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有哪位大神帮忙看下这个是不是宋代陶瓷碗

超级的含羞草
单纯的啤酒
2023-03-23 04:22:51

有哪位大神帮忙看下这个是不是宋代陶瓷碗?

最佳答案
感性的乌龟
舒心的饼干
2025-10-06 20:41:59

真品才有收藏价值,图片无法判断真假,建议拿实物找专家鉴定为准。

宋代瓷碗造型以简洁和实用为主,这与宋代瓷碗主要为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进食器有关。宋代瓷碗在细部造型上的变化十分丰富,如,口、唇、沿、腹、底、足等部位的变化十分丰富,有的仅衍生造型就可以达到数十种,但这些造型上的变化极其微小。另外,大多数宋代瓷碗在造型上秉承了实用的原则,这应该与其民间窑场“生存第一”的需要有关。民窑在造型上实用的原则,对官窑瓷碗的造型有很大影响,如,著名的汝窑瓷碗在造型上也是朴实无华,未有矫揉造作之气。

宋代瓷碗在品类异常繁复。常见品类主要有,青釉、粉青釉、青绿釉、天青釉(图3)、淡青釉、青白釉、白釉(图4)、淡天青釉、淡青釉、深绿色釉、黑釉、酱色釉、褐釉、豆青釉、窑变红釉、梅子青釉、兔毫釉等等。不过我们仔细分析这些色彩,不难看出其色调是以青、黑、白等色彩演变而来,如,如粉青、青绿釉、天青釉、淡青釉、青白釉、淡天青釉、淡青釉等是青色的衍生色,而兔毫釉、油滴釉等色彩,应该属黑釉,只不过加入了窑变的元素,同样钧瓷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以及 “钧红”,实质上都是青瓷在色彩上窑变的结果。

宋代瓷碗十分注重釉质,瓷碗基本上都施化妆土,胎釉结合紧密,手感细腻、润泽、玉质感较强,施釉均匀,流釉现象不常见(图9)。由此可见,宋代瓷碗对待釉质的态度是精益求精。宋代瓷碗在釉质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典型的如开片釉,它本身是一种窑内烧造的缺陷,但在宋代人们却奇迹般地将其发展成为一种缺陷美,哥窑的开片纹犹如“金丝铁线,片片相联”(图10)即是说此种现象。从厚薄上看,宋代瓷碗釉质总体变得稀薄,这与宋代窑场生存压力大有关,如,著名的定窑白瓷碗有时釉质薄得都可以隐约看到胎色。

最新回答
端庄的菠萝
深情的石头
2025-10-06 20:41:59

中国古代的制瓷工艺发展到宋代,出现了一个突飞猛进的高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窑场分布地域广泛。已发现的宋代窑址分布于全国十七个省的一百三十余县中,每县少者数处,多者数百处,从数量上说,比唐代要多出数倍。二,由于改进了装窑的方法,提高了窑的单位产量,使宋代瓷器的产量大增。三,由于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出现了不同的釉色和装饰花纹,形成了不同风格的窑系。四,瓷器已成为民间普及的日用器皿,瓷器贸易发达,著名瓷场的瓷器不但运销国内各地,而且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出口商品。宋代瓷器在宋代文化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宋代诸窑中,定窑的时间较早。定窑在今河北曲阳涧磁村。产品以白釉瓷器为主,装饰花纹繁富华丽,流行刻印牡丹、莲花、菊花等花卉组成的图案,也有禽鸟、婴戏等花纹,布局对称,构图严谨,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大约在北宋时期,定窑创造了覆烧的方法,废弃了一个匣钵装烧一件瓷器,改为将盘碗之类的瓷器反置于垫圈组合成的匣体内,增加了装烧瓷器的件数,提高了产量,这在装烧工艺上是一次很大的改革。另外,由于覆烧造成了碗盘口缘露胎无釉,即当时所称的“芒",为了弥补这个欠缺,有些高级定瓷便在芒口上包镶金属扣,反而把瓷器装饰得更华丽了。

