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板爆发:陶瓷行业迎来变革
岩板是由天然原料经过特殊工艺,借助万吨(超过15000吨)以上压机压制,结合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过1200 以上高温烧制而成的新型瓷质材料。目前,岩板主要用于家居、厨房板材领域。作为家居领域的新物种,岩板家居相比其他家居产品,具有规格大、可塑造性强、花色多样、耐高温、耐磨刮、防渗透、耐酸碱、零甲醛、环保 健康 等特性。
中国陶瓷卫浴行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精彩纷呈。但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了全球经济环境,全球的制造业、服务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陶瓷卫浴行业也受一定程度影响。
后疫情时代,中国陶瓷卫浴行业出路何在?岩板产业如何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如何与大家居产业深度融合,如何引领大家居消费潮流,如何再现陶瓷卫浴行业业绩新篇章,赋能地方经济?
岩板爆发为大家居行业重续生机
10月15日,由中国工业合作协会、陶瓷资讯、厨卫资讯、陶卫网共同主办的“珍惜机遇 顺势而发”为主题的“2020中国岩板产业发展论坛”在佛山顺德举办,业界大佬们围绕上述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
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理事长田玉萍女士表示,疫情发生后,全球企业倒闭、工厂停产、失业率增加。但在我国,疫情逐步稳定控制,中国行业以及经济运行令世界瞩目,国内工厂企业基本上从3月份开始逐步复工复产,经济开始复苏。虽受国际因素影响,但由于我国实行内循环经济策略,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损失。
“今年岩板特别火,瓷砖、卫浴、橱柜、家具等都在讨论、推助岩板的发展。现在国内岩板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都在抢占市场,各大企业要珍惜机遇顺势发展,避免重陷价格战。”广东省家居建材商会会长、尚高卫浴董事长曹宇勇在致辞中阐述了目前岩板产业的发展现状。“岩板在花色款式发展非常快,在岩板运用设计有待于我们行业上下游一起努力。从去年开始佛山各企业开始用岩板做造型,今年岩板在整个卫生间从背景到台面的一体化设计已经开始完整加入,甚至已经渗透到了四线城市,部分城市卫浴浴室柜的使用已经岩板化了。各大企业都在应用,家具企业也在应用”。
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理事长田玉萍强调,中国传统制造业在疫情影响之下表现出坚韧不拔的韧性,令人深受鼓舞。“尤其对于陶瓷行业石材行业来说,今年的岩板爆发为陶瓷行业、石材行业乃至家居行业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开启了一轮新周期的陶瓷行业革命、石材行业革命、家居行业革命。岩板在这场危机之下为中国大家居行业带来转机,为中国大家居行业重续生机,实属不易。”
从行业发展来看,原来十年前欧洲使用岩板,三年前诺贝尔、金牌亚洲和新明珠开始投产岩板,在这之前有印度大板大量的涌入中国。印度大板基本上是作为陶瓷使用,但性能不太好。去年下半年岩板兴起,到2020年底建成或在建的估计有70多条生产线。何乾表示,2018年前到印度考察时,印度有20多条大板的生产线。仅两年的时间,印度已被中国远远地甩到了后面。2021年底估计全国将有100条岩板的生产线。这是一个风口,还有从互联网的发展和行业投资来看,同样见证了岩板市场确确实实是一个风口。
“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我们把岩板分两类,一类叫做小岩板,一类叫做大岩板,目前国内正生产大岩板的线都在兴建的过程中,投产10来条。但是小岩板非常容易,我们把生产线改一改增加一些设备就可以生产。我们小岩板的价格由刚开始的100多元,甚至近200元,到现在的60-70元,下降的水平和速度特别快。中国人把“蓝海”迅速地变成“红海”,小岩板市场基本上印证了这一点。”在谈及如何正确认识岩板的时候,何乾如是说。
