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宋耀州窑瓷器底有釉吗

超级的水杯
外向的金针菇
2023-03-23 06:05:10

宋耀州窑瓷器底有釉吗

最佳答案
朴实的斑马
震动的龙猫
2025-10-06 14:20:01

耀州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窑系。位于今陕西省铜川市的黄堡镇,唐宋时属耀州治,在唐代就是中国陶瓷烧制的著名产地,宋代更进一步达到鼎盛,成为我国“宋代六大窑系”中的一个窑系,是北方青瓷的代表。

唐代开始烧制黑釉、白釉、青釉、茶叶末釉和白釉绿彩、褐彩、黑彩以及三彩陶器等。宋、金以青瓷为主。北宋是耀州的鼎盛时期,据记载且为朝廷烧造“贡瓷”。金代延续北宋时期继续发展,元代开始转型,走向末落,经明代、清代,终于民国。

耀州窑瓷器始于唐,宋为盛,然而当时制瓷技术还未达到全釉,固胎底是无釉的。

若对瓷器类有任何疑问,可发图在线鉴定参考。1515199129。若回答有帮助请采纳。谢谢。

最新回答
高挑的小猫咪
魁梧的老虎
2025-10-06 14:20:01

位于今陕西省铜川市的黄堡镇,唐宋时属耀州治,在唐代就是中国陶瓷烧制的著名产地,宋代更进一步达到鼎盛,成为我国“宋代六大窑系”中的一个窑系。

耀州窑是北方青瓷的代表。唐代开始烧制黑釉、白釉、青釉、茶叶末釉和白釉绿彩、褐彩、黑彩以及三彩陶器等。宋、金以青瓷为主。北宋是耀州的鼎盛时期,据记载且为朝廷烧造“贡瓷”。金代延续北宋时期继续发展,元代开始转型,走向末落,经明代、清代,终于民国。

扩展资料

耀州窑的起源

据说,耀州窑起于唐,兴于宋。在一批沙特出土的瓷片上,发现竟然是出自北宋年间的耀州窑。这说明早在当年,一带一路的陆路就是古称耀县的地方经过,而出土耀州瓷以绿色居多,也正是印证了阿拉伯国家喜爱和崇尚象征沙漠绿洲的绿色。

此外,耀州瓷上的纹饰也非常独特,它并非传统的中式纹样,而是波斯金银器上的纹饰,因此看起来尤其具有异域风情。

我们细看了耀州青瓷的一大精粹:倒流壶。这是复仿于北宋出土的稀有壶式。水由壶底倒入,倒置壶身,水不外溢,巧夺天工。

观唐工坊以内窥镜视之,观其蹊跷,得其妙义,并以青瓷匠心打造。

此外,刻花梅瓶也是北宋高古清瓷个中精品。短颈、丰肩、窄胫,外形丰腴婀娜,古代用来贮酒。我们近观一熟手师傅拉胚,泥在胚车,旋如有神,空心圆柱体渐渐高起,缓缓收拢。匀称得体,壁厚均一,至瓶口处轻轻收起,梅瓶雏形渐显,又稍修其壁,使其平滑如镜。

雕花工艺更是了得。在瓶胎半湿半干之际,在厚度仅5毫米的薄胎上,刻出2.5毫米厚度的繁复纹饰,雕而不透,功夫着实力透纸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耀州窑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耀州窑火千年不灭 丝路“青玉”重焕生机

光亮的睫毛
帅气的战斗机
2025-10-06 14:20:01
       耀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烧造青瓷的名窑,因宋代隶属耀州府辖,故名“耀州窑”。

       耀州窑刻花青瓷素有“宋代刻花青瓷之冠”的美誉。其方法是在半干的坯体上,用竹质或铁质刀具刻画出花纹图案,施釉烧成后,通过釉层薄厚形成浓淡色阶,布于同一平面上的花纹显出了不同层次的效果,使密集的装饰构图毫无满塞之感,而更显出丰富充实,形成了耀州窑青瓷装饰艺术的独特风格。

