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的前途是什么
前途光明的中国陶瓷
俱往矣,逝去的2002年带给陶瓷界的惨痛教训可谓深刻,比如说仍旧持续的陶瓷反倾销,比如说杂七杂八众多品牌的轮番更迭,比如说诸多名企加入到降价的洪流中……等等, 这些足够令一些人士反思一生,忏悔一百年。
面对如此景况,便不等于中国陶瓷陷入死亡的困境,仍是有希望的,而且是前途光明--
负伤的勇士并没停止前进的脚步
他们重整衣装 披挂上阵
目光如电变得更加坚定
风雨中高昂起他们不屈的头颅
可以用这四行诗来形容那些日以继夜不断劳碌奔波在陶瓷战线上的勇士们,他们为陶瓷鞠躬尽瘁,为陶瓷苦与乐、鼓与呼。
前几日,与业内一技术老总攀谈,当谈及佛山不少往日名企,正一步步走向衰退、倒闭、灭亡之路时,他不免有些痛心:“人才、管理、技术,或者说窑炉、压机、化工以及原辅料佛山应有尽用,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这种环境中如做不好,便是老板们的失误”。
一番话,颇让人深思。企业一旦技术上、管理上成熟以后,便要看经营者的品位与观念了。做得优秀者,深谋远虑,运筹帷幄,企业管理井井有条,市场开拓势如破竹。做得差者,目光短浅,因小失大,只看当日收入,不思明日存亡。
中国陶瓷发展到今天,可以说坎坎坷坷,极为辛苦。毋庸置疑,当今世界第一产陶大国的地位无可替代,而且创造了许多世界之最。谈及它的历史,更是闻名遐迩,其中所蕴藏的陶瓷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过去、现在,虽不可同日而语,但毕竟有渊源可寻。现在是陶瓷大国而非强国,那么,10年、20年、50年之后呢?谁也不能断定中国陶瓷永也摆脱不了弱国的位置。
不妨静下来分析一下,在原有的陶瓷板块的基础上,佛山陶瓷的西征东讨北上的奋力外拓,河源、清远陶瓷新锐区域的兴起,西部陶瓷大开发的进一步深入,山东陶瓷的迅猛发展,业内集团企业的增多,出口形势的扭转,市场新元素的出现,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持等等,都让我们看见面前的万缕曙光与强大希望。
中国人向来喜欢说“不以成败论英雄”或者“只管耕耘,不问收获”之类的话,如今,这些话似乎都发生了本质的转变。英雄,还是要论,这就要看“英雄”是“短命三郎”还是“常胜将军”,这之间仿佛有一种叫“坚持”或“进步”的东西给区别着、隔舍着。而耕耘之说,也是要盘算收成之事的,如若只管埋头苦干,不计前面危险,那准是莽汉似的傻子做法,这年头,谁都指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因此说,对于有着光明前景的中国陶瓷,现在所有的工作都是在为未来的远大目标作着必要的准备与操练,随时都可以奋身而起,随时都可以长练当空舞,万里奏凯歌,随时都可以获取胜利。因此说,2003年,奔赴胜利过程关键性的一环,幸福的小肥羊已向她睁开春光明媚的眼。
故宫陶瓷馆时隔两年重新开放,对我来讲还是十分期待的:
1、规模大,品种齐全。
2、数字化应用提供不一样的参观体验。
3、推出配套出版物,让陶瓷文化源远流长。
故宫陶瓷馆时隔两年重新开放一时间不知道吊起了多少网友们的兴趣,中国作为陶瓷之乡,对陶瓷事业的发展和了解程度举世闻名。如果今生有机会能够到故宫陶瓷馆一饱眼福也算是值得了。
一、此次陶瓷展览规模宏大,内容丰富。中国的英文单词叫China,如果将这个单词的首字母换成小写china就是瓷器之意,也从一个侧面暗示了我国是陶瓷之乡。此次故宫的陶瓷展览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改,不仅丰富了陶瓷的种类还丰富了许多其他的内容,让我们可以通过这次展览对我国的陶瓷文化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能够在短时间内集中精力观看这么多的中国瓷器,实在是一种享受,不管是对大人而言,还是对孩子而言,这次参观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二、结合多项数字化技术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现代化的发展就是要应用到现代化的服务当中去的,数字化的应用应该提升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陶瓷展览自然也不例外。结合各项软件,小程序等可以给游客们提供不一样的参观体验,与此同时进一步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知识理念。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仅让我们多角度地提示等,观赏到了陶瓷的魅力,还极大程度的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我们观赏的效率。
三、高质量配套出版物,接续发扬陶瓷文化。我国的陶瓷文化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如今的陶瓷展览即便规模再宏大,内容再丰富也难以让我们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的足够到位。所以故宫博物馆推出了高质量的配套出版物,让我们在线下至于也能够领略陶瓷艺术的魅力。我国的陶瓷文化也需要继承和发扬,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今天的我们虽然说是参观,其实也是背负着一定的历史责任和使命的。
四、结语瓷器文化是我国继承和发扬了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发展至今天,离不开一辈又一辈人的努力,如果有机会一睹我国陶瓷文化的魅力也算得上是三生有幸了。故宫陶瓷馆时隔两年再次开放,想必一定会吸引不少游客吧,期待这次不一样的陶瓷盛宴。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景德镇
