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镧传》:韩琼华,一朵盛开到极致,又陨落在深宫中的曼陀罗
文章|微蓝时光
图片|来自《皓镧传》剧照
红颜未必就是祸水,但祸水必定是红颜。
美女如云的《皓镧传》中,她一出场,瞬间便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以 历史 的刻板印象来看,她确实长了一张祸国殃民的脸。
比起《清平乐》中,不知凭借什么而荣宠不衰的张妼晗,韩琼华,更符合一个宠冠后宫的宠妃该有的所有特质。
作为两国结盟的诚意,韩国公主韩琼华被献给赵孝成王。赵王一见之下,惊为天人,后宫其他粉黛顿失颜色。
从此赵王专宠琼华公主一人,整天只跟她待在一起,昔日宠爱的后宫嫔妃纷纷遭遇冷落。
赵孝成王对于韩琼华的宠爱,细节的点点滴滴里可见分晓。
思乡过度积郁成疾的韩琼华,进入赵国后不久便病倒在床。心急如焚的赵孝成王勒令宫中大小所有医师为其诊治。治不好,便要提头而见。
脾气耿直的殷小春不慎得罪了韩琼华,连累王后身边的女官李皓镧,被杖责到奄奄一息。
王后一番油加醋,告状到了赵王跟前,面子上抹不开的赵王,本来打算找韩琼华问责。然而一见到琼华本人,百尺钢瞬间化作绕指柔。什么问责,什么诘问,统统抛诸脑后。
当然,赵王因为王后的控诉,本意是打算去找琼华公主问责。
而见到琼华公主的一刻,她戚戚然随意摔碎了赵王赏赐的价值连城的珍宝器皿。然后漫不经心地赤着脚,踏上了一地的碎瓷片。
满地的鲜血刺痛着赵王的心里,令他很快忘了自己来到这里的初衷,马上关切地唤医师来查看她的脚伤。
这个女人呵,不简单。不仅有倾国倾城的貌,对自己亦是手下不留情。
国宴的操持,向来是由赵王以及王后来指定人选。这一次,琼花公主直接在赵王面前要了旨意。直接指定了品阶不够资格的李皓镧来操持国宴。
赵王赏赐了一块天下至宝举世无双的玉佩,给琼华公主。众人艳羡的同时,也深知那块玉佩的价值,深知损坏了玉佩,无人吃罪得起。
唯独只有琼华公主,斜睨着赵王,问他,既然赏给了她,是不是她可以任意处置。然后在赵王的默认下,以玉佩作为噱头,令公子羽射箭以证明技艺。
韩琼华这一举动,看似是在拿价值连城的玉佩在冒险。实则,不过是在炫耀赵王对自己的宠爱。
而韩琼华,也绝对不是仅仅凭借美色上位的绣花枕头。作为一个来自韩国的细作,这个女人,有足够的智谋。
知道公子羽一行人对自己一直有所顾忌,便故意设计。让公子羽捕捉到自己放飞的风筝,落到了宫外的草蛇灰线,并顺藤摸瓜,捉住了细作。
虽然细作以死殉国,但是被搜出的四只风筝中隐藏的秘密,被熟悉异域文字的公子逸成功翻译。凭借此举,公子羽前去找赵王邀功。
众人皆以为琼华公主是蝉,不料她却是隐藏极深,反扑其螳螂的雀。
在公子羽与韩琼华这场较量中,公子羽的狼狈失败,却证实了韩琼华不是一个空有美貌的等闲之辈。
作为一名来自韩国的细作,琼华公主没能将潜伏进行到底。最终,还是悄无声息地陨落在这吃人的后宫之中。
琼华是死于赵王后的设计,死于公子羽的薄情寡义,也是死于自己的心灰意冷与君国大义。
都知道表面上是李皓镧毒死了琼华公主,可是背后的实情却是公子羽,收买了琼华公主身边的宫女。
而公子羽,又是接受了赵王后的选择题:她的命或者你的前途,选一样。
可是心思缜密的韩琼华,在看到公子羽可以拉拢自己的身边宫女的时候,早就料到了即将发生的一切。
而她什么都没有做,接过了温好的酒,一杯接一杯的饮下,然后陨落。
跳出韩国与赵国的圈子,仅以一个局外人的角度来看待。
在这场赵国的潜伏之旅中,韩琼华唯一一次不在计划中的节外生枝,便是招惹了公子羽。
与其说是韩琼华诱惑了公子羽,不如说这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两颗灵魂的相互取暖。
身为皇子,公子羽要面对的,一边是兄弟阋墙,一边是父王的防备猜忌。
身为少妃,韩琼华要面对的,一边是为舍弃她的家国刺取敌情,一边是在帝王朝不保夕的荣宠中斡旋。
在自己与公子羽的关系,东窗事发的时候。作为一名专业且业务技能过硬的细作,她当机立断做出了最好的抉择。