       这一时期,釉料中釉灰用量较多,釉熔融较透,透明度特别好。釉层中气泡、析晶以及其他残留物较少。刻花、划花、模印花纹的凹痕宽度、深度不同,釉层堆积厚度和块面大小多有变化,釉色由淡淡青白色向天青、湖绿渐次演变。纯净明澈并富于色调变化的硬青釉,大大强化了纹饰的艺术效果,给人以“音乐旋律绎如心灵”的美感。

       近日,深圳天元文化有幸征得一件宋耀州窑婴戏印花碗。此瓷器高6.5cm,口径19cm,底径5cm,敞口,弧腹,圈足裸胎,湖绿胎质细腻坚硬。釉色晶莹温润,少许冰裂纹,色泽青幽,口沿薄釉处呈姜黄色。碗内璧一周弦纹下以三婴戏耍图呈现,刻缠枝纹,自然流畅,图纹棱角处因釉厚而呈翠绿色;外壁为螺旋刻线纹,刀法整齐。此碗造型精巧秀美,釉面光洁匀静,刻花技法犀利流畅,纹饰寓意吉祥,是宋代耀州窑刻花瓷器的典范之作。

耀州窑历史成交记录:

耀州窑刻花梅瓶            507.40万       2017-10-07  

耀州窑刻花纹反口大梅 448.50万        2016-06-12

耀州窑剃花斗笠碗         350.00万       2017-07-26

耀州窑青釉刻牡丹花      304.00万       2017-10-07

耀州窑剔花花卉纹洗口   286.00万       2017-01-12

耀州窑 莲瓣花口大       229.00万      2016-11-27

耀州窑刻牡丹纹花口       196.00万      2016-12-02  

耀州窑刻花花口碗          160.00万       2017-07-26

       耀州窑唐代创烧、五代发展、北宋鼎盛、元末明初下衰,共800余年。古窑址密布黄堡镇漆水河两岸,其规模宏大。据《同官县志》记载:“地方故老相传南北十里,皆其陶冶之地,所谓十里窑场是也。”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次考古发掘,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收获,充分印证了当年“十里窑场”的盛况。随着岁月的流逝,遗址已荡然无存,然而俯拾皆是的瓷片,依然在不甘寂寞地昭示着它昔日的辉煌。

       如对此瓷器感兴趣者,可前往深圳天元文化咨询品鉴。

谨慎的悟空
甜美的发夹
2025-10-06 14:20:01

11月17日上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长安杜回北宋孟氏家族墓的考古发掘情况。出土精美耀州窑瓷器,部分器型为考古首次发现。

杜回墓地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道杜回村南部,地处高阳原南缘、潏河西岸。这里曾是隋唐时期一处重要墓区。2020年6月至10月,考古人员在这里发掘清理了5座北宋晚期的家族墓葬,其中三座墓中出土了近60余件组的耀州窑青釉瓷器极为精美。

为配合西安市常宁新区北雷村、南雷村和赤兰桥村等三村搬迁居民安置用房项目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此发掘汉唐、宋金及明清时期墓葬40余座。其中,发掘的5座北宋晚期孟氏家族墓葬,系近年来关中地区继蓝田吕氏家族墓葬发现以来,宋代考古的又一重要新发现。

孟氏家族墓葬位于发掘区中部偏北,大致南北两排分布,自东向西编号,南排3座分别为M12、M13和M11,北排2座分别为M31和M32。发掘确认,北排2座墓葬在2010年前后被盗,幸存两方青石墓志南排3座墓葬形制保存较为完整,随葬品丰富,共计出土耀州窑瓷器60余件套,以茶具、酒具、生活用器和祭祀礼器等为主,且器形保存基本完整,尤以2件狻猊钮盖熏炉最为精美罕见。

