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叫釉?釉有什么作用?
瓷器表面那层光滑明亮的物质叫做釉,通常我们所说的施釉、釉色、釉料就是这个意思。釉本身是一种硅酸盐,是以石英、长石、粘土为原料,经过研磨,加水调制之后施于瓷器胚体外表,然后经过高温烧制,等温度下降后,形成陶瓷表面的玻璃质薄层。
釉的好处主要是增加瓷器的耐久度、稳定性、介电强度(绝缘性能)和防止液体、气体的侵蚀,也就是说上好的釉料能够使瓷器完整率增加,高温烧制过程不易出现裂纹,同时还能增加瓷器的美观,表面的玻璃质层便于日常的保养和擦拭。
早在3000多年前,古人就已经学会了用泥巴和岩石制成釉来装饰陶瓷了,后来制作工人利用窑灰自然附着在胚体上化合成釉的现象,进而使草木灰作为釉的一种原料。
而我们现代生活中使用的陶瓷主要是石灰釉和长石釉。
石灰釉是用类似于瓷石的一种天然矿物原料和氧化钙配制而成;长石釉主要是石英、长石、大理石、高岭土等组成。
在石灰釉中加入金属氧化物,就能成为各种各样的釉色,景德镇的颜色釉瓷器就是这个原理制成的。
“釉上釉”技艺是钧瓷大师们制钧必用且世代相传的。
1、釉上釉一开始就是一个创意,在青瓷上点滴一些不同元素、不同稀稠的釉,使其成为美妙灵动的斑点,进而使整个器皿增添亮点。这个创意一开始的愿望是多一些色彩,并没有奢想达到窑变的效果。出窑时瓷器都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这一变化再次启迪陶瓷艺人,可以在陶瓷上通体施釉上釉甚至多层施釉。这一创意,看似不经意,却完成了艺人意想不到的伟大创举,不仅使青瓷种类中增添了青花瓷,而且受点滴釉上釉的启发,创制出全新的钧瓷,开了中国陶瓷史自然窑变的先河。
2、自然窑变源于釉上釉,给钧瓷技艺洞开了无限空间,开始的同种釉上釉,窑变出的开片、鱼眼、纹路等,是一种单色调的艺术境界,相当于白瓷的刻、压花。后来又生发出更多的创意,比如釉料的多元化、多层次、多种施釉方法,特别是钧瓷釉面自然窑变生成的钧画更是神奇无比,很容易让鉴赏者产生无限的遐想,也让钧瓷艺人在创作中增添无限希冀和期待。传统钧瓷的色彩达到了无与伦比的丰富多彩,有些窑变不仅巧夺天工,甚至所变色彩是什么名字都难以厘定,更不用说近期烧制的《凤凰涅盘》、《中秋如意尊》、《奥运意象壶》等。
3、釉上釉有薄有厚,有双层和多层,有单种釉,又有多种釉,加之施釉方法不断创新变化,其钧画生成有表层、中层、底层。因此,钧瓷窑变出经典釉画“寒鸦归林”、“红梅映雪”、“孔雀开屏”、“层林尽染”、“春江花月夜”、“风雪夜归人”、“二泉映月”、“西施浣纱”、“嫦娥奔月”、“蝶双飞”等就不足为奇了。有了釉上釉的创意,钧瓷不仅由工艺上升为艺术,而且拓展出一个意境新天地。“雨过天晴云破处,诸般颜色作将来”、“雨过天晴泛红霞,夕阳紫翠忽成岚”皆成为可能。钧瓷釉画有意境为上,有意境则自成高格,自成名品。
瓷器的表面是不平整不光滑的,接触皮肤的时候回感觉到涩,很不舒服,而釉面光滑亮泽,不但好看,而且实用,下面是粘贴过来的百度词条
釉 yòu
【释义】釉子,以石英、长石、硼砂、黏土等为原料制成的物质,涂在瓷器、陶器的表面,烧制成有玻璃光泽。
釉〈名〉
(形声。从采,由声。采象兽指爪分别之形。义为分辨。本义:是覆盖在陶器表面的玻璃质薄层) 同本义
釉yòu涂在瓷器、陶器表面,使其显出光彩并起保护作用的物质,且可增加陶瓷的机械强度和绝缘性能。用石英、硼砂、长石、粘土等混合研碎,加水制成。
覆盖在陶瓷制品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是用矿物原料(长石、石英、滑石、高岭土等)和化工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部分原料可先制成熔块)经过研磨制成釉浆,施于坯体表面,经一定温度煅烧而成。能增加制品的机械强度、热稳定性和电介强度,还有美化器物、便于拭洗、不被尘土腥秽侵蚀等特点。釉的种类很多,按烧成温度可分高温釉、低温釉;按外表特征可分透明釉、乳浊釉、颜色釉、有光釉、无光釉、裂纹釉(开片)、结晶釉等;按釉料组成可分为石灰釉、长石釉、铅釉、无铅釉、硼釉、铅硼釉等。
1、唐三彩,盛行于唐,系素烧胎体涂白,绿,褐,蓝色釉,1100度窑温烘烤.当时多用做陪葬品.