在定窑遗址中曾发现过刻有”官”、”尚食局”、〞五王府”字款的白瓷片,说明定窑中有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河北定县两座宋代塔基中出土了一百余件定窑白瓷器,其中有十几件刻有”官”字款,胎薄而细密,釉色润净,造型优美,确是定窑白瓷的上乘之作。

磁州窑是宋代北方著名的民窑,在今河北磁县观台镇。产品以碗盘为主,也烧造大型的罐盆之类日用器皿,还烧造儿童玩具和磁枕,尤以各种瓷枕最具特色,印有”张家造”戳记的瓷枕就是观台的产品。观台瓷器的胎质坚细,呈灰白色,釉白中微带黄色,釉下有黑、褐彩花纹,用绘画、绘划花、剔花和珍珠地划花等技法绘制,花纹种类繁多,以卷叶、缠枝牡丹、水波纹、花卉禽鱼等图案为多,线条流畅,构图洒脱,给人一种清新活泼的感觉。瓷枕的画面则更富有生活情趣,小儿游戏的画面,着墨不多,却极传神,是宋代民间的小品画,还有在枕面上题诗词的,无疑这都是当时最受人欢迎的。

属于磁州窑系的瓷场很多,它们分布于今河北、河南、山西一带,除观台以外,河南修武当阳峪和汤阴鹤壁集的两个窑场也很重要。当阳峪窑的瓷胎呈褐色,胎上施一层陶衣,釉色洁白明亮,与釉下的黑彩花纹,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非常明快;花纹以缠枝牡丹居多。鹤壁集窑以烧造大型瓷器为主,与他处不同的是一种黄褐色釉刻花宽沿大盆,可视为鹤壁集的代表作。磁州窑系窑场多,产量大,产品从宋到元连续不衰,是北方民间日用瓷的畅销品。

耀州瓷是宋代北方专烧青瓷的民窑,在今陕西铜川市黄堡镇。1959年曾进行过考古发掘。耀州窑在唐代是烧白瓷和黑瓷的,北宋时改烧青瓷,到北宋中叶制瓷技艺成熟。瓷器的种类很多,有碗、盘、碟、罐、盒、炉等。太薄,呈灰白色,釉也很润净。花纹有缠枝或折枝的牡丹、菊花、莲花等花卉器案,也有游鱼水禽和婴戏等纹饰,分刻花和印花两种,刻花线条流畅,印花繁丽规整,可与定窑纹饰相媲美。在神宗元丰至徽宗崇宁年间,耀州窑瓷器曾入贡北宋朝廷。

钧窑瓷器也属于青瓷,但它的釉色却是一种蓝色的乳光釉,深的作天蓝色,浅的如天青色,最淡的似月白色。在蓝色釉中利用还原铜的呈色作用,烧出了红色,红蓝釉互相融合又出现了紫色,犹如蓝天中的彩霞,海棠般的红,玫瑰样的紫,散落在澄清的蓝釉中,真是艳丽极了。这是宋代制瓷工艺在釉色上的突出成就。

北宋钧窑窑址,1974年在河南禹县城内钧台和八卦洞发现,发掘了窑炉、作坊等遗迹,出土了大批窑具和瓷器碎片,有各式花盆,盆托,以及洗、炉、尊、钵等器。有些是专为宫廷烧造的,它们的底部往往按大小刻一至十的数字。钧窑瓷器以绚丽的釉色取胜,不另装饰花纹。胎呈灰色,上釉前先素烧,釉层特别厚,由于烧窑时温度的变化,使釉流入胎上的裂纹中,形成如”蚯蚓走泥”似的线纹。这本来是烧造过程中的缺陷,却被后世古董鉴赏家当成钧窑的特殊纹饰了。

