗彩出戟瓶(故宫博物院藏),瓶体造型奇特,颈部和腹部各凸起六个棱,形似古代兵器中的戟耳故名“出戟瓶〔” 图十二〕。正德斗彩一向很少见到实物,这件斗彩出戟瓶是目前极少见之物。此瓶虽然为残器,底部也没有款识,但从施彩工艺,及腹部装饰的六个圆形开光内的阿拉伯文字看仍可确定为正德时期器物,器身文字译:“有好的花纹,边纹,稀有的制品。”与此相同的器形,故宫还收藏有一件青花完整器〔图十三〕,器身阿拉伯文字为:“好的器皿、形状、花纹,文化的传播。”
〔图十三〕 正德青花阿拉伯文字出戟瓶故宫博物院藏
〔图十四〕 正德青花阿拉伯文字双层砚 法国集美博物馆。
(14)青花砚(法国集美博物馆藏),此砚器身由三部分组成,上部为器盖,中部、下部均为无釉砚面〔图十四〕。器身在缠枝花卉间开有菱形、圆形开光体,内书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盖上阿拉伯文汉译为:“追求书法上的完美,因为这是存在的关键之一。”四周波斯文汉译为:“科学是无价的长生不老药,愚昧是无可救药的恶魔。”
明代,明成化年间,梵文自明宣德时期开始出现于僧帽壶、高足碗等器物上,至成化时期更为流行,多见于碗、杯等器物上。明成化青花梵文杯,为青花瓷杯,造型小巧,胎薄,釉润,青花呈色淡雅,是成化青花中的代表作品。
一:老瓷器站一米之外就能看出油油的光泽,光泽里含油,这就是所谓的宝光,新瓷器光泽直白,无油;老瓷器外面的釉释挂上去的,很厚,释透明釉。仅此一点可以避免买到新的瓷器。所谓民间的看宝光就是这个技巧。这点过去师傅也是传男不传女的。
其次:老瓷器的的断面通常的米粉状,有空隙。新瓷器很密实,现代机器做出来的。
二,根据青花的色泽判定判定明代或者清代,辅助判断:瓷器的底足造型,明代挖足过肩,清代泥鳅背。青花釉里红的纹饰具体断代用的。 三,世纪九十年代,造假者发明了“蜡僵土”粉碎后裹烧去新瓷火气的方法。新瓷器按古代样式画工做好烧成?大多仿宋元古瓷 ,再用含有蜡僵石的杂土,粉碎成细面后裹瓷重烧。烧出来后新瓷火气全无。河北省邯郸一带用此方法烧制出的白釉剔黑花梅瓶,让不少收藏家上了当。鉴定这一类瓷器,看线条内是否存有“蜡僵”残土。这种器物虽无火气,却暗淡无光。注意造假人常用胶粘墓土涂瓷器底部和内里。若遇小口梅瓶,观察瓶内有无手拉坯的流畅连贯的旋纹,是否同外部光色不一。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国内建筑业兴盛,盖房修路,不断有古代窑址面世。特别是金元钧窑,沿太行山东侧发现很多。窑址里没有完整器,残瓷碎片不少。造假人资讯灵通,80元买一个碗底,回去后重烧。河南安阳有几个人,专门干这个活。他们把碗底买回后,从禹县请来烧钧瓷师傅,按照钧窑的样式立坯,按照钧窑的釉料上釉,有的还加了铜元素做红斑。用这个方法造出来的假钧瓷,多运往北京古玩市场,把京城里的“玩家”耍的不轻。辨认这些假钧瓷,先要看造型,是哪个年代的。真的金元钧窑瓷器,大多坚硬压手不厚重,假器为了掩饰接胎痕迹,多上厚釉掩盖。另外看釉光和棕眼,新器釉光扎眼,棕眼少。有的用腐氢酸去光,釉表失光显暗,失去了钧窑的硬闪光度。有的用硫酸腐蚀,遍体小眼密集,嗅起来隐显酸味。仿钧瓷上假红斑同真红斑也不一样,真红斑从里到外紫、红、蓝三色,色与色分界明显,假红斑颜色单调。老玩家看瓷先看底,遇到这一类真底假坯的,可一定要看仔细。 还是用那句老话来说,只要第一眼不对,就值得怀疑。造型、窑口、胎骨、釉色、绘画手法、装烧方法,逐一对证看,看钧窑必须综合都对,有一项对不上号,就不能当真的买。 要想收藏真品,必须学会辨假。除上述介绍的几种造假手段外,近几年青铜器造假还有用电镀仿黑创光的,书画方面利用现代制版技术照相透影再加手描,书画做旧用冷冻和紫外线照射的等等。新文物法允许民间收藏的条款激活了中国的古玩市场,许多懂行和不懂行的竞相下海,许多人刚下海便让浪呛了。古玩市场上有假所以必须辨假才感到有意思,但是,那些呛水的退回岸上也很可惜。 时代在前进,造假的技术也会不断更新,每一个立志古玩收藏、爱好古玩鉴定的朋友,都应当从收藏室里走出去,到窑址学鉴瓷,到玉雕厂学鉴玉。公安局里有警察做“卧底”,搞文物鉴定的如果能有机会探知造假秘诀,肯定能提高鉴定水平。千万不能照本宣科,以为多读了几本介绍文物的书籍就成了专家。那些书籍是前人的经验,只能参考不能照搬。时代前进,文物鉴定也要与时俱进。
如何鉴别古董瓷器的真假您的问题,这样的品种,具体的价值取决于是否真品、品相储存的怎么样,补充图片看看就知道,图片发到这里就可以!
怎样鉴别古董青花瓷地足要光滑、自然,没有人为打磨的痕迹。
要多看真品的地足,才会有感觉。
只凭文字是不行的。
祝福你!
古董瓷器鉴定的方法 怎么鉴定古董瓷器这个问题不是一句半句能说得清的,建议你先买本瓷器方面的书,多学习。再多去博物馆看真品,慢慢你就会有所领悟啦。
