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围绕几个方面写德化白瓷
关于文章围绕几个方面写德化白瓷相关资料如下
中国白〞是对德化白瓷最好的赞美,无论是从颜色、质地,还是从胎釉、制作上都当属独特,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瓷器的发展,本文就从胎釉特点、器型特点和装饰特点三个方面对德化明清白瓷质地特点做一个简要的解析
关键字:胎釉;器型;装饰
1胎釉特点
德化明清白瓷在胎釉上颜色如白玉、质地细密,在我国的瓷器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自由以来的申美都是对玉器情有独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在瓷器的烧制上也呈现这一特点,无论是青瓷、花瓷还是青白瓷尽管有一些玉器的神韵,可是还是缺少一种玉器的凝重感。因此,经过多年的烧制实验,终于形成一种独特的洁白如玉的颜色 ,整体表现致密,从外表看,整个瓷器浑然一体,如白玉般晶莹剔透,这一德化白瓷也完全符合我国人民对玉器的申美,同时在国际上也视为珍品。
德化白瓷的颜色莹白如玉,之所以出现这种颜色的原因,于烧制德化白瓷的原材料种类密不可分,在原材料的选择上,硅、钾的含量较高,而铁、钛的含量较低,这就保证了在胎釉内部的可燃物质较少 ,在质地上更加致密
紫实,颜色也更加晶莹剔透,在烧制时对火焰的控制十分严格,中性气氛也
保证了德化白瓷的瓷胚的玻璃含量高,然后在外面用透明的釉面,是德化白
瓷白面亮度较高,而且还不是普通的纯白颜色,而是如羊脂玉一般乳白,成了中国白瓷的代表。
我国古陶瓷装饰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其烧制工艺虽原始,但彩陶纹饰却极富艺术创造,纹饰的变化单纯而色彩艳丽。稚拙、淳朴、豪放的彩陶其基本构成是点、线、面的符号组合。如在黄河流域的彩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水波纹、旋涡纹的组织与色彩,看到它们,似乎看到了滚滚而来的卷着泥沙旋涡的黄河水,让人激动感怀。其它如;方格纹、编织纹、谷叶纹及鱼纹、蛙纹、人纹等纹饰,这些题材,全是从生活中来,又用于生活,创造性地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物象表现为瑰丽优美的图案,给装饰艺术奠定了第一个里程碑。
奴隶制社会时期的商代,出现了白陶,白陶花纹繁缛,形制美观,青釉硬陶具有瓷器的特征,从造型和装饰看,这时期的陶器吸收了青铜工艺的特点,烧制了刻纹白陶,使陶器装饰与当时的青铜艺术互相辉映。
汉代是我国陶瓷工艺史上,从陶到瓷的孕育成熟阶段。
秦汉时期,国力开始强盛,经济初现繁荣,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精神与物质方面的有利基础。
汉代的釉陶中的低温铅釉和薄釉硬陶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方风格。
南北朝的青瓷器,其釉色装饰典雅秀丽,温润柔和,器皿造型独具特色,既饱满深厚,又端庄挺秀,装饰手法上常见有压印花、附加堆纹和划花等;由于当时佛教的影响,青瓷纹饰上出现了佛像、飞天、忍冬纹和莲瓣纹等新的题材,这些外来文化被吸取到瓷器的装饰上来,并予以融化与发展。
隋代的白瓷烧成在我国陶瓷史上有着重大价值,它给后来的彩绘瓷器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唐代,形成了著名的邢、越二窑,北方邢窑的白瓷,胎质细洁,釉色白润;南方越窑的青瓷,胎质坚硬,釉色莹润,纯净如翠。除釉色装饰外,还有印花、划花、堆贴、捏塑等装饰手法。图案内容较以前大为发展,花鸟题材不断增多。而且还出现了低温、色彩鲜丽的“三彩”釉,它运用黄、绿、褐等釉色,烧做成色彩绚丽、缭绕变幻的艺术品。还有淋漓豪放的花釉和精巧别致的纹胎、纹釉瓷器,大大丰富了陶瓷制品的装饰。