景德镇陶瓷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瓷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薄胎瓷人称神奇珍品,雕塑瓷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景德镇陶瓷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景德镇陶瓷有四大特点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
景德镇陶瓷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瓷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景德镇陶瓷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青花瓷
青花瓷创烧于元代,是以色料在坯胎上描绘纹样,施釉后经高温烧成,釉色晶莹、透彻、素静、雅致。青料溶于胎釉之间,发色青翠,虽色相单一,但感觉丰富。青花瓷经久耐用,瓷不碎,色不褪。
粉彩瓷
粉彩亦称软彩,是瓷器的釉上装饰,白清康熙晚期开始,到雍止、乾隆年代,益臻完善。其制法是:先在白胎瓷器上勾出图案轮廓,再堆填色料,在摄氏七百多度的温度下烘烧而成,颜色柔和,画工细腻工整,有国画风味。又有浮雕感,画面充满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有以中国历史故事和神话为主的人物,有秀丽多彩的山水,有栩栩如生的花鸟翎毛,有工整对称的几何图案等。
颜色釉瓷
在釉料里加上下某种氧化金属,经过焙烧以后,就会显现出某种固有的色泽,这就是颜色釉。影响色釉呈色的主要是起着色剂作用的金属氧化物,此外还与釉料的组成,粒度大小,烧制温度以及烧制气氛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说“自然界有什么颜色,就可以烧制出什么颜色的瓷器”,您如果参观一下景德镇的颜色釉瓷,就会相信此话不假。当然,有许多颜色釉的配料和烧制是十分困难的,如“祭红釉”,就有千窑一宝之说。
雕塑瓷
景德镇陶瓷雕制作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多年前,远在隋代就有“狮”、“象”大兽的制作。当代的景德镇,瓷雕工艺精湛,工艺种类齐全,有园雕、捏雕,镂雕、浮雕等;产品多样,有佛像尊神、花草鱼虫、亭台楼阁、动物玩具等;造型优美、形神兼备、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装饰丰富,有高温色釉、釉下五彩等;艺术表现力强,有的庄重浑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丽堂煌,色泽艳丽。
这次去苍南,就去了制作瓷器的碗窑村。碗窑村位于苍南县玉龙湖河谷中上游,桥墩水库尽头。建于明洪武年间,融民居、古陶瓷生产线、古庙古戏台于一体的碗窑古村落是清代浙南地区烧制民用青花瓷的主要基地,至今村民仍完整保留着300余间清初样式的古建筑。古村因其保护完整,以及独特的村庄结构,村民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被人们誉为“活生生的历史博物馆”。
村子背山面水,古色生香。未走近,远远地就看到,山路崎岖蜿蜒,屋宇错落有致,涧水潺潺湲湲,村子活像一幅油画展现在你面前。进入村子,古朴的建筑与石阶会引领着你前行。沿着蜿蜒的石阶行走,你会发现村子里很安静。石阶、木屋、小桥、流水、仙人掌、水车、戏台、作坊、吊脚楼,以及悠闲的人们和站在房顶瓦片间轻啼的公鸡,无不体现古村原汁原味的美。
碗窑的美大多体现在建筑。村内的古民居多建于清末年间,现存有的300余间房屋皆为木结构,这些房屋均依山而建,不仅错落有致,且布局巧妙,迤迤逦逦,形成了别致的线条美。而且房子的周围还建有水渠,潺潺流水穿村而过,与古朴的建筑,悠悠古巷互相呼应,构成一幅典雅而恬静的农家风俗画卷,令人不停驻足流连。
在陈氏祖宅前我停留了一会儿。出陈宅,是一段倚墙而筑的小路。沿着石阶前行,前面出现了一座精致而又古朴的吊脚楼。吊脚楼是碗窑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它的构造类似于木廊桥,整座建筑未采用一枚钉子,而是利用力学结构而建。这种风格独特,颇具浙江山乡风韵的建筑,是清代浙江能工巧匠的杰作。这种古朴轻巧型建筑极适合写生,遗憾的是,这种建筑已经不多了,村中也仅存4座。
过了吊脚楼,前面人声喧哗,我循着人声而去。转个弯,便来到了古陶瓷手工作坊。作坊内,一位老师傅正在制作陶器泥坯,四周围满了观看的游客。我也走进去观看。老师傅的面前有一个木质转盘,只见他将陶泥置于盘上,然后转动转盘,并对泥巴进行拉制,顷刻之间一只只造型优美的碗坯便成形了。我站在那里看得目瞪口呆,觉得十分神奇。如果将那些泥坯烧成瓷器,我总觉得那瓷器的光亮能照出我们的人生与人性的光辉来。因为制作瓷器的过程的确需要心境,瓷器的光也恰如一面境子,瞬间能折射出人性的光辉。
龙窑是碗窑村标致性的建筑,也是村内仅存的一条窑,同时也是浙江省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烧制青花瓷的一条窑。龙窑沿山坡而建,系砖土结构,全长约50米,宽约7米,因形状像一条长龙,俗称“龙窑”,由于碗窑依坡而筑,形成阶梯,也称“阶级窑”。龙窑自下而上层层叠叠,共有13级,中间逐层隔断,仅在窑底设有空洞,让逐层相通、烟火相连。龙窑最低一级正面开拱形火门,自正面烧窑,各层级侧面分设有拱形火门,自侧门可以直接点火烧窑。因碗窑是清代浙南地区烧制民用青花瓷器的主要基地,乾隆年间碗窑制瓷业更是达到鼎盛时期,当时全村有龙窑18条,大小水碓500多座,作坊700多间,产品远销大江南北,年产值达8万银元。现村中仅存的龙窑建于清康熙年间,于近年才停止使用。
从村民口中得知,龙窑以制碗为主,以荷花盖碗最负盛名,以前烧制瓷器时,村中的男子主要负责制作碗具,女子则为碗具上画。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苍南碗窑也渐渐退出市场,走向衰落。然而古村落“依山筑房、沿山建窑、引渠入村”的独特而典型的村落建筑格局,以及原有的风貌,完好的建筑与遗存的古韵不断地吸引着游客前来探访与品味古村百年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