考古人员认为,这批耀窑青瓷绝大多数保存完整,器类组合明确,部分器型殊为罕见,为研究北宋耀州窑器物类型、烧造工艺以及瓷业发展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据介绍,孟氏家族墓葬统一埋葬于宣和五年,此时好古之风盛行,徽宗敕撰《宣和博古图》,这批青瓷中多有仿古器型,应该也是这一风潮下的产物。值得注意的是,墓地出土的4方墓志均采用唐代石葬具进行改刻,这也反映出北宋时期盗墓严重,以及“好古”与“盗墓”之紧密关系。此外,3座墓葬还出土有景德镇青白釉瓷器、铜镜、宝石等随葬品和石砚、墨锭等精致的文房用品,展现了北宋底层文人雅趣的一面。

耀州窑的盛名在宋代时达到顶峰,曾被列为贡品,“南有龙泉瓷、北有耀州瓷”由来已久。耀州瓷是北方青瓷的代表。因产地在宋代辖于耀州耀州瓷创烧于唐代,五代成熟,宋代鼎盛,金元延续,止于明代中期的十五世纪末,有八百多年的连续烧造史。

宋代青瓷得到较大发展,北宋末为鼎盛期,故名耀州瓷,或名耀瓷,属六大窑系。青瓷胎薄质坚,釉面光洁匀静,色泽青幽,呈半透明状,十分淡雅。

耀州瓷出产于西安以北一百多千米的铜川。窑址以黄堡为中心,其范围包括上店、立地坡、玉华、陈炉及耀县塔坡一带。据古书记载,在它最辉煌的时候,漆河两岸陶坊密集,史称“十里陶坊”,每当夜幕降临,炉火星星点点,彻夜不灭,成为一道壮丽的景观,“漆河不夜”也被誉为耀州七景之一。

傲娇的老鼠
要减肥的鞋垫
2025-10-06 14:20:01
下面就是这几年的耀州窑瓷器的拍卖价格,你可以看一下,它仅供你参考。谢谢

金代耀州窑青釉夔龙纹三足炉在伦敦苏富比以约合人民币1152万元成交;

北宋耀州青釉刻缠枝牡丹纹执壶,也取得了约合人民币720万元的不错价格。

金耀州窑刻花梅瓶 450-550万 507.4万 2014/10/7

五代 耀州窑剔花尊 66-66万 188万 2009/12/6

北宋 耀州窑刻缠枝花卉纹 45-60万 118万 2014/10/9

宋 耀州窑 瓜棱执壶 35-50万 128万 2014/11/27

耀州窑青釉刻花艳锦天鹿纹 78-95万 355万 2011/11/13

元 耀州窑青釉刻花龙虎纹 60-80万 325万 2014/6/4

宋 耀州窑刻花梅瓶95-115万 188万 2011/5/28

奋斗的飞鸟
陶醉的硬币
2025-10-06 14:20:01
耀州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宋代八大民窑之壹。位于今陕西省铜川市的黄堡镇,唐宋时属耀州治,在唐代就是中国陶瓷烧制的著名产地,宋代更进壹步达到鼎盛。

耀州窑是北方青瓷的代表。唐代开始烧制黑釉、白釉、青釉、茶叶末釉和白釉绿彩、褐彩、黑彩以及三彩陶器等。北宋是耀州窑的鼎盛时期,据记载且为朝廷烧造“贡瓷”。金代延续北宋时期继续发展,元代开始转型,走向末落,经明代、清代,终于民国。宋代晚期以青瓷为主,胎薄质坚,釉面光洁匀静,色泽青幽,呈半透明状,十分淡雅。装饰有刻花、印花,结构严谨丰满,线条自由流畅。纹饰多满布器内外,种类繁多,有牡丹、菊花、莲花、鱼、鸭、龙凤等,风格粗放健美,生动自然。器形有碗、盘、瓶、罐、壶、香炉、香熏、盏托、注子温碗、钵等。

