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收藏明清官窑瓷器?
为什么要收藏明清官窑瓷器
一说起中国的官窑,就能联想到宫廷剧里太监或者奴婢细心擦拭宫内大大小小的瓷器摆件的画面。
在明清时期,也就一百多年前,一般百姓是看不到官窑的,只有少数流传宫外,都是宫廷里太监或者奴婢受赏送出宫外或私自偷出宫外。
明清官窑历史价值,你知多少?
全世界最值得投资的品种是中国瓷器
想想中国的英文是china,亦有瓷器的意思,投资瓷器意味着投资中国?当然不能这么肤浅,能以一个器物来给国家命名,可见其背后的文化力量支撑以及它对世界的影响力。
其中投资明清官窑瓷器经济效益最好。为什么呢?
其一,中国明清官窑瓷器历史悠久。
首先中国的景德镇从洪武二年到宣统三年,中间跨度643年,在643年当中有记载的烧造的时间差不多整整将近五百年,其中万历三十五年停灶以后中间有一段,包括中间还有明代空白期的停灶。
其二,物以稀为贵,明清官窑瓷器很稀缺。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都热衷于收藏古物,对御制器物亦是精益求精。当时的官窑瓷器有一个特点,很多都承载着帝王的思想和愿望,还有很多历史的背景。
一百年前,中国的明清官窑瓷器是一般老百姓官窑看都没看过
太监宫女是在皇宫后宫里边打扫时才有机会接触上太和殿朝拜的大臣也只是瞄视旁边的彩色瓶
直到1925年故宫开放,普通百姓才有机会看到神秘的皇家瓷器,短短的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不但能看能摸,甚至还可能拥有一件,但是它的数量是非常珍稀的,是一种稀缺资源中的稀缺资源,因为现在大部分官窑都在博物馆。
在鱼目混杂的市场,鉴别真伪是一道难题
一个好的艺术品,它的收藏背景非常重要,我们在收藏时,一定要站在世界的高度上收藏从历史的高度去审视每一件作品,尤其是它背后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不懂没关系,小编还带来了一堆干货喂饱你(行家可以飘过了~)
下面是明清历代官窑部分款识,可供大家参考:
1、大明嘉靖年制真品的款识
2、大明正德年制真品的款识
3、大明宣德年制真品的款识
4、大明成化年制真品款识
5、大清康熙年制真品款识
6、大清雍正年制真品款识
7、大清乾隆年制真品款识
8、大清嘉庆年制真品款识
9、大清道光年制真品款识
10、大清咸丰年制真品款识
11、大清同治年制真品款识
12、大清光绪年制真品款识
往期精彩内容:
视频解析小叶紫檀棕眼知识,太全面了
硬币收藏中的“天坑币”,如果能够碰到一枚,那就是太幸运了!