在南方诸窑中,最重要的是景德镇窑和龙泉窑。景德镇窑在宋代烧造青白釉瓷器,这种瓷器的釉白中透青,釉厚处呈淡青绿色,是介于青白二者之间的一种釉,也称之为”影青釉”。种类很多,有日用的杯、碗、碟、盘等容器,有执壶、注子、浅碗和盏托等酒具,还有瓜棱罐、镂空香薰、各式各样的小粉盒,以及造型优美的瓷枕等。在青白色的釉下刻印花卉等图案,显得十分淡雅。

青白瓷器是北宋中叶(约公元1000年左右)才出现的,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这个地区的北宋中叶至南宋的墓葬中,几乎都出土青白瓷器,少者几件,多者达数十件。由于采用并改进了定窑的覆烧装置,景德镇青白瓷器的产量是很大的。有的还北运至辽金。在辽代中期以后的一些契丹贵族墓葬中,或金大定以后的墓葬中,都经常出土景德镇青白瓷器。

宋代瓷器作为中国的著名工艺品,流传亚非各地,形成了以海路为主的”陶瓷之道”,它和陆路上的”丝绸之路”一样,都是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史迹。

年轻的发夹
雪白的流沙
2025-10-06 20:41:59

宋朝的瓷器在当今市面上应该能随处可见,但是论铜瓶,相信我们基本上就都没见过,主要原因有三点——宋代的铜制器皿已经基本被代替,宋代的瓷器非常的盛行,贴器已经在宋代他广泛传播!

铜质器皿基本被替代

在我国的北宋和南宋的统治期内,有一个非常重大的历史事实,那就是在经济领域里青铜器基本上都被瓷器所代替。儿童制的器皿之所以被瓷器所代替,主要原因就是铜制器皿的重量过重,而且铜制器皿由于洗刷性不大方便,所以换作了洗刷方便,重量很轻的瓷器!

瓷器大量盛行

众所周知,我国在宋代的时候瓷器的发展非常迅速,主要原因就是青铜器的签名不再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而且青铜器清明也容易上锈,不太容易清洗容易产生细菌。再有就是铜制的物品重量过重,让人们生活携带不方便!而瓷器的发展在宋代最有名的便是宋代的青花瓷,也就是我们的后是享誉中华的青花瓷具!

铁器开始大量传播

其实在中国器皿的发展过程之中是很不太一样的,因为中国古代尤其在夏商周时期主要使用的是青铜器,而青铜器七名发展过后便是瓷器,昌盛的瓷器过后才逐渐过渡到铁器的阶段。因此在宋代以前铁器便被开始使用,直到南宋末年的时候,天气已经大量繁殖和使用,这也决定了在之后的元明清三代铁器的使用量也都非常大,当然贴切的使用一直延续到当今社会!

拼搏的万宝路
冷傲的鱼
2025-10-06 20:41:59

众所周知,我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我国的代表性物品之一。早在远古时期我国就有制瓷的经历,经过几千年的变化之后,陶瓷制作工艺逐渐成熟,也成为了如今我国的骄傲。在我国陶瓷历史上,宋朝是瓷器百花齐放的时代,这个时代有着著名的五大名窑,其中五大名窑以汝窑为首,宋代的汝窑瓷器传世品数量不足百件,器型只有18种,并且都是价值上亿的收藏品。

首先,汝瓷指的是汝窑制作出来的瓷器。汝窑位于河南省境内,是我国宋朝时期五大名窑之首,是我国北宋时期皇家瓷器的主要代表。汝窑的工艺精湛,造型大方,釉面有如梨皮、蟹爪似的细纹结晶片,给人似玉但非玉之感,并且汝窑以玛瑙入釉,釉色独特,大多数以天蓝、天青、粉青为主,也有呈现月白、豆绿等釉色,有的如碧峰翠色,有的如雨过天晴天、夕阳晚霞,因此汝窑在我国陶瓷界有着汝窑为魁的称号。汝窑瓷器的造型变化丰富,有瓶、盘、碗、盆等日用品,还有尊、三足洗、莲花器座、鸟、花等瓷器工艺品。

