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片标本鉴定 是否与龙泉窑有关
瓷片为龙泉窑系瓷片,第二张图片是元代早期,其工艺特点较明显,碗的圈足内外倒角,足心中于有一乳丁纹(俗称鸡心纹)碗外壁(墙)用竹片修胎,用手模有棱角感,釉色青中带灰,鱼子纹开片。第二张图片看似是元末的,近似于梅子青,“盘”中间玉壁状火石红无釉处是叠烧工艺所致,盘中心的脐状釉和葵唇口有元末遗风,口缘微微外张。看瓷器开片用20--30倍放大镜较好,开片四周微微上翘,片于片之间看似断,并没断,是在釉和胎之间微妙表现的,这要多观察,慢慢感悟。
标本年代: 婺州窑,元代
.
婺州窑的南方分相釉(南方钧瓷)类型有三类品种:
一类为:半哑光蓝白玉毫窑变类型(考古发掘报告里常以“钧瓷类型”命名)。分相之间间距小,最表层分相釉层呈现小玉毫状态(细小的雨点、一丝丝的流淌);
一类为:半哑光乳浊状态淌釉类型(考古发掘报告里常以“灰白浊釉类型”命名)。分相釉之间间距较大,最表层分相釉层呈现大面积流淌状;
另一类为:玻璃质感略强的流淌型类型(考古发掘报告里常以“乳光釉类型”命名)。此种类型古瓷玻璃质感略强,手触摸最表层釉面时,无明显涩手感。分相釉之间间距较大,最表层分相釉层呈现大面积流淌状;
.
本文标本釉面: 本瓷片标本为“半哑光乳浊状态淌釉类型(考古发掘报告里常以“灰白浊釉类型”命名)”。最表层釉面呈哑光状态,用手触摸时,有一定的阻碍感(涩手感)。微观下50~100倍观察最表层釉面,可以观察到属于釉面较为明显的氧化(老化)剥釉所致。最表层分相釉层为浅蓝色淌釉流淌。最表层分相釉层的分相与分相之间,分相间距较大,使得肉眼观察时,为窑变间距较大的流淌状。此种类型(考古发掘报告里常以“灰白浊釉类型”命名)的古瓷属于市场经常可遇的品种。最表层分相釉层与底釉交汇处具也有明显两次上釉痕迹,且两次上釉痕迹交界线明显。
本文标本胎质: 深灰砖红色,属于“半烧成”状态,胎质中颗粒感较强,属于婺州窑中较为粗质的品种。深灰砖红色胎质外部被釉面整体包裹,属于满釉裹足垫烧。
此类蓝色流淌窑变品种,在吉州窑、西坝窑中也较为常见。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市场对婺州窑的了解很少,以及考古专业领域对南方分相釉的研究也相对较少等原因,经常将此类婺州窑的古瓷误判为吉州窑古瓷,或直接概括为“吉州窑类型(吉州窑系)”。其实,婺州窑在唐代就能够烧造出此类精美的蓝色窑变流淌型器物。越窑上林湖官窑遗址中,也陆续发现在烧造此类精美而奔放的流淌型“南方钧瓷”。
A、霍窑
胎土细腻,釉色洁白,制作极为规整。采用四至五个(多数)乳钉支烧,因此器物内外留下支钉痕,或乳钉粘附在器物上。此外,霍器质脆,用手能把瓷片折断(含铝、温度不足缘故),故难以久传,出土及传世完整器寥寥无几。
器型有仿定折腰盘、洗、盏托、高足杯、盖罐之类。霍窑白瓷崇尚素面,也有少量印花装饰。
B、枢符瓷
枢符器是元代官府机构(枢密院)在景德镇定烧的瓷器.胎体厚重,釉呈失透状,色白微青,恰似鹅蛋色泽,故称卵白.印有”枢府”,”太禧”等字款的器物,无论在胎质,釉色,制作工艺上都比较精湛.
枢府在制作上的特征是圈足小,足壁厚,削足规整,足内无釉,底心有乳钉状突起,采用铺沙渣(高岭土和谷壳灰的混合物)的垫饼仰烧方法. 在底足无釉处,呈现铁质红褐色小斑点,且在边沿粘有沙渣.
C、磁州窑
胎土粗糙,装化妆土,制作规整。采用五个乳钉支烧,因此器物内留下支钉痕,器物无釉。盏托、碗盘、盖罐之类多见。
我空间里有元代白釉瓷片标本,你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