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近百年的元代皇宫遗址竟是藏在“紫禁城”内
近日,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发布了一组考古成果,包括首次发现的元代地层、大型宫殿建筑遗址、宫廷御用瓷器碎片埋葬坑等。其中,元代地层是近两年来故宫考古的突破性发现。
在王朝更迭中,被埋藏在地下数百年的元代大内,也就是元朝皇宫,近日在故宫博物院内露出端倪——隆宗门西发现的一组建筑遗存中,发现的瓷片、瓦片等将地层时代回溯至了元代。
这一发现在故宫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作用,对研究紫禁城元明清三代和北京城中轴线变迁,乃至紫禁城历史及中国古代建筑史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元代皇宫遗址在紫禁城内的证据元代地层验证元皇宫位置
故宫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李季介绍,地层位于隆宗门以西,经考古发掘确定其层位关系由晚及早分别为:清中期的砖铺地面和砖砌排水沟;明后期的墙、门道基址、铺砖地面、砖砌磉墩和明早期的建筑基槽;最下层的素土夯筑层和夯土铺砖层基槽。
特别是最下层的这组遗存从层位关系判断为该遗址最早的一组堆积,结合其包含物推断其年代指向为元代,按照考古发掘就晚不就早的原则,可将年代定为元代,里面一个明代的碎片都没有。李季表示,这一发现在故宫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作用,对研究紫禁城元明清三代和北京城中轴线变迁,乃至紫禁城历史及中国古代建筑史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多年来,元大都和元大内(皇宫)的所在一直扑朔迷离,而故宫作为皇家遗存,处于元明清的核心地带,具有唯一性,所以专家一般推断元代皇宫可能在现存紫禁城附近,或是西侧至北海琼岛区域。
我们一直在寻找线索,明代建故宫时曾重做地基,将元代工程基本清除,活儿干得特别干净,所以此次发现非常罕见。
此次考古发现的元代地层,则可以确定元大内就位于此处,剩下的定位则有待未来发现,就像拼图一样,李季说,但是能否拼完要看考古成果。
慈宁宫花园发掘宫殿建筑遗址
昨日公布的还有慈宁宫花园东院遗址成果,发掘出了一处保存完好、规模宏大、工艺考究的大型宫殿建筑遗址。
李季介绍,此处遗址由地钉、桩承台、磉墩、夯土层、夯砖层等遗迹构成,推测其时代为明早期,为研究紫禁城历史和中国古代建筑技术提供了新的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首次发现的元代土层也是沿着此处宫殿遗址发掘而得。
清宫垃圾坑出土重要文物
另外还有一处位于紫禁城西南角的南大库瓷器埋藏坑,其实是当年的‘垃圾坑’,李季开玩笑说,当年清宫废弃的瓷器会被砸碎埋在此处。
如今这里成了大宝库,占据了数个首次:首次在紫禁城内发掘出土有意识埋藏的御用瓷器碎片坑;首次从考古学上证明了皇帝对御用瓷器从生产初端到使用末的全程垄断;首次在宫廷区域内发掘出土嘎巴拉碗。
李季说,这座大宝库补证了文献所记这类法器残损、收库保存后走向的缺环,为研究清代宫廷作坊的管理体制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器,英文名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釉下彩的一种。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也有学者称唐青花并非青花瓷);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殇期。现在能见到的标本有几件.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对很多人而言,老瓷片是存在的文化价值,但又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惦念。 每一块瓷片,都像是古老世界留下的时光胶囊,里面记录了许多值得追寻的线索。静静凝望,你不但可以感受到这种质朴,更可以体会到那一份厚重的中国之美。
在景德镇,老瓷片是各种“鬼市”里绝对的主角,这些瓷片有宋朝、明朝、清朝和民国的,都是老百姓在地下挖出来的,都是过去民窑烧坏而丢弃的,一层层的埋在地下了。
现如今,开采受到限制,市场中还在流通的老瓷片,成为了这座千年的古镇留给收藏爱好者最美的礼物。
美丽的纹饰,注定是无法受到忽视的,艺术家们通过一双巧手,把它们变成了一件件惊艳的艺术品。
当下珠宝首饰行业正大量被国外品牌占据,被黄金、宝石、钻石眩目双眼的时候,传统中国设计师希望用自己那无声的柔美与静逸,叩响“中国人文珠宝”的大门,雅致、内敛、含蓄、知性正是老瓷片首饰所要传递的符号。
(一)唐青花(618—907)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殇期。现在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
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
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近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
(二)宋青花(960—1279)
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到目前为止,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一是1957年发掘于浙江省
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该塔的塔砖上有绝对纪年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另一处是1970年在浙江省
环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残片。该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证明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三)元青花(1271—1368)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