“岩板最大的差异就是它的实用性,陶瓷实用有限制,但是岩板应用非常广,家具也好、定制也好,包括建筑等,岩板遍布所有的空间。岩板和陶瓷最大的区别是它比陶瓷在家具装饰上的体验感更好。岩板的釉面、花色、设计要求很高,岩板的诞生,是陶瓷行业的发展进步,这个发展进步是全方位的。在压机设备上,原来陶瓷行业用的是八千吨、一万吨的压机,岩板大的用的压机是一万六,目前国内某个企业已经用了。原来我们的压机大概是一万吨左右,现在则制造除了三万多四万多吨的压机,岩板在整个设备水平上有了非常大的提升,有很多手段和手法来使岩板的表面花色变得更丰富。3毫米很薄,加工性能有非常高的要求,把如此薄的产品经过越来越丰富的工艺,把它变成更加优秀的一个饰面材料,这需要技术含量。岩板风口的爆发,是陶瓷卫浴行业在设计、工艺、材料上的一种很大的进步。”
在谈及岩板产业如何由“蓝海”变成“红海”时,何乾表示,这需要行业进一步形成共识,一些企业控制成本,实际上不是做岩板,而是在做陶瓷板。如果真正应用到家具和家饰,以及应用到定制行业和一些高端场所,是不可能达到要求的。岩板产业要和其他行业紧密结合,不能像小岩板一样,半年时间把价格下降那么快,如果大岩板再这样的话,没有钱赚,一定没有人干。
陶瓷卫浴行业、家具行业、定制行业外表上看起来都很平静,但内部蕴藏着很多风云变幻的东西。岩板卖给谁,怎么卖?何乾表示,任何没有品牌的东西生命力都是不强的。哪怕是大宗的钢材,国内重大的供应商是稳定的,好一点的建筑钢材用的是宝钢的钢材,水泥应用都有品牌。有人认为现在涉及到大宗建筑材料,可以不需要品牌,这是错的。因为岩板交给加工厂,由加工厂卖给家具厂,家具厂做台面它是不需要品牌的,但是家具依然要品牌。岩板的出现,会加大整个泛家居行业的融合程度和市场变革。比如说企业现在销售岩板有几个渠道,一是家具企业,二是与定制家居合作,三是做瓷砖,四是企业自己开发岩板家具,岩板家具都有自己的品牌,没有品牌在后面支撑是不行的。国家提倡高质量发展,国人享受高水平的生活,这种愿望和理念正在逐步的形成。
岩板的应用,加快了泛家居行业的融合,陶瓷企业如何应用岩板,家具企业如何应用岩板?何乾举例说明,一个秦皇岛的朋友原来做石英石做得不好,出口受限制,后来在秦皇岛投了两条大线做岩板,整体销售不错。连做石英石的都做岩板,做家具的会不会做岩板?做石材的会不会做岩板?做定制家居的欧派、索菲娅,会不会也做岩板?
活动现场宣布了中国陶瓷总部正式挂牌“中国岩板·新材展示采购基地”,并进行授牌。中国岩板·新材展示采购基地落户中国陶瓷总部,既肯定了中国陶瓷总部在岩板领域的成绩,也认可了中国陶瓷总部在行业资源整合、渠道拓展中发挥的作用。未来,中国陶瓷总部必将在现有的坚实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岩板产业集聚、资源共享、跨界融合的全面发展,为岩板展示、采购发挥积极作用,助推岩板事业的稳定发展。
岩板产业机遇与风险共存
在“2020中国岩板峰会”深度对话环节,尹虹博士与新明珠岩板事业部总经理梁风华、LA'BOBO岩板家居董事长唐硕度、大角鹿瓷砖董事长南顺芝 、峨眉山金陶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李晓刚四位嘉宾就岩板会不会成为一个坑,岩板价格战、岩板跨界、岩板品牌化展开了深度探讨。
梁风华表示,“我们坚定地走品牌化道路。品牌有三种,行业品牌、社交品牌、消费者品牌。卖产品,产品的背后就是品牌。首先是做行业品牌,然后做消费者品牌,成为社交品牌也是我们的方向,还有一段路要走。”
唐硕度表示,大家居行业虽然有1.2万亿的市场,但是连整屋定制大部分的企业都不一定能够做好。岩板,除了产品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套终端服务的链条,这个环节90%的终端经销商不具备。
“岩板是不是一个坑?如果你没有准备好了就进去,永远都是坑,对于准备好的人来说,他就能跨过去。我们行业诞生了一个很好的品类,肯定是一个未来。但是,想象的空间很大,也可能是冬天或者秋天。”大角鹿瓷砖董事长南顺芝如是说。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副会长、金意陶陶瓷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何乾表示,不同的行业,未来是要做融合的,要适应市场发展的趋势。他希望所有的岩板行业的制造者能够珍惜这个风口、珍惜这个市场,把岩板产业发展得比欧美等国家更好,给国人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中国周刊》2020年10期
中国周刊
《中国周刊》全国发行,每月5号出版。
邮发代号2-11 。
6月13日讯(记者 陈玉玲 洪泓塬 实习生 吕尚真 文/图/视频)千年之前,从德化通往永春的瓷帮古道连山接海,串起沿途的窑场与港口,为陶瓷外销打开新通道。幽幽的古驿道上,陶瓷唱“主角”,作为古道一端的永春也“沉浸式”参与到这部深厚的瓷史中,与陶瓷结下不解之缘。
