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梅瓶赏析

内向的发箍
年轻的大树
2023-03-23 06:31:28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梅瓶赏析

最佳答案
欢喜的帅哥
快乐的毛衣
2025-10-06 12:41:22

“青花一片西域来,洒落卵白姿百态”。元青花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被称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

    元青花瓷器的胎骨,是二元配方。采用麻仓御土20%和瓷石80%配比而成。麻仓土是高岭土的一种,早在明代万历时期就开采枯竭了。后来最好的高岭土为临川土,也在20世纪70年代开采枯竭,7501瓷器采用的就是最后库存的2吨临川土。而高岭土的品质决定了瓷器的品质

    元代没有球磨机,是用传统的水力舂成不子。麻仓土舂得不够精细,掺在瓷石之中,最直观的感觉就是瓷土里面有明显的缝隙。也就是说,瓷石成粉后,掺入的麻仓土不够细腻,所以一方面瓷胎耐高温,可以烧到1280度不倒(原有的一元配方,由于胎中含氧化铝低,耐火性能不好,超过1200度就容易变形,软化),从而可以烧出青花瓷美丽的宝石蓝色(苏麻离青料必须在1250度以上高温才能发出美丽的蓝色);另一方面瓷胎本身瑕疵明显,缝隙大,含水率高,同时也是气泡明显的原因之一。

    而现代瓷器,由于采用的是球磨机粉碎高岭土再加瓷石,胚胎非常细腻,胎体中本来含水分就少,再加上电窑,气窑温度极高,基本都在1300度以上烧成,而且温度恒温,基本上气泡已经非常小,甚至看不到了,而且气泡也很均匀,没有元瓷或者明瓷那种小气泡密集,间有大气泡的迹象。

    元青花瓷器,由于麻仓土掺进瓷石中,因此造成胎体中多有缝隙,并且存有更多的水分。因此,加上柴窑烧制温度很难上升到出青的1250度以上,稍微一把火力不够,整个窑的青色就难保证了。所以,釉里小气泡明显,而大气泡是从胚体乃至于青料里所含水分造成的,由于窑温无法长时间保持1250以上温度,让气泡完全熔融,所以就造成了釉里小气泡密集同时大气泡突出的元青花气泡特点。

    而苏麻离青料,在1250度左右10度发色为宝石蓝,温度再高之后,发色会偏黑,随着烧制温度的提高,釉面熔融程度也就是玻化程度变得更高。玻化程度越高,釉面光泽越强,发色越偏蓝黑,釉里小气泡不再那么密集,部分地方看不到气泡,已经完全烧飞了。但是釉面的光泽程度明显提升了。这就是鱼藻纹大罐发色偏蓝黑,釉面玻璃质感强,气泡比较通透的原因,此时的元青花达到了古代青花瓷的顶峰。烧成温度在1280度以上,玻化程度高,发色纯蓝偏黑,铁锈斑不再那么明显。

     在半个世纪前,无论是中国的考古文博界,还是民间收藏圈,都还不认识元青花。在2005年佳士得拍卖出天价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元青花才一跃成为人人青睐的珍品瓷器。也就是在这时候,那些思想僵化守旧、缺乏求索精神的“专家学者”们才来了精神,大发高谈阔论,甚至仅仅依据他从国内外馆藏元青花数量便主观臆断“元青花在全世界只有300件”,真是井底之蛙,误国误民。他们无非就从那几个博物馆里看到的实物或者是资料,他们就没有想过在国内国外民间收藏家手中的元青花瓷器有多少?

    更有甚者,有的专家只看到和上手过出土的元青花瓷片,根本就没有机会上手过元青花整器,也不太懂的出土和窖藏的区别,(因为它们根本就没有看到过窖藏的元青花)但这些人同样能指手画脚,对元青花进行鉴定,真实可笑之极!