耀州窑在宋时北方的青瓷窑场中最负盛名,堪称翘楚。于神宗元丰(1078-1085)至徽宗崇宁(1102-1106)的三十来年间,曾为朝廷烧制贡瓷。其不凡的制瓷技巧和洒脱活泼的风格对当时各地窑场产生了很大影响,得到广泛推广,由此形成了壹个自北而南的范围广阔的耀州窑系。耀州窑系以黄堡镇为中心,襄括了河南宜阳窑、宝丰窑、新安城关窑、广东西村窑、广西永福窑、内乡大窑店窑等多个窑场。各窑制品均与铜川窑相似,仅由于所用原料有差别,胎质与釉色也有些微不同。

唐和五代时胎质稍松,呈灰色,釉质失透,有乳浊感;宋代青瓷胎体较坚簿,胎色灰褐或灰紫,釉质莹润透明,釉色青绿如橄榄,釉薄处呈姜黄色;金、元时胎质稍粗,胎色呈浅灰或灰色,釉面多数姜黄,青色者少。釉质稀簿而不润。装饰手法上以刻花和印花为主,刻花尤为精美,刀法犀利流畅,刚劲有力,立体感较强。装饰艺术上,纹饰丰富多彩。纹样有动物、人物、花卉和图案等。纹样中的动物有龙、凤、狮、犀牛、马、羊、狗、鹤、鹅、鸭、鱼、鸳鸯等。人物有婴戏、佛象、力士等。花卉有莲花、牡丹、菊花、梅花、水草等。图案纹有:八桂纹、三角纹、回纹等。在纹饰上,五代以前古朴大方;宋时丰富多样,且技艺精湛,出类拔萃;金元时日趋简单。耀州窑的烧造工艺和装饰技法,对全国各地的影响较大,除陕西境内的壹大批窑仿烧外,它的技艺还传到河南省的临汝、禹县、宝丰、内乡等窑,传到广东的西村窑、广西的永福窑,形成了以黄堡镇窑为首的壹个庞大的窑系。

耀州窑青瓷的主要特点:纹饰刻的非常清晰,带有北方人的性格特点,史籍上记载又叫刀刀见泥。

耀州窑的传统工艺主要体现在原料的采配、成分及加工,泥料的储备及练揉,手工拉坯及修坯,手工雕花、刻花、划花、贴花、印花,釉药的选配、制备及敷施,匣钵、窑具的制作及装窑,火焰气氛及烧成等七个方面。壹件制品完成要经过采料、精选、风化、配比、粑泥、陈腐、熟泥、揉泥、手拉坯、修坯、釉料精选、配制、施釉、手工装饰(雕、刻、贴、印)、窑具制作、装窑、烧窑等17道工序。各工序都有相应的技术要求,掌握相关技艺的人被称为“匠人”。

耀州窑以铜川黄堡镇为中心窑场,沿漆河两岸密集布陈,史称“十里陶坊”。同时还有立地、上店村、陈炉镇、玉华村等窑场,依次排列,绵延百里。经过金元兵灾及各朝代的动荡变迁,各陶场均已停烧,惟有陈炉镇延续至今,成为西北地区的制瓷重镇。陈炉镇11个村庄几乎家家烧瓷,被誉为“陈炉不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镇作坊并为国营陶瓷厂。 20世纪70年代,在李国桢等专家的帮助下,恢复了耀州窑的传统技艺,生产出耀州青瓷、黑釉及剔花瓷、白釉及剔花瓷、兰花瓷、铁锈花瓷、花釉等六大系列陶瓷,成为铜川市的支柱产业。

烧制唐三彩、白瓷、青瓷、黑瓷和酱色釉瓷等品种,以青瓷最负盛名。其青瓷特征和鉴别:

1.胎色灰白,胎质坚硬,露胎处呈现酱黄色。

2.釉色青黄、深沉,釉层较厚,器物往往上部厚,下部薄,胎釉交接处呈姜黄色。此外,青釉釉面上有的出现小的露胎褐斑,为其它青瓷所不见。

3.器型丰富,盘、碗、杯、碟、瓶、壶、罐、炉、盒、香薰、注壶、注碗、盏、钵、灯、枕等均有,器物造型多变,有花瓣式、瓜棱式和多折式,外形美观。其中力士炉颇具特色,炉身底座四周跪有力士。

唐代

唐末、五代青瓷采用划花装饰,纹饰题材多为水波与花草纹。晚唐、五代盘、碗壹般采用支钉支烧,通体满釉,足内有3个支钉痕。

1、器胎特征:早期多呈深灰色,仅少数为灰、黄色,胎质比较粗糙,有颗粒状石英和少量较大气孔,烧成后往往有点状铁斑痕出现。盛唐青瓷,胎呈淡黄色,较粗糙,胎土不太均匀,内可见气泡和颗粒状物质。到中晚唐时,胎质渐密,胎色呈灰和黑灰色,胎土往往出现小的点状铁斑。

2、器釉特征:盛唐青瓷,釉料不够精细,釉色青褐或青黄,透明度差,釉面往往缺乏光泽,甚至出现木光。中晚唐时,青瓷釉呈灰绿、灰青或青中显灰色,釉薄,玻璃质感强,透明度好。

3、造型特征:中唐以前造型较少,均为厚壁,以后造型渐多,器壁渐薄。

4、装饰手法:贴花、绘彩、并开始划花和戳印花。

5、装烧工艺特征:唐代主要采用三足支垫方法,烧成后盘碗内底中心均留有三点烧痕。

6、施釉特征:初唐施于口下,后渐向下发展;中唐时,器外大部饰釉,仅眮下和器底露胎;中唐以前,施釉不均匀,见有垂釉和流淌现象。到晚唐,施釉部位再下,以至器外往往变为通体施釉。

7、底足特征:早期以器壁厚不挖足(假圈足),到中晚唐时期,盘碗底足为流行的宽矮圈足(玉璧型底),这种玉璧型底的发展规律是,时代早则挖足浅而少,所留玉璧足特别宽,时代晚则挖足渐深,玉璧足渐窄,晚唐时圈足演变为细窄的玉环底。在整个唐代,该窑底足都做大底,器底露胎。

8、产品特征:瓷器有,黑、白、青、黄褐、花釉、茶叶沫、外白内黑、外青内黑、白釉绿彩、白釉褐彩、素胎黑花、青釉下绘白彩、青釉黑彩、黑釉剔花填白彩、白釉褐绿彩等高温釉瓷,还有唐三彩、低温单彩釉和硫璃瓦等。

五代

1、器胎特征:早中期为黑胎器,呈深灰、黑灰、铁灰、黑色等。胎外表施有较厚的白色化妆土。器表多不见唐器中常见的黑点状铁斑。白胎器为稍晚期,质地相当纯净,色相当白,呈洁白或白中略灰色调致密度和均匀度与宋器比要稍差,不施化妆土。

2、器釉特征:黑胎的青釉瓷,釉色为,暗蓝的天青色、微灰的湖青、湖绿、湖蓝等色,玻璃质感强,透明度好,常有开片,为裹足釉;白胎的青釉瓷,釉多呈淡青、淡天青、青白、粉青等色,少数呈湖青和湖绿色,透明度好,亦有开片,较黑胎器少,为该窑历代青瓷中最为淡雅的瓷器。

3、造型特征:多仿晚唐与五代的金银器皿,比唐代清秀,器物底仍较大。

4、装饰手法:划花、剔花、贴花、戳花、捏塑、镂空、绘画化妆土(极少见到)。

5、装烧工艺特征:早期采用壹器壹支垫(三足支垫)壹匣钵进行单件支烧烧成后盘碗满釉裹足上或外底心留有三点支烧痕,后来又发展为三点或壹大堆托珠法,烧成后裹足釉的足底釉面上,留有三小堆托珠烧痕或底足粘满砂粒;晚期采用了刮掉足底釉的新方法。