然后,汝窑瓷器现存传世品器型共有18种。汝窑兴盛时期短暂,并且随着宋朝的灭亡而断代了,因此由于配方失传,并且留世品数量不多,导致汝窑瓷器成为了无价之宝。根据我国相关书籍记载,现存的汝瓷传世品只有77件,其中有半数的汝瓷保存在故宫博物馆中,其次大卫的基金会馆也收藏着不少的汝瓷。从统计数据来看,现存的汝瓷共有18种器型,瓶类有纸槌瓶、胆式瓶、玉壶春瓶,碗类有莲花式碗和撇口碗,盘类有花口盘、浅腹盘和深腹盘,洗类有平底洗、圈足洗、椭圆洗和三足洗,碟类有平底碟和圈足碟,还有有水仙盆、三足樽、花口盏托和圆口盏托这几种日用器型。

最后,汝窑是我国五大名窑之首,流传至今的器物数量有限,近百年来在拍卖市场出现不到十次,每次都是刷新拍卖历史记录。

高大的板栗
香蕉小白菜
2025-10-06 20:41:59

宋代开片瓷也应属青瓷类,之所以单分出来,是因为这类瓷器以自然开片为饰。在烧窑过程中,因胎、釉受热的膨胀系数不一样,在冷却过程中致使釉面开裂,这本来是烧瓷过程中的毛病,但这种缺陷却受到文人士大夫的赏识,视为珍奇,宋代创烧了开片瓷。

当时烧造开片瓷有名的窑厂有汝窑、官窑、哥窑等。汝窑瓷器的釉层较厚,釉中有少量较大的气泡,古人称之为“寥若晨星”。钧窑瓷器的釉中一般都有大小如针孔的稀疏大气泡,以及由中小气泡组成的气泡群,各气泡虽然大小不一,比较稀疏,但各气泡间的距离大体均匀。

扩展资料:

汝窑胎质细腻,工艺考究,以名贵玛瑙入釉,色泽独特,随光变幻。其釉色,如雨过天晴,温润古朴,其釉面,平滑细腻,如同美玉。器表呈蝉翼纹般细小开片,釉下有稀疏氧泡,在阳光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在胎与釉结合处微现红晕,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莹润如堆脂的质感。

官窑瓷器选料精细,用料考究,胎质细腻,胎色呈紫黑色,足边及口沿釉薄处呈紫褐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釉厚如凝脂,釉面莹润如玉,光泽柔和。釉面有粉青、翠青、灰青、米黄等多种。釉面纹片是官窑器物的特征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宋代瓷器的特点及鉴定

                      人民网-宋代瓷器的价值和市场行情

着急的画板
活力的花生
2025-10-06 20:41:59
你说的是不是开片的冰瓷瓷器,这一类的瓷器的开片就犹如冰片一样,非常漂亮,一般不用贝壳来形容。收藏界古话“纵有家产万贯,不如冰瓷一件”,“冰裂纹”,也就是开片原,是古代龙泉青瓷中的一个品种,因其纹片如冰破裂,裂片层叠,有立体感而称之。另外哥窑的瓷器也有冰裂纹,但龙泉窑瓷器为首。谢谢

坚强的小海豚
欢呼的路灯
2025-10-06 20:41:59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纹片著称。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 其特征可归纳为:黑胎厚釉,紫口铁足,釉面开大小纹片。遗憾的是,宋哥窑的窑址,至今还没有被人们发现,我们只有从传世作品上去解读哥窑的历史。哥釉瓷的重要特征是釉面开片,这是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原本是瓷器烧制中的缺陷,后来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有意识地让它产生开片,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宋代哥釉瓷釉质莹润,通体釉面被粗深或者细浅的两种纹线交织切割,术语叫作“冰裂纹”,俗称“金丝铁线”。哥窑瓷土脉微紫,质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种瓷釉彩,表面满裂纹。因为土质含铁量较高,烧胚时发生氧化,瓷器胚呈紫黑铁色,瓷器没有涂釉的底部显现瓷胚本来的铁色,叫“铁足”,而釉彩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俗称“紫口铁足”。一般来说,大器小开片者和小器大开片者颇为珍贵。由于哥釉瓷细致、精美,以后各代对它都有仿造。特别是到了清代,还出现了一个仿哥釉瓷的高潮。到了清朝后期,哥釉明显地不如清前期,颜色越来越深,开片越来越细碎,釉面甚至出现凹凸不平的疙瘩釉,胎质也变得疏松。

