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宋朝时做的瓷器有哪些?
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
1: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窑址在河南汝州神垕镇(一说在河南省宝丰清凉寺),因此而得名。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
2: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即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
3: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民窑。始建于唐,兴盛于北宋,终于元代,烧造时间近七百余年。窑址分布于河北曲阳县磁涧、燕川以及灵山诸村镇,这里唐代属定州,故称为定窑。 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黑釉、酱釉称为"黑定"、"紫定",也别具特色,制作精湛,造型典雅。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4:钧窑分为官钧窑、民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 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 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5:哥窑是宋代南方五大名窑之一,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 哥窑瓷胎体有厚有薄,釉色主要有粉青、月白、米黄数种,釉面光泽如肤之微汗,是为上品。器形以洗、炉、盘、碗为多。
准确地说元朝是青花瓷的兴起时期
青花瓷器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重要品种,初兴于元代的景德镇。元代之前,青花瓷器所呈现给人们的面貌并不清晰。在中国古陶瓷界,有“唐青花”和“宋青花”之说,即根据出土的瓷片和器物,断定中国在唐代和宋代时已经出现了青花瓷器。从不断出土的器物来看,唐代青花瓷器是否存在尚未定论;宋代青花瓷器问题却也玄而未决,即使目前中国古陶瓷界还在争论不休,但有一点是十分明确的:青花瓷器的初步兴起是在元代时,而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的盛行并取得了较高的工艺成就不是偶然的,而是需要一定的工艺基础的,这就是说,在元代之前,必定存在着青花瓷器形成的工艺因素,这种因素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积淀着青花瓷器达到成熟的工艺养料。然而从潜移默化到成熟之间,需要某种动力,这个动力即有工艺上的,也有人文文化上的。
在工艺上,元朝的白瓷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蒙古族认为白色是吉祥的象征,是万物之母,象征着纯洁。崇尚白色也成为元朝统治者的重要精神追求,所以元朝对白瓷的要求很高,所以“高岭土➕瓷石”的二元配方也由此而产生。
人文上则是和藏传佛教有着密切联系。我们知道,青花瓷器的色调是蓝色,而蓝色在藏传佛教中被赋予特殊的意义,在《宗喀巴大师密传启请文》提到:“色如蓝宝极鲜青,美妙如虹网光明,圆形之中文殊身,至尊法王亲见明,具德上师前启请。” 可见,蓝色在藏传佛教中被赋予庄严与神圣的意义。而在熊寥《元代青花瓷器装饰》中说到:“元代青花瓷器与同时代各个部类艺术相比,显得更加不可遏制地从蒙、藏喇嘛教文化吸收营养,这里有一个重要的社会原因:元代中前期烧造的青花瓷器,主要是为佛道供器或殉葬明器而制作的……”。既然为宗教所用,所以会大量烧造。
较高的白瓷工艺水平,加上波斯、叙利亚地区引进的青花钴料(此结论有待进一步探讨),还有宗教的文化背景,元青花想不火都难。
宋代瓷器非常的美。
极简主义美学艺术——宋代瓷器宋代瓷器敢于打破唐三彩的华丽。宋瓷单色瓷古朴清新,体现了一种“芙蓉出水,雕工自然”的审美情趣。以流行的“莫兰迪”色系为例。大多数人不理解“莫兰迪高级灰”的低调简约之美。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就被宋朝用在瓷器艺术上了。