6、施釉特征:通体施釉到底,多饰裹足釉。

7、底足特征:器物底仍较大,做玉环底,足多外撇。

8、产品特征:除青瓷外,兼烧少数黑釉、酱釉及白釉褐绿彩瓷。

宋代

宋代装饰技法主要是刻花、印花、划花及模印刻划相间,以刻花、印花为主。北宋中期刻花发展成熟,刀法犀利,线条刚劲有力,刀痕有斜度,是宋代刻花技法中最优秀者。北宋晚期的印花也很精美,布局严谨对称匀衡。纹饰有缠枝莲、把莲、牡丹、缠枝菊、波浪、飞鹤、飞蛾、犀鹤、博古、海水游鱼、莲塘戏鸭和婴戏图案等,龙凤纹则是宫廷瓷器专用题材。水波纹外壹般刻划以六角形边线,水波中三鱼多见。婴戏图案则以荡秋千为主。宋代花纹装饰特点:早期于器面刻 划简单的花瓣纹;中期则花纹满布器面;到了晚期花纹线条大多纤巧。宋代器物足端无釉,足内有釉。

1、器胎特征:早期胎有深浅两种,深者为黑灰或铁灰色,外施化妆土,浅为浅灰色,不施化妆土,均多含有黑色铁质小颗粒和气孔;中期全部为浅淡灰白色,无铁质小颗粒,不施化妆土,但有明显的白色介面层;晚期和南宋多呈灰白色,少数有浅灰和土灰色,不施化妆土。

2、器釉特征:早期多数为青灰或青黄色,少数有与五代近似的青绿和淡青色;中期几乎都为橄榄青色玻璃质金莹透明度好,釉面光泽度强,釉虽薄但硬度大,很少发现唐五代尚有的流釉、堆釉和干釉现象,很少见到釉面无光和橘皮釉现象,胎釉结合非常紧密;晚期和南宋又出现了暗青、青绿、青黄、淡青、月白等多种色调。

3、造型特征:造型清秀,底足渐小,作高窄直圈足,制作都很规整。

4、装饰手法:有划花(五代剔花和宋代刻花的辅助手法)、剔花(宋初尚有延续,中期后不见)、刻花、印花、贴花、捏塑、镂空。

5、装烧工艺特征:均采用刮掉器物底足釉装烧工艺。

6、施釉特征:施满釉足底露胎。

7、底足特征:早期底足较宽,足底往往粘有石英托珠,纹饰简单,由于初将烧柴改为烧煤,烧成气氛不稳,产品色泽与五代和宋中期相比,普遍发暗;中期壁薄质细,致密度超过此前产品,底足增高,以饰釉后再经二次精修的高窄圈足为特征;晚期盛行斗笠状小碗,以足底变矮、器胎变薄、出现鸡心底为特征,还盛行印花器。

8、产品特征:除青瓷外,兼烧少量黑、白、酱釉及兔毫、油滴结晶釉瓷.

金代

金代产品瓷胎呈灰白色,青釉呈色偏黄。大量使用陶范印花,满布器面的花纹逐渐减少,而在盘、碗内壁,大量出现菊花、莲花、水波、鱼鸭纹等,构图简单,呈圆圈形。金、元时期壹般采用叠烧,盘、碗内有叠烧痕,也有用壹钵壹器装烧的,则仅足端无釉。

1、胎釉特征:前期胎呈浅灰色且略显偏褐,此时很少见到宋橄榄色,多见豆青和翠青色,还烧有月白釉瓷;后期改为专为大众烧造的大路货,胎呈土白色、浅黄色、白中微黄、白中微棕黄等色,致密度和精细度略差,青釉呈青黄、黄青、姜黄等色。盘碗内底有涩圈。