主要特征

其一,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

其二、“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叠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俗成百圾碎”或“龟子纹”),以“金丝铁线”为典型,即较粗琉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

其三、“聚沫攒珠”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

其四、“紫口铁足”的风致,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由此,可以 概括出故有“紫口铁足”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统方法之一。

名称由来

相传宋代龙泉章氏兄弟各主窑事,哥者称哥窑,为宋代名窑之一。窑名最早见于明初宣德年间的《宣德鼎彝谱》一书,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嘉靖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稿》称“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名故也,章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釉色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极碎”;《处州府志》又载:“从其兄其生一,所主之窑,皆浇白断纹,号百极碎,亦冠绝当世”,曹昭《格古要论》,“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紫口铁足”。

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卷六“镇仿古窑考中关于”哥窑的记载,哥窑,宋代所烧,本龙泉琉田窑,处州人章姓兄弟分造,兄各生一,当时别其所陶,曰哥窑。土脉细紫,质颇薄,色青浓淡不一。有紫铁足,多断纹隐裂如鱼子。釉惟米色、粉青两种,汁纯粹者贵,唐代《肆考》云:古哥窑器,质之隐纹如龟子,古官窑,质之隐纹如蟹爪;碎器纹则大小块碎。古哥器色好者类官,亦号百极碎,今但辨隐纹耳,又云汁釉究不如官窑。”

清代《南窑笔记》“哥窑”条记载:即名章窑,出杭州大观之后,章姓兄弟,处州人也,业陶,窃做于修内寺,故釉色仿佛官窑。纹片粗硬,隐以墨漆,独成一宗釉色,亦肥厚,有粉青、月白、淡牙色数种。又有深米色者为弟窑,不堪珍贵。间有溪南窑、商山窑仿佛花边,俱露本骨,亦好。今之做哥窑者,用女儿岭釉加椹子石未,间有可观,铁骨则加以粗料配其黑色。由此,哥窑铁足,釉面莹润多断纹,风格特征近类南宋官窑。哥窑器以纹片着称,其中多为黑黄相交,俗称金丝铁线。

关于金丝铁线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宋代龙泉县,有一位很出名的制瓷艺人,姓章,名村根,他便是传说中的章生一、章生二的父亲。章村根的擅长制青瓷而闻名遐迩,生一、生二兄弟俩自小随父学艺,老大章生一厚道、肯学、吃苦,深得其父真传,章生二亦有绝技在身。章村根去世后,兄弟分家,各开窑厂。老大章生一所开的窑厂即为哥窑,老二章生二所开的窑厂即为弟窑。兄弟俩都烧造青瓷,都各有成就。但老大技高一筹,烧出“紫口铁足”的青瓷,一时名满天下,其声名传至皇帝,龙颜大悦,钦定指名要章生一为其烧造青瓷。老二心眼小,心生妒意,趁其兄不注意,把粘土扔进了章生一的釉缸中,老大用掺了粘土的釉施在坯上,烧成后一开窑,他惊呆了,满窑的瓷器的表面的釉面全都开裂了,裂纹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曲有直,且形状各异,有的象鱼子,有的象柳叶,有的象蟹爪。他欲器无泪,痛定思痛之后,他重新振作精神,他泡了一杯茶,把浓浓的茶水涂在瓷器上,裂纹马上变成茶色线条,又把墨汁涂上去,裂纹立即变成黑色线条,这样,不经意中形成“金丝铁线”。