器型的功能之美宋瓷风格不仅具有形式美,而且具有功能美。宋瓷在比例造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其功能形态。宋瓷的壶形多样,但无论如何变化,都严格遵循功能美的规律。如北宋景德镇窑以青瓷、造型清晰明亮。但变化并没有降低其功能性,手柄与壶嘴之间的角度符合人体比例和宋代的使用习惯。在烧制过程中,如果大面积的圆面直接烧制,容易造成变形等缺陷,将其分割成几个小面,会大大提高产品的烧制成功率,也不会造成资源的过度浪费,符合当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宋代制瓷工匠在创作过程中,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紧密结合。比如磁州窑的瓷枕,外形美观,功能齐全。它是宋代人们日常使用的工具,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其结构与人头部的曲线相吻合,充分体现了物为人服务的宗旨。从宋代瓷器来看,宋人崇尚自然,主张“身即山川而取之”,强调艺术创作要取自然山水的直观审美观。人们认为,自然蕴含着通向宇宙无限的“道”。在宋代,为了使陶瓷被文人和官场接受,工匠必须与自然景观相匹配。他们从大自然中寻找灵感,设计出植物的仿生形态,然后运用到瓷器造型上,如葫芦瓶、橄榄瓶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觞期。现在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近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从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来看,其青料发色浓艳,带结晶斑,为低锰低铁含铜钴料,应是从中西亚地区进口的钴料。胎质多粗松,呈米灰色,烧结度较差。底釉白中泛黄,釉质较粗。胎釉之间施化妆土。器型以小件为主,有复、碗、罐、盖等。纹饰除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以外,其余的均为花草纹。其中花草纹又分两大类,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为多见;另一类是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为典型的阿拉伯图案纹饰。从这一点看来,并结合唐青花出土较多的地点(扬州为唐代重要港口),可证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销。
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到目前为止,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一是1957年发掘于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该塔的塔砖上有绝对纪年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另一处是1970年在浙江省绍兴市环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残片。该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证明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这十余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残片。胎质有的较粗,有的较细。纹饰有菊花纹、圆圈纹、弦纹、线纹等。青花发色前一处的较浓、发黑;后一处的较淡。发色较黑者,应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缘故。浙江省本身就有着丰富的钴土矿,这些青花瓷应该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钴料。它们与唐青花并无直接的延续关系。
宋代瓷器取得空前辉煌成就,各大名窑无一不以颜色釉瓷、彩绘瓷或雕塑陶瓷而闻名。驰名中外的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及久负盛名的磁州窑、耀州窑和景德镇等地的产品千姿百态、争奇斗艳。