2、造型特征:造型浑圆厚重,碗口部加厚,口壁甚至厚于腹壁,呈倒柱式造型。

3、装饰手法:刻花、印花。

4、装烧工艺特征:金元明各时期,所使用的窑炉结构及燃料均与宋代相同类,但金后期至元明,通风和炉体日渐增大,炉内气氛的变化也不在认真控制,所产青瓷几乎都具有姜黄色特点。

5、施釉特征:器内外施釉,足底露胎。

6、底足特征:玉环底,器底多饰釉,但底足多不经二次修整,足内墙外斜,外底多呈鸡心状,纹样多层次分布。月白釉创烧于宋代晚期,成熟于金代,胎于同期青瓷相似,宋晚期月白釉,青度大,白度小,近似淡青色,釉层亦薄,还常在盘晚内壁或内心加饰印花装饰;到了金代,青色大大减弱,而白度明显增强,壹般器物往往呈灰白或月白色,上乘者往往呈青白色,以白中隐隐透出青色为特点,多为素面,浑圆敦厚,釉层加厚,透光性差,如蜡似玉。

7、产品特征:前期以烧制豆青釉和月白釉青瓷为主,后期烧姜黄釉为主,同时兼烧黑釉、酱釉及兔毫、油滴结晶釉瓷。

元明

元代产品器外壹般施半釉,挖足浅,足较宽,似玉环底足,足内心有乳 状凸起。 1、胎釉特征:前期胎呈土白、土黄、黄白色,底足露胎部位呈土黄色、棕黄色或棕红色,釉多呈姜黄色,少数为青黄色,器内满釉,多数有瑟圈,器外姜黄釉施釉部位,初期与金代相似,为通体施釉,外底心亦施薄釉,随后改为外底和器足无釉露胎,还烧黑釉、酱釉、茶叶沫釉、白釉及少数白地黑花瓷。后期和明代变化很大,姜黄釉瓷已降为少数,胎釉更为衰落,胎多呈土白、土黄色,底足露胎部位往往为棕红、棕褐色;青釉除姜黄色外,还见黄色、黄褐色、青褐色等;器外少见满釉。多施釉不到底,腹下露胎现象;此时,多见白地黑花瓷,还有白釉、黑釉、酱釉和茶叶沫釉瓷,器物施釉部位,大体与同时期姜黄釉瓷相似。

2、造型特征:元代时,最流行敛口圆腹大碗。造型趋简单。

3、底足特征:玉环底特征为加宽,足内墙外斜,并演变为宽直圈足,挖足较深过肩,宽圈足加高。

4、产品特征:前期以烧姜黄釉青瓷为主,后期以烧白地黑花为主,同时兼烧黑、白、酱、茶叶沫釉瓷。

清代

清代陈炉窑在传承传统制瓷技艺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其产品除白地黑花、黑瓷和白瓷外,还创烧了香黄釉瓷以及黄白、黑白复色釉瓷等特色品种。

民国

清代晚期到民国初期则出现了具有当地特色且广受民众青睐的青花瓷,装饰特征是各类富有民间色彩的文字题款的广泛流行和运用,丰富了陈炉窑的内涵。

香港纪伯伦国际征集处刘生整理撰写

(微信手机同号如文中)

娇气的羽毛
个性的鸡
2025-10-06 14:20:01
耀州窑是我国北方颇具代表性的窑场之一。窑场在今陕西省铜川市,因铜川古属耀州。该窑在我国古陶瓷发展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宋代,耀州窑不仅成为北方烧制青瓷的著名瓷窑,而且对当时诸多瓷窑产生重要的影响,形成耀州窑系。

据《宋耀州太守阎公奏封德应侯之碑》载,耀州窑瓷器的烧造最早始于晋。考古发掘证明,唐代耀州窑,已开始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型瓷窑。到北宋时,耀州窑又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烧制出了相当精美的青釉瓷,达到耀州窑鼎盛时期。在有些方面,耀州窑甚至超过了宋代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的瓷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它广汲各窑之长,并具有极为便利的水陆交通、充足的燃料以及优质的瓷土等优越条件。

