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黑釉瓷器各朝代特点
清代黑釉瓷器特点:
元明清时期,中国瓷业的中心转移到了景德镇而我们基本上也被淹没在两种视像的海洋里,一是素雅沉静的青花,一是五色斑斓的彩瓷,黑瓷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只偶尔在元代的草原和康熙的宫廷里能见到一些。
清代瓷器的造型:
顺治、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的秀巧隽永,乾隆时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
胎体,琢器类,一般薄厚适中,圆器类则有厚有薄。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明代留器露胎处,常泛火石红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
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雍正时釉面细臼莹润,多有桔皮皱纹。乾隆时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后的不够平整,波浪明显。晚清时施釉稀薄,釉质疏松,不够坚致。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黑釉
科学方法是碳元素鉴定、收藏鉴定方法是请鉴定专家鉴定、自己根据各年代黑釉瓷器的特征推断。
黑釉瓷器年代特征:
1、黑釉瓷器出现于东汉中、晚期,但当时的釉色为深褐绿色乃至黑色,釉层也薄厚不均,常有蜡泪痕,并在器表的底凹处聚集着很厚的釉层。
2、早期烧制黑釉最成功的首推东晋时期浙江德清窑,所烧黑釉釉面滋润、光亮,色黑如漆,可与漆器媲美。唐代黑釉较为盛行,宋代则是黑釉的高峰时期。
3、明、清时期御器厂所烧黑釉器做工精细,多在纯净的黑釉上施以各种低温色彩,黑釉则成为各种美丽颜色的衬托。
黑釉瓷器的历史发源:
资料记载,中国至迟在东汉时就能烧制黑釉,东晋至南朝初的德清窑,用含铁6—8%的紫金土配制黑釉,釉面光泽,色黑如漆。东汉、东晋等早期黑釉属石灰釉唐代以后,基本上都改用石灰碱釉。
就黑釉的品种而论,可以分为一般黑釉与花色黑釉两大类。油滴、兔毫 、玳瑁、麻酱釉等,即属花色黑釉。黑釉瓷器出现于东汉中、晚期,但当时的釉色为深褐绿色乃至黑色,釉层也薄厚不均,常有蜡泪痕,并在器表的底凹处聚集着很厚的釉层。
早期烧制黑釉最成功的首推东晋时期浙江德清窑,所烧黑釉釉面滋润、光亮,色黑如漆,可与漆器媲美。唐代黑釉较为盛行,宋代则是黑釉的高峰时期。明、清时期御器厂所烧黑釉器做工精细,多在纯净的黑釉上施以各种低温色彩,黑釉则成为各种美丽颜色的衬托。
寿州窑是唐代七大瓷窑之一,创烧于南朝,兴盛于隋唐时期,衰落于唐代末期,宋代停烧,整个烧造期约为350年。寿州窑的瓷器使用的主要釉料为山釉,烧造瓷器的燃料为木材,其中心窑场坐落于今安徽省淮南市上窑镇,在淮南市的泉山、滁州市的凤阳县等地也有零星分布。在唐代时,该片区域主要属于寿州管辖,故命名为寿州窑。上窑镇靠近上窑山和淮河,上窑山上蕴含着丰富的山釉资源,淮河利于产品和原材料的运输,这为寿州窑的发展奠定了地理基础。
黑釉是古代瓷器釉色之一,釉面呈黑色或黑褐色。黑釉主要呈色剂为氧化铁及少量或微量的锰、钴、铜、铬等氧化着色剂。黑釉釉料为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两大类。
通常所见的赤褐色或暗褐色瓷器,釉料中氧化铁比例为8%左右,如将釉层加厚到1.5毫米时,烧成的釉色即呈纯黑。以铁为呈色剂,涂层厚约1.5毫米,经氧化焰焙烧,呈纯黑色。
寿州窑瓷器使用的釉料中含有较多的氧化铁,在烧造时随着氧化、还原反应氛围的不同,瓷器呈现出了黄、青、黑等不同的釉色。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写道:“寿州瓷黄,茶色紫。”因此,寿州窑以其不同于“南青北白”的黄釉瓷器为人们所知。事实上,寿州窑除了黄釉瓷,其黑釉瓷器的烧造也很成功。目前已为学界所发现的寿州窑各器型唐代瓷器中几乎都有黑釉瓷。