哪位老铁认识这手串是什么材质
大明嘉靖年制官窑款挺值钱的,嘉靖朝的官窑青花小件瓷器的胎体坚致细密、较轻薄,大件瓷器坚致但较粗、胎体厚重;小件器的釉面肥润光亮,大器欠平整,釉色白中闪青或闪灰。嘉靖朝的青花瓷器主要用西域地区的钻料回青及江西产的石子青配合使用,描绘出色彩艳丽闪紫的纹饰。由于回青料含铁量低,所绘纹饰没有黑色斑点,又由于含锰量高,纹饰浓艳泛紫。
一、上海博物馆藏洪武官窑瓷器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洪武官窑瓷器不算太多,但品种较丰富,这使得我馆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陶瓷陈列”就已使明清景德镇瓷器部分有一个良好的展示开局,尽管最初有一些器物被定为元代,后来,新的时代概念出现,洪武瓷器成为展厅中十分引人注目的部分。
明洪武釉里红花卉纹大罐 上海博物馆收藏
展品中的主体是釉里红瓷器,有大罐、大碗、大盘、梅瓶、双环耳瓶、碗和盏托等。其中大罐的引人注目是毫无疑问的,这件高48.8厘米的大件作品,是馆藏洪武瓷器中最大的作品,这种器物在传世和出土洪武瓷器中也应是体量最大的。同类型作品国内外有多件, 1994年景德镇珠山东门头明代御器厂旧址出土了与此器造型纹饰相同的青花带荷叶形盖的大罐,经修复后基本完整复原。但同类型釉里红器未见发现。
明洪武釉里红花卉纹大碗 上海博物馆收藏
还有釉里红缠枝花卉纹大碗,口径40.4厘米,可说是古代瓷器碗类中的超大型作品了。内外都绘釉里红纹饰,呈色较好,外壁的缠枝扁菊纹为洪武瓷器的最常见装饰纹样。在传世品中,相同风格或相似尺寸的釉里红大碗有多件。
釉里红缠枝花卉纹菱口大盘,口径45.5厘米,是洪武釉里红瓷中的大口径瓷盘。在元代景德镇瓷器中,有一大批青花大盘,其中也有菱口盘,所以,洪武时期出现这种大盘显然毫不奇怪,它们是元代瓷盘制作的延续和发展。当然,在整体风格上已与元代作品存在明显区别了。洪武菱口大盘有青花和釉里红两种。由于配方和烧造及造型、纹饰等具有差异性,因此,洪武菱口大盘有着明显的独特风格。这种大盘在国内外保存有一定数量。各地收藏的相同造型作品,纹饰大同小异,烧造质量也有差别,发色好的作品与发色差的作品相差很大。
当然,上博洪武藏品中最有特色的应是釉里红云龙瓶,此瓶高45.5厘米。瓶的样式可在元明铜器上见到。传世品仅见两件,除此件外,另一件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两件作品造型、纹饰完全一样,但有趣的是旧金山那一件器身所绘龙纹与上海博物馆这一件完全相反,前者龙头向右,后者则向左。过去曾认为这两件器物应该是成对作品,造型、纹饰和釉里红色泽均基本相同,龙头的向左和向右说明它们是配套制作,笔者也同意这样的说法。但现在看来,这样的认识可能不一定完全。
对这类作品,有的专家认为可能是永乐时期的产品,因为景德镇御器厂旧址曾出土过署有永乐元年和永乐四年年款同类风格洗口器的口沿残片。但从那两块碎片的风格看与这种作品还有区别,碎片的洗口较高,款识就写在口外缘,颈部莲瓣纹也较宽大。传世完整器洗口较高,一周绘花纹,颈部莲瓣纹较细长。当然,也可以认为,这样的作品可能在洪武末至永乐初年均有烧造。
青花春寿瓶上海博物馆藏
上海博物馆还藏有青花云龙纹“春寿”瓶一件,高37厘米。这种瓶通常认为传世共有4件,目前大家较熟悉的有上博藏品和日本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及英国格拉斯哥博物馆藏品。这些作品的造型、纹饰基本相似,均为同时期制作。此类瓷器有两个特殊的方面,一是器身有青花“春寿”二字,这在景德镇瓷器上是独特的。
“春寿”瓶的造型与常见的明初或元代梅瓶不十分相同,似乎没有可比性,束腰身的风格几乎难以找到相同者,而底部内凹的则更是少见。从青花画面和烧造风格看,似更同元代景德镇瓷器接近,尤其是云纹的画法,与一些元青花的绘画风格是一致的,可以说此类瓶的烧造年代,应该说具备的是元末明初特征。
二、国内外收藏的洪武官窑瓷器
