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如何鉴别瓷器的真假

魁梧的冬瓜
感性的草莓
2023-03-23 05:43:13

如何鉴别瓷器的真假

最佳答案
活力的大船
怕孤单的心情
2025-10-06 16:21:00

一、观察瓷器胎土是否经过人工淘洗

明清瓷器在制作上比较追求工艺和程序,像胎土的处理上,一般会经过人工淘洗,烧制出来的胎质也会显得尤为干净。由于时间的沉淀,这些个老瓷器的胎质看上去既有粉状,又有细颗粒状。

二、观察胎的密度有无过大或过于疏松现象

古瓷器在制作时都会经过人工调泥,经人工和泥制坯烧出来的胎密度适宜,无密度过大或过于疏松现象。反观现代的仿品瓷器,制胎所用的泥是炼泥机炼制,烧制出来的胎密度过大,拿到手里有过重的感觉。当然,仿冒品也有用灌浆的方法制胎的,其密度又过于疏松,拿到手里有过轻的感觉。

三、观察胎体的厚薄程度

每个朝代瓷器胎体的厚薄程度都不尽相同,如明代晚期、清代康熙早期和同治时期的胎体相对较厚,明代成化、清代雍正等年间的胎体则相对较薄。把握好每个朝代瓷器胎体的厚薄程度,基本相符的才有可能是真品。

扩展资料:

瓷器的保养方法:

1、瓷器都是易碎品,在保存时应注意防震、防挤压、防碰撞。鉴赏藏品时要注意不要碰撞、摔落,尽量不用汗手摸。看藏品时最好戴上手套,桌上用绒布垫好,赏看时不要互相传递,一人赏看结束应重置于桌上,其他人再捧持观赏。

2、刚买回来的高温釉或釉下彩瓷器,应先放在清水中浸泡l小时,再用洗洁精洗掉外表的油污,用毛巾擦干水分后用盒子装上,盒中应有泡沫充垫,且加了泡沫后直径不能超过藏品0.5厘米,藏品放在盒中应松紧适当,同时应避免挤压,以防损伤藏品。

3、瓶、罐、 尊等一般是由下而上两段拼接而成,移动时不能一只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正确的方法是,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有的瓶、罐、尊装饰有双耳,在取放时 不能仅提双耳,以免折断或损坏。薄胎器皿,胎薄、质轻、娇气,移动、安放时更要小心,要双手捧底,忌用单手。

最新回答
英俊的酒窝
伶俐的雨
2025-10-06 16:21:00

收藏古瓷,首先要对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状况有所了解,因为各个时期陶瓷器都有不同的特征,无论在造型、花纹、胎釉、款识以及制作工艺方面都存在一个由早到晚的演变过程,这是鉴别古陶瓷的基础。鉴别时可以从器形、胎质、纹饰、款识、底足等五个方面进行识别。

一看器形。陶瓷鉴定,造型是一个重要依据。它有明显的时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会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如此次鉴宝会上的第一件宝物———兰溪一位藏友提供的宋代白瓷碗,敞口平底造型、碗中刻花浮雕莲瓣纹都体现了当时的审美风格。加上宋代生产白瓷窑系多见,但在色泽上偏黄,这是与其他时期白瓷最大的不同之处。

二看胎质。不同年代的瓷器在胎质上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陶瓷是火和泥的艺术,随着烧制技术的不断进步,胎骨的质量越往后期,质地越细腻,上釉的工艺方法也越多。这使得每个时期烧制的釉彩都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三看纹饰。瓷器上的纹饰有着明显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中国古代陶瓷纹饰繁多,但按类别可分为人物、动物、植物和装饰四大类。纹饰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反映。这就需要藏者对我国各个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有所了解。

四看款识。款识也叫年款。在一些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中部或口缘等部位,书写着某某皇帝的年号等,有“官窑”款、“民窑”款之分。这些款识表示某个朝代生产的器物,不同朝代使用的颜料不同,其成色也不一样。款识的识别,是古陶瓷鉴定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鉴定出一个古瓷器的年代及价值的高低。