    梅瓶主体纹饰为"鬼谷子下山图"——描述了孙膑的师傅鬼谷子在齐国使节苏代的再三请求下,答应下山搭救被燕国陷阵的徒弟齐国名将孙膑的故事。

    此梅瓶其具备了元青花典型的工艺风格和韵味。小口短颈,溜肩圆满,下渐敛腹,浅圈足,粗砂底。瓶外施青白釉,青花饰物共分五层。口沿青白,肩部饰有卷草纹图饰,溜肩处为缠枝莲花,腹部通景绘有鬼谷子下山图,卷云纹下的近足处为仰莲瓣纹。每层纹饰间均用两条弦纹分割,繁而不缛,纷而不乱,既突出了主题图案,又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这件青花梅瓶造型饱满庄重,青花色泽纯正,釉色白中泛青,是元代青花瓷器的精品之作。

    此梅瓶纹饰为进口苏麻丽青料装饰,五层图案,卷草纹围颈,缠枝牡丹披肩,腹部主题纹下卷草纹为托,门莲纹饰足,门内倒画如意纹。主题纹绘画战国时应苏代的恳求鬼谷子下山营救徒弟孙膑的故事场景。

    鬼谷子端坐在一虎一豹拉的车中,身体微微前倾,神态自若,超凡如仙,表现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神态,车前两个步卒手持长矛开道,一位青年将军英姿勃发,纵马而行,手擎战旗,上书“鬼谷”二字,苏代骑马殿后。一行人与山色树石构成了一幅壮观而又优美的山水人物画卷。整个青花纹饰呈色浓艳,画面饱满,疏密有致,主次分明,浑然一体。人物刻画流畅自然,神韵十足,山石皴染酣畅淋漓,笔笔精到,十分完美。

此梅瓶高 44,5cm ,口径 6,5cm ,足径 14,5cm

最新回答
洁净的草莓
妩媚的丝袜
2025-10-06 12:41:22

元代铜红釉留白龙纹梅瓶是元代高温铜红釉瓷的成功烧制,在颜色釉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为明代鲜红釉瓷器的生产奠定了基础,通体一色的高温铜红釉瓷器在明永乐、宣德已基本到达顶峰,传世不少且非常精美。但是,到永乐、宣德之后,明代中、后期的红釉制作就不是很景气了。后来一直到清代康熙年间,又得到了长足发展,创烧出了为后世所称赞的郎窑红和豇豆红以及烧造出了梅红、珊瑚红、胭脂红等等品种。

直至今日,一件真正的好的元代铜红釉的藏品,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它的惊艳面世更是直接反应了元代当时瓷器烧造技术的成熟,让世人见证其不朽的艺术传奇。元代红釉瓷器是比元青花更为稀少珍贵的元瓷品种,全世界各大博物馆该品种藏品寥若晨星、屈指可数。元代铜红釉留白龙纹梅瓶”。梅瓶造型优美,折沿细颈,丰肩鼓腹,腹以下渐敛,圈足,铜红釉颜色纯正鲜明。此器以铜红釉为地,瓶身刻划出白龙纹,与四周的铜红釉形成强烈对比,铜红釉发色浓艳,光泽明亮。尤其此瓶是八角瓶,有十园顶一方只说,而且瓶盖亦保存完好,还是一对非常非常的较为难得。

红色在瓷器中,是一种极度难得的颜色。铜红釉瓷器被誉为“千窑一宝”。“真正意义的红色,只有百分之一的空间条件,稍有倦怠,形成条件转瞬即逝”。所以,历代的红釉瓷器,都是上层社会方能享用的珍品。

千窑一宝”说得一点都不为过。因为技术实在难以把控,红色瓷器出现得很晚。红色作为陶器上的点缀之物,展示了古人对于生命、对于鲜血的敬畏,这也和远古的祭祀文化有关。西汉是红色陶器落幕前的最后一个小高潮,那个时代的陶器,红得热烈奔放,多展现在陶俑的衣裳、靴子、丝带等生活细节,也看出先民早已把红色当成吉祥的国民用色。然后,随着魏晋南北朝乃至隋朝青瓷的崛起,陶器被迫退出历史舞台。这时的瓷器,以烟雨天青色为最高追求,红色随着陶器的湮灭而沉寂下来。市井有“钧窑挂红,价值连城”一说,可见红色在钧窑中的重要性。