。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
、海水、
、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
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四)明清青花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
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耀州窑遗址位于城区黄堡镇西南。
1958年秋至1959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对黄堡、立地坡和上店村三地,进行调查和发掘。
在黄堡镇发掘出唐、宋、金、元4个朝代的瓷窑12座,砖瓦窑一座,生产作坊4间,作坊窑洞一孔,灰坑6个,出土瓷片85000多块。
器形主要有碗、盆、盅、罐、壶等生活用具,石碓、石杵等生产工具和烧制瓷器的各类匣、钵、垫饼、垫环等窑具。
后来,对耀州窑遗址又一次进行发掘,共开探方37个,面积3178平方米,首次发现制作唐三彩的作坊和烧造窑炉,以及大量的三彩标本,这是重大突破。
共清理出唐、五代、宋、金、元各代制瓷作坊10组17座,唐三彩窑炉3座,三彩釉试釉小炉一座,唐、宋窑炉12座,以及原料加工场、堆料场、晾坯场、堆货场等,出土瓷器上千件,以及低温彩釉陶、琉璃瓦和各种工具、窑具等。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觞期。人们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
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近些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
从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来看,其青料发色浓艳,带结晶斑,为低锰低铁含铜钴料,应是从中西亚地区进口的钴料。胎质多粗松,呈米灰色,烧结度较差。底釉白中泛黄,釉质较粗。胎釉之间施化妆土。器型以小件为主,有复、碗、罐、盖等。
纹饰除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以外,其余的均为花草纹。其中花草纹又分两大类,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为多见;另一类是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为典型的阿拉伯图案纹饰。
从这一点看来,并结合唐青花出土较多的地点(扬州为唐代重要港口),可证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销。
扩展资料青花瓷起源于唐代,却发展于元代。大家都知道宋代是我们瓷器业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为中国,为世界贡献了无可匹敌的单色釉瓷器,也创烧了令世界收藏界趋之若鹜的宋代五大名窑。
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到目前为止,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一是1957年发掘于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
该塔的塔砖上有绝对纪年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另一处是1970年在浙江省绍兴市环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残片。该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证明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花瓷
方圆2.5万平方米 唐宋遗址堆积丰厚
该唐宋遗址位于大邑县新场古镇的石虎村,昨日记者赶到时,现场已经被工作人员用警戒线隔离开来。“大可惜了,露出的遗迹表层已经被挖掘机挖得几乎没有发掘价值了。”大邑县文管所所长廖学兵痛心地告诉记者,工地在动工前没有进行任何文物勘探工作,“考古人员接到群众举报后,立刻赶过来,可惜现场已经成了这样,现在只能抓紧抢救发掘。”记者在现场看到,路边的封土堆已经被挖出了一条宽约4米、长约100米的深沟,沟内磁片、瓦片、青砖等建筑构件随处可见,现场一片狼籍。
石虎村位于邛崃和大邑交界之地,是茶马古道所经之地。施工时意外发现唐宋遗址后,考古人员立刻进行勘探,令人惊讶的是该处唐宋遗址一直沿地表的农田绵延,整个面积竟达到2.5万平方米。昨日的抢救性发掘中,考古人员在松散的泥土中发现了墓葬、房屋和排水管道等遗迹,并清理出大量板瓦、白瓷、青瓷和黑瓷。其中一件高脚的瓷斗笠碗保存完整,从瓷质上看应该是景德镇的瓷器。“虽然局部遭到了破坏,但就整体情况看,此遗址保存较好且堆积相当丰厚,器物数量庞大,是不可多得的唐宋时期资料。”廖学兵表示,该处遗址的发掘对于研究大邑乃至成都地区的唐宋经济、文化、商业具有重要的价值。
大量瓷片出土 “大邑烧瓷”之谜有望告破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 急送茅斋也可怜。”长期以来,杜甫诗中的“大邑烧瓷”一直被认为是四川大邑县烧制的白瓷,但是1000多年过去了,大邑境内浩大的挖掘工程中却始终没有发现大邑白瓷窑址,所以偶尔有符合“大邑烧瓷”特点瓷器出土,也因一直未见窑址而不敢妄下定论。而在这次出土的唐宋遗址中,“大邑烧瓷”之谜说不定就将破解。
据了解,在被挖掘机翻出的土层中发现了三处窑址和大量白瓷片,让考古人员激动的是,这些白瓷胎质略微泛黄,且质地晶莹通透,不像北方定窑所生产。“毫无疑问,这些窑址对于研究大邑窑的历史将具有重大意义,说不定这些白瓷和窑址还和大邑白瓷有关,真是那样,千古之谜就有望解开了。”单是一条长约百米的深沟内便有窑址和瓷片相继出土,2.5万平方米的整个遗址自然让考古人员对接下来的抢救性发掘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