五看底足。因各时期的烧制工艺不同,在烧制时支撑的方式方法也不同,这使得陶瓷器皿的底足部位有着明显的差异,底足因为有支撑物,凹凸点不同,有的上釉、有的无釉彩。这些都是鉴别瓷器时代的重要特征。

要把握上述五个方面,所要涉及的知识内容是方方面面的。但最为重要的是实践,特别是时下一些“高仿”古瓷的出现,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这就需要多看,看书、看实物、看真品也看仿品;通过到博物馆、文物商店,逛古玩市场,多摸多看多学。一些有经验的收藏大家,在鉴定一件古董的时候,只要把它拿在手里摩挲一会,就能把这件器物的真假和价值估摸得八九不离十,就是这个原因。

瘦瘦的信封
聪慧的山水
2025-10-06 16:21:00
如果是段时间打碎的瓷器片有保存的很好,这样的瓷片就不好区分,比如社会上那些“碰瓷”的人的瓷器,诬陷你的时候这时候瓷器的碎片不好鉴定是何时打碎的。但是打碎时间很久的瓷器碎片那可以鉴别。谢谢

舒心的大白
苹果板栗
2025-10-06 16:21:00
瓷器钤印款式始于乾隆年间,兴于同治民国,早期常见青花钤印款,同治以后多为红色印款,瓷器凹文钤印款较少见,本人仅见过一块"乾隆年制"无色凹文款青花瓷款式瓷片,印文很浅,曾经推测,这一类款式是否与紫砂器的钤印款有联系?无色凹文钤印款是不是有色钤印款的前身?

你这款瓷片对考究钤印款的演变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如果你这块瓷片是乾隆以前的,就佐证了我的推测,可惜,不能上手一睹"峥嵘".

在江河边经常可以拾到古瓷片,我还没有见过大海,海水能把沉船上的古瓷片冲到海岸,那古沉船一定就在附近."宝山"瓷片是吉语款,菩提保佑再拾一艘"宝船"

甜美的砖头
缥缈的仙人掌
2025-10-06 16:21:00
江河之畔、工地上下,乃至遗址周围,处处可见瓷片一族们忙碌的身影。瓷片乃鉴赏、研习古瓷的辅助之物,亦属于标本学范畴。眼下瓷片族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收藏以瓷片釉色取胜,专收一些高古名釉瓷片,如唐越窑、宋汝、官、钧、定瓷片,以及龙泉、耀州窑瓷片等,以北京、陕西、浙江为代表。其中陕西有位专集瓷片的老先生,各类耀州的瓷片已有数百片之多,釉色温润,秀色可餐;二是收藏以明清民间青花绘画研究为主,以南京为中心。据说南京有一大批这类瓷片族。三是被称为御瓷片族的景德镇、南昌一批瓷片藏家,专事集藏景德镇御窑瓷片,上至元青花、永宣青花、成化斗彩,下至清代官窑残瓷片,尤其重视有官窑底款之瓷片收藏。收藏行家郑志海说,有的瓷片没有原件,瓷片收藏品更显异常珍贵了,如宋代五大名窑、明清的官窑和一些特别的品种(如元青花瓷)价格比较贵,好的瓷片能值上万元。而且除了普通收藏者外,一些博物馆、研究机构都对瓷片有需求,名贵瓷片的量毕竟很少,令一些收藏者相信收藏瓷片也会随着收藏热潮而不断升价。而收藏爱好者舒浩光认为,瓷片利润并不高,增值前景也不大,收藏者最好把它当作自己学习的资料和鉴定的辅助工具,借以识别陶瓷伪品,重在其参考价值。不过,单片收藏瓷片价值不高。有收藏家表示,瓷片也要挑选有代表性、有特色的进行收藏;另外要系列收藏,如以某个朝代或某个窑口的瓷片为主题进行收藏。1.瓷片是学习资料和老师,但也蕴含了一部分仿制的瓷片,所以收藏瓷片要懂得排比,通过比较盈润程度、胎色等途径分辨出真假优劣,这是收藏瓷片的第一步。2.鉴别瓷片时,应该从釉面、纹色等方面入手,而不应该看断面胎。看断面胎的方法很容易走上鉴别的歧路。3.如果经济允许,可以从收藏瓷片转向收藏一些残而不缺的瓷器。4.