在寿州窑的各类瓷器中,瓷枕是形制、釉色、装饰等方面变化较为丰富,工艺最为讲究,最能够体现寿州窑瓷器烧造水平的一个门类。从瓷枕器型上判断,唐代早期的箱形瓷枕中,黑釉很少见到唐代中后期,各式亚角圆弧状瓷枕中多见黑釉枕,从中也能够看到寿州窑黑釉是在唐中期以后开始流行的。
枕头与人关系密切,要睡觉难免先看一眼枕头。工匠们就利用了这一眼,在枕面上写上“众中少语,无事早归”,写上“为争三寸气,白了少年头”,写上“有客问浮世,无言指落花”,写上“过桥须下马,有路莫行船,未晚先寻宿,鸡鸣早看天”……
制作时先将剪纸粘贴于胎上,然后施釉,烧后低质印痕因釉少呈黄色与周围黑釉形成对比,又因釉质流趟形成特殊的肌理,极赋装饰情趣。“木叶贴花”是利用树叶,烧后在釉上出现叶纹,这些工艺使吉州窑的黑釉瓷器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黑瓷承汉代更加成熟。东晋浙江德青烧造黑瓷驰名,胎色砖红,或浅褐或紫色。釉色乌黑发亮,滋润如漆,着色剂主要是氧化铁,含量高达8%。典型如“黑釉四系盘口壶”(上海博物馆藏),盘口微敞,壶身浑圆,颈上饰双平行凸弦纹,盘棱连肩,肩上凸出四个桥形系。下体微收,足略展,底不挂釉。造型节奏明朗,浑圆中含有秀劲,胎细釉厚,乌黑中有赭紫色“出筋”,黑体中有变化。另一代表作品“黑釉鸡头壶”。“茶盏”盏托配套,免烫止溢,是新型茶具。另有盒、桶、壶、罐等,都配有器盖,盖口密合,适用清洁而美观。
北方黑瓷也有发展。北齐有“黑釉四系小罐”(河北平山崔昂墓出土),高仅14厘米,口、底径同9.4厘米,阔口、宽肩、深腹、平底。线条挺拔器身轩昂,颈下做反弧形收缩,造型新颖大方。胎质坚硬,全器内外满施黑釉,上浓黑逐下淡至茶褐色,制作精致而有气魄。
黑釉瓷器底足特征平底微凸圈足,小圆圈足,外撇圈足。宋代是黑釉瓷器的巅峰,此时的瓷器底足发白,釉面富有光泽,质量可与瓷器媲美。
笔洗是一种传统工艺品,属于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之外的一种文房用具,是用来盛水洗笔的器皿,以形制乖巧、种类繁多、雅致精美而广受青睐,传世的笔洗中,有很多是艺术珍品。
2,由于胎泥含砂量高,修胎时往往发生阻刀、跳刀现象,在器底及圈足内能清楚地看见跳刀痕。而胎体表面留下波浪痕经施釉后,其痕迹虽有所减弱,直面观测不易发现,但用手触摸胎表仍可以感受到呈竖条形的起伏,在适当的角度侧视,肉眼可见呈竖条状的釉层挂附不匀等肌理现象。
3,吉州窑属民间窑场,产量大,生产也就较为随意,加上坯胎含砂量高,釉料稠了更难挂附,因而形成了釉料稀、上釉薄的生产特点。
在宋代时,饮用的白茶是通过半发酵的方法制成的膏饼。饮用时先把膏饼碾成粉末,再放入茶盏,沏入初沸的开水,水面即浮起一层白色的泡沫。宋人认为,泡沫越多,则茶叶就越好。文人好事,遂以斗茶来比试取乐。于是,斗茶之风骤起,后来从民间又传入皇室,皇室、官员也纷纷以此为乐。在这种情况下黑釉茶盏便应运而生。因白茶入黑盏最便于观色。建窑烧制的黑釉盏一度成为皇室斗茶的专用茶盏。其中的名贵品种如兔毫盏、油滴盏、窑变釉花盏等更是成为进贡皇室的贡品。这些贡品中,部分茶盏的底部刻有“供御”、“进琖(盏)”字样的,便是当年准备进贡的贡品的见证。据已故专家冯先铭先生生前考据认为:宋徽宗赵佶斗茶时使用的茶盏就是建窑的兔毫盏。
黑釉盏,在当时不是只有建窑一家在烧,比它创烧略晚的吉州窑也在烧。一般传统的看法认为在品种上,吉州窑要远比建窑丰富。建窑的主要产品是兔毫、油滴、曜变和鹧鸪斑釉花盏等几种,而吉州窑除了这几种以外,尚有玳瑁斑、木叶纹、玳皮釉、虎皮釉、彩绘纹、洒彩纹、剪纸贴花等多种。但是,据当地资深研究专家近期研究发现,建窑发展到南宋,已拥有两大系列的产品。一是自然窑变类。产品包括兔毫、油滴、曜变、柿色、乌金盏等多种二是人工装饰类。从装饰材料看,藏品想送拍至国内一线拍卖行(北京保利,北京翰海,睿嘉四季等),详情可询:一八七,一五零八,七三一 一。杜经理有氧化铁装饰、乳白釉装饰、草木灰装饰、描金银装饰等四种从装饰方法看,有点装饰、线装饰、图案装饰、文字装饰等四种。因此,说吉州窑品种要远比建窑多的说法,看来需要深入研究。那么,如何区别吉州窑和建窑瓷,我以为,主要还是要看它的胎色和胎质。建窑用的是乌泥胎,胎色黑灰或紫黑,胎质较紧密厚实,沉着无光而吉州窑胎质较疏松,界于瓷陶之间。胎色主要是米黄和土红两种。