无语的鼠标
整齐的小甜瓜
2025-10-06 12:41:22

作为南京博物馆镇馆之宝的“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被估价十亿,有中国青花第一瓷的美称。而之所以40年来只露半边脸,主要与梅瓶极其珍贵的文物价值和预防有心之人模仿造假有关,具体分析如下:

一.元青花梅瓶用料、工艺造型均属优级,艺术价值高。

在古代墓葬文化中,梅瓶被认为具有镇墓辟邪的作用。它是古代的一种高级墓穴随葬品,不仅是陵墓主人身份地位的彰显,且除了王侯权贵外,普通人并没有资格享受这种等级的陪葬品。而这个元青花梅瓶更是青花瓷器中的稀贵珍品,可以用惊艳来形容。

由于元代流传下来的瓷器数量不多,无论是用料造型,还是瓶身图案题材,这支元青梅瓶都极具收藏价值。梅瓶通体采用洁净白釉,质地细密,青花选用的是上乘材料苏麻离青,它是一种从西城进口的名贵瓷器用料,能呈现较为浓艳的青花成色。

造型为优美流畅的饱满圆形,口径小,底径适中,高度较高,单就体积而言,就要费很大功夫烧制。再搭配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个题材的图案,历史厚重感倍增,艺术观赏价值不可小觑。

二.梅瓶图案主体“萧何月下追韩信”,堪称一绝。

文物收藏界人士都知道元代青花有三绝,第一个是鬼谷子,第二个是三顾茅庐,第三个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它们都是国宝级文物,极具历史价值。梅瓶制造者采用遒劲有力的精巧绘瓷笔法,同时使用具有丰富层次感且发色明丽的青花,勾勒出一幅灵动非凡的萧何月下追韩信图。

策马狂奔的萧何,犹豫不决的韩信,以及在河边默默等待的老艄公,都被淋漓尽致的呈现出来。除此主体图案外,其它留白处则用梅竹、松枝和山石等填充。洁白胎质,浓郁青花,恰到好处的花纹搭配,使梅瓶整体画面既有丹青之妙,又有一种凝重的美感。因此被收藏界称为中国青花瓷王,也是名副其实。

三.防止他人窥见梅瓶全貌后,会仿制作假,只露半边脸。

而如此珍贵的元青花梅瓶,却经历了一段较为曲折的流浪生活。据有关史料记载,该梅瓶本是陪葬于朱元璋义子的墓穴中,在被盗墓者盗取后流落民间,且经过多人转手售卖。后来机缘巧合之下,被收藏界泰斗陈新民发现并及时买走,最终在文物专家的鉴定下,确认是失而复得的一级国宝。

在2005年南京博物馆举办的江苏国宝展活动中,元青花梅瓶首次震撼面世。但在参展时,却故意将梅瓶的展示柜安排在靠墙角位置,即只展示了瓶身上萧何月下追韩信的部分画面。其中的原因主要是担心若将梅瓶全貌公之于世,民间一些手艺高超特别是师承景德镇的工匠,会暗自模仿造假。

陶瓷和考古界学者,对元“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做出了极高评价,认为它代表了元代青花瓷器的最高水平,是当之无愧的国家一级瑰宝。且此梅瓶的出土,对我国研究古代陶瓷的绘画工艺、烧制方法和用料配比等方面内容,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整齐的大山
失眠的航空
2025-10-06 12:41:22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古城扬州博物馆有一间国宝馆,在300平方米的展示空间仅陈列了一件镇馆之宝,如此奢侈的待遇,在中国的所有博物馆内绝无仅有,它以一种近乎被供奉的方式呈现着,它的全名是: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这件梅瓶在2013年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它是一件真正称得上"国家宝藏″级的稀世宝贝,因为它代表了元代景德镇制瓷的最高水准。据官方报导,全世界保存完整的仅有三件,其中一件藏于法国集美博物馆,一件藏于北京颐和园管理处,而扬州这件比前两件均高出约十厘米,而且法国与北京的两件梅瓶都有瑕疵,只有扬州的这一件器型最大且又完美无损。

