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家中神龛能用红瓷砖贴吗

感动的麦片
谦让的万宝路
2023-03-22 21:54:34

家中神龛能用红瓷砖贴吗

最佳答案
儒雅的小猫咪
阔达的夏天
2025-10-08 03:44:09

不能。

供台是专门用来摆放供品的桌子。在供奉神灵或祭祀祖先我们都要摆放上香烛、瓜果、鲜花等供品以表达敬意,这是供奉神灵的必要仪式。供台通常是一张长方形的桌子,也有和一对扶手椅组合的成套款式,材质有通常是木质,也有用大理石、花岗石等其他材质所制作。是不能用红砖制作的。

最新回答
美满的指甲油
纯情的大炮
2025-10-08 03:44:09

神龛上的大画表达的内容一般是:寿比南山,福禄寿禧,或是一些勤俭持家,耕读传家之意!画中或是灵猿献桃,麻姑献寿,南极仙翁(就是那个头凸的像个大桃子的白须老寿星)

一般来说,横批是"祖德流芳"四字

左联是:家庆堂中福德神

右联是:****郡上昭穆祖

右联内的某某郡是与你的姓氏所宗的郡望有关!举例如下:

艾 沂源

安 武陵 安平、福庆、熬海

巴 巴水 廪君、务相

白 南阳、香山

鲍 上党

卞 济阳 泗水

卜 莘国

蔡 济阳 蕙阳、荔谱

曹 定陶

常 微山

车 锦田

陈 颍川、广陵 飞钱、鳌头、德星、终武、陈江、鲁旗、德泉

成 宁阳

程 广平、安定

池 西河、陈留 西平

储 唐山 河东

褚 河南

崔 东盟、博陵

戴 广陵、谯国 注礼

单 济源

邓 南阳、安定 高密

丁 济阳 聚书、陈江

董 陇西、济阳

窦 夏都

杜 京兆、汉阳

段 京兆、共国

樊 济源 让虞

范 高平

方 荆国、河南 淮夷、六桂

房 河间、渤海、清河 继述

费 鱼台、琅琊

封 封丘

冯 荥阳

傅 清河、北地 双凤、版筑、银奇

盖 沂源

干 扬州

甘 洛阳、户县

高 渤海、辽东、河南 有继

葛 宁陵

公 齐鲁

宫 平陆

龚 武陵 六桂

辜 南昌

古 武功 岐山

谷 天水、谷城

顾 范县、会稽

关 函谷 龙逢

管 郑州

桂 天水

郭 太原、冯翊 汾阳

韩 颍川、南阳

何 庐江、陈郡

贺 镇江 朱方

洪 敦煌、豫章 六桂、三瑞

侯 上谷 沪山

胡 安定、新蔡

花 东平

黄 江夏 紫云、龙溪、金墩、燕山

回 北平、雁门

纪 平阳、高阳 锦霞

季 渤海

贾 襄汾

简 洛川 在续

江 济阳、淮阳 六桂

姜 天水 龙泰

蒋 乐安

焦 三门

金 彭城

康 京兆、东平

柯 济阳、钱塘 瑞鹊

孔 鲁国 曲阜

赖 颍川、松阳 版筑

蓝 汝南 中山

雷 冯翊

黎 长治 黎城

李 陇西 儒林

连 上党

梁 安定、天水 河南、梅镜

廖 汝南、武威 清武、崇远

林 西河、下邳 忠孝、问礼、九牧

凌 河间、渤海

刘 弘农、彭城 沛国、中心、德馨

留 鼓城 镇闽

柳 河东 仰峰

卢 范阳 长清

陆 河南、平原 忠节

路 潞城

吕 河东、东平 渭水

罗 罗川 豫章、长沙

骆 陈留、内黄

马 扶风

毛 岐山、扶风 西河、荥阳

茅 金乡

梅 梅国

闵 鲁国

慕容 昌黎

倪 千乘

聂 清丰

宁 获嘉

欧阳 渤海 文献

潘 荥阳

裴 闻喜 临猗

彭 徐州、淮阳 梅石、奇文、陇西、宜春

蒲 河东

戚 濮阳

齐 临淄

祈 祈邑

洛阳

秦 兴平、天水 华山、范县

勤 济阳

邱 河南、扶风 敦睦、河东

屈 临淮

全 桂阳

权 陵阳 安平

任 济宁

荣 荣国

阮 陈留 竹林、常兴

沙 大名

商 汝南 鳌城

上官 陇西 上

邵 博陵 歧山

佘 下邳、雁门

申屠 合阳

沈 吴兴

盛 泰安 汝南、梁国

施 吴兴、临濮 浔海、钱江

石 武威、渤海 三兴

史 京兆、溧阳

宋 京兆、西河、广平

苏 武功、扶风 芦山

孙 乐安、东宛

谭 章丘

汤 范阳 中山

唐 晋阳 北海

陶 陶丘

滕 莘国

童 雁门、渤海

涂 豫章 六桂

汪 平阳 六桂

王 太原 三槐、开闽、槐庭

危 敦煌

韦 京兆

魏 钜鹿、任城

温 木原、汲都 沛国

翁 盐官、钱塘 六桂

邬 介休 太原

邬 介休

吴 延陵 让德、让水、种德

伍 椒里、安定 忠孝

奚 车正

夏 阳城 登封

项 沈丘

萧 兰陵、广陵 芳远

谢 陈留、会稽 陈东、宝树、金鱼

辛 陇西 东平

邢 邢台

熊 新郑

徐 东海、高平

许 高阳、汝南 长兴、瑶林、泰岳、凤山

薛 河东 沛国

严 天水、留翊 华阴

阎 运城

颜 鲁国 琅琊

阳 太谷 沂水、泰安