激动的墨镜
长情的铃铛
2025-10-06 16:21:00

一、看胎色

汝瓷胎质细腻,胎土中含有微量铜,迎光照看,微见红色,胎色灰中略带着黄色,俗称“香灰胎”,多见汝州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汝州文庙、清凉寺等窑址;汝州张公巷汝窑器,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窑口的胎色稍白,是北宋官窑的主要特征。

二、看釉色

汝瓷为宫廷垄断,制器不计成本,以玛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蓝色较多,也有豆绿、青绿、月白、桔皮纹等釉色,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感觉,釉稍透亮,多呈乳浊或结晶状。

三、看釉质

真品的釉面长期与空气接触,釉面有一种古旧感,但是通过釉质还能鉴别,釉面匀净,气泡廖若晨星,而且釉内没有绒毛状的流动痕迹者为真品,反之则为仿品。通过30倍以上放大镜观看,真品内气泡清晰可见,似晨星闪烁仿品气泡如堆积的肥皂泡。

四、看支钉

宋代宫廷用汝窑器物一般均采用满釉支烧,为了避免窑炉内杂质的污染,需用匣钵装好,并将器物用垫圈和支钉垫起,防止与匣钵粘连。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三、五、七个,六个支钉的很少,痕迹很浅,大小如粟米。

五、看器型

汝窑器有瓶、尊、盏托、碗、盘、洗、奁、水仙盆等日用器,少数还有堆花、印花等装饰,底部更有青花年号款,多是用刀笔刻画,和印花、模印等工艺。而且,真品厚重而有质感,抚之如脂;仿品却精致无比,重量较轻。

六、看边沿口部

真品边沿口部的釉色与其他部位相比稍微变薄,口部釉色稍显浅铜红色,汝瓷真品的底部如有磨底,露胎部位呈现香灰胎色;而仿品的胎所使用原材料均不属于汝州当地,因而边沿及口部的釉色很浅(俗称脱口也称露白),甚至变成无色透明的玻璃体。

七、看开片纹

釉面开片较细密,多呈斜裂开片,深浅相互交织叠错,象是银光闪闪的片片鱼鳞,或呈蝉翼纹状,给人以排列有序的层次感。釉中细小沙眼呈鱼子纹、芝麻花和蟹爪纹。并有典型的桔皮釉、冰片釉、茶叶沫,部分柳条纹状的开片是因手拉坯辘轳旋转时,使泥料分子排列结构朝一定方向而形成的现象。

爱笑的冬天
深情的唇膏
2025-10-06 16:21:00
这个瓷片是近现代的,大概在1937年至1945年潮州窑的产品。没有价值!

这块瓷片的开片是由于胎体本身结构松散所致,并不是像某些高古特定瓷窑的开片具有代表性,一眼开门货。

如:冰裂纹,蟹爪纹,鸡爪纹,鱼籽纹,铁线金丝纹,百吸碎纹等显著。

美好的树叶
聪慧的香菇
2025-10-06 16:21:00

导语:无论是鉴赏瓷器,还是鉴定瓷器,上手亲自触摸与感受都是非常重要甚至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手感不仅可以印证、补充、丰富观感和判断,甚至可以修正、矫正、否定观感结论。手感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瓷器的手感是一个复杂、细微而又微妙的感知体验和对比、思辨的经验积累过程,尽管会因人有异,但也必然异中有同、小异大同:

1、轻重感

瓷器的轻重是相对的、比较的、动态的存在,没有绝对的标准,因而需要大量的上手实践和感知揣摩,才能最终形成既贴近客观真实又有个性差异的“轻重感”。瓷化度的高低、胎体或釉层的薄厚、器皿的大小等任何细微的差别,也都足以导致瓷器轻重的变化。