无论是细作身份的曝光,还是与公子羽的事情暴露,韩琼华都难逃一死。
与其说是赵王后设计了她的死亡,不如说是她自己亲手参与见证了自己的结局。
在她死后,被公子羽收买出卖她的绿珠,顺理成章成为王后的新晋亲信,继续为韩国刺取情报。
深谙人心的韩琼华知道,让赵王带着一片原谅色知道真相,自己的国家必然会受到牵连。
只有让王后泄了愤,以这样的方式告别,至少可以保全自己的国家,以及,那个背弃自己的那人。
他们,在利益权衡面前,都毫不犹豫地选择放弃了她。而她,却连死,都要想方设法保全他们。
只是在她死的时候,溢出满屏的悲伤,让人动容。她终究,还是动了情,也伤了心。
韩琼华,原本只是一个喜欢骑着马打猎,在野地上配着烈酒烤肉吃,天真烂漫的姑娘。
却终究被困在这深宫,消耗韶华,做那任人修剪的盆中景。
临死之前,韩琼华为李皓镧唱了一曲《击鼓》,也是为自己所唱:
如果不是因为战争,她便不必被迫远离故土,与家人天各一方。或许她也会遇到一个真心待她,视她为珍宝的男子,一生一世一双人。
而不是深陷在这吃人的后宫,尔虞我诈。唯一的一次对真情的向往与试探,却也是输给了人心,败给了皇权。
即便公子羽如同唐明皇一般,在无数个午夜梦回里惊醒,然后悲痛恸哭,夜不能寐。那个已经化作一缕芳魂的女子,终究是看不见了。
那些所谓的红颜祸水,归根结底,不过是些无辜的女子。她们不过是男人们为自己的失败,而找的一个藉口而已。
韩琼华,这样一朵盛开到极致,却又陨落在深宫中的曼陀罗,令人叹息。
李皓镧一开始喜欢的人是公子蛟,可公子蛟为了权利,娶了自己的妹妹,背叛了自己的感情。直到后来她被吕不韦救了,跟吕不韦原本是合作关系,可李皓镧却爱上了这个花言巧语,口吐“莲花”的大商人吕不韦,不可否认吕不韦的智谋跟数次的并肩作战,让李皓镧产生了感情。
可吕不韦还是为了权利牺牲了爱情,李皓镧被送给赢异人,赢异人一见钟情爱上了这个气质优雅,善良美丽的姑娘,她成为了赢异人心中最美好的存在,李皓镧为了报仇,为了将欺负自己的人踩在脚下,她也别无选择。
李皓镧跟吕不韦的那段感情只能埋在心底,赢异人的爱慢慢感化她,李皓镧为异人生育一子,而异人却在登基后三年去世。赢异人跟李皓镧儿子成为了下一个王,跟吕不韦的感情注定要永远放在心底。
公元前235年(始皇十二年),前秦国丞相吕不韦,自尽于迁蜀的路上,用这种不怎么光彩的方式,为自己传奇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说起吕不韦,即便是放到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来看,也应该说是相当了不起的人物了。他早年是富甲一方的大商人,然后以敏锐的眼光发现了“奇货可居”的嬴异人,提出了“大子之门”的计划,并且通过缜密而大胆的运作获得了成功。之后他被命为丞相,先后辅佐两任秦王,挫败了东方六国的合纵计划,并为秦国开疆拓土。而秦国自然也给予了他丰厚的回报,文信侯的爵位和十万户的封邑,以及秦王嬴政“仲父”的尊称。担任秦国丞相十余年时间,“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可以说他是那个时候天下最闪耀的几个人物之一了。
《皓镧传》里的吕不韦
然而,这样的一个大人物,大势力,为何在3年时间里就迅速的衰败了?甚至最后连性命都无法保全?这里面自然是有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吕不韦的迅速败亡,离不开三股反对势力。
一、秦国旧贵族势力
相比于东方六国,整个战国时期秦国给人的感觉,似乎一直是一个革新的,开放的国家。确实,在秦国崛起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外国人”的身影,早些的如百里奚、商鞅,后来有李斯、蒙骜父子等等,都是六国移民。这似乎给人一种秦国没有什么保守旧贵族势力的感觉。但其实不是这样的。或许因为历史的原因,秦国的旧贵族势力不像六国那么“显赫”。但是,作为同样从周代的社会政治框架下托生出来的国家,又怎么可能没有贵族势力的影子呢?君不见,变法的商鞅最后是怎么死的?