传世共有多少洪武官窑瓷器?过去没有一个明确的统计数字,大家只是认为数量不多而已。经过此次在南京艺术学院举行的明代洪武瓷器学术研讨会后,我们对国内外大约收藏了多少件洪武官窑瓷器已有一个较清晰的概念。据国内外已发表和相关研究机构已公布的洪武官窑瓷器数量统计,可能超过230件,分藏于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和私人藏家手中。其中北京和台北两家故宫博物院的收藏最为丰富,根据蔡义和黄卫文先生的报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洪武官窑瓷器75件,而据廖宝秀女士介绍,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40件。两院合并总计有115件左右,约占全部传世品总数的50%。当然,目前的数字肯定是不完全的,国内外还有一些收藏未进入我们的统计视野,也有的可能还未被确定为洪武官窑瓷器。
明洪武釉里红花卉纹盘 南京博物院藏
综合国内的其它收藏情况,除了上海博物馆外,南京博物院也有部分收藏,釉里红大盘就藏有5件。另外,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市博物馆、扬州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景德镇陶瓷馆等都有传世品收藏,另外,地处祖国边陲的西藏博物馆也有收藏,显然是当年中央政府的赏赐之物。在港台地区,香港艺术馆、天民楼等也有洪武瓷器收藏,台湾的鸿禧美术馆等也有收藏。
在国外,洪武官窑瓷器的流传也较为广泛,收藏的区域以欧美和日本为多。
在英国的大英博物馆,至少有十数件高质量的洪武官窑瓷,还有托管该院并展出的大维德基金会藏品中,也有同时期的官窑作品。另外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等也都有收藏。瑞士保尔博物馆、瑞士玫茵堂、荷兰海牙市立博物馆、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文物博物馆等。这中间,有的收藏为我们所熟悉,也有过去不十分了解的,如瑞士玫茵堂的历代陶瓷收藏十分丰富。
美国的洪武瓷器也有多家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如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布鲁克林博物馆、洛克菲勒中心、华盛顿佛利尔博物馆、波士顿博物馆、堪萨斯艺术博物馆等都有收藏。
在中东地区,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比·沙莱博物馆,以收藏众多元青花瓷出名,同时,该馆也拥有多件洪武官窑瓷器。另外,同样有着不少元青花器收藏的德黑兰伊朗国家博物馆也见有洪武青花瓷。
纵观国内外的收藏情况,各地收藏的洪武官窑瓷器,各有特点,但万变不离其宗,基本风格不变。
景德镇明代御厂遗址出土红绿彩盘残片 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综合传世及出土的洪武官窑瓷器品种,计有青花、釉里红、高温红釉、蓝釉、白釉、绿釉、酱色釉,还有外红里蓝、外酱里蓝、里黑外白、里蓝外酱的高温两色釉以及白地红彩、白地红绿彩的釉上彩等。目前,传世品中最多的是釉里红瓷,青花器较少,但在已发现的景德镇御器厂旧址出土的青花瓷器碎片较多,可能在当时有较大量的生产。过去一般都认为洪武釉里红瓷是当时烧造最多的品种。至于那些绿釉和白地红彩、白地红绿彩的器物,目前未在传世品中见到,只有出土的碎片标本。
洪武官窑瓷器在专业人士和收藏圈中被认识,也有一个较长的认识过程,专业人士对洪武官窑瓷器的深刻认识,首先主要是那些有这样收藏的博物馆和相关单位对景德镇官窑瓷器有深入研究的专业人士。很快,海外专业人士和收藏圈也开始重视洪武官窑瓷器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洪武官窑瓷器在艺术品市场上的强劲走势,曾不知不觉的达到了历史上瓷器拍卖的最高峰,它们与其它最有竞争力的明代官窑瓷器一样,成为一个新的时代珍藏品牌。目前在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收藏的这些数量不多的传世洪武官窑瓷器,是见证明清收藏历史的重要名品。