我们也只有通过尽可能多的上手实战,并不断自我感知、体悟、对比、修正,才能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用来区分新旧好坏真假仿赝的轻重感。 而一旦形成自己的轻重感的系统和体系,对于不明瓷器的断代以及区分窑口、品质、品位和新旧、真假、仿赝等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换言之,手感尽管很重要,也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可靠性和不可替代性,但由于其具有必然的模糊性、差异性和含混性,不可量化、复制和对照,因而也往往作为观感目鉴的必要补充性的辅助手段来使用,很难独当一面、一锤定音。

2、干湿感

瓷器的年龄不同、衣着不同,在相同的温度、湿度情况下,捧在手里其干湿感却明显不同。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古瓷会出汗”。

首先,瓷器的年龄是瓷器出汗与否的重要内因之一。依据笔者粗浅的体会,一般说来,瓷器的年龄只有在200岁以上者才会有瓷器出汗的手感,但800岁以上的瓷器却也少有出汗的湿润的手感。

尽管200年以下和800年以上的瓷器都不出汗,但其手感的差异也是决然不同的:200年以下的新瓷,其手感是干而涩、干而滞、干而燥,反复揉搓瓷器表面或者呵气摩挲釉面会发出干涩、钝滞、刺耳的摩擦声而800年以上的瓷器却虽干而润、虽干而滑、虽干而爽,无论如何揉搓与摩挲都绝对不会出现干涩刺耳的摩擦声。

这里的涩、滞、燥与润、滑、爽并不是几个枯燥、干瘪、乏味辞藻的简单并列、叠加与堆垒,每一个字都是一片天地,每一个字都是经验、汗水甚至泪水的结晶!要品味出其中的真意、深意和精意,不成千上万次地反复上手、揣摩、总结、凝练、提纯,是根本不可能深切体悟得到的。 其次,瓷器的衣着亦即釉质也决定着瓷器是否出汗和出汗的多少。总的趋势是,透明釉比乳浊釉易出汗,玻化度高的比玻化度低的易出汗。

干或湿的`手感可以作为辅助手段帮助我们约略地断代。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所谓的“古瓷会出汗”和干湿的手感,其实都是一种手上的感受而已,并不是真的有可见的汗液或汗滴出现,即使你把古瓷捧在手里已经有一汪水般的湿润感,但只要你放下古瓷,再看或摸你的手却都是干爽的。

瓷器干湿的手感也与你是否汗手无关,汗手摸新瓷照样干涩,干手摸老瓷同样湿润把手沾湿了去摸新瓷也决不会滑爽,把老瓷烤透了再摸也决不会干涩。只有用心反复品味和体会,才能摸到干湿手感的路径。

3、润涩感

新旧瓷器润涩感的差异十分明显和巨大:

老的瓷器(起码应在百年以上)不止是有着观感上形制和做工方面的圆润感、釉质和釉色方面的温润感、胎体和胎质方面的湿润感,而且手感上也非常地朗润、爽润、舒润和温润,无论是玻化度高的还是低的,无论是脱玻度多的还是少的,无论是透明釉的还是乳浊釉的,无论是单色釉的还是多色釉的,无论是釉层薄的还是釉层厚的,无论是釉上彩的还是釉下彩的,无论是有文饰的还是无文饰的,无论是抚之若锦的还是摸之如玉的,无论是完整无缺的还是残破不全的,无一例外地越古越润、越老越爽。

新的瓷器,无论是蒸煮还是烧烤,无论是打磨还是涂药,无论是土埋还是海泡,任他绞尽脑汁、搜索枯肠、百计千方也终究全都无济于事,诸多努力也许能蒙骗人们观感,但绝对欺骗不了人们的手感!新瓷的生涩感、滞涩感、阻涩感是绝对不可以人为地令其跨越岁月的年轮的,拔苗助长只能适得其反!

