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元代瓷器底足特征

明亮的砖头
明理的世界
2023-03-23 02:26:16

元代瓷器底足特征

最佳答案
内向的高山
淡淡的白云
2025-10-07 05:56:41

1、不上釉:元代瓷器底足不上釉,处于裸露状态,有的会上护胎汁,有的不会2、修削平整:元代瓷器底足不上釉,修削干净平整,不过瓶、罐之类的较为粗糙3、附着杂物:元代瓷器底足经常粘附杂物,在底足的处理上比较马虎潦草。

元代瓷器底足是什么样的

1、不上釉

nbsp     元代瓷器底足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不上釉,处于裸露状态。元代瓷器足底一般是平底或者是浅窝底,旋削成型,呈裸露状态,有的会上护胎汁,有的连护胎汁也不会上,仔细观察和其它朝代的瓷器足底有明显不同。

2、修削平整

nbsp     元代的瓷盘虽然底足不上釉,但是修削十分干净且也极为平整,就算有螺旋状的切削痕迹或者是其它刀痕,大多也比较浅,不过瓶、罐之类的修削的较为潦草,甚至在制作过程中粘上瓷土也不会掸干净。

3、附着杂物

      元代的瓷器底足经常粘附有杂物,而且粘的很牢固,难以擦洗干净,这足以说明,元代的瓷器在底足的处理上都是非常马虎潦草的,这些痕迹沉淀之后,就会显露出各种各样的痕迹。

最新回答
可爱的导师
兴奋的铃铛
2025-10-07 05:56:41

元瓷足底通常不上釉,处于裸露状态,因此,它是瓷器上最能吐露信息的窗口。

元瓷足底一般为平底,或浅窝底,旋削成型(但个别也有挖削成型的),通常为裸态;有的上有护胎汁,有的连护胎汁也不上。即使上护胎汁,也极为稀薄,连汁的颜色也看不出来。

传世出土较多。

造型有梅瓶、碗、高足碗、盘、爵等,蓝色深沉鲜艳。蓝釉瓷器的装饰手法有两种:一种是蓝釉金彩,即蓝釉烧成后,用金粉描绘图案,再低温烘烤而成;另一种是蓝地白花,也称“蓝地拔白”。是在胎上或堆塑或印贴或刻划或描绘出纹饰图案,图案外的空地上涂施蓝釉,人窑经高温还原气氛一次烧成。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元代钻蓝釉瓷

畅快的超短裙
风中的白羊
2025-10-07 05:56:41
元代双层复底瓷器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点:1、风格方面,草原民族的独特风格,比如在瓷器的形体上面烧制了一些具有蒙古族特色的器物类型。

2、釉色方面,创造了单色釉,这比之前的一些瓷器看起来更加精美。元代设立了专门的烧制瓷器部门,尤其是白瓷看起来比较甜美,釉色肥厚圆润,整个瓷器的外形看起来特别的圆壮,这个时期的瓷器有很多地方,其实是吸收了之前汉文化的特点。

3、底足方面,元代瓷器底足会有明显的不上釉,露胎的特征,瓷器的底部位置会呈乳钉状突起,还会有一些螺旋纹。

留胡子的白昼
娇气的抽屉
2025-10-07 05:56:41

古陶瓷鉴赏有一句行话叫“举足轻重”,意思是说鉴定瓷器真伪和年代,看器物的底足十分关键,所谓举其足而知其轻重也。“看瓷不看底,断代没道理”说的意思也差不多。瓷器的底足传递了许多不同时代瓷器制作的诸多信息,瓷器底足也是赝品制作的“软肋”,可以“形似”,而“神似” 极难。所以观察瓷器的底足对鉴定瓷器的真伪和年代意义重大。