杨 弘农、天水 四知、栖霞、道南

姚 吴兴、荷泽 南安

叶 南阳、下邳 凌云

殷 曲阜 安阳

尹 尹城

应 叶县 应城

尤 吴兴

于 沁阳 邢台

余 下邳

俞 河间、吴兴 河东

虞 永济 平陆、蒲州

曾 鲁国、庐陵 三省、鲁阳

翟 中原

粘 浔江 浔海、恒忠

詹 河南 佛耳

张 清河、南阳 百忍、金鉴、鉴湖、梅岭

章 东平

赵 天水、南阳、金城 天源

郑 荥阳 南湖

钟 颍川 飞钱

周 汝南、庐江 笃v、发达、濂溪

朱 沛国、吴郡 紫阳、凤阳、河南

诸葛 诸城 会稽、吴兴

庄 天水、会稽 锦绣

卓 西河、南阳

邹 邾国

有些偏联还有:勤俭能致富耕读可传家!

糟糕的秋天
唠叨的乌龟
2025-10-08 03:44:09
不可以。

佛龛的正上方绝不可以悬挂各种杂物(包括画),否则大不敬。杂物(画)挂在墙上远处、尚可。佛龛正上方及左右侧位最好挂着佛菩萨圣像(包括佛画、佛净土彩画),否则造成宅内风水布局不谐和。该答案仅供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佛龛是供奉佛像、神位等的小阁子,如佛龛、神龛等,一般为木制,中国古代的石窟雕刻一般是神龛式,小龛又称椟。

忧伤的超短裙
精明的发夹
2025-10-08 03:44:09
在厨房里装修一个类似电视墙一样的空间,中间贴灶王爷 ,两边贴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 胶牙饧 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 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民间则流传着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

听话的御姐
积极的大地
2025-10-08 03:44:09
天不连二,地不离土,君不开口,亲不闭目,师不齐肩,位要端固。 天 天字要分两笔写,第一笔写一个正楷的一,第二笔写一个大. 地 地不分离,地字需要一笔写完. 君 皇帝金口玉言,所以君口不开,口一定要封严. 亲 亲不闭目,所以目千万不能封严. 师 师是老师、孔圣人,所以师不并肩,币字要写下点. 然后就是用正楷字写‘之位’二字. 天:老天爷,上天;地:土地爷; 君:皇帝,国家; 亲:父母,祖宗; 师:老师,圣人。 合称五圣.是我国民间供奉的"神",因为以前没有照片,简化下来就供奉牌位,用红纸书写,贴在木制的牌位上,摆在神龛里,供家人祭拜:"天地君亲师"之神位,要长年祭祀。 “天地君亲师”五字成为人们长久以来祭拜的对象,充分地表现出中国民众对天地的感恩、对君师的尊重、对长辈的怀念之情。同时也体现出“中国民众的敬天法地、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价值取向这几个字正体现出中国民众的终极关怀所在,是传统社会中伦理道德合法性和合理性的依据,由于它的深入人心,对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也是正使得中国人不同于西方人,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 所谓"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 又说::"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上无君师,下无父子,夫是之谓至乱。"敬天地君亲师,希望大家学仁义礼智信。 天地君亲师神位一般一年除夕都要重写一次。"天地"二字写得很宽,取天宽地阔之意;"君"字下面的口字必须封严,不能留口,谓君子一言九鼎,不能乱开;"亲"(亲)字的目字不能封严,谓亲不闭目;"师"(师)字不写左边上方之短撇,谓师不当撇(撇开)。反映出民间对五者神圣的崇拜。写"天"必须站着写,写"地"则必须坐着写。"地"不能大过"天","国"虽然不可大于"天",但最好看上去跟"地"一般大小,以示我国富有四海,率土之滨,莫非王土."亲"与"师"则字体略小。 旧社会,一般都写的"天地君亲师",民国后,我国君主制度废除,民间遂将君字改为"国"字,成为"天地国亲师",不过,现在是两者并存,并无定论。有的家里,并不每年都重新写牌位,有的就装裱成卷轴悬挂,可以用很多年。 在一张纸上随"天地君亲师"同时供奉的,还有正对纸的左边,从左到右是"*氏先祖","赵公元帅",正对纸的右边,从左到右是"灶王府君","观音大士"。"