4、软硬感

软硬感是一种极其微妙、精细的手感,它只对个别瓷器品种如越窑、定窑、耀州窑等具有一定的区分和标识意义。

软硬感其实并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硬度范围之内,如果论单纯的硬度的话,尽管不同的瓷器品种甚至相同瓷器品种的不同个体之间也都各有差异,有的甚或相当巨大,但其真正的区分和标识意义却极其有限,我们总不能为了印证或鉴定的需要就时不时地来一场瓷器硬度冠军的碰撞大决赛吧?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并不是简单的越软越好或者越硬越好,而是软有软的道理,硬有硬的奇妙,那么区分手感的软硬还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

5、温凉感

温凉感是区别瓷器品质优劣、品位高低的分水岭和试金石。好的瓷器,顶级瓷器,尤其是宋代五大名窑的瓷器,又特别是顶级的哥窑、汝窑的瓷器,的确像宝玉和宝石一样,在同等的气象、气候、环境、温度、湿度的情况下,温润如玉、冬暖夏凉!

这既不是主观臆造,更不是谣言惑众,事实如此、身有感触而已。具体原因笔者才疏学浅尚不能圆满解释,但同等条件下的温差确实明显存在,至少手上可以明显地感受出来。是不是真的与“玛瑙入釉”或者古人的“爱不释手”有关呢? 一家之浅见,提出来谨供同好者参考!

6、生熟感

生熟感是手感与听觉紧密结合的产物。

瓷器也像瓜果一样,由于烧成温度不同而有生熟之分。烧成温度低,温度一般在1150度以下,则其声若瓦,为生烧成温度稍高,一般在1200度左右,则其声类硬木,为半生烧成温度再高,一般在1260度左右,则其声如石,略有回声,为半熟烧成温度若在1320以上,则其声像金,回声悠长,余韵悠然,为熟。

需要特别强调和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瓷器的生、半生、半熟与熟,既不是瓷器品质好坏的分水岭,也不是瓷器成败的试金石,而是不同瓷器品种、不同釉层釉质的客观特殊需求,是古人巧夺天工的技艺、智慧和能力的最高展示。 众所周知,汝瓷的最佳烧成温度是在1150度,此种情况下的汝瓷,釉色最纯正,釉质最完美,呈半失透状态,欺冰赛玉,温润莹腻,静穆高雅,釉面无光,侧视如绒,抚之若锦,其声类瓦,100倍放大镜下观察而无一气泡。如果烧成温度低于1120度,则其釉面板结若漆,乳浊失透,从而失去灵动与美感,其声类破瓦,镜下也基本没有气泡。如果烧成温度达到1200度左右的话,则其釉面的玻化度将迅速提高,通透光亮,几乎与透明釉无异,镜下会出现大小不等、疏密不均的气泡,其声如硬木。

钧瓷的最佳烧成温度应该是在1260度左右,因为以铜为着色剂的铜红窑变的基点就是这个温度。钧瓷中的一部分的胎土与汝瓷的香灰胎土基本相同,汝瓷的最佳烧成温度之所以要控制在1150度左右,一方面固然与釉质的需求有关,另一方面则与香灰胎土的不耐高温也有直接关系。所以官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才全部采用了施护胎釉素烧和多次施釉复烧的方法。而定窑瓷器的胎土最为白细和耐高温,所以定窑的成器一般也都在1320度以上。 由此可知瓷器的生、半生、半熟与熟非但不是技艺不成熟的结果,反而是瓷器技业登峰造极的标志。

与瓜果的生熟状况正好相反,瓷器越生其手感就越轻,也越易破碎,汝瓷不必用力就可掰开反之瓷器越熟则其手感就越重,胎体的瓷化度越高,比重越大,也相对更坚固,柴窑和定窑瓷器的胎体都很薄,真正做到了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绝妙境地,尽管胎釉都比汝瓷要薄得多,但却并不像汝瓷那样易破碎。

熟悉了瓷器的生熟感,也就基本把握了宋代五大名窑的烧成温度的主要特征,当生者熟或当熟者生自然都不对了。

7、滑滞感

滑滞感既是润涩感的延续,又是润涩感的结果和原因:润则滑、润必滑,滑就润、滑定润涩必滞、涩定滞,滞则涩、滞才涩。

凡古瓷必滑,光滑、润滑、油滑不等,滑溜、滑润、滑腻、滑爽有别,但滑不可少、滑不可缺,凡古必滑,是古定滑,因而也就无滑不古,不滑非古,凡滞必新,是滞就新!