2、釉上彩,在烧好的素器上彩绘,再经低温烘烧而成,因彩附于釉面上,故名.最早见于宋代.
3、釉下彩,于生坯上彩绘,后施釉高温烧成,彩纹在釉下,永不脱落.最早见于唐代.
4、釉里红,以氧化铜为色剂在胎上彩绘,施釉后高温烧造出白底红花,始于元代景德镇.
5、斗彩,在坯体上以青花勾绘花纹轮廓线,施釉烧成陶瓷后,于轮廓线内填以多种色彩,再经底温度炉火二次烧成,画面呈现釉下青花与釉上色彩比美相斗,故名.始于明成化年间.
6、开片,既冰裂纹,釉面裂纹型同冰裂.因胎,釉膨胀系数不同,过早出窑遇冷空气产生,宋代哥窑以此为主要特征.
7、青花,釉下彩品种之一,以氧化钴为色剂,在坯胎上作画,罩以透明釉,经1280--1320度高温烧成,蓝白相映,明清两代主打瓷器.
1. 我们日常使用的陶瓷器,一般都穿着一身光润、平滑的衣裳,特别是日用陶瓷,对“衣裳”更为讲究,有的洁白如玉,有的五彩缤纷,十分美观。陶瓷的这种衣裳,名叫“釉”。
汉字中的釉,其含义是指有油状的光泽,所以用“油”字来表示瓷器表面的光泽,但又因为“油”字代表食物,经后人修改取表示光彩的“采”,加上油字的“由”,合成为“釉”字。
釉是附着于陶瓷坯体表面的一种连续的玻璃质层,或者是一种玻璃体与晶体的混合层。釉的产生可能是古代垒石烹食时所用含钙石头与炭灰而生成,也可能是受贝壳表面美观质感的启发,有意识地用贝壳粉作为原料制成。其实,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学会了用岩石和泥巴制成釉来装饰陶瓷了。后来陶瓷艺人利用窑灰自然降落在坯体上能化合成釉的现象,进而用草木灰作为制釉的一种原料。现代日用陶瓷生产所用的釉分为石灰釉和长石釉。石灰釉是用釉果(类似瓷石的一种天然矿物原料)和二灰(主要成份氧化钙)配制而成,长石釉主要由石英、长石、大理石、高岭土等组成。在石灰釉和长石釉中加入金属氧化物,或渗进其它化学成份,就会成为各种各样的釉色。
一般坯体釉的厚度有0.1厘米,但经过窑火焙烧后,就紧紧附着在瓷胎上,使瓷器致密化、光泽柔和,又不透水和气,给人明亮如镜的感觉。同时可以提高使用强度,起到防止污染,便于清洗等作用。
釉的种类很多,按性质类分,有瓷釉、陶釉及 火石 器釉;按烧成温度分,800--1100°C烧成的釉称为低温釉,1100°C-1250°C之间烧成的釉为中温釉,1250°C以上烧成的釉为高温釉;按釉面特征分类,白釉是元朝蒙古民族人喜欢,颜色釉是以其五彩缤纷受到人们的欢迎,结晶釉的纹样变幻美丽动人,窑变纹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裂纹釉清晰古朴、高雅别致。除上述外,现代的还有无光釉、乳浊釉、食盐釉等。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千姿百态的流动釉、神奇莫测的变色釉、霞光闪烁的彩虹釉、贵如明珠的夜光釉等新品种。
2. 彩陶又称“彩釉陶”。彩陶釉色丰富,既有20余种单色釉,茶末釉、金星釉“雨点红”等变色艺术釉,用其装饰的日用器皿、花瓶花插、彩釉衣架及工艺陈设品,使人赏心悦目,被称为“穿着华丽衣裳的陶器”。
3. 有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唐三彩的色釉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的效果。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唐三彩用于随葬,做为明器,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华,在初唐、盛唐时达到高峰。安史之乱以后,随着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于瓷器的迅速发展,三彩器制作逐步衰退。后来又产生了“辽三彩”、“金三彩”、但在数量、质量以及艺术性方面,都远不及唐三彩。
釉是陶瓷表面那层晶莹通透的“玻璃”层,是陶瓷的霓衣云裳!