北宋末期,社会动荡不安,连年战乱,经济受到破坏。耀州窑与全国各地瓷窑一样,生产受到影响。到金代时,虽然耀州窑仍在进行瓷器的烧制,但产量及质量已开始走下坡路。除少数产品外,一般瓷器均烧制得较前粗劣。元代耀州窑已经衰落到极点。瓷质低下、产量锐减,在各瓷窑之中已不占有什么位置了。明代初期和中期,更是只具小规模生产,并于晚期最终停止了这一瓷种的烧造。

宋代耀州窑瓷器主要有盘、碗、洗、瓶、壶等日常生活用具及少量的香炉、印盒、瓷塑等。器物一般制作得比较规整、精巧。其高超的花纹装饰工艺、丰富的装饰题材,使耀州窑瓷器独具魅力。

耀州窑瓷器上所装饰的花纹图案,主要是靠刻划、模印及堆塑等等工艺手段完成。

所谓刻划纹,是用刀具及尖状器在瓷胎上刻划出各种花纹图案,然后施釉烧制而成,所饰花纹,线条下凹,低于胎面。此种纹饰创于北宋初期,其技法继承了唐代的传统,受到越窑的影响而发展起来。初期刻划纹一般都显得较为简单、草率,中期才日趋成熟,所饰花纹刀法熟练、线条流畅,花纹图案表现得极为生动。

印花纹饰出现的年代要晚于刻划纹饰,即北宋中期才出现,并成熟于晚期。是用特别的模子在盘、碗、洗等器物的内壁压印成各种花纹,然后再烧制。所印花纹图案微微凸起,略高于胎面、立体感较强,具有半浮雕的效果。纹饰清晰,布局繁密完整,讲求章法,是宋代耀州窑印花图案的特点。

目前已能见到的耀州窑印花图案达百余种,主要有折枝和缠枝花卉及水波游鱼、鸳鸯、浮鸭、婴戏、飞天,还有龙凤、麒麟、飞鸭等。耀州窑虽为民间瓷窑,但史书记载及出土文物表明,它在宋代曾为宫廷烧过贡品。耀州窑虽为北方民窑,但其产品的声誉及影响在宋代遍及全国。

鼎盛时期的耀州窑产品是以青瓷为主的,由于当时各窑之间的相互影响,耀州窑青瓷与越窑、龙泉窑等窑的瓷器在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一件器物,鉴别它是耀州窑还是其它窑的青瓷,瓷釉方面的特点是非常重要的,耀州窑瓷器釉色青翠、釉质细润,施釉亦较薄,釉色深浅多变。有的稍绿一点,有的稍黄一些,但均为青中闪黄色,不论釉深浅都含有黄的成分,否则就不是耀州窑而是其它窑的青瓷产品了。其年代越晚,闪黄的程度也就越大。到元代时,耀州窑青黄色的成分就更大了,看上去几乎成了黄釉瓷器。

此外,瓷胎的特点也是鉴定的一个重要依据。宋耀州窑青瓷胎骨较薄、胎色深灰。因当时施釉工艺尚有不足,故器物背面接近足部及底部经常出现漏施釉的情况。这些漏釉的露胎处,呈现出一些酱色的氧化铁所致小斑块。由于胎土中所含铁的成分较高,在器身之外的下部釉薄处,也时常隐隐透出一些淡褐色。这些特征都是后仿品无法仿出的。

宋代耀州窑瓷器的仿品,在民国及以前各时期很少见到,而多数都是近几年所仿。新仿耀州窑青瓷胎骨稍厚,含铁量低,故胎色灰白,颜色较真品色浅,更没有因漏釉所呈现出的酱色小斑块以及釉薄处所透出的褐色。除此之外,圈足形成也有所不同。仿品圈足较为圆滑,这与切削平齐规整的真品圈足,有着很显明的区别。以上都是鉴别真伪宋代耀州窑瓷器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