浙江杭州官窑与龙泉哥窑以黑胎青釉著称,胎薄而釉厚,整件瓷器只在足底露胎和口沿薄釉处呈出胎的黑色,“有紫口铁足”的雅称。以冰裂纹见长的“金丝铁线”“银丝铁线”是其釉色一大特点。浙江龙泉弟窑胎薄如纸的“梅子青”“粉青”是青瓷中的佼佼者。
河北宝丰汝窟釉色美似天青,钧窑釉色瑰丽有如朝霞,均显示出宋代中国制瓷技术的极高水准。
河北曲阳定窑的刻划、印花白瓷、陕西铜川耀州窖的刻划、剔花、镂花、印花青瓷以其纹饰的秀美精细而著称。而河北邯郸磁州窑白釉黑花的装饰,采用在化妆土上剔划、刻花等技法,以简练奔放的线条、清新活泼的纹样表现出浓郁的民间风格。
建窑黑釉兔毫斑碗景德镇窑创新的“影青”仿玉器的白中闪青、青中透白的青白瓷名噪天下,个中精品“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福建建窑的兔毫釉是经过反复析晶而形成的,不同烧制条件下形成金兔毫、银兔毫等各种色调。其中的精品从不同角度观看,毫纹可显出全部可见光谱中的7种颜色相互变异的效果。流传到日本的毫色变异盏,被称为“曜变天目”,视为国宝。
江西吉州窑的黑釉瓷工艺独特,先在胎上施一层黑釉再以洒釉、喷釉、滴釉、剪纸贴花、贴木叶等技法在其上施以白釉,烧成后形成各种赏心悦目的纹彩。
1、突破“南青北白”的局面
2、品类繁多,器型多样。最受欢迎的有“梅瓶”、“玉壶春”等
3、釉色优美,以典雅含蓄,高贵朴实,有类玉的效果,以单色瓷为主(除钧窑)。体现了儒文化所提倡的简洁素雅之美,有明显的民族精神体现。
4、装饰方法有印花、画花、刻花、剔花、贴花、镂花等,图案以花鸟虫鱼等为主,造型,色彩,纹样追求完整、意境、气韵。
作为一名生活美学的极力倡导者,我简直对宋代的雅致生活痴迷到了极点。如果让我说选出历史上国民生活最有仪式感的朝代,我肯定首推宋朝无疑。
从日常生活细节里看得出来宋代人很会生活,简单中透着质朴,悠闲且丰富,更是拥有无处不在的仪式感。一杯茶、一盏香、一束花,都是在日常中提炼高雅情趣的体现。
宋朝虽不比唐代富贵艳丽,但美好得让人舒心,个人觉得宋代人生活的雅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宋代人居住环境的布置;
二是宋代人对日常生活细节的追求,比如众所周知的宋人四般闲事:点茶、挂画、插花、焚香。
宋代是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高峰期,美学四雅是指:焚香重嗅觉之美,品茶重味觉之美,插花重触觉之美,而挂画则重视觉之美。四艺合一展现宋代文人雅士风雅,韵味的生活美学。
宋人吴自牧在其笔记《梦粱录》记载:“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点出了宋代文人雅致生活的“四事”或“四艺”。此四艺者,透过嗅觉、味觉、触觉与视觉品味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提升至艺术境界。
宋代文人四艺为插花、挂画、焚香、点茶。如今这四艺也是茶会中不可或缺的四大元素。
焚香 :一缕沉馥馨香,舒缓俗世烦忧;点茶 :一壶沉香好茶,款待远方友人;插花 :一盆理念之花,品味百态人生;挂画 :一幅行云字画,寓藏山水美景。
《知否》中,孔嬷嬷教习插花这一场景,真实反应了宋朝少女在深闺里的日常。受理学影响深重的宋代,其清雅、隽秀的时代气质,反映到花卉文化中,则形成了清疏明朗的插花风格。
现代社会中插花也是一门精巧的艺术,不但可以独立成章,也能成为茶席布置、空间装饰的点缀和衬托。
首先要说明瓷器的烧造是一个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过程,烧造技术也是持续进步的,时至今日单从工艺角度讲已经达到一个古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所以说宋朝是瓷器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代更多的是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得出的结论。
而论证这一结论是需要从多个维度来看:
第一是釉色的多样,宋瓷一改唐人尚白的习惯,发展出了大量以青瓷为主(汝、官、龙泉、湖田),其他各种单色釉为辅(多彩的钧、白色的定、黑色的建、金丝铁线的哥等等)的釉色品种。单色釉的美学层次较为高级,其内敛的特性也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曹昭在《格古要论》中曾写到“元朝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字者高。新烧大足素者欠润,有青花及五色花者且俗甚。”这里面说的古饶器指的就是景窑,而青花和彩瓷的品种至少在元末明初还属于艳俗的。