瓷器底足可以反映什么?陶瓷鉴定,不外乎看器型、辨胎釉、论纹饰,了解历史背景等途径,但对于现在的高仿品来说,这些特征目前都能基本达到。但是,我们可以不妨从底足着手,小小的底足能反映瓷器的重要特征。各个时代、各个窑口的瓷器都带有它们自身不同的DNA,这些不同点在器物的露胎处-底足。

在做胚、垫烧、出窑的时候,由于胚土原料的配比不同,就显示或红、或灰、或白的胎色;修足时因各代工艺方法有异,就产生乳丁、跳刀、同心圆、旋挖痕的不同状况;装窑时由于垫并或垫沙,器底也留下不同痕迹;入窑后又由于胎土含铁元素随水汽外泄使露胎处显示桔黄、桔红的窑红色。

一、唐代及唐代以前的瓷器底足

唐代及唐代以前的陶瓷基本上都是平底,有麻纱底,线割底。

二、宋代瓷器的底足

宋代“五大名窑”的瓷器基本上都是底施釉了,龙泉窑、越窑等瓷器的底,基本上都是施釉,而北方窑、地方窑的瓷器,基本上底不施釉。

越窑瓷器的底足

三、元代瓷器的底足

元代瓷器的底足工艺基本上是一致的,采用的是挖底,修足,不上釉。元代瓷器大瓶及玉壶春瓶为深圈足。中小瓶类为浅圈足。罐类都是浅圈足。大盘也是浅圈足。小盘反而有深圈足者。大盘类为大圈足。罐类也是大圈足。小盘和大碗为小圈足。瓶类适中,与瓶身成适当比例。按器型排列圈足之大小依次为:大盘、大罐、瓶、小盘和大碗。前者圈足大于后者。

四、明清民国的瓷器底足

从明代宣德开始,到民国时期,瓷器的底足基本上都是接底,就是说:将胎泥制成带,接到瓷器底上。明代洪武时期的瓷器底足与元代瓷器的底足,基本是一致的,到了永乐时期,瓷器的底足发生了变化,出现了鸡心底,也有一些玉碧底,由于这阶段就几十年,存世不是很多,所以,藏品的价值也是非常高的。

动听的茉莉
清爽的月饼
2025-10-07 05:56:41
元青花的底足一般器物的足边不规整,有弯曲现象,说明元代制胎时不讲究修坯,因此显得成型工艺较粗糙;但小型器物也有精致者,胎质显得洁白细腻;削足处理方法常见底足足端外墙斜削一刀;大器足底宽厚多为挖足,挖足有深有浅;器物圈足不十分整齐,呈弯曲状,器底可见螺旋状的切削痕,大瓶、大罐的底部旋削纹较粗、较疏,盘和碗的切削痕较细、较密;底部和圈足内外粘有窑砂,有些已熔入釉中;高足杯的高足与杯身以泥浆拼接,交接处可以看见黄色或浆色挤压泥浆,杯把足端的圈足厚薄不一;碗的底部胎体较厚重,足内露胎,中心微微突起,俗称“脐”状,实为拉坯痕迹;瓶、罐等大型器物底部中心处常见一内凹的圆点,在烧制大器时,为防止塌底,需在底部中心或稍偏处放一个用耐火土做成的圆饼或圆圈作支点,圆点就是由此形成的;大罐底部多为宽圈足,不规整,有的底中心有较浅的螺纹痕迹;一般大件器物胎体厚重,但重量适中,如超重或超薄都值得考虑。谢谢

义气的灯泡
大方的飞机
2025-10-07 05:56:41
 元代在我国历史上时间短暂,陶瓷生产的时间也非常有限,元代瓷器的存世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从现有的出土和传世器物看,元代瓷器的工艺有以下主要特点:

1、最明显的是底足不上釉,露胎

2、器物底足呈乳钉状突起,有旋纹

3、器物圈足修胎草率,较粗糙,大多是圈足内斜削。

4、釉层中的气泡,没有元代以前的瓷器那样疏朗,显得比较密集,也能看见气泡中的大小不同层次。

5、底足都是圈足,少饼足和玉璧足。

6、底部圈足明显看见粘砂。

7、器物集釉和开片处,用一百陪的显微镜观察,可看见很多的窑灰渣。

8、大多器物都是接胎,器物里面拉坯的指印痕和接胎留下的凸出痕迹明显

9、器物釉层中,棕眼,缩釉,橘皮纹明显。

元釉里红是元代中国传统瓷器烧造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品种。元釉里红是陶瓷装饰历史上重要发明之一。元代八方龙纹釉里红拔白梅瓶它为釉下铜红彩绘、拔白、打板、接胎而成,烧成难度大,氛围特殊性强,应该说元釉里红瓷器是陶瓷史上的一次伟大创新。流传至今的元代釉里红瓷器也很少,可见它的历史性、艺术性、珍贵性,堪称华夏文明的瑰宝。

傲娇的曲奇
爱听歌的白昼
2025-10-07 05:56:41

元代瓷器的特点

元代景德镇瓶、罐之类器型,采用分段制胎,然后再用胎泥粘合而成,粘接处器表往往突起,给人以不平之感,外壁接痕经打磨,但内壁接痕仍清晰可见,器物颈部内侧略加切削,内壁均不修削,所以在器里的底、腹、口等处胎体接痕表现明显。

一般器物的足边不规整,有弯曲现象,说明元代制胎时不讲究修坯,因此显得成型工艺较粗糙。但小型器物也有精致者,胎质显得洁白细腻。削足处理方法常见底足足端外墙斜削一刀,大器足底宽厚多为挖足,挖足有深有浅。器物圈足不十分整齐,呈弯曲状。

器底可见螺旋状的切削痕,大瓶、大罐的底部旋削纹较粗、较疏,盘和碗的切削痕较细、较密。底部和圈足内外粘有窑砂,有些已熔入釉中。高足杯的'高足与杯身以泥浆拼接,交接处可以看见黄色或浆色挤压泥浆,杯把足端的圈足厚薄不一。子扣套合结构的盖,采用子扣与器盖先成型后粘接工艺,盖上能清晰地看见接痕。碗的底部胎体较厚重,足内露胎,中心微微突起,俗称“脐”状,实为拉坯痕迹。

瓶、罐等大型器物底部中心处常见一内凹的圆点,在烧制大器时,为防止塌底,需在底部中心或稍偏处放一个用耐火土做成的圆饼或圆圈作支点,圆点就是由此形成的。大罐底部多为宽圈足,不规整,有的底中心有较浅的螺纹痕迹。一般大件器物胎体厚重,但重量适中,如超重或超薄都值得考虑。

关于元代瓷器

元代官窑瓷器吸引现代收藏家和“另类投资者”,可分三大品种:一为釉里红,二为青花,三为卵白釉枢府瓷,皆为景德镇所设立的“浮梁瓷局”烧造。

元代青花瓷以大型器为精,配合娴熟画法,辄予人磅礴刚健之感,甚引人入胜;但保存完整者极少,藏于中外各大博物馆的珍品不足200件;流落民间者甚稀,故身价倍增。

元代釉里红乃于中期创烧,呈色不稳定,常常发黑发灰,红色不鲜纯,且见晕散,盖釉里红属釉下彩,要用铜红作着色剂,以高温烧成,初期技术难以掌握,烧至摄氏1250度以上,铜元素易游离而散失;在还原过程中压力亦不稳定,难以变成呈鲜红的氧化亚铜,故烧成品少,釉彩纯正者更如凤毛麟角;历来拍卖多数以天价成交。

至于卵白瓷,精粗不一,压模印花制作水平参差;早期釉含铁多,白中泛青,后期釉层厚而失透,以致纹饰模糊,上品现已难觅。收藏家多偏重釉里红与青花。

元代另有烧制一种青釉器,甚受人忽视。例如附图就是元代较少有的青釉葫芦形瓷注子,高约13公分,富时代特色,乃继承宋代青瓷制作技术,但不如宋代者洁净莹润,传世完美品极少,十分难得。