从原始社会的彩陶一直到唐代的瓷器,可以说陶瓷艺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技艺和材质的提高,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其间虽受到某些工艺的影响,但不同的时期都反映了不同的装饰风貌与特色。
宋以后,由于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文人、士大夫对美术的热爱形成了艺术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对瓷业提出了新的审美要求,走向了立足于观赏角度的审美境界。宋瓷的美学风格,以沉静雅素为特色,表现为含蓄而不外露,自然而不雕琢,这主要在于宋瓷重装饰的釉色之美,更追求釉的质地之美。如景德镇青白瓷的釉色晶莹如玉,龙泉青瓷釉色的青翠晶润,这些釉色装饰,正说明了当时人们对美追求及审美意念的提高,以及从尚新的审美意识与深厚的传统文化精髓。宋瓷的装饰美不光体现于釉色的装饰,还包含刻、划、剔或镂空装饰、化妆土的装饰及彩绘装饰。彩绘装饰是中国陶瓷艺术中最重要的一种装饰方法,宋代瓷的彩绘装饰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元代青花瓷的烧制成功,瓷器上的刻、划花和印花装饰技法退居到次要的地位,而让位于彩绘。元青花瓷装饰十分讲究布局、构图,讲究青白相映、疏密相间、虚实相生,尽管其装饰层次多、画面满,有的装饰圈达十几层之多,然而却层层有别,主次分明且浑然一体,使人感到丰富而不繁杂,饱满而又分明,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与形式美感,深受人们的珍视与喜爱。
明、清两代除了生产青花瓷外,还大量生产了彩绘瓷和各种颜色釉瓷。出现了明前期釉上红彩、黄彩和金、银的彩瓷,成化斗彩瓷、正德素三彩,浓艳的嘉靖青花五彩瓷、清宫廷御制的珐琅彩瓷等等,真是灿烂辉煌,至精至美。其陶瓷制品的产量之多,工艺之精,品种之丰富,装饰之多样是前代所无法可及的。
纵观历史长河,陶瓷艺术的发展,在各个不同的朝代都有一定的进步、发展与提高,在各个历史时期也都显示了那个时代的装饰风格与艺术特色。与人们的审美情趣相一致,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相融合。七千多年的陶瓷工业的发展壮大,陶瓷装饰艺术的丰富与提高,形成了我国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
汝窑在河南临汝,是北宋时期经营的官窑,所烧瓷器的釉色青绿发蓝,器表有细碎开片。1987年在河南宝丰清凉寺发现了宋代汝窑窑址。
钧窑在河南禹县八卦洞。钧瓷胎骨为羊肝色,釉厚不透明。其釉色以玫瑰紫、海棠红、天青、月白等釉色闻名于世。该窑还产多变的装饰釉色瓷。钧瓷有独特的乳浊釉,青中带红,如蓝天中的晚霞。钧瓷釉色中的红釉系铜的发色剂对后世的海棠红、宝石红、祭红、桃花片等色釉有巨大影响。钧瓷中的蓝色乳光釉可谓青瓷工艺中的创举。钧瓷还有一种“蚯蚓走泥纹”,具有独特艺术风格。
宋代官窑是北宋朝廷在开封经办的一处青瓷窑场。窑址目前尚未发现,产品流传下来的很少。官窑青瓷色泽青白如玉,釉质肥润晶莹,器表有较大开片。哥窑制瓷工匠,利用胎和釉在焙烧过程中收缩率的差别,使瓷器釉面呈现出疏密不等、大小不匀的裂纹(即开片)。
定窑窑址在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和东西燕山村一带。曲阳宋时属定州,定窑因而得名。它是继承唐代邢窑的白瓷发展起来的。定窑以产白瓷为主,兼烧黑釉、酱色釉、绿釉、白釉剔花等瓷器。定窑白瓷胎薄质坚,釉色洁白莹润,因胎泥中含有大量氧化钛,所以定窑白瓷的釉色呈现出白中泛黄的颜色,且有泪痕。定窑白瓷造型美观,花纹装饰题材丰富,主要装饰手法有刻花、划花和印花。