千年之后,永春陶瓷在传承与创新中走向未来,代代工艺美术大师守艺守心,延展传承之路。这项“活起来”的技艺被“用起来”,企业迭代升级,产业生机盎然。当前,永春正加快九牧永春5G智慧制造产业园建设步伐,建设工业4.0自动化物流平台,引进一批上下游配套产业链,推进苏坑、介福电商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深化智能制造、智慧园区、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合作,同时规划建设苦寨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推动陶瓷文创深度融合,同步发展卫生陶瓷、特种陶瓷、功能陶瓷,打造产业集群。
数据显示,2020年,永春陶瓷产业实现产值65亿元,同比增长20%。陶瓷产业,正成为这个山区县的工业新增长极。
瓷帮古道 千载悠悠
说起永春陶瓷,就不得不提到苏坑,其是瓷帮古道的重要站点。
历史上,苏坑产瓷器大多外销,经瓷帮古道肩挑背驮送抵永春许港码头,再用舟船运至刺桐港,走上海上丝绸之路。明末至康熙年间,苏坑的苏坑窑、上安(嵩安)窑、洋坪窑所出产的青花瓷在泉州窑系中皆属上乘佳品。
永春瓷
1977年,晋江地区文物考古资料记载:西沙群岛出土的佛手纹青花碟、牵牛花纹青花碗(碟)和云龙头珠纹青花碗与苏坑窑、上安(嵩安)磁窑考古发现的碗碟,造型纹饰有的完全一样,有的极其类似。由此可见,当时苏坑瓷器远销海内外盛况。
上世纪70年代,国家工艺美术大师苏清河在苏坑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陶瓷人才,技艺薪火相传。
2005年,苏坑镇创建陶瓷工业园区,实现了陶瓷产业的集聚发展。2020年,苏坑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陶瓷特色镇·苏坑”称号。
工厂里,工人在制作瓷器
大师返乡 创业传艺
浸润在深厚的陶瓷底蕴中,从苏坑走出来很多工艺美术大师。多年来,他们守艺赋新,给永春陶瓷带来了新理念。
从去年开始,福建陶瓷艺术大师王冬燕把工作中心逐步放在了苏坑。她看中了苏坑陶瓷工业园区,想开设工作站、做特色陶瓷文创园。回乡再创业再传艺,王冬燕的想法始于2019年。这年,她参与苏坑申报陶瓷特色镇的工作,实地走访考察了很多陶瓷企业。
王冬燕计划把工作重心转向苏坑
“我从小在苏坑长大,苏坑陶瓷的底蕴深厚,陶瓷工业园区的发展也相对成熟,我也想为提高苏坑陶瓷的知名度尽一份力。”王冬燕说,回乡创业的想法得到了苏坑镇的大力支持,给她提供了很多便利。按照初步设想,她的文创园集陶瓷展示、体验、研学、生产等为一体,计划两年内投产。
80后王志国的工作室里,各式各样的创意陶瓷作品令人眼花缭乱。从19岁接触陶瓷,这位泉州工艺美术大师与陶瓷为伴22年,先后前往各地拜师学习,他在陶瓷创新工艺和运用新材料的结合创作上有深入的理解。
王志国回到家乡开创工作室
2015年,游子归乡,决定在故土上继续追梦。王志国在苏坑开设了工作室,一边创作一边“传、帮、带”,与企业、同行分享创作的心得和经验。在苏坑待了7年时间,王志国感触很深。他说,这几年,苏坑的陶瓷产业发展很快,一些年轻的设计师、工作者回来创业,给行业注入新鲜血液。同时,这也说明苏坑的营商环境、创作环境、人才政策等越来越好,具备吸引力。
陶瓷之乡 科技赋能
位于永春西部的介福乡,地理位置相对偏远,拥有着丰富的高岭土资源。2017年,介福乡被评为“中国陶瓷之乡”,其发现的商周古窑址被评为201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与研究价值,具备开展工业旅游的良好资源。
在 永春县 委、县政府的积极对接下,九牧厨卫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全资子公司良瓷科技有限公司落户介福乡,并于去年顺利投产。龙头企业的到来,提升了永春陶瓷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工作人员在生产车间操作
走进良瓷科技5G智慧产业园,各条生产线火力全开,科技感满满。车间里,AGV小车有序穿梭于车间内,通过5G+AGV控制,AGV小车能自动识别路线、运输、搬运、充电,高效、准确、灵活地完成烧成、检包区域产品的运输、入库等程序;卸窑区,助力臂取下马桶放在木架上,随后AGV小车出动,一次性能运输6个新马桶到待检区,帮助企业省去大量的人工成本;另一个区域的车间里,机器人正在给马桶表面施釉,一台机器人每个小时能做完30台马桶,且厚度、均匀度都表现优秀……
AGV小车有序穿梭于车间内
据介绍,良瓷科技5G智慧产业园作为全球首家5G智慧陶瓷工厂,通过与世界一流企业德国西门子、华为、电信跨界合作进行生产工艺规划,实现集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于一体。
公司数字化质量中心总监王海燕说,永春县的营商环境特别好,重视人才发展,良瓷今年还将规划设计首个陶瓷产业文化博物馆,将传统的陶瓷文化与工业文明融会贯通,从工业的后勤保障要转型升级到制造服务业,打造一个体验式的消费,构建一个可观、可玩、可学、可购、可闲的工业旅游运营生态圈。