瓷器的鉴别

鉴别胎质主要是观察博底足。大致说来,元代器皿底足多露胎而质粗,明、清瓷器有款者底多挂釉(但也物有极少数底款有釉而周围无釉的),清中叶以后则露胎者渐少。但无论任中何时代的器皿,在圈足的边缘或口边露胎和器身缩釉之处,大都可以看出胎质火化的特色。华物例如元瓷胎多粗涩而泛火石红色,明、清瓷胎多较洁白细腻而且很少含有中杂质,火石红色也减少甚至不见。这些一方面标志着胎土淘炼方法随着时代的推移而不断进中华步,同时也自然形成了早晚、真伪之间的一条分水岭。

试以明代永、宣的砂底器皿而论华物,因为选料和淘炼技术较元代粗细,虽亦不免含有微量杂质,形成黑褐色的星华中点,但已少有凹凸不平的缺点,用手抚摸多有温润细腻之感。而明末清初中华的砂底器皿及后世仿品的胎质则比较粗糙,又如成化的瓷质一向以纯洁细润著博称于世,迎光透视多呈牙白或粉白色,并且具有一种如脂如乳的莹润光泽。而博华雍正官窑仿成化的瓷器尽管在造型、纹饰和色调方面都有相当成就,同时其釉质、胎质在表物面上看来也十分逼真,但若迎光透高则呈纯白色或微闪青色。

忐忑的乐曲
淡然的戒指
2025-10-07 05:56:41
一、大口小足:元代碗盘一般口径较大,底足足径较小。足底大多不施釉,是露胎的,但修胎、修足规整。

二、足端平切:一般器物底足端平切的工艺从元旦开始。盘碗多见,一直延续到明空白期。

三、底足乳突:元代碗盘底足外撇,足端平切,且足端较宽,大碗的足墙高度在一厘米左右,足内不施釉,足底心有小乳突,修足规整。

四、元代早起碗盘足墙外撇,元晚期足墙变薄,外足墙向明代初期的垂直过度。

五、足墙没有装饰线:元青花的碗盘足墙没有装饰线。

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元代瓷器是被忽视的。自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由于地下、地上的元瓷不断被发现,才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接下来我们就去了解元代瓷器底足特征特征,为大家深度介绍元代瓷器。

元代瓷器底足特征

古陶瓷鉴赏有一句行话叫“举足轻重”,意思是说鉴定瓷器真伪和年代,看器物的底足十分关键,所谓举其足而知其轻重也。“看瓷不看底,断代没道理”说的意思也差不多。的确,瓷器的底足传递了许多不同时代瓷器制作的诸多信息,瓷器底足也是赝品制作的“软肋”,可以“形似”,而“神似” 极难。所以观察瓷器的底足对鉴定瓷器的真伪和年代意义重大。那么元代瓷器底足有什么特征呢?往下看吧。

1、挖足之深浅:元代瓷器大瓶及玉壶春瓶为深圈足。中小瓶类为浅圈足。罐类都是浅圈足。大盘也是浅圈足。小盘反而有深圈足者。

2、圈足之大小:大盘类为大圈足。罐类也是大圈足。小盘和大碗为小圈足。瓶类适中,与瓶身成适当比例。按器型排列圈足之大小依次为:大盘、大罐、瓶、小盘和大碗。前者圈足大于后者。