怎样鉴别瓷器是古董还是现代的仿造的(一)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 仿制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隽秀,未必能学其古拙。因为一件器物的创作,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说陶瓷器在纹饰、胎釉等方面均能体现各时代的特色,但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所以若能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掌握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陶瓷器的形状,大体是古时简朴,随同时代的演进而渐趋繁复。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显得突出。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常见有相当大的器形。例如传世的元青花与釉里红大碗有口径达42厘米,青花和釉里红大盘的口径也在45~58厘米左右。由于胎体厚重,烧制不易,难免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变形的缺陷,因而过去文献多有元瓷粗率之论,其实这是不够全面的。元瓷纹饰之丰富多采,固不侍言,即以大盘造型而言,十二瓣板沿花口的多是花口花底(口、底均为十二瓣花形),足见当时制作认真,虽底足之微也不轻易放过。此种作法到明代永、宣以后便不复见(永、宣只见有花口花足的把碗和中型碗、洗,而无花足盘)。永乐时一般盘、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内凹,圈足较元代放大,显得格外平稳。特别是胎土陶炼精细,造型轻重适宜。永乐时期另有一种纯白脱胎带暗花的器皿,胎体非常轻薄,清代人形容它曾有所谓“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的诗句。这种“薄如卵幕”的瓷器,造型精美,都是盘、碗之类,后世虽有仿作,但在暗花纹饰的技巧上仍有所不及。宣德瓷器的造型种类更加繁多,无论盘、碗、杯、壶、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独出心裁,锐意创新,如“无挡尊”可称是空前之作,除乾隆时曾经仿制外,后世很少有此种仿品。目前传世品中常见的永、宣时期造型有:鸡心碗、花浇、僧帽壶、长圆腹执壶(流口为葫芦形)、天球瓶、扁腹绶带葫芦瓶、四季委角兽耳瓶和菱花式洗、菱花式把碗等。至成化时期在瓷质方面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纤巧,而且也无大器。弘治传世瓷器虽不多,但以黄釉双耳罐、碗著称于世。正德时期最突出的造型有笔架、插屏、墩式碗、磨盘式香盒、七孔出戟圆腹高足瓶等。嘉、万以后造型渐趋复杂,在器形上有很多创新之作,文献上有所谓“制作益考,无物不有”的记载。只以文具一项来说,就有笔架、笔盒、笔洗、水丞、砚台、颜色碟、颜色仓(俗称温盂)、印盒等多种多样。更有大鱼缸、大罐、大瓶、大盘(嘉靖黄地青花大盘口径有达80厘米的)等,器形之巨尤胜过元代;其他如镂空瓶、壁瓶、捧盒、方斗杯、灯台、绣墩等不胜列举。可以说在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成时期的作品来未免粗制滥造。清代无论在器形或种类方面均显著增多,并且制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时期创新之作独树一帜。琢器中如琵琶尊、马蹄尊、象腿尊、凤尾尊、观音尊、太白尊、苹果尊、杏叶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载、柳叶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雍正时期在器形的创作方面也是丰富多彩的,如双陆尊、三羊尊、虬耳尊、鹿头尊、络子尊、牛头尊、蒜口绶带如意尊、撇口橄榄瓶、太白坛、菊瓣盘等。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窑及永、成瓷器不仅胎釉、纹饰维妙维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乱真。乾隆时期比较突出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转带瓶、花篮、扇子及书式印盒、书式金钟罩等。这一时期无论创新、仿古都达到了 *** ,所仿铜、石、漆、玉、竹、木器以及象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则大多因袭旧制,很少见有创新之作。造型从精美蜕变为粗笨,已逐渐失去前期的优秀传统。例如玉壶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区别并不显著,以后渐渐变得笨拙,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竟变成短颈丰腹的矮粗形式,造型远不及以前那样精美秀丽了。 