      在收藏界,好多人津津乐道的是扬州这件令人叹为观止的国宝背后的故事,这件梅瓶曾经的主人叫朱立恒,是扬州一位朴实的机械厂工人,传说他家祖上几代都曾在朝廷为官,从宫中得到梅瓶后一直视其为传家之宝。由于1976年地震灾情紧张,因担心梅瓶在地震中遭到破坏,朱立恒瞒着家人以18元卖于文物商店。文物商店开始误定此瓶为清末民初的瓷器,后经多名权威专家鉴定,断代为元霁蓝釉……一时举国轰动,据说香港一位收藏家开出几亿的价钱,更有传法国巴黎的一个收藏家开出了更高的天价……但最终,几经周折,宝瓶幸而保留在扬州,成为了扬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与“扬州八怪”成了扬州人的传奇。

      那么民间到底还有没有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呢?当年被定为全世界只有三件的存世量是否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呢?

      眼前的这只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就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所收藏。宝物有灵,德者据之,老先生不仅是一位收藏名家更是一位慈善家。他博学多才,自学中医并业余行医已六十余载,从不收诊费,受惠病人已达二十多万人次。

      该梅瓶的高度与扬州的梅瓶高度相近,高42厘米,梅瓶端庄秀丽,婷婷玉立,蓝色釉质肥厚莹润,色泽深沉而釉质浓艳。在元代,用于烧制霁蓝釉瓷的钴料从西亚进口,价同黄金,非常珍贵,况且发色也尚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古代陶工们能烧出发色稳定、深沉匀净不晕散的霁蓝釉大瓷器是非常难得的。梅瓶造型为小口,口沿宽平,颈细而短,肩部丰满,腹部以下收敛,底足微撇。底为干底,麻仑土制坯,底部有明显的火石红且底部中央有一乳突,是元瓷的特征。瓶的腹部用青白釉刻有一条矫健灵动的飞龙,龙头上昂,张口翘舌,双角向后伸展,龙眼正视,细颈疏鬣,曲腹蛇尾,背鳍整齐,龙鳞细密,肘毛细长,四腿三爪,刚劲有力,亦为典型的元代龙纹的特征。飞龙张牙舞爪,作腾飞游动之状,再以蓝釉点饰龙眼,起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龙首追逐一颗火焰宝珠,使凌空飞舞的气氛更加突出,整个画面疏密有致,笔意流畅自然,神龙圆润流畅的线条在蓝釉衬托下给人非常优雅明净的审美享受。巨龙威武、雄壮、悍猛,腾空飞舞于万里蓝天之中,颇有叱咤风云之势。蓝釉深沉浓艳白釉泛青,色泽对比既强烈又柔和,给人非常和谐的美感。最特别之处,其他三件馆藏宝瓶均龙首向右,此瓶龙首向左,梅瓶为陈饰品,通常成对陈列,纹饰左右对称,我们可以推测宝瓶在制作时亦是成双成对。所以老先生的梅瓶更是世上稀有,弥足珍贵。整个宝瓶完美无损,经过国内瓷器鉴定专家鉴定和多个收藏大伽确认,一致认为是元代真品。

       