此滑非彼滑,古瓷之滑源自岁月、发自肌骨、来自年轮,是历史的烙印、是衰变的结果、是沧桑的必然。这种自然之滑爽决不是人为打磨、涂油、上蜡等机巧所能仿效、复制和再现得了的,因此我们下一番苦功真正品味出并把握住古瓷之滑的精髓不但十分必要,而且能够受益终生,实在是古瓷爱好者、收藏者、鉴赏者和鉴定者必修的一项手头基本功。

8、粗细感

瓷器的品种窑口不同、历史年代不同、保存环境不同、脱玻程度不同等诸多的因素,每一项单独作用就都足以导致瓷器釉面粗细感方面的巨大差异和不同,各项条件和原因交互作用的结果就是使得瓷器釉面粗细感方面的差异和不同益发显著和巨大。

而古代民窑的瓷器,无论是技艺水平,还是用工选料,无论是生产目的,还是生存需要,都决定了其瓷器产品的品质和品位的实用优先、艺术靠边的抉择与定位,简易、粗糙与率意、灵动为其共性,几乎所有的历史局限、技艺缺憾都有所体现,再加上历史传承中的各种自然衰变,所以,古代民窑的瓷器的粗细感最为粗糙

古代官窑瓷器,尽管技艺水平和用工选料方面为历代之最,但终究逃脱不掉历史自然衰变的法则,再加上有些瓷器品种如哥窑金丝铁线、汝窑蟹爪纹与蝇翅纹、钧窑蚯蚓走泥纹等特殊开片、纹路化腐朽为神奇、变残次为至宝的刻意追求和特意营造等因素的推波助澜,所以古代官窑瓷器尤其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初步的观感和手感都并不如近现代的新瓷那样精细反而略显粗糙,只有仔细观察、深入玩味才能充分体悟到古瓷的精妙与完美,当然,无论如何古代官窑瓷器都要比同时代的民窑瓷器精妙得多地多。

古代官窑瓷器却往往寓巧于拙、驭精于粗、御美于陋,简约而不简单,朴素而不普通,平凡而不平常,以似玉非玉胜于玉的釉质釉色的内在美、美仑美奂神秘莫测的纹路图形的外在美和匪夷所思鬼斧神工的加工制作的工艺美,成就历史、创造辉煌、震撼后世、启迪今人,粗而不糙,粗中有细,粗中显细,粗中求细,化繁为简,以简驭繁,返璞归真。

9、凹凸感

凹凸感对甄别、鉴定元代和明代中期以前的青花、釉里红的真伪意义重大。

明中期以前的青花瓷器由于用的都是低锰高铁的苏麻离青(也有称苏勃泥青的)进口青花料,所以在青花着料略重之处往往呈现明显向下凹陷和釉面有锡银光泽结晶的两大突出特征,此两大特征自明后期开始就已基本消失。后仿者有往青花料里加铁成分的,但情形拙劣,或者成片糊黑,毫无通透感和层次性,或者点状下凹,而不是线状或片状下凹,或者没有散晕,僵硬而板结,或者过分散晕,洇散范围和程度远远超越苏麻离青自然散晕的限度和规模,观感和手感都十分别扭,有一种沉重感、压迫感和糟粕感,极不自然、极不舒展、极不大方,也令人极不舒服、极不舒适、极不舒爽。

釉里红的情形与青花恰好相反,由于以铜为着色剂的釉里红对温度极为敏感,也极易流淌从而形成凸起,所以真正的明中期以前的釉里红瓷器包括青花釉里红瓷器,往往都呈现出明显向上凸起和红色深浅不一有发黑、烧飞和绿苔点等突出特点,极易辨认且很难仿造,尤其是青花釉里红瓷器则更难仿制。