知道了元、明、清瓷造型的基本特点之后,进而还需掌握观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很多同类的器皿乍看外表极为相似,仔细观察这三个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明代中期瓶、壶、罐一类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显的接痕,而清代以后制品由于旋削细致,此种接痕多不明显。如此所谓一线之差,往往在断代辨伪的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而浅,明代永、宣大盘盘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特别是永乐造型,无论大小盘、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墙向外稍撇,较外墙约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其他如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盘、碗底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即所谓“跳刀”),而在官窑瓷器中则极为少见。至于康熙大盘有些是双圈底,民窑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纹”,也是当时造型上比较常见的特征。文物工作者在鉴别新旧真伪时每以这些作为一部分依据。 有些时代接近或后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于纹饰画法和胎釉原料前后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区分。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绘三层纹饰,碗外绘四层纹饰,而且乍看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然而如仔细加以对比,便会发现他们之间的重要区别在于碗腹下部收敛程度有所不同,即永乐碗腹较丰满,宣德碗腹微削。雍正时期所仿的成化青花撇口碗,也是在造型上存在着碗腹微削的缺点。这些细微的差别,是根据实物仿制时,因成型、烧窑等技术条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绽(仿品的器形往往与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区别,因仿制时虽按真品原器制造,在未烧前与真器原形尽同,但经过高温烧成后,其形与真器原形在某些地方就有差别。这可能是由于原料的配制和提炼的精粗不一致,而经高温后纵横收缩膨胀的结果,为鉴别器形的关键)。至于有些仅凭传闻或只靠臆测而制成的仿品,如后世所仿的各式各样的所谓“永乐压手杯”之类,在造型上更是愈变愈奇(自嘉、万间开始越仿越大,甚至后来的已不成杯而变为大碗),只要见过真的实物,自然就不致妄断臆测。 (二)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纹饰与色彩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由于绘瓷原料与技术的不断丰富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时期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成为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大体说来,瓷器纹饰的发展过程不外是由简到繁,由划印贴刻到雕剔描绘,由单纯一色到绚丽多彩。例如元瓷上惯用的变形荷花瓣(俗称“八大码”)图案,就是在晋瓷纹饰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尤其元代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出现,开辟了瓷器装饰的新纪元,打破了过去一色釉的单调局面。明、清以后各种色彩的发明更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而每一种装饰方法的出现都有其产生、成长、发展过程,因此也可据以推断器物年代的远近。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红因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在元代制品中颜色美丽的较少,而且釉里红中常有色调灰暗或变为绛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点。