磁州窑是一处规模很大的民间瓷窑。窑址主要在今河北省磁县漳河两岸观台镇东艾口和冶子村附近。这里古代属磁州,磁州窑故而得名。其产品带有浓厚的民间色彩,特别是白地黑花瓷器,色调对比非常鲜明。器形以盘、碗、罐、瓶为主,还有瓷枕和玩具。瓷枕枕面常绘画出民间马戏图、小孩游戏图等,构图生动活泼,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景德镇(原名昌南镇)窑,据有关记载,始烧瓷于南朝陈时期。唐代盛产白瓷。五代时期的白瓷烧制达到了较高水平。宋代景德年间在此设有官窑,器底多书“景德年制”的铭文,景德镇就此闻名。当时以产青白瓷(又称影青)为最著名。青白瓷的胎体致密洁白,釉质含铁元素较少,焙烧后的釉色白中泛青,釉薄质细,光泽晶莹。宋代所烧青白瓷的硬度、薄度和透明度都达到了现代硬瓷的各项标准。
从以上窑系情况看,北方的定窑、磁州窑影响深远。定窑以白色微黄的釉色取胜,并有名贵的“白定”、“黑定”、“紫定”等产品;磁州窑是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南方的景德镇瓷器发展到了新的水平,以产青白瓷为精。龙泉窑(哥、弟窑)是南方青瓷的主要产地。中原的钧窑、西部地区的耀州窑都生产各具特色的名瓷。
宋代瓷器的造型既实用又美观,尤其是瓶类,运用了不同的曲线构成了外部轮廓线,十分优美。这些瓶体或修长优美,或短硕稳重。
宋瓷日用品中有些瓷枕颇有艺术特色。瓷枕最早见于隋代,唐代以后数量、样式增多。宋代磁州窑生产的瓷枕最为丰富多彩。其中“婴孩枕”、“虎枕”、“龙枕”、“童子荷叶枕”都造型生动,可供玩赏。宋代盛行孩儿枕,定窑白瓷、景德镇青白瓷及耀州窑都有孩儿枕传世,但姿态各异。景德镇及耀州窑孩儿枕的孩儿均作侧卧姿态,手持一荷叶,以荷叶为枕面,定窑孩儿枕作卧状,以孩儿背面作枕面,孩儿双目炯炯有神,头部两侧有两绺孩儿发,身穿丝织长袍,团花依稀可辨,下承以长圆形状榻,榻边饰以浮雕纹饰。
青花瓷白地蓝花的特征 也如同在白纸上的绘画,明丽素雅具有中国水墨的写意画的韵味,使瓷器装饰倾向于绘画化,反映了一种时代的审美趣味,丰富了瓷器审美的民族特色。
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色彩设计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众所周知,青花是一种单色彩绘。从绘画和其他陶瓷彩绘的角度和要求来看,无疑地是一种局限性很大的装饰手段。可是这种被认为是局限、制约的因素,却正是造就青花艺术特点之所在。
青花色是给人以鲜明、高雅、莹澈之感的蓝色。它溶合于釉质中,透露在光润的瓷面。因着色剂的钴料中,尚含有铁、锰等其它着色元素,因而呈色是微带一点绿味的饱和蓝色,也有的是微带一点紫味。这就形成了青花呈色所谓 "典雅" "含蓄"而不肤浅、单调的色彩。青花色具有易与环境调和且具有浓厚民族特点等一系列的因素。
青花色美是综合装饰的形、面和瓷质等因素而产生的。由于配合的单位不同或许变成富丽、或许成为朴素、或强或弱,表现为各种不同的感情效果。再由于实用要求不同,周围的环境影响,以及民族的爱好、人们的心理、主观的联想,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青花色为东方、西方、古代、现代人所喜爱,青花的色彩美和谐地溶化在人们的生活之中。
青花色不同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了的自然现象,它不作多层次色调的直接描绘,只是依据自身规律,并适应于工艺材料制作和使用的要求,大胆的加以夸张,取舍、变化,并且运用想像和浪漫主义的手法,把自然中的万紫千红的事物概括为只用一种青色来表现。尽管青花是一种色相,并未减弱它的表现力,它近似于国画中的水墨画。申国画里所用的墨,并非当作一种墨色来运用,而是以它特殊形式生动地表现物象。唐人张彦远在 《历代名画记》申论道 "墨色之中,分为六彩"。换句话说:就是用墨的效果往往可以达到五墨六彩的神妙境地。所以青花不论是线一柳一枝,飞鸟数点或者廖廖数笔,一枝兰草疏朗轻松的写意画,还是线条纤细工整的山水人物或满地图案的工笔画,只要画面浓淡、深浅、粗细、疏密、大小技法处理得当,就会有 "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也能形成民族特有的风格。几百年来,陶瓷匠师通过艰辛劳动,不断摸索,根据料色不同钴土矿来源的差异,不同的工艺和艺术处理手法,以一种青色创造了多种意境的差感。