机智的日记本
满意的樱桃
2025-10-06 20:41:59
“瓷器”的发明始于汉代,至唐、五代时渐趋成熟;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有官、汝、均、定、哥等窑。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等新品迭出;明代继承并发展了宋瓷传统,宣德。成化窑制品,尤为突出;清代风格古雅浑朴,比前时稍逊,却胜在精巧华丽、美妙绝伦,康熙、雍正、乾隆时所制器物,更是出类拔萃,令人叫绝。宋代统治者崇尚复古之风,追求造型美、线条美、古朴美。宋代五大名窑:官、汝、钧、定、哥。

官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包括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北宋官窑也称汴京官窑。南宋官窑产品以洗、碗为多,一般无纹饰,多有开片,但与汝、哥纹片不同。此外还有坯薄釉厚的制品。窑址先在开封,后迁杭州。北宋官窑瓷的釉色以粉青、月白为主。虽然被称为“亚于汝”,但也是莹如堆脂,釉表红棕色或无色的片纹或疏或密清晰可辨。底部可以看见烧制时的支钉痕迹。器物都是各种陈设用具和文房用具。仿商、周、秦、汉铜器和玉器的造型很多。官瓷艺术上追求质朴无华、淡雅自然;胎骨坚薄;釉色翠美清新,腴润如脂;纹片纵横,飘逸流畅;“紫口铁足”是其独特名贵处。

定窑

继邢窑之后的著名的白瓷窑场,宋时属定州,故名定窑。始烧于唐而终于元,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酱色釉瓷和绿釉瓷等品种,宋代取得很高的成就,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终烧于元。定窑在宋代主要烧制白瓷,也兼烧绿釉、黑釉、褐釉。首创覆烧法。定窑以丰富多彩的装饰花纹取胜,工整素雅的印花定器,一向被视为陶瓷艺术中的珍品。胎骨细腻洁白,又轻盈秀美,是定窑白瓷的重要特点。定窑的釉面装饰,是宋代瓷器中最为精彩的。宋早期的定窑白瓷采用刻花的方法。稍后,又出现刻花和蓖划相结合的装饰。到北宋中期,定窑开始采用印花装饰。纹饰多在碗、盘的里面,布局左右、上下对称,以细、密为特色。类似于宋代缂丝的方法。北宋早、中期定窑使用匣钵仰烧,器物口沿均有釉,有些器物的底黏附着垫烧的沙粒或支烧痕。后期定窑采用口沿在下的覆烧工艺,因此口沿有“芒”,但烧成的器物都很规整。作为皇室使用的贡瓷上,口沿都包上金、银或铜,更显豪华尊贵,故称之为“金装定器”。除白釉外,定窑还生产黑釉、酱釉等品种,被称为黑定、酱定,价格均高于白定,是难得的珍品。

汝窑

汝窑瓷为宋代五大名瓷之首,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村一带(今汝州)。临汝在宋代属汝州,故名汝窑。迄今尚未发现汝窑的确实窑址,只有瓷器传世。北宋后期,汝窑专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即“汝官瓷”,简称汝瓷。汝瓷烧制于宋哲宗元佑元年至宋徽宗崇宁五年(1086~1106年)的二十年间。烧瓷时间短促,仅从北宋哲宗到徽宗的二十年间,所以是宋代名窑中传世品最少的一个窑。后因宋金战乱而失传,南宋时汝瓷“尤难得”,传世品全世界仅存60余件,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及台北、上海、英国、日本等博物馆收藏,为举世公认的稀世珍宝。汝瓷胎质细腻,工艺考究,以名贵玛瑙入釉,色泽独特,随光变幻。观其釉色,如雨后天蓝色的晴空,温润古朴;抚其釉面,平滑细腻,如同美玉。器表呈蝉翼纹般细小开片,釉下有稀疏气泡,在光照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在胎与釉的结合处微现红晕,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汝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古朴、典雅、凝静、大气,象征着纯结、平安、吉祥和富贵。对汝官瓷的拥有和欣赏,体现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文化层次和艺术涵养。汝瓷烧制技术失传800多年,近年来仿烧成功,使天青釉重见天日。汝窑除烧青瓷外,兼烧黑瓷、酱釉瓷和钧釉瓷,以青瓷最为精致。汝窑青瓷的胎质细密,呈深浅不同的“香灰色”。与同期官窑器很相似,釉色以粉青为主,另有天青和卵青。釉层透明和不透明的均有。釉青一般都呈一种内蕴的木光。开片是汝窑的一个重要特点,无纹片的很少。纹片深浅长短交错排列,密而不乱。器物尺寸都很小,造型以盘、碟、洗为多,其中椭圆四足盆是汝窑的特有造型。汝窑的烧制时间很短,存世品不足百件,非常珍贵。从明宣德开始有仿制品出现,清初雍正已能仿得相当好,近年河南省也有新仿汝窑器。