涂在陶瓷器表面的釉料看上去不过像抹在墙上的石灰浆,但经过窑炉的加温,釉料渐渐熔融,并发生化学和分子结构的变化。当温度下降时,陶瓷器的表面就响着了一层玻璃质层,陶瓷的面貌也为此焕然一新,像丑小鸭变成美天鹅。釉不仅是陶瓷表面漂亮的装饰层,也是陶瓷坯体的保护层;而且对陶瓷器的机械强度、热稳定性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当然它还使陶瓷便于清洗,不被灰尘污染。
釉的材料也叫“釉料”(台湾称之为“釉药”),实际上是金属氧化物和碳酸盐等的混合物。釉料中所含的金属 氧化物在窑内火烧之后会产生不同的颜色,我们称之为“呈色剂”;釉药中所含的碳酸盐等是助溶剂,它的不同配制可以使釉面呈现不同的质感、流动性、厚度等。
釉的种类很多,按照釉药的成分可以分为:石灰釉、长石釉、铅釉、无铅釉、硼釉、食盐釉等;按照烧成的温度可分为:高温釉、低温釉;按照烧成后的表面特征可以分为:透明釉、乳浊釉.有色釉、无色釉、裂纹釉、有光釉.哑光釉、结晶釉、窑变釉等。
我国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年代创制出许多天与伦比的釉色,从汉代的低温铅釉.发展到绚丽多彩的唐三彩、千峰翠色的越窑青瓷、雨过天青般的秘色瓷,到末代的五大名窑以及明清时期的各种色釉,可谓异彩纷呈,难以计数。这些著名的釉色有的保存下来了,有的现在已经失传,亟待发掘光大。而在国际陶艺界,新的釉色也在不断创造出来,我们也应该积极学习和引进,丰富陶瓷的艺术语言。
施釉的技巧其实包括了“选用什么釉”以及“用哪种方法施釉”这样两个问题。因为不同的釉,不仅颜色各有区别,还有厚与薄、透明与乳油、有光与吸光之分,相同造型的陶艺,如果施用的釉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完全不同。加之要考虑釉和胎泥的收缩性、烧成温度是否相符,选用什么釉是很有挑战性的。同时,采用不同的施釉方法也很关键,不同的施釉方法,有的使釉呈现匀净、光洁的效果,有的使釉富于变化和流动感。
在学习施釉以前必须先看看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首先陶瓷的坯体必须晾干,否则很难让釉均匀地吸附在上面;其次是检查坯体表面是否已经清洁?再其次是将釉料调成浆状,不能太干或太湿。 好运
上釉,就是所谓在烧制陶、瓷器时,首先应该烧制毛胚,烧好后拿出来上釉,然后再烧的一种方式。
画好的瓷坯,粗糙而又呆涩,上好釉后则全然不同,光滑而又明亮:不同的上釉手法,又有全然不同的效果,常用的上釉方法有浸釉、淋釉、荡釉、喷釉、刷釉等。
陶瓷产品的生产过程是指从投入原料开始,一直到把陶瓷产品生产出来为止的全过程。它是劳动者利用一定的劳动工具,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步骤,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劳动对象,使之成为具有使用价值的陶瓷产品的过程。
在陶瓷生产过程的一些工序中,如陶瓷坯料的陈腐、坯件的自然干燥过程等。还需要借助自然力的作用。使劳动对象发生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这时,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和自然过程的结合。
扩展资料:
釉是覆盖在陶瓷制品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是用矿物原料(长石、石英、滑石、高岭土等)和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部分原料可先制成熔块)经过研磨制成釉浆,施于坯体表面,经一定温度煅烧而成。能增加制品的机械强度、热稳定性和电介强度,还有美化器物、便于拭洗、不被尘土腥秽侵蚀等特点。
釉的种类很多,按坯体类分,有瓷釉、陶釉及火石器釉;按烧成温度可分高温釉、低温釉;按外表特征可分透明釉、乳浊釉、颜色釉、有光釉、无光釉、裂纹釉(开片)、结晶釉等;按釉料组成可分为石灰釉、长石釉、铅釉、无铅釉、硼釉、铅硼釉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釉
釉面具有不透水,不透气的特性,可以帮助陶瓷瓦增加其化学稳定性;
釉面富有光泽感,可以使陶瓷瓦更加美观;
釉面也使得陶瓷瓦更易清理,不易沾污。
古代或作、油、锈,亦称油水、釉汁、釉药等。釉是一种硅酸盐,陶瓷器上所施的釉一般以石英、长石、粘土为原料,经研磨、加水调制后,涂敷于坯体表面,经一定温度的焙烧而熔融,温度下降时,形成陶瓷表面的玻璃质薄层。它使陶瓷器增加机械强度、热稳定性、介电强度和防止液体、气体的侵蚀。釉还有增加瓷器美观和便于洗拭、不被尘土粘染等作用。釉的种类很多,按配料组成可分为石灰釉、长石釉、铅釉、无铅釉、硼釉、铅硼釉、食盐釉;按配制方法可分为生料釉、熔块釉;按烧成温度可分为高温釉、低温釉;按外观特征可分为:透明釉、乳浊釉、颜色釉、结晶釉、变色釉、裂纹釉等;按坯体种类可分为瓷器釉、陶器釉、炻器釉等。我国陶瓷生产中所用的主要有长石釉和石灰釉两大类。由于釉中所含氧化金属物的不同以及烧成气氛各异,釉色有青、黑、绿、黄、红、蓝、紫等。古代的白瓷是接近无色的透明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