有似雄壮激昂的交响乐,如元代一些青花装饰,线条粗细刚弱收转顿挫的变化强烈明显,纹饰层次多至六、七层,形象丰富多变地交织在一起有似淋漓尽致的水墨画,如明代宣德青花,颜色艳丽而沉稳,线料散晕,笔法洒脱苍劲,画线而加挑染的作品有似清晰纯净淡雅的自然赞美诗,如明代成化山水、花鸟、鸡雏的轻描淡写的小品有似色彩富丽的杨柳青画,如明代嘉靖用呈色浓艳的回青料,构图丰满,画法朴拙,端庄而严整,赋有吉祥色彩的寿星松鹤,婴戏纹饰有似轻盈幽雅的田园曲,如清康熙,用呈色鲜丽,·艳而不俗的珠明料,勾线、渲染、色层丰富,赋有幽靓之美的通景山水人物,花鸟草虫纹饰。但它们一切又都是那样纯朴、自然,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噱头。
青花在广大农村也深受欢迎,成为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和逗人喜爱的摆设品。青花色和民间流传的蓝印花布一样,反映着人民对净丽、朴素的色彩爱好。鲜明的青白对比色为农民所喜闻乐见。
青花在城市室内场合配置环境中,也有相当美的效果,能够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设想在结婚的新房里,木质的家具、床铺被褥、窗帘针织等物,一般都偏向暖色调,这当中有几件清雅的青花瓷器陈列其中,一定会显得特别清新优美。
青花瓷尤其象在国家大型的宴会场合,广阔富丽的大厅,一排排桌面上放着五彩缤纷的鲜花和丰盛的菜肴,再加上明朗而安静的青花瓷,会大起生色。加上一些宴会是在晚上举行,青花瓷的釉面光滑平润,晶莹透澈,在灯光照射与洁白桌布衬托之下,青花的艺术效果比釉上彩绘瓷器更显得突出而协调,端庄而又雅致,因此更增添了人们对青花瓷的爱好。
在欧洲美术界,艺术家们也常常喜欢把颜色幽邃的青花瓷器作为描绘题材,把装有水果的青花盘或大碗组织在静物画中。一些欧美博物馆都藏有这类题材的绘画。可见青花色的雅俗共赏。
作为日用饮食器皿的瓷器,在色彩上除了美术欣赏外,还要考虑该色彩在实用与清洁上的卫生美。青花是一种釉下彩,比起其它釉上彩绘瓷器来有许多独到的好处。它不易磨损,也不受外界空气、煤气、酸碱等腐蚀性气体的影响,色彩能够保持经久不变。如在景德镇元代、明代旧窑址出土的元、明青花残片看,青花瓷在土里埋藏有五、六百年,其青花和釉色依然纯青靓丽。一般釉上彩如:粉彩、五彩的色料都是加着色剂的铅釉,而且均需经过一次高温、一次低温两步烧制工序。而青花不同,其釉和青花料中无铅,它是经过1300度高温一次烧成,也就避免了铅的毒性对人类的危害。因此用青花瓷器作为餐具或其它饮食用具比任何彩绘瓷器更为适宜和安全,也更能引起人们对青花瓷的美感与兴趣。因此在我们国内,从高级宾馆、饭店到一般民用的日用器和陈列瓷,大都采用青花瓷。
我国古代人民做了许多对青花色的高度评价。如一些古陶书著有 "青花幽靓""五彩过于华丽、殊鲜逸气,而青花则较五彩隽逸"等等记载。可见人们对青花色的如此热爱。
青花的色彩美还与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重视朴素分不开。我国人民注重这种美,表现在各种艺术种类之中。中国的传统水墨画,不用绚丽的色彩,只是使用朴素单纯的墨色妙造自然。传统的戏曲并不追求舞台道具的豪华,一幅素色帷幕,几件简单砌末,采用虚似程式,产生感人的力量。中国古典小说反对雕琢藻饰,多用白描手法刻划人物形象。古代优秀的诗人也留下大量意境深远,风格朴素,纯真之美的诗篇。青花也正是与这些艺术一样以朴素优美的形式,产生自然清新、韵味悠扬的深远意境。
青花色彩在陶瓷艺人匠心独运下,达到万变不失其真、万变不失其神的地步。比生活的形象更突出、更动人、更优美、更具典型。用一种青色表现对生活的情感,画得有意境、有情感、有趣味。这种简炼的装饰语言可称之为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不但处理了生活和艺术的关系,同时还处理了生活及艺术和工艺与生产的关系。
认识青花色彩的美感因素有利于我们正确运用与发展这一陶瓷装饰艺术与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