《大秦帝国》商鞅剧照
吕不韦依靠王权获得了在秦国一言九鼎的地位,但显而易见的是,秦国的旧贵族并不会那么心甘情愿地就把权力交给一个“外国人”。在吕不韦势力强大的时候,这些人可能无法撼动吕不韦的地位,但当他面对挑战的时候,这些旧贵族在背后捅个刀子,那是非常在行的。所以当后来吕不韦倒台的时候,秦国贵族纷纷出来踩上一脚,那真是一点也不奇怪。
二、吕不韦和嫪毐
其次,吕不韦的败亡,和嫪毐势力有密切的关系。说起嫪毐,这也是战国后期一个“传奇”人物。嫪毐最早是吕不韦的舍人,后来因为长得好看,某方面特别厉害,被吕不韦送给了太后。估计按吕不韦本来的想法,送个人到太后身边,应该有控制或者利用太后的意思,但不想给自己挖了个大坑。嫪毐得到太后宠幸之后,很快就建立起了不下于吕不韦的权势。这样,秦国就有了吕不韦和嫪毐两个势力不相上下的敌对集团。像《战国策·魏策》里面就有一段话:“今由嫪氏善秦而交为天下上,天下孰不弃吕氏而从嫪氏?天下必舍吕氏而从嫪氏,则王之怨报矣。”吕、嫪两个集团的冲突,连魏国都已经知道了。
《皓镧传》里朱戬饰演的嫪毐
前238年(始皇九年),嫪毐和太后的事儿给人捅了出来,秦王自然是大怒,派昌文君等人前去平叛。也有人认为,这个昌文君就是吕不韦(见《郭沫若全集》),不管是不是,吕不韦此时肯定是想尽快把嫪毐弄死的。一方面消除自己的敌对势力,另一方面也是要杀人灭口吧。然而,天不遂人愿,嫪毐的叛乱虽然被很快镇压,但嫪毐本人却没死。然后,关于嫪毐怎么进的宫,怎么成了假太监这些事儿,自然就给添油加醋地抖搂了出来。虽说秦王嬴政称吕不韦为“仲父”,但对吕不韦给自己介绍个“便宜老爹”,甚至还弄出两个兄弟来的事儿自然是大为光火的。这件事也就成了秦王消灭吕不韦势力的导火索。
三、吕不韦和秦王
当然,导致吕不韦灭亡的最强大的力量还是秦王嬴政。
说起吕不韦和嬴政的关系,这真是一个千古疑案了。但不管嬴政是不是吕不韦的亲儿子,在嬴政成长的过程中,吕不韦都是有重大贡献的。可以说,是吕不韦保护着秦王母子,从在赵国做人质的凄惶生活,到回到秦国再到一步步走上王位。秦王嬴政称吕不韦一声“仲父”,一方面有对他功绩的肯定,另一方面,起码在嬴政成年以前,这一声“仲父”里应该是有几分感恩之情的。
《皓镧传》里的少年嬴政剧照
但是,面对逐渐长大成人的秦王,精明一世的吕不韦犯了一个重大的错误。这其实也是现在很多父母都会犯的错误,他似乎沉溺在“父亲”这个角色里,没有意识到秦王已经长大了。当然,对普通的家庭来说,孩子即便是长大了,父亲也依然是父亲。但对皇室来说,皇帝就是皇帝,即便是皇帝的亲父亲,除了血缘之外还得加一层臣子的身份呢!况且是吕不韦这种,不知道有没有血缘的“仲父”。
《皓镧传》里的成年嬴政
秦王嬴政年幼的时候,吕不韦作为丞相,同时也是秦王的“父亲”、老师,大权独揽的同时,也按照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王”的形象在培养嬴政。那部皇皇巨著《吕氏春秋》,其实也是写给嬴政的教科书。但是,当嬴政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不管这个想法是成熟还是幼稚,作为君王,他总要收回自己的权力的,尤其是当嬴政亲政之后。这个时候的吕不韦,就应该适时地转变自己的身份,回到臣子的位置上。然而,他并没有。
嫪毐和太后的事被捅出来,吕不韦自然也是脱不了关系。史载:“王欲诛相国,为其奉先王功大,及宾客辩士为游说者众,王不忍致法。”然后第二年,秦王在齐人矛焦的劝说下,接回了太后,免了吕不韦的相国,让他到河南就国去了。
《皓镧传》吕不韦被废
应该说,到此时为止,秦王对吕不韦的处理,还是念了旧情的。但是,东方六国以及吕不韦自己,又往上添了最后一把柴火。吕不韦回河南就国之后,史载“岁余,诸侯宾客使者相忘于道,请文信侯”,当年把嬴异人当做“奇货”的吕不韦,自己也被当成了“奇货”。当然,这时候的六国是真想请吕不韦出山,还是不约而同的想把他架起来烤死,这就很难讲了。果然,不久之后,秦王书信到了:“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於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吕不韦自然明白秦王的意思,于是就有了全文开头的那一幕。
文史君说
吕不韦的一生,无疑是传奇的一生,最后的结局,也难免让人感叹。我们今天的人回过头去看这段历史,如果要概括其败亡的根本原因,或许可以概括为“不知进退”这四个字。
积极进取,可以说是吕不韦前半生成功的制胜法宝。但一味的进取而不知道后退,也导致了他最后的失败。当秦王逐渐有了自己的权力意识的时候,如果他能转变自己的角色,退回到臣子的位置上来;甚至在被罢免了丞相就国河南之后,如果他能低调一些,闭门谢客,不和六国使者有任何接触,兴许也能安享晚年。
当然,历史没有如果。所有这些,,都只是我们今天的人隔了两千多年回头看,才能说出的一些分析。这样的分析,对我们做人做事兴许能有些参考,而对历史的当事人,还是多一份宽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