宋官钧所独有的蚯蚓走泥纹也有凸起、凹陷和平展的三种形态和手感。 凸起的蚯蚓走泥纹往往是由神奇的成排的气泡呈非规则线性排布而成,这种情形最为罕见,笔者有幸收藏到了一件,玫瑰紫釉色上分列着一条条由月白色气泡衔接组合而成的蚯蚓走泥纹,美得不可思议、神得不可想象、奇得鬼斧神工难以形容

无论是鉴赏瓷器,还是鉴定瓷器,上手亲自触摸与感受都是非常重要甚至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手感不仅可以印证、补充、丰富观感和判断,甚至可以修正、矫正、否定观感结论。手感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热情的黄蜂
英勇的哈密瓜
2025-10-06 16:21:00

【算一算你家装修要花多少钱】

第一:比重量;拿起两块品牌不同的瓷砖,在大小与厚度相似的情况下,比较轻的一块质量较差,而比较重的一块瓷砖则是好砖。 第二:比价位;目前市场上瓷砖的价格高低差别非常大,从每平方米几十元到一二百元不等;而一些国外进口瓷砖要价则更高,基本比国内瓷砖高出1—2倍。 但业内人士称,这些瓷砖的内在品质差距却没有价位的差距那么大。所以虽说一分钱一分货,但也不要盲目迷信于价格,产品的品质优劣更关键,没有必要为了一味 地追求国外进口品牌而花费高昂的费用。 第三:测釉面;检测时,以锐物刮擦瓷砖釉面看看是否有刮痕,如果有,则表示此类瓷砖施釉较差,表面的釉磨光后,砖面弄脏将无法清洗干净。反之,则说明此种釉面砖施釉较好,耐磨实用。 第四:对色差;瓷砖色差是指由于生产工艺的原因而造成瓷砖产品在颜色与花纹上的差异。由于墙地砖一次购买的数量较大,多个包装之间如有明显色差,装修效果就很受影响,所以,要对所有包装的产品抽样对比,观察色差的变化,色差大的不能选用。

【输入面积,免费获取装修报价】

暴躁的过客
彩色的未来
2025-10-06 16:21:00
你这件瓷器是哥窑瓷,你说的“碎玻璃一小片一小片”是哥釉的金丝铁线。由于看不到图,不敢说“真假”。你自己可以根据以下对照一下:

宋元以前瓷器(鉴定)看造型,明朝以后瓷器(鉴定)看款式。

1、成化时期瓷器造型庄重圆润,玲珑俊秀,小件居多,俗称“成化无大器”,但也不是绝对的。

2、胎质纯洁细润,胎体轻薄,迎光透视呈牙白色或肉红色,如脂似乳,莹润光洁。釉质肥厚,光洁晶亮,胎精釉亦精,高穆深雅,同臻其妙。

3、成化青花瓷器,以淡雅、沉静的色调行于天下。但往往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调,表现的最为突出。青花色调浓重者,相近于宣德晚期,并和多数浅淡色调,同时并存。

4、成化器足,凡饰有青花双边线很规矩,紧靠圈足底部,而靠近足跟无釉处,那条圈线,颜色较深重,上面一条则显清谈。可用这一点来做鉴定参考依据。

5、官窑款识字体,挺拔有力,如同出自一人之手。一般为“大明成化年制”,“大”字尖圆头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制”字上大下小,“衣”字一横不越刀。民窑则多样些,有“成化年制”、“大明成化年造”、“大明年造”“大明成化年制”等。民窑瓷器款识字体略草率,不如官窑规整。无论官窑民窑,青花楷书款识占全部成化款识的绝大多数,其特点是字体深沉,无漂浮感。笔法苍劲有力,中锋运笔。

由于成化官窑瓷器成就卓著,自明代正德朝开始即被仿造,嘉靖至万历时期已成为一种时尚,虽有破绽可寻,毕竟已达到形似的程度,给鉴定造成一定困难。清康、雍、乾时期,仿成化款非常盛行,有些仿得很成功,能达到神似的程度。

我百度空间里有详细介绍,还有成化本年的和康熙年彷的瓷片标本,你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