机器人在给马桶施釉
筑巢引凤 集聚发展
陶瓷特色镇企业多,苏坑工业园区就聚集了近30家企业,它们当中有经验丰富的传统企业,也有正当其时的网红公司。
苏坑工业园区
走进福建荣鑫陶瓷的生产车间,工人在半自动设备前操作着,把陶土放入磨具中,再把压好磨具取出来,有了这些设备,工作效益大大提高……该公司是一家集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大型陶瓷手工艺品企业,采用先进制瓷工艺制成各种工艺陶瓷以及日用陶瓷等,产品从永春远销全国各地。
“抓紧去拍。”“秒空了,我们继续。”每天下午2时,友名陶瓷的直播准时开始,主播手持手机沿着仓库的货架、货箱行走,给手机屏幕前的网友们介绍爆款产品。从去年2月入驻工业园区,友名陶瓷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销售来自苏坑镇等地的陶瓷产品,产品超过3000多款,短短半年累计线上直播带货1500万元。目前,公司还在扩大经营内容,将打造新模式直播带货中心。
友名陶瓷正在进行直播
“随着陶瓷企业数量的增加,我们还在持续筑巢引凤,推进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未来还将建设园区三期,为陶瓷企业集聚发展提供新平台。”苏坑镇镇长林琪宇告诉记者,三期可开发利用范围约380亩,其中工业用地约226亩,可建设建筑面积约30-37多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工业厂房。
图为林琪宇
为助力企业转型升级,苏坑镇还积极组织陶瓷产业转型升级领头雁培训会,来自37家企业的陶瓷传统产业的企业主和中层管理人员参加培训。林琪宇表示,苏坑镇将抓好营商环境的服务,做好工业区的党建加邻里中心,做好政务服务工作,做好人才工作室的建设工作,持续为企业提供服务。
醴陵是一座古老而充满现代气息的江南城市,享有“瓷城”美誉,是举世闻名的釉下五彩瓷原产地。进入二十一世纪,醴陵陶瓷产业抓住机遇,重整旗鼓,开拓出一片新天地。随着“巴拿马金奖瓷”的成功再造,醴陵群力艺术陶瓷有限公司作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的对外开放,釉下五彩瓷这一陶瓷工艺奇葩绽放出更加迷人的丰采。
瓷器是中国独创的发明之一,至今英文仍把瓷器称之为“china”。醴陵陶瓷生产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远在东汉时期,醴陵就有较大规模的作坊,专门从事陶器制作。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醴陵开始烧制粗瓷。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醴陵瓷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仁人志士和能工巧匠,为醴陵瓷业的发展呕心沥血,作出了重大贡献。1904年,湖南凤凰人熊希龄(辛亥革命后担任北洋政府总理)与曾参与“公车上书”的醴陵举人文俊铎,本着实业救国的思想赴日本考察。在日本期间,他们发现日本瓷业技术先进,产品精良。第二年回国后,熊希龄在文俊铎陪同下,前往醴陵的主要粗瓷产地进行调查,找出了醴陵瓷业生产落后的主要原因,同时又看到了醴陵进一步发展瓷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消费市场广阔,瓷土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立学堂、设公司”等主张,得到了湖南官府的大力支持。当年,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在醴陵正式开办,次年,湖南瓷业制造公司在醴陵成立,熊希龄任公司总经理,文俊铎任学堂监督。公司聘请日本技师和景德镇技术工人,引进了当时日本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开启了醴陵由粗瓷生产到细瓷开发的新纪元。独具特色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研制出来的。