第二是器型,有宋一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文人最幸福的朝代,宋人重文轻武的国策导致文人话语权达到了巅峰,文人好古的特性也在瓷器的烧造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各种青铜器的样式都在瓷器上出现,加上饮茶、插花、闻香等文人的生活习惯,精美小巧,釉色上乘的陈设器应运而生。花器、茶器、炉洗这些器型都属于文房陈设,在瓷器的器型中属于最高档次的品种。
最后是经济环境,两宋统治的三百年中,经济、文化的发展,居于世界的最前列,是当时最为先进、最为文明的国家。手工业空前的繁荣,当时瓷器烧造不论在产量还是制作技术上,比前代都有很大提高。烧造瓷器的窑口遍布全国各地,除了供应本国日常需求外还大量出口销往国外,宋瓷在当时的欧洲通常是以艺术品的身份出现。
综上所述,宋瓷在收藏圈中占有极为重要的比重,为中国陶瓷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谓之最为辉煌并不为过。
包括龙泉窑、官窑、汝窑、钧窑、耀州窑、景德镇窑等。
龙泉窑的瓷器土质细腻,胎骨厚重,薄胎较少;釉色有粉青、翠青、梅青,并有少量大开片纹,多数无纹;装饰方法有印、刻两种;内容有缠枝牡丹、菊花、鱼鸟之类。南宋时出现了哥、弟二窑,哥窑以纹片见长,弟窑承袭传统(介绍贯耳炉)。
官窑是北宋时北方开办的一所青瓷窑场。其瓷器釉质肥润,以绿、青、白色为主,并有较大开片纹,有独到之处(介绍贯耳瓶)。南宋时在临安附近占据民窑烧制的瓷器也称南宋官窑。
汝窑是北宋时河南临汝的一处窑场。汝瓷造型端正简朴,施釉浑厚如玉、光泽柔和、明亮透底,富有水色,釉下刻花、印花,锋芒犀利,釉色丰富,有独特的风格。
钧瓷始于唐代,起源于河南禹县八卦洞。钧瓷造型古朴文雅,品种繁多,纹样简练,器身不靠花纹装饰,而是通过窑变”反映出釉色的变化,釉彩五光十色,艳丽灿烂,其色彩非常丰富,最著名的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鸡血红、葱翠青、莺哥绿、月白、米黄等多种(重点讲解玫瑰紫釉盆托)。
耀州窑是宋代名窑之一。其青瓷釉色深沉,胎骨厚重,釉汁较浓,给人以质朴大方、明快坚实之感。耀州瓷最著名的是图案,有折枝牡丹、交折牡丹、缠枝菊花等。装饰方法是刻花、印花,刻花刚劲有力,纹样生动活泼,在古代装饰纹样中有很大影响。
北宋真宗景德年间,昌南镇改名为景德镇。这里瓷器产量多、质量高,产品行销海内外,因此景德镇窑享有很高声誉。景德镇瓷以胎薄釉润著称。其影青瓷釉色如玉,硬度、薄度、透明度都达到极高标准。
2.白瓷窑系
定窑位于河北曲阳。产品以白瓷为主,胎料加工很细,所以胎质坚硬,色泽洁白,胎体较薄,造型稳定,很少变形。其装饰技艺的精巧达到了惊人的地步(重点介绍白瓷孩儿枕)。
磁州窑位于河北彭城。主要产素白瓷、白瓷画黑花器、白瓷多彩刻花器、白瓷刻花填色器等几种。大量使用在胎体上用笔作画的方法。笔法泼辣,不拘规范,所画内容丰富多彩,形象健美大方。
德化窑位于福建,创烧于南宋晚期。瓷质细腻,呈色纯正,以人像为代表作品。
3.黑瓷窑系
黑瓷是宋代民窑中的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它的釉色变幻多样,耀人眼目,有的还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结晶状,可以说是现代结晶釉的前身。
1、 青瓷体系
汝窑(河南宝丰县清凉寺)
官窑:皇家自办,烧制御用瓷器,有“紫口铁足”成为南宋瓷器精品。
哥窑与龙泉窑(即弟窑)(浙江龙泉县)哥哥 章生一 弟弟 章生二
哥窑瓷器最大特点是瓷器通体开片,开大片为“冰裂纹”,开细片“鱼子纹”,极碎为“百圾碎”,若裂纹呈黑、黄两色,则称为“金丝铁线”。
弟窑,既龙泉窑
钧窑:河南省禹县,以绚丽多彩著称于世,突破以铁为呈色剂,创造铜红釉窑变技术。
2、 白瓷体系
定窑(中心窑场位于河北曲阳县灵山镇)
磁州窑:宋代著名民间窑,以白地黑花剔刻装饰最有特色。
3、 黑瓷系:釉汁的铁含量达到8%,瓷呈纯黑色
建窑:福建建阳县水吉镇
吉州窑:江西吉安永和镇
宋瓷特点:
1、 突破“南青北白”的局面
2、 品类繁多,器型多样。最受还应的有“梅瓶”、“玉壶春”等
3、 釉色优美,以典雅含蓄,高贵朴实,有类玉的效果,以单色瓷为主(除钧窑)。体现 了儒文化所提倡的简洁素雅之美,有明显的民族精神体现。
4、 装饰方法有印花、画花、刻花、剔花、贴花、镂花等,图案以花鸟虫鱼等为主,造型,色彩,纹样追求完整、意境、气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