建窑的胎体都是厚重坚致。其底为浅玉环圈足,修胎草率有力,刀法自然,可见旋坯纹。建窑器物以碗盏居多。其造型口大足小,状如漏斗。有敞口和合口两种口形,以敞口为多。建窑施釉器体内外均施,以浸釉法为主,外部施釉不到底,下面露胎。这是为防止施釉过满,釉水垂流,造成粘连而产生废品。因釉厚垂挂,在黑釉盏的外面下方,常可看到因釉水流动而凝聚成的滴珠状的釉块。
下面主要以兔毫盏为例,说一下辨识宋代建窑黑釉茶盏的一些要领。
兔毫盏是建窑当时烧造的一个主要品类。真品典型的兔毫盏为翻边束口,底足无釉的。胎为乌泥色。釉面呈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之尖。兔毫分黄、白、褐、蓝等几种窑变色,分别称为金毫、银毫、蓝毫等。也有叫玉毫、异毫、兔毛斑、兔褐金斑等名称的。
要鉴识真伪,先看造型。真品造型敦厚古朴,大小适宜,线条自然流畅,修胎随意大方。端在手上,散发出一种古意盎然的气息。仿品上手,感觉比宋盏要略大些。外观过于规整,胎釉比真品要显单薄,制作过于灵巧。总之,古韵嫌不足。多看真品,不难感受。
再观其胎体。真品上手较沉,有压手感。乌泥胎胎质坚致,修胎随意有力,虽粗糙却自然。圈足虽是玉环式,但较浅而近于平底。由于宋代施釉常用浸釉之法,工匠须手捏圈足,盏口朝下,浸入釉浆。这样,在圈足边缘的胎面上,有时会留下工匠以手抓捏的手指痕,这也是真品的一个特征。另,圈足内沿可常见少许浅黄色的垫饼残迹,因高温烧造而粘附于上,不易脱落。这一点,也是真品的特征之一。胎底于放大镜下可见呈肥腻状,这是时间造成状态,所以无法做出。仿品在放大镜下是做不出肥腻的玉质感来的。常见的仿品胎土的加工过细,修胎过于整齐。胎壁稍嫌薄。圈足弧度过圆,底足常挖得稍深。由于配比掌握不好,胎色不够深,不似宋代真品的粗、紫、黑、坚,有一种沉重感。
很主要的一点是观其釉面。真品的黑釉盏,由于运用浸釉法施釉,盏放正之后,釉水会从上到下呈自然流淌状。高温烧造后,口沿釉水较薄,多呈黄褐色。从上到下釉水渐次变厚。兔毫流淌下垂,呈现出一种浓淡深浅,上浓下淡,曲弯而不规则的状态。纹理流畅而均匀。阳光下黑色釉面闪烁出金红色的光点,兔毫发出金、银藏品想送拍至国内一线拍卖行(北京保利,北京翰海,睿嘉四季等),详情可询:一八七,一五零八,七三一 一。杜经理,或蓝色的光芒。釉色肥厚,有玉质感。仿品因胎釉提炼不够,杂质偏多,因此,釉较难烧出应有的光芒和色彩。仿品黑釉窑变的效果勉强,兔毫的感觉不强。釉面显干燥,放大镜下感受不到肥腻的玉质感。窑变的兔毫条应是向下快速流动的痕迹。但仿品因胎釉配比和窑温控制不当,铁质过多(真品胎中铁质含量在9%以上,烧造窑温在1300度以上),导致流淌受阻现象。真品垂流痕迹有如烛泪,厚而没有规则,参差不齐。仿品过于薄,过于整齐,不自然。
宋代黑釉盏一般都是出土器。经过千年土中腐蚀,釉面用手摸起来应有一种扎手感,放大镜下可见坑坑洼洼的麻子状和条状的侵蚀痕迹,严重的可见露胎之处。另,褐色兔毫比黑釉更易受浸,因此,用手摸之,可有凹凸不平之感。放大镜下可见兔毫凹陷于黑釉之下,这就是时间的烙印。仿品常釉面平滑、光亮,黑釉和兔毫在同一平面之上。也有用强酸腐蚀处理,使整个釉面受损,变得木死无光,没有温润之感。也有用金刚砂或砂纸打磨口沿做旧,仔细观察,可以识破其做假伎俩。
同样,鹧鸪斑油滴盏也可大致运用上述方法来鉴定。真品的油滴盏器身布满斑点。呈金色、银色、蓝色、黄褐色等,大小不一,排列有序,整齐而又富于变化。在盏的束口处放大镜下可见呈色干燥,有自然开片。釉面上的油滴处,在放大镜下可见玻璃质结晶状,也有开片。但黑釉底色上则没有开片,这也是建窑黑釉的一个特征。底足露胎,虽粗糙,却有肥腻感。仿品釉水垂淌常显无力,有火爆气,或经做旧后,木死无光。放大镜下常见不到开片,底足也没有肥腻感。油滴的色彩变化不多。而真品的色彩变化丰富多彩。这种窑变现象的不充分,说明仿制者还没有真正掌握古人的窑变技术。油滴盏仿制较难,因此,市场出现仿品,鉴定较之兔毫盏要容易一些。仔细辨别,不难分出真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