3、足端之形态:元代瓷器大瓶为扁平式泥鳅背。中小瓶类多为双面斜削,个别为单面斜削。罐均为双面斜削,但坡面很小。小圈足的盘和大碗为平切足。

4、足墙之宽窄:大瓶为窄墙。中小瓶类为宽足墙。罐类多为宽矮足墙。盘类为窄

无辜的吐司
敏感的秀发
2025-10-07 05:56:41

属于正常现象因为在瓷器的底部有一些编号属于正常现象。瓷器底部的数字种种说法不一,现代瓷器的数字是一种标号,表明生产厂家等情况,但是目前没有证明这种说法。也有说当年进贡的瓷器为防有人作弊用数字表明。

元代瓷器的底足工艺基本上是一致的,采用的是挖底,修足,不上釉。元代瓷器大瓶及玉壶春瓶为深圈足。中小瓶类为浅圈足。罐类都是浅圈足。大盘也是浅圈足。小盘反而有深圈足者。大盘类为大圈足。罐类也是大圈足。

扩展资料:

从明代宣德开始,到民国时期,瓷器的底足基本上都是接底,就是说:将胎泥制成带,接到瓷器底上。明代洪武时期的瓷器底足与元代瓷器的底足,基本是一致的,到了永乐时期,瓷器的底足发生了变化,出现了鸡心底,也有一些玉碧底,由于这阶段就几十年,存世不是很多,所以,藏品的价值也是非常高的。

整齐的网络
柔弱的身影
2025-10-07 05:56:41
元代瓷器明显特征,具有草原民族的独特风格,在瓷器器物器形上都新创烧了许多蒙古族特有的器物类型。

元代设立枢府专门管理烧造瓷器。枢府创烧单色釉也比前代精美。

一、景德镇窑

(一)单色釉瓷

1、青白瓷: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镇主要品种。元代继续烧造,但胎、釉、造型、装饰方法等和宋代有所不同。元代青白瓷的胎子很白,坚致,细密,胎体较厚;施釉略厚,白中透青,不透明,除了部分光素无纹的以外,也有用刻、划、印、堆塑、点彩、镂雕等方法装饰的。常见刻蚜纹饰有云龙、卷枝、卷草、牡丹、莲瓣等;或在盘和碗内心凸印朵花,堆塑常用于器盖或器身的装饰,元代青白瓷器型较多,除了日常用的盘、碗、高足杯、瓶、罐、炉以外,还有一些新器型如葫芦形的执壶、扁执壶、多穆壶、匜、砚滴、笔山等。

2、白釉瓷:白釉也称卵白釉。元代白釉瓷数量不多,但制作精细。这类瓷器胎子极细白,坚致,胎体较厚;施釉亦厚,白中泛青似鹅卵,润如堆脂;多印花装饰,有云龙、龙凤、花卉、缠枝莲、卷草等。

3、蓝釉瓷:蓝釉瓷是元代景德镇创烧的新品种。它是以钴蓝为着色剂,经高温一次烧成的。元代昨釉瓷有光素无纹,有的饰有刻白纹饰,有的加绘金彩。

4红釉瓷:元代景德镇创新品种,是以铜红为着色剂、经高温在还原气氛虽烧成的。由于铜红的烧成技术比钴蓝还要难以掌握,因此成品极少。仅元大都遗址有少量出土,只有盘、碗、印盒等小件器物。

(二)釉下彩绘瓷

1青花:青花是用钴料在白色坯胎上绘纹饰后罩透明釉,在还原气氛中经高温一次烧出的白地蓝花瓷器。不罩釉烧出来的纹饿是黑色的。元代中、晚期青花瓷器、大致可分为为两大类:一类多为小件器物,胎子轻薄,不甚精细,多为青白、乳白半透明或影青釉,青花的颜色灰暗迷蒙,纹饰稀疏但奔放洒脱,有的可以说相当潦草,所有钴料含锰量高含铁量低。还有一类青花瓷器,以大件器物为多,其共同特点是大器者胎体厚重,小件轻薄,色白致密,透明釉白中闪青,青花颜色浓艳鲜亮,色浓处有黑褐色斑点,纹饰层次多,有的甚至多达十来层,来得很满期,但繁而不乱,层与层之间留一周空白,器底端两层之间无空白,每层纹饰内容之间没什么关系,如经常是在缠枝菊、蕉叶、缠枝莲、缠枝牡丹之间夹杂云凤、云龙、杂宝、海水江牙等,将毫不相干的纹饰组合在一件器物上。