      说起这宝瓶的来历,老先生淡淡地说他与宝瓶有缘分吧。话说二十多年前,老先生还没退休,因为他是当地收藏学会会长,故他的办公室经常有藏友携带藏品前来请教和探讨古玩。因老先生在圈子里名气赫赫,出手又比其他藏友大方,故古玩贩子们通常有好东西也会第一站送到老先生办公室。一天,刘大贩子兴冲冲来到老先生办公室,他不顾办公室有很多其他藏友,得意洋洋大声地告诉老先生,他这次去江西搞到了一只蓝釉白龙梅瓶,没等老先生发话,在旁的藏友们听后都纷纷取笑他,说他牛皮吹大了,这绝对不可能,目前世上这种宝瓶只有三个,价值连城,怎会落到你刘大手里,如果真的,你刘大这一辈子就不愁吃用,可以发大财了。说者无心,听着有意,这刘大虽然没有文化,仅靠贩卖搬运古玩挣点小钱养家糊口,但这只瓶他觉得也是很有来历,因他也是千辛万苦步行到人烟稀少、不通舟车、偏远大山的一大户家里收到,想想我刘大这回可能真的走大运了,遂笑逐颜开地赶回家,把宝瓶严密包裹,在楼梯下用砖砌墙,封藏在里面,心里美滋滋地想着,若能找到一位好买家,卖个高价,从此一辈子不愁吃用了。

      转眼好几年过去了,因家里建造新房,刘大手头很紧,实在筹不齐建房款,他只好想把宝瓶卖掉,但他几年下来苦苦找不到一个可以相信的买家。一天,刘大来到老先生办公室,他见只有老先生一人,就对老先生说:我真有个蓝釉白龙梅瓶,先生您能不能帮我找个好买主,卖掉后我可以有钱造房子。老先生心里不太相信刘大的瓶子就是真的蓝釉白龙梅瓶,但也非常感兴趣,就说:让我先过过目吧!半信半疑的老先生作了大量的功课,查阅了很多元朝瓷器的相关资料,以及当时瓷器的拍卖价格。这一天,风和日丽,老先生带着资料带着铁凿子来到刘大家,刘大和老先生用凿子凿开了楼梯下密封的砖墙 ,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包装紧密的木盒子,打开层层旧衣服,一只蓝色的瓶子出现在老先生眼前,只见宝瓶发着悠悠蓝光,瓶上一条白色神龙御云而行,仿佛向老先生飞奔而来……这一刻,老先生的心跳加快,从他的阅历,从他对古物深厚的研究,从手头已有的资料已基本判断它是元代到代的蓝釉白龙梅瓶!在古玩界有个行例,买家总要与卖家砍价,防止卖家卖后反悔变卦。老先生坦然地对刘大说,东西看是一个好东西,但真假一时尚难肯定,须送国家级文物鉴定单位或相关专业机构鉴定。刘大知道鉴定要先花很多钱,也需很长时间,他就问老先生感不感兴趣,若先生喜欢就卖给先生吧。老先生问他想卖多少价格,刘大开出一个大价钱,老先生打开他带的拍卖资料,指出一件与此瓶大小相仿的瓷器价格 ,说按理拍卖价要比民间买卖价高很多,但你实在要卖,就按这个价吧!刘大数着资料上印的钱的价格,心里想着去鉴定但又舍不得花钱,他又重新数着资料上印的拍卖价格:个、十、百、千、万、十万。一遍又一遍……自言自语道:怎么只有这么一点钱呢?怎么只有这么一点钱呢?不是说价值连城吗?我现在卖好呢还是放着好呢?……经过激励的思想斗争,他仔细又想了想老先生的为人,先生人品这么好,平时经常帮我……犹豫再三,最后他一咬牙,十分无奈地对老先生说:先生,你人好,宝瓶还是卖给你吧!但你要再送我两瓶白酒外加两条大黄鱼!哈哈哈,两人相视大笑,就这样,老先生得到了这只宝瓶。

      前几年,省城有个著名大画家慕名来见先生,先生示他宝瓶,他十分认真地鉴赏后,连呼:如此珍贵之物吾能抱之抚之,乃三生有幸也!回省城后写信道谢并赠梅兰竹菊长卷 画作一帧与老先生。老先生的知己藏友们也都知宝瓶乃无价之宝,说老先生身价非凡,持淡然于浮世的老先生笑笑道:吾只求怡情,不存妄想;偶然得之,烟云身后;飞龙在天,一切吉祥!