但大部分成熟的元代青花、釉里红纹饰布局都非常美观,图案不仅重视主次协调,而且惯用多层连续的花边纹饰,无论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边线不填满色,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至明代中期以后此种画法渐绝,虽间或采用,但为数不多。此外由于原料成分的限制,在画法上也各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如元末明初有些使进口青料的瓷器,虽以颜色浓艳渲赫一时,但色调极不稳定,很不适于画人物,因而在元代纹饰中画人物的较少,也有所谓“元代人少,永乐无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说法。至于成化斗彩,虽然色泽鲜明,晶莹可爱,却也受原料和技术的限制而有所谓“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的缺点,而且画人物不论男女老少,四季均著一单衣,并无渲染的衣纹与异色的表里之分。类似这些就表现为纹饰上的时代特征,往往为后世仿品所忽略,倘能加以注意,自然对于鉴别真伪会有一定的帮助。另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时代上的区别,如根据现在掌握的实物资料看,成化彩绘中没有黑彩,当时除用釉下钴画蓝线外,还用红、赭色描绘轮廓线。假如我们遇到一件釉上黑轮廓的成化彩瓷器,就应该怀疑它是不是真实可靠,因为黑轮廓线的应用最早不超过正德初期。其他如粉彩的出现,现知不会早于康熙晚期,当然也很难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赝品了。 至于乾隆时期由于大量使用洋彩,并且吸取了西方纹饰图案的装饰方法,有些作品但求笔法线条精细与纹饰奇异,从而有部分花样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风格。这种瓷以乾隆中期以后的制品较多。其他如明代正德时期的官窑瓷器中多有用阿拉伯文字作装饰的。清代外销瓷器中也有画著西洋纹饰图案的,都是比较别致的一种装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用文字作为瓷器装饰的特点上,明、清两代制品仍有所不同。如明代瓷器有写梵文、经语、百福、百寿字的,而用大篇诗、词、歌、赋以及表、颂等作装饰文字的则是康熙时期的创作。例如“赤壁赋”、“腾王阁叙”、“前后出师表”、“圣主得贤臣颂”等,此种只有文字而无图画的器皿历朝很少仿制。明确这一点,对判断时代和辨别真伪的具体工作,也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根据纹饰的笔法同样也可看出时代特征。例如康熙瓷器由于当时对绘瓷方法十分重视,因而官、民窑瓷器在这方面的成就都非常可观,而且瓷器上的图案纹饰多是模仿名画家的笔法。只以画树方法而论,康熙枝干喜用披麻皴,显得老笔粉披、奔放有力,而雍正彩所绘枝干只是描绘皴点,工力虽细,但笔力纤弱,索然乏味。若能仔细从它的起落转折等处看清笔法,自然会有助于我们的鉴定工作。至于明、清官窑纹饰多较为工整而板滞无力,民窑纹饰则气韵生动而粗放不羁,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特点。不过,在官窑中又有所谓“钦限、部限”之分,民窑瓷器中往往也有近似官窑的作品,这种以清代带私家堂款者居多。提到官、民窑瓷器,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所谓“官窑龙五爪,民窑龙三爪或四爪”的问题。这种封建社会的典型纹饰,一般说来固然也提供给我们一条判断真伪和区分窑口的线索,然而并非是绝对的。相反,在民窑瓷器中既有五爪龙的纹饰,而官窑瓷器画三爪、四爪龙的作品也不是没有的。例如“宣德官窑青花海水龙纹天球瓶”及大量的“康熙官窑青花鱼龙变化折沿洗”等均画三爪龙,“康熙官窑绿地素三彩云龙纹文具盒”画四爪龙。而元代民窑青花纹器皿则三爪、四爪、五爪者均有,并且明、清民窑瓷器中也不乏此种例证。 官窑瓷器上的纹饰往往还与当时最高统治者的爱好和意愿分不开。如明嘉靖皇帝迷通道教,于是多喜用八卦、仙、云鹤一类的图案作装饰。清道光皇帝嗜爱鸟、犬、草虫,因而这一类的画面也出现得较多。又如清代有赏赐瓷器之风,举凡雍、干、嘉、道、咸五朝皇帝所赐群臣的瓷器,照例是以白地青花莲为主要纹饰,并以海水纹饰绘瓶口者为多(此种赏瓶通身共有九层花纹)。使用这种纹饰的含义,据说是表示为官以清(青、清同音)白为重,莲是廉(莲、廉同音)洁,海水是象征四海升平之意。其他如一桶(统)万年(万年青)、二蟹(甲)传芦(胪)、三羊(阳)开泰、四十六子、五伦图、六国封相、七珍、八宝、九莲登、百福、百寿、红蝠(洪福)齐天等,类似这些充满封建迷信色彩的纹饰,在明、清瓷器上出现的很多,如能进一步联络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于我们掌握其发展规律大有裨益。
楼上说的也没错,不过也太笼统了.古瓷鉴定是项长期摸索和学习的课程,不是几段话说得清的.