2、釉里红:釉里红是用氧化铜在坯胎上绘画纹饰后罩透明釉,在还原气氛中一次高温烧出的白地红花瓷器。于花和釉里红除了所有绘画原料不同、成品效果不同以外,其制做技术、绘画方法和烧制工艺基本相同。只是釉里红的烧成气氛比青花的更严格,更不好掌握,元代釉里红瓷与元青花瓷一样,具有胎子细密、坚致、洁白,釉子白中闪青,非常光润的特点。纹饰多见缠枝菊、牡丹、莲花、云龙、云凤、云鹤、孔雀、芦雁、人物故事等,边饰多为变体莲瓣、云肩、灵芝云、蕉叶、回纹、弦纹等。器型多为大罐、高足杯、匜、玉壶春瓶、塔式罐、谷仓、大盘、碗、瓷雕人物等等。

二、钧窑

元代河南禹县继续烧造钧瓷,和宋、金不同的是元钧瓷的胎了更厚,更粗糙、疏松。有砂粒及砂眼,胎子颜色深灰或土黄。胎釉结合不如宋钧紧密、釉子略粗,有大气泡和宗眼。颜色一般是浅淡的月白色或蓝灰色,个别器物上有紫红色彩斑,颜色一般是浅淡的月白色或蓝灰色,个别是器物上有紫红色彩班,是人工有意涂抹而不是釉中所含铜元素在高温中的自然晕散。釉厚,自然垂流不到底,底足无釉,露深黄色或浅褐色胎。元钧瓷一般光素无纹、炉、罐、瓶等立器有的模印贴花或堆塑纹饰,由于釉厚,纹饰模糊不清。元钧瓷常见有盘、碗、罐、炉、瓶、盆等。

三、龙泉窑

元代龙泉窑的生产规模比宋代扩大了四五倍,产量很高,除了民用,主要外销。元代龙泉窑瓷器的胎质比宋代的要粗厚但仍很坚致,白中闪灰,施釉厚,釉面不如南宋时润泽,但很光亮,有很强的玻璃质感,呈黄绿色或葱绿色。主要装饰方法是划、印、贴、堆塑、镂空、点彩等。贴花分有釉、元釉两种,多在碗、盘、洗的内心贴双鱼、小兔、荔枝、飞龙等,元釉的是元代新创品种,常见纹饰有折枝花、荔枝、莲花、月影梅、秋葵、灵芝、牵牛花、松竹梅;这时期新添纹饰有四如意、八吉祥、八仙、银绽、杂宝、山水等,还大量出现文字,因釉厚,纹饿不很清晰。元龙泉器型有盘、碗、罐、炉、执壶、洗、瓶、尊、高足杯、高足碗及人物塑像等。

四、磁州窑

元代磁州窑瓷器的胎子厚重,略显粗糙,多灰黄色,施白色化妆土、釉子白中闪灰黄,有的欠精细光润,黑彩多闪黄褐色。装饰以素白瓷、白釉黑花为主。宋代出现的在黑彩上划纹饰的装饰方法,元代也有,一般用于在鱼、龙身上划鳞片或在雁、凤身上划羽毛。也有黑釉铁锈花、白釉黑花瓷上又罩低温孔雀蓝釉的,后者由于温度较低,釉子极易肃秒。白釉绘黑花瓷器纹饰常见的有龙凤、云雁、鱼藻、卷云、花卉、婴戏、人物故事、花鸟、诗句等等。元磁州窑瓷器的器型较大,多碗、盘、罐、瓶、枕、盆、扁壶、玉壶春瓶、高足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