      愿儒雅博学极具涵养学识的老先生永葆青春,边喝茶边讲述他的持宝故事,边为更多的病人消除疾病、减除痛苦 !万物有灵犀,宝瓶与老先生相得益彰,流传千古!

     

健忘的日记本
义气的草丛
2025-10-06 12:41:22
值钱,元代慈州窑黑釉梅瓶是中国古代陶瓷中的一种珍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但其具体价值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器型、工艺、保存状态等。

如果该件慈州窑黑釉梅瓶为正品,并且保存完好,没有明显损伤或修复,则其市场价值可能较高。同时还要考虑到当前市场需求和供应情况等因素。

建议您可以咨询专业的拍卖行或古玩鉴定机构进行评估和鉴定,以获取更准确的价格参考。

清秀的汽车
背后的萝莉
2025-10-06 12:41:22
小口、短颈、溜肩、圆腹、圈足微外撇。根据查询知乎得知,元代霁红釉刀刻留白龙纹双兽耳大口梅瓶的样子是小口、短颈、溜肩、圆腹、圈足微外撇。梅瓶是传统名瓷,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 、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

昏睡的野狼
大意的小海豚
2025-10-06 12:41:22

元青花梅瓶在收藏界为何会后来居上,它有何独特的魅力?元青花梅瓶以出土于南京市江宁开发区将军山沐英墓的梅瓶为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罕见珍品,今收藏于南京市博物馆,是该馆的“镇馆之宝”,中国瓷器三绝之一。

青花瓷为元景德镇窑代表瓷器,这是两种极具特色和名贵的品类。青花着色力强,呈色稳定,纹饰永不褪脱,且风格幽靓典雅,素净秀丽。光润透亮的青花釉与素雅明净的白胎巧妙配合,互相衬托,颇具中国水墨画之特色,并且标志着由素瓷转为彩瓷的新时代的到来;元青花以其多层次,满画面,主次分明的装饰特征和以彩绘为主兼刻、划、印花的装饰技法,为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元青花梅瓶为云南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罕见珍品,有着极为独特的青花纹饰,体现了极高的烧制水平。梅瓶是明代高等级墓葬随葬品,有镇墓辟邪的作用。除了是地位的象征外,也有风水上的考虑,非王侯要臣,不得“享用”这种随葬品。这件瓷器小口、丰肩、斜腹、敛胫、平底,造型优美,线条圆润、流畅,雍容华贵,给人以凝重的美感。瓷瓶上所绘的青花纹饰层次多样,非常之独特。

元代“青花”存世稀少,国内只有一百余件,价值难以估量。2005年,“鬼谷下山图”瓷罐拍出了天价。而相关元青花梅瓶,瓷胎质地、青花发色,都更胜一筹,且所绘花卉,人物等情节逼真传神。而且像这样的元青花梅瓶全世界只有五件,另两件已流传到国外。元青花的特点如何鉴定:

(一)看器形

  对瓶、罐之类的器形要细看它的口沿、颈、肩、腹、足底,看是否有元代器形的特征,同时也要鉴别器形的胎体重量,对器形全面进行分析。元代瓶、罐之类的器形一般胎体较厚重、胎质坚硬。

(二)看釉色

  元青花瓷的釉色白中微闪青,莹润透亮,但也有青花瓷偏白或偏青。元代中早期(延佑期)的瓶、罐之类青花瓷施透明的青白釉,抚摸釉面似糯米感,有时釉色显出哑光木纳色,近看含青显淡蓝灰色,远看显黄褐色,细看青花釉面上粘有疏朗的白色小点,少数器身釉面上能看出细密的皮壳层,斜光透看胎釉略显出无规则状的釉丝线条纹,从至正年间开始烧制的白釉、枢府釉及卵白釉的青花瓷,胎色多为偏白,微闪青,为含青的白釉,呈现带透明的玻璃质感。