钧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河南省禹州市,古属钧州,故名钧窑,因与汝窑有密切关系,历来有“汝钧不分”之说。。创烧于北宋,盛于北宋晚期,金、元时继续烧造,影响扩展到河北、山西两省,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钧窑体系。钧窑属北方青瓷系统,其独特之处是使用窑变色釉,烧出的釉色青中带红。钧窑有两大特色,即乳光釉和窑变。钧窑的基本釉色是深浅不同的各种青色,可分为天蓝、天青、月白三类。由于在釉中渗入铜红釉,烧成后就出现变幻莫测的红色窑变,有玫瑰红、砂珠红、海棠红、茄皮紫、胭脂红、鸡血红许多种。整个器物红紫相映、青白相间,由于釉色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是构成钧瓷区别于其他青瓷的另一特色。钧釉中的紫色是特别引人注目的,各种紫色是由于红釉与蓝釉互相融合的结果。钧瓷釉面上有一重要特征是蚯蚓走泥纹,即在釉中呈现一条条逶迤延伸、长短不一、自上而下的釉痕。后人在仿制宋代钧瓷时就无法烧出同样效果,因而是否有“蚯蚓走泥纹”成为鉴定宋钧瓷的重要依据。宋钧瓷另一特征是器外底普遍刷一层芝麻酱色釉。钧窑凡为宫中定烧的陈设瓷,底部均刻有一、二、三……的编号,编号越小,器物越大。因钧窑瓷器传世极少,弥足珍贵。

哥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哥窑器物以纹片著名,纹片多为黑色,俗称“金丝铁线”。按颜色分有:鳝血、黑蓝、浅黄鱼子纹;按形状分有;网形纹、梅花纹、细碎纹等。哥窑开片总的特点是:平整紧密,片纹裂开成上紧下宽状;黑色纹片中有时闪蓝色。瓷造型端庄古朴,器身釉色滋润腴厚,传世者弥足珍贵,现主要藏于北京、上海、台湾等地博物馆。定窑以烧白瓷著称,碗、盘制品多采用覆烧工艺,口沿涩胎无釉,故在一些精细的制品上常用金、银、铜钤口。钧窑创造了以氧化铜、钴等金属矿物质为着色剂,烧制铜红、天蓝、月白等釉色。开片形成原理是由于胎、釉的膨胀差异而造成的釉面开裂,本来是一种缺陷,但哥窑却通过人工控制有意用来作为一种装饰特征,使釉表出现冰裂或鱼子状的纹片,再染上或黄或黑深浅相间的颜色,形成一种残缺美。哥窑有瓷胎和砂胎两种。胎骨也厚薄不一,胎色呈黑灰、黄数种。由于釉层非常厚,使器物的外观圆润饱满。釉色大多呈灰青色,也有的是月白、粉青、米黄等色。底部用支钉烧制,涂赭紫、紫黑护胎汁。明清以来仿哥窑的很多,大部分是景德镇官窑制品。明中期的成化和清前期的雍正、乾隆的仿制品都相当精美,但缺少一种古朴沉静的韵味。传世哥窑器为数不少,但哥窑窑址迄今尚未发现,为我国陶瓷史上一大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