辛勤的小馒头
个性的饼干
2025-10-08 03:44:09

在每一个中国人家中都会挂着天地国亲师这五字牌位。这五个字代表了中国人从孔子时代以来对于入世,处事哲学的的追求。天地国亲师这五个字在过去是天地君亲师。中间发生的变化是由君变成了国,那挂了数千年的君为什么会被人们代之以“国”呢?自近代以来的中国人思想,处世,信仰到底出现了什么变化?

古代百姓家中的神灵崇拜

中国古人对于天地的崇拜从很早时候就开始了,孔子曾经说过敬鬼神而远之。这里面的鬼神其实是一体。

一个人死后化身为鬼,被他的后人祭拜,然后在史诗神话之中被描述为神。中国人认为死去的先人实际上是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面可以获得另外一种力量来庇护他在人间的子孙,居住在这个世界的人们被人们看作是神,而这个世界叫做天,高高在上的人进入天,平凡低庸的人进入地。我们自古以来对于先祖的祭拜实际上都是一种祭鬼活动。

明朝以前没有对于宗族神龛的设置,到明朝开始,中国人开始在大江南北统一了神龛的规格。发明天地君亲师牌位的人叫做解缙。这种概念到东汉时代开始,那个时候是中国人最原始的崇拜。天是传统华夏民族心中最高的神。地则是每一个人死后的归宿,君是什么?君是对于人间帝皇的信仰,师则是开启每一个中国人人生技能的端口。这就是天地君亲师的初步概念和定义。

中国人家中的神龛摆放

西方不与中国同,中国每个省,市,县,甚至到镇都有着不同的风俗。但总有一些相同的地方,比如相同的肤色与黑眼睛,还有就是家中神龛的摆放和讲究。

天地君亲师的初步概念形成于东汉,但那个时候还只是被人们挂在嘴边,到宋朝的时候,北方一些富豪家中开始在中堂摆设天地君亲师的神龛,到了明朝,则是被全面推广开来。这个写在红纸之上的天地君亲师五字是解缙亲自进行普及的,他是明朝的著名文人,再加上朝廷对于礼仪教化的重视,不到十数年的时间,这一习惯就已经遍布天下了。

天地君亲师的摆放十分讲究,我们过去的房屋都是讲究一个中正方圆,一般以中堂为中心,两边延伸出去厢房和退房。大概就是一个口字却易横收尾的形状,这里参考的是湖南,四川一带的瓦房建筑,北方的话则是略微有点不同,但中堂则是每一个人家之中都所必须有的,中堂之上中心必须贴着天地君亲师五字。

或每年过年之时用大红纸张贴,再以黑色毛笔书写。或以专门的木材制作好模板,再到什么刻字绘墨。两边随之延展开来的就是一些太乙神君,文武夫子,四官财神之类的了,最外边上一副完整的中式对联,横联一般都是写的芳流德祖四个大字,两边的对联则是各家有各的不同。这就是近代以来南方神龛之中对简单的布局了。

被人们忽略的由君到国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云贵川,湖南湖北这些地方而言,原来家中神龛上面张贴的天地君亲师五字悄悄地变成了天地国亲师。

古代社会从三皇五帝到大清,就一直是皇帝统治天下。百姓理所当然的认为是皇帝给了他们生活下去的机会,所以君能够在每户人家之中占据一席之位。这是古人心中不变的尊君思想。

但现代社会以后,按照我们的理解,天地国亲师才是更符合我们的需求,毕竟从辛亥革命以后,传统意义上的帝王统治就已经结束了,既然这世上再无君,那祭拜君也就失去了过去那种感恩君父的意义,所以在南方很多家庭之中都将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主动换成了天地国亲师。

如今的我们再也不需要向以前那样去尊君了,只有中国还一直存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崇拜和敬佩,没有国又哪里有家呢?

当然,天地君亲师牌位的设置也并没有完全消失,在湘西,鄂西还有云贵川一些偏远农村还是按照过去那样摆放,也并不是说他们不爱国,也并不是说他们信息闭塞,很多时候只是一种传统的习惯保留,很多老人不愿意去改变罢了,其实爱国与为国效力在他们那一辈比我们继承的更好,在他们眼中,君早就是国了,形式上的改变并不一定能够替代精神上的超越。