目前最省心省力的检测方法是碳14吧,动用科学手段,比较准确(当然现在也有人想尽办法逃避碳14的检测方法)
碳14检测单位在大城市都有,就是花费要多些.
而如果你不想靠科学手段来分析,那么就只能从头开始学起了.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玩瓷片和找个好老师.
玩瓷片的好处我就不多说了,你网上搜一下就行.
找好老师的好处更不用说,有个好老师,你入门就快,比自己看书瞎学习要进步快很多很多.
如果找不到好老师,那就只能看书了. 看书推荐故宫和文物出版社出的一些书,还有耿宝昌,张浦生的一些著作.尤其是耿宝昌的<明清瓷器鉴定>,那是必备的.文物局编的<中国陶瓷>也是入门书,必备.
还有铁源主编的一套老古董丛书,也是非常好的.
看书不够,还得多跑市场,象周末的地摊呀,你得多跑.但不能多买,因为那里假的太多.但你不妨去练眼. 还可以到当地博物馆去看看真东西,有条件最好去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因为现在有些地级博物馆同样假货太多)
鉴定瓷器不外乎就是搞懂年代,任何一个年代的工艺品都有其时代特征,比如胎质,釉色,纹饰特征等等. 弄明白这些,入门就没问题了.
悟性好的一年就OK了,悟性稍差的三四年差不多.
怎样鉴别古瓷器对于鉴别古瓷,叶佩兰简单教给初入收藏圈的爱好者“五步法”:
一看器形。陶瓷鉴定,造型是一个重要依据,它有明显的时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会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如宋代白瓷碗,敞口平底造型、碗中刻花浮雕莲瓣纹,是当时的主要审美风格;宋代白瓷窑色泽略偏黄,这是与其他时期白瓷最大的不同之处。
二看胎质。不同年代的瓷器在胎质上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陶瓷是火和泥的艺术,随着烧制技术的不断进步,胎骨的质量越往后期,质地越细腻,上釉的工艺方法也越多,这使得每个时期烧制的釉彩都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三看纹饰。瓷器上的纹饰有着明显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中国古代陶瓷纹饰繁多,但按类别可分为人物、动物、植物和装饰四大类。纹饰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反映,这就需要藏者对我国各个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有所了解。
四看款识。款识也叫年款,在一些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中部或口缘等部位,书写着某某皇帝的年号等,有“官窑”款、“民窑”款之分。这些款识表示某个朝代生产的器物,不同朝代使用的颜料不同,其成色也不一样。款识的识别,是古陶瓷鉴定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鉴定出一个古瓷器的年代及价值的高低。
五看底足。因各时期的烧制工艺不同,在烧制时支撑的方式方法也不同,这使得陶瓷器皿的底足部位有着明显的差异,底足因为有支撑物,凹凸点不同,有的上釉、有的无釉彩,这些都是鉴别瓷器时代的重要特征。
怎样鉴别古董呵~古董?古董的鉴别是来不得半丁点不认真,对此学科可说是阅历、经验、认知度……的总和!如自己不能学以精用就得找一个柺杖(鉴别专家)!古董~每一件都有它所属于的符号!例:我国九十年代的手机的款型与二零零二年普及后的款型大家都知可一百年一千年后
采纳哦
怎样鉴别古陶器瓷器你的问题看上去很小的,其实里面学问大着呢,还是建议你去专业的环境里学习吧,这里学不到那么高的。
怎样鉴别古代瓷器?这个嘛,得看什么咯,得看纹理、价格,可以敲敲,声音也能鉴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