此前,醴陵瓷器用单一的氧化钴(俗称土墨)作彩饰原料,手工描绘粗犷花草图案后,施釉覆盖,烧成釉下青花瓷。1907年至1908年,湖南瓷业学堂研制出草青、海碧、艳黑、赭色和玛瑙红等多种釉下颜料。湖南瓷业制造公司的绘画名师和瓷业学堂陶画班的毕业生,经过反复研制,采用自制釉下色料,运用国画双勾分水填色和“三烧制”法,生产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釉下五彩瓷器。釉下五彩瓷器瓷质细腻,画工精美,清新雅丽,别具一格,釉层下五彩缤纷,呈现出栩栩如生的画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它的问世,立即得到业内人士和国内外舆论的极大关注和好评。1909年到1911年,醴陵釉下五彩瓷分别参展武汉劝业会、南洋劝业会和意大利都朗国际赛会,连续获得金牌奖,醴陵瓷器开始名扬华夏,走向世界。“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就是醴陵瓷在当时赢得的良好评价。
1915年,醴陵瓷器远涉重洋,参加了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参展的釉下五彩扁豆双禽瓷瓶和贵州茅台酒同获最高荣誉,为中国赢回了两枚金牌奖章。扁豆双禽瓷瓶是1911年湖南瓷业公司的经典之作。瓶高46.8厘米,撇口直径20厘米,瓶体洁白如玉,造型宛如凤尾,线条流畅,其釉面晶莹润泽,色彩沉稳典雅,花色构图生动自然,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被国外舆论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自此,醴陵瓷器举世闻名,采购客商络绎不绝,一批私营细瓷制造公司相继兴建,当时的盛况大有与景德镇并驾齐驱之势,釉下五彩瓷成为中国陶瓷的广大特色,世界性的创举。
釉下五彩瓷在经历了短短的一、二十年发展期后,二十年代末,受多次战争影响,生产开始下滑,醴陵百余家瓷厂停产,最早生产釉下五彩瓷的湖南瓷业制造公司也于1930年倒闭,釉下五彩瓷生产中断。
1949年,醴陵和平解放,奄奄一息的醴陵瓷业有如枯木逢春,以后几年中,醴陵瓷业迅速得到恢复并取得长足发展。1954年,为恢复中断20多年的釉下彩瓷生产,经过有关部门多次寻访,找到了原湖南瓷业学堂陶画班首届毕业生、釉下彩艺人吴寿祺。此时吴老已年近古稀,正在农村安享晚年。吴老出山后,一面培养釉下彩绘人员,一面改革传统工艺,将“三烧制”改为两次烧成,釉下五彩瓷生产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此后,湖南陶瓷研究所、醴陵瓷器公司艺术瓷厂(群力瓷厂)先后成立,成为专门从事釉下彩装饰研究和生产的单位。在此期间,醴陵瓷业很快实现了由手工到机械、由柴窑到煤窑的历史性转变,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釉下五彩瓷重放异彩,以至获得“国瓷”美誉。
醴陵的釉下五彩瓷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具有耐磨擦、耐酸碱、无铅毒、永不褪色的优点,属于真正的绿色环保产品,在国内外久负盛名。上世纪60年代以来,醴陵生产的工艺美术瓷和高档日用瓷等釉下五彩瓷成为国内外市场的畅销产品。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醴陵逐步发展成为全国出口陶瓷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1987年,醴陵华联瓷业有限公司自行研制开发出一种新的日用陶瓷产品——炻瓷。这是一种介于陶与瓷之间的低温瓷,具有强度好适合于机械洗涤、热稳定性好适应于高温蒸煮、铅镉溶出量低于国际标准以及器型新颖、釉色丰富、品质卓越等特点。醴陵炻瓷现有12大系列、840多个品种、1300多种釉色,在色釉和新产品开发方面处于国内绝对领先水平。醴陵炻瓷产品畅销全球,年产值达6亿元,年出口7000多万美元。
现在,醴陵拥有陶瓷企业400余家。2003年生产日用陶瓷9.76亿件,工业陶瓷15.94万吨,产品出口150多个国家地区,外贸出口总额1亿美元。醴陵陶瓷被列为湖南省标志性产业予以重点扶持,陶瓷科技工业园于2003年6月被湖南省政府列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醴陵陶瓷正赶上了一轮新的发展机遇。
康窑陶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康窑在宋代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当时瓷器生产的中心之一,其产品远销海外,享有盛誉。明清时期,康窑陶瓷的生产逐渐衰落,但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仍然被后人所传承和发扬。
总之,康窑陶瓷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瓷器制作的重要代表之一,其瓷器制作工艺和艺术风格对后世的瓷器制作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