(三)看青花

  元青花瓷发色不稳定,青花色泽晕散,青花料分为两种:一种发色浓重鲜丽呈青翠浓艳,浓厚处有黑色锈斑,俗称“黑疵”,浓处用手抚摸时青花釉面上呈凹凸不平之感,这就是使用进口“苏泥勃青”料所特有的呈色效果;另一种为国产料,国产料青花发色呈蓝中泛灰,有的色泽呈青蓝偏灰或青花发色蓝中闪灰。延佑期青花发色的牡丹纹深入胎骨呈云层块状,像潜伏在胎骨上,呈立体感似有闪动。青花上浮与釉面紧贴,晕散青花呈炸开状,上浮青花釉面显有浓黑丝及小点,青花纹饰紧贴釉面,微呈凹状,这也是鉴别景德镇元青花瓷的基本要点。

(四)看纹饰

  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可分两类。一类是以进口料绘画纹饰,具有构图满密、层次丰富、绘画工整的特点。如大盘纹样多由三至五层满密的图案组成,瓶、罐的纹样多由三至八层图案纹饰组成,纹样有主宾协调、繁而不乱的特点,图案题材丰富多样,以人物故事,缠枝花卉、鱼藻、莲池、双凤花卉、开光折枝、竹石花卉瓜果等纹样组成,花卉纹有大花和大叶的特点,其中缠枝莲花的叶瓣多绘成葫芦形,牡丹纹饰边缘绘成白色联珠状,辅助的变体莲瓣纹多有间距,边框内饰有青花等特征。另一类青花以国产料绘画,其纹样具有流畅奔放的特征,纹样构图较简单,绘画较粗率,以各种花卉纹饰为多见。(五)看内壁

  元青花瓷瓶、罐内壁多不施釉,内壁为砂胎,器身一般采用分段制作粘接而成,故器腹与器底往往留有明显的胎接痕。梅瓶内与肩部连接处多不修胎,故有毛糙感。内壁胎接痕多为凸起约1~2毫米不等的胎接痕,粗细大小不规则,手摸有圆润细腻质感。瓶内壁砂胎略带淡黄色,胎内壁砂眼及内壁稀朗小颗料石明显可见,腹上部一般无修胎处理,腹下部至底多有修胎旋痕纹,瓶内壁稀朗砂眼明显可见。强光斜看内壁稀朗砂眼内闪出星光点,发出亮光,也称阴阳光点。

(六)看底足

  元代青花瓷瓶、罐类器的底部多呈内凹圈足状,足底宽厚,少量足底呈外侧斜削状,挖足有浅有深,多为挖浅足。碗盘类器圈足则多呈外侧斜削状,但无论是琢器还是圆器,圈足均有较规则及不规则之感。瓶、罐之类有的足底砂胎显有扎紧感,也有的胎质略呈疏松感,细小砂眼及黑糊麻点清晰可见,有的足底微凸起呈鸡心状。瓶、罐足底多有旋痕纹,呈火石红及赭红色,有的圈底及足底稀朗小颗料石明显可见,粘有稀朗大小块不一的黑釉斑痕,并有自然炸开状。

(七)看显色与气泡

  元青花的显色也很重要,瓶、罐的外足圈一般聚釉较厚显出水绿色,也有显出鸭蛋青色,器身釉面往往会显出青白色、浅淡蓝色,或偏黄褐等色。元代中早期的青花瓷瓶、罐之类显色明显,显色是随空气中的干度、湿度、温度、季节的变化来显出釉面不同的颜色。元代中早期瓶、罐之类青花瓷釉面上有时会出现微弱冒汗现象,一般为天气炎热季节,还有元代中早期的青白釉和枢府釉的青花上大多数是没有气泡的。从至正年间开始烧制的青花瓷、白釉及卵白釉的青花上会有气泡的,但是会有大小两种气泡,小气泡多,元青花瓷的釉面大多显得干透呈莹润透明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