两岸故宫博物院是洪武官窑瓷器的主要收藏代表,历史上的天灾人祸没有摧毁宫廷中全部的洪武瓷收藏(当然历史上也有很多破坏,如北京四中出土的许多洪武瓷标本,可能就是当时被损毁的结果),而其它收藏机构能够收藏洪武官窑瓷器也是幸运的,尤其是在早期没有人知晓洪武官窑瓷器之前,在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偶然收入这样的作品,实在是难得的。当然,现在要收藏洪武官窑瓷器这样的作品,难度显然很大,因为传世品本来就较少,绝大多数已被收藏于国内外文物机构中,市场上出现的少量作品,早已是凤毛麟角了。
瓷片收藏可以让人与古瓷器零距离接触,所以大部分的人都会想要收藏瓷片。下面为您精心推荐了古瓷片的收藏价值,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古瓷片的收藏价值第一,它量大品全,容易寻找。自东汉至今,无论何朝何代,全国各地瓷窑林林总总,有的此起彼伏,有的长盛不衰。除有宋以来朝廷设官窑专为宫廷烧制非卖品的御用瓷外,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各地民窑,生产过数量极大的古瓷运销大江南北。虽经历史的振荡,传世的完整器为数不多,但这无数古瓷以残伤或碎片的状态仍然留存下来,或在窑址,或在弃坑,或在村落旧址,或在城镇遗迹,甚至田间地头、断崖陡坡都会有古瓷残片散布。它像一座古代瓷器的实物宝库,供给学习者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参考资料。
第二,古瓷片内涵丰富,信息量大,几乎专家著作中对各朝代各时期古瓷特征的所有论述,都能从古瓷片中找到实物证据,这为学习者从本质上理解古瓷特征与发展规律提供了直观的教材。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瓷器的造型、胎质胎色、釉质釉色、彩料呈色、纹饰特征、烧制工艺以及明代以降各朝官民窑器的款识花押等,都能通过瓷片的收集得到感性认知。古瓷片真是一部能看能摸的古瓷百科全书!
第三,碎瓷片真品率高,通过对它的观察学习能得到真知。一般说来,古瓷片大都是从工地、遗址以及古代各个时期人们生活过的地方出土或散布于地表浅层的。它售价低,利润少,几乎无人专门仿制,因此,在古瓷仿品泛滥成灾之今日,古瓷片的真品率是最高的,是古瓷收藏者最廉价、最可靠的学习材料。
瓷片收藏知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城市化、小城镇建设在国内如火如荼,不夸张地说,整个中国像个“大工地”。如此的“大兴土木”,基础设施建设纷纷打桩筑基,带来一个直接的结果是:诸多不同年代堆积的文化层,因“掘地三尺”而见天日。几乎每个城市,均有基建带来的“抢救性发掘”。而一块工地,只要历史上该处有人“安居乐业”过,古瓷片被挖掘出的例子便不胜枚举,繁复缤纷。以往,也许偶然有爱好者来到工地寻寻觅觅,图省事的只需花包香烟钱,请推土机师傅手下留情,就能在推土掩埋之前,拾捡起一些有年代、著名窑口、图案完整而稀有的古瓷片。更多的情况是,这些古瓷片在施工者的“视而不见”中被掩埋。甚至,为了土地不含“杂质”,有些工程处还专门请人来拾捡这些“麻烦”,然后集中敲得更碎,倾倒河沟或掘坑深埋。无数古瓷片也许失去了再“见天日”的机会。
伴随着国内历史上的第4次收藏热潮掀起,在媒体的宣传鼓噪、周边收藏人士增多的影响带动、以及完整古瓷器传世少、价格越来越昂贵使一些初学者却步的情况下,拾捡无赝品、几乎“零成本”的古瓷片之风在这两年内陡然兴盛。以至于一旦一个新工地开工,总能见到三三两两的“淘宝者”前来搜索推土机师傅也“嗅觉灵敏”,附带主动“帮助”施工单位捡起混于土中的古瓷片然后“待价而沽”。古玩地摊、网上平台上,古瓷片的交易也开始“火”起来。
长期被藏主忽视、“不待见”的古瓷片,如今境遇稍稍改变,其价值到底何在?
首先,中国是瓷之国,自东汉以后,瓷器出现,窑口陆续遍布大江南北,官窑、民窑、外销瓷,宋五大名窑,明永宣青花……瓷器的生产总量数以亿计。瓷器的特点是易碎,但神奇之处在于,碎了之后被掷弃到任何地方,无论是丢进河里,还是为泥土逐渐掩埋,这些瓷器依然千年不腐烂、消解,青瓷的花纹、图案及至釉下的“青花”均永不凋谢。山水、庭院,人物,花鸟,走兽……曾经的碎片待到重见天日之时,只需擦去泥土、积垢,水中一洗,即清亮如新。时代的特征、文明烙印一目了然。中国幅员辽阔,瓷器生产虽历时漫长,但除了宫廷、达官贵人之收藏,民间保存的古瓷完整器总体数量还不是很多,而古瓷片浩繁如海,灿然若星,真正存留完整图案者,也不是太多。加上许多古瓷片虽埋在大地中却不知具体在何处,有机缘在当下这个时代见天日且图案纹饰完整、稀缺者,总体而言,更是数量有限。
古瓷片的优点在于,它们“出土”后几乎没赝品,除非这瓷片所属的瓷器当初是仿品,但碎骨后到今天,因时间久远也成了文物。
瓷片收藏前景所谓“瓷片”,就是瓷器破碎后产生的瓷器残片。产生瓷片的原因很多,中国制瓷历史悠久,历代瓷窑在烧制瓷器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出大量的残次品,这些残次品的命运就是被打碎埋入地下。特别是古代官窑瓷器,生产时都有专门的官员监督制作,不论成品多少,只要选出官家所定数量,其余瓷器都要全部打碎深埋。另外,我们的先人由于陪葬及日常生活中的损坏等原因,也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瓷片。瓷片虽然残缺,但它的制作、绘画艺术等一如完整瓷器,代表着一个时期的瓷器工艺水平,因而也有着比较高的收藏价值。而且,瓷片往往还是瓷器收藏者学习鉴定的依据,有许多民间的瓷器收藏家都是从玩瓷片开始的。
藏界收藏瓷片者历来不乏其人,但一直没有形成“规模”。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筑施工高潮迭起,很多深埋地下的瓷片被从地里挖出,被一些有心人发现,于是出现了“瓷片一族”,瓷片收藏遂成为古瓷收藏的一个热点。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各地逐步出现了古瓷片交易场所,而其中尤以北京、南京、郑州等一些古城为胜。北京的报国寺、潘家园也是瓷片交易的重要场所。不少大中城市还开设了专门鉴赏、研究瓷片的沙龙。北京甚至还有专门收藏和展览古瓷片的睦明唐瓷片标本博物馆。当今,江河之畔、工地上下,乃至遗址周围,处处可见“瓷片族”们忙碌的身影。
首先中国的景德镇从洪武二年到宣统三年,中间跨度643年,在643年当中有记载的烧造的时间差不多整整将近五百年,其中万历三十五年停灶以后中间有一段,包括中间还有明代空白期的停灶。
其二,物以稀为贵,明清官窑瓷器很稀缺。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都热衷于收藏古物,对御制器物亦是精益求精。当时的官窑瓷器有一个特点,很多都承载着帝王的思想和愿望,还有很多历史的背景。
瓷器收藏应走出“重官窑轻民窑”误区
有人说,瓷器收藏,就要收藏官窑,而且要好的、精的,那才有价值。这话听起来没错,也似乎是收藏之道,但仔细琢磨,就显得有些脱离实际,好高骛远了。目前,不少的古瓷器收藏者把眼光瞄向了历代官窑瓷器,而对于民窑乃至民窑瓷器精品不闻不问,甚至于鄙视。搞收藏的人谁都知道官窑名贵,谁都想连做梦都想拥有。可是,在现实收藏中,要达到这个要求可谓难之又难。
先不说资金问题,就说整个市场上能碰到多少官窑瓷器,几乎是凤毛麟角。珍贵古瓷相当稀少,自古便受到人们的珍视,如宋代汝、官、哥、钧、定这些珍品瓷器,目前国内外博物馆的存世量几乎都有数可查,民间虽无法统计,但数量一定不会很多。正因其十分珍贵,乾隆皇帝得到这些珍品,也要御笔题诗,铭刻器底,足见其稀少珍爱的程度。
至于市场上的明清官窑瓷器数量,看看历年市场上的成交记录就一目了然了。前些年,同是那些器物转来转去,少有“生货”出现,说明数量也十分有限。所以,在古瓷器收藏中,要讲究实际,端正心态,切不应该好大喜功。收藏本身就是讲究随缘的,如能碰到历代官窑瓷器那当然最好。既然官窑瓷器我们望尘莫及,我们还是把自身收藏定位在民窑瓷器上。
这些年,随着整个艺术品市场发展成熟,收藏也逐渐趋于理性化,官窑瓷器价位如日中天,动辄几百万、几千万甚至过亿。官窑瓷器价位也带动民窑瓷器的水涨船高,尤其是民窑精品。譬如除宋代五大名窑以外的钧窑、定窑、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吉州窑和建阳窑八大民窑系的瓷器等,都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同样,元明清时期的民窑瓷器不仅在国内外的许多博物馆都有收藏,而且在市场上也有不错的表现。如明代万历时期到清代康熙早期官搭民烧,民窑烧制出许多价值很高的瓷器精品,还有晚清民国的一些名家制瓷等。这些年,国内市场上屡有精品民窑瓷器被推出,价格都十分昂贵,有的甚至超过了官窑瓷器。
成化年制瓷器辨别,景德镇王掌柜认为必须先了解成化年制瓷器特征;
成化瓷的工艺特征:
器型特征:成化官窑以制作高足杯、酒杯、盘、碗、罐等小件瓷器为主,器型小巧俊美,做工极好。斗彩人物小杯、鸡缸杯、葡萄纹杯、葡萄纹小碟、天字罐等均为成化官窑代表作。
成化瓷胎体特征:成化官窑瓷器为明官窑之冠。成化官窑瓷有厚胎、薄胎两种,色如白玉,质地纯洁细腻。大部分为薄胎瓷,迎着光透视呈牙白色或肉红色,加上釉层肥厚,如羊脂玉一般。
成化瓷釉面特征:成化瓷釉面细润。青花瓷底釉微闪青色或略显灰青。乳白(甜白)具有羊脂玉般的质感,釉层肥厚滋润,光洁无瑕。但器物口沿下长有一圈轻微的积釉。
成化彩瓷特征:成化白瓷因所用瓷土是明代最好的,故白瓷品质极好,薄胎白瓷实为明代第一。成化白地彩瓷之所以著名是与成化白瓷的高品质分不开的。
成化又分:成化孔雀绿釉瓷、成化黄地紫彩瓷、成化白釉五彩瓷、成化釉里红瓷、成化青花红彩瓷、成化斗彩瓷等。
成化青料特征:成化青花瓷少数用苏料,故成化青花瓷中有的色调浓重近似于宣德青花瓷。成化中期改用国产品等青,也使用与进口苏料勾兑,形成了青花瓷本朝的色调——淡雅。因釉层肥厚,釉下青花纹有云雾般若隐若现的现象。
成化纹饰特征:常用的纹样有婴戏、高士、麒麟、三秋、九秋、秋葵、花蝶、团菊、荷莲、鸳鸯卧莲等,另有一些受佛教纹饰如长生莲、梵文、八宝等,也开始流行。宝相花、团花运用了对称、连续等装饰手法,是成化瓷新采用的图案化纹样。
成化瓷纹饰采用印、划、刻、绘画等多种技法,因彩瓷品种而异。斗彩和青花五彩多用双线勾画釉下青花纹,线条纤细。釉上天彩则用平涂法,色只有浓淡之分,无晕染手法。人物纹只画单色外衣,无内衣为衬,花鸟体型丰满,叶子长化成手掌状,无阴阳背向反侧,花朵只绘正面形,山石无凹凸之感,蕉叶顶尖略圆,莲瓣纹与旋转叠压的菊瓣纹边饰,用线圆浑。
成化底足特征:成化瓷常见砂底,其上有黄褐色或黑褐色的斑点,人称“糊底迷”;成化瓷圈足大多数画有两周十分规矩的青花线,上面的青花线纹色较淡,下面的较深。据此特征可作为明中期无款瓷器的断代工具之一。
成化瓷款式特征:成化瓷官款有“大明成化年制”、“成化年制”两种,用青料书写。还有一种“天”字罐。
真正的成化瓷器,近年来拍卖屡出天价,市场行情相当好。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望采纳,谢谢
洪武朝正处于元明交替之际,是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
明洪武青花瓷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珍品,历时30年。所以明代洪武瓷器的流传,一直都非常稀少,不,应该说,是及其少!
可以说,明洪武青花瓷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珍品!
洪武时期开始了御窑烧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官窑。
可以说明,洪武时期瓷器对后世官窑瓷器的制作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正正这个年代是御瓷官窑的开始,所以当时的御瓷烧制、监督都有朝廷督办,集齐全国最好的集全国最好的工匠,用最好的材料,专门生产皇家使用的瓷器,烧制手段和配方都严格保密,对器物的器形,纹饰、品种都有严格的规定,禁止民间使用。
可见官窑在当时的受重!
从现在发现的情形看,洪武瓷器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数量,还是从质量来说,这朝代的瓷器既具有元代的风格又有明初的特点。
器型粗大,胎体厚重,青花色泽偏灰,图案装饰线条粗疏豪放,改变元代层次多,因为瓷土淘洗的粗细不同,胎质也有粗有细。
官窑器因为工艺精细,一般瓷化程度较高,因而胎体致密细白。
洪武青花瓷的胎体比较厚重,但比元代同类产品薄,呈现土黄色或者灰白色,手感会比较平滑一些。
而这款明初洪武款婴戏图纹碗上的釉质,釉面呈青白色,光泽感不强,但看上去又显得非常圆润,这种圆润很自然,一般新访瓷器上的圆润都非常光滑,瓷面没有一点凹凸感。上手触感却又有珍珠粉的搬的感觉,很细腻。
摸上去完全能感觉到年代感,老旧感,保存到现在真是绝无仅有!
很多人都知道,明代官窑做工会严格很多,所以做工各方面都非常精细。
当时烧制瓷器上的图纹多数以手绘方式上色、描绘,加上官窑的严谨把关,技术高超的工匠师,明代青花描绘的作品更加栩栩如生,
绘画各个细节不仅精细,又能看出是手工绘画的工笔,一般后期机制的工笔风格是”死“的,而当时绘画出来的效果完全是”活”的,
这一点,估计很多藏友能分辨出来!
在洪武年达,瓷器还没特定规定任何落款,所以那个年代出来的官窑都未发现任何带年款的,民窑也极少见。
而当时人民在书信、签笔都喜欢以“福”字作为结束,因为当代人民追求福寿平安,所以“福”字是最简练、最受人欢迎的吉祥语。
当时瓷器仅见有青花书写“福”、“寿”落款。元代习用的杂剧故事、水藻游鱼纹已很少见。碗、盘底心有书草书福、寿字。
此外,江西省玉山县发现“洪武七年二月二十七日造此”纪年款的青白瓷罐,款识刻划在罐腹,系罕见的具有明确洪武年款的器物。尤其在明代民窑瓷器上一笔草书“福”字更是出现最频繁的一个字。
看看这个落款,奔腾潇洒,流畅豪放,毫无俗气。
洪武瓷器看釉泡
明代洪武面釉灰,釉里青花带微黑。
好似白地点青花,气泡大小都不一。
釉红青花肥光润,小泡随多相对低。
排列整齐较密集,白中泛青论密稀。
当时烧制的洪武瓷本来就少,收藏家能考究的素材也没那么多,所以流传下来的参考也不多,后期访的很难能仿得这么逼真,如果从存世量来讲,明洪武的青花